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第1张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现象学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与老子的道家思想相似,两者有何相同点?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与老子的道家思想的相同点:在生死的看法与生存的观念上有着较为相似的地方。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生平经历、成就丰富,人们对它的看法也都是各有好坏,他的哲学思想也影响到了后来的一代人,对于后人的影响主要展现在现象的学问、存在意义以及解构想法、和心理学以及神学作用上。他从一开始,较早的时间就关注了东亚相关的思想,尤其是对道家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言论最感兴趣。老子可以说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思想,它的思想直到今天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老子是和孔子、孟子等先贤齐名的思想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重要的思想是出自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的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清静无为,是老子对君王提出的一种建议,不要与平民百姓争抢。

关于老子这个人物,在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的秘密了,历史上关于老子的记载几乎微乎其微,老子是怎么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的,这个问题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比较广泛的说法是有人看到老子出了函谷关以后从此就销声匿迹了。老子生活的时代还要早于孔子百余年的,有一种不太切合实际的说法是,老子是一支来自印度的传教士的团体。所以,他的行动在常人看来很难理解。不知何时老子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的这种情况才被人们逐渐所发觉。就从这一点单独来看的话,也不是人们所说的就突然消失了,有首诗可能比较贴切这个说法,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的事情不过是人们一传十、十传百罢了。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主要观点是什么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主要观点是自由选择。

海德格尔指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

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存在主义的悲剧论: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

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请问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还是浪漫主义哲学家?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祖师爷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运动

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浪漫主义的起源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法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在绘画、雕刻、小说和戏剧领域;英国浪漫主义主要体现于诗歌、历史画和风景画领域;德国浪漫主义则在音乐、诗歌和绘画领域皆有体现。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文艺思潮兴起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画派

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浪漫主义音乐、文学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要想在不同的创作风格之间,譬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按照那些讲究条理的音乐史家的愿望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简单地下定义行不通,这些定义总是因为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而过于简单化。

例如,假使断言古典主义音乐是客观的,浪漫主义音乐是主观的,那么岂不是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某种程度上像电脑一样,从不创作反映自己个人感情的作品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同样地,如果说浪漫主义作曲家“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原则,那么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他们在继续使用这些形式,甚至在未必可能的场合下使用古典形式。

例如威尔第就用赋格曲式结束他的喜歌剧《法尔斯塔夫》。另外还需明确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风格曾经共存了一段时期,重要的浪漫主义歌剧作曲家、德国理想主义者韦伯就先贝多芬一年逝世,舒伯特的死也仅比贝多芬晚一年。可是,在这两种乐派之间实际上又存在着我们很容易把握的区别,这些区别大多是源于非音乐的原因。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根本的改变,他们已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

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真正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说作曲家完全是他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

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反之,如果他忽视时代的审美观,只为自己或他理想中的后代创作,那么他在公众的心目中就必然是个“怪里怪气”的孤僻艺术家。这一类作曲家常以为他们是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未来艺术的预言者。

“艺术家”一词的使用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整个十九世纪的作曲家都这样看待自己。他们这样称谓自己很有理由,因为一旦摆脱了私人的庇护,投身到社会中去,他们便开始和文学作家等富于创造精神的同行有了接触。

事实上,韦伯、舒曼、柏辽兹除了作曲还写过一些有关音乐的书,而瓦格纳不仅自己写剧本,还写出了许多关于音乐、戏剧和哲学的著作和论文,真难以想象他何以还有时间创作出那么多的乐曲来。这新的一代作曲家对弥漫在社会上的各种新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不管是科学的、民族的、还是艺术的。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学的陶醉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他们的前辈仅满足于用器乐表达纯粹的音乐思想,浪漫主义音乐家则致力于让音乐在表达的广度上与语言并驾齐驱。

当然,给歌词谱曲一直是作曲家们的实践之一,可是当时流行的是用器乐表达或描绘一种特定的场面,甚至讲述一个故事。这起始于贝多芬的同代人韦伯,后来又被李斯特、理查德·施特劳斯发展为描述性的交响诗。

十九世纪上半叶,自然的、乡村的浪漫主义文学转变为幻想的、比生活更加广阔的浪漫主义文学,分别以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为代表。这两部英国小说有天壤之别,这种区别在沃尔特·佩特给浪漫主义下的定义中可以得到概括,他认为浪漫主义是“给美添上了怪诞的色彩”。

