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品读《诗经》

怎样品读《诗经》,第1张

昨日,有幸参加了图书馆举办的树兰品读《不一样的诗经》读书会,由一位文学爱好者王老师解读李山老师的《诗经析读》,还有幸聆听了一位蒋博士给大家交流的一番学习心得,让我这个古典文学门外汉受益匪浅!

之前,读《诗经》是我的难点,很多字不认识,就算知道怎么读了,又不知道意思。参加了这个读书会,我发现自己对《诗经》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且喜欢上了它。

二话不说,课后立马趁热打铁,恭敬整理出听课笔记,以备今后学习。

诗的起源

诗的起源有两种:1、劳动号子;2、宗教仪式。

劳动号子:早期的人类在劳作中,都是通过集体劳动来完成的,在劳作的过程当中,大家会伴随着耕种、搬运、伐木、狩猎等等体力劳动发出有节奏的声音,这样的呼声可以减轻劳作中的疲劳,增加劳动者之间协调能力,久而久之原始的诗歌就渐渐产生了。

我们在《淮南子》当中就可以看到,有“杭育耶忽”这样的记载,那什么是“杭育耶忽”呢?具体的意思我们已经无从考证了,大家只要知道这是一种劳动时候的口号,就跟我们现在说的“嘿吼嘿吼”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就是在劳动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些口号,那么这些就成了诗的起源。

宗教仪式:西周建构礼乐文明的需要。古代能够做到天人感应,跟上天相通的人就叫巫。巫这个字在说文解字里面是怎么解释的?就是以舞降神者为巫,就是用跳舞来和神灵沟通的人被称为巫。

古代巫师在祈祷的时候会跳舞,会唱歌,他在宗教祭祀仪式时候的这种歌词就成为了诗的起源。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诗其实它最早的形式一定是那种重章叠句循环往复的,然后有咏叹的这种性质的,然后他也离不开唱歌和跳舞,离不开舞乐的这种形式。

那么这种形式到最后就逐渐的演变成了诗,所以从我们也可以由此推断,诗歌其实都是入乐的,或者说是所有的诗最早其实它都是可以唱的,他是可以唱出来的歌。

包括诗经、唐诗、宋词,最早都是可以唱的,现在因为很多乐谱都已经丢失了,所以留下来的只是所谓的歌词。曲谱已经没了。

《诗经》的人文气息

诗经在教科书里面其实是冷冰冰的一句话:诗经,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但是我们去看诗经其实不应该使用这种冷冰冰的眼光,而应该用一种更加温情、更加人文的眼光去读。

《诗经》里的许多诗并不是像《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等西方史诗那样,是波澜壮阔的,会描绘战争,全部是大场面大事件。

相反,《诗经》里面的诗歌都是非常接地气的,是属于普通的老百姓的,既有关于婚丧嫁娶的,又有阶级矛盾的,还有专门写农业生产的,所以我们去读诗经就更加应该关注他的一些人文气息。比如:

讲农耕农事的:豳风《七月》

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其实是农耕民族,中华文明是农耕的文明,所以最早的诗歌或者说诗经,他肯定会带着农业时代的印记,带着先人对黄土地最深沉的乡愁。

《七月》这首诗,它就写:“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讲的其实就是农耕生活非常的辛苦,我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完完全全地记载了辛苦繁忙的农事。

我们去翻诗经的话,就可以看到这种和农耕农事相关的诗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

讲细腻感情的:《摽有梅》《氓》《野有蔓草》

这一类就是讲情感的,他的情感很丰富,有少女怀春,有妻子思念丈夫,有士兵思念家乡,有思念父母,诸如此类很多的表达情感的诗,这些其实都是最原始最本真的一种情感。

我们去看的时候会发现3000年前的那些情感,和我们现在3000年后其实完全是一样,完全是互通的。

比方说诗经国风里面有一首诗叫《摽有梅》,其实讲的就是剩女的心情,完全就是大龄剩女的心情,他把自己比作是刚打下来的梅子,梅子在筐子里面,他说小伙子你快点来追求,我梅子都快要掉了,就半筐梅子了。

小伙子你来追求,不要再犹豫迟疑了,我今天马上答应你,今天我马上就能跟你定下来跟你走,就是那种剩女的心情可以迫切到这种程度。我们去看诗经里面,它就表现得非常鲜活,非常有意思。

再比方说很有名的《氓》,我们高中语文都学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这诗大家都看过,那个时候把它当成是一首弃妇诗,说我很可怜的一个女的被丈夫抛弃,被婆家抛弃。

其实我们想这首诗没那么简单,因为你从头读到尾,从他的未婚夫或者从氓这个小伙子来跟他求亲,开始一步一步到后面,其实这首诗讲的就是一个妇女最真挚的情感,是他一生情感经历的回忆,有甜蜜、有青涩、有失意、有绝望,是他一生情感经历的一个写照和回忆。情感非常的动人。

我们再看还有一首,大家也很熟悉,《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写的,其实就是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这么一个故事,也非常简单。所以诗经里面第二部分就是讲情感的,我们应该关注到他的情感是非常得简单、纯粹、美好。

讲礼乐仪式的:《关雎》

诗经里面还有一大部分的诗是跟礼乐制度相关的,周朝最大的特点就是礼乐文明,婚丧嫁娶需要礼乐,生子需要礼乐,祭祀更需要礼乐,连吃饭喝酒都需要礼乐。小雅里面就有好多表现宴饮礼乐的诗篇,吃饭喝酒都要行饮酒礼。

比如诗经第一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首诗其实就是和婚礼仪式有关的一首诗。

讲社会矛盾的:《硕鼠》《新台》

反映的其实是很多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了,包括是周天子和诸侯之间和底层人民之间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诗经里面都有反映。

比方说《墙有茨》,《新台》,讽刺的就是贵族的荒*无度。

比方说《硕鼠》,大家都很熟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就是反映了当时的剥削,压迫其实是非常的严重。

这些诗歌蕴含着非常浓厚的人文气息,社会下层民众的痛苦呻吟,也得以被管弦、传唱于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倾听民声的表现。

诗经概况

《诗经》总共有305篇,分为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商颂、鲁颂、周颂。

诗经最初其实不叫诗经,就叫诗或者是诗三百,那么到后来逐渐在经学家的一些解释,推崇后变为了儒家经典,因为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嘛,到汉朝的时候诗才变成了诗经。

关于《诗经》,有三件事大家首先要了解。

第一个是诗经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是怎么成书的呢?

影响最大的就是孔子删诗说。就是说诗经是孔子编的,这种说法其实在历史上有着很大的市场,因为是史记里面记载的,司马迁说的,所以影响巨大。

司马迁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然后是三百五篇,就是说一开始古代的诗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删除编定以后变成了305篇,那是司马迁的说法了。

但是孔子说,不,我没有,诗经根本不是我编的。

说诗经不是孔子编的呢有两个证据。

第一个证据其实就在论语里面,孔子自己就多次提到《诗》,或者《诗三百》,比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比如不学诗无以言,比如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诗或者诗三百其实在孔子那个年代已经是个固定称谓了,已经是一本成型的非常成熟的诗集了,所以自然也就不可能是孔子去编诗的。

那么第二个证据就是左传里面的一个故事,左传里面有一个叫季札观乐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讲当时啊吴国的公子季札到鲁国去进行国事访问,就是很简单的一个国事访问,他到鲁国去,然后鲁国也很好客。

因为那个时候鲁国是礼仪之邦,继承了周朝的很多诗歌,所以当时鲁国接待吴国的公子季札的时候,就十分讲究礼数,就把诗经里面的风雅颂,按顺序让乐工一首一首的表演了一遍,季札是听的津津有味。

那其中就有一点,左传里面是完整记录了当时乐工的演奏顺序,我们发现当时演奏的诗经里面篇目的顺序,和现存版本基本是一样的,所以就可以断定季札观乐那个时候,诗经已经是成书了。

而当时呢,孔子只有八岁。那一个八岁的小孩当然不可能编诗了。

所以说,孔子删诗说是不成立的,但是不能否认,孔子确实对诗经的完善做出了贡献的,论语里面记载啊,孔子他曾经很骄傲的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所以他晚年从卫国返回鲁国的时候,可能确实是对诗经的一些乐曲做了修订和完善的工作,就是所谓的正乐。

第二个要了解的是,既然孔子删诗说不成立,那诗经又是怎么来的呢?

