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十二茶器紫砂壶怎样

抖音十二茶器紫砂壶怎样,第1张

是真的,并且还不错。

紫砂并不是稀缺的材料,而且紫砂壶的制作也并非原始的手工制作,而是有了手工、半手工和注浆制作等多种方法,随着制作工艺的提高,制壶产量也肯定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大路货、低价位产品必将进入市场,所以说抖音上卖的紫砂壶肯定是真的,但是想收藏名人制作的高档紫砂壶杯还是实体店比较放心。

        2021年5月底,我又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接到通知,到出行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收拾心绪,准备简单的行囊,一路向东海之滨的福州而来。

        下了飞机之后,并没有想象中的湿润炎热,反而因是深夜,有一丝雨后的凉意。到达住宿地点时已是凌晨一点,一路奔波的疲劳终于释放了。

一、热与柔

        第二天一早,在院里漫步,许多从未见过的树高高低低的,大树高大挺直,叶子圆而又从中裂开,与同伴笑曰像“屁股”。小树低矮,开着小花,叶子新绿新绿的,很有生机。雨后的空气潮潮的,润润的,不一会儿身上就开始出汗。初步领教了福州的天气,不是火炉胜似火炉。

        第一次来到一座城市,我总是喜欢边走边看,街边小巷熙攘的人们各自忙碌着,生活的状态都写在脸上,写在或急迫或悠闲的动作中。市井生活充满了烟火气息,最抚凡人心。住处周边就是一条小街,路两边的房子年代很久远了,看上去老旧。清晨,小菜铺子里最忙碌,几样海鲜摆在店门口,常见的是蛤蜊和﨡子,还有新鲜的带鱼和虾。看着主妇们熟练地挑选着蛤蜊和﨡子,我可真是看不出怎样区分好坏的。偶尔看到挑着担卖螃蟹的,那螃蟹被粗略地捆扎着,青玉色,蟹肉鼓涨得仿佛要裂出来似的。

        傍晚时分,各家饭馆就热闹起来,大排档名副其实,简单的陈设,客人们来了点几道菜,就在喝酒划拳的喧闹声中开始了夜晚的生活。这里许多店铺都通宵营业,哪里都有勤劳的人。深夜了,那么小的店铺还在营业,很佩服这些努力生活的人。随着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加深,越来越发现,“爱拼才会赢”已是闽南人的精神内核。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城市文化的星点汇集,一群拼搏的人兴旺了一座海滨城市,变成了今日富庶之城。

        深夜的福州是一座热闹的城市。而白天的福州,是一座名副其实古老的城市。

        这里是榕树的天下。到处都有榕树,满眼绿色,遮蔽阴凉。福州靠海临江,亚热带气候的温润环境,造就出一座榕树古城。街边的榕树没有一颗是年轻的,常见的有两人环抱的大树,弯曲的树干顺势生长,垂下长长的树须,看上去像沧桑老人。有的榕树斜着身子,把枝条伸向马路,默契地组成了林荫道。一颗一颗,独立而并不远离,静静地看着马路上行人车辆穿流而过,守护着这座城市。

        榕树的根系发达,随处都能攀延伸展,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而城市里多了很多束缚,很多榕树的根部是方形的,看得出被框束过的痕迹。空气太潮湿,树干上苔藓多,层层的绿色,仿佛穿上了绿绒装。

      福州的雨是湿润柔软的。这里的雨随时随地会落下,没有任何征兆。早上还是雨停晨光,下午就猛然下起来了,就像雷公睡醒了午觉,拿起盆子随手泼洒一样,只听得“哗”的一声雨就大了起来。雨打在身上也是柔软的,不凉,也不急。雨中漫步很舒服。