因此,毫不奇怪,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同样表现了一种奇异的超自然的东西,如柏辽兹在他1830年所作的《幻想交响曲》中所表现的那样。作曲家们很快就对周围的大自然发生了新的兴趣,这种自然已经不是贝多芬《田园》中的那种简单的自然,而是大写的“自然”,一种因为他们超脱于芸芸众生才与他们有着特殊联系的力量。不管是文学还是音乐,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单个的人,而不是那种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被仔细地划入某个阶层而根本无法摆脱其束缚的人。

因此,对独立个性的重视使作曲家们有意识地追求个人的特点,有时成了自我主义。这样,他们离那些因为循规蹈矩而压抑了自己部分创造才能的古典主义作曲家就越来越远了。

想用寥寥数语概括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其结果非常容易使读者误以为浪漫主义作曲家都是放浪形骸之徒。虽然他们中间有人确有行为出轨的时候,但是总地来说,他们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使自由不致逾越界限。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仍继续运用传统的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形式,虽然在这些形式里出现了与莫扎特不同、会使他的审美观受到侵害的新东西需要记住的是,审美的好恶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这一代认为“过分”的行为在下一代眼里却是规范,昨天的“顽皮的孩子”,逐渐长成为今日受尊重的“老伯伯”。[注:法国诗人戈蒂耶早年参加浪漫主义运动时被称为“顽皮的孩子”、“老伯伯”则是英国人对曾经担任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的尊称]。浪漫主义运动内部也一直存在两个不同的流派,一个是以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为代表的激进派,另一个是以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布鲁克纳为代表的保守派。研究早期浪漫主义可以说明分裂是怎样产生的,也可以把那些重要性在管弦乐曲的作曲家和那些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的作曲家区别开来。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是什么?

1、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

2、在与在者的问题。

3、个体的存在既是世界的存在。

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

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主要讲述了:信仰的真正的生存意义便是:信仰=再生。

我们必须事先把存在的本质当做值得思的东西加以深思,在这么思的时候,我们首先体会到在某种程序上我们被召唤着为这种经验探出一条路,并将它辟为一条通向至今仍无路的地方去的路。

-马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存在概念???

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

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在者”。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扩展资料

在马堡时期,海德格尔开始撰写他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1927年2月,《存在与时间》正式印行,一是在《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二是作为单行本。这本书奠定了他一生哲学活动的基础,被视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他因此而声誉鹊起。半年后,柏林颁发了正教授职称。

在1941年重印时候,海德格尔删除了在《存在与时间》上给胡塞尔的献词,并声称他这样做是受到出版商马斯·尼米尔的压力。

海德格尔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马丁·海德格尔

  舒曼是一位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音乐家,他是一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浪漫和富有表现力的个性。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一,他的音乐风格深深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家。

  舒曼的音乐作品有许多不同的风格,包括钢琴独奏、交响乐、室内乐和歌曲等。他的钢琴作品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包括《钢琴协奏曲》和《练习曲》等。他的室内乐作品也非常出色,其中最著名的是《D小调弦乐四重奏》。

  除了作曲,舒曼也是一位受欢迎的钢琴家和指挥家。他的演奏风格非常个性化,充满了情感和表现力。他还在音乐评论方面做出了贡献,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评论,对当时的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舒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和表现力,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家。他的成就和贡献使他成为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之一,他的音乐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演奏和欣赏。

理查德·瓦格纳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Wagner,1813年—1883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1833年,正式开启音乐家生涯,于同年创作了歌剧《仙女》。1843年,《漂泊的荷兰人》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瓦格纳的名声亦由此确立。1845年,《汤豪瑟》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首演。1849年,瓦格纳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流亡生涯。1850年,弗朗茨·李斯特在魏玛指挥首演了《罗恩格林》。1864年,路德维希二世因欣赏瓦格纳的才华,决定为其偿还债务,瓦格纳的命运也由此发生转折。1865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1868年,《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首演,该剧确立了瓦格纳在德国音乐中的主导地位。1874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长达26年的创作历程划上了句号。187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汉斯·里希特的执棒下在拜罗伊特首演,引起欧洲文化界的轰动。1882年,《帕西法尔》在第三届拜罗伊特音乐节上进行了首演。1883年2月13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威尼斯逝世。

