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盛典》主要故事情节是什么?

《敦煌盛典》主要故事情节是什么?,第1张

敦煌盛典》讲述一个曾广泛流传于我国古代敦煌地区的,青年画匠墨丁与和亲公主之间凄美、缠绵的爱情传说。整个演出分为六个篇章:序幕《大漠魂》、第二幕《远走·敦煌城》、第三幕《情牵·莫高窟》、第四幕《婵娟·月牙泉》、《尾声·梦敦煌》。每一个细节更加贴近敦煌历史文化,再现古丝绸之路上重振敦煌的历史文化与人文风貌,从历史,舞乐,生活使敦煌人们的生活、娱乐画面扑面而来,恍若隔世。

它也是全国的首个沙漠实景演出,全面展示敦煌丝绸之路最鼎盛时期的历史风貌及人文情怀,以最精彩的形式表现了了两千多年前敦煌的恢宏气象和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让观众穿越时空隧道,领略两千多年前敦煌的文化气息。

你说的这部**是<<天脉传奇>>

片名:<<天脉传奇>>

导 演:鲍德嘉

主 演:杨紫琼 张卓楠 李察.若思博 班.卓别林

剧情简介:

在一个非常时期,敦煌的僧人把舍利子收藏起来——这是佛教中圣僧火化后留下的坚固子,具有圣僧的精髓。为了保护这件稀世宝物,僧人们把它安置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然而,冥冥中注定这宝物有一天会重现世间,为了确保宝物的安全,僧人与一个杂技世家达成了一项秘密协定。数百年来,这个家族一直世代相传着他们的家传绝技,来等待使命的完成。

时光飞逝,一下子来到了今日的青岛,白嫣飞(杨紫琼)和弟弟白跃童(张卓楠)是杂技家族的最后遗裔,姐弟二人现在是一个杂技团的成员,在各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他们出类拔萃的身手每每赢得观众的喝采。一天,亚历(本.卓别林)嫣飞的旧情人突然出现,带来了一块陶瓷佩饰:“敦煌之心”——传说它能解开宝藏之谜,揭示寻找舍利子的线索。于是,他们一起踏上了这个充满荆棘的旅程,追寻曾由他们祖先所保护的神秘宝藏。与此同时,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无情富商——卡尔(李察.若思博)正尾随而至……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它总绾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欧亚文明互动、中原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教兴起之后不久,便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公元4~14世纪,古代艺术家们在此建造了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等一系列石窟,统称为敦煌石窟,其中尤以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最为典型。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敦煌应该是所有美术爱好者的心灵圣地。在大学期间,很遗憾没能到敦煌考察学习,但是专业课上已经对敦煌石窟壁画略有了解(通过老师讲解、学院展览、书籍、网络等学习)。昨天带着对敦煌文化的敬仰与期待跟同事来到了敦煌圣地。

      我们等人报团坐大巴早上六点半从金塔出发,到敦煌下午两点多,吃过饭后,一起进军鸣沙山·月牙泉,走进鸣沙山,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滩,像油画一样呈现在眼前,当你的手抚摸着黄沙的时候,会发现,那并不是黄沙,而是由五种颜色浑然一体(**)的彩色细沙,它的细微程度可以将你手机的扩音网塞住,听地方工作人员与导游一再强调,小心手机与相机,可见鸣沙山的沙漠颗粒有多细微,当脚踏进沙漠时,像沙子在按摩的舒服由脚传递于全身,本来想着自己爬上去体验一下茫茫戈壁滩的雄厚,但是气候干燥加上体力有限,最后我等决定乘坐骆驼上鸣沙山体验丝绸之路的艰辛与幸福。

    也是第一次骑骆驼,好奇的问工作人员骆驼寿命(30年)左右,原来骆驼就生活在沙漠,骑着骆驼进军沙漠,体验古代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与喜悦,有种“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万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意境,这种体验很难忘。下鸣沙山,到了月牙泉,月牙泉是环抱鸣沙山的一泓清泉,东西长242米,形如玄月,故名“月牙泉”,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 月牙泉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也就是沙漠第一泉这一奇观。

    晚上九点,我们观看了王潮歌导演《又见敦煌》室内情景体验剧。

      排了好长的队,终于进场,哇塞,在现场颠覆了我的视觉与感受,这部剧太震撼了,独特的开幕与真实的剧情,据了解王潮歌导演百分之百的还原敦煌剧情,就连服饰都是百分百还原,不一样的开场,不一样的情景体验,在前一小时我们像穿越了一样,行走在剧里,跟剧中的王道士、飞天、壁画中的神仙一起感受1000多年前的敦煌,剧中也出现了常书鸿,他不仅仅是敦煌研究院的校长,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美院前面就有他的雕像,他曾任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今天在剧情中,他出现了。

