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主要有4个:
①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 表现,轻客观模仿
②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③重视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④注重艺术效果:异国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由于社会革命的兴起,"五四"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一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二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在梳理中国20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发展脉络的同时,注意揭示其规律性,并对它成败得失的经验和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总结 理性主义、欧洲理性主义(Rationalism)是建立在承认人的理性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高于并独立于感官感知。一般认为随着笛卡儿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同时代相对的另一种哲学方法被称为不列颠经验主义(经验主义中的一派),它认为人类的想法来源于经验,所以知识可能除了数学以外主要来源于经验。这里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知识来源以及证实我们所知的一种手段。理性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由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发现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理性主义及经验主义并非由当时的哲学家,而是后人作出了区分。事实上,有时两者之间的区分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显著。三位主要的理性主义者都认同经验科学的重要性,并且他们在研究方法及形而上学的理论上更接近笛卡儿而不是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和莱布尼兹(Gottfried Leibnitz)。尽管这种区分在著书立作时很有必要,他们在哲学本身来说不是非常有用。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人文思想”没有太大的区别。“人文主义”来源于英文humanise,这个单词根据不同语境的需要也可以被译成“人文”“人本”“人道主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强调人的可贵;反对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
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主义,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一 德国文学
耶拿派:
1 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
2 19世纪他们在耶拿创办的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海德堡浪漫派:
1 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
2功绩: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主要作家及作品:
霍夫曼和莎米索的创作充满了神秘和怪诞的色彩。
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
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后期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情长诗)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二 英国文学
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
《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抒情歌谣》与柯勒律治合作。
柯勒律治:喜欢描写超自然的人与事。代表作《古舟子咏》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
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
自然山水诗:《云雀》、《西风颂》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齐慈《夜莺颂》(颂诗):以精巧著称。
司各特:(以历史小说著称)“威弗利小说” 代表作《艾凡赫》
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爱玛》