理查德·瓦格纳是欧洲浪漫主义音乐达到高潮和衰落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也是继贝多芬、韦伯以后,德国歌剧舞台上的重要人物。此外,他还是剧作家、哲学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所以,瓦格纳不仅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欧洲文学史和哲学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中文名:威尔海姆·理查德·瓦格纳(全名)

外文名:WilhelmRichardWagner

国籍:德国

出生日期:1813年5月22日

逝世日期:1883年2月13日

职业: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

毕业院校:莱比锡大学

代表作品:《尼伯龙根的指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罗恩格林》

早年经历

1813年5月22日,理查德·瓦格纳出生于莱比锡,其父卡尔·弗里德里希·威廉·瓦格纳是该市警察局文书,于同年11月23日去世。1814年8月28日,瓦格纳的母亲再嫁给演员、诗人路德维希·盖耶尔,并举家迁往德累斯顿。

1820年,瓦格纳在德累斯顿郊区波森多夫的一所小学读书,并在牧师克里斯蒂安·魏策尔的指导下上了几节钢琴课。1821年6月,作曲家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首演于德累斯顿,幼小的瓦格纳被该剧吸引,并通过继父结识了韦伯。

1826年秋假,他用古希腊作品《奥德赛》中的内容改编、创作了他最早的三首颂歌;年底,瓦格纳一家迁往布拉格,他本人仍留在德累斯顿,寄居在同学贝姆家中。

1827年,其全家搬至莱比锡,瓦格纳由此转到莱比锡尼古拉中学就读,在此之前,瓦格纳在学校一直用理查德·盖尔这个名字,进入尼古拉中学就读后,学名又改为理查德·瓦格纳;在此期间,他置学业于不顾,热衷于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以及莎士比亚、歌德和席勒的戏剧,并在叔父阿道夫的影响下,养成了阅读和研究的习惯。

1828年,完成了第一部长达五幕的悲剧《劳伊巴德》,为了给该作谱曲,开始自学洛吉尔德《通奏低音的方法》,并私下随莱比锡交响乐团的米勒学习和声。1829年,在莱比锡听了女高音施洛德·戴夫里恩特演唱的《费德里奥》中的作品后,决定放弃其他志向,确立以音乐为奋斗目标。

1830年,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改编成钢琴曲;6月,为了获得大学的入学资格,转入托马斯学校就读;12月24日,《降B大调序曲》成为其首演作品,此时他还写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和各类奏鸣曲与序曲(大多以散失)。

1831年2月23日,在莱比锡大学注册为音乐学院学生;同年秋,师从圣托马斯教堂唱诗班的主唱韦恩利希学习和声与对位,得到了后者的悉心指导;在此期间,瓦格纳创作了《D小调音乐会序曲》,并将自己首次出版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题献给韦恩利希,以谢师恩。

1832年11月,《C大调交响曲》在布拉格音乐学院首演,随后又在莱比锡布业音乐厅上演;在此期间,在帕施塔伯爵的女儿珍妮的恋情激励下,创作了第一部完整的歌剧脚本《婚礼》(DieHochzeit),但后因姐姐罗莎莉(一位戏剧演员)认为质量不佳被瓦格纳撕毁,该剧的音乐也大多遗失。

人物经历

生涯初期

1833年开始,正式步入职业音乐家生涯;1月,在哥哥阿尔贝特(一位歌剧演员)的引荐下,担任维尔茨堡剧院的合唱指挥,得以接触到韦伯、凯鲁比尼、罗西尼、奥柏等人的剧作;在此期间,创作了童话题材的浪漫主义歌剧《仙女》。

1834年1月,带着刚完成的《仙女》总谱返回莱比锡,希望在莱比锡剧院上演此剧,但计划落空;同年夏,到波西米亚短暂度假期间,开始构思、创作歌剧《爱情禁恋》,该剧根据莎士比亚的《一报还一报》写成,带有喜剧色彩,音乐上则受到贝利尼、奥柏等意大利和法国作曲家的影响;7月底,应邀担任贝特曼巡演剧团的音乐总监,并与剧团中一位小名为明娜的女演员克里斯蒂娜·普拉内相恋;同年,撰写了论文《德国歌剧》。