二、鼓山灵秀

      下着小雨的周末,闲来无事登上鼓岭,当地人特别推荐来看看这里的风景。下雨天,上山的路弯弯曲曲,从市区出发走了近一个小时。站在柳杉王公园门口,周围再不见行人,一条小路两旁有几家民宿,公园大门口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走进公园,拾阶而上,远远看到一颗巨大的柳杉树,在我们的意识里应该还有更大的树王,于是没有过多停留就继续前行。再往上走,又是一条公路,两旁的民宿建筑风格大体相同,都是吃饭娱乐住宿。雨变大了,我们稍作修整,一路探寻,再也没有看到更大的柳杉树,却看到了更多的风景。柱里露营地,听风谷,鼓岭胜景,站在高山之上看风景,一览无余。北方的绿是苍翠的,南方的绿是葱绿而富有活力的。这样的绿山秀水怎么也看不够。

        走着走着,雨停了,渐渐开始有游人结伴上山了。我们沿着公路开始寻找更多的古迹,想象中的教堂已是翻修过的新式建筑,古砖古瓦里处处都是苔藓,一百年前的古老建筑而今已成为休闲娱乐区,房子不会说话,因为这里的主人早已不再是赏景人。

      沿山路而下,看到了无数不认得名称的花草,长在一片绿山中,为鼓岭增添美韵。大雨过后,大树是新绿的,花朵是鲜嫩的,一切都像是重新舒展了。

        大雨后的鼓岭,站在高处往下看,雾气渐渐升腾起来,一片朦胧。浓绿与浓雾相依相伴,浓雾飘来时天地一色,过一会了,绿树又显露出本色。

      一路探寻,想象中最大的柳杉树其实已经近在我们眼前。返回的路上,我们又一次回到柳杉王公园,走到柳杉王树的背后,才终于近距离受到震撼!一千三百年前的一颗小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根深叶茂,苍老而富有生命力。绕到侧面,大概是正面,看到了一座专为神树立的牌位,香火很旺。站在大树的枝叶覆盖下,渺小的人类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都不足为道。此时,神圣的柳杉王树俯视众生,用千年的经历抚平世间万物,一切都是静止的,时间停止,心灵也是平静的。三毛说,如果有来生,愿做一棵树。许下愿,世俗的人不敢奢求,但愿来世静心伫立,今生也能如树般宽和容量。

      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是福州市较出名的风景区。据说因峰顶有一巨石如鼓,每当风雨交加,便有簸荡之声,故名鼓山。鼓山一直都很受当地人的喜爱,是个爬山锻炼身体的好地方,山上的千年古刹涌泉寺也常年香火旺盛。

        周末,我们相约爬鼓山,距离住处几站地,坐地铁二号线很快就到了。来爬山的多是本地人,有老人,有孩子,我们也加入其中。走进鼓山的青砖道上,满眼都是绿色,树是绿的,草是绿的,砖地和砖缝里都是绿的。我们沿着绿地一路向山上缓缓而行。每走一段,都有小的凉亭,有些是古老的建筑,有些是新建的。

      石道旁的溪流在山脚下是干涸的,越往上就看到像蚯蚓似的一股细流缓缓流淌着。半山腰上一大片高低错落的石头上有水流的痕迹,每到下大雨时,这里就会出现瀑布。石头平滑的像被刀切过一样,经年累月的冲刷把石头磨刻成了石床。失去了棱角的石头饱添了柔和。

      到达鼓山顶,听说继续向上有座寺庙,我们又继续向前,一路上,山岩上的书法篆刻吸引了我们,边看边走,赞叹不已。进入涌泉寺,我们才真是发现了一片世外桃源,这里叫做喊水泉,一眼泉水从泉眼里不断涌出。一座古代修筑的龙嘴里源源不断地涌出清澈的泉水,古老又神奇。

      涌泉寺里,石道两边的书法石刻多极了,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早的有宋代理学家朱熹题刻的字,近的有民国和现代人题刻的类似到此一游的文字,读起来非常有趣。石壁上的题刻字体不一,大小各异,内容有专门记事,有刻名留念,更多的是畅游山水有感而发。这里是古代书法艺术的天堂,让我们一群热爱书法的人留恋不舍,整整看了一个下午。

        涌泉寺是一座非常出名的寺院。院墙上贴着一张佛事安排,非常细致。旁边的斋堂里,桌椅整齐,每个人的碗洗净后就摆放在原处。斋堂里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在这里用饭心是净的。寺中烟火缭绕,走进来清心净气,拜佛烧香是世人的心愿。