三 法国文学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树起浪漫主义的旗帜,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
夏多布里昂:
《基督教的真谛》:包括两部中篇:
《阿达拉》:写了一个发生在北美原森林的故事。是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主人公:印第安人:夏克塔斯、部落酋长之女:阿达拉。
《勒内》:写的是一个贵族青年的忏悔。
史达尔夫人:
主要作品:《黛尔菲娜》、《柯丽娜》;理论著作《论文学》、《论德国》
拉马丁:诗集《沉思集》
缪塞(被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
《世纪儿的忏悔》(自传体小说):塑造了一个“世纪病”患者“阿克达夫”的形象。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乔治桑:
《安蒂亚娜》:成名作
《康素埃洛》《安吉堡的磨工》:具有空想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
《魔沼》:田园小说
小仲马:《茶花女》通过妓女玛格丽特同阿尔芒斯的爱情悲剧揭露虚伪的社会道德和门第观念。
四 俄国文学(19世纪俄国是个沙皇专制的农奴制国家)
对自由的歌颂,对民主的向往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旋律(反专制、争自由)。
茹科夫斯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抒情诗人”。
普希金和雷列耶夫(十二月党人)的创作形成了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潮。
莱蒙托夫:(诗歌基本的主题:对自由的渴望)
《恶魔》:代表了莱蒙托夫浪漫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
《当代英雄》:俄国早期小说的杰作:主人公毕巧林是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的典型。主人公的自我剖析和日记形式,被誉为“俄国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五 美国文学
欧文(美国文学之父):代表作《见闻札记》
库伯(被称为“美国的华尔特 司各特”):
《水手》被誉为“美国第一部海上冒险小说。”
“边疆系列小说”包括:《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草原》《探路者》等。
爱伦坡: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唯美倾向的作家,被誉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
推理小说:《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
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爱默生:《散文集》
霍桑:《红字》(长篇小说) 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牧师:丁梅斯代尔。
表现了宗教对人性的摧残,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被称为是一部“心理罗曼史。”
惠特曼(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
《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顶峰的产物。包括:
《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作者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诗体”。
其它国家文学:
密茨凯维奇: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诗剧《先人祭》、长诗《塔杜施先生》。
裴多菲: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自由与爱情》
术语解释
东方叙事诗:
1 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
2 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拜伦式英雄:
1这些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里。
2他们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最后还是以失败、死亡告终
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
讽刺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 》
《曼弗雷德》:表达了拜伦“世界悲哀”的哲学。主人公曼弗雷德则成为“拜伦式英雄”最
成熟的形象。
《该隐》(诗剧):取材《圣经》主人公:该隐是敢于怀疑思考,有自己的欲望与要求的年轻人类的代表。
《唐。璜》:(一部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或称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这位“古代朋友”几乎遍及全欧洲的冒险经历,展示出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
基本结构是由唐璜的两次旅行构成。
《西游记》的浪漫主义特色