1835年,创作了序曲《克里斯托弗·哥伦布》;7月至8月间,为了挑选歌唱演员,第一次到拜罗伊特。1836年3月29日,歌剧《爱情禁令》在马格德堡歌剧院首演,瓦格纳担任指挥;此后不久,剧院因财政不力解散,他和明娜来到柯尼希斯堡;11月2日,与明娜在特拉哥亥姆教堂举行婚礼。

1837年4月1日,出任柯尼斯堡剧院乐队指挥;同年,因经济等方面原因,与明娜关系恶化,致使她与一位名叫迪特里希的商人私奔,瓦格纳后来劝回明娜和好,但两人的分歧已为日后的离异埋下伏笔;7月25日,来到里加,出任歌剧院的音乐总监;在里加期间,根据英国作家爱德华·布尔沃·利顿的小说《黎恩济》开始创作同名歌剧。

1838年1月,完成《黎恩济》的脚本;8月7日,开始为该剧谱曲;同年,因瓦格纳负债累累,当局没收了他和妻子的护照。

1839年7月10日,与妻子明娜为了躲债从里加秘密出逃;8月,在经历数次暴风雨的历险航行后抵达伦敦,此次海上历险是其创作《漂泊的荷兰人》重要的灵感来源;9月17日,在伦敦作短暂停留后抵达目的地巴黎,但等待瓦格纳夫妇的是贫困潦倒的日子和失意受挫的心境;在此期间,瓦格纳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四处举债,同时不情愿地从事非创造性劳作,如为家用市场改编歌剧流行唱段的钢琴谱,校对乐谱,为一般性音乐杂志撰稿。

1840年1月12日,创作了《d小调浮士德序曲》;11月,完成歌剧《黎恩济》的总谱写作,几乎与此同时,又根据北欧民间传说、海涅的短篇小说以及海上航行的亲身经历,开始了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创作。

1841年5月,完成《漂泊的荷兰人》脚本,7月至11月间开始谱曲;6月29日,在作曲家迈耶贝尔的推荐下,德累斯顿王家剧院接受了《黎恩济》上演的要求。

1842年4月7日,与明娜返回了阔别六年的故乡德累斯顿;6月22日至7月8日,在波西米亚山区度假时,以格林(JGrimm)的《德国神话》为蓝本,开始酝酿歌剧《汤豪瑟》的草稿;10月20日,《黎恩济》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

德累斯顿时期

1843年1月2日,《漂泊的荷兰人》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该剧寓意深远、音乐生动,一般认为是其真正显露水准的第一部作品,瓦格纳的名声亦由此确立;3月,完成了《汤豪瑟》的脚本创作。1844年12月14日,作曲家韦伯的灵柩移葬回德累斯顿,瓦格纳为此创作了《挽乐》(Trauermusik)。

1845年4月13日,完成了《汤豪瑟》的总谱创作;7月,在波西米亚度假疗养期间,写成了《纽伦堡的名歌手》的第一份草稿;8月3日,写出了《罗恩格林》的大纲,并于同年11月完成了该剧的脚本创作;10月9日,《汤豪瑟》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首演,该剧从1845年完稿到1875年由瓦格纳自己最后一次指挥演出前,总谱在不断修改。1846年4月5日,在茨温格尔的德累斯顿旧歌剧院第一次指挥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1848年4月28日,完成《罗恩格林》的总谱创作,全剧通过圣杯卫士的传说故事,探索圣洁爱情与身份认同之间的辩证矛盾关系;6月,加入带有政治倾向的“祖国联合会”,发表了关于君主政体与共和政体的政治言论,并以演说者的身份进行鼓动演讲,呼吁成立民主政体、推翻贵族,论文《德国和他的侯爵们》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10月,草拟了《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散文草稿;11月,进入《齐格弗里德之死》的脚本写作,它后来演化为《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乐剧的最后一部《众神的黄昏》。

1849年5月,普鲁士军队开始掌控局势,瓦格纳作为一个背叛当局的社会名流被通缉,在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的帮助下,途经魏玛逃到苏黎世,因不祥预感又逃亡巴黎,在一无所获后,于7月又回到苏黎世;11月,撰写了论文《艺术与革命》和《未来艺术》,并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流亡生涯。

