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语文老师

浪漫的语文老师,第1张

    不论未来如何,我都很高兴遇见你。

                                                      ——题记

    在天不是很热的九月,我踏入了一个新的校园,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中学生。我也遇到了一位集才华与浪漫共存的语文老师——张老师。

        张老师个子不高,短头发,笑起来像一个童心未泯的孩子,害羞时,会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她从不会明面上批评某一个学生,她只会在课下找同学谈心。张老师很敬业也很爱学生,在课堂上她是一丝不苟的张老师,在课下她是我们的朋友张朋友。我仍记得初次见张老师的时候,她说:“我要照顾的不是一群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就是这句话让我当即就认定这是一个好老师,后来也确实证实了我的认为,张老师就是一个鼎好的老师。

          张老师很幽默。她会在连上好几节课以后,安慰自己叫“张不累”;她会给我们讲一些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趣事;她会给我们分享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小故事;她会给自己的朋友分享学生们写的文章;她也会给学生们写许多文章。

        张老师很浪漫。她会在节日给我们科普节日的由来;她会给同学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她会不惜浪费自己的课堂给学生们举办活动;她会告诉同学一些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她总会随时随地给同学们制造独属于我们的特殊浪漫。

      最后,就祝我们信念生根,但灵魂自在,往后人生道路宽广,途经的每一个夏天,都草木葱茏,满目生机。

好的语文教育能带给一个人什么?《觉醒年代》中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有段演讲:教育分成两个层面,一是“现象世界”的教育,目的在于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服务于现实利益;另一个则是“世界观世界”,即人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活着,还应有一种超越于现象世界的追求,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终极关怀,培养人的信仰和信念。

北大教授钱理群全力曾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老师》。他认为,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应该给孩子以梦,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这也是一名语文老师的责任。

另一名优秀的语文郭初阳老师也给出过答案:独立的人格,丰沛的精神生活,无功利的阅读习惯和遵从内心的勇气。

我小学的语文老师换了3个,一册书就那么点内容,她们讲的内容翻来覆去离不开书本上那几篇文章几首诗,写不完的作业是抄字抄词抄文章段落,且反复强调书写的重要性。我是倔犟的,字会认会写就行,何必浪费这么多精力与时间,我并不认为自己能成书法家或者书写能让我未来幸福指数飙升。老师会要求课外阅读,并要求写读后感但她们并不会引导,只会给予任务。每次作文反馈回来,老师在上面气得雷电交加我们在下面或麻木或掉眼泪滴哒。我在小学阶段阅读量还是多的,但不是基于语文老师的诱导,是因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在家大多数时候是寂寞的,于是乱七八糟的有文字的小说杂志甚至药品纸片都会看当玩一样。倒应了后来有本书《阅读的力量》,这本书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叫自由自主阅读,所谓自由自主阅读就是没有压力的阅读,没有任务的阅读,没有课后练习的阅读,不需要考试的阅读;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想读漫画也可以,想读奇幻类的作品也可以,那怕蹲厕所也可以。这样的阅读,恰恰是有效的学习语文的方式。而不应该设跨栏式的阅读。

我在中学遇到一位老师,用“奇妙”来形容那短暂的一年的语文课堂一点不为过。记得他走进教室第一句话就是:“同学们,这期的新书估计你们都翻了一遍吧,你们最喜欢最想学的是哪部分呢,分组讨论一下。”于是课本上的章节筛掉小部分,一周六七堂语文课只用一半,其余的讲延伸阅读,小说诗歌**;讲随笔,也叫自由书写吧。

诗词诗歌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最枯涩的,但老师会从诗人的生平八卦讲起至创作背景,诗词的妙便会韵味无穷或深思。

莫泊桑的小说世界是悲凉的,矛盾、计谋、遗弃、忏悔、谅解……充斥着小人物们的生活图景。比如其《项链》,一般来说老师都会告诉我们卢瓦瑟尔太太是个爱慕虚荣的女人,而老师却是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理解,她是关于女性对抗命运的故事。灰姑娘写的是青春,她因爱情跨越了阶级,而卢瓦瑟尔太太写的是衰老,失去了10年青春人生滑落。

这位老师给我后来人生深远的影响就是,遵从内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觉得有意义的事情。并有着一个不合时宜的精神世界。

所以,语文的教育并不局限于语言和文学,还包括德育和美育。不能高谈着爱的教育、暗行酷的教育,匮乏性的教育,遑论死的教育。

学习好语文,就可以很好的表达你的内心想法,比如温柔体贴的话语,语言表达也是素养的一种,有良好的语言基础,会表现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当然就有浪漫,比如余秋雨的爱情浪漫,还有徐志摩的浪漫等等

她是一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教于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她也是牡丹江市的语文学科带头人,首届“丹江名师”。

她是“诗意语文”的倡导者,首届全国中语十大学术****,她的“诗意语文”入选“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之一,在全国有广泛影响。

她,就是语文名师——董一菲老师!

