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945年日本人残害中国人的事例 简短的几句话 1~2个

1937年~1945年日本人残害中国人的事例 简短的几句话 1~2个,第1张

南京大屠杀,日本人杀了我30万同胞;冀东潘家峪惨案,日本人将潘家峪村在家村民大部分杀光,共1230人,多数为妇女和孩子。

具体情况

1941年1月,日本驻唐山部队指挥官,召集丰润日本顾问佐佐木二郎以及遵化、玉田、滦县、迁安、卢龙、抚宁等县日本军官和伪丰润县公署、警备大队、警察所等日伪人员,勾结地方反动地主,策划了血洗潘家峪的阴谋。 1941年1月25日(旧历腊月二十八),日本侵略者集中了十几个县的3000多日军和2000多伪军,乘着黎明前的黑暗,把潘家峪紧紧包围起来。 太阳刚升起,日、伪军的铁蹄踏碎了潘家峪宁静的清晨。惨案的策划者惟恐跑掉一个潘家峪人,把伪军全部放在四周山上站岗,日军则全部扑进村中,这些全副武装的大和武士们用枪托、刺刀把人们全部驱赶到位于村中心的西大坑。潘凤柱的母亲78岁了,因为走得慢,兽兵一刺刀把老人家当场扎死。 当人们被赶到西大坑的时候,日本兵就开始在潘家大院做杀人的准备了。 潘惠林是村里最大的地主,他的院子也是村里最大的。人们是由后门被赶进大院的,后门开在中院,距离西大坑不过50米,日本兵在这50米的距离内站成两排,端着明晃晃的刺刀,组成了一道刺刀的胡同,人们就在两排刺刀的逼视下,被赶进了院子。 进了院子,人们发现到处都铺满了柴草,上面还浇了煤油, 人们发现事情不好,起了骚动,没进院子的人们便往外涌, 站在门口的日本兵用带刺的铁条,用枪托,用刺刀朝人们乱扎,乱捅,人们都被赶进院子之后,一场血腥的屠杀就开始了。日本人先把西跨院的那道寨子点着了,紧接着全院的大火就起来了,日本人在四周的墙上、平房上和大门洞子上方向人们开枪、扔手榴弹。 当大火烧起来、枪声响起来之后,乡亲们才彻底明白眼前的处境,他们本能地反抗死亡。 大院的各个角落都挤满人群,更多的人们则在各个院子之间奔跑。满地的柴草燃烧起来,腾起冲天烈焰,在烈火浓烟之中,人们辨不清方向,找不见亲人,踏着满地烈火奔突号叫。衣服燃烧着,头发燃烧着,人人都像一个火球在各个院落之间滚动。密集的枪弹扫向人群,飞蝗似的手榴弹投向人群,大院外边的两座小山之上,两架掷弹筒也向大院里发射着炮弹,人们惨叫着成片成片地倒下,汩汩的鲜血流成河,在腾着烈焰的土地上嗞嗞啦啦地淌,很快被烤干,然后又有新的血漫过来。人们的躯体在爆炸声中被撕裂、被击碎,断肢残臂被高高地扬上天空,然后又随着漫天血雨噼噼啪啪地落下来,落进烈火之中。衣服的碎片和飞灰被巨大的烟柱裹挟着旋转着飞上天空,使方圆几十里的村庄都能看见潘家峪上空那浓黑的烟幕,那如纸钱一般飘飘摇摇撒遍青山的飞灰。 在西院,二门后头、厢房前头,日本军官挥舞着战刀朝人们砍去,每砍下一颗头颅,就提起来放在窗台上,大约是要计算自己屠杀的业绩吧,人的头颅把窗台摆满了。 在大门前面的空场上,被打死的全部倒下了,没被打死的也都跑散了,留下三四十个被挤落在地的小孩子,这些都是两三个月,最大也不过一两岁的婴儿,都裹在小被子里,被遗弃在流淌着鲜血、冒着火苗的空地上。