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π与圆的周长c和直径d的比有正比例关系:π=c/d=(6+2√3)/3、c=d(6+2√3)/3、d=3c/(6+2√3)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6+2√3与直径3的比计算出的(6+2√3)/3。
因为d(6+2√3)/3是根据已知圆面积7(d/3)²、这个圆面积的外围排列的6个“有形点”和所有的“有形点”与“有形点”三百六十度转弯(曲弧)排列存在2√3个重叠的“有形点”共6+2√3个,这6+2√3个“有形点”的点径之和是这个圆的周长d(6+2√3)/3。
所以圆的周长公式“d(6+2√3)/3”是根据“有形点”的数量(6+2√3)和点径d/3的乘积(6+2√3)×d/3推出来的。(点径是d/3)。
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公式是如下:
1、半圆的面积:S半圆=(πr^2)/2。(r为半径)。
2、圆环面积:S大圆-S小圆=π(R^2-r^2)(R为大圆半径,r为小圆半径)。
3、圆的周长:C=2πr或c=πd。(d为直径,r为半径)。
4、半圆的周长:d+(πd)/2或者d+πr。(d为直径,r为半径)。
5、扇形弧长L=圆心角(弧度制)×R= nπR/180(θ为圆心角)(R为扇形半径)。
圆和圆位置关系:
①无公共点,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离,在之内叫内含。
②有唯一公共点的,一圆在另一圆之外叫外切,在之内叫内切。
③有两个公共点的叫相交。两圆圆心之间的距离叫做圆心距。
设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和r,且R〉r,圆心距为P,则结论:外离P>R+r;外切P=R+r;内含P<R-r;
内切P=R-r;相交R-r<P<R+r。
点和圆位置关系:
①P在圆O外,则 PO>r。
②P在圆O上,则 PO=r。
③P在圆O内,则 PO<r。
反之亦然。
平面内,点P(x0,y0)与圆(x-a)²+(y-b)²=r²的位置关系判断一般方法是:
①如果(x0-a)²+(y0-b)²<r²,则P在圆内。
②如果(x0-a)²+(y0-b)²=r²,则P在圆上。
③如果(x0-a)²+(y0-b)²>r²,则P在圆外。
直线和圆位置关系
①直线和圆无公共点,称相离。 AB与圆O相离,d>r。
②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称相交,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割线。AB与⊙O相交,d<r。
③直线和圆有且只有一公共点,称相切,这条直线叫做圆的切线,这个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圆心与切点的连线垂直于切线。AB与⊙O相切,d=r。(d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包括外离、内切、外切、相交、内含。圆指的是在一个平面内,一个动点以一个定点为中心,以一定长度为距离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封闭曲线。圆有无数个点。圆是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判断圆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
设两个圆的半径为R和r,圆心距为d。
1、若d>R+r,则两圆外离。 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大于两圆的半径之和。
2、若d=R-r,则两圆内切。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等于两圆的半径之差。
3、若d=R+r,则两圆外切。 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等于两圆的半径之和。
4、若d<r+r,则两圆相交。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小于两圆的半径之和。 p=""> </r+r,则两圆相交。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小于两圆的半径之和。>
5、若d<r-r,则两圆内含。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小于两圆的半径之差。 p=""> </r-r,则两圆内含。两圆的圆心距离之和小于两圆的半径之差。>
圆可以用集合{M||MO|=r}来表示,圆的标准方程为(x - a) ² + (y - b) ² = r ²。其中,(a , b)是圆心,r 是半径。
邂逅的意思是:没有相约而遇见。
出处: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原文节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译文: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大又圆。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容颜。不期而遇真正巧,与她幽会两心欢。
扩展资料
《野有蔓草》,寥寥数言,在尘封的书简中静谧,披着时光沉淀了千年的面纱,等待着一场不期然而来临的邂逅相遇。一阵唤醒前缘的清风悄然掠过,散了尘埃,醒了诗意。弥散的氤氲里,青青蔓草,初见芳仪。
在《诗经·郑风》中有这样一首动人的小诗,它描绘了乡野间一个平凡却美妙的场景。循着诗意的徐徐展开,顺着男子如水般柔情的眼眸望去,灵犀一点的怦然心动就这样蔓延开来,一份惊喜正是与爱情的不期而遇。
读着诗的我们可以超然跳脱,以旁观者的视角见证这场浪漫唯美的 “一见钟情”。爱情最初的模样就是这般,含蓄包裹着冲动,羞涩掩不住惊喜。
这样的细腻情思岂能一下子说破,自然当从眼前清亮的景致起兴,随着郁郁蔓草,莹莹晨露,望向伊人飞扬的青丝,俊俏的眉眼,和那盈盈独立的身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