本周好师妹将带大家一起学习董一菲老师的教学观点,一起在诗意中探索语文。

什么是诗意语文?

“诗意语文”就是诗意地理解语文

走进语文的路径有千万条,我选择了诗意的路径。我用诗意的方式理解语文、理解教育的过程,进而理解人生。

诗意语文要给学生带来什么?“她”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粒精神的种子。诗意语文的特质就是温暖而有人情味。如果说“人情味”三个字的重点是落在“人”上,那么“书卷气”这三个字的重点自然应该落在“书”上。

用语文的诗意美好,塑造孩子人生的诗意美好,因为在教育中,最具核心、最有价值的因素是孩子,孩子的人生是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语文的各种性质当中,去及时、切实地发现诗意,诗意语文追求深沉的诗的意味。

诗意语文不束缚于传统的课堂设计,更追求真实自然

诗意语文崇尚真实自然、富有神韵、简洁质朴,不束缚于“我执”和“法执”的课堂设计。“我执”,是指教师对语文的一种单一的、自我的理解。一般而言,每位教师都会给语文课堂打上自己浓重的精神印记,但是绝不可以执着于这种印记,不可以变为“法执”。

诗意语文有独特的课堂设计,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生成的、动态的、成长的。那么,教师就应该追求“真”与“灵动”,追求课的境界,让课堂充满诗意、充满审美、充满理想、充满智慧、充满激趣、充满执教者热烈的情感、充满孩子生命的成长。简言之,就是我一直追求并执着的那份“热烈的情感”和那份“生命的成长”。

我的诗意语文教育观

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文学意识的启迪者、文学阅读的引领者、文学世界的导游者。没有“文学世界”的语文课堂,是干瘪的,是无活力的。

为此,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需要还语文以文学,将“文学世界”引入课堂,立足文本教材,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

我的学生曾这样说“董老师诗意唯美的话语,激扬飞越的文采,源自对我们最真的忠告——‘看书去’”。

为了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学、还课堂以文学,多年来,我在教学中有“两个坚持”:坚持“用教材教”和坚持“名著导读”。其一,坚持“用教材教”,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学过程要“因文入境”(借助课文将学生引入文学之境)、“因文造境”(因文章不同营造不同之境)。其二,坚持为学生开设“名著导读”。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文学经典,以文本阅读为突破口,注重“点面辐射”式的导读,引导学生在全方位、立体化的解读中,走进文学世界。

给学生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

感知文学,解读人学,体悟真美,这一切都要求我们要有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

没有感受的理解是不真实的,不带情感的解读同样是不真实的,从大语文观着眼,给学生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心灵,感知作者,感悟作品。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经典”,追溯传统文化,感悟现实生活,构筑诗意人生,少不了心中那悲天悯人的情怀。

文学是情感的艺术,教学亦是如此,离开情感的教学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身为语文教师,我们在雕塑学生灵魂的时候,要让学生拥有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

给学生最美的母语

语言是民族心灵的回响,语言是承载着民族文化不息的血脉。汉语作为我们民族的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载体。热爱母语,就是热爱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语文教师是语言之师,是文学之师,更是文化之师。我们要引导学生以文化的视角学习语文,汉字有文化,语言有文化。既使是在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忘记,汉语中的文化之根,这个根系深远、博大,它的土壤是五千年的泱泱的华夏文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视角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美丽的汉语世界,这里有文字之美、文韵之美、文句之美、文辞之美、文段之美、文风之美、文体之美、文化之美……,在寻美中思索,在思索中审美、在审美中提升。

给学生一个善感的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发现美,发现诗意、发现生活,给学生一个善感的心,教他们运用自己的慧眼去学习,去生活。在语文的课堂上,应该不断追求唯美与诗意,大力弘扬浪漫与感动。

曾经给学生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一棵白杨树,一个情感粗糙的人会看到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叶;一个敏感而浪漫的人会看到叶片的脉络;而一个善感且经过良好文学熏陶的人会感受到白杨树绿色的汁液在流动,这就是诗心慧眼。培养诗心慧眼的最好的养料就是诗。