这些孩子不懂得眼前发生着什么,更不懂得隐蔽自己,他们只是一齐放开喉咙啼哭,一时间整个大院便响彻了这些婴儿的啼哭声。兽兵们进来,他们提起这些婴儿的小腿,抡起来往二门旁边的一口大石槽上摔,往捶布石上摔,脑浆和鲜红的血溅起来,溅到墙上,溅到兽兵的身上,脸上,很快地,这三四十个婴儿变成了一堆血肉,啼哭声没有了。 大院围墙外边,也横陈着许多尸体,那是在屠杀开始之后,日本侵略者从村庄的各个角落搜索出来的乡亲,无法赶进大院,就在围墙外边屠杀了。大门口对面,如今的潘家峪小学的门前,有40多个儿童被杀死在粪堆上。 距此几步之遥,南岩子下面,有32名妇女儿童被刺刀挑死在小河旁,然后放火焚尸。 伴随着杀戮,是日本侵略者对妇女的蹂躏。 六七个日本兵闯进潘保和家,他们先把潘保和与他的两个儿子赶出门外,用刺刀挑死在河沟里,然后把潘保和的妻子和他年仅13岁的小女儿轮奸,轮奸之后也用刺刀挑死。 潘瑞财的妻子被3个日本兵轮奸后,从阴道捅进刺刀挑死。 西大坑附近,有30名被挑来给日本人做饭的妇女,被凌辱之后,烧死在菜窖里。潘国业同院住的几个年轻妇女,被日本兵轮奸后杀死,然后把房子点着,连房带尸体一齐烧成焦炭。 据幸存者介绍,当时凡有年轻妇女的地方,都发生了强奸、轮奸事件,日本兵往往是见了妇女就轮奸,然后就杀害。因此许多妇女不是死在大院里边而是死在大院外边,死在全村各个角落。 今天仍然健在的惨案幸存者中,绝大部分人都是60岁以上70岁以下的老人,他们当时都是10岁左右的孩子。当他们的心灵还像一张白纸般纯净的时候,他们就遇上了这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他们幸运地活下来了,但是那火海硝烟,那弹雨和血泊,都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那一年潘守三13岁,他和8岁的弟弟同父母一起进了潘家大院。那一天,他一家10口人死了7口,这里面包括他的父亲、母亲、大嫂、兄弟和他大哥的3个孩子,这3个孩子大的7岁,小的刚会走路。当时他大哥在唐山市学买卖,二哥在丰润县河头镇给财主扛活,惨案后哥俩赶回潘家峪,一起参加了潘家峪复仇团,都在战斗中牺牲了。 他说:“进大院时候不长,全院的大火就起来了,我父亲抱着我兄弟跑,我在他们后面跑,没跑几步就栽倒了,身上的衣服全着了,我把衣裳脱了,又跑到猪圈那儿,跳进去了,这时枪就响了。人死得忒多呀,把我压在下面,出不来气。我从死人堆里拱进茅房,就叫我爸,他们也往茅房跑,这里比外边安全,我爸刚上猪圈墙, 被日本兵一枪打在脑袋上,当时就死了,我兄弟往南跑,一个日本兵追过来,一刺刀把他挑死在土堆上。” “茅房里也呆不住,我又跑进已经着了火的东屋,东屋里一个活人也没有 ,有几十个死人,都是刺刀扎死的,顺着门坎子往外哗哗地流血,像开了垅沟似的。 日本兵看见我跑进屋里,追过来,我躺在门坎子那儿,在死人堆里装死,当时我浑身是血,谁也分不清是死人是活人。日本兵进屋没找见我,这时就听见有孩子的哭声,我三爷把他的孩子藏在堂屋地下的水缸里,盖上缸盖,寻思那里打不着,我三爷已经被刺刀扎死了。