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死的兔子》联想到生与死

从《作死的兔子》联想到生与死,第1张

安迪·莱利英国编剧以及漫画家,有一系列的漫画书籍,主角为一只兔子,翻译名称《作死的兔子》,或者是《找死的兔子》。总之,是一只兔子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去找死,用那种无边创意又有点可爱诙谐的死法,让大家释放坏情绪。

各种死法小兔子一一实践了,希望留给我们的,是看到这些死法后能开开心心活下去的决心。

蔡康永推荐书说:如果你有一点阴暗,有一点忧郁,有的时候觉得活着真无聊的话,这本书正好可以帮你发泄一下。

翻了下这本小漫画书,创意脑洞是有不少,因为是黑白线条的画,掩藏了血腥与恐怖残忍。

所以是交杂着又幽默又恐怖残忍的兔子寻死故事。

以寻死为创意来引人大笑,发人深省,这不失为一种创作的角度。这样的漫画书可能更适合成人去阅读,就像漫画家tango的一些作品,有深意,要成年人才好去体会。这本书如果家长管的严格的话,会说小朋友们不适合接受这样的幽默死亡故事。

曾经吧,也想过人类会有什么死法呢,哪些死法合适呢。还自己脑洞过,最浪漫的死法是穿着比基尼去南极游泳。估计直接冻死在冰川雪地里了,然后还可以成为化石标本了,或许还可以保存千年了。也纯属乱七八糟地瞎想象。

后来看了一部**《碧海蓝天》,那位爱上海豚的男主角直接化身为深海的海豚了,在碧海里深潜千米,直接与海豚作伴了。这样浪漫的死亡,我真的大受震撼。或者,我不愿意相信他是死亡了,更原因相信他真的会和海豚永远快乐地在一起游弋。

希望真的是有这种可能的,其实有这种可以借鉴的故事。**《加勒比海盗》里,善良帅气的传教士帮助了美人鱼,对被捕的美人鱼无比友好,两人也相爱了,后来在和美人鱼接吻时,小水潭里美人鱼带着他一起进入水中,潜入了深海。年轻的传教士要成为鲛人家族成员了,反正小美人鱼是会帮助他在水中生存的。

还有那部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故事《水形物语》,实验室的清洁工哑女,营救了被困在实验室水箱里的奇怪水族物种,后来那位水形物种也带着哑女一起游入大海去生活了。哑女的设定也是必然,在水里他们不需要语言交流,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懂彼此的爱意。

所以这些年意难平的《碧海蓝天》,那位选择如此浪漫“死法”的男主角,应该在大海里和海豚生活得无比美好吧,他那么喜欢听海豚的歌声,在深海里可以畅听那美妙的精灵的天籁。

那只作死的兔子,那只漫画家笔下死了千百次的兔子,那只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兔子。看了看也许会莞尔一笑,也许会感叹残忍与血腥,也许会害怕就不敢去作死了,也许会再继续联想开发下自己的死亡创意脑洞。

我们会怎么死呢?或浪漫,或悲伤,或意外地毫无知觉……

那死亡之前呢?如何去好好活呢?是否该不惧死亡,看淡生死地好好活……

王昌龄 被杀死

王昌龄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

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

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白居易 病死

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

屈原 跳河

最潦倒的死法:杜甫。唐代的著名大诗人中,混的最不好的,恐怕就是杜甫了。我们的杜大诗人就跟贫困户似的,天天过着在山里跟猴子捡

栗子的日子。后来好不容易安顿下来了,有了个草堂,就高兴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了。顺便心情愉快的写到:“好雨知

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惜好景不长,过了这么短暂的一段时光,他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时光。这次,是乘一叶

