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诗词1
1、《感春》
戎昱
看花泪尽知春尽,魂断看花只恨春。
名位未沾身欲老,诗书宁救眼前贫?
2、《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3、《醉中赠符载》
窦庠
白社会中尝共醉,青云路上未相逢。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
4、《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5、《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6、《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蛮中》
张籍
铜柱南边毒草春,行人几日到金麟。
玉环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
2、《凉州词》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3、《乡思》
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归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4、《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七言绝句诗词21、《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杀人。
2、《江南曲》
于鹄
偶向江边采白苹,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3、《登第》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4、《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5、《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6、《采莲曲》
戎昱
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同泛木兰舟。
秋风日暮南湖里,争唱菱歌不肯休。
七言绝句诗词3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从军行(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重别李评事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七言绝句诗词41、《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3、《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7、《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0、《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七言绝句诗词5《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二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译文三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赏析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霍松林) 。
赏析二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赏析三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1、题木兰庙
唐代: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译文
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梦乡里,也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只是为了替爷从军、保家卫国,多次想回家时竭力克制着自己与边关将士大碗喝酒。想想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她也将会像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一样,永远博得后世敬爱!
2、口号吴王美人半醉
唐代:李白
风动荷花水殿香,姑苏台上宴吴王。
西施醉舞娇无力,笑倚东窗白玉床。
译文
微风吹动着荷花,送来满殿清香,姑苏台上可见摆宴的吴王。
西施般的美人酒醉起舞娇软无力,微笑地倚看东窗下的白玉床。
3、陌上赠美人
唐代:李白
骏马骄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云车。
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
译文
我骑着高大健壮的良马踏步行走在落花上,手中的马鞭故意掠过华美的车驾。
车中美人笑着撩起珠帘,遥遥指向前方红楼说那是我的家。
4、美人对月
明代:唐寅
斜髻娇娥夜卧迟,梨花风静鸟栖枝。
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明月知。
译文
夜晚美人迟迟不得安眠,鬓髻斜置,孤身一人,好比那梨花枝头休栖的小鸟,难将心事和人说,只好将这一切寄予这轮青天明月。
5、酬朱庆馀
唐代: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译文
一个刚刚经过修饰打扮,从清澈明净,风景优美的鉴湖中走出来的采菱女。采菱女自己也知道自己长得漂亮,但因过分爱美,却又自我思量起来。
尽管有许多别的姑娘身上穿着齐地出产的精美绸缎做成的衣服,却并不值得世人看重,唯有这采菱女的一曲歌才值千金。
山行
[编辑本段]杜牧·山行
标题
《山行》
作者
杜牧(唐)
体裁
七绝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6.斜:此字读xiá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平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关于杜牧生卒年,钱大昕《疑年录》据杜牧大中六年《自撰墓志铭》推断,生年为贞元十九年(803),卒年为大中六年(852)。但也有学者考证其卒年在大中七年以后。