小孩子不知道事儿,他在水缸里叫唤,这一叫呀,日本兵就出去了,到堂屋由缸里把孩子提溜出来,一人一条腿,活活劈死,劈完之后就把尸体顺手一扔,扔在我脸上,那小肉身子还颤呢,温热温热的血流了我一脸。” 那一年潘春12岁,他和大人一起被赶进大院,枪声、手榴弹声轰然响起,很快整个大院就成了一片火海,人们在火海和弹雨中奔突、喊叫。四周的围墙上,几座平顶的厢房上,都站满了日本士兵,这些大和武士们向人群射击、投弹,他们用不着隐蔽身体,甚至用不着瞄准,所有战场上的隐蔽动作都没有用处,他们面对的都是手无寸铁的庄稼人。 他在人群中被拥来拥去,险些被踩到脚下成为肉泥。他发现有人穿过已经成为火墙的围栅,向西院跑,他便也像一只小兔子一样穿过这道火墙。穿过火墙他便发现西院正房的堂屋里架着一挺机枪,几个日本鬼子爬在那里,正在换弹仓, 他赶紧趴在地上,机枪响起,人们像被割的谷子一样齐刷刷地倒下。 在另一个射击间隙,他跳出来跑进对面的一个猪圈,猪圈里的人已经满了。这时日本兵又把机枪架在猪圈墙上对准猪圈里密集的人群扫射,猪圈顶上也站着几个日本兵,他们往猪圈里扔手榴弹,打枪,把成捆的玉米秸点着推下来,猪圈里一片狼烟血泊,很快,这里的人们大部分被打死。 枪声沉寂了,有七八十个日本兵闯进院子,他们是来检查枪杀的结果。他们用皮靴踩,用刺刀扎,凡是能动一动的人,就补上一枪或者一刺刀。 这样的搜索、屠杀,日本兵反复进行了三次,在最后一次搜索时,天已经暗下来,大院里已听不到人们的呻吟,只有烈火烧裂瓦片的声音噼噼啪啪响成一片。潘春在尸体堆里,靠墙坐着,此时整个猪圈里只剩下他一个人还活着。在厚厚的尸体堆中,用惊恐的眼睛注视着猪圈外敌人的暴行。 当时33岁的潘辅庭,领着10岁的儿子,抱着3岁的女儿,在火海之中左冲右突,一颗炮弹飞来,把他的儿子掀起一人多高,儿子爬起来还是朝他跑,跑到他跟前,对他说:“爸,我的手打两半了。”潘辅庭在二门那里站着,眼看着两边的人都死了,墙头上的日本兵发现他们,朝他们打枪,他拽着两个孩子跑进东院。这时,日本鬼子已经进入大院,搜索活着的人。有人问他:“辅庭老叔你出个方吧,日本鬼子都到跟前了。”他说:“咱们豁着烧死,也不让他们杀了。”他扶起孩子,几步冲到门口,高喊:“咱们没死的顺着火道钻哪,别等着让日本鬼子杀了。”他冲到东院厢房门口,这是个粮房,里边有二三十名乡亲。 他冲进屋里,对乡亲们说:“咱们打开门,大敞四开,日本鬼子要是搜咱们,就和他拼。”乡亲们敞开房门,拿起房里的称杆、称砣、斧子、万民伞,准备和日本鬼子拼杀。日本士兵发现了这屋里的人,朝这里开枪,并试图扑过来,但终因四周火太大, 日本兵无法接近这所房子,房里的乡亲才幸免于难。 屠杀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傍晚,日本侵略者走了,留下了一片焦土的潘家峪,全村1700口人被杀掉1230人,23户被杀绝,96人受伤,全部财物被抢劫一空,1235间房屋全被烧毁。大院里面,穿堂跨院,房前房后,屋里屋外,有许多亲人立着卧着被烧死。许多亲人被烧成骨灰,有的被烧成一堆焦炭。在安葬亲人时,就有800多人烧得无法辨认。

