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其它相关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其它相关,第1张

①丁尼生(1809~1892) 丁尼生是19世纪英国回归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一位重要作家,曾肄业于剑桥大学。1884年接受男爵封号。他继承了华兹华斯、拜伦和济慈的浪漫主义诗风,同时接受古希腊、罗马文学传统。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古往今来,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无不成为他诗歌表现的内容。他的诗歌,引领人们穿梭往返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或当代现实生活。他的诗追求形式美,清新生动,富于想象力,音调铿锵。但用词华美,风格绮丽有时略嫌雕琢。主要作品有《食荷花人》,描写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战后回国,漂流途中,误食荷花中魔,滞留海岛,乐不思归的故事;《美女梦》写美人的心态;《夏洛特**》写深闺中的女子对骑士的单相思。《尤利西斯》描述尤利西斯暮年的追求,歌唱人生永不止息的精神。

②勃朗宁夫妇罗伯特·勃朗宁(1812~1889)和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1806—1861)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夫妇诗人,被认为是一对流芳百世的情侣。 丈夫罗伯特·勃朗宁以《指环和书》蜚声诗坛,在文化圈内拥有一批知识分子读者,形成“勃朗宁学会”。 《指环和书》为无韵体叙事诗,分12章,共20,934行,根据17世纪末的一个谋杀案件写成。圭迪是一个50岁的穷伯爵,他强娶了穷苦人家女儿13岁的蓬皮丽娅为妻。婚后虐待妻子,蓬皮丽娅不堪忍受,和同情她的年轻的教士卡蓬萨基相爱,私奔潜逃,后生一男孩。伯爵在圣诞节之夜追逐而至,把蓬皮丽娅和她的养父母一起杀死。经法庭审讯,伯爵被判处死刑。 勃朗宁在《指环和书》中,表现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他以出色的心理描写和意识流的方法,深入情境,表现了 9种符合人物性格思维逻辑的不同的性格。在英国诗史上是一种创新。描写人物方面,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让人物说符合其立场身份的话,准确表现性格特征。他的诗歌常用夸张、讽刺的手法,语言遒劲有力,但句法有时残缺不全。勃朗宁的诗突破了浪漫主义传统的题材和意象,谋杀、毒药、语法学者的葬礼等事物都进入了诗歌。他还接受了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的影响,用生动的形象论述深奥的哲理,譬喻独特,发人深省。 勃朗宁的作品反映现实,揭露贫富不均、社会不平等。但也带有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比较肤浅的基督教伦理观和乐观主义情绪。一些诗作晦涩难解。他影响了20世纪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和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创作。勃朗宁夫人的主要作品有《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和长诗《奥罗拉·莉》,她的诗歌主题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抒发生活之情;二是争取妇女解放,反对奴隶制,暴露社会的弊端,表现了进步的理想。她的诗歌艺术上具有炽热充沛的感情和扣人心弦之力量,语句精炼,才气横溢,大都带有较浓的感伤性质。《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珍品”。

