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这句话是希腊哪个哲学家说的

“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这句话是希腊哪个哲学家说的,第1张

很难说具体是谁,但是这个思想是属于斯多葛学派的。

这个学派最广为人知的人是——马可·奥勒留,他的《沉思录》,语言和你索引的话很像,思想也想,并且是神秘哲学家,也很喜欢论灵魂。并且,钱钟书读《沉思录》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其他类似的哲学家,比如普罗提诺,感觉钱钟书不会读到他们的书。

几乎可以肯定,不会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如果是的话,会指引其名,并且也不算神秘。

朋友,你知道哲学家执政治国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也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然而,历史上唯一的哲学王只有马可·奥勒留。

他的父亲一族是西班牙人,定居罗马多年。公元121年4月26日,奥勒留出生。马克·奥勒留幼时丧父,由母亲和祖父抚养长大,他很小就被罗马皇帝哈德良注意,得到特殊教育。根据记录,他六岁进入骑士会,七岁入学于罗马萨利圣学院,接受精英教育。他在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甚至绘画方面得到了最好的教育。

把奥勒留推入政坛的是皇帝哈德良,他认养安敦尼为嗣子,条件是安敦尼得认养奥勒留。

探索世界本源。 马可·奥勒留从小就表现出探索万物本源的兴趣,十一岁时,他便有意身着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家们常穿的简陋的长袍,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

在《沉思录》的第一篇,他列举了一长串对他的人格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包括他的祖父、父亲、母亲、家庭教师和一些哲学家。

如果你看过这本书,一定会记得他诉说的方式。

他列举大多是否定性的。如,他的母亲教给他不要在心中产生报复的念头;他的家庭教师使他“学会了不在运动场上加入某一方,无论是蓝队还是绿队;也不要为格斗比赛的任何一方叫好,无论他们是执方盾还是圆盾”;拉斯提库斯告诫他“不要因为虚荣而撰写冥思玄想的文字,或慷慨陈词地谈论道德,不要故作热情洋溢”;阿波罗尼乌斯教导他“不要让心依赖于偶然机遇”。

看到这些,我想到一句话:“不要做错事,正确的事情自然就会发生。”

勤勉征战的统治者。 公元161年,安敦尼逝世,传位于其养子马可·奥勒留和维鲁斯。由二位元首共同执政,这在罗马史上还是第一次,任期伊始就战争不断。163年他入侵亚美尼亚,与此同时传染疾病泛滥整个帝国,但他成功的把日尔曼人游掠部族赶出罗马领土。

那个时代并不是美好的时代,可以想象得到,由于战争,奥列里乌斯在位时国库匮空超前,皇帝的生活也日渐拮据。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妻子据说贞守不严,儿子们也都属乏能之辈。

对于这一点,让人感到很遗憾。信奉哲学,理解哲学的人往往是要经受生活的考验,如同苏格拉底一样,手中的牌并非尽如人意,即便贵为皇帝。

新元首上任之初,首先碰到的便是帕提亚人的入侵。公元161年,帕提亚国王伏洛居斯三世侵入叙利亚,维鲁斯率兵反击。起初,罗马非常顺利,他们不但将帕提亚人清除出叙利亚和亚美尼亚,而且还深入美索不达米亚,占领了帕提亚的两个都城--塞列夫克亚和特西丰。但好景不长,公元166年罗马还是退出了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167年,维鲁斯班师罗马,受到了罗马人民的热烈欢迎。然而一种可怕的传染病随着东方军的到来而迅速向帝国各地蔓延。瘟疫不但吞噬了无数人丁,影响了兵源的补充;而且也减少了国库的税收,使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这给日耳曼人的入侵提供了条件。公元168年,外多瑙河的日耳曼部落蜂拥南下,侵寇罗马帝国的边陲之地,其中以马可曼尼人、汪达尔人和夸德人最为凶猛。他们不但蹂躏了罗马东北部行省的广大地区,而且还扫清了进入意大利的大门。两位元首急忙从各处调集兵力,并亲自领导了这次危险的马可曼尼战争。