编辑本段后续发展

惨案发生的第二天,我冀东军分区党政领导率领十二团的官兵来到潘家峪, 带来大批粮食、衣服、药品,挨家挨户地慰问、安抚,当时就有12名幸存的潘家峪青年参加了八路军,跨入复仇的行列。 周围22个村庄的乡亲挥泪赶来,捐献出大批苇席和其他物资,帮助潘家峪人埋葬死去的同胞。 唐山市的铁路工人和开滦煤矿的工人也纷纷捐钱捐物,救济受难同胞。 2月5日,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四邻村庄的乡亲去清理尸首,由丰滦迁联合县政府主持公葬。从潘家大院扒出的尸体无法辨别姓名年龄,只能在辨认出的男尸身上写个“男”字,女尸身上写个“女”字,童尸身上写个“童”字。其中有的男女也无法辨认, 只能把那些尸骨集中起来,一堆四肢焦肉、肚肠,一堆骨殖,一堆人头。然后,以炕席为棺木,一领席里包一至两个尸体。 公葬是在初春的寒夜里进行的,送葬的队伍由街里走上山麓,把尸体安葬在松柏常青的南山脚下。没有挽歌,没有鲜花和供果,有的是悲愤的长风,沸腾的热血。 血债必须用血来偿还,幸存的潘家峪人庄严宣誓:“一定要向敌人讨还血债,为死难亲人报仇。” 惨案后,日本侵略者把潘家峪周围50里划为“无人区”,拆毁房屋,填平水井, 驱散居民,多次“清乡”、“扫荡”,潘家峪一带笼罩着白色恐怖。但是潘家峪人民不屈不挠,抗日的烽火扑不灭。潘家峪人民更加斗志昂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坚持了“无人区”的斗争。 3月初,这个村子的20多名青年自动组织起3个“抗日复仇小分队”,积极配合八路军打击日本侵略者,附近村庄的子弟纷纷参加,迅速发展到120多人。 5月9日,冀东抗日斗争***李运昌、周文彬、刘诚光、高敬之来到潘家峪,为了悼念死难亲人,在火石营村召开了由各村群众参加的追悼大会。在大会上,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诚光庄严宣布潘家峪抗日复仇小分队正式合并组织起来,成立“潘家峪复仇团”。 1942年7月18日,复仇团与八路军冀东军分区十二团战士在迁安县甘河槽设伏,与敌激战5个小时,全歼150名日本侵略者,俘虏100余名伪军,潘家峪惨案的直接策划者——驻丰润日军指挥官佐佐木二郎也被潘家峪复仇团的战士亲手击毙。 潘家峪用自己的历史昭告世人: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是冀东抗日根据地之一。正因为这样,潘家峪也就成了日军“扫荡” 的重点地区。从1938年夏季到1940年底,敌人围攻潘家峪就有130多次。1941年1月25日晚(旧历腊月28日),驻唐山、丰润、滦县等16个据点的3000多名日军、1000多名伪军,在日指挥官佐佐木的率领下,从四面八方悄悄地开到潘家峪。他们进村后便逼着全村1500多人先到村边西大坑集中,逼问八路军的去向,群众用愤怒的沉默回答敌人。恼羞成怒的敌人又把群众驱赶到村中的潘家大院(地主潘会林的住宅),把大院封锁起来,用步枪、机枪向赤手空拳的群众疯狂扫射,并放起了大火。富有革命传统的潘家峪人民用血肉之躯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50多岁的潘国生老汉脱去着了火的衣服,高喊:“跟我来,和鬼子们拼了!” 带头冲向大门,向一个正在端着机枪扫射的日本兵猛扑过去,夺过机枪,用枪托将这个敌人打死。10多个青年趁机冲出门去,潘国生老汉却牺牲在敌人的刺刀之下。大屠杀一直延续到次日下午7点钟。全村有1230人被杀害,其中妇女儿童共650余人,所有财物被抢夺一空,被烧毁的房屋有1100多间。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始建于1971年,1999年新馆竣工开放。陈列面积630万平方米,通过原始照片、实物和影像资料,向世人展示了惨案发生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以及潘家峪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惨案留下了西大坑、老槐树、小铁门、南岩子、杀人场潘家大院、殉难同胞的葬墓等遗址,是日本侵略者侵华罪恶的铁证,时刻警示后人“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那年夏天回老家了,晚上在收音机空中书宛栏无意中听到小说《奔向光明》播音海茵,作者杨莹是陕西作家,作品讲述了抗战时穆英英一家的悲欢离合,海茵的播音口齿清晰悦耳,伴随插曲《浮水流灯》略显沧桑感伤的旋律,使人神驰心往,随着故事的进展而追寻。