③斯蒂文森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1850—1894)被认为是19世纪末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散文、随笔、小说、游记、儿童文学和评论等,最著名的作品是小说《金银岛》、《化身博士》和《诱拐》。 《金银岛》是斯蒂文森最著名的探宝小说,叙述少年吉姆一行人去荒岛寻宝的历险故事,描写了他们与海盗巧妙周旋、斗智斗勇、危险重重的斗争,突出了吉姆的勇敢机智和海盗头目的阴险奸诈,人物刻画生动,性格栩栩如生。小说情节紧张,充满悬念。《金银岛》大获成功,斯蒂文森名声大振,《金银岛》也开了发掘宝藏为题材的小说之先河。 《化身博士》叙述哲基尔医生为了探索人性的善恶,以自己为实验对象,服用自己发明的药物,造成人格分裂。他意念中的恶幻化出一个名为海德的化身。海德欲念膨胀,失去控制,杀人害命。哲基尔医生受到良心谴责,但此时已经走火入魔,无法克制化身为海德做恶的欲念,最终自杀身亡。这是斯蒂文森别具一格的中篇小说,它表达了斯蒂文森对于解决人类内心世界矛盾的看法,探讨人性的善恶问题。小说充满了诡异神秘气氛。 《诱拐》(又译《绑架》)在斯蒂文森的作品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是一部历险小说与成长小说的结合体。它借一个十七岁少年的口吻讲述的其对世界的渴望,遭遇世间种种危险时的反应,对友谊的态度,在勇敢正义友善和卑鄙无耻贪婪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中识别、判断和成长的过程:苏格兰孤儿戴维为了家族的遗产去找叔父,却被叔父诱拐到船上运往美洲当奴隶。而船在海上触礁沉没,他孤身一人抓住一块木板浮向岸边。他上岸后遭遇了一起谋杀事件,误被官兵当作凶犯而遭到追捕。在逃亡路上,他巧遇同船的流亡者艾伦,两人结伴而行,在苏格兰高地的荒山野地里度过了一段惊险的逃亡生活,最后回到他当初被诱拐的地方,在朋友帮助下用智谋从叔父手中夺回应得的财产。 斯蒂文森的小说,故事曲折,构思新颖,充满悬念,很能满足读者的探险的浪漫渴望。他笔下的穷人、流浪汉、孤儿、土著居民,往往都是品德高尚、勇敢善良之人。他们最终大多能战胜恶棍和歹徒。作为19世纪末新浪漫主义的代表,斯蒂文森认为艺术的任务只是向读者叙述他们从未经历过的或有趣的事件,因此,他的作品着意追求艺术效果,而忽视和避开反映社会重大矛盾。 浪漫主义时期小说上的成就则主要体现在内容和题材的创新上。当时小说的主要类型有两种:哥特小说(Gothic novel)和历史小说(historical novel)。

小说家沃尔夫司各特爵士(1771-1832),在长篇历史小说领域成绩斐然。司各特曾致力于收集和整理历史传说和民间歌谣,早期以诗歌为主,但他最大的成就是27部历史小说。司各特的小说用笔雄浑豪迈,历史背景广阔,浪漫情调和地方色彩浓厚。其中历史小说的主要代表作是《艾凡赫》(1819)。小说富有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语言古雅,人物形象丰满。

同时期的简奥斯丁(Jane Austin)(1775-1817)是优秀的女小说家。她的小说以描写日常生活交往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描绘,所以后人把他的小说称为“风俗小说”(novel of manners)。她的主要成就是《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Emma》)等6部小说。奥斯丁善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锐,来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描写有闲阶级恬静舒适的田园生活以及绅士淑女的爱情和婚姻。小说语言清丽,结构严谨,体现了较高的技巧。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豪门子弟达西之间的爱情风波,强调感情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小说情节曲折,机智幽默,富有喜剧性。