流亡时期

1850年8月28日,李斯特在魏玛指挥首演了《罗恩格林》,瓦格纳因遭通缉不能到场;此外,在李斯特的激励下,瓦格纳重拾信心,继续写作《尼伯龙根的指环》的文字脚本。

1851年,撰写了论文《歌剧与戏剧》,并在文中系统地勾勒了自己梦想中的歌剧观念,批判性地回顾了歌剧发展的历史。

1852年,在完成《歌剧与戏剧》后,依次(与故事发生的顺序刚好相反)写作了《青年齐格弗里德》《女武神》《莱茵的黄金》的脚本剧词,并对《青年齐格弗里德》(后更名为《齐格弗里德》)和《齐格弗里德之死》(后更名为《众神的黄昏》)进行修订,整部《尼伯龙根的指环》的脚本写作宣告完毕。

1853年5月18日、20日、22日,在苏黎世举行5月音乐会。1854年9月26日,完成了《莱茵的黄金》的总谱创作;6月,未等《莱茵的黄金》总谱杀青,瓦格纳又开始了《女武神》的音乐创作。1855年,于伦敦指挥演奏八场音乐会。

1856年3月20日,完成《女武神》的总谱创作;9月,进入《齐格弗里德》的音乐写作;在此期间,瓦格纳通过友人介绍,开始着迷于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的学说,其论点对瓦格纳日后的艺术发展和人生观均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857年4月,魏森东克特邀瓦格纳全家搬至苏黎世郊区自家别墅的小屋内居住,在与魏森东克一家的接触中,瓦格纳与魏森东克夫人玛蒂尔德之间产生了感情,该段秘密恋情直接导致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8月,完成《齐格弗里德》前两幕的创作后,就暂时中断《尼伯龙根的指环》之后的音乐写作,转身投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创作。

1858年,为玛蒂尔德的五首诗歌谱曲,创作了《魏森东克歌曲》,这五首歌曲在音乐风格上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一剧的预示性尝试;4月,瓦格纳与玛蒂尔德的私情被妻子明娜察觉,导致了一场严重的情感危机;8月17日,瓦格纳听从了玛蒂尔德的劝告,离开苏黎世前往威尼斯躲避风头。

1859年3月,迁居到瑞士的琉森;8月,完成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总谱;9月,来到巴黎,为该剧能在当地上演作准备。1860年1月至2月,在巴黎的意大利剧院举行了三场音乐会。

1861年3月13日,《汤豪瑟》在巴黎上演,但因有人暗中破坏,加之瓦格纳拒绝在第二幕塞入巴黎观众习惯的芭蕾舞,导致演出失败;5月15日,《罗恩格林》在维也纳宫廷剧院演出;8月11日至18日,萨克森国王大赦,瓦格纳第一次返回德国;11月,受魏森东克夫妇之邀,到威尼斯修养,并开始了《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创作。

1862年,与妻子明娜的关系彻底破裂,两人自同年11月后在没有见过面;同年夏,指挥家汉斯·冯·彪罗带着妻子、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来到瓦格纳家中做客。

1863年3月至4月,在彼得堡和莫斯科举行音乐会;7月,在布达佩斯举行音乐会;11月,在布拉格和卡尔斯鲁厄举行音乐会;12月,返回维也纳。

慕尼黑、特里普胜与拜罗伊特

1864年初,在财政上已彻底破产,被迫于3月23日离开维也纳,以免因债务锒铛入狱;5月3日,接到了巴伐利亚刚登基的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的传话,要他立即前往慕尼黑听旨,路德维希二世欣赏瓦格纳的才华,答应为瓦格纳偿还债务,并奖赏瓦格纳四千古尔盾的年俸,以便让其潜心完成《指环》,瓦格纳为此创作了《效忠进行曲》,以表谢意;10月,经路德维希允许,搬入位于慕尼黑市中心的住房;同年,瓦格纳的感情生活出现转机,彪罗的妻子柯西玛开始与瓦格纳相爱,作为瓦格纳的崇拜者,彪罗内心虽然痛苦,但最终接受了现实。

1865年6月10日,《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该演出由彪罗指挥,并获得了成功;同年,路德维希二世对瓦格纳的宠信和过度资助引发冲突,瓦格纳与柯西玛之间的感情亦引发争议,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路德维希二世只好对瓦格纳下了逐客令;12月6日,瓦格纳离开了慕尼黑。