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同年十月离开长安,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后转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掌书记、判官等职。十数年间奔波各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进一步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多所探究,尤喜议政谈兵。在淮南幕府中写的政论文《罪言》等,对修明朝政、削平藩镇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见解。著名的《张好好诗》,也写在这一时期。
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在地方官任上,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额外强征的苛捐杂税。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主持抗击回纥侵扰和平安泽潞藩镇叛乱的军事活动。杜牧为了实现其政治主张,上书陈述用兵方略,得到采纳,并取得"泽潞平,略如牧策"(《新唐书·杜牧传》)的成效。可见他确有实际政治才干。
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宦不很得意,从而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但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又造成他纵情声色、颓废放任的生活作风,有一些"风流艳事"流传。
文学创作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他最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而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献诗启》中说:"某苦心为诗,未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清代洪亮吉也说他"文不同韩、柳,诗不同元、白,复能于四家外诗文皆别成一家"(《北江诗话》)。全祖望甚至称誉他为"唐长庆以后第一人"(《杜牧之论》)。
诗歌创作是杜牧最特出的方面,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长篇如《郡斋独酌》,着重表现诗人"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拯物济世的抱负,直抒胸臆,感激淋漓。《感怀诗》反映唐王朝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跋扈、边患频仍的动乱历史,画面宏伟,意气纵横,可与其《罪言》并读(翁方纲《石洲诗话》)。余如《杜秋娘诗》、《张好好诗》同情封建社会里妇女的不幸遭遇;《李甘诗》赞扬朋友的刚直气节,情事委曲尽致,亦称名篇。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一些抒情写景的小诗如《泊秦淮》、《山行》、《江南春绝句》等,都能用质朴的口语、简洁的白描,传达出悠远不尽的诗情画意,历来传诵人口。而象《赤壁》、《题商山四皓庙》、《过华清宫绝句三首》之类咏史绝句,则又叙议结合,警拔精悍,往往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出手眼,读来一新耳目。当然,他也写了一些放浪不羁、流于颓唐轻薄的作品如《遣怀》、《赠别》,属于消极的部分。
杜牧的诗歌具有独特风格。刘熙载《艺概》把他的诗风和李商隐加以比较说:"杜樊川诗雄姿英发,李樊南诗深情绵邈。"指明了两人的区别。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前人用"俊爽"二字来概括这一基本风貌(胡应麟《诗薮》),是比较中肯的。
杜牧的文章在晚唐也自成一家,"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据他的《上知己文章启》中说,他所写的《燕将录》、《罪言》、《原十六卫》、《与刘司徒书》、《送薛处士序》、《阿房宫赋》等,都是对现实有感而发,具有针砭时事的政治内容,尤其是《罪言》一篇,为宋祁写《新唐书·杜牧传》全部收录,并得到欧阳修的赞许,认为笔力不可及(费衮《梁溪漫志》)。另外,《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还反映了作者进步的辟佛思想。文章语言方面,杜牧坚持使用散体,笔锋犀利,明白晓畅,在晚唐四六骈文风行的情况下,继承了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他还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写出象《阿房宫赋》那样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的新体"散赋",突破六朝、唐初以来赋作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对后来赋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尊前集》中录有题杜牧撰的《八六子》词,全首长达90字。有人据此认为杜牧是文人中第一个采用民间曲子里的长调作词的人。但据后人考证,其风格不类唐人所作,此事尚无定论。
本集和校注本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杜牧《樊川集》20卷,其甥裴延翰所编次,共收诗文450篇。后经人增补外集1卷,北宋田概补编别集1卷,共收辑诗歌170余首,附于书末,但其中混入一些他人作品。《樊川集》的通行刊本有清光绪年间杨寿昌景苏园据日本枫山官库所藏宋刻本印摹的影宋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年间的翻宋刊本以及1978年出版的新校本。注释本中最通行的,当推清人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此外,杜牧曾为《孙子》13篇作注,收入《十一家注孙子》中。
杜牧的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才子传》。今人缪钺著有《杜牧传》和《杜牧年谱》,足资参考。
意思
这首诗描写了秋时节美丽的山林景色。