播音共四十集,网上以前只有三十六集,后四集未见,一直想看结尾,可能是故意留下的悬念让去购买原版书读,一般书店找不到此书,网上有售卖。后来从微信的空中书宛公众号找到了后四集,算是听全了本书。

小说里篇末借唱戏人讲述了中条山保卫战,八百勇士跳江英勇献身可歌可泣的事迹。

我听过二遍,与其说海茵的播讲的带磁性感染力,不如说杨莹的小说耐人寻味,描写了陕西关中地区的风俗民情。后来网上再找不到了可能受版权保护吧。最初还不知道那个插曲叫《流水浮灯》,**什么白蛇传改编的插曲已模糊不清了,后来在喜马拉雅听到此曲,好熟悉就不清歌曲名,查了才知道叫《流水浮灯》,黄沾填词。

此书12年已面市,我在18年夏季第一次听到播讲,有个周慎宝的读者对该作品的读后感写的比较好,对作品故事梗概、点评等比较深刻,我只觉得好听,限于笔法描述不出好的内容,感可兴趣的可以上网搜搜。

三秦悲壮抗日歌——读杨莹长篇小说《奔向光明》 

      2012年12月14日晚上,我在西安参加了美女作家杨莹的长篇小说《奔向光明》与读者见面会,会上喜得杨莹的签名书《奔向光明》,我回赠了近日主编的《望月文学散文精选》和水墨画作。

    当晚,我开始拜读她的这部小说,直到12月20日离开西安时,才细读完。读后感到,小说站在抗日战争的宏大历史背景的高度,叙述了陕西人民以民族大义为重,突破土匪和国军反动势力的围追堵截,将大批前线急需药品送到八路军游击队手中,同时把全国集中到陕西的爱国抗日的青年学生输送渡过黄河,奔向中共抗日指挥中心——延安。故事没有炮火连天、协同作战的攻克敌阵的轰轰烈烈的大的战争场景,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了陕西富商和江湖侠士在民族危亡之际的献身牺牲精神。故事的主人公英英与丈夫老八武艺高强,因黄河泛滥被迫带着两个儿子从河南逃荒到陕西,两个儿子被抓壮丁后,路遇卖艺的老乡草上飞及其孙子孙女,后来他们全部被潘家大院聘为保镖。在护送运载药材的马车队时,两次遭到土匪和军统特务的暗算,他们与潘家二少爷一起,凭着超群的武艺和灵活多样的对付措施,虎口脱险,把药品都交给了向前线输送药品的游击队郭队长,最终铲除了黑风岭黑风寨的土匪,打通了一条药材物资运输补给线。期间,老侠士草上飞和英英的丈夫老八不幸献身,英英偶遇已是八路军连长的丢失的长子曹清江,为自己有了一个指挥抗敌的儿子而沉浸在自豪和悲喜之中。

    英英还夜探县长家宅与养子养女和二少爷等在山根爷的配合下救出了200多个被军统特务抓捕的爱国学生,并以给潘家大院护送药品为名,她下迷魂药捆绑山洞里十几个特务,突破一道道险关,将一批装扮成药商的爱国学生送过黄河,走向抗日前线。在送学生渡河时,她的养子国梁被炸翻船身亡。英英的长子清江和潘家**子玉去延安学习结为革命伴侣,养女国红与潘家二少爷在长期对敌斗争中结下革命友谊喜结良缘,英英丢失的二子清河被迫随国军去台,英英百岁时终得团聚。小说除了塑造英英的侠肝义胆英雄形象外,还反映了陕西富商在民族危难之时以抗日为重的浩然豪爽之气,不惜豪财出力救国,正因为有这样的团结对外精神,致使日军被阻隔在陕西黄河以南不能进入延安防线,保卫了当时延安的红色核心机构,实现了全国抗战的胜利。

