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精选:阑珊深处的乡愁余韵

余光中散文精选:阑珊深处的乡愁余韵,第1张

文/菲恩

晴空万里的天气总能给人一种浪漫惬意的美感。

比如在慵懒的午后邂逅明亮耀眼的阳光,比如端着一杯清茶寻一个舒服的姿势,安静地看一下午书,又比如在凊疏的街道寻一小店,听着歌伴着雨,平静祥和地度过一天。

清净舒心的日子,总期望有一些遇见。

那份遇见,可像是雨滴遇见枝叶倾洒一地的美好;亦可像进入书城,在品着香茗的书海丛中体味人生百态。而那份美好或等待已久,或不期而遇,或岁月静好。

此时阳光倾洒大地,风儿戏弄枝叶,明亮的光透过林间间隙,抬头便是一片耀眼的稀稀落落。

许是天气过于美好,不知觉中眼前竟浮现白发苍苍的老者浅吟低叹一弯浅峡的乡愁。似迎着日暮黄昏,无限辽远又无尽孤独

读散文如在天朗气清的午后感受自由烂漫的舒心,读《余光中精品文集》愈是。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是远离亲人,独自成长的孤独;

“长大后,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是成家后,思念家人的孤独;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是生离死别的孤独;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是家国别绪的彻骨孤独。

每一笔挥毫以及每一句吟唱,都是余先生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深刻解读,甚至可以说余先生的孤独感来源于多方面。

热爱却尚未统一的祖国,念家却常年的在外漂泊,思亲却时常分别的离愁,功成名就却不免为盛名所累的无奈等,造就了诗人辽远的孤独。

孤独的背后是余先生漂泊的一生。

从江南到四川,从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

年少时历经战乱之苦,成年后饱经拼搏之忙,热爱古典文学的他,不经意间把漂泊的孤独感抒发于字里行间,正所谓功成名就之后,在他内心深处却繁华落尽是孤独。

漂泊的一生,为文学、翻译事业四处奔波,所到之处皆似“故乡”,却没有故乡的归属感。余先生漂泊的孤独感,犹如烟雨朦胧中的麦田守望者,孤寂辽远,触不可及。

余先生一生深耕于文学领域,在诗坛极负盛名,写过许多享誉中外的作品,如《乡愁》、《当我死时》、《雨声,说些什么呢》等。

读余先生的文字,迎面而来的是彻骨的苍凉。漂泊的人生带来苍茫的孤独感,似彗星闪现在宇宙,耀眼富有光芒,但一闪而过,留给观望者的为光芒过后暗淡的灰烬。

窗外依旧晴空万里,而眼前模糊的老者朝着历史的彼岸逐渐走远,那一地的繁华落尽后,留下一片苍茫辽远的孤独。

而我与这份孤独的邂逅,是面朝落日余晖,遥望无垠。

  前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铺叙描述,层层蓄势,最后则水到渠成,猛然迸发,动人心魄。前六支曲子主要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末一支曲子则直抒胸臆。(完成板书并总结抒情方法。)

  曲词欣赏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株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袜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营啼晓,秦淮水谢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果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本来打算自己开车去游玩的,可是主人早已安排好一切。两辆小车,一辆大巴早已在院里等候,既然盛情难却那就客随主便了。我在主人的安排下上了一辆黑色小车,并排而坐的是天津过来的二婶儿。司机是一个脸膛黝黑的年轻小伙子,声音不高、言语温和普通话非常标准,交流起来没有障碍。

 车在大山之间盘旋着,四周皆是紧密相连的大山无论转过多少个弯始终走不出大山的怀抱。山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山顶就是大片的云朵和无垠的蓝天。这样的景色让我想起一句歌词来“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那歌曲唱的不就是这里的情景吗?车内没有人说话非常安静。风从半开的玻璃窗缝隙里灌进来,“呼呼”作响。也许是山上积雪的缘故这风 竟带有刺骨的寒气,我赶紧关上玻璃隔窗观望。

 一路上地势平缓没有高原的概念和感觉,以公路为界,两边皆是草原,草还没有复苏只是满目枯黄。随处可见一群群白色的羊和黑色长毛的“高原之舟”---牦牛。南边的草原中间有一条河,滚滚的河水顺地势流过泛起一朵朵浪花充满生机。河的两边有三三两两的羊或跪,或卧,或者口渴了跑来饮水,以各种姿势围绕在河的周围。这就是甘南明珠---桑科草原!

 桑科草原是桑科乡达久滩(“跑马滩”之间)草原的一部分,是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开阔平坦的高山草原。以其优良的草场和历史上多在此举行盛大的藏传佛教佛事活动,而享誉西北藏区。只是我们来的不是时候,错过了它的美丽。在夏天这里可是 绿草如茵,百花绚烂;夏河水从草原上蜿蜒流过,水波荡漾,清澈见底蓝天、白云映入水中,充满诗情画意;牛羊成群洒落在草原这块绿毯中,帐篷星罗棋布,炊烟袅袅,马背上牧歌飘荡,引人入胜流连忘返!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桑科草原成为甘南旅行观光的热点,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可此刻它是荒凉的,以一种安详的姿态展现在我的眼前,把绚烂和浪漫留给大脑去想象。

 牦牛 这个看似笨拙的家伙 竟然常常出现在山顶或山势险要的地方,丝毫不恐慌、不失蹄稳上稳下。我正在观望一只半山腰的牦牛,车却靠路边停住。我以为到了马上起身司机说:“没到呢,是牦牛过路。”抬头一看,果然两只牦牛正一前一后的从马路上横穿而过。看到车它们并不理睬、不惊慌自顾自的走着。身边的二婶说:“这动物胆子真大,不怕车啊!“

 司机说:“在我们藏区动物和人一样,不光我,每一个人每一辆车遇到牛呀,羊呀过路时都会停下等它们通过。更不能按喇叭,那样动物会受惊生命就会有危险。”

 二婶又问:“是谁教育你们如此爱护动物?”