比较靠谱的应该就是王官采诗说。

什么是王官采诗?就是说周朝的天子,他派出了一批人,这些人到各个地方去,把我们民间的这些诗歌啊去采集起来,呈现给周天子,供天子去了解。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收集舆情的过程,通过采诗可以知道百姓的一些呼声,他可以知道民间的一些情况,也可以知道民间对我们的朝廷是怎么样的一个看法。

所以当时周王朝是派了很多采诗官下去,那么这些采诗的人虽然叫王官,但是他们并不是一些地位很高的人,史书记载是男子60岁,女子50岁以上,并且无子,就是没有小孩的这些老年人,朝廷让他们去承担采诗的工作,同时呢给予他们一些生活保障,让他们赖以为生。

所以这是一件挺双赢的事,朝廷可以掌握舆情,这些老人的生活也有了保障。

而且就是因为这些人自己本身就是弱者,所以他去采诗的时候一定会有同情弱者的倾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诗经里面有很多反映底层百姓民生疾苦的一些诗歌。

当然,采诗并不是他们采上来就能用的,打个比方,他们可能仅是到了绍兴,听到了绍兴当地的一个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然后就直接把这个故事呈上去了,很粗糙,也没有诗的样子,更没有编曲。

那这些诗的精加工最终还是要由周朝的乐工来加工,这个乐工在当时是称为太师,它是有公职的,就相当于是朝廷里面专业的编曲官。

他们把这么一些采上来的诗经过专业的编曲加工以后就成为了我们看到的诗经。所以我们会发现诗经里面的诗虽然地域、年代各不相同,但基本的格式都是统一的。

最后,我们要知道这个诗还有一部分其实不一定是采诗的人送上去的,诸侯也有动机去献诗,诸侯为什么给周天子献诗?

因为当时其实周王室和诸侯贵族之间也是有矛盾的,因为周王室要征税,征税很有可能征集到贵族的头上,周王室要出兵打仗,可能贵族就要身先士卒,所以周王室和贵族当时并不是一条心的,也会有矛盾,所以那个时候贵族也会借这些诗来反映自己的心声来呈现给周天子,他是通过这个诗讲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一些小情绪。

所以总而言之,有这样一批采诗人,然后这些诗又有乐工的加工,然后逐渐成为了诗三百。

其实这样的采诗官搜集的诗篇题材,真是风诗中的大幸,它直接影响到风诗在情感上的一大优点,即同情弱小。

第三个要了解的,是《诗经》的粗略历史:

春秋战国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大家都知道发生了焚书坑儒,诗经肯定首当其冲。

好在那个时候的诗经呢,还可以口传心授,所以汉朝建立的时候有三家诗。

鲁诗、齐诗、韩诗这三家诗,他们讲述传授的诗经是官方认可的。大家注意这三家诗被称为今文经,都是用隶书写的,因为古代的已经失传了嘛,但是直到汉武帝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情。

有一天鲁恭王修建马场,要搞大拆大建嘛,在孔子的老宅的墙壁里面发现了很多的古籍,里面有尚书啊诗经啊都有,而且这些书都是用蝌蚪文写的,也就是先秦时候的篆书,我们把这批书称为古文经。

那后来鲁国人毛亨毛长就对这个古文诗经进行了解读,后来毛诗压倒了三家诗,三家诗反而逐渐失传了。所以我们现在读诗经,绕不过的就是毛诗,毛诗在诗经的每首诗前面都会有《毛诗序》,阐明了这首诗的主旨啊意义之类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诗经一路流传下来是经过了各种学者大家的注疏和解读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李山教授的这个《诗经析读》为什么好?是因为他站在了前面那么多研究的基础上面,所以它肯定是站得更高,站的更远。

同时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李山教授他对我们现在出土的一些竹简上面的一些新的史料也进行了结合,所以他对诗经的一些论证和解释,应该说是更加有说服力的。

风雅颂

诗经六义就是风雅颂赋比兴。

我们着重讲讲风雅颂,什么是风,什么是雅?什么是颂?我们说说三种观点,先说毛诗的观点,毛诗是怎么看待风雅颂的?

《毛诗序》中提到:

风者,讽也,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这里是说风就是讽刺的意思,具有教化和讽诫的双重作用。

一是教化,是君主对臣民的教化,二是讽谏,臣民对君主进行讽谏,它通过一种讽刺反讽的手段去提醒君主,你在为政当中要注意这样那样的事项,不能让老百姓来说你的闲话,那毛诗认为什么这个要叫风呢?

因为你不管是教化还是讽谏,都需要像风一样,非常的含蓄,非常的委婉,非常的温柔,我们说润物细无声,就是让听的人呢,不会觉得非常难受,但是他内心的是能够接受这种教化和讽谏的,所谓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意思是说雅的作用和风刚好相反,雅是用正言,就是很严肃很刚正地来谈论王朝的得失和利弊。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颂认为他的作用就是歌功颂德,就是歌颂我王者的美德。

所以毛诗里面认为风雅颂是这样来分的,是根据诗的功能、作用来分的。

我们再来说说朱熹的观点,朱熹认为风雅颂是根据它的内容来划分的,他说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就是说国风里面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些民俗歌谣,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底层老百姓所写的那些歌谣都放在国风里面。

雅和颂呢,朱熹认为就是朝廷宗庙的一些诗歌,就是一些比较高大上的诗歌,放在雅和颂里面,这个是毛氏的观点和朱熹的观点。

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其实这些观点不论是从诗的内容还是诗的体裁才区分风雅颂,都是有失偏颇的。

真正的什么是风,什么是雅,什么是颂,其实我们通过现代学者的考证,应该用音乐用曲调来区分。

风土之音曰风:风其实就是土乐,就是地方的曲调。

那么我们说风诗里面有十五国风,为什么说风就是指地方曲调,比方说十五国风里面有卫风、郑风、秦风、陈风、曹风、豳风等。

放到我们现在其实就是河北腔、山西腔、陕西腔和河南腔等,或者是我们现在的什么昆曲、越剧、京韵大鼓、河北梆子等,所以各国的国风其实就是各地的曲调,所谓的风其实就是各国土乐、各个地方的乐调的意思。

那么古人为什么又要用风这个字来比喻乐调呢?大概是因为风很轻柔的,当风吹动乐器的时候,会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十分悦耳动听,所以古人就用风来比喻音乐。

李山教授他也讲到了,古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叫做吹音定律。春天到了,农民该下地去耕种了,那么什么时候耕种最好,古代就会请一群盲人去吹乐管,因为盲人耳朵很灵,他可以通过管子里面吹出去的风去判断当天的气压、湿度、气温,从而判断这天是不是适合耕种。

所以乐管中的气流就是风,风后来也就用来形容乐曲乐调了。我们说到现在还有一些词叫采风,风俗其实都是和诗经里面的风有关。

一地的风俗是怎么来的?最早就是和这个地方的音乐曲调有关系的,因为一个地方的民风、风俗怎么样,就是从这个地方的传统音乐、曲调、舞蹈这种最原生态的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里面看出来是。

那古人其实认为风不是一个一般的东西,古人说八方风动而虫生,在他们看来风是带着某种神秘的,是用来沟通天人的重要媒介,有这么一种神秘意志的一种东西。这是我们中国古代很奇特的一种观念。

我们再来说说雅什么是雅?