      观《又见敦煌》后大受脾益,让我真正理解了1600年前,乐樽和尚看见三危山的佛光,开凿了莫高窟第一眼石窟,千百年来,有多少匠人艺师涉过千山万水来到莫高窟,用千万人的心血造就了莫高窟的辉煌。现如今又有《又见敦煌》这样一个讲述敦煌历史的演出,讲述敦煌的文化。讲述莫高窟的文化,我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支撑他们穷其一生的信念是什么呢?那么多的文物艺术精品,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艺术手法,是何种原因导致它们从四面八方汇集敦煌?这个世界上难以解释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们不可能也无法找到答案。我们只是敦煌的一群过客,我们来了又走了,留下几声惊叹,带走一些小纪念品,匆匆奔向下一个目的地,而莫高窟永远属于敦煌。《又见敦煌》也属于敦煌。

    《又见敦煌》这部剧分为五个情景剧, 讲的是莫高窟壁画中的人物,人物生平事迹和敦煌千年的历史,由于长期不专业的的保护和过度的开放,造成壁画被氧化变黑的历程。 又见敦煌 在还原了这个事实之后,呼吁大家保护莫高窟,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第二天早上我们参观了敦煌文博会,亲身体验了他的雄伟壮观,参观了国家领导见面的贵宾室,每个角落都充满着敦煌的文化底蕴。

    带着敬仰与期待,在11点我们进入了莫高窟数字影城进行深一步了解莫高窟。

      带着这份敬仰与神秘,我们终于来到了莫高窟,莫高窟坐落在一条毫不起眼的土**山脉的腰间,稀疏的树林掩映着一个个洞窟,一条早已干涸的河床在它脚下横亘着,荒凉极至,萧瑟极至,却又神秘极至。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不是有一千尊佛,而是以千来计数佛像洞窟之多。

    敦煌莫高窟位于戈壁深处,鸣沙山与三危山环抱的绿洲之中。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从十六国时期到元代,历经千年不断的开窟造像,至14世纪形成了庞大的石窟群。敦煌莫高窟迄今在1700多米长的断崖上保存了735个洞窟,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和唐宋木构窟檐建筑5座。除此之外,还有藏经洞发现的5万多件文献及各种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相对完好的佛教历史遗迹之一,代表了我国在4~14世纪佛教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丝绸之路上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及欧亚文化汇集和交融的结晶,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世界最长的画廊”和“墙壁上的博物馆”。

      虽然敦煌除了莫高窟还有鸣沙山月牙泉那样的千古奇观,但敦煌无疑是因为有了莫高窟而成其为敦煌。这里汇集了太多的文化积淀;收藏了太多的历史画卷;也凝聚了太多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走近莫高窟,仿佛就是走进人类文明的时空长廊,使你在人类伟大与渺小的纠缠中不能自拔。莫高窟相传始建于前秦,号称一千个洞窟,其实大概五百多个洞窟。我们在门前交了相机(相机不许带入莫高窟),跟着走进了一个个黑暗的洞窟,踏进了历史的长河。

    为了保护洞窟里的绘画和塑像,莫高窟所有洞窟都没有装灯,每个洞窟里都装着先进的电子监控设备,确保文物受到保护。而且,每个洞窟都是加锁的,讲解员手里拿着一大把钥匙,打开洞窟,带着游人进去,出来后立即锁上,哪怕后面一批马上就要进来参观也照锁不误。

 

      在讲解员人员身上,还有一件必备之物,那就是手电筒,这是参观时照明所用。在黑暗的洞窟中,人们跟着讲解员深一脚浅一脚往里走,导游打开手电筒,照亮一片精美的壁画,开始他们早已烂熟的讲解。他们肯定对此已经漠然,讲解中并无多少感情色彩和抑扬顿挫,对人们的惊叹声也不以为然,但参观的人们却经历着内心的某种激动和思考的冲击,那小小的手电,照亮了前人的伟大,也照出我们的渺小。

    参观一个洞窟接着一个洞窟,所有洞窟没有名子只有数字符号:"330窟,350窟,220窟" 它们就象 历史长路上的里程碑一样,记录着人们走向文明,创造文明的历程。也记录着一个个朝代的风貌。唐朝无疑是最杰出的,在所有洞窟中,唯有唐朝的内容最丰富,手法最高超。而到了清代,则明显看出些许衰败,壁画塑像的神韵全无,干巴巴的千篇一律,就象导游说的那样,所有人物的表情特征都象慈禧太后一样。