[编辑本段]项斯·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这首《山行》,便是写山村野景。由于诗人观察入微,体验深刻,诗写得清新,细腻,贴切,逼真。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起笔展示山间佳境——有景,有人,有村落。“亦”、“分”二字下得活脱。“亦”字表明此处枥木虽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而是“亦有人”。有人必有村,可诗人并不正面说“亦有村”,却说一条溪水被几户人家分享着,这就显得出语不凡。这里一片枥林,一条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字绘出。
次联写景更细。诗人用“点染法”,选取“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写出极不寻常的诗境来。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一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点染”本为中国画的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更活现纸上。诗中“点染法”的妙用,效果亦然。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试想,单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当然是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未免平淡少兴。只有前用四字先“点”,而后用三字加“染”,于是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在第三联里,诗人准确地捕捉暮春山村最具特色的物事——烘茶与抽茧来开拓诗的意境。巧妙的是,诗人并未直说山村农民如何忙碌于捡茶、分茶、炒茶和煮茧、退蛹、抽丝,而只是说从茅舍升出袅袅炊烟中闻到了蒸茗的香味;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从而使读者自己去领略农事丰收的盛景。这里,诗人创造的意境因借助于通感作用,使读者倍感亲切。
按照诗意发展,尾联似应写诗人走进山村了。但是不然,“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当诗人走着走着,邂逅卖药材回来的老者,便随同这位年老的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这一收笔,意味深长,是诗旨所在。诗人为什么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壮志莫酬,他在另一首诗里写道:“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归家山行》),这里说的“不耻归”,同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情。“不惜相随入岛云”,作为末句似收而未收,余韵绕梁。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奇巧,移步换形,环绕山中之行,层次分明地写出作者在村里村外的见闻。写景,景物明丽;抒情,情味隽永;造境,境界深邃,委实是一首佳作。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一说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曾离家学道,入都求仕。谗讥困顿,投笔从戎。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以边塞诗著称。其名篇如《从军行》、《出塞》,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是盛唐气象的突出代表。“投笔从戎”是众多热血男儿的少年理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他们任侠肆意,豪气干云,希望提刀上马,建功立业。而真实的边塞又是什么样子呢?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其四)异域雪山,连天大漠,孤城蔽日,春风不度,单是这苍凉景象就足以令人心生退意、思乡情切。何况战事惨烈,风刀霜剑,当真是“古来征战几人回”,动不动“五千貂锦丧胡尘”。金戈铁马,九死一生,但这些铁血将士想到的仍是坚守、仍是希望、仍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这是国力鼎盛给他们信心、是封疆拓土给他们的信念、是封侯拜相给他们的信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秦汉、万里,时空转换,气象全出。龙城飞将、胡马阴山,往事如烟,战事长存。虽则如此,仍不见颓丧、不见胆怯、不见怨怼、不见哀戚,心若磐石,稳如泰山。“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五)这就是王昌龄笔下的战事,恰如《三国演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一般,没有血腥厮杀的残酷场面,只有一来一往风云背后的气定神闲。
与这种英雄气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细腻闺情。王昌龄的闺情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思妇离情,也有“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的宫嫔幽怨。无论《春宫曲》、《西宫春怨》还是《长信秋词》,都含“美人香草”之寓,发“明珠暗投”之哀。与孟浩然相似,王昌龄也“不才明主弃”,仕途不顺利。天宝年间,唐玄宗独宠杨玉环,荒*无度,江河日下。一众贤臣或弃或走,与后宫失宠的“三千佳丽”并无不同。一句“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写尽多少女子之悲凉,又道尽多少士子之无奈!
人生最难是放过自己,最怕是心有不甘。如若王昌龄弃了本心、依了权贵抑或失了希望、离了仕途,皆不会那般痛苦。开元十五年他一举中第,开元二十二年再中博学,科场得意,官位无升,备受打击。开元二十八年贬至岭南,胸中块垒难消,只得学魏晋名士放浪形骸。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到江宁后,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明显以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手段,过于意气用事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芙蓉楼送辛渐》正是作于这种情境。屡遭非议、四面楚歌;好友将离,孑然一身。连夜风雨,寒的并非天气;天明送友,孤的岂止楚山?若是一般人,早已抱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想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恨不能破罐破摔、醉生梦死了。王昌龄呢?“一片冰心在玉壶”,他是孤标傲世的山峰,也是心境澄明的玉器,更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热血男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君子。