其实古代的雅是通华夏的夏,周王朝把自己的首都就叫做夏,周代的统治者自称自己是叫夏人,所以雅乐就是夏乐,周朝人把自己的方言叫做雅言,和别的地方区别开来。

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北京话,那它脱胎变成了普通话。

那别的地方的话,他觉得都是方言,我普通话才是正统,那周朝也是一样,就是周人用自己的语言演奏的乐曲就叫雅,就是正统的音乐,是朝廷之音。

宗庙之音曰颂。

就是祭祀、祭祖啊等各种典礼时的乐曲。颂和风雅不同的一点就是他往往是载歌载舞,不仅是唱,同时还有舞蹈等表演形式,是非常隆重,非常有仪式感的。

关雎——婚礼进行曲

《关雎》是西周贵族婚姻典礼上的乐歌。而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是一首爱情诗,是“君子”追求“淑女”的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

关于这首诗其实从古到今的对他的解读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有好几个转变。

我们首先来看看古人对他的看法,毛诗序里面写的很清楚,就说关雎是后妃之德,风之始也,也就是关雎讲的就是后妃之德。

什么是后妃之德?字面上面的意思就是周文王的妻子的美德,到后来就衍生之为妇德,就是作为一个妻子要贤惠,要贞洁,要会持家,要不嫉妒,你不嫉妒我丈夫迎娶的其它妾室。

我们很明显可以看出是东汉或者是后世经学家、理学家的一种痕迹在里面,他们往往出于维护儒家伦理纲常,习惯于脱离诗的文本去牵强附会的去解释,这种说法在我们现代已经是基本上完全被抛弃了,因为我从这首诗的文本里面完全看不出什么后妃之德的影子,基本上是无稽之谈。

然后现代学者其实对这首诗的解读也很多,就把它返璞归真了,把他从字面意义上看是青年男女的一首爱情诗,就是我男生追求女生的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

那么这样的理解其实也是有失偏颇的,待会我们就可以看下去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

李山教授在诗经析读里面写的很清楚,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实际上是西周贵族婚姻典礼上面的乐歌,说白了这是一首婚礼进行曲,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首先第一句很简单,不用解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雎鸠就是一种鸟,类似鱼鹰一样的鸟。

那么后面八个字我们要注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首先看窈窕,窈窕我们一般解释为美好,窈窕淑女美好的女子。

但是我们看窈窕这两个字,他们都是什么?他们上面都是一个洞穴的穴,穴字头。其实窈窕他的本意都是有深远幽深的意思的,说明这个女子我并不是那么好接近的,并不是那么好看到的,他不是小家碧玉,他是大家闺秀,我们说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其实窈窕的意思就是这位女子它一定是贵族家的女子,是深居简出的。

那么君子好逑,君子窈窕淑女相对的是君子,君子指的是什么?我们又可以看到君子绝对不是说一般的那种小伙子,古代君子字面上面来看很简单,君之子君王的儿子才能叫君子,那嫡出的称为大人,庶出的称为小人,所以君子啊、小人啊这些词古代的意义其实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那不管怎样,君子都是用来称为那些起码是诸侯贵族地位非常高的人。

所以我们要注意窈窕和君子的意思,然后好逑就是好的配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这位窈窕淑女是我君子的一个好配偶。

所以我们这样看来有没有觉得这句是有点怪怪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我们单纯的把它看作一首情诗的话,或者是一首情歌的话,有没有发现他用的都是第三人称,他用的是君子、淑女。

我们一般的情诗会不会这样写?不会这样写的,肯定是写我怎么怎么喜欢你,你怎么爱我对不对,比如徐志摩就写: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波心。

不可能说某某**怎么样,某某先生怎么样,不可能用第三人称对吧?所以这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其实并不是一首情诗,而是一首婚姻典礼上面的词,我们只有在婚礼上面才会说,让我们祝福某某先生和某某**喜结连理,对不对?

后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个流其实是捞的意思,在水中的荇菜我们把它捞起来。这里用荇菜做意象也是有意义的,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叶子圆形,茎是白色的,是可以吃的,那荇菜做的不是一般的菜,是在祭祀,而且是比较高规格的祭祀典礼上做羹汤用的,所以也可以侧面推断出这首诗的礼乐性质。

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这个是兴的一种手法,用参差荇菜起兴,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就是我醒了也想得到她,睡了也想得到她,然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思服的意思,其实思并不是思念的意思,思是语气助词,没有实际的意义,服才是思念的意思,所以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我因为一直想着希望和这位淑女成为配偶,想和这位女子结合,我的心里面想了很多事情,思绪万千。

其实我想到的很可能并不仅仅是爱情,而是想着我和这位女子结合以后,怎样负担起婚姻、家庭乃至是整个家族、国家的责任和重担,因为是贵族君子嘛,婚姻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所以我才会寤寐思服,我才会辗转反侧,我会睡不着。

这边悠哉悠哉的意思,不是我们现在讲的我悠哉悠哉很闲适的一种状态,又在指的是时间非常的长,我整晚上整晚上都睡不着,在想着事情,我们说悠长悠久嘛,悠就是长的意思。

后面还有很关键的两个词就是琴瑟和钟鼓。我们说琴瑟和钟鼓绝对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家可以用得起的,也不会是在一般的那种青年男女的爱情诗里面会用到的两个意象。

琴瑟和钟鼓古代都是贵族用的,而且是在规格非常高的典礼仪式上面才能用到的。

我们说堂上用琴瑟,堂下用钟鼓情,琴瑟琴瑟,学过古琴的人都知道,古琴有七根弦,其实最早是只有五根弦,因为对应宫商角徵羽五音,又暗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后来呢据说是周文王思念儿子伯邑考,加了一根弦,这根弦清幽哀怨,周武王又加了一根弦,高亢激扬,就变成了七根弦,所以称为文武七弦琴。

那么瑟呢?李商隐有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瑟有50根弦,那琴瑟是非常高贵的一种乐器,在诗经里面大概是琴出现了7次,瑟出现了10次,所以注意他的出现频率是不高的,说明是非常高贵非常难得的一种乐器。

钟鼓就更加不用说了,我们说周朝出土的曾侯乙编钟,这个都是在朝廷庙堂上面才能用的一种乐器。

所以我们解释了这么多意象,就可以看到这首诗是非常庄重非常庄严的婚礼仪式上面的这么一首乐章。

他讲的就是说我从这位小伙子和这位君子和淑女从一开始的追求到后面的结合到后面直接描写婚礼的场景,就是用琴瑟用钟鼓来祝福他们,祝他们永结同心,使他们非常的快乐,乐之嘛。

我们现在称夫妻关系说琴瑟和谐琴瑟和谐,其实最早也是从这首诗里面来的。

那我们再衍生开去讲,诗经为什么会把这首婚礼的乐章放在第一首,或者说我们的周朝为什么会对婚姻对婚礼这么重视,乃至影响了我们华夏文明几千年的这种儒家的那种宗族观念。

其实很简单,因为周朝那个时候只是一个部落,他这个部落是非常的非常的弱小,那么他当时要对抗商朝,我们说是非常无道,他要对抗商朝的话,只能通过联姻,通过婚姻来使自己的族群不断的扩大,从而我能跟商朝去抗衡。