      路上偶遇一个和尚,戴着眼镜,拿着新款手机,说话很温和。站在旁边观察,书生气十足,我们很想知道他是不是佛学院的学生,他笑了笑,没有否认,热心给我们指路后,转身甩着长袖走了,青衫长袖飘飘洒洒,带着点仙气。

        鼓山最高处海拔也只有几百米,向下眺望,闽江与另一条叫不上名字的江汇合在一起,蜿蜒曲折,远看江水跟黄河一样混浊。城市的高楼依水而建,平添了几分灵动。

三、平潭游海

        周末,我们租了两辆车去平潭岛游玩。一路高速,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跨海大桥特别长,海面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船,与远处隐现的海平面组成了一副特别美的海景图。

        跟着航标下到一个叫做大澳村的小岛,这里的石头房屋靠海修建,海风很强,吹来的海风咸咸的,很有力量。我们走到一户人家前,院门口堆满了网。这渔网很有特色,长长的尼龙线上穿着无数根黑色的橡胶条。一对父女正在把排列整齐的渔网平整地堆起来。看着堆好的渔网,再看看旁边散乱的渔网,足有上百米长,真不知这样复杂的整理工作是怎么细致完成的。这样的渔网是用来捕海蛎的,从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得知,这样的渔网下到海里后,海蛎就会依附在橡胶条上生活,等到成熟了就打捞上来。每年九十月下网,来年四五月收网。

        平潭是中国第五大岛,与台湾隔海相望。进入平潭,道路全是新的,街道绿化整齐干净,车辆和行人稀少,看上去很幽静,不像旅游城市那般热闹。我们先来到一处石头厝,一眼看去全是石头房屋,各家都装饰成不同风格,到处都是民宿,游人非常多。看蓝眼泪的季节过去了,我们下到一处沙滩看海,细软的沙子被小小的海浪一卷一卷的荡漾着,掬起的海水清澈微凉。踩水的乐趣不分年龄,大家都慢慢走着,感受海浪拍到腿上的凉爽和惬意。

        海水初体验之后,我们游览的兴致更浓了。接下来走到的海滩更大,一处海滩上全是沙蟹洞,小螃蟹们身形小,却非常机灵,听到一丁点动静就火速爬回洞里。有人试着挖开洞,钻了很深都没看到诶,看来,小沙蟹是个挖洞能手。沙蟹洞密密麻麻,它们勤劳地把潮湿的沙粒裹成一个一个的小圆球扔在洞口附近,看上去像无数颗沙珍珠散落。

        这里的海滩上时不时就能捡到贝壳,我们越找越深,赶着海水涨潮退潮的功夫捡,偶尔找到一个完整独特的贝壳都大声招呼伙伴们共同欣赏,仿佛找到的是个宝藏。

        来到第三片沙滩时,这里海边戏水的人又多又密,我们也踩着海水踏浪。天色渐沉,海浪不断向前延伸,每一浪海水都比前一浪更高,裤子已经绾到最高处,还是被打湿了。海浪看似温柔,实则狂野,涨潮开始了,傍晚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一层一层的海浪像头发卷一样,浪涌起时气势十足,待到消散时就变成了一串串美丽的水泡。

        平生第一次近距离看海,忍不住在海边来回地走,只为感受在大海辽阔无边的胸怀里,与海的亲密接触。在大海温柔有力的浪花里,洗涤内心的尘埃,换得片刻的宁静。

四、武夷风光

        周末,坐动车到武夷山风景区。这里的风景区游客常年不断,跟我们一路同行的还有四个在福州工作的台胞。起初有些担心,得知他们在福州工作,顿时放心了。

        武夷山最早有朱熹在此居住,从景区入口进去,一路的碧树茂盛如茵,抬头看山岭俊秀高耸,低下头溪流曲折,青绿润泽,溪流上的竹筏缓缓随水势流动,看上去真像一副带有色彩的水墨画。山坡之上有天然形成的石洞,里面阴暗潮凉,还放有石桌石凳。这样幽静之处,想象一下,若有人来拜访,还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啊。