心之美者谓之“情”,唐诗最动人之处即在有情。王昌龄这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恰能概括唐诗的真谛——纯粹、温润。有情则落笔生花、妙趣横生,而非刻意堆砌、呆板木讷。
唐人并非无忧无虑,而是能以混融之心境、豪阔之胸襟消解这些忧虑,从容、积极地面对生活。王昌龄过得很苦,但他,以及他的朋友们仍能苦中作乐。
一日,王昌龄与高适、王之涣在旗亭饮酒论诗,席间有几名歌女歌诗助兴。王昌龄提议以歌女唱诗的多寡定三人名气的高下。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高二人喜形于色。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
与友人相交,诚意拳拳,念念不忘。王昌龄在襄阳一见孟浩然,没几日孟浩然旧疾复发身亡,他因此悲伤不已。谁知在返程路上于巴陵邂逅李白,一见如故,相交莫逆。二人在江边小船泛舟饮酒,对诗畅谈。此后歧路别离,天各一方,然情谊不改,互有唱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甚是著名,而王昌龄的《巴陵送李十二》也别具特色:“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王昌龄有不少送别、留别之作。我最爱其“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柴侍御》)。正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之别虽有离伤,却不必歧路沾巾,而是携手共勉、再启征程。
可惜的是,大唐是一个人才辈出的美好时代,又是一个辣水摧花的残酷时代。这样一位“七绝圣手”,也成了“安史之乱”的刀下亡魂,不得不令人扼腕痛惜。而人们会永远记得他、记得他的明月边关、他的冰心玉壶、他的昭阳日影、他的秋城日暮,更会记得他的热血豪情、铮铮铁骨与浩然气魄。盛唐之音,自此而成。
附:王昌龄诗辑评
唐•岑参:少伯天才流丽,音唱疏远。
唐•殷璠:“风骨”的代表。……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河岳英灵集》)
唐•司空图:国初,上好文章,雅风特盛,沈宋始兴之后,杰出江宁,宏思于李杜。
宋•刘克庄:唐人《琉璃堂图》以昌龄为诗天子。(《后村诗话》)
明•王世贞: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明•陆时雍:王昌龄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龄得之锤炼,太白出于自然,然而昌龄之意象深矣。(《诗镜总论》)
明•胡应麟: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王宫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余尝谓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绝近之。
明•吴乔:王昌龄五古,或幽秀,或豪迈,或惨恻,或旷达,或刚正,或飘逸,不可物色。……王昌龄七绝,如八股之王济之也。起承转合之法,自此而定,是为唐体,后人无不宗之。(《围炉诗话》)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绪密而思清。
清•潘德舆:七绝第一,其王龙标乎?右丞以淡而至浓,龙标以浓而至淡,皆圣手也。(《养一斋诗话》)
近代•闻一多:王昌龄为盛唐诗坛“个性最为显著”的两个作家之一(另一个是孟浩然)。
在这个重组家庭里,诞生了两位作家、一位编剧和一位收藏爱好者,他们在各自领域里都是佼佼者。传承良好的家风,他们书写着人世间最美最真的情。
文 | 翟立华
我真像那滴晨露
跳跃在他的叶尖
被他解读得晶莹剔透
……
在写给丈夫马立宪的《心迹》里,周龑炽热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
一个寓言就这样悠长
一段故事就这样深情
忘掉忧伤和不幸
紧抓我的手一同前行
……
在写给妻子周龑的《缘定今生》中,马立宪赠予她今生最浪漫的平仄。
周龑和马立宪,虽是再婚夫妻,却伉俪情深;虽然中年邂逅,却爱得比年轻人更加诗意和浪漫。
再婚家庭的幸福秘诀,是互相包容、共同成长
其实,最开始,马立宪的儿子马震是抵触这位写诗的继母的。他觉得故去的妈妈快要被再婚的爸爸忘掉了,内心很痛苦,对继母的态度不冷不热。面对这种情况,马立宪也很苦恼,周龑却说:“老马,别担心,我会让孩子接受我的!”
新婚第二天,周龑就去看望了马震的姥姥和姥爷。一进门,她对着两位老人喊:“爸,妈,闺女回来看你们了!”两位老人被突如其来的“闺女”震惊了,眼圈儿慢慢变红,热情地把周龑让进屋。周龑动情地说:“爸爸、妈妈,我和立宪结婚,你们不会失去女婿,以后我就是你们的亲闺女。”两位老人拉着她潸然泪下,一旁的马震的心也随之一热。
和马立宪结婚后,周龑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会早早起床给瘫痪的婆婆做饭喂饭,换洗衣服、床单,帮她擦身,收拾大小便。上班时间,怕婆婆受委屈,她又专门请了护工照顾。晚上,她的卧室房门一直开着,婆婆稍有动静就赶紧跑过去照料。她的付出,马立宪都看在眼里,说:“今生有你,夫复何求!”瘫痪了10多年的婆婆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于90岁高龄安详离世。
2009年岁尾,马震的儿子出生。周龑一心一意伺候儿媳妇坐月子、照顾小孙子。此时的马震早被感动,继母无怨无悔地照顾自己一家老小,她不但不图什么,还给自己买了一些收藏方面的昂贵书籍。她所做的一切足以让自己喊一声“妈”了。姥姥姥爷也劝马震:“有这个妈妈,你还想怎样?就是你亲妈在世也不见得比她做得好!”
如今,马震姥姥和周龑俨然亲生母女。两位老人过年、过节、过寿,周龑跑前跑后一起张罗,敬上礼物。老人家里葡萄熟了,总会给周龑这闺女留着。
其实,马立宪对继女周子莙同样也付出了很多。2019年,周子莙要去法国学**导演。周龑考虑到家庭条件,不支持女儿留学。马立宪却说:“孩子有梦想,即使我们砸锅卖铁也让她去实现!”还筹借10万元支持继女留学。
周子莙去法国的前一天,马震做了一大桌子菜给妹妹饯行。席间,他把剥好的虾递到周龑的嘴边说:“妈,吃虾!”继子这声“妈”喊得情真意切又自然而然,周龑的眼眶一热。
9月,夫妻俩把女儿送到机场,过安检的时候,周子莙忽然扭身抱住继父,流着眼泪说:“老爸,谢谢您!是您让我享受到了父爱,给我插上了追求梦想的翅膀,等我回来!”