      有了莫高窟才有了敦煌,而有了藏经洞才有了莫高窟。那个难以评价的王道士就是在这里打开了敦煌之门,莫高窟一万多件难以估价的珍贵文物,也是在这里被外国人掠走。那个被王道士发现的暗门至今仍打开着,里面什么也没有,使人难以相信,在这个简陋的洞穴中,曾经存在过那么丰富的文化矿藏;使人难以判断,这个简陋的洞穴,究竟是一个民族的荣耀还是耻辱。

      今天我遇到了自己的学生,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自己在学习之余,开设艺考班,带了几届美术高考生,就当我们正要进入洞窟之时,身后一句老师,当时心里的自豪与幸福感溢满心房。

    他叫李康敏,是14届美术高考生,15年努力勤奋的他考进了西北师范大学敦煌艺术学院,这是我带的第二批艺考生,四年前我是他的老师,四年后的他是我们的老师,三年期间,他处身于在敦煌石窟研究壁画,已经是一个满腹学识的大三学生(大三的他在敦煌石窟实习讲解员工作),对石窟壁画与佛像已经研究的甚是透彻,为这样的学生点赞。

      此次敦煌之行,收获颇多,窟在无声无息中给人带来了震憾和冲击。进入每一个洞窟细细品味每尊佛象和雕塑的韵味,仿佛展现在面前的不是那冰冷的山石,而是活生生的历史。我更惊叹这鬼斧神工,俨然置身于美伦美奂的世界中,置身于“飞天”、“反弹琵琶”的丝路花雨中。莫高窟的规模看似并不是很大,但是要想品味到它一点一滴的内涵,不仅要花费许多的时间,更要倾注些许精力。初到这里,虽然是“浅尝辄止”,但我确为云岗宏大的气势、精湛的雕工和绚丽的彩绘所叹服。可惜有相当部分已经被风化和破坏,1600年的风霜,洞窟没办法守住永恒,但正是这一切才组成了现在的充满了苍桑感和成就感的莫高窟。站在深遂的洞窟中,我苦思冥想:历史是什么少不更事时以为是文字,再以后就以为是经验教训,现在才知道它都不是,也都是。有莫高窟一样经过沉淀的事物都是历史。洞窟的佛像站得高,见得多,可是它却在历史的过往中保持着一贯的沉默,象尘埃一样,淡化着自己的存在,在更为深远的历史长河中显现着不可磨灭的光彩。

作为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女导演,闫月亦希望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来阐释自己对于敦煌的理解,她多次到敦煌采风选景,查阅了大量的历史素材,更前往伦敦大英博物馆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观摩遗失在外的敦煌壁画、雕像和经卷。**《敦煌传奇》也展现出敦煌气势磅礴的沙漠风情、戈壁奇景,以及敦煌精美的壁画和洞窟等场景。 “两代人的敦煌梦”

导演闫月来自于一个敦煌学研究的世家。她的姑姑和叔叔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后,80年代起在敦煌研究院进行十余年敦煌洞窟的雕像复制工作,婶婶是北京大学考古系硕士,毕业后在敦煌研究院做壁画修复研究,因此全家有两代敦煌情结。

闫月在大学时期曾到敦煌采风,后来创作了其新古典音乐代表作《敦煌》,并于2009年发表,引起广为关注和好评,曾被选用在上海国际**节颁奖典礼以及央视《华人世界》栏目中。之后开始筹备**《敦煌传奇》,将自己数年对敦煌宗教、信仰、文化的炙热情结,在**中诠释。

导演阐述:一个故事的结束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在《敦煌传奇》中,导演闫月诠释了佛教的精妙,她在影片中表达了生命在生死轮回中,善恶业报都有因果,在此生你无法释然的问题,在下世又会面对,无法逃避,周而复始,循环反复,一个故事的结束即下一个故事开始。影片的亮点是,导演闫月在影片中饰演了杨松的妻子,在影片开场时仅出现短短的45秒钟便遭遇车祸死亡,让男主角杨松在与“自己”的故事结束时认识了女主角陈安妮,开始了下一段故事。闫月在大屏幕上亲自完成了“一个故事的结束就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的导演阐述。

在《敦煌传奇》中,导演闫月说:“假如说拍**是我多年的一个夙愿,那么这个艰难的拍摄过程对我来说更是一种用艺术来继续此生的修行。” 该片是中国第一部以“敦煌”命名的**,**主创团队聚集了中、港、台三地人马,途经北京、涿州、酒泉、嘉峪关、敦煌、瓜州6城市,全程共计3000多公里的拍摄。导演闫月来自一个敦煌学世家,有着两代人对敦煌的执着与梦想,钢琴作曲出身的她曾在2009年以钢琴代表作《敦煌》被广泛流传,此次她还担当了影片《敦煌传奇》的作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1623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0
下一篇2023-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