        走到真正的山脚下,这里非常平坦开阔,后人将四面的巨石赋予传说故事,让看的人忍不住遐想。顺着石阶开始爬山的过程,依着陡峭的山势,一些台阶接近80度的直立,让爬山的人手脚并用才不会担心重心不稳掉下去。山其实并不高,但一山总有一山高。酷热的天气里没有一丝风,汗出了一层又一层,能够爬上山顶全靠意志力。欣慰的是半山腰看下去,山水画卷色彩更浓了,山水之美在于景,爬山之乐在于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里盛产岩茶,几百年前的大红袍母树跟想象中威武雄壮的样子一点也不一样,半山岩上,几颗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树,就是稀世之珍,难以想象。

      晚上,我们去看了《印象大红袍》,说是舞台剧更准确些,把武夷山大红袍的前世今生诗意地表现出来。第一次在露天场地观看演出,声,光,电,影和真实的山水相连,场景转换巧妙而自然。雄秀高耸的武夷山大王峰和潺潺流动的九曲溪在灯光映衬之下无比瑰丽。足有上百人的观看席随着剧目的转场而移动,仿佛置身在一个幻象的空间里,人在景外,人又在景中。

      第二天一早,九曲溪漂流已排了长长的队伍。我们匆匆上竹筏,坐在厚实的竹椅之上开始了一段漂流之旅。溪水清绿,山色也是青绿的,静立的风景里欢快流动的是一艘艘竹筏。两位撑杆人一前一后,前面的竹筏翘起来半弯曲着,后面的竹筏平直,我们分两排坐在竹筏中间。竹筏全部用小腿粗的竹子制成,结实的材料看着很心安。溪水时而湍急,时而平缓,湍急处水流激荡起来,引起一片惊呼声,平缓时伸手划划水,再看着两岸青山胡乱想象,一群人自在其乐。

        下午来到一线天。国内很多景区都有这样由特殊地貌形成的景致,原本也没发挥太多想象。武夷山中的这一处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天,两山之间只留有能容一人通过的缝隙,内室里气味难闻,抬头还可见蝙蝠飞行,让人心有余悸。拾阶而上,边走边感受着石缝之上聚集的雨水滴滴答答,掉落在身上,脸上。台阶很陡,越往上就成了手脚并用,墙壁摸起来湿滑油腻,行走时随着缝隙的狭窄变得呼吸有些急迫。水滴不断嘀嗒下来,越往上越密集,脚下却不敢快,倒不是怕摔倒,而是要侧着身子才能走过缝隙。等到终于能走出来了,才发现原来是下雨了,这一场难忘的一线天行走太难忘了。

        紧接着,武夷山给我们展示了一场瓢泼大雨,站在山洞下避雨,眼见着面前干涸的沟渠变成了一条水流丰满的小溪,一路向山下跑去。

        武夷山是一副天然的风景图,闯入其中的人只有片刻的停留,留下的只有陶醉和赞叹了。

五、鼓浪屿一瞥

        鼓浪屿是一座海上的小岛屿,游客密集,是一处热闹的网红景点。只有188平方米的海中小屿离2平米的小岛最低标准还差一点点,差之毫厘,却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屿上常住居民不多,外来打工的人口超出了常住人口,日常出行都靠轮渡,很不方便,目前只有老人还留在这里生活,年轻人更向往外面的世界。

        鼓浪屿的街巷宽窄不一,据说有三百多条巷子,我们沿着历史遗迹一路边走边看,能看到的都是外观,内部是无法进入的。这里的房子都是石头砌成的,最高不过三层。旅游几百米长的防空洞把居住区和旅游区分割开来。旅游胜地早已商业化了,热闹的中心街是各种店铺,售卖食品的居多。行人匆匆,来此看景,看到的是城市化的商业店铺。

      中午时分天气炎热,沿屿长长的步道没有多少人,不是凭栏看海的时候。鼓浪屿十分注重环保,屿上只有三辆烧油车,我们碰到了一辆,是垃圾车。商家拉货全部是手拉平板车,还标记号码,管理很严格。

      我们中午到达,热的只想躲在阴凉下,鼓浪屿的景致看的匆匆,一拨一拨海水似的涌向鼓浪屿的游人,看到的景应该也是各不相同吧。看景不如听景,虽说请了导游讲解,最终还是一知半解。有时,看景看的是境,带着最美好的心态看眼前的山水草木,收获的是内心的悠闲自得。

        匆匆一别,不知何年再来,热情的鼓浪屿!