所以从周人他就是对婚姻制度非常的重视,他们那个规定同姓之间不可以通婚的,我通婚就要跟外族人去通婚,扩大我的势力。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只有通过婚姻结成了同盟,我们才可以说是站在了统一战线上面。

这些从周朝贵族复杂的婚礼流程上也能看出来,据说有六礼,比如有反马礼,就是女方嫁过去以后,娘家送女方过来的马车是不回去的,要三个月以后,没有什么问题,才能行庙见之礼,正式祭拜宗庙,承认女方在这个家族的合法地位了,然后才能把当时送来的马还回去,这就叫反马礼,演变到今天变成了回门,就是我们结婚后第三天要回娘家看一下。

所以从古到今我们整个华夏文明就对婚姻非常的重视,最初就是受到了周朝的影响,包括到现在为止,我们也经常有说法说婚姻是其实是两家人的事,而不是说两个人的事。

在西方完全没有这种说法,西方的婚姻其实他可以看做是一种原罪,是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

所以我们看这首诗,更深层次的应该看到我们中国古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包括孔子曾经说婚姻婚姻是合两姓之好,这个姓注意不是姓别的姓是姓名的姓,比方说王姓和李姓和两性之好,婚姻就是两家人变成了一家人。

《易经》上面也有写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也就是说夫妇之道非常的重要,像天地生万物一样,认为所有的人伦关系,所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的这种宗族观念乃至家国情怀,最核心的其实就是婚姻关系,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一个逻辑。

墙有茨

第二首要讲的是《墙有茨》,这是诗经卫风里面的一首诗。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

个人更喜欢琵琶行,琵琶行诗韵律工整,意境深远,曲调悠扬,哀伤婉转。

最绝妙的地方莫过于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开始之后的一段琵琶弹奏描写。

每读到这段,我总会调整心绪,放松神经,左轻松自如的状态下尽情畅想,粗如急雨,小如私语,婉转如流莺,幽咽如涩泉,高潮时浆迸枪鸣,曲终时帛裂掷地。

作者在在偶遇琵琶女,生活在失忆的平和之中。用失忆去疗治失意的伤痛,就像一剂良药秘方治疗心脾。

生活中失忆的平和,时常脆弱得像飘落窗台的雪花,借着一点点温热,就会消融殆尽。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此景此意,让人回味无穷。琵琶行就像一剂苦口良药,让人心静平和思绪万千。

1念红妆·思君顾盼怅相望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依稀记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而如今,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那世事无常,沧海桑田写下的如今又在期许着你为谁而改变。

  有人说,美人迟暮隔云端,那一抹笑靥,风干了伤痛,续不了前缘,三生石上结因缘也竟然成为了幻想的神话,到底是等闲变却,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相思相见,知其何日,此时此夜,却也难为情,也许,那些欲说还羞,千言万语,当遇到那梦里百辗千回的君子,是否早已经思绪吹落到烟消云散。

  念痴心,起妄想,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如那如花美眷,也终究抵不过似水流年。当尘埃落定的脚步总是迟疑于那些匪我思存的状态,忽然明白,夜雨染成天水碧。

  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于是,回首看那伊人,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情何以堪。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忽然想起,人约黄昏后,闲敲棋子落灯花的唯美意境,只是,那些幻觉,终究给予的还是虚妄一场。

  有道是,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那去年春恨新伤,一并缱绻在孤寂的苍凉里,感慨依旧:落花人独立,微雨雁双飞。

贰两盼飘摇

  看如今,秋风暮霭,沉沉楚天阔,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风吹起,花灯落,流星无语,刹那徘徊,点滴心事浮上心头,貌似看到了璀璨烟火,宛若离别,宛若昙花,可望而不可即,记得去年圆月时,花市灯如昼,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恼乱层波横一寸,斜阳只与黄昏近。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劝君莫伤悲,你要记得,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此去经年,良辰、好景虚设暗淡,书得凤笺无限事,犹恨春心难寄。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

  那所谓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定格成凄美的委婉,那只是传说,仅此而已。

  一览无余,举世苍穹间,飞花轻似,细雨如愁,那翠袖疏纨扇,凉叶催归燕一夜西风,几度伤高怀远。细菊枝头,开嫩香还遍,月痕依旧庭院。空庭寂寞,无处话凄凉,年年知与谁同?

叁三分斜阳

  凭江阁,看烟鸿,恨春浓,还有当年闻笛泪。酒东风。

  看那草绿花红,斜阳外,远水溶溶,浑似阿莲双枕畔,画屏中。美景如画,残阳消逝,斜阳倾斜,那人,那景,那风,那情,都栏干倚尽犹慵去,几度黄昏雨。晚春盘马踏青苔,曾傍绿阴深驻。纵然把栏杆拍遍,最不残桓,离别隔年久,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

  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江河入海奔,万物为谁春,明月照不进,离别人。

  长相思,是扣着那颗心底的弦,一树桃花,叹息美人悲戚,长安却依旧繁华,在浪迹天涯的潇洒狂放外,还是藏匿不了那份不可靡灭的万种风情,无论山高水长,风急浪高,世情流转,容颜已改,这根心弦一直风华着岁月的沧桑,那曾经沧海,也却巫山不是云。

  鹫岭峰前阑独倚。愁眉蹙损愁肠碎。红粉佳人伤别袂。情何已。登山临水年年是。常记同来今独至。孤舟晚扬湖光里。衰草斜阳无限意。谁与寄?

  西湖水是相思泪。那断桥上,夕阳西下几时回,断肠落幕情难深。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玉箫吹遍烟花路,小谢经年去,更教谁画远山眉,又是陌头风细,恼人时。

  我自是年少,韶华倾负。你要记得,那年那月,垂柳紫陌洛城东。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

  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

  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灯影浆声里,天犹寒,水犹寒。

肆四锦红妆

  红酥手,黄滕酒,一杯愁绪,几年离索,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帆塞外声。看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绣不尽的鸳鸯枕,只问君心何事轻别离。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当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彼时浓情别意,皆付春水向东流。抬头仰望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如你在我心中,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伊人月下戴红妆,不知伊人为谁伤,鸟儿尚成双,相依对唱忙,怎奈伊人泪两行,独唱伴月光,孤影共徜徉。柳叶裙下躺,貌似心亦伤。奈何与君共聚梦一场,戏中人断肠,梦中暗思量。

  回望月下,孤影渐苍茫,不解风情,落花绕身旁,戏中两茫茫,梦中在心上。满院花香,只限于想像,

  窗外月光,怎体会烛光?被笼罩困住的忧伤。那世间的风霜堆成了桥梁,搭在湖面上通向你的身旁,无言沉默中,烟笼寒沙,却惊喜于看到你转身的模样。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与君踏歌已陌路。那曾经,我卸下胭脂红妆,泪如烟雨,胜过江南启航。

  有缘相遇,无缘相聚,天涯海角,但愿相忆。

  有幸相知,无幸相守,苍海明月,天长地久。

  于是,那一幅墨色未干的纸张,写着永世难忘的沧桑,斜月帘栊。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窥见了一种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淡罢,淡罢,绝不为万物所主宰,我独逍遥于濯浊之外,蝉蜕去拖累,只愿抱明月而长终。江边一蓑烟草,一片缟素。

