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下面详述之
(1)关于文章缘起(课文第一、二部分)分两步,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部分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为什么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不过是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为什么思路在第一、二部分老围绕这一点展开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关于烈士事迹(课文第三、四、五部分)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进一步探究第三、四、五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更深入一步
第三部分写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欣然前往”请愿,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就不值一驳,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卑、可恶作者写刘和珍,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第五部分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课文第六、七部分)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
我们能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于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鲁迅探究这次事件对于将来的意义,概括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这跟第三、五部分的思路也是相联系的鲁迅对于中国女性的认识,随着妇女的解放,不断为事实所证明
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狠揭烂疮喜笑怒骂
中心思想:
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帮闲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高度赞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扩展资料综观全文的思想意义是:鲁迅在本文中通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悼念,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有力地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热情地颂扬了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精神,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
因此,本文不是一般的悼念文章,而是歌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悲壮战歌,是讨伐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战斗檄文,也是鼓舞青年奋勇斗争的革命号角。
在段祺瑞反动政府的通缉声中,鲁迅不怕牺性,坚决站在爱国群众一边,以最大的悲愤写了本文和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一系列杂文,揭露反动派的下劣凶残,鼓舞革命群众进行斗争,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
本文大量使用转折句式,其中以关联词“但”来连接的有10处,以关联词“但是”来连接的有2处,以关联词“然而”来连接的有5处,以关联词“而”来连接的有3处,以关联词“却”来连接的有3处,以关联词“可是”来连接的有1处,全文共有 24 处语义上的转折。
转折关系复句又叫主从关系复句,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转折关系复句语义上呈现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明显体现为情感不断地跳跃与突转。即便是叙述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转折语气。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大量转折句式的使用使得文章的情感虽在理性的控制之下,却从来未曾冷却,保持着一种热度,这样的处理也使得叙述之后的抒情、强烈情感的表达,更为顺畅。
-记念刘和珍君
1、写作的缘由:纪念死者。
2、写作的目的: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3、描写记忆中的刘和珍君。
4、记叙刘和珍遇害的消息。
5、记叙刘和珍遇害的经过。
6、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
7、说明这次惨案的意义。
扩展资料: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明显体现为情感不断地跳跃与突转。即便是叙述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转折语气,“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
大量转折句式的使用使得文章的情感虽在理性的控制之下,却从来未曾冷却,保持着一种热度,这样的处理也使得叙述之后的抒情、强烈情感的表达,更为顺畅。
对政府的愤怒,痛心与怒其不争,对刘和珍的哀悼,怀念与惜叹,可能还有一些隐晦的赞叹与欣赏。写一些东西的原因应该一方面是对于刘和珍君的个人感情使然,另一方面是对于政府的愤怒,对于某些国人的痛心,在枪击事件后只能在笔下抒发那种复杂的感情,同时希望敲醒某些人的良心,鼓励某些人能够继续走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