周子莙没有辜负继父的信任,作为中国“80后”影视编剧,她2012年创作的**剧本《荒唐协议》,荣获好莱坞编剧大赛喜剧类**剧本奖;2015年创作的**剧本《小猪情缘》荣获好莱坞编剧大赛家庭**单元奖。马立宪的儿子马震也因为喜欢历史而成为一名收藏爱好者,在业内小有名气。
马立宪和周龑这对中年夫妻的创作热情,完全不输给年轻人。婚后,周龑的小说《翔瀛罢试》、诗歌《宁静吟》等作品屡获省级奖项,还出版两部散文诗集《中华男儿魂》《中华女儿魂》。马立宪的《岁月作证》《缘定今生》《感恩母亲》等多部著作面世。
马立宪不会用电脑,周龑就帮他打字,还会给他的作品提一下意见和建议。创作长篇纪实文学《岁月作证》时,周龑稍微做了改动,给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埋下了一个伏笔。马立宪不禁抚掌大笑,说周龑是神来之笔,改得好!夫妻俩也曾因为用某一个字而推敲半天,最后还是以周龑的意见为准。那之后,马立宪就称周龑为自己的一字之师,对妻子的赞美毫不吝啬。
而对于丈夫的赞美,周龑则满心感慨:“当初正是诗和书,让我们走到了一起啊。”
诗书为媒,推开你的“柴门”
周龑是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城阳支行业务主管、对公客户经理。马立宪是原城阳区文联专业作家、作协主席,他们本是两条平行线。
周龑从小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她的工资除了生活开销,大部分都用来买书。书看多了,就有了用笔倾诉的欲望,她把自己的感悟倾注于笔尖,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一首首饱含深情的诗歌见诸报纸杂志,写作成了她情感最好的表达和宣泄方式。
2005年,周龑从平度市调到城阳区工作,需要把作协会员转到城阳区作协。去文联时,她特意带上了自己的诗集《梦在雨中》,顺便拜访马立宪。据说这位马老师不仅诗写得好,纪实文学、长篇小说也首屈一指。
周龑眼前的马立宪儒雅、内敛,流露出一种饱读诗书的气质。他不大的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书,周龑爱不释手地翻看着。书籍迅速拉近了两个人的距离,他们从文学创作开始侃侃而谈,不知不觉半天时间就过去了。周龑起身告辞,奉上了自己的诗集;马立宪也回赠了他的诗集《没有尽头的思念》。
一天晚上,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睡不着觉的周龑打开台灯,随手拿起《没有尽头的思念》读起来,然后被深深地吸引。马立宪把对亡妻的哀悼和思念都写进了诗里,字里行间流露的痴情让人动容。她看得几度落泪,此时的马立宪在她心里不再是温文尔雅的作家,而是一个失去妻子的孤独男人。他在诗歌里诘问:人生的河流上/渡船在哪儿/有谁会帮我度过这人生的不幸?离异多年的她一瞬间就对这个男人产生了强烈的爱慕之情。
周龑连夜写了一篇散文《谁会推开你的柴门》,在文章里回应马立宪:“我可否是一泓小小的港湾/泊得你下半生漂泊的情缘/与君共度人生的坎坎坷坷?”她把这篇散文夹到书里,第二天送给了马立宪。这篇散文既有知己之间的问候,也有投石问路的意味。可是,马立宪却迟迟没有回应她的情意。
2006年,周龑应邀去马立宪家里拜访。他家在城阳区夏庄街道马家台村,农村环境安静便于创作,周龑觉得很正常。可是,一进门,一股腥臭味儿扑鼻而来。原来,马立宪的老母亲瘫痪在床已有些年头了,从不会干家务活儿的他连吃饭都靠买,哪能照顾好瘫痪病人!为了不让周龑被母亲屋里的气味呛到,他慌忙把她往自己的屋里让。周龑四下打量马立宪的屋子,四面墙都是书橱,床上、桌子上、沙发上,就连地上都摞满了横七竖八的书籍,周龑一时间不知道自己能坐哪儿。
此时的马立宪早没了谈诗论文的淡定,他狼狈地扒拉着书,努力想腾出一个地方让周龑安坐。还是周龑把沙发上的书往两边推了推,自己坐下来。
马立宪说:“你先坐一会儿,我去买点吃的!”然后,逃也般地出门了。等他回来的时候,却看见周龑正在给他的老母亲梳头。他站在门口一直看着周龑,鼻子一酸,眼泪在眼圈里直打转。