1866年4月,瓦格纳租下瑞士琉森湖边的特里普胜别墅。1867年10月23日,完成了《纽伦堡的名歌手》的总谱,并将其题献给路德维希二世作为圣诞礼物。

1868年6月21日,《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该剧由彪罗执棒,确立了瓦格纳在德国音乐中的主导地位;11月8日,在莱比锡结识了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1869年3月,中断达12年之久的《尼伯龙根的指环》重又开始;9月22日,《莱茵河的黄金》在慕尼黑首演;同年秋,完成《齐格弗里德》第三幕总谱创作;10月,开始了《众神的黄昏》的音乐创作。

1870年8月25日,与柯西玛在日内瓦正式举行了婚礼;同年,为了纪念儿子齐格弗里德的出生,瓦格纳专门为柯西玛创作了《齐格弗里德牧歌》,该曲于同年圣诞节清晨(适逢柯西玛33周岁生日),由15人组成的小型乐队在柯西玛卧室外的楼梯上进行了首演。

1871年之后,瓦格纳一方面谱写《指环》,另一方面花费大量精力进行“节日剧院”的构想和建造,并最终确定在拜罗伊特小镇建造专供演出自己乐剧的理想剧院,对此瓦格纳进行了公开募捐;5月,在柏林受到俾斯麦的接见。

1872年4月22日,迁居拜罗伊特;5月22日,在瓦格纳59岁生日之际,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举行了奠基典礼。1873年,剧院的建设工程遇到困难,有人提议将其易地建设,但被瓦格纳拒绝。

1874年4月28日,迁入万弗里德别墅;11月21日,完成了《众神的黄昏》的总谱创作,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长达26年的创作历程划上了句号。

1876年,拜罗伊特节日剧院落成,建造中因路德维希二世两次拨款,才得以竣工;8月13日、14日、16日、17日,《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在汉斯·里希特的执棒下在拜罗伊特首演,共演出三轮,包括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在内的多国政要和各界人士出席了演出,并在欧洲文化界引起了轰动;10月底,在索伦托最后一次与尼采见面。

晚年生涯

1877年2月,完成《帕西法尔》的草案;3月至4月,完成了该剧的脚本写作;同年,首届拜罗伊特音乐节虽在艺术上取得成功,但财政亏损严重,关键时刻幸得路德维希二世的帮助,即先以低息借给瓦格纳一笔款项偿还债务,并约定通过作品演出版税日后逐步偿还,从而解除了瓦格纳的财务危机;5月17日,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温莎宫接见了瓦格纳;9月,全力投入《帕西法尔》的谱曲。

1880年,撰写了论文《宗教与艺术》,并完成了自1865年开始的传记《我的一生》。1882年,撰写了论文《英雄精神与基督教精神》。

1882年1月,完成《帕西法尔》的总谱创作;7月26日,《帕西法尔》的首演,在第三届拜罗伊特音乐节上举行,共演出16次,由赫尔曼·列维指挥;在最后一次演出中,由瓦格纳执棒指挥最后一幕,并获得热烈欢迎;9月,因身体不佳,携全家到威尼斯修养。

1883年,撰写论文《关于人类中的女性》;2月13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威尼斯逝世,其遗体被葬在拜罗伊特瓦格纳住宅(即万弗里德别墅,现为瓦格纳博物馆)的花园内。

主要作品

音乐戏剧作品

管弦乐

声乐曲

钢琴曲

著述

以上主要作品来源

创作特征

基本概念

乐剧

“乐剧”(Musikdrama),在1833年由德国作家特奥多·蒙特在论文集《批评之林》中用以称呼普通歌剧,此时没有后来瓦格纳歌剧的那种意思。但瓦格纳的追随者们读到这个词,赋予了新的含义,用来称呼瓦格纳改革的歌剧。但瓦格纳本人并不同意,1872年他专写了一篇文章:《关于“乐剧”的命名》,说明这个称呼容易让人误会。但瓦格纳又觉得他的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戏剧,也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戏剧。他说:“认真地说,它的名称的意义应当理解为:一种安置在音乐中的真正的戏剧。因此,重点应当落在戏剧上,这种戏剧应当跟迄今为止的歌剧剧本完全不同,尤其不同的是,在这种戏剧中,剧情绝不仅仅是根据哪种传统的歌剧音乐的需求而安排的,恰恰相反,倒是一种真正的戏剧的性格需求支配着音乐的构思。”

关于这种戏剧的名称,鉴于古希腊戏剧常在节日演出,故瓦格纳称他的歌剧为“剧场节日剧”,并将其最后一部“乐剧”《帕西法尔》称作“剧场庆典节日剧”。但人们却不把瓦格纳的歌剧称作节日剧,还是叫它“乐剧”。