在诗歌教学中,我坚持“以善感之心,进入诗境”,不想让学生成为对花落泪,对月伤怀的情种,而是让他们从内心中懂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

给学生一个爱的信念

热爱学生是育人的开始,也是育人的终极。“教育是技艺,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需要用热情和生命拥抱。”为此,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爱的信念,让他们坚信“道不远人”,让他们在坚定中坚守人生。

要想给学生爱的信念,教师心中首先应该有爱的信念,心中无爱,则无可给予,无可传递。这种爱的信念,要架构在生命的取向上,要有高度,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所谓高度,就是大爱至上,着眼于学生人生发展的高度;所谓广度,就是“博爱”,既着眼每一个学生,同时又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深度,就是进入心灵,进入心灵深层的对话和共鸣。

当然,也要注意对“小爱”(一般称之为早恋)的矫正,青春时期的学生,情感萌动,对于学生的“爱恋”,教师也大可不必谈之色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处之泰然”,巧施妙法,矫正“小爱”,进而树立人生的大爱。

给学生一个理性的世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与文学之中,以思想引领思考,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语文教育的两极是诗意和理性,语文教育的佳境便是诗意之中不乏理性,理性之中流淌诗意。在诗意中弘扬唯美与浪漫,在理性中进行思辨与求索。作为语文教师,从某种程度上,我们担负着重塑民族魂的重任,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诗意的存在”,同时又“理性的存在”,借助文本,给学生一个理性的世界。

给学生一个理性的世界,具化而言之,在于三个层面:理性认知、理性碰撞、理性升华。语文新教材的最大魅力,在于其突出的人文性、厚重的文化性、鲜明的时代性。理性是一种精神的灵气,理性给人以深刻、厚重和思辨。在理性认知、理性碰撞和理性升华中,以文本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性的思维空间,进而铸造学生内在的理性精神。

哥德说:“感情愈和理性结合,就愈高贵,到了极境,就出现了诗,出现了哲学。”我们不必苛求学生成为诗人,成为哲人,但是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思维着的理性的精神。

给学生一个内儒外道的人生智慧

“孔孟之道”和“老庄思想”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精髓,在中华文明中延续了数千年,一个积极倡导“入世”,一个洒脱标榜“出世”,两者在“悖中并行”,走过先秦散文、两汉纪传辞赋、魏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之小说,一直走到今天,这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文化的遗传,重于生理的遗传;精神的接力,重于生命的接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得天独厚”的育人资源,用经典去开启学生心灵,去启迪学生人生,给学生一个内儒外道的人生智慧。所谓“内儒”,就是用孔子的“仁”充实学生的心灵,以儒家的固穷坚毅,鼓舞学生,学会坚强,在坚守中创造自己人生的精彩,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人生成长的需要。所谓“外道”,就是以老子“有为之道”,正面引导学生积极面对人生事业,积极面对人生发展;以庄子的超然物外,淡看人生的所谓荣辱功名利禄;以道家清净无为,给学生提供一个超功力的理想,背向社会中的物欲和功力,来完成正面的自我人生。

社会喧嚣,人心浮躁,唯有“经典”可以静涤心灵,充实人生智慧。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借助文本,读中悟,悟中感,感而有所用,与学生一同去追溯,追溯经典中的人生智慧;课堂下,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感悟经典,感悟人生的智慧。

我们如何利用诗意语文进行教学?

搞清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元素

语文核心素养有四个元素分别是语言结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作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诗意语文需要围绕这四个维度来展开。

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自己的语言具有一种文学气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情商和境界,培养自己具备中国传统的浪漫精神。

注意把握四个维度

诗意语文与教育的四个维度:智力、意志、品德、气概密切相关。

只有实现了这四个维度,才能完成诗意的栖居,完成人类精神的超化。而我们目前的语文教育,仅仅完成了对孩子智力的打造,却忽略了对他们意志、品德、气概的培养。在我们的教学中,需要在这三个维度上有进一步的思考。

牢牢抓住四个含义

诗意语文有四义:文辞、抒情、想象和爱。

诗意语文不能仅仅定位为诗,诗意的渗透与弥漫也绝不是诗歌元素的简单植入。诗的境界是混融一体的艺术氛围,所以诗意语文应是不论讲什么内容都要富有诗意。

握紧“读书”这个关键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从他写的文字中就可知道他读过什么书,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姿态。

读书,可以永远将自己的思想与书做面对面的交流,这也是诗意语文的立身之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将语文的诗意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们必须多读书,见缝插针、随时随地进行阅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084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