公元169年,维鲁斯因病死于兵营,奥勒留继续领导了这场战争。在多次击败蛮族以后,敌人同意缴械投降。为了保护北方的罗马国境,并使其免遭新的侵袭,奥勒留决定让那些愿意为罗马服役的部落定居在帝国北部边境。从此以后,日耳曼人也就逐渐成了罗马雇佣军的主要来源,罗马军队也就开始了它的蛮族化进程。

公元178年,马科曼尼人和夸德人再次进攻帝国边境。奥勒留统军征讨。

公元180年,他因染瘟疫而死于军营。

成为罗马贤君代表。 奥勒留不但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君主,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斯多葛派哲学家,有以希腊文写成的著作《沉思录》传世。他向往和平,却具有非凡的军事领导才干。

175年,叙利亚总督卡修斯起兵反叛,企图篡位,不久被士兵所杀。马可并不因此而感到高兴,相反,他却叹息“失去了一个化干戈为玉帛的好机会”。马可去世后,儿子康茂德继位。康茂德生性懦弱,色厉内荏,重武轻文,统治时期实行暴政,后来被杀死,安敦尼王朝也随之结束。五贤帝开创的黄金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

奥勒留崇尚斯多葛哲学,试图在自然适应整体的规律而获得自身的最大限度的完善。他有着宽容和谦和的习惯,认为在整体里面,任何行为都是符合理性并且可以原谅的,人们要做的就是恒久的忍受;并且在战事频繁的时代里,造就了其顺应本性顺应宇宙自然规律而生活的纯粹。

这也是其著作《沉思录》里,反复出现强调的思想核心。

对了,罗马和中国的交流记录中有他书写的一笔。

166年,他遣使中国汉朝,即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这是中国与罗马第一次正式交流。

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他为帝国夙兴夜寐勤勉地工作,作为体恤民情的法律实践者,他颁布大量法令,作出诸多司法决定并从民法当中删除不合理的条款,作为统帅,他为平定兵患动乱而风尘仆仆征战四方,并最终死于军中。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勤奋工作没有挽救古罗马,但是《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公元177年,马可·奥勒留坐上了奔赴北方的战车。你可以计算,如果121年4月26日是他准确的生日的话,这一年他五十六岁。当时人们通常只能活四十岁。

他的帝国一直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尽管所到之处,人们都在高呼“皇帝万岁!”他却深知来日不多,早已作好随时放弃生命的准备。

马可·奥勒留拥有许多知心的朋友。直到死亡的三天前他们还在一起谈论宇宙、神灵与人生的深奥哲理。

罗马城外,风把旗帜吹得猎猎作响,他深情地与朋友一一握手,就像生离死别一样。他的情绪可能感染了朋友,他们请求他留下自己的箴言。

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哲学思考》。

多亏他的朋友,否则我们也许就读不到这册智慧的书--它本来是写给自己看的。

帮忙可以,千万别应付作业

活在当下,be myself——《沉思录》读后感

2008-03-22 17:08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出奇地定义“路”的形成,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从众心理。然而,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神曲》中挥毫泼墨“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处于两难境地的我们,站在十字路口,左转意味着赶上潮流,同时也注定碌碌无为;右转张扬了个性,但也要承受来自外界的奇异的眼光。如何抉择?这并不像投硬币一样轻松,旋转、抛起、落地,正反两面只是一秒钟的定格。我们也要做一回罗丹手下的思想者。

灵魂碰撞出火花,思想用醒悟收场,我就是我,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我不是天使,没有飞翔的翅膀,我不是精灵,也有犯错的时候。我就是我。我是80后,天生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天生追求刺激,追求不一样的感觉。当我站在十字路口时,我要向右转,去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境遇,be myself 。

其实我们并不是孤独的,我们有“前车之鉴”,新定义下的前车之鉴。

全球个人电脑软件领导品牌——微软公司的董事长兼CEO 比尔·盖茨就是一个与世俗眼光抗衡的杰出代表。他的经历是我们的典范,走出社会一概的精神桎梏,他收获的岂止是一点点。从小,盖茨就和别人不一样。升初中时,因为他的兴趣与6年级的同龄孩子迥然不同,父母决定送他到一所有名的私立中学就读来满足他的智力发展。