六、清源寻仙

      泉州的石雕很有名,这里是石刻之乡,路两边的雕刻作品琳琅满目,有十多米高的观音像,还有小件的各种石狮子。

        崇武古城里,雕刻作品随处可见,园中有金陵十二钗,历代名家等,海滩边还有眺望大海的唐僧师徒。展厅里的大师雕刻作品更是精细,引得我们一群人站在雕刻作品前思索如何雕出里外四层的效果来。

        崇武古城已有千年历史,海门胜景和气势恢宏的古城相融相伴,想象千百年来将士们守边戍疆,浴血奋战,今人凭吊,感慨良多。这里还是东海南海交界线,中央电视台的海洋天气就是据此检测数据,是很重要的地理标记。

        古城居民的生活如常,从门外看去,家家都有供奉。雨天石条路踩上去并不滑,窄窄的通道里,行人与电动车只能交错通行。看得出生活条件已改善了很多,门口的水磨石和瓷砖地面干净美观,只是还有一部分人家保留着木制的窗棂,狭窄幽暗,不敢随意窥探。

        小雨淅淅沥沥,我们一路奔向清源山。在山顶天湖景区下车,一路向山下行。独特的天湖形状像半月,石桥的一侧是深林,靠近高山的一侧就是天湖。湖水干净澄澈,湖中的锦鲤清晰可见,游到岸边才发现足有六七斤大。一湖一鱼守着天然的宁静。

        向山下走时,雨渐渐大起来了,为了尽快目睹老君山,我们选择了一条小路,谁知这一路遇到了很多没有路标的岔路口,时而上山,时而下山,行走的艰难和疲惫再加上艰难的选择,迷茫极了。边走心里边想,难道是今天心意不诚吗,怎么下山的路如此艰难。

        好在胜利终须磨难,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下山了。老君像高大祥和,背靠青山,眺望远方。远远看去,他的智慧无穷,笑意深邃。雕像时并无眼珠,然而老子目光炯炯,俯瞰世间万物,了然于胸。在思想家面前,普通人只有顶礼膜拜,愿无边智慧开散普惠,让更多人得智慧,明白人生奥义,过好平凡岁月。

        站在老君面前,《道德经》一句也想不起来,真是汗颜。广场前方有赵孟頫书写的《道德经》全文,镌刻在方方正正的石碑上。书法大家赵孟頫的字体苍劲豪迈,端正有力。来到福州,感慨读书太少,对书法篆刻研究太少,每到一处,只看到了景,背后的历史和文学渊源大多并不知晓。这样的游览观赏也算是打开一扇门,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弘一法师在清源山圆寂,此地建有舍利塔,读他的生平,对大师这一生的经历,后辈无法评说,只愿修行圆满的大师在这仙山中静眠。

      一日寻仙,清源山高林茂,环境清幽,山水俱为一色。一直在思索,古人修行,在如此山幽水静之地,人与山水同在,应该是易得开悟。然而,有此修炼之心,终年远离人间烟火,已是仙人之修为了。平凡人偶尔寻仙,有志人终生修炼。

七、闽南美食

      游在闽南,必然吃在闽南。街边小店林立,这里是市井小吃的世界。闽南人常吃的捞化,锅边,海蛎饼等等,第一周就迫不及待的尝试了。海鲜是真的鲜,滋味还不适应。胃是有记忆的,西北人的胃对海鲜虽没有抵抗力,不过无辣不欢确是很难看到了。这里的饭食很清淡,口味偏甜些,名菜荔枝肉就是一道典型的甜食。

        原本我是对猪肉不太感冒的,来到这里,变成主食以后,笋肉包,烧麦,肉燕,排骨汤,怎么做都口感好吃。尤其是排骨汤,加些玉米,汤口清香甘甜,汤色也是清淡的,再配上几颗干贝,很美味。