  风华笔墨,后庭尘埃。便天光云影,不与徘徊。纵三千里河山,亦四十年蓬莱。青丝染霜,镜鸾沉彩。

你说·后来

你说帘外海棠,锦屏鸳鸯;后来庭院春深,咫尺画堂。

你说笛声如诉,费尽思量;后来茶烟尚绿,人影茫茫。

你说可人如玉,与子偕臧;后来长亭远望,夜色微凉。

你说霞染天光,陌上花开与谁享;后来烟笼柳暗,湖心水动影无双。

你说彼岸灯火,心之所向;后来渔舟晚唱,烟雨彷徨。

你说水静莲香,惠风和畅;后来云遮薄月,清露如霜。

你说幽窗棋罢,再吐衷肠;后来风卷孤松,雾漫山冈。

你说红袖佯嗔,秋波流转思张敞;后来黛眉长敛,春色飘零别阮郎。

你说暗香浮动,刹那光芒;后来玉殒琼碎,疏影横窗。

你说良辰美景,乘兴独往;后来红尘紫陌,雪落太行。

你说赋尽高唐,三生石上;后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

你说玉楼朱颜,飞月流觞迎客棹;后来幽谷居士,枕琴听雨卧禅房。

你说高山流水,客答春江,后来章台游冶,系马垂杨。

你说锦瑟韶光,华灯幢幢;后来荼靡开至,青苔满墙。

你说天地玄黄,风月琳琅;后来月斜江上,云淡天长。

你说兰舟轻发,西楼月下忆姣娘;后来江湖两忘,只影天涯踏秋殇。

你说幽谷听溪,寻芳清岗,后来落花丁零,水涸潇湘。

你说霜冷长河,蒹葭苍苍,后来伊人何在?孤坐未央。

你说月洒寒江,玉柱琼梁,后来冷镜残钩,三更榻凉。

你说梦呓故园,桃花水里游鸳鸯;后来千山暮雪,老翅几回自奔忙。

你说春光正好,韶华正茂,只羡鸳鸯不羡仙

后来春去难留,庭院深锁,咫尺天涯画堂前

你说玉笛飞声,如慕如诉,费尽思量诉衷肠

后来宝鼎茶闲,茶烟尚绿,斯人踪迹已渺茫

你说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同结好

后来十里长亭,望眼欲穿,杨柳岸月残风晓

你说霞染天光,春色将老,陌上花开缓缓归

后来台城柳暗,烟笼长堤,惊鸿照影不复回

春秋中文社区 http://bbscqzgcn

你说彼岸人家,华灯初上,温馨祥和心所向

后来渔舟独回,歌尽沧桑,一蓑烟雨自彷徨

你说岁月静好,并莲同心,天朗气清风和畅

后来轻云蔽月,白露为霜,伊人不知在何方

你说茜纱窗下,棋罢茶闲,意绵静日玉生香

后来风雨飘零,孤松独支,山冈无处话凄凉

你说新妇初妆,轻颦微嗔,秋波流转思张敞

后来愁上眉头,心结难开,春色飘零别阮郎

你说暗香浮动,月色黄昏,占尽风情向小园

后来疏影寥落,月影横窗,零落成泥难暄妍

你说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乘月无时夜叩门

后来红尘紫陌,踽踽独行,雪满太行阻归人

你说襄王有梦,神女多情,三生石上立誓言

后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别后难再续前缘

你说雕栏玉砌,倾国红颜,谈笑往来水流觞

后来绝代佳人,幽居空谷,常伴青灯古佛旁

你说高山流水,春江月夜,琴瑟相和酬知己

后来章台游冶,系马垂杨,青楼日晚歌钟起

你说锦瑟韶光,似水流年,灯火阑珊回首处

后来荼靡开至,繁华落尽,心已成冰墙已筑

你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风月无边自琳琅

后来月斜江上,云淡天长,人生长恨水长东

你说兰舟催发,执手相看,锦书月下寄相思

后来相忘江湖,肠断天涯,古道西风瘦马嘶

你说幽谷听溪,寻芳清岗,阆苑仙葩无瑕玉

后来玉带悬林,水涸潇湘,香魂一缕归何处

你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伊人宛在水一方

后来伊人不在,芳踪难觅,抱膝孤坐夜未央

你说月华如水,清辉如练,皎皎华光照玉楼

后来破镜难圆,残月如钩,梧桐寂寞锁清秋

你说梦呓故园,春江水暖,戏水鸳鸯成双对

后来千山暮雪,人踪俱灭,披蓑独钓寒江雪

3独醉笑春分

碧霄凤吟九韶玄,­绝凰清音断冰弦。­步云登仙非吾愿,­人生如梦尽随缘。­月明林幽山河远,­凭阑独酌夜风前。­酒狂忘尘灵剑舞,­醉倚西楼自在闲。­惆怅相思愁几许,朱颜玉容。残月梧桐,碧烟凤落如梦中。­寒纱惊起镜花梦,疏雨秋红。何处琴声,心事谁知诉东风。­天涯梦归浪迹行,­沉醉樽前泪雨零。­何如断缘心似水,­忘尘无忧亦无情。­昔颜花满枝,欲作叹花词。心到悔处愁已失,何必薄情难忘,枉相思。­

纵马仗剑行,独醉笑春风。踏月狂歌越尘声,不道金樽尽也,卧芳丛。­风流梦雪仙­素颜绝代飞云佩,­怡容倾城却月钗。­羽衣风袖凌虚步,­渺渺惊鸿翩影来。­雪仙瞳剪水,­烟萦碧荷夜华开。­红袖清歌舞韶颜,­浮生醉里逝流年。­月华花影千蝶梦,­薄幸青楼柳意欢。­天昏地崩龙焰射,­神啸鬼哭山河裂。­醉笑游枪舞银蛇,­大道在我杀逆者。­长锋破敌三千万,­战袍浸染修罗血。­君王一剑定天下,­九霄飙彻帝狂歌!­七绝-慕锦黎­桂枝烟远子规啼,­花雨倾城慕锦黎。­初见浅缘轻别后,­月寒小楼忆白衣。­我本风流客,逍遥行世间。­遨游八极策天马,直上九霄御凤鸾。­珠袍凌虚负神剑,瑶殿蕊宫赴桃宴。­临风潇飒逸气飘,逝若流星过飞电。­紫烟袅袅破雪云,鲛歌韶音华光炫。­击鼓落雷鸣天奏,嫔娥曼姿扬彩袖。­穿花鱼贯羞颜回,金樽倾满流霞酒。­流霞饮尽千万杯,当时酩酊任大醉。­醉后舞剑若游龙,明焰千里连长空。­狂啸一声谁敢敌,声动六界皆震惊。­邀战群仙无敌手,上穷碧落下幽冥。­自是天涯浪荡人,恣欢不羁无世情。­拂衣大笑高歌去,弄月吹萧隐太清!­颠步踏艳玉城东,­踉踉如醉半倚风。­绝情目空轻伊笑,­沧浪无蝶一邪龙。­心动,心动,夜来伊人入梦。­心痛,心痛,愁浓吹酒不醒。­心冷,心冷,从此孤箫清影。­邪狼血瞳裂天啸,­火翎玉羽冥凤叫。­一剑白龙碎雪鳞,­三刀飞尘破七曜。­吾宁叛世为独夫,­随欲风流堕魔道。­翻云只手握苍生,­仰天张狂不羁笑!­恨天魔­幽帝魔名恨天,­不敬天地傲黄泉。­苍生自有红尘笑,­何必仙神无情欢。­妖刀赤焰千佛斩,­鬼雨紫雷灵霄穿。­谁道狂魔不胜正,­我以龙牙断轩辕!~!~!~­暗惜流光谁与共,忆昔怡容。飘尽碧桐,寥落清秋凤楼中。­无情惊破痴情梦,泪湿绡红。弦断绝声,前尘旧念淡如风。­寂寞黄昏独倚楼­桐不随风风自休­但恨杯中不是酒­一醉消我百千愁­露凝梨花红叶暮,风摇雨湿黄昏树。­何似去年春,洒泪别故人。­故人今两忘,旧情忽如恍。­能承君情,一诺守一生。­烟锁云收,倚孤楼,又添消瘦。愁如许,东风不散,眉间春皱。霜鬓萧萧沧桑尽,寒衫飒飒悲怀透。叹黄昏,薄幸双飞燕,君羡否?­