1993年,盖茨进入哈佛大学。正当人们认为盖茨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时,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大三那年,盖茨离开哈佛,专心致力于微软的工作。哈佛,对亿万学者而言意味着什么?更何况,那时的微软是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啊?正是盖茨坚持心中的追求,明白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并且迈出了自己坚实的步伐不管别人怎么说,才有了今天盖茨。

同样,篮球明星科比布莱恩特懂得什么才是自己的人生。他有优秀的高中成绩以及良好的SAT考试成绩,一般人都会选择读大学,但科比是“二般人”。他还是决定不读大学而直接进入NBA。在这里,他将作为NBA顶尖球员在四年内赚到几百万美元,并且是奖项大满贯。科比做自己,超脱寻常的自己,于是他得到非比寻常的价值。

我们也可以。生活在世界上,容易的是生活下去,不容易的是活出特色,活出精彩。做一回自己,不要顾及他人的思想,他人的意见,只要认为是对的,是自己想要的,无论多么卑微,多么渺小,坚持它,实践他,你就可以成就它,同时也成就了你自己。Just be yourself我也会一如既往,be myself

有感文段:

判断每一个符合你本性的言行,不要受来自任何人的谴责或话语的影响,而如果做或说一件事是好的,不要把他想做对你是无价值的。因为那些人有他们特殊的指导原则,遵循着他们特殊的活动,你不要重视那些事情,而直接前进,遵从你自己的本性和共同的本性,遵循二者合而唯一的道路。

我按照本性经历所发生的事情,直到我倒下安息,直到我呼出的气息化为我每日吸入的那种元素,直到我倒在这块大地上——我的父亲从它收集种子,我的母亲从它获得血液,我的奶妈从它吸取奶汁,在许多年里我从它得到食物和饮料的供应;当我践踏它,为许多的目的滥用它是,它默默地承受着我。

--------------------------------------------------------------------------------

《沉思录》选摘

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

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么热切地追求它们。同时无论如何要注意,你还没有如此喜爱它们以致使自己习惯于十分尊重它们,这样使你在没有得到它们时就感到烦恼不安。

——这只黄瓜是苦的。——那就扔掉它。——道路上有荆棘。——那就避开它。这就够了。不要再增加什么,问为什么这世界上有这种东西啊?

--------------------------------------------------------------------------------

哲学家皇帝的沉思

文:王佩

你想获得帝王一样尊贵的享受吗?不必奢望独中亿元大奖,或者住进花园洋房,只要花费20元或更少的钱买一本《沉思录》就够了。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的皇帝马可·奥勒留(公元121年~180年)。跟古今中外荒*的暴君不同,他没有三宫六院,酒池肉林,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马背和篝火边度过。在戎马倥偬的间隙里,他写了一本给自己看的书,一共十二卷,就是这本《沉思录》,也翻译成《马上沉思录》。

这是很多国家的领袖们的案头书,据说克林顿就喜欢读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里面说过——“那么,尽情快乐地生活吧。”且不去管它。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给我们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又像喝下了一杯苦咖啡。原来,两千年前的烦恼跟今天没什么区别,强大帝国的皇帝跟今天的上班族都有着同样的困惑。奥勒留好像伸手拍着我们的肩膀,目光灼灼,对我们说:好自为之吧,你并不能改变世界。生活像一锅烂白菜汤,谁不得一仰脖一闭眼喝下去。付出你最好的努力,但要始终认清你的局限所在。

从哲学传承上讲,奥勒留是斯多葛学派的传人,在这里我不准备“Google”一堆古希腊哲学的教条来冒充知识分子。在《沉思录》中,我读到了佛陀、孔子、老子、圣经的思想。可见,智慧是跨越时代、地域、宗教和种族的。正应了那句话:东方圣人出,西方圣人出,其心同,其理同。

简单归纳一下,《沉思录》说了下面这些道理:把你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接受命运,不要抱怨;不要为身边有讨厌的人而大惊小怪;接受变化,死亡也是变化的一部分;万事都是重复的,人活四十跟千岁也没区别;趁活着的时候,追求简朴、美德与快乐;压力是正常的,是宇宙的一部分,忍耐也是正义的一种;我们生来不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伟大,我们为他人而生;既然平静与快乐在我们内心,为什么要向身外去求呢?