 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祇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她像慈爱的母亲,哺育着楚国世世代代的人民。人们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使人感到亲切可近,富有人情味。  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作为《湘君》的姊妹篇,《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如果把这两首祭神曲联系起来看,那么这首《湘夫人》所写的情事,正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因此当晚到的湘君抵达约会地北渚时,自然难以见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即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  首句“帝子降兮北渚”较为费解。“帝子”历来解作天帝之女,后又附会作尧之二女,但毫无疑问是指湘水女神。一般都把这句说成是帝子已降临北渚,即由《湘君》中的“夕弭节兮北渚”而来;但这样便与整篇所写湘君盼她前来而不见的内容捍格难合。于是有人把这句解释成湘君的邀请语(见詹安泰《屈原》),这样文意就比较顺畅了。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这是一个环境气氛都十分耐人寻味的画面: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望断秋水、不见伊人的湘君搔首蹰躇,一会儿登临送目,一会儿张罗陈设,可是事与愿违,直到黄昏时分仍不见湘夫人前来。这种情形经以“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就更突出了充溢于人物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而其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更是写景的名句,对渲染气氛和心境都极有效果,因而深得后代诗人的赏识。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接着与湘夫人一样。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作品在这里一口气罗列了荷、荪、椒、桂、兰、辛夷、药、薜荔、蕙、石兰、芷、杜衡等十多种植物,来极力表现相会处的华美艳丽。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因此当九嶷山的众神来把湘君的恋人接走时,他才恍然大悟,从这如梦幻般的美境中惊醒,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最后一段与《湘君》结尾不仅句数相同,而且句式也完全一样。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表面的决绝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相恋。他最终同样恢复了平静,打算在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这段好事多磨的心理历程。他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准备把它赠送给远来的湘夫人。  从情感的结构角度看,这首诗是以“召唤方式”呼应“期待视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唤的方式祈求神灵降临。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诗的前半段主要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时那种望而不见、遇而无缘的期待心情。中间经历了忧伤、懊丧、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动。这些都是因期待而落空所产生的情绪波动。诗的后半段是写湘君得知湘夫人应约即将到来的消息后,喜出望外,在有缘相见而又未相见的期待心情中忙碌着新婚前的准备事宜。诗的末尾,湘夫人才出现,召唤的目的达到,使前面一系列的期待性的描写与此呼应。实际上,后半段的描写不过是湘君的幻想境界。出现这种幻象境界,也是由于期待心切的缘故。整首诗对期待过程的描写,有开端,有矛盾,有发展,有高潮,有低潮,有平息。意识线路清晰可见。  这首诗还有著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现,有明有暗,明暗结合。抒情对象既可实指,又有象征性。在描写实境时,主人公的情感是表层性的,意旨明朗,指事明确,语言明快,情感色泽清晰,高低起伏,强弱大小,都呈透明状态。如诗的后半段写筑室建堂、美饰洞房、装饰门面、迎接宾客的场面,就属于表层性的,即明写。从“筑室兮水中”至“疏石兰兮为芳”,是从外到里、由大到小;从“芷葺兮荷屋”至“建芳馨兮庑门”,又由里到外。线路清楚,事实明白,情感的宣泄是外露的,是直露胸臆的方式,淋漓酣畅,无拘无束,少含蓄,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  从深层结构看,这首诗又有着寓情于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如“鸟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带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风、秋水、秋叶的描写。情感的流动较蕴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发觉。因此需要通过表层意象加以领会。  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  另外,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综上所述,《湘君》和《湘夫人》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两个悲剧,但合起来又是一幕两情相悦、忠贞不渝的喜剧。说它们是悲剧,是因为赴约的双方都错过了相会的时间,彼此都因相思不见而难以自拔,心灵和感情遭受了长时间痛苦的煎熬;说它们是喜剧,是由于男女双方的相恋真诚深挚,尽管稍有挫折,但都没有放弃追求和期盼,所以圆满结局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当他们在耐心平静的相互等待之后终于相见时,这场因先来后到而产生的误会和烦恼必然会在顷刻间烟消云散,迎接他们的将是湘君在幻觉中所感受的那种欢乐和幸福。

雪莱、拜伦、济慈、威廉·布莱克、威廉·华兹华斯

1、珀西·比希·雪莱,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

2、约翰·济慈,19世纪初期英国诗人,浪漫派的主要成员。1815年就读于伦敦国王大学,1817年开始写作。1818年到1820年,先后完成《伊莎贝拉》《圣艾格尼丝之夜》《海壁朗》《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作品。1821年2月23日,因肺结核病逝于意大利罗马,享年25岁。济慈与雪莱、拜伦齐名,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

3、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拜伦女儿阿达·洛芙莱斯是计算机程序的创始人。

4、威廉·布莱克:英国诗人、画家、雕版师,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尤其是诗歌,生前大多籍籍无名,多年以后才得到广泛传诵。他在1789年自创了一套印刷技术,尝试把诗歌与绘画融合,并完成多篇杰作,包括《天堂与地狱的婚姻》《耶路撒冷》和《天真与经验之歌》等。