今生情,谁相守;来世约,何人候?笑情仇不过,落花拂袖。人生几回忘情欢,且放高歌倾美酒。醉携琴,一曲逍遥调,还独奏!­人闲尘事少,独行幽径斜。­云涛沉落日,古道落杨花。­远山暗暮色,晴空淡明霞。­心大容天地,一笑渺无涯。­红叶碧锦醉斜昏,­柳烟含笑倚佳人。­狂云初月俱同在,­何必寻艳动春心。­一生孤寡,­邪帝独尊傲天下。­疏狂宁将大道负,­逆我者、­杀!杀!杀!­回廊一瞥成永寂,步转香阶。缱绻难别,负我一生陷情劫。­知卿近来红鸾动,谁幸双蝶?情殇不灭,自欺忘卿做风邪。­流年轻逝销缘浅,思卿不得见。伊人无语宿西楼,咫尺徘徊心乱千缕愁。­情回肠转无处诉,长夜垂泪度。晓来浓醉忽梦惊,只因梦中月下一见卿。­衣薄透轻冷,­支眉迎西风。­朱光罗鬼树,­天旷夜幕空。­幽行笙歌远,­凄望怅寂冥。­廖落人散后,­孤心与谁逢?

4细雨梦回烟月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雁鸣长风云如雪­

晶帘初上梧桐月­

霓裳新韵绿绮闲­

吹彻凤萧旧声切­

谁唱墨明清秋夜­

倚阑小楼伊音裂­

独下香阶幽人寻­

月落冰璃飞红叶­

醉忆孽雨萧­

雾笼重楼秋月寒,容消金镜红颜。一世疏狂几曾欢?瞑听弦歌醉,何处不羁似樽前。­

不如拂袖了尘缘,淡看云梦萝烟。谁能冷眼望清穿?菁华若逝水,影远夕沉落瑶天。­

浣溪沙­

紫檀玉砚人断肠­

愁绝银钩暖墨香­

三更泪雨细思量­

梦回琼窗垂怡态­

徘徊北望顾月廊­

薄命无缘羽林郎­

蝶恋花­

南窗芳残红荫树,不禁秋风,凋尽芳菲去。瑶殿香罗惜金缕,轻逝韶华怯寒暮。­

醉梦醒来愁无数,漏声络纬,多少流年度。最是情浓消魂处,静听雨冷夜萧疏。­

七绝·秋夜­

临窗独立白楼月­

栏外晴空袅夜烟­

天净云浓双雁过­

风清酒淡一超然­

清平乐­

情味亦醉,绿绮西厢泪。菱纱香风春柳翠,清流兰溪碧水。­

花萦粉蝶双飞,荫苑独酌独悲。暮雨三千萧索,落寞一枝玫瑰。­

梦江南·忆忆孽­

临秋立,月冷寒透袭。吹萧无人怜孤影,幸得玉真倩添衣。白首莫相离。­

相离后,柔情悔未惜。愁倚绿阑凝霜晓,著露魂思向谁依?彻夜长相忆。­

长相忆,忆远泪凄凄。云意沉沉清黛减,经年久别音信稀。圆镜梦昨夕。­

羽林郎·忆轩­

碧纱烟沈,翠帘风晓。独凭栏,凝眸悲浓几许,憔悴相思调。昔颜今为他人好,无情负我愁多少。夜阑珊,倩谁添香盈红袖,泠澹月残怅清宵。­

玉樽浅,忆轩深。醉含泪,渍雪痕。愁绝切,寒声闻。旧曲断肠昔琴韵,落魄帝伤离憾尘。­

无题­

春别阑珊闲凤筝,­

雪落梨花照晚晴。­

今生无缘长相守,­

怎奈寂廖盼来生。­

残宵琼楼西风冷,­

梦觉凄凉却薄情。­

回首心灰尘烟碎,­

当时痴狂一场空。­

奥婷·樱花落­

风吹株雪樱花落,冷香红雨琐。金络漾春妍,冰羽著凤仙。­

今夕何忆,清歌一曲琴殇祭。谁扣丝弦,飘尽碧梧觉帝玄。­

叹花­

灵霄夕瑶落金凰,­

应羞花色淡著妆。­

未及芳时春有属,­

最是寂廖夜君伤。­

倾尽天下­

残梦依稀萧声远,看遍颢景如画。折枝无双结朱砂,凌烟传绣情,碧血染桃花。­

流年荏苒红巾褪,倾城敛尽风华。黄泉相挽渺生涯。为君覆天下,魂断袖手崖。­

叹花<进化版>­

倾心情深卿不知,­

残春空自恨芳时。­

筇竹晓风流烟碧,­

梧桐细雨滴相思。­

玉钗凤尾韶颜羞,­

轻扬浅笑一温柔。­

惊艳销魂愁何限,­

独向枫林悲寒秋。­

醉花阴­

踏月归来秋光黯,曲廊依依见。笑靥恨翠弯,言欢相挽,不语愁肠断。­

落花有意着空怨,泪染红妆惨。寂寞春心淡,天若有情,遂我绝情愿。­

莲香­

粉浅雍容艳中娴,­

恍若白衣落尘仙。­

锦鲤凌浪吻千叶,­

一池青荷捧玉莲。­

无题­

人生何事最伤心­

相思清弦断轻琴­

情根深种言不得­

一片深情谁与说­

倾指凝眉愁落飞­

抬头新月似愁眉­

待得明年寒霄雪­

冰心相忘此情绝­

安之若素­

多情多感心易伤­

今朝心碎尽断肠­

从此休言琴殇事­

任我无蝶一枝芳­

未央歌­

弦上流音不堪闻­

风中芰荷尘外春­

卿自醉颜向君笑­

伤心独我未央人­

寒萧若­

琼霄欲上踏雁飞­

笑看红尘尽劫灰­

邀饮散仙千年醉­

寒萧一声云外吹~­

蔓蔓菁萝·未鸯­

仙姿倾城玉年少­

倚阑听琴梨花笑­

南枝未鸯悲彻啼­

啼尽丹血弦月西­

情深转恨亦难忘­

始知情字最断肠­

何处红楼闻夜歌­

惆怅子离忆菁萝

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以降,经历代累积,浩如烟海,蔚为大观。整个诗歌,有关情、色、性的描写,绵延不绝,贯穿始终,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笔者沿这条线路寻幽探胜,时有所得,集成一文,分期贴出来,向方家请教,与读者分享。

分列目录如下:

 一.诗缘情

 二.情是何物

 三.打情骂俏

 四.相思调色

 一.美女如云

 二.螓首蛾眉

 三.软玉温香

 四.病态美

 一.巫山云雨

 二.浅斟低唱

 三.良宵苦短

 四.词艳赋

一.诗缘情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文学作品有多种形式,但在最初就是诗歌,其它文学形式是后来才陆续出现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按林语堂的说法,中国人缺少宗教情怀,就和诗歌有关,因为诗歌取代了宗教,为人提供灵性,活跃感情,医治心灵创伤。中国古代所有的学者都是诗人,至少是装出一副诗人的模样。即使在近、现代,小说、戏曲及其它一些种类的文学作品大行其道,诗仍然常常被当作的文学形式。