《西游记》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
(一)奇特的人
《西游记》中作者创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奇特人物。比如:孙悟空,他出生的地方就很奇特。作者把他的出生设计在东胜神洲敖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上,通过“天地真秀,日月精华”的孕育,破石而出,显然是个“天产石猴”。而他所学的本领不是一般的十八般武艺,而是有七十二种变化,可谓是变化无穷。他那“上天下地,翻江搅海,担山赶月,换斗移星”的壮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奇人就有奇宝,那特别武器——“定海神针”真是奇妙至极,那么重的定海神铁,在孙悟空手里却能够变化自如:要大就大,要小就小。孙悟空靠这块神物变化而成的金箍棒,搅地府,闹天宫,在向西天取经的路上,击败了不计其数的妖魔鬼怪,克服了重重的艰难险阻,许多的妖魔鬼怪都败在这条能大能小、变化自如的金箍棒下。作者吴承恩借用这条金箍棒,运用在孙悟空身上,通过孙悟空来表现“杀尽天下不平人,砍尽天下不平事”的壮举,从而表达出作者自己的匡世救民的思想内涵,引人入胜。作者赋予孙悟空不仅有一条神奇的金箍棒,还赋予了很多神奇的特征。看他身上的是根根毫毛,却能随心所欲的变化;他的铜头铁额刀枪不入;他的火眼金睛能善辨人妖和善恶;他的大公无私,正直有义,积极乐观,敢于反抗,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勇敢奋斗,这是古代英雄人物的特点。同时,作者又赋予他人类的弱点又极像猴子的特性:秉性骄傲,争强好胜,好出风头,急躁冲动等。作者始终把他作为一个机智勇敢、不怕生死的人来描写,只是不同于一般的人,而是具有动物的外形和超人的本领的奇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神奇的东西,孙悟空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独放异彩的英雄人物,也正因为孙悟空神通广大,才使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故事中,像孙悟空这样的奇人还有很多。不但孙悟空是个“奇人”,而且那位性格懒惰、蠢笨的猪八戒也称得上是“奇人”。大家知道,猪八戒一出生就闹了个天大的笑话:天蓬元帅触犯天条,被贬下凡间,却错投到了猪胎,长成了一个长嘴大耳、身粗肚大的黑猪。而且他的毛病也很多,比如:贪恋女色,好占小便宜,对孙悟空心怀嫉妒,遇到困难常常动摇……当然,作者插入这个猪八戒的形象,目的应该是用来体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欲望和弱点,同时也增加一些喜气的气氛,使故事情节更为真实。他虽然傻气十足,还经常说愚蠢话,甚至办愚蠢的事。可是他的本领还是不错的,比如他那风里来雨里去的能力,手握九齿钉钯,打起仗来也很勇敢,又很搞笑,当然他也就成了孙悟空的好助手。
《西游记》中的众多妖精,作者在他们身上溶入了社会生活中人的欲望和思想感情。作者写他们作恶害人正是反映现实社会中一切邪恶势力。作者写他们除了具有人的欲望和情感外,还写了具有动物、植物的外部特征和生理习性,如白耗子精,居住在深洞;杏树精手拿杏花,长着胭脂般的面容;蜘蛛精,肚脐里可以放出无数丝缕等。但他们又不是自然界生物的原型,而是某种物类所变化而成的精灵,他们的所作所为具有很强的传奇色彩,给读者强烈的想象。作者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还塑造了很多似人非人,似兽非兽,似妖非妖的艺术典型,作者奇妙的把人、妖、兽结合起来。在这些典型人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间社会中人的思想性和秉性之类的社会属性,也能看到兽的外形与习性之类的自然属性,并且可以了解到妖怪的神通、超人本领等传奇性。人、妖、兽奇妙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以人的社会属性为主导的艺术典型,使人读了回味无穷,久久难忘。作者巧妙地把猴的特点、妖的本领、人的个性和谐地巧妙地统一在一起,自然地、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总之,《西游记》中的奇人真是太多了,除孙悟空、猪八戒外,还有沙和尚,二郎神、哪咤,妖精中的牛魔王、铁扇公主等,举不胜举。他们都是神通广大,变化多端,法力无穷的,作者对他们的描写也花了不少的心思,作者对他们的描写的手法也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二)奇特的环境
作者设置的环境很奇特,经常跨越时空的想象,极度夸张。当我看着书时,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经常看着看着,自己仿佛来到了奇丽多姿的幻想世界中。作者把孙悟空放在“鸟语花香,无忧无虑”的花果山。孙悟空在不伏麒麟管,不伏凤凰辖,又不受人间王位所约束的自由王国里,过着“山中无甲子,岁寒不知年”的逍遥自在生活。在那里,猴子们的生活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看他们一个个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模的摸,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松树林下任他玩,绿水池边随洗濯。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是作者理想的“快乐之土”。同时,作者还注意以现实为基础,幻化出天宫、地府、龙宫,以及西天路上种种险山恶水。作者让孙悟空去闯龙宫,搅地府,闹天宫。