周龑的妈妈1999年罹患乳腺癌,她一直陪在妈妈身边照料。妈妈走后,周龑因为受不了这个打击,差一点儿遭遇意外。所以,她对“妈妈”这个称呼格外珍惜。当她推开马立宪母亲的房门,看到瘫痪在床的老人因为自己的到来开心地咧嘴直笑,淌了一脸的口水,这让周龑看着无比心酸。她动作麻利地给老人擦洗身子,像照顾自己的妈妈一样细心。
牵手彼此,年轮中最浪漫的一圈
2006年6月,杏子成熟,同事捎给周龑两盒杏。她给马立宪打电话,让他给老母亲带回去尝尝鲜。他欣然而来,离开的时候,周龑轻声说:“马老师,下次再见的时候别穿这件衣服了,很邋遢。”他没吭声走了。再次见面时,他特意穿了一套新衣服,干净利索地出现在周龑面前。她心里暗暗高兴,原来他在乎她的话。
2007年,马立宪的儿子马震结婚,邀请周龑参加婚宴。席间,文联的一位老师悄悄问她:“我想给你介绍一个对象,你感觉马老师人怎么样?”周龑心里一动,但没吭声。
一天晚上,周龑把新写的一首诗发给马立宪后就睡了。第二天一早,她看到手机里有一条未读短信,打开一看,居然是凌晨时马立宪发来的,老马会发短信了?原来,马立宪为了给她回复短信,特意请教儿子,鼓捣到半夜才发送成功。这一条短信,周龑看了一遍又一遍,一整天都在笑。
从那天晚上开始,两人的短信你来我往,你写一首诗发给我,我回一首诗发给你,说不完的话,写不尽的诗,每每聊至夜深还依依不舍。两个人都用情已深,却谁也不捅破那层窗户纸。
两人的单位隔着一条路,很近。那天下班后,他们并肩走在初秋的街头。还是从文学开始,说啊,走啊,一条街到尽头再拐向另一条街。天上飘起了细雨,他们却丝毫不受影响。十几里路走下来,两个含蓄的中年人始终连碰一下手都没敢。周龑在职场打拼数十年,见过的男人各种各样,但是像马立宪这样持重、自制的人很少见。走在他身边,那种踏实和安全感是她多年来不曾有过的。这一刻,她在心里认定了马立宪。
其实,周龑也有意见,走了这么长时间的路,马立宪连一瓶矿泉水都没给她买,太抠门了吧!
可后来就是这个抠门的人,却能在周龑的女儿上大学时慷慨解囊。
2007年,周子莙考进西华大学学习音乐,学费高昂。当时周龑给父母治病的外债还没有还清,拿不出这笔钱,一筹莫展。知道情况的马立宪匆匆来了,把自己的公积金卡和身份证递给周龑说:“去把我的公积金取出来给孩子交学费,孩子上学不能耽误。”
2008年9月,马立宪老宅的大枣树结满了果实,周龑应邀前往。她先到他母亲的屋里帮老人擦洗身体,发现老人后背磨出一块块的斑,一沾水疼得直哆嗦,她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从屋里出来,周龑对马立宪说:“马老师,这个家需要女人,不嫌弃的话,就让我来照顾你们吧!”
第二天,周龑就搬到马立宪家,洗手做羹汤。这个又脏又乱的家在她的打理下,开始有了烟火气息,也有了笑声。次日早上,她做完饭急匆匆地赶去上班。到了单位才发现包里有一袋洗得干干净净的大枣,是马立宪放进去的。
马立宪家的那棵老枣树很高,摘枣需要蹬着梯子爬到墙头上。想着他笨笨地趴在墙头上摘枣的样子,周龑笑了。从那天开始,周龑每天在单位都能吃上新鲜的大枣。她觉得,他所有想说的话都融进一颗颗枣里了。
2009年正月初九,马立宪生日当天,两人领了结婚证。婚礼上,一本《缘定今生》见证了他们的爱情。夫妻每人50首诗合成这本诗集,马立宪写序,周龑写后记,百岁老书法家给诗集题字,祝福他们百年好合。
于是,他们成为人生伴侣。2019年5月,因为良好的家风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周龑和马立宪家庭被全国妇联推选为“全国最美家庭”。2020年,这个家庭再传喜讯,周子莙成为巴黎国际**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周龑和马立宪还致力于公益事业,一起为青岛的历史名人著书立说。夫妻俩为了创作红色系列纪实文学,坐着火车去全国各地搜集素材。
马立宪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平时在家里都是周龑照顾他。但是在旅途中,他却坚持把所有的行李都背在身上。去河南采访时,两人只买到硬座票。为了让妻子舒服些,他让周龑枕在自己的腿上睡觉,自己直挺挺地坐了一路。去贵州采风时,马立宪执意睡上铺。看着丈夫不再挺拔的身躯,艰难地往卧铺上爬,周龑心里是幸福的,眼里却含着泪。
那天,周龑在自己的博客上感慨地写道:“遇到马立宪,是我这辈子最美好的归宿!”