 司机回答:“每一个动物就是一个生命,头上三尺有神灵,佛在心中!” 待那两个家伙完全通过车才又启动。

 远处山脚平缓的土坡上,一座座平顶重叠式的民居聚集着,白色墙壁,蓝色木门,顶层有一层金**勾勒的边。而每一户的门前似乎都挂有各色的布或旗子。我好奇的询问:“那旗子是干什么用的?” 司机回答:“这是经幡,不是普通的布和旗子,它上面印满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语、经文、佛像、吉祥物图形 等。不是装饰品,而是祈求福运,消灾灭殃的。”原来这小小布条上是寄托了美好愿望的。

 藏民心中装满了故事,他们的每一片草原,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大山都是一个传说。你不问他也会娓娓道来。行至一个豁口的山梁前,司机便讲到:“那是一个英雄在奋战了三天三夜,射死了一头猛兽后倒头累死的化身。所以每当看到这个山,他们都会拜一拜。听着这些故事,我突然觉得他们内心充满美好和祥和,心中有一尊佛在左右着他们齐心向善。我想起了那句广告词“去甘南遇见纯粹,遇见梦!”他们虔诚的心灵应该就是纯粹吧,而梦应该就是美景了,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车在一处视野开阔的繁华地段停下来,这里似乎是一座古城,有着古普的街道和人群。街道两旁的摊点摆着各式香蜡符表和各种动物图案的护身符。隔几步就会看见三步一跪磕长头的老妇人,或是遇到穿着降红长袍、手挂佛珠年龄不等的喇嘛擦肩而过。走过一个长廊,墙壁上安置着一长排金色雕花的经桶。走过的人都上去齐齐的转动,走在身边的司机告诉我:“这叫转经筒,经桶内装有一卷完整的经文,外部刻有六字真言等其他宗教符号。有祈福保平安的意义;也是为了那些不识字的人也能朗诵经文来祈福:据说顺时针转动一次经筒,就等于将经书诵读了一遍,是一种省心省力省时的好办法。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手中摇着的;二是固定在寺庙里的架子上,藏传佛教信徒人人持有,不停地摇转。大致就是转动经桶等于朗诵佛经,求得消除罪孽日后超度的意义。”看着,听着我便想起了仓央嘉措的诗句“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只为与你来世相见。”

 转过经筒,走入一条长街。道路两旁的房屋是一模一样的格局和色调,墙是土坯的刷成了白色,门是独扇木门。不等我问司机说:“这是喇嘛的宿舍,喇嘛年龄不等自然也有级别之分,最高的是活佛。藏民每年把自己的收入刨去吃、穿、用,都捐到寺庙,有钱的捐钱,没钱的捐粮食、物品以保喇嘛衣食无忧。

 我追着一座白色塔顶来到一处宏伟的宫殿式建筑面前,塔式的结构分为三层。上面一个巨大的金顶,各式雕刻和金色的光芒显得神秘与庄严,这就是声名远播的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目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 1982年拉卜楞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据资料记载,拉卜楞寺占地82公顷,建筑面积823万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主要建筑面有闻思院(又称大经堂)、续部下院、续部上院、时轮院、医药院、喜金刚院等六大扎仓(学院)和十八囊欠(活佛公署)、十八拉康(佛寺)。还有经塔、辩经坛、藏经楼、印经院等建筑。整个建筑布局周密,造型宏丽,富丽堂皇,风格独具。寿禧寺是全寺最高建筑。闻思院为全寺之中枢,分前殿、正殿、后殿三大部分。前殿供松赞干布像。正殿内悬有乾隆皇帝御赐匾额。大经堂中有大庭院,可供4000人同时诵经。可见其气势的辉煌与鼎盛!

 在喇嘛的讲解中穿过前院来到大殿,殿内溢满清幽的檀香,青烟缭绕,酥油灯忽明忽暗,袅袅的诵经声让人神情凝重,唯恐惊动了上方高坐的神灵。偶有敲磬的声音传入耳畔,却显得格外的凄清和空灵仿佛已经置身世外一般。一拨一拨的游客在僧人的引导下进进出出,一个又一个的佛堂参观膜拜。他们之中一半是观光的,一半是求神问卜的自然是以不同的心情来又以不同的心情去。我在这雄伟的宝殿内穿梭着,以无比的虔诚感受着这藏传文化深厚的底蕴和红尘以外的圣洁!

 走出寺外已是黄昏,我用留恋的目光把这大山中的幽静嵌入心底,带入到书页中去。一个幽静,神圣的地方,一个让目光和灵魂都难以走出的地方,在梵天净土下祈愿,在白塔寺下仰望苍穹感受它的神圣和厚重!甘南行,就是一次朝圣,一次灵魂的穿越!

 第二天,在主人殷殷叮嘱和美好的祝福中我们踏上归程,雪山、草地、蓝天、白云渐渐地被抛到身后。拉卜楞上金顶的光芒在太阳下闪耀,五彩的经幡在风里飞舞,甘南,又在梦里了!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流览历代书法,"晋 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 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徵。 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书体沿革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於是书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32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