不仅阎王爷,就连东海龙王也被孙悟空闹得战战兢兢,惊恐万状,甚至那位掌管“三界”、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几乎也被赶下宝座,被迫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孙悟空在天宫曾被欺骗管过“御马”,作过“未入流”的“弼马温”,住过“齐天大圣府”,权管过蟠桃园,上至三十三天的兜率宫、玉皇大帝的灵霄宝殿,下至掌管人类命远的幽冥地府,都是孙悟空随意往来的幻想环境。不过,孙悟空战斗的环境主要还是在西天取经的路上。西天取经历经十四年的漫长岁月,长途跋涉十万八千里。虽然孙悟空有腾云驾雾、翻筋斗云的本领,但为了保护法师唐僧,还是要艰苦步行,在地面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东土大唐走到西天的。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他们不知有多少自然险阻挡住去路;不知有多少妖魔作怪想吃唐僧肉而带来痛苦。但一个个灾难都被孙悟空的不屈不挠所斩尽荡清。作者创设这些这些奇特的环境,目的在于把英雄人物放置在险恶的环境里,与一切邪恶势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这个幻化的世界里,作者吴承恩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任意在天际翱翔。不仅在时间上不受限制,而且在空间上也没有制约。比如:太上老君在八卦炉前炼丹,天兵天将在南天门站岗守卫,玉皇大帝坐在灵霄宝殿上,掌管着天上人间,阴森恐怖的森罗殿上,阎王、判官掌管着人世的生死,东海底的水晶宫里,老龙王在发号施令,那些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在波浪中滚翻。这些天宫、地府、龙宫等都是现实社会的一个个缩影,都是为理想英雄人物所设置的典型环境。
(三)奇特的故事
孙悟空所做的事也是神奇莫测的。比如:他为了保住花果山这块神圣的“乐土”,竟然冒着很大的危险飘洋过海,从菩提祖师那里学得了超人的本领;为了找件称心如意的兵器,他竟敢闯进龙宫索宝。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千辛万苦,他终于获得了如意金箍棒;为了保持永久长生,不受地府阎王的主宰,他还敢闯进地府索取生死簿,勾消猴类的名号;为了蔑视权位,他树起了“齐天大圣”的旗帜;为了战胜西天路上的恶魔鬼怪,他还变化各种古怪的物类;至于他身上的那许许多多的毫毛,更是想变什么就变什么,真是神乎其神,变化莫测,栩栩如生。
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作者设置的奇事也很多。比如有方圆八百里“寸草不生”的地方;有“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灰”的火焰山;有“鹅毛飘不起,芦花定沉底”的“流沙河”;有搧一搧就可以把人搧出八万四千里的“芭蕉扇”;有四肢俱备、五官俱全、形状如三岁孩童,吃一个可活四万七千岁的“人参果”;有饮了水就可以怀胎的“子母河”……这些事例,真是光怪陆离,美不胜收的,给我们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久久扣住了我们的心弦。
众所周知,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主要是在一个假想的天地里,攫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变幻现象作为魔术性形式来描写故事或人物。正如《西游记》中作者笔下的人物是离奇的,甚至是用超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就其本质来说,又是真实的、典型的、深刻的,并且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不是凭空虚造的。《西游记》这本小说就是用这种方法创作出来的一部浪漫主义色彩非常浓烈的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并不是按照现实生活中原来人的样子来加以描写、刻划,而是经过高度的艺术夸张的手法,使之具有很强的幻想色彩和理想成分。《西游记》中的人物虽然是奇特的,夸张的,但并不使人感到荒诞和不可理喻。比如孙悟空虽然有奇妙的变化,但他所变的东西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熟悉的东西。变化后所做的事也使人们感到亲切有趣,容易理解的。为了战胜妖精,他可以变化战术钻到妖精肚子里进行挖心战术。这当然是夸张的、虚幻的,甚至是荒唐的,但他在妖精肚里那种头顶脚踢的奇特战术,又容易使人们理解。为了惩治凶恶狡猾的老魔鬼,他从妖精肚里出来,还怕妖精不老实,便从头上拔根毫毛变作绳子,系在妖精的心肝上。当妖精出尔及尔时,他便在空中牵着绳子往上一提,往下一放,像放风筝一样,弄得妖精痛苦难当,只得求饶。这种情形,乍看上去是非常荒唐的情节处理,但仔细回味却又感到非常合情合理,真实可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西游记》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小说中,作者注意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完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各种神魔的本领都充满幻想色彩;五花八门,奇光异彩的宝贝,显然是人们为了征服自然或战胜敌人才假想出来的。九九八十一难所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也都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错综关系表现出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小说中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生活作基础,同时在神奇的形态下体现了作家与人民的某些美好愿望。