扁舟在江上漂流,注意是饿着肚子漂流,然后悲剧就此发生:一个官员仰慕他的文采,给他送去了黄酒和牛肉。饿了好多天的杜甫吃了很多

,结果活活给撑死了。

最窝囊的死法:王勃。相信很多人是在高中开始了解王勃的人品吧!先是窝藏杀人犯,事情败露后就杀人灭口,然后逃之夭夭。谁知坐船时

落水,命大没淹死却活活吓死了。任他怎么才华横溢也逃不过天谴,唉,真是。。。。

最自作自受的死法:孟浩然。孟大叔当时的了一种病,痈疽。皮肤表面红肿有硬块。上有许多小孔,有脓包,很疼痛。本来医生嘱咐不可以

吃鱼,大叔的病就会好了,可是大叔有一次聚会跟王昌龄他们一起开怀畅饮,实在忍不了馋劲,就吃了特别鲜美的鱼,结果不言而喻。人毕

竟不能只顾口腹之欲啊,我可怜的大叔,呜呜。。。

最潇洒的死法:李白。除了李白,别人也干不出这号事。我们伟大的诗仙,在采石江那里喝醉了酒,误以为水里的月亮是天上的明月,要水

中捞月,于是成就了一代诗仙最伟大的浪漫,以生命为代价画出的空前绝后的浪漫。真羡慕他,盛唐诗人中,他算是最善始善终的一个了。

以浪漫起始,以浪漫为终。

最自责的死法:潘安。美男子潘安死的可不怎么光彩。为了仕途,他参与了贾南风污蔑太子的行列。他会临摹笔迹,所以他临摹太子笔迹,

污蔑太子造反。后东窗事发,祸诛三族,临刑泣曰:负阿母!姑且不说别的,孝心确实可嘉。应是最无奈的吧!

唐朝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朝代,也是一个历代诗人心向往之的朝代,更是一个诗人非正常死亡最多的朝代。如“七绝圣手”王昌龄被人杀死,刘希夷被人用土囊压死,而“初唐四杰”中的王勃坠海受惊而死,卢照邻因不愿受疾病的折磨投水而死,骆宾王则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和逃匿不知所终等诸多传说。只有杨炯死于官,还算死得其所,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诗仙李白之死也是其中的一个。

李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众所周知,李白的祖籍在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他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碑城)。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但是《旧唐书》说他是山东人,就有点让人费解。他自称“五岁诵六甲(道家典籍),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十五好剑术”,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书》),虽未免有自夸之嫌,但足以证明他从小就受过正规的教育;从他留下的一些不朽的诗篇,也可以佐证他曾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为李白日后妙笔生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他开创一代浪漫主义的诗风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后来李白寓居安陆达十年之久,并成为安陆的女婿。此后十年间,他又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结识了不少名流,写下不少诗文。传闻初至长安时,贺知章一见,惊叹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因而誉满京师。

李白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发展到唐朝,已经相当完善了。想“优而则仕”的士子,几乎都得通过科举以博取功名。封建统治者也通过此种途径,网罗了一大批人才。但李白走的则是“终南捷径”。由于唐代李氏天子尊老子李耳为祖先,使得道教在唐代盛极一时。于是,一些追名逐利之徒,纷纷入居名山,扮成道士或隐士,等着当朝天子诏见。我们可以通过终南捷径典故的来历窥见一斑。据《新唐书·卢藏用传》载,卢藏用想做官,就假装为隐士,住在京城附近的终南山里,希望被皇帝征召。后来果然被召去做了官。同时代的司马承祯也曾用同样的方法取得官位。一次,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此中大有佳处!”承祯回答说:“依我看来,不过是仕宦之捷径耳!”《旧唐书》说,李白“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也有人说,天宝元年(742年)由于玉真公主的荐举,李白才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但是不管是谁举荐的,都是因为道教的缘故,而不因为他的诗才,这对李白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名的悲哀;对世道而言,则是一种莫大的嘲讽。只是当时的李白已无暇顾及这些,激动之情依旧溢于言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以为从此可以一展“辅弼天下” 的弘愿。其实,李白因为道教而进入宫廷,也实属无奈之举。因为他在“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期间,曾给当时以识拔后进而闻名的韩朝宗写过一封请求引荐的信,这就是有名的《与韩荆州书》。因为韩朝宗曾任荆州长史,故人称韩荆州。为了能得到韩的引荐,孤傲的李白甚至不惜吹捧,说什么“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之类肉麻的话。但是不知何故,结果心愿未遂。以至等到得以被人举荐时,李白已是四十有二,诗酒年华也流走了三分之二。