诗的原始形式应该是歌,有文字以后,歌词被记录下来,并逐渐与音乐脱离,就成为诗。中国的早期著作,如儒家六经,其中就有许多韵文,显示其与音乐的关系。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先秦典籍中只称为《诗》,汉朝独尊儒术,学者们将其奉为经典,成为儒家六经之一。《诗经》中的作品,本来就是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就说明诗三百余篇都可以歌唱、伴舞、或用乐器演奏。《史记孔子世家》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自己也说过:“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诗本来可唱,当为定论。

诗歌是如何产生的,要表现什么,这些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有许多说法。一般认为,诗歌最初是简单的歌谣,与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有韵律,有节奏。《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葛天氏“投足以歌”的记载,就是载歌载舞。歌舞又是如何产生的?许多人认为产生于劳动,《淮南子道应训》云:“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接受了这个说法,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举例说,在大家抬木头觉得吃力时,有人发出“杭育杭育”的叫声,就是文学创作,此人就是作家,是所谓的“杭育杭育派”(其实,“杭育杭育派”是林语堂对左翼作家的讽刺)。当然这只是后人的推测,远古的人对此没有记载,也无法记载,因为歌舞的产生必然早于文字。我们观察一般动物,它们“劳动”(比如捕食)时,并不一定发出声音,倒是它们发情时,会作出非同寻常的举动,发出特异的声音,与原始人类的歌舞颇有相似之处。因此笔者认为,人类的歌舞更可能是产生于情 欲的表达,歌舞者用动人的歌声和迷人的舞姿吸引异性,传达爱慕之情。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就是诗歌是有感而发,表现人的感情冲动。《毛诗序》说得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然而千百年来,人们用诗歌表现情感的欲 望,常常受到排斥和压抑。《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就是所谓的“诗言志”。闻一多先生考证,“志”从士从心,“士”训“止”,“志”的本义是停止在心上,指记忆、怀抱、意愿等。“诗言志”的意思就是,诗歌是用来表达襟怀抱负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所谓“文学的自觉时代”,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四科八体的文体论,曾指出“诗赋欲丽”,陆机在《文赋》中更明确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诗歌由情感而发,要绮丽华美,这就是所谓的“诗缘情”。“缘情”说后出,比“言志”说更准确地表达了诗歌的特征。其实二者本来相差无几,情和志的意思相近,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第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有点和稀泥,唐孔颖达《疏》则干脆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但长期以来,“诗言志”中的“志”被解释成经过礼教规范的思想,是“文以载道”之“道”,“诗缘情”中的“情”则被视为未经礼教规范的男女私情,造成古代文学批评“言志”与“缘情”的严重对立。

诗三百篇的诞生早于儒家,其中多有语言朴素感情纯真之作。朱熹《诗集传序》云:“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说明“国风”中的诗歌多来自民间爱情歌谣。这些作品是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源头,表现了人的真情实感,反映了人性的本质意愿,具有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诗经》之后,楚辞、汉赋、乐府诗,及唐诗、宋词、元曲,还有南北朝至明清的大量民歌,继承了“国风”的传统,使抒情诗在各方面茁壮成长。从总体上来说,抒情诗在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叙事诗基本上不成气候。如果诗不能“缘情”,只能“言志”,恐怕大多数诗歌都要被否定了。

孔子与《诗经》有不解之缘,司马迁记载孔子曾对《诗经》动过大手脚:“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就是说,孔子删除了十分之九的诗篇。学者们对删诗说疑而不信,但孔子对《诗》确有许多论述,特别强调《诗》的重要作用。他教导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又提出“温柔敦厚”的“诗教”:“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孔子还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这些都对后世评价《诗经》和整个文学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无邪”本是一句诗,出自《诗经鲁颂駉》,按闻一多的解释,“邪”为“穷”意,“思”本是语助词,这句诗的大意是“啊,无边无际”,但孔子却把它解作“思想无邪”了(《诗经讲义》)。其实,这一点早有人指出过,朱熹在《诗集传卷二十》中评注该诗时,虽重弹儒家老调,将“思无邪”解为“必使无所思而不出于正”,却引前人话说:“昔之为诗者,未必知此也。孔子读诗至此,而有合于其心焉,是以取之,盖断章云尔。”等于默认孔子“合于其心”地断章取义。“思无邪”作为孔子对《诗经》的概括,过于简单和片面,却成为儒家的文学批评标准。孔子的本意似乎是说,《诗经》中的作品总体上没有很出格的地方,因此可用以教化百姓。但这三个字被后世奉为作诗的标准,要求诗歌内容符合社会道德,不能表现异端思想,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有害的影响,曾被鲁迅斥为“囚人的牢笼”。

历代许多名家都曾撰文,强调文学、特别是诗歌的抒情特征。《文心雕龙物色第四十六》云:“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钟嵘《诗品》序言开篇就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并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明确地指出能充分表达人七情六欲的只有诗歌。梁简文帝萧纲指出:“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戒当阳公大心书》)梁元帝萧绎则说:“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脣吻遒会,精灵荡摇。”(《金楼子立言》)二萧都提到一个“荡”字,就是强调在文学创作中放任感情,不受拘束。白居易也指出诗以真情实感打动人的心灵,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从屈原的“发愤以抒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到韩愈的“不平则鸣”,都表明文学创作常常是感情涌动,一吐为快。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进一步指出诗人受到困苦环境的磨砺,“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才能写出优秀作品,引起人们的共鸣。

其实,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说,曾指出过诗“可以怨”。对于“怨”,孔安国注为“怨刺上政”,《毛诗序》也说“下以风刺上”,但又说“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仪”,给怨刺加上了框框。朱熹将孔子的“怨”注为“怨而不怒”,淮南王刘安《离sao传序》也早就说过:“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悱而不乱”,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则说:“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所以怨刺是有界限的,“刺”只是所谓的“美刺”,不能违反“温柔敦厚”的诗教,更不能破坏封建伦 理秩序。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曾刊行民间歌曲集《山歌》,他在《山歌序》中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晚明公安派提出在文学创作中“独抒性灵”,清代中期的袁枚将“性灵”说借来论诗,指出“性情以外本无诗”,并说:“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模仿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也作了一首“论诗”诗:“天涯有客号玲痴,误把抄书当作诗。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随园诗话卷五》)还有大批民间作者,不知“温柔敦厚”的诗教为何物,管它什么“言志”、“缘情”,只是有感而发,直叙心声,正如金圣叹指出的:“诗者,人之心头忽然一声耳,不问妇人孺子,晨朝夜半,莫不有之。”(转引自林语堂《吾国吾民》)笔者在这篇系列文章里,除了谈论很多文人学士精美的诗歌作品外,也将提到不少民歌,它们虽多为粗俗之作,但是真情流露,也颇有趣味。