总之,这种真与幻的结合,就像春天放风筝一样,虽然是五彩缤纷的风筝,任意在天空中飞舞,但它飞得再高再远,还是会让读者感到有一条线拉在作者手里。也就是说,《西游记》虽然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但它却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此,它能使读者明知虚幻而不觉其幻,情知非真而信以为真,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作品中在表达作者真善美的主观理想,在每个人物身上注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爱憎十分鲜明。克洛德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外表道貌岸然,温文尔雅,但他的灵魂是邪恶阴险、卑鄙狠毒的,他是真正的魔鬼,是恶与丑的化身。与克洛德相反,敲钟人伽西莫多虽然外形十分丑陋,而内心纯真、懂得真正的爱,心灵是美的。他的形象在作品中逐渐由丑变美,由矮小变为高大,人们也从嫌弃变得喜爱他、崇敬他了。他代表了处于社会底层、地位卑微的广大人民,他闪光的心灵正是作者心目中善与美的象征。与伽西莫多对照的人物还有虚情假意,玩弄爱斯梅拉达感情的弓箭队长弗比斯,他相貌漂亮、体态健美、衣着华贵,如同太阳一般,但其内心却极其肮脏卑鄙,同样是一个丑恶的人。作品中除了安排善恶两组人物的对照外,还安排了正面人物与正面人物之间的对照,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在形体上是美与丑的对比,爱斯梅拉达美丽出众,伽西莫多则是奇丑无比。然而,两个人的心灵却又是那么自然无瑕。同样,在反面人物之间,克洛德的忧郁、阴沉与弗比斯的欢乐、明快也形成相互对照,他们两个人形体上或严肃、或漂亮,然而他们衣冠楚楚的体态下都包藏着肮脏罪恶的心灵。
(二)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原则
美与丑,崇高与滑稽,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善与恶,真与假等,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多层次、多序列的矛盾对照格局。首先,场面之间的对比。小说在情节内容的安排上,将腐朽的封建王朝和高尚纯洁的“奇迹王朝”,两个法庭,两种审判,两个绞架,两个社会等进行对照描写。其次,人物之间的对照。主人公爱丝梅哈达就是在与其他人物的对照中显示形像的完美的。她与伽西莫多对照,外貌一个奇美,一个奇丑,而心灵同样高洁;她和克洛德对照,一个纯洁善良,一个虚伪卑鄙。再次,人物自身的对比。伽西莫多外貌的丑陋和心灵
的美好的对比;弗比斯外表的潇洒和内心的丑恶的对比;克洛德外表的道貌岸然和内心的邪
恶的对比。通过这几种矛盾对照格局,小说实现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
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的浪漫主义美学原则,显示出了巨大的
艺术感染力。
(三)其他鲜明的浪漫主义因素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充满了现实生活中所不可能有的巧
合、夸张和怪诞,例如伽西莫多一个人在圣母院上的抵抗、爱斯梅拉达母女在绞刑之前的重
逢、伽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两个可怜人的尸骨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等,都是作者想象的产物。
小说通篇展现为典型的浪漫主义的非凡环境和场景(中世纪的巴黎和宗教狂欢场面,
耸立着绞架的刑场,阴森的巴士底狱,使人意夺神骇的圣母院激战等)
、非凡的人物(传奇性的克洛德,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等)、曲折离奇的情节(克洛德对爱丝梅哈达的追逐迫害,爱丝梅哈达的身世经历等)以及强烈的戏剧性(充满悬念、大量的偶然因素和巧合,用对话来刻画人的内心世界)等。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
2、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
3、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三、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本特征和表现形态两方面。