二冬平声韵字
峰龙容钟松重[chóng]、踪浓钟从封蓉宗逢胸锺冬农慵筇锋舂庸侬供凶恭悰蜂雍溶墉蛩秾松茸缝、]镕醲冲 [要冲]邛烽镛佣凶淙邕鼕忪龚淞纵颙琮憧喁彤榕笼饔共丰痈卭嗈汹跫噰鬃葑匈廱鳙蛬蛩賨熔茏讻艟禺鏦嫞壅咚摏憃瑢枞褣鄘脓橦汹苁籦鬞桻瞛蕹彸澭銎崶舼憹磫哝瑽躘傛摓蹱伀浵蚣蝩鏧漨佟妐凇滽臃驡徸妦蕽犎搈褈捀媶慒苳婃笗齈鰫銿媀夆篈嵱 [山名]榵隀蹖龏穁郺锶庝刣痋倯鸗暰賩灉檂緃蚒赨禯嫆詾熧襛誴鉖浲槦倧孮桏鑫堼髶衳鉵鷛欁緟炵髸炂縙
《声律启蒙》卷上 二冬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 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 松 。冯妇 虎 ,叶公 龙 ,舞蝶对鸣 蛩 。衔泥双紫燕,课蜜几黄 蜂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岭云横,迢递八千远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明对暗,淡对浓,上智对中庸。镜奁对衣笥,野杵对村舂。花灼烁,草蒙茸,九夏对三冬。台高名戏马,斋小号蟠龙。手擘蟹螯从毕卓,身披鹤氅自王恭。五老峰高,秀插云霄如玉笔;三姑石大,响传风雨若金镛。
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
二冬韵五言绝句
题云际南峰眼上人读经堂(唐·岑参)
题注:眼公不下此堂十五年矣
结宇题三藏,焚香老一峰。
云间独坐卧,祗是对山松。
昌谷读书示巴童(唐·李贺)
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题新定八松院小石(唐·杜牧)
雨滴珠玑碎,苔生紫翠重。
故关何日到,且看小三峰。
重寄(唐·白居易)
题注:一作重寄元九
萧散弓惊雁,分飞剑化龙。
悠悠天地内,不死会相逢。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伯刍)
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渚亭(唐·韩愈)
序:虢州刺史宅连水池竹林,往往为亭台岛渚,目其处为三堂。刘兄自给事中出刺此州,在任馀岁,职修人治,州中称无事,颇复增饰。从子弟而游其间,又作二十一诗以咏其事,流行京师,文士争和之。余与刘善,故亦同作。
自有人知处,那无步往踪。
莫教安四壁,面面看芙蓉。
非铸复非镕,泓澄忽此逢。
鱼虾不用避,只是照蛟龙。
逢谢偃(唐·高适)
红颜怆为别,白发始相逢。
唯馀昔时泪,无复旧时容。
即事九首其六(唐·司空图)
旅思又惊夏,庭前长小松。
远峰生贵气,残月敛衰容。
即事九首其七(唐·司空图)
林鸟频窥静,家人亦笑 慵 。
旧居留稳枕,归卧听秋 钟 。
七言绝句 押冬韵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一(唐·元稹)
伤禽我是笼中鹤,
沈剑君为泉下 龙 。
重纩犹存孤枕在,
春衫无复旧裁 缝 。
赠长沙赞头陀(唐·刘禹锡)
外道邪山千万 重 ,
真言一发尽摧 峰 。
有时明月无人夜,
独向昭潭制恶 龙 。
逢王十二学士入翰林因以诗赠(唐·刘禹锡)
题注:时贞元二十二年,以蓝田尉充学士
厩马翩翩禁外 逢 ,
星槎上汉杳难 从 。
定知欲报淮南诏,
促召王褒入九 重 。
虢州西山亭子送范端公(得浓字)(唐·岑参)
编者注:得浓字,意思是限定最后一句的韵字必须是浓。
百尺红亭对万 峰 ,
平明相送到斋 钟 。
骢马劝君皆卸却,
使君家酝旧来 浓 。
赠孙绮新及第(唐·李商隐)
长乐遥听上苑 钟 ,
彩衣称庆桂香 浓 。
陆机始拟夸文赋,
不觉云间有士 龙 。
忆住一师(唐·李商隐)
无事经年别远 公 ,
帝城钟晓忆西 峰 。
炉烟消尽寒灯晦,
童子开门雪满 松 。
炼丹井(唐·李白)
闻说神仙晋葛 洪 ,
炼丹曾此占云 峰 。
庭前废井今犹在,
不见长松见短 松 。
送人(唐·杜牧)
鸳鸯帐里暖芙 蓉 ,
低泣关山几万 重 。
明镜半边钗一股,
此生何处不相 逢 ?