当然,如果奥勒留像我这样的行文的话,那就不是“马上沉思录”,而是“的士咏叹调”了,也许还要加上“无病呻吟”几个字。像无数先哲一样,奥勒留的文笔优美舒扬,擅用比喻,充满了诗意。比如他说——

“假设人们杀死你,把你切为碎片,诅咒你。那么这些事情怎么能阻止你的心灵保持纯净、明智、清醒和公正呢?例如,如果一个人站在一泓清澈纯净的泉边诅咒它,这清泉决不会停止冒出可饮用的泉水,如果这个人竟然把泥土或垃圾投入其中,清泉也将迅速地冲散它们,洗涤它们,而不会遭到污染。那么作为拥有一种永恒的泉水而不仅仅是一口井的你将怎样呢?要每时每刻地塑造你自己,达到与满足、朴素和谦虚结为一体的自由。”

不过,这本《沉思录》的中文译本可能并不适合朗读,它是根据乔治·朗的英文译本转译的。而朗译存在一个问题:风雅有余,信达不足。中文译本喜欢用绵长的句子直译,偶尔有叠床架屋、不知所云的地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诚如译者何怀宏所说:期待将来有直接从希腊文翻译的本子问世,让现有的这个译本完成其历史使命。

--------------------------------------------------------------------------------

马可·奥勒留:乱世帝王哲学家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年~180年),原名马可·阿尼厄斯·维勒斯,生于罗马,其父亲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从维斯佩申皇帝(69年~79年在位)那里获得了贵族身份。马可·奥勒留在位近二十年,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使罗马人口锐减,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即使马可·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呆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这本自己与自己的12卷对话,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

马可·奥勒留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

帖子82090 积分118036 注册时间2005-10-18 查看详细资料

--------------------------------------------------------------------------------

读《沉思录》

3# 2008-5-3 12:05 x2 只看该作者 文:张治 出处:文汇读书周报 2008年4月

马可·安东尼努斯·奥勒留是罗马帝国安敦王朝(公元97-192年)的一位君主。他本名马可·安尼乌斯·喀提琉斯·塞尔维儒斯,其父死后,哈德良帝为之更名为安尼乌斯·维理息穆斯,并指定他作为继嗣王位之人。奥古斯都大帝死后,罗马文化进入所谓的“白银时期”,克劳狄乌斯朝和弗拉维乌斯朝的多数君主崇尚奢华、性格乖张,俱为罗马帝国由盛转衰埋下种种隐患。而安敦朝诸帝持政多清明闲德,崇文尚俭,为帝国内部的臣民带来一个相对和平宁静、学术昌明的世纪,以致后人称西元二世纪为“罗马和平时期”。这时期帝国疆界也达到历史上最广大的范围,其影响之远,竟直波及到遥远东方的中国。“安敦”之名本就是汉代人的译法,见《后汉书·西域传》:“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缴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以一通焉。”根据张星烺先生的研究,这位安敦王即马可·奥勒留。公元162至165年,他命令东征安息,屡战屡胜,美索不达米亚复归罗马帝国版图,波斯湾头诸地复通,往东方海道无复阻障,所以他的使者才能于公元166年得至中国。

从书中内容来看,《沉思录》与写作时的外部世界似乎毫不相干。全书共十二卷(“篇”),第一卷是以个人身份作的致辞,对自己平生思想有所沾溉和陶铸的亲友师长乃至神明一一表达感恩之心;而此后的十一卷则全属私密的日记体,第二卷第一节的开端:“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可以说是奥勒留对自己皇帝生涯的一个总述,此后他不断描述身边之人种种的恶劣品质,反映出他对所处环境的厌倦:“每一件发生的事情都像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一样亲切并且为人熟知,因为疾病、死亡、诽谤、背叛以及任何别的使愚蠢的人喜欢或烦恼的事情就是这样”(第四卷第四十四节)。他以为自己对于善恶有着明确的判断能力,这产生于他对世间一切事物均变化无常的看法(比如他提到前朝先帝时代的那些生命和历史上早已消逝分解的人事一样俱不复存在了),或许可看作是奥勒留的“齐物论”,他由此以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被当作一种善去追求,或是被当作一种恶去畏惧的。故而他有意选择一种平静无欲的人生道路。如他所推重的斯多葛后期哲学家爱比克泰德一样,奥勒留也将存在于人心中的“神明”(不同于希腊罗马传统中的人格化的神祗,带有柏拉图主义的色彩,更接近于基督文明中的上帝)视为崇拜之对象,人应该顺应神明所赋予之的人生角色,不可违反本性和他自己应担负的责任。

