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圆月是什么什么什么的象征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圆月是什么什么什么的象征,第1张

在中国人心中圆月是(全家团圆)的象征。 寄托人们对圆满,团圆的渴望。

我们中国人的诗歌当中,月亮,尤其是圆月,恍如黑夜的明灯,能够照亮神州每一个角落, 是抒情的载体。在中秋夜上圆圆的月亮象征着团圆。众多抒情主人翁以此作为寄托自己对家乡,对亲朋戚友,对爱人的思念。

中国人认为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可远观却遥不可及。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月亮是主体,春、江、花、月、夜是全诗的背景。“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

同时月亮也象征女性的魅力,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

“小时候我经常觉得奇怪,为什么月亮看上去总是毫无变化的。后来才知道这叫潮汐锁定,是地球对月球的锁定,使得它一直以同一个面朝向人类。冥王星被驱逐出九大行星行列的时候,我听说了它与卫星卡戎之间,是整个太阳系里唯一互相锁定的一对——就像两个永远以不朽目光深情相望的伴侣,这样独一无二的存在,真是宇宙级的浪漫"

古代很多人离开家乡回不去,只能看天上的月亮,期盼着回家和家人团聚,所以月亮就成了相思的一种。对于外出的游子来说,他们和家人距离最近的时候就是一起看月亮,站在同一个月亮下彼此的距离是一样的。

古代的交通没有现在那么发达,他们还处在“书信很慢”的年代里,想家了不像我们可以一通电话打回去,他们只能靠书信往来,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和家人取得联系。所以日常想家的时候,他们就把思乡之情寄托到月亮上,然后写到自己的诗词里。

在《诗经》中有一篇以月抒情的诗《月初》,里面是这么写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芳心悄兮。”意思是月亮可以代表我对你深深的爱,所以在春秋时期最早的时候,月亮还是爱情的代表,人们最常说的就是月下观美人。

唐朝之后,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将月亮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入了自己的诗歌中,赋予了月亮思乡的意境。后来杜甫作为现代主义诗人,也用一句“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以月抒情的诗篇广为流传后,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奠定了月亮在诗词中表达相思的意境。

由于月亮的特殊性,在远游的人心里,它成了自己唯一的寄托。不管走到哪里,不管离家多远,至少家乡的月亮是一直跟随着自己的,所以月亮一步步成为了中国人表达相思的意象。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吟咏月亮者极多,却很少有人吟咏太阳,这确实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月亮代表柔和,柔美,娴静,优雅。而太阳则过于炽热,刚烈,甚至令人窒息。中华文化向来便以“柔和”“隐忍”“不争”“以柔克刚”为基本特点,所以,月亮便成为诗人笔下的爱物。

李白寄友情于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王维在夜深人静时仰望夜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张继落榜,千古一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苏轼被贬,夜游承天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辛弃疾赋闲,却发现了乡村野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这些受伤的文人,在寂静的夜里,仰望苍穹,心中涌动无尽的悲苦:明明一腔热血,赤胆忠心,明明身负经天纬地之才,匡扶社稷之志,为何却遭小人排挤,为何却遭朝堂嫌弃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此刻的孤独,也许只有月亮懂得了,于是便与月亮为伴,倾诉衷肠,“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就算这人世间没有我用武之地,就算我一个知心的朋友都没有,我还有月亮啊,这皎洁的月亮属于我,属于一颗寂寞的心。

我心如月,皎皎如玉,纵地覆天翻波诡云谲,我独饮一杯清露,笑看红尘。

所以不光古人喜欢谈月亮,后人也喜欢阅读,古人留下的月亮佳作与美丽传说!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让我们如获珍宝!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一种享受,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 

现终于明白古人为何喜欢谈月亮,写月亮,喜欢借“月亮代表我的心”来表达自己的情怀,而不是“太阳代表我的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56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