总体艺术作品

“总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是瓦格纳自己创造的德语复合词,首次出现在他写于1849年的《未来的艺术作品》中。“总体艺术作品”是一种“普遍的艺术”,就是把音乐、诗歌、舞蹈、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部门融为一炉,从中不复找到单独的艺术门类的分野,它们全都交织在一起,并由此升华出一种崭新的“未来艺术”。

剧作特征

人物特征

瓦格纳的戏剧取材于古代神话传统,把英雄人物当作象征,作为哲学的体现。他用音乐来表现被文明所压制的人类本性。他不写人物性格的戏(《名歌手》除外),他试图以原始形式的观点来看待神话,把它看作一种观念、一种哲学,一种象征,这种抽象的象征是脱离人物性格的。

瓦格纳的剧中人多是与环境分离,不强调他们的个性,只满足于揭示其性格的主要特点。其剧中人物虽有交往,但当两个或更多的人物相对时,交响音乐就把他们的个性湮没在一股音乐潮流之中。他们只是一些人物,但并非戏剧中的人物。此外,他剧中的女英雄人物容易消失在奇异的气氛中,变得更加神话化而非人性化。尽管以其爱情的原始力量感动人,但她们没有温柔、优美,没有妇女的特征。

情节

情死(或殉情)早在瓦格纳的第一部歌剧《结婚》中就已出现。这种因素贯穿在之后的一些歌剧中,如《漂泊的荷兰人》中的森塔,《汤豪塞》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会中的爱丽莎白,《罗恩格林》中的爱尔莎,《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伊索尔德。“情死”在瓦格纳歌剧中,实际是一种象征,一种观念,是酒神超脱的喜悦之情的体现。

音乐特征

通谱体

瓦格纳采用逻辑严密的通谱体方式写作,每一幕由常见的AAB或ABA式乐段构成,放弃传统以歌曲为单位的编号式写法,并采用“无终旋律”技巧,造成段落之间悬而未解的过渡,强化歌剧的交响化展开,力图使作品成为一个连续而严密有序的整体。

无终旋律

“无终旋律”(UnendlicheMelodie),是由瓦格纳的追求者们使之流传开的。瓦格纳本人仅在1860年写的《未来音乐》一文中提到这个概念,之后未用过。他说:“音乐家使沉默变有声的可靠形式是‘无终旋律’,亦即‘旋律始终保持在必须不间断的潮流中”。“旋律”在此也不同于一般概念,是指交响乐队产生的“音响流”,它与剧情的进展紧密结合,不断如“潮流”样地涌出,而剧情就在“无终旋律”的潮流中推进,歌唱与交响乐、声乐与器乐形成“复调”,此起彼伏,音乐与戏剧融为一体。

可以说,“无终旋律”的特征就是不间断性,为此音乐结构要始终保持开放和展开性,避免歌曲形式的封闭结构或段落感。瓦格纳经常使用的术语“不间断的旋律”就是此意。

主导动机

主导动机(Letimotif)是瓦格纳写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法,即运用一系列短小的动机或主题代表特定的人物、事件、物体、地方、情感等,大都短小而凝练,贯穿在作品中。它可以根据剧情变化、发展和变形,以起到提示即将出现的事情或人物、建立联想,统一全曲等作用。从《漂泊的荷兰人》开始,瓦格纳就有意识地运用主导动机。在“乐剧”中,主导动机是“总体艺术作品”思想的产物,并为“总体艺术作品”服务,是“总体艺术”不可分割的要素。此外,主导动机这个术语并非是瓦格纳提出的。据他的妻子柯西玛的日记记载,瓦格纳在1879年1月31日以前,从未提过这个词,而是他的追随者、《拜罗伊特报》的编辑沃尔佐根在19世纪70年代根据瓦格纳的实践总结出来的。