据西人研究,马可·奥勒留写作《沉思录》的时间应在公元170年以后,如此一位精力充沛、军机繁忙的马上皇帝,何以在征伐劳顿间写了这么一部“独语”的著作,即如何怀宏先生在前言中所说的“自己在同自己对话”?其实这与社会思想风气和政治传统有关。从表面上看,尼禄、韦斯帕芗、图密善这几个皇帝都曾驱逐各派哲学家出境,而像哈德良、马可·奥勒留又广泛地支持希腊学术,尤其奥勒留本人曾在雅典创办了允许学园派、逍遥学派、伊壁鸠鲁派和斯多葛派哲人共同讲学的哲学学校,颇有点儿“兼容并包”的意思。但实际上,自奥古斯都到奥勒留,罗马君主一直将所谓“公众福利”视为自己政治功绩的最高准则,就连暴君尼禄,起初在位五年里,他老师塞涅卡对之还具影响力时,也不例外。据西塞罗《论共和国》,这种追求实源自斯多葛哲学在罗马帝国的传播。换言之,斯多葛哲学虽是外来思想,却与罗马帝国的立国理想能够不断发生契合。国人多喜谈论古罗马人之骄奢放纵,这实则属于东方行省文化的侵蚀,而其本身具有严恪板正之更为传统的一面,却为俗见所认识不足。

奥古斯都之后,罗马帝国出现过三位斯多葛派的哲学家:一个是尼禄时的重臣小塞涅卡,一个是自由民爱比克泰德,一个就是马可·奥勒留。人们常常以斯多葛派与犬儒派的渊源为理由,认为塞涅卡口口声声倡禁欲、崇内省、尚独处,生活中却独揽大权,兼具狡狯之巨富与善谋之政客的两重身份,言行不一;而奥勒留位居至尊,更不宜审视其哲学思想的实际价值;惟有奴隶出身的爱比克泰德,才算是达到了体用二端的彻底贯通。塞涅卡固可非议,乃因其著作属于显性的,公之于众的;但奥勒留作《沉思录》,追随的是爱比克泰德无心于著述流传之态度,其写作本是隐性的,私密的,不具有故作标榜的意味。此外,奥勒留书中对于自己身份、命运虽不感快乐、骄傲,然也并不逃避,他认为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马夫其实都一样属于宇宙中质料的一次短暂的组合,他们死后也会回到同样的地方。做皇帝的意义,就在于完成属于他应该完成的那些工作:以欢迎的眼光看待和接受一切,根据其价值运用每一事物。因此而言,以其社会身份而废其言论价值,至少对于奥勒留来说是不公允的。

具有西班牙祖籍的奥勒留帝,其《沉思录》则是以古希腊语写成,此两者俱反映出当时行省在罗马帝国的政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二世纪乃是罗马世界的“希腊文化复兴”时期,著名的作家普鲁塔克、琉善与爱比克泰德、奥勒留一样都是以希腊语著述。何怀宏先生译文转出于英译本,典雅端庄之余,未免以不能校核原作为憾。还望来日有心之人能够再贡献一个更渊重深厚的新译本。

原文链接:http://wwwyueduorg/thread-79590-1-1html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美] 威廉· B.欧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ElOCbEZPFChQzP-bzlOhQ

提取码:hx88

书名: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作者:[美] 威廉· B.欧文

译者:胡晓阳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1

页数:328

内容简介:

多数人向往良好的生活,却只有少数人了解它的前提。你的人生也许就差这本哲学书,牛津大学出版社畅销哲学普及读物,不朽经典《沉思录》当下生活践行版。古老的斯多葛智慧赋予你全新的目光,让你重新审视和把握生活,增强行动力,获得内心的愉悦与宁静。

西方哲学不朽名作《沉思录》践行版! 像古罗马人那样高贵地生活!