题清头陀(唐·白居易)
头陀独宿寺西 峰 ,
百尺禅庵半夜 钟 。
烟月苍苍风瑟瑟,
更无杂树对山 松 。
新雪二首(寄杨舍人)其二(唐·白居易)
不思朱雀街东鼓,
不忆青龙寺后 钟 。
唯忆夜深新雪后,
新昌台上七株 松 。
阮籍啸台(唐·贾岛)
如闻长啸春风里,
荆棘丛边访旧 踪 。
地接苏门山近远,
荒台突兀抵高 峰 。
送仓部萧员外院长存(唐·韦应物)
襆被蹉跎老江国,
情人邂逅此相 逢 。
不随鸳鹭朝天去,
遥想蓬莱台阁 重 。
荅东林道士(唐·韦应物)
紫阁西边第几 峰 ,
茅斋夜雪虎行 踪 。
遥看黛色知何处,
欲出山门寻暮 钟 。
五言律诗 押冬韵
咏廿四气诗雨水正月中(唐·元稹)
雨水洗春 容 ,平田已见 龙 。
祭鱼盈浦屿,归雁□山 峰 。
云色轻还 重 ,风光淡又 浓 。
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 重 。
和州留别穆郎中(唐·刘长卿)
播迁悲远道,摇落感衰 容 。
今日犹多难,何年更此 逢 。
世交黄叶散,乡路白云 重 。
明发看烟树,唯闻江北 钟 。
晚泊浔阳望庐山(唐·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 逢 。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 峰 。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 踪 。
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 钟 。
携琴酒寻阎防崇济寺所居僧院(得浓字)(唐·岑参)
相访但寻钟,门寒古殿 松 。
弹琴醒暮酒,卷幔引诸 峰 。
事惬林中语,人幽物外 踪 。
吾庐幸接近,兹地兴偏 慵 。
昭肃皇帝挽歌辞三首其二(唐·李商隐)
玉塞惊宵柝,金桥罢举 烽 。
始巢阿阁 凤 ,旋驾鼎湖 龙 。
门咽通神鼓,楼凝警夜 钟 。
小臣观吉 从 ,犹误欲东 封 。
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唐·李白)
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 踪 。
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 松 。
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 峰 。
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 逢 。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奉和窦容州(唐·元稹)
明公莫讶容州 远 ,
一路潇湘景气 浓 。
斑竹初成二妃庙,
碧莲遥耸九疑 峰 。
禁林闻道长倾 凤 ,
池水那能久滞 龙 。
自叹风波去无极,
不知何日又相 逢 。
和仆射牛相公见示长句(唐·刘禹锡)
静得天和兴自 浓 ,
不缘宦达性灵 慵 。
大鹏六月有闲意,
仙鹤千年无躁 容 。
流辈尽来多叹息,
官班高后少过 从 。
唯应加筑露台上,
剩见终南云外 峰 。
无题四首其一(唐·李商隐)
来是空言去绝 踪 ,
月斜楼上五更 钟 。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 浓 。
蜡照半笼金翡翠,
麝熏微度绣芙 蓉 。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 重 。
暮登四(一作西)安寺钟楼寄裴十(迪)(唐·杜甫)
暮倚高楼对雪 峰 ,
僧来不语自鸣 钟 。
孤城返照红将敛,
近市浮烟翠且 重 。
多病独愁常阒寂,
故人相见未从 容 。
知君苦思缘诗瘦,
大向交游万事 慵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