瓦格纳认为舞台上所演的不应只是根据一个故事轮廓或一篇用诗写成的故事唱出一段一段的歌曲来,而应该是一部戏剧艺术的严肃作品。其中的音乐,无论声乐、器乐,均应表现处一直不停的剧情的发展。根据这种观念,他使用了一种有旋律意味的宣叙调,只有剧情进行到紧要关头(如《女武神》中的诀别、魔火,《齐格弗里德》中的相会场面等),该种宣叙调才延伸成长旋律。这种宣叙调不时地有着旋律,它们简短而富有表现力,其中巧妙地运用着主导动机。这些主导动机代表着剧中人或支配着剧情发展的重要势力。有时为了表现复杂的境遇、势力、情感或行为,这些主导动机就巧妙地在交织在一起;有时,声乐部分代表一方面,而管弦乐队则代表另一方面。例如,《莱茵的黄金》中就有代表“莱茵河”的动机、莱茵水仙的动机、雾魔的奴役动机、莱茵的黄金动机、指环的动机、弃绝爱情的动机、瓦尔哈拉动机、干戈动机、契约动机、弗莉卡的动机、奔跑动机等等。总之,乐剧中人物、地点、行动、自然事物等各有各的动机,不时地按剧情的要求而出现、变化、发展、交织。

调性

瓦格纳把大小调体系进一步发展。虽然他还未敢越界,但不断展开的漩涡般转调,常让人无法找到其基本调性,因为终止式被冲淡了,正常的调性关系被放弃了,它要求自由、脱离调性约束,脱离声部进行,脱离古典终止式及调性的决定曲式的诸要素。

管弦乐队

瓦格纳的歌剧通常采用庞大的三/四管编制,乐队的表现力得到提高,管弦乐织体丰富,色彩充满变化。

人物评价

瓦格纳是首屈一指的人。在他身后很长时间没有任何成果,其他一切都在他所具有的意义前逊色,而这个意义人们并没有立刻理解或给予应有的评价。(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评)

瓦格纳是德国歌剧或者音乐戏剧的奠基人。(作曲家弗朗茨·李斯特评)

如果仅仅从德国和德国文化的价值来评价的话,理查德·瓦格纳始终是个大问号,也许可以说是德国的不幸,不管怎样却也是个命运:然而这又能怎样呢?他难道不是比一个单纯的德国事件丰富得多吗?我甚至以为,他倾听德国的声音比任何其他声音都少,德国没有为他准备任何东西,在德国人中间他这种人简直是陌生的,古怪的,未被理解也是无法被理解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评)

瓦格纳的艺术是德意志民族最令人震惊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批判,它长于表现,甚至会使一头外国驴子对德意志特性感兴趣;热心致力于这个艺术,就是热心致力于研究被艺术批判加美化地进行颂扬的德意志特性。(作家托马斯·曼评)

在戏剧方面他是个伟大的学者。他在戏剧中压制那些轻佻的游戏和微不足道的插曲,而只把戏剧集中在内心生活,集中在有生命的灵魂上。正因为如此,他是我们的大师,尽管他有谬误,他仍不失为一个比他同时代的所有戏剧大师更诚实,更直爽,更坚定,更出色的大师。(作家罗曼·罗兰评)

后世影响

瓦格纳基金会

1973年,瓦格纳基金会正式成立,该组织专门负责管理瓦格纳的文献档案和不动产,瓦格纳家族移交了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和瓦格纳全部历史文献给基金会,而万弗里德别墅则捐给了拜罗伊特市政府。

瓦格纳博物馆

1976年,为了庆祝拜罗伊特百年庆典,原联邦德国政府拨款创建瓦格纳博物馆,瓦格纳生前居住的万弗里德因此得到了全面整修,并按照一百年前的原样重建。该博物馆的馆藏包括理查德·瓦格纳家族文献和万弗里德文献两部分;后院还有瓦格纳与柯西玛的墓地。

瓦格纳纪念币

1983年,为纪念瓦格纳逝世100周年,原民主德国发行一枚面值10马克的纪念银币。银币正面有国徽、国名、面值以及发行年份,背面为瓦格纳

  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涉及交响乐、室内乐、声乐和钢琴等多种类型,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具有强烈的感性和抒情性,他的音乐充满了热情和想象力,表达了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门德尔松的作品中,音乐情感的表达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他充分运用了和声、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表达了浓郁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性和抒情性,可以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热情和想象力,表达了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他的作品中,音乐情感的表达是非常丰富和深刻的,他充分运用了和声、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表达了浓郁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

  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广泛地传颂和演奏。他的音乐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情感和生命的探索和表达,这些音乐作品不仅具有美学的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不仅是音乐史上的杰作,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对于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热情和想象力,表达了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公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美学的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985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