1、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形态: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观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注重抒发个人感受与体验,表现主观思想,注重内心世界的描写,轻客观模仿,重自我表现。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用淳朴宁静的大自然对比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浪漫派作家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往往偏重于对理想的追求,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着重描写他们所追求的美好理想生活和艺术典型。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2、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形态:以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因此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录。
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倾向性较为隐蔽,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来表现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作家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表现为充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罪恶的本质根源。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写实性”,主要体现为“真实性”和“客观性”描写。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代表:莱辛、歌德、席勒、雨果
1、莱辛与艺术理论著作《拉奥孔》《汉堡剧评》,《萨拉·萨姆逊**》,喜剧《年轻的学者》,悲剧《唉米利亚迦洛蒂》,《智者纳坦》。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也是德国民族主义戏剧的奠基者。德国第一位职业作家。1767年,她以文艺批评家的身份,建造了汉堡国家民族剧院。
2、歌德与《浮士德》,《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伊菲革涅亚在陶洛斯》,《艾格蒙特》《托考多·塔索》/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在斯特拉斯堡求学时,结识了很多那里的“狂飙诗人”,积极参加反抗封建,谋求民族发展和个性解放的“狂飙运动”。后来借助文学之笔《铁手骑士·冯·贝利欣根》获得成功,成为狂飙运动领袖。后结识席勒,进行长达十年的艺术合作。
3、席勒和《阴谋与爱情》《强盗》《唐·卡洛斯》《华伦斯坦》《奥尔良姑娘》《威廉·退尔》。《强盗》是其20岁是创作的作品,奠定了席勒在德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它是一曲显示着狂飙突进式的浪漫主义精神的慷慨悲歌。
席勒的创作,深受康德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他注重戏剧的审美教育作用,认为通过美育可以以实现社会改造。与歌德一起创办了《时代》杂志,一起领导魏玛剧院,创造了文人相惜的一段佳话。
4、雨果与《欧那尼》《逍遥王》《吕伊·布拉斯》。19世纪浪漫主义戏剧代表人物,法国著名文学家。著5目韵文剧《克伦威尔》,其作长篇序言《克伦威尔序》,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理论的重要文献。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服装艺术风格
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风潮的历史背景是风云动荡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解放个性和心灵,浪漫主义者不仅反对一切与封建政权有关的事物,而且也希望摆脱学院派的古典艺术的刻板僵化和过分简朴理性。浪漫主义重视色彩和情感,也重视他们身体走动时的氛围和美感,这一切都在服装上强烈反映出来。
一、浪漫主义风格及服装特征
浪漫主义服装带来的全新浪漫、妩媚、性感、柔软以厦奢华气息,可以说是最原始最纯粹浪漫要素回归。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服装设计(古典主义的具体表现是反对繁杂、繁缛,美学思想较为严谨,崇尚质朴的、纯洁的、华丽的美感。在服装上所展示的是突出人体的美好。服装风格的形式法则表现为追求造型平衡、对称。具有合理、简洁、结构明确的基本规律。面料质朴,色彩图案单纯。),它更强调打破僵硬的教条,追求幻想异想乃至戏剧化效果。常用复古、怀旧、民族、异城等主题,造型追求夸张独特。线条或柔美或奔放,非对称和不平衡设计结构,成为与古典主义最为明显不同的地方。在色彩上也丰富多变,图案缤纷斑斓,面料追求自然和质感。装饰手段多用:毛边、流苏、刺绣、花边,抽褶、蝴蝶结、花饰等,也即是说只要能想到的新鲜华丽的元素都可以采用。
20世纪初,西方开始关注东方并将东方的审美情趣融入到时装中。东西方服装开始碰撞出了独特谤人的火花,也使设计师在神秘中更增添了舒适灵活的宽松表现,羽毛、纱饰、披风、蕾丝被大量运用。20年代夏奈尔推出了上表下裙套装,在解放女性身体的同时,又带来了简单优雅的气息,当然这期间也偶有一些反叛意识的款式出现;30年代女性的线条被过分夸张,服装多为驶折垂挂式,被称为罗马柱式,低腰线时装也极度流行。到了60和70年代,少数民族风貌中有部分具有较强的浪漫主义因素出现,而70年代出现的花布与碎裮营造出的烂漫气氛,也对后来有所影响。