      小说在护送药品、救护学生走向延安等几条主线的叙述中,浓笔重墨,对每一个场面的交锋,对每一个人物的刻画,对每一项武术招数的描写,都细腻有加,生动活泼,入情入理,真切感人,读之如临亲战。措辞没有政治化的僵硬,而是把人情亲情的人性化描写夹杂在场景中。用英英丢失的两个儿子以及国梁牺牲前与村姑桃红的短暂相遇埋下伏笔,依次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悲喜结局。在描写情与性的产生与爆发上,作者也没有用及其暴露的时兴手法去表现性爱,在写二少爷和国红在桃花林里的一段情泄时,用了委婉而诱惑的方式去体现他们的心灵碰撞,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整篇没有太多的陈述,都是以对话和行动的方式随着场景的变化而不断推进。

    小说用大量的铺垫式描写集中展现了三秦大地的独特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把陕西的饮食文化特色惟妙惟肖地推荐给读者;在地域文化中集中展现了秦腔和陕北民歌,有好多行走途中的说笑就吟唱了众多秦腔、陕北民歌等唱段,细细品味会给读者以美好的艺术享受。秦腔和陕北民歌在本部小说中也起到了经过激烈的矛盾对撞后的缓冲作用,避免了情节与情节的急转,循序渐进。歌颂抗日冷娃团800名英雄跳进黄河英勇献身的场面,作者没有用实战的叙事刻画手法去写现场的惨烈,而是以李家班班主带领演员演出了一场秦腔戏剧去展现,把英雄跪天地、跪父母、跳黄河、保家乡的壮举演得淋漓尽致。这场戏,使整部小说的秦腔味达到了极致。

                          2012年12月22日于钢城

日本在侵华战争有哪几大世界为之震惊的惨案有:

1、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指1931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

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2、厂窖惨案:

厂窖惨案,二战期间日军在湖南省南县厂窖镇屠杀平民的惨案。在1943年5月9日至12日,日军在这座小镇疯狂屠杀无辜百姓,制造了侵华第二大惨案,仅三天共杀害我国同胞3万多人,每天杀1万多人,为二战时法西斯一天杀人数量之最。

3、镇江惨案:

镇江惨案是日军在1937年12月8日,也就是南京沦陷前5天,在镇江沦陷后,日军在江苏镇江大肆屠杀群众并抢劫镇江人民的财产、焚烧民房、强奸妇女的暴行。

在这场浩劫中,镇江被害人数达一万人以上。仅镇江所辖的句容县就有3000余名群众被日军杀害,伤残1000余人。除此之外,日军还焚毁房舍16700多间,强奸当地妇女几千人。

4、平阳惨案:

1943年9月26日,日军在阜平平阳村一带搜寻我边区机关和八路军驻地,屠杀我同胞1000余人,烧毁房屋5000余间。罗峪村妇联主任、***员刘耀梅,不幸被日军捕获,为保护边区机关和抗日干部,刘耀梅凛然不屈,被敌人残酷杀害,为抗日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5、潘家峪惨案:

潘家峪位于河北省丰润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冀东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日军“扫荡”的重点地区。1941年1月25日,驻唐山、丰润、滦县等十几个据点的3000多名日军和1000多名伪军包围潘家峪,逼迫全村1500多人集中在村边西大坑。

后又把村民驱赶至村中潘家大院,封锁大院,用步枪、机枪射杀赤手空拳的村民,并放起大火。全村1700口人被杀1230人,其中妇女儿童658名,23户人家被杀绝,全部财物被抢劫一空,96人受伤,1235间房屋被烧毁。

潘家峪村隶属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火石营镇。距离唐山市625公里,这里四周群山环抱,满山松青柏翠,坡地果木成林,庭院葡萄满架,被称为''小吐鲁番'',是冀东地区一个典型的富饶的山村。

就是这样一个美丽宁静的村庄,1941年前的1月25日,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惨案,1230人被残暴屠杀,其中妇女儿童650人,几十名妇女被轮奸后虐杀。

惨案是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多地日伪军联合统一的一次军事行动,这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欠下的有一个血债。

据屠杀参与者之一,丰润县伪县长凌以忠(警备大队长、新民会会长)供认:实际上1940年12月底就已经开始策划屠杀行动,屠杀的目的一是一个是打击八路军,一个是惩罚威慑老百姓。