人生最大的焦虑之一就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在人生的终点我们都有可能发现自己虚耗了生命。而在《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一书中,作者威廉· 欧文教授运用斯多葛主义哲学深邃的心理探索与有效的实践技巧,为我们描绘了新生命的路线图。

几千年来,世界改变了许多,但人类心灵的变化却非常有限,今日人们饱受各种消极情感之苦,和前人面临一样的羞辱、悲伤、衰老,我们甚至比前人面临更多的焦虑、诱惑、竞争,但我们仍然束手无策。斯多葛哲学是古罗马最流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作为人类行为敏锐的观察者,他们深谙世事以及人性之幽明,因此斯多葛哲学家们的实践技巧和生活忠告对现代生活有着高度的适用性和神奇的指导性,其生活的艺术能让我们减低焦虑,释怀过去,把心力聚焦于生命中能够控制的事务上;能让我们更好地对付羞辱、悲伤、衰老,坦然地面对声名与诱惑。我们从马可·奥勒留那里学会取舍,从爱比克泰德那里学会从有限的生活中获得更大的满足,当然,这种生活的艺术还能彻底治愈折磨现代人的心理慢性病症——对生活无休无止的不满足感,让我们的心归于从容和安宁。

本书虽是哲学读物,却没有学究气息,没有高言大志,没有玄思幻想,有的是简洁、明晰、流畅。因为建基于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之上,因而它不提供廉价的励志泡沫,而把古圣先贤行之有效的深刻洞见一一呈现。斯多葛哲学家的过人之处正在于,他们不但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者。本书即聚焦于斯多葛哲学的实践方面。阅读《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是一个不断与欣喜相遇的过程,先贤们所提出的疗治之法,简单明了,直击要害,代价微而功效巨,如消极想象、控制的两分法、宿命论等技巧,虽称为技巧,其实植根于深厚的人类心理,一见之下,便豁然开朗、永难忘怀。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还能教会读者如何成为自己生命的观察者与哲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注意观察并基于观察反思自己,我们就能更好地找到焦虑的源头,避免种种痛苦,真正创造快乐的生命。 你若渴望生活的改变,请拿起这本《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大多数哲学作品都将自己的内容定格在其理论介绍上,试图研究学派的逻辑性和实体性,而本书《像哲学家一样生活: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则更多地将关注点锁定在斯多葛主义哲学的实践应用上。斯多葛哲学是古罗马最流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其生活的艺术能让我们减少焦虑,释怀过去,能让我们更好地对付羞辱、悲伤、衰老,坦然地面对声名与财富的诱惑,还能彻底治愈折磨现代人的心理慢性病症——对生活无休无止的不满足感,让我们的内心归于从容和安宁。

斯多葛哲学家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不但是深刻的思想家,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者。本书即聚焦于斯多葛哲学的实践方面,诸如:消极想象(能发生的最坏结果是什么),控制的二分法(论变得无敌),宿命论(放下过去……以及现在),自我否定(论应对快乐的阴暗面),责任(论热爱人类),社会关系(论与人交往),侮辱(论容忍奚落),悲伤(论用理性战胜眼泪),愤怒(论战胜反快乐),个人价值观(论沽名钓誉),老年(论被赶到养老院),死亡(论良好生活的善终)……本书可谓斯多葛哲学不朽巨著《沉思录》的践行版。

作者简介:

威廉·B欧文(William B Irvine),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哲学博士,俄亥俄州莱特州立大学哲学教授。从纯粹的哲学研究开始,后致力于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跨界研究。著有《论欲望:为何人类欲其所欲》(On Desire: Why We Want What We Want)《一记耳光:为什么侮辱会造成伤害以及为什么不应该》(A Slap in the Face: Why Insults Hurt—And Why They Shouldn't)等书。他擅于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深奥的哲理,虽是哲学读物,却没有学究气息,没有空言大志,没有玄思幻想,有的是简洁、明晰与流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227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