《诗经》的开篇《关雎》,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对这首诗的解释众说纷纭,有说是讽刺帝王的,有说是颂扬后妃之德的,有说是婚礼上的赞歌,还有说是民间情歌。这些说法似乎都有些问题,而儒家“后妃之德”的说法可能是最牵强的。孔子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给儒家对《关雎》的评价定下了一个基调。《毛诗序》首句就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这种解释被后人继承,如《文心雕龙比兴第三十六》云:“关雎有别,故后妃方德;尸鸠贞一,故夫人像义。”孔颖达《疏》亦云:“二《南》之风,实文王之化,而美后妃之德者,以夫妇之性,人伦之重,故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此诗之作,直是感其德泽,歌其性行,欲以发扬圣化,示语未知,非是褒赏后妃能为此行也。”以上的说法都比较笼统,属于概念化的评价,朱熹《诗集传关雎》则说得比较具体:“周之文王,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宫中之人,于其始至,见其有幽闲贞静之德,故作是诗。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和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善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按他们的说法,《关雎》中的“君子”是指文王,“淑女”就是文王之妃太姒,而这篇诗作是借后妃之德来教化百姓。此种解释,不是将《诗》作为文学作品,而是当成了伦 理的附庸、政治的工具、宣扬儒家思想的教科书。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因读《关雎》而春心萌动,废书而叹曰:“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看来深闺之中的娇**比那些腐儒还更能体会到《关雎》一诗表现男女情爱的实质。清人华广生收集改编的《白雪遗音》是一部民间艳歌集,卷二中有一首马头调《诗经注》,笔者觉得倒是挺符合《关雎》的本意:

 关关雎鸠今何在,在河之洲,各自分开。

 好一个,窈窕淑女人人爱,只落的,君子好逑把相思害。

 辗转反侧,悠哉悠哉,好叫我左右流之无其奈,怎能彀钟鼓乐之把花堂拜。

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蝶恋花》:

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

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诗缘情”指出了诗歌抒情的特征,清乾隆年间大才子袁枚说“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又指出了男女情爱在“情”中的显著地位。本文所谈论的“情”就具体指男女之情,包括夫 妻情、恋人情、婚外情、恋ji情、相思情等等。

《诗经》中有许多表现男女情爱的诗歌,《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提出了对理想爱人的追求;《郑风女曰鸡鸣》中的“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描绘了夫 妻生活的和美;《邶风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达了白头谐老的意愿;《王风大车》中的“榖则异室,死则同xue。谓予不信,有如皦日”,更是发出了生死不渝的誓言。《王风采葛》描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急切之情如跃纸上: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反映女子热烈追求爱情的诗歌也有很多,《诗经》里的《召南摽有梅》和《郑风子衿》就是描写姑娘迫不及待地希望有小伙子来追求。晚唐诗人温庭筠喜欢作“浮艳之词”,有一首《南歌子》写少女思春,非常传神: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少女一边刺绣,一边偷看意中人,最后“不如从嫁与,作鸳鸯”一句大胆直率,被古人评为“有《乐府》遗风”(《栩庄漫记》)。

与温庭筠齐名,同是花间派名家的晚唐诗人韦庄有一首《思帝乡》,更加憨直泼辣: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怀春少女与风流少年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立即决定要嫁给他,即使将来被抛弃也不羞愧。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云:“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所举的例子就是这首词。对比温韦这两首词,对两人风格上的差异也可见一斑。按现代词学名家夏承焘的说法,温庭筠“密而隐”,韦庄“疏而显”,“温庭筠作这类恋情词,最直率的也只能如《南歌子》词中所说:‘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而韦庄词于‘一生休’之下,却又加上‘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两句,简直是说到尽头了。”(《唐宋词欣赏》)

汉无名氏所作乐府诗《上邪》,描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连用五种绝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表达自己坚贞的情意,率直决绝的程度超过韦词,被梁启超称之为“奔迸的表情法”(《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敦煌曲子词里有一首《菩萨蛮》,形式上比《上邪》更成熟一些,极有可能是其仿制品: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作者在“枕前”所发之愿,情意更加浓烈,不可能的自然现象也多了一种,共六种。

明朝文学家冯梦龙刊行的民歌集《挂枝儿卷二》有一首歌《分离》与上面两首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分离,除非是天做了地;要分离,除非是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是官做了吏。

你要分时分不得我,我要离时离不得你。就死在黄泉也,做不得分离鬼。

《情史》载元代书法家赵孟钕悠拮庸芊蛉四昀仙衰,欲纳妾,管夫人写了下面这首《我侬词》作答,立刻打消了丈夫纳妾的念头nbsp;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上面这些诗歌表现忠贞不愉的爱情,海誓山盟,激 情奔放,而很多表现离情别恨的诗歌,则是凄风苦雨,缠绵悱恻。晚唐李商隐是写情的高手,他的一首《暮秋独游曲江》,用江水表现爱情,表示情意绵绵不绝: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北宋张先的《木兰花》更进一步: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末句“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用江水和山来与情比,情比水深,比山重。

宋朝文学家司马光一次在宴会上看到一位舞ji,为其美姿所打动而写了一首《西江月》词: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司马光为人方正,难得有这样的艳 情之作,因此被人讥为:“此公风情亦不薄”(《情史卷十五》)。其实作者还是很克制,用语平淡,含蓄不露,正是“发乎情,止乎礼仪”。“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一句是用反语来表现单相思的痛苦:早知道相思如此折磨人,倒不如不见的好;早知道有情徒增烦恼,那还是无情更好受,无情便六根清净。

“有情何似无情”的反语手法,晏殊《玉楼春》中也用到过:“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其实两者都是化用杜牧《赠别二首》(其二)的诗句: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两人离别前夕相对无言,似乎无情无义,其实恰好相反,正是多情的缘故,才不象过去那样谈笑风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自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康熙朝的纳兰成德,一生富贵荣耀,却是个情痴。清人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中云:“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这是针对宋人说的,我看在中国古代男性诗人中,成容若才更当得“古之伤心人”之称。他留下来的《饮水词》多为表现离情别恨或悼亡之作,有一首《摊破浣溪沙》云: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人到情多情转薄”是“多情却似总无情”的翻版,“而今真个悔多情”比“无情不似多情苦”更进一步,情多到了使自己反悔的地步,可知多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之深。

用反语表达深情的古代诗词还有不少。两宋之交的词人吕本中有一首《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首词富有民歌风味,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只是白描。上下阕的第一个字“恨”其实表示的是“爱”,恨由爱生。

《全唐诗》录有太原ji《寄欧阳詹》诗一首,对一去不复返的旧情人,表达了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

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识旧来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在中国古代,女人 大多不能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一旦别离,除了又思又恨,容光日减,还能怎样?

北宋优秀的女词人魏夫人,曾得到朱熹颇高的评价:“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魏夫人为宰相曾布之妻,其词清丽委婉,一首《系裙腰》云:

灯花耿耿漏迟迟,人别后,夜凉时,西风潇洒梦初回。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

锦屏绣幌与秋期,肠欲断,泪偷垂,月明还到小楼西。我恨你,我忆你,你争知?

人生多有不如意处,富贵如魏夫人者亦如此。“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表现的是空床独守的幽怨;“我恨你,我忆你,你争知”,也是一种爱恨交织、柔肠回转的情态。

由爱生恨是人之常情,当然不一定是真恨,更多是怨,怕对方不了解自己的心意,一汪深情没有着落处。古《越人歌》唱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吴均《青溪小姑歌》有“日暮风吹,叶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韦庄《菩萨蛮》也有“凝恨对斜晖,忆君君不知”,此正所谓“今古同怀”。元朝有一位才女萧淑兰,看上了在自己家里借住的张生,就写诗词求爱,但张生不领情,稍后不辞而别,萧淑兰又写到:“有情潮落西陵浦,无情人向西陵去。去也不教知,怕人留恋伊。忆了千千万,恨了千千万。毕竟忆时多,恨时无奈何”,将得不到对方情感上的回应而爱恨交加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2732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