但是唐代设翰林院,不过是养一批能做文章、懂经学、擅书法和会下棋的人以至卜祝、僧道之流,等待皇帝随时召唤,李白不过是其中的一名普通的待诏翰林罢了。只不过凭着“斗酒诗百篇”的诗才,依旧受到特殊礼遇,经常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诏见。但此时的李隆基已不是“开元盛世”时的李隆基,一个杨贵妃早就让他神魂颠倒,长期不理朝政,大权早已旁落于杨国忠与高力士之流之手。李隆基诏见他,不外乎写写歌功颂德的应景文章和怜香惜玉的艳词,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就是其中一例。而此时的李白也是郁郁不得志,自认为是“倡优同畜”,“辅弼天下”的弘愿早已化为泡影。于是,他不再安于充当侍臣,整日与长安的文朋诗友在酒肆呼酒买醉,这其中就有四明狂客贺知章。由于不愿催眉折腰侍奉权贵,加上受到同僚中人的谗毁,仅在宫廷里待了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促使他离开宫廷的一个直接原因则是,“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等放肆之举。后人又演绎成另一种传奇。说某国前来下战书挑衅,而且偌大唐朝只有李白一人识得该国文字(因为他出生在碎叶城,自幼精通外语)。于是他耍足了威风,玩够了味,让杨国忠给他戴帽,高力士为他穿靴,并由杨贵妃为他磨墨。结果,李白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言词尽显大唐威严,导致该国从此俯首称臣,不敢造次。不言而喻,这是一些好事者为了突出李白非凡的能耐,而作的善意杜撰,只能姑妄读之。其实,李白做出让皇帝的宠臣脱靴的放肆之举,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李白虽然整天侍奉在皇帝老儿身边,但依旧不过是一个身不由己的“御用文人”,而杨氏兄妹的飞扬跋扈,以高力士为首的宦官专权,等等,诸多官场黑暗,让“不得开心颜”的他早就想一走了之。于是文人那种自视清高的德性也就日益暴露无遗,为了自己一时的得意,不惜作忘形之举。

离开长安后,李白“浪迹江湖,终日沉饮”,足迹遍及梁宋、齐鲁、幽冀,并多次往返于东越、金陵、宣城。安史之乱后,他本想隐居庐山,却被永王李璘邀请参加了幕府。至德二年(757年),李璘违背肃宗的命令东巡,被肃宗击败。李白因此受牵连坐罪,被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我们现在可以假设,如果李白不接受李璘的邀请,他一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至少可以寿终正寝的。李白接受李璘的邀请,足以证明其时他“辅弼天下”的弘愿还没有完全泯灭,以致归为永王幕下后,还抱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幻想。更为可叹的是,当李璘公然与肃宗对着干的时候,李白作为幕僚,居然还没有看清他的真实嘴脸,糊里糊涂地上了他的贼船,落得个让后人哀之的结局,实为可叹。

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应该比较可信。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不能偏信。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可信可不信。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纵观李白的三种死法,笔者比较相信《旧唐书》之说。理由有三:其一是因为它是后人修的正史,如果说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且“出师未捷身先死”,它不可能不记载的。其二是因为李白一生嗜酒如命,放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年老力衰,因饮酒过度而亡,让人可以理解并接受。其三之所以死于安徽的宣城,而不是当涂,是因为李白一生对宣城情有独钟,他的诗中多次提及。而他对宣城的偏爱,只是因为他仰慕有加的谢眺曾在此为官。

总而言之,我们有理由相信“白也诗无敌”,但是李白只适合做一个纯粹的诗人,而不是翻云覆雨的政治家。因为诗人狂放不羁、恃才傲物的秉性根本不适合在尔虞我诈、欺上瞒下的官场混。历览前贤国与家,文人只要涉足官场,似乎注定没有好果子吃。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能通过科举考试,捞得一官半职,但是那官常常做得卑微,做得窝囊。陶潜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就是明证。偶有位居显要的,只是此时的文人已不再是文人,经过官场的摸打滚爬,早已脱胎换骨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员。江淹为什么会才尽,不是因为传说中有人收回了他生花的妙笔,而是违背了“穷而后工”的定律。李白一生既想在官场上实现“辅弼天下”的弘愿,又不愿改变自己狂放不羁的性格,结果也只能借诗抒怀,“痛饮狂歌空度日”,用酒麻醉自己的灵魂,了此一生。正如小他十一岁的好友杜甫所言,纵使能赢得“千秋万岁名”,那也不过是“寂寞身后事”了!

唐朝是一个诗人辈出的朝代,也是一个历代诗人心向往之的朝代,更是一个诗人非正常死亡最多的朝代。伟大的“诗仙”李白就生活在这个年代

李白,汉族,字太白,祖籍是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号青莲居士。他是中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北京一带,以探虚实。这时,李白的夫人许氏病亡,又娶了宗氏。因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颇多关切。

说到这里,那李白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著名诗人在死因上却留给后人巨大的争议。

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正史中的《旧唐书》和《新唐书》在提到李白之死时,都一笔代过,并没有说明李白的死因。《旧唐书》只说李白是醉死于宣城的。那么是醉而病死的,还是醉而溺死的呢?人们不得而知。或许是人们不愿凭吊溺死之人而说李白是病死的,或许是古人不愿面对李白病死的结局,宁肯认可他入水捉月、仙游羽化也未可知。但此两种死因都难以排除。

总而言之,李白一生既想在官场上实现“辅弼天下”的弘愿,又不愿改变自己狂放不羁的性格,结果也只能借诗抒怀,“痛饮狂歌空度日”,用酒麻醉自己的灵魂,了此一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6114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