服装的潮流一般表现为,或是在高科技的支持下,创造崭新的浪漫化面料外观;或是研究历史中的浪漫装饰,对其中的要素予以系统分析,抽取精华,来滋养今天,使简单的成衣具有浪漫而丰富外观。当代的服饰研究,已呈现出多屡面、多角度的倾向,服装设计也从功能性、艺术性、审美性等多方面体现出人类杰出的视觉创造能力,以及各个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的文化观念、审美观念和生活观念,显示了人类视觉艺术思维和审美活动的不断升华。
二、欧洲浪漫主义风格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服装的艺术化是我们对时代审美差异的一种及时反馈,它不仅反映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而且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对审美及时代变迁所映现出来的精神面貌。
首先,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已超越了其原有服装的传统格式,走进了全球化的现代服装模式,即工业化社会特有的批量生产的、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简洁、实用、舒适、便捷的服装风格。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里,文化的独特性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为此,历史中曾经辉煌过的种种服装风格,作为调节、丰富当代服装图版的基本手段,在服装设计师的手中得到不断的挖掘、应用和再现。在千篇一律的现代服装背景下。返回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风格丰富的装饰语汇,与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相组合,为流行注入了新的含义,它唤起了人们对装饰的向往,引发着人们对丰富的视觉效果和自由的追求。
其次,浪漫主义是历史上第一个涉及广泛的、较为完整的、样式丰富的装饰体系。它超越了思想的母题,将愉悦的视觉效果凸显出来,使文艺复兴时期的以思想为核心的形象,成为装饰形式十分鲜明的、较为纯净的审美对象。它使形式的细节从此丰富起来,可供视觉欣赏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由此铺垫出通往人性化的装饰之路。可以说,浪漫主义风格为人类建立了视觉审美的新格式、新需求,也奠定了西方近、现代装饰艺术的风格基础。
第三,由于浪漫主义风格涉及广泛,使得设计作品都体现出特有的形式感。从各种的曲线结构、丰富的光影效果、材料的自由组合、大量使用的褶裥、花边、刺绣和蝴蝶结等装饰品上,可以看到这种装饰的普遍性。浪漫主义风格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手工艺劳作的结果,在当今被机器打造的物质环境里,浪漫主义艺术闪烁着细腻精致、淳朴浪漫的人性的光辉。它补偿了当代视觉的缺憾。正是这一点,才会引来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成为当今服装流行的艺术调味剂。现代的浪漫主义风格服饰的时蓑不是简单地对西方17或18世纪浪漫主义服饰的翻版,而是既保留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同时还借鉴了现代服装设计的先进理念,追求少即是多的现代时装设计原则,在贯通古今的现代时尚设计和审美表现中适应着人们不断提高的内在需求。
现代时装借鉴了浪漫主艾风格重新回归优雅华丽的感觉,并把浪漫主义所有的形式美观念与装饰手法运用在服饰设计中,充满了娇柔的女性化味道。趋于自然的色彩运用,细腻的工艺,丰富多变的曲线,不对称、富有雕塑感的服饰结构。所有这些元素都诠释着现代服装设计者对欧洲古典华美的向往,给人以充满强烈动感和视觉冲击力的及奢华印象。21世纪的新浪漫主义,在禀承传统浪漫主义的同时,还有着更新的演绎。新浪漫主义保留了传统浪漫主义的基本元素,如服装的流动和韵律,又适当加入后现代的速幻,以及嬉皮的颓废与都市实用,再加上艺术夸张和变异,使得服装展现出既简洁、美观又出人意料的面貌。
三、结束语
在21世纪的今天,形与神的结合,个性与风格的展示,已经更少了约束和限制。随着时光飞快轮回,流行也像不停转动的时针,作为个性视野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在向保持大自然原味的思想倾向发展着(新的式样、新的面料、更新的角度)。怀旧即是在设计中引入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旧有元素与形式,也是从过去中揭示未来,从传统中寻觅现代。人们往往可以从最时髦的物品中看到传统的影子,这是人们审美意识中喜新怀旧、喜新寻旧的心理反映,它也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感性兴趣。德国历史学家伯伦哈姆曾在对遗物与传统的区别中,指出传统不同于遗物,它是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有的设计学者也清楚地表明对传统的看法: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溶于古物之中,而是在继承保全传统精神的同时进行再创造。怀旧的形式通过精心构思,巧妙借鉴,用现代材料、加工手法对其进行提炼、简化、改造和创新,已经是一种新的创造性呈现。而作为艺术袁现形态之一的浪漫主义再创造,也必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呈现出往昔所未曾有过的耀人眩目与美丽华彩。
参考文献:
[1]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叶立诚中西服装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