5、威廉·华兹华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魁首,生于律师之家,幼丧父母,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诗,曾与柯勒律治合作发表《抒情歌谣集》。1843年被封为桂冠诗人。名篇主要有《我们是七个》《水仙》《致杜鹃》等。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英国浪漫主义内部思想精神复杂,有柯勒律治的浪漫的超自然主义、华兹华斯的英国国教的正统主义、雪莱的无神论的精神主义、拜伦的革命的自由主义、司各特的对以往时代的缅怀,等等。但英国的浪漫主义还是有着鲜明的英国气质,即“自然主义”。

英国诗人全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表现在文学中有以下几方面体现:首先是对乡村和大海的热爱。其次是对高级动物的喜爱和对一般动物世界的熟悉。第三是明显的个人独立性,作家们都很有点个人癖性。第四是讲求实际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追求正义的强烈意愿。英国浪漫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各阶段又有着各自的一些特点:第一代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和向往大自然的倾向;第二代浪漫主义作家坚持启蒙思想,表现出争取自由和民主的进步思想。

浪漫主义时期小说上的成就则主要体现在内容和题材的创新上。当时小说的主要类型有两种:哥特小说(Gothic novel)和历史小说(historical novel)。 小说家沃尔夫司各特爵士(1771-1832),在长篇历史小说领域成绩斐然。司各特曾致力于收集和整理历史传说和民间歌谣,早期以诗歌为主,但他最大的成就是27部历史小说。司各特的小说用笔雄浑豪迈,历史背景广阔,浪漫情调和地方色彩浓厚。其中历史小说的主要代表作是《艾凡赫》(1819)。小说富有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语言古雅,人物形象丰满。 同时期的简奥斯丁(Jane Austin)(1775-1817)是优秀的女小说家。她的小说以描写日常生活交往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描绘,所以后人把他的小说称为“风俗小说”(novel of manners)。她的主要成就是《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Emma》)等6部小说。奥斯丁善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锐,来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描写有闲阶级恬静舒适的田园生活以及绅士淑女的爱情和婚姻。小说语言清丽,结构严谨,体现了较高的技巧。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豪门子弟达西之间的爱情风波,强调感情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小说情节曲折,机智幽默,富有喜剧性。

浪漫主义诗歌主要是指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其鼎盛期大约始于18世纪70年代终于19世纪20年代,涌现的著名诗人主要包括彭斯、布莱克、华兹华斯、克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

现代主义仍然是宝贵的诗歌经验,它是现代思想、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它们打先锋,起了突破性的历史作用。但是浪漫主义是一个更大的诗歌现象,在规模上,在影响上,在今天的余波上。现代主义的若干根子,就在浪漫主义之中;浪漫主义所追求的目标到今天也没有全部实现,而现代主义作为文学风尚

则已成为陈迹了。

为了说明这一些,有必要对浪漫主义进行再认识。浪漫主义包罗广,内容也复杂,因此需要限制范围,作为第一步,这里选择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作为再认识的

具体对象。

英国浪漫主义的特殊重要性半因它的环境,半因它的表现。论环境,当时英国是第一个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在国内它的政府用

严刑峻法对付群众运动,而人民的斗争则更趋高涨,终于导致后来的宪章运动和议会改革。从布莱克起始,直到济慈,浪漫诗人们都对这样的环境有深刻感受,形之

于诗,作品表现出空前的尖锐性。

论表现:英国浪漫诗歌时间长,数量大,而且两代重要诗人都有多篇不朽之作,在题材和诗艺上都突破前人,突破国界,成为全欧洲以至全世界的文学和 思想

影响。 英国的近代诗歌理论也是在这个时期开端的,几位大诗人都作出了意义重大的贡献。

由于这些原因,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又不仅仅是英国一国的,而是世界诗歌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它的再认识也是对世界诗歌更多一点了解。

再认识首先意味着要认识它的历史——它的来龙去脉,它的兴起和发展,其中有哪些重要诗人,他们写了哪些主要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什么特色,有什么变

化,造成了什么影响, 对于今天又有什么意义,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 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73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 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