        肉燕和鱼丸是闽南小吃最常见的,这里海产丰富,鱼丸鲜柔,肉燕鲜香脆爽,怎么吃都不会腻。本地人平常会用一碗肉燕或者鱼丸汤,配一份拌面,边喝汤边吃面。没有搭配尝试的原因是,没有任何佐料的面跟北方的面食差异太大,所以,走进店里,每次都安心地喝汤。

        海边城市最丰富的就是海鲜。原本计划买海鲜自己做,没有达成计划,最终在一次聚会中实现了,在本地一家有名的海鲜店。餐前先来一碗粉丝老鸭汤。海鲜品种很多,涮海鲜还是第一次尝试,底料就是一锅清水,涮各种海鲜,味道鲜美极了。在家乡那座内陆城市吃海鲜吃的是一顿较有档次的饭,在海滨城市吃海鲜吃的是新鲜美味,滋味久久不能忘怀。

        写在最后:

        一次远行是难忘的记忆,写下来留在文字中,每次翻开总会回忆起一起游历的景与人。酷暑和暴雨都不曾善待想要看景的人,当时的懊恼和种种狼狈,经历时间的沉淀会变成情景交融的体验。亲身经历过,留下的只有当时当刻的感受。看遍山水,终会回到熟悉的地方。此心安处是吾乡。

   

     

       

       

       

       

       

       

       

       

       

     

       

       

     

     

       

       

       

   

很好。

十二茶器的壶做工精细,外观设计大方,工艺也是古今并用,出水流畅。

十二茶器的壶表面特别光滑,瓷质非常细腻,茶壶的造型像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花,花瓣边缘的金色线条格外的醒目。

我国是世界上茶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千余年来的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在茶叶加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丰富的茶类,对茶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分出来的类别也各有不同。按色泽分按色泽(或制作工艺)分类可分为: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绿茶为不发酵的茶(发酵度为零),黄茶为微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20%),白茶为轻度发酵的茶(发酵度为20~30%),青茶为半发酵的茶(发酵度为30~60%),红茶为全发酵的茶(发酵度为80~90%),黑茶为后发酵的茶(发酵度为100%)。按季节分按季节分类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和冬茶。春茶是指当年3月下旬到5月中旬之前采制的茶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再加上茶树经过了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季茶芽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氨基酸。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且捍气宜人富有保健作用。夏茶是指5月初至7月初采制的茶叶。夏季天气炎热,茶树新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养活特别是氨基酸等的养活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多不春茶强烈,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多,不但使紫色芽叶色泽增加,而且滋味较为苦涩。秋茶就是8月中旬以后采制的茶叶。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茶树经春夏季生长、新梢芽内含物质相对养活叶片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和香气显得比较平和。冬茶大约在10月下旬开始采制。冬季是在秋茶采完后,气候逐渐转冷后生长的。因冬小麦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增加,所以滋味醇厚,得出气浓烈。按生长环境分按其生长环境来分类分为平地茶和高山茶。平地茶芽叶较小,叶底坚薄,叶面平展,叶色黄绿欠光润。加工后的茶叶条索较细瘦,骨身轻,香气低,滋味淡。高山茶由于环境适合茶树喜温、喜湿、耐阴的习性,帮有高出好茶的说法。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造成了高山环境的独特特点,从气温、降雨量、湿度、土壤到山上生长的树木,这些环境对茶树以及茶芽的生长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高山茶与平地茶相比,高山茶芽叶肥硕,颜色绿,茸毛多。加工后之欧共体叶,条索紧结,肥硕,白毫显露,捍气浓郁且耐冲泡。总的来说,通用的分类方法是将中国茶叶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基本茶类分为6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以这些基本茶类作原料进行再加工以后的产品统称再加工茶类,主要有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

参考资料:

/meishi/xiangxi/chawenhua/chadefenleihtm1茶树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山茶科、茶属,而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三百八十馀种,其地位如下:界(Kingdom)-植物界门(Division)-种子植物门亚门(Subdivision)-被子植物亚门纲(Class)-双子叶植物纲亚纲(Subclass)-离瓣花亚纲目(Order)-侧膜胚座目亚目(Suborder)-山茶亚目科(Family)-山茶科属(Genus)-茶属种(Seoecies)-茶2台湾原有栽培主要优良品种(1)青心乌龙(别名:青心、种籽、种茶、软枝乌龙、正□)树型稍小,枝叶较密,叶色呈浓绿色而富光泽,幼芽呈紫红色。本品种在台茶开创初期即由福建安溪县引入,由于制茶品质优异,全省各茶区均有栽培,1914年全省茶园面积38,216公顷中,占栽培面积第一位(484%),直至光复前夕均以青心乌龙之栽培面积为最广,目前则以台北文山茶区及南投冻顶茶区等种植最多。本品种适于制作包种及乌龙茶。(2)大叶乌龙(别名:乌龙种)树形高大,枝条粗大,枝叶较少,叶色呈暗绿色,幼芽稍呈肥大,白毛多,呈淡红色,树势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产量居中。以汐止、七堵、石门、深坑、石碇等为主产地,目前栽培面积有逐渐减少之趋势。(3)青心大□(别名:大□、青心)树形稍大,叶形呈长椭园形,中央最阔,锯齿较锐利,叶色呈暗绿色,幼芽肥大,密生茸毛且呈紫红色。本品种至光复后由于政府推广,且树势强、生产性高,至民国四十二年,其栽培面积已凌驾青心乌龙等品种而占第一位,目前以关西、竹东、北埔、峨眉等地为主产地。由于适制性大,目前仍为本省茶区栽培面积最广之品种。(4)硬枝红心(别名:大广红心)树形稍大,枝叶稍疏,叶形呈长椭圆披针形,锯齿锐利大小不等,叶色呈紫红色,幼芽肥大而密生茸毛,呈紫红色。本品种萌芽期长,树势强健,收量居中。原产地为台北县金山乡,目前以石门乡为主产地。(5)阿萨母分枝绸密,叶形较大,本品种种于1920年前后,由日人从印度引入,经平镇试验所试验证实其产量较高、品质较优,且适种于鱼池茶区,故日本政府于1936年于鱼池区设红茶试验所,专事印度种之驯化试验及繁殖推广。光复后由于政府大力推广,栽培面积曾达二千公顷。(6)红心大□树形稍大,叶形长椭圆形,叶色呈绿色,侧脉几乎同叶色,故无最不明显的品种,幼芽带红色。树势尚强,生长迅速,但不及硬枝红心与大叶乌龙,本品种之主要产地为新埔、竹东、峨眉等乡镇。(7)黄心乌龙树形稍大,枝叶著生稍密且开展,外形近于红心大□种。树势旺盛时叶色浓绿,树势衰老时叶色则呈黄绿色,心芽茸毛多,幼芽呈淡绿色。本品种以头屋乡为主产地,且因幼芽茸毛多,制造乌龙茶白毫多,外观品质优良,故在名茶区老田寮地区种植最多。(8)铁观音树形稍大,枝条肥大,叶形椭圆形,叶面最为开展,且中央部份以下呈扭转大波浪状为其特徵,侧脉间隆起呈皱纹状,幼芽稍带红色,产量少。本品种以福建省泉州府安溪为原产地,于1919年由木栅龙业公司自安溪引入,本省以木栅为主产地。3近年育成之优良新品种茶叶改良场研究育成之茶树新品种,自民国五十八年之台茶一号起至今已发展至台茶十七号,其中除台茶七号、八号为茶业改良场鱼池分场研究育成外,其馀均由桃园县台湾茶业改良场育成。(1)台茶十二号(别名:金萱)树身属横张型,叶呈淡绿色、阔椭圆形,叶片比青心大□大,产收量较青心乌龙、台茶十三号高,对于青心乌龙最易患之枯枝病则具抵抗性。本品种适于制造半发酵茶(包括:包种茶、乌龙茶、冻顶茶、水仙、铁观音等),其香气及滋味带浓厚而沈郁之玉兰香,宜富甘韵。「金萱」种的茶芽密度大而整齐,适于发展机械化采收。(2)台茶十三号(别名:翠玉)树型较台茶十二号稍直立,叶呈绿色、大椭圆型,与金萱同适于制作青茶,但产量较金萱低,香气、滋味不及金萱浓厚。二、茶的分类自古以来茶叶即因其不同之色泽,外形及产期、制法而有不同之分类,晋郭璞所著之尔雅注中『早取为荼,晚取为茗』可算是对茶最早之分类记载了,其后之唐、宋、元、明、清等则因各朝代饮茶风气之不同及茶产地的增加而在分类法上有所改变,也更趋细分。唐:唐朝时全国的茶约莫有四、五十种之多,在陆羽所著之茶经中依茶之外形概分为□茶、散茶、末茶及饼茶四类,□茶是将茶叶压制成固定形状之茶砖,散茶是经烘焙后立即收藏之茶乾,末茶是将散茶碾磨成之茶末,饼茶则是鲜叶杀菁后□为泥末再烘焙而得之茶饼。宋:宋朝时期饮茶之风更为普遍,茶之种类亦多至百馀种,其制法主要延续唐朝之蒸菁团茶,并发展出蒸菁散茶,由文献通考的记载可知依当时茶之外形可分片茶、散茶、腊茶等三类,而这三种又可依其品质之不同再细分为数个等级。