一、为什么是潘家峪

潘家峪是河北省丰润县(今唐山市丰润区)腰带山中的一个比较大的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潘家峪村人民积极支持八路军打鬼子,反抗日伪统治,敌据点经常向村征粮、征款、要柴,潘家峪拒绝交一粒粮、一分钱、一根柴。同时抵制日伪设立的保甲组织和''五家连坐'',把王官营伪警所发来的''门牌''、''户口册''、''良民证''全部烧掉。

对八路军潘家峪人民则是大力支持,筹措粮食、救助伤员,传递情报、赶做军鞋,成为当地著名的抗日模范堡垒村,是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中枢。

潘家峪人民的抗日斗争,极大地激怒了日本侵略者,引起日本侵略者对潘家峪极端仇视。同时也埋下了惨剧的祸根。

二、惨绝人寰的屠杀

1941年1月24日晚,侵华日军驻唐山部队司令部调集丰润、遵化、玉田、迁安、卢龙、滦县、唐山等地3000余日伪军,由日军驻唐山守备队指挥官佐佐木亲自指挥,25日黎明完成了对潘家峪村的包围,而这时候大部分村民都还在睡梦之中。

最早发现日军的是村民潘广顺,正准备去上水路村赶集的他发现村边沟里趴着很多穿黄军装的日军后,掉头就往村里跑,边跑边喊:鬼子来了!可这时鬼子从四面八方钻了出来,把村子围的像铁桶一样,根本跑不出去了。

早上七点多钟,日本兵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杀气腾腾闯进村来。他们分头行动,逐街逐巷挨门挨户地搜查、抓人。砸门声、叫骂声响成一片,敌人把1400多男女老幼逼向村西大坑。老弱病残不能走路的,就当场杀死:

潘风柱的母亲70多岁走不了路,被日军士兵一棒打得脑浆迸裂。

潘瑞德的老母亲被日军一把刀砍成两段,内脏迸流一地。

潘忠元80多岁的爷爷双目失明,被日本兵把他架到院外,用刺刀扎死。

潘树弟的祖母90多岁,拄着拐杖蹒跚地挪到门边,日本兵嫌她慢,一刀刺透前胸。

西大坑是村西一个长约100尺,宽30尺,不足一人深的干枯大水塘,坑里是厚厚一层冰雪。大坑里挤满了全村老百姓,在严冬的晨风里冻得瑟瑟发抖,哭哭闹闹,乱成一团。大坑边架着机枪,四周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日本兵,乌黑的枪口,雪亮的刺刀,凶恶的军犬构成了一幅恐怖的画面

敌人从西大坑被围的人群中挑出了30多个年轻姑娘、媳妇去大坑西沿几户人家给日军做饭。饭做熟了,妇女却被推下白薯窖轮奸,尔后日军不顾妇女们的哭喊,往白薯窖里塞满了玉米秸点燃,可怜这些妇女不是被烧死就是被烟活活熏死。

因为大坑四周没有遮挡,而且还有一条沟连接大坑,鬼子担心群众一旦四散奔逃会场面失控,于是杀人场换成了另外一个地方——地主潘家林的宅院。

潘家大院分东、中、西三院,四周有一丈多高的院墙。日伪军和特务把村里秫秸、茅草、松树枝抱进大院,在院子里铺了很厚一层,然后浇上煤油。大院南墙外支起木梯,上面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日军。

大约10点钟左右,杀人场安排就绪。日军便驱赶人们进入潘家大院。从西大坑到潘家大院有100公尺距离,沿途日军一个挨一个排成一条刺刀胡同,人们从刺刀林中穿过,这种森严恐怖的气氛,把一个小女孩吓得尿了裤,一边哭喊,一边后退。佐佐木上前一步一刀把孩子斜劈两半。他的爷爷见孙女死得这么惨,猛扑过去,一个手端刺刀的日军 跨上一步,又将老汉刺死。

人们再也沉默不住了,1000多人一齐怒吼着,挥舞着拳头与敌人展开了生死搏斗,手无寸铁的人们,哪能抵挡住这些全副武装的法西斯强盗!一部分人当场被害,大部分被赶进潘家大院。

汉奸伪县长凌以忠站到院房顶上说:''你们一贯地通八路,与皇军作对,这是你们自己惹来的祸,可别赖我。''

屠杀开始了,首先日军拎着战刀端着刺刀一窝蜂似地冲进来,照准人们的脑袋就砍,对着胸膛就刺。

40多个小孩被日本兵生生将双腿踩断后砸向墙壁脑浆鲜血顺着墙往下流。一个6岁小女孩生生被两个日本兵一人一条腿劈成两半。

最惨的是死在石槽下边的几个双身子妇女,她们腹部崩裂,胎儿流出体外,这些没出生的孩子,与母亲一起死去了!

人们怒骂着涌向大门,被机关枪疯狂扫射,门洞都被尸体堵严。鬼子往墙外向里扔手榴弹,当院子里只剩下一些呻吟声后,鬼子进院对没有死的人进行补枪,最后放火焚烧,潘家大院一片火海,烈焰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道。

日军撤退之前,在潘家峪村里一方面抢掠,一方面纵火烧房。全庄一片大火,浓烟里窜动着火舌,硝烟和血腥味弥漫着整个山川。美丽富饶的山村,顿时变为一片焦土。

三、刽子手的下场

五天后,八路军总政前线记者、《晋察冀日报》特约记者雷烨(1943年牺牲)随同当地政府***丁振军、赴尚金、吴玉山等同志来到潘家峪,慰问在惨案中遇难受伤的乡亲。他们被潘家峪惨状震惊了,禁不住齐声痛哭。

雷烨在惨杀现场拍下了许多幅照片,并以笔名朱靖写了一篇《冀东潘家峪大惨案》的通讯报道,登在1942年4月9日的《晋察冀日报》上。

周围七里八村的乡亲们凑了1700片芦席裹尸,大家挖了三道大沟,把尸体放在里面掩埋。受伤的送到八路军后方医院救治。这场血腥大屠杀,潘家峪1230名平民百姓惨遭杀害。被圈进杀人场而得以逃生的(包括受伤者)仅有276人。

1941年农历三月初,幸存下来的潘树平、潘树成、潘树堂、刘贺、潘树太、潘景龙等7名青年带头成立了复仇青年小队。后来,潘家峪村和邻村青年纷纷参加,队伍很快发展到120多人。

五月初五,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来到潘家峪,并在火石营村召开军民大会。会上,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诚光宣布''潘家峪复仇团''成立。任命潘化民为连长。

1942年8月,经过严格军事训练复仇团编入了正规部队——冀东军分区12团。这支由潘家峪死难者子弟组成的团队被整体编入2连。他们平时话不多,但训练不怕吃苦,作战异常勇猛,近身肉搏时专挑鬼子下手。从来不留活口。4年多的时间里,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150多次,歼俘日伪军1021人。

1942年7月18日,,在冀东军分区参谋长兼12团团长曾克林的指挥下,八路军在甘河槽全歼日军180人,伪军一个营,潘家峪惨案的制造者,绰号''火神鬼''的杀人魔王佐佐木高桑在这次战斗被复仇团战士击毙后,用刺刀扎成蜂窝,刻着他名字的日本指挥刀现存于唐山冀东抗日纪念馆。

抗日战争胜利后,潘家峪复仇团和节振国工人抗日大队合并被编入冀东军区19旅47团,现为武警128师384团。

潘家峪惨案已经过去79年了,当年的幸存者现在在世的也已经是耄耋老人。在抗日战争胜利75年之际,我们应该铭记:牢记国耻,振兴中华!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坐北朝南,坐落在村中部,东隔小河与“潘家大院”相望,南、西、北均与大道相连,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1246平方米。

地 址: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潘家戴庄村

交通线路:京唐高速公路转唐港高速公路滦南出口至潘家戴庄村 门票标准: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9:00~16:00

邮 编:063500 阳光大酒店、大连海鲜城、滦南川味名优小吃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0143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6
下一篇2023-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