元:在元朝团茶渐被淘汰,散茶则为发展主流,并依茶菁之鲜嫩程度分为芽茶与叶茶两大类。明清:至明清时,各茶的制作技术均已甚为发达,建立了许多不同的分类系统,其分类依据包括了产地、季节、茶树品种、形状、色香味、外观色泽、制法、销路等各有特色。近代分类法:近代茶类品系极多,但除前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场长吴振铎先生曾将各国生产之茶类以科学化之分类法将其分为5纲、12目、31群、66型外,一般人多依其发酵程度、茶形、季节及烘焙程度来分类。发酵:根据发酵程度之不同可分为不发酵茶、部份发酵茶与全发酵茶,绿茶类属于不发酵茶。包括有碧罗春、龙井、珠茶、眉茶、煎茶、珠芽等。青茶类属部份发酵茶,包括了包种、乌龙、铁观音、水仙等,而全发酵茶则包括了各类的红茶。烘焙:利用焙火程度来分类是民间的一种习惯分法,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它是根据焙火的轻重将茶概分为生茶与熟茶。熟茶又依火侯之轻重,分为轻火茶、中火茶、重火茶。茶形:各种茶类因制造技术及采摘部位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外观,常见的有条形茶、半球形茶、球形茶、扁茶、碎形茶等,同品种茶的茶菁因市场之供需,可依不同制造方法制成各种不同外观的茶叶。季节:一棵茶树不一定全年皆可采摘,大部分生产茶叶的地区皆有其特定的摘采期,在台湾由于气候适宜部份地区一年可采收六次,因此因采摘季节的不同遂有春茶、夏茶、六月白、秋茶、白露茶和冬茶之分。

1、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馀,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出自唐代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

译文:茶品性纯洁,不受污染,引用时可以洗去尘俗的烦恼。这个东西有灵性,本来出自山野。大概是为了处理郡守的闲余时间,才随便在荒原中种植。喜欢和草一起生长,能够和隐居避世之人交谈。

2、室香罗药气,笼暖焙茶烟。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即事》。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译文:房间里都是煮沸草药的香味,居室暖和,烘焙茶品。

3、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出自唐代皮日休的《茶中杂咏·煮茶》。

译文:倒入泉水,茶和水就一起沸腾了。有时煮茶时水沸腾起泡沫,就像螃蟹的眼睛,有时又像是鱼鳞翻起。

这首诗描述了煮茶时的具体情形。除抒发了诗人煮茶品茗的闲适心境外,还对茶具作了具体描绘,为后人考证、研究茶具的演变,提供了参照依据。

扩展资料:

1、韦应物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2、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皮日休

晚唐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汉族,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曾居住在鹿门山,道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咸通八年(867)进士及第,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

皮日休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皮日休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参考资料:

:喜园中茶生

参考资料:

百度汉语:即事

参考资料:

:茶中杂咏·煮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1193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9
下一篇2023-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