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迎飞雪,雪后的故宫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北京故宫迎飞雪,雪后的故宫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第1张

雪后的故宫看上去非常的雄伟、庄严。

北京故宫迎飞雪

这次雪下得很大,最近几年好像没下过这么大的雪。当空中飘满雪花的时候,整个故宫北京城似乎突然变了味,变得庄严、气势、雄伟。红色的墙立在雪中,裸露的琉璃瓦反射着阳光,蓝色的砖在地上,充满了古老的含义。被大雪掩盖似乎掩盖了一段历史和许多故事,古城墙中的神秘世界令人神往。当雪越来越小的时候,很多游客开始在这个历史古迹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静静地走在其中,仿佛走进了一个仙境,银装素裹。

雪后的故宫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紫禁城是清朝遗留下来的古都。在紫禁城里,曾经有许多皇帝。在古代,皇帝代表天空,所以皇帝的地位很高。可以说,皇帝不仅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而且还住在一个宏伟的地方。作为皇帝的住所,紫禁城自然是宏伟的,在紫禁城的墙壁和瓷砖之间,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从远处看,故宫被大雪覆盖。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区域是白色的。如果我们仔细看,我们可以看到白色中交织着许多颜色。可以说这样的故宫无疑是美丽的。

即使不在冬天,故宫也值得一游。

历史上,故宫是中国历史的见证。从科技的角度来看,故宫能够完好无损,也有科技发展的原因。可以说故宫对中国意义重大,对于人们来说,故宫已经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这说明故宫无疑是令人向往的。在被大雪覆盖的故宫,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人们的脚步也从未停止。雪后的故宫,依然可以看到很多游客,这些年来,来紫金城游玩的人数从未减少。冬天,人们仍然喜欢去故宫旅行。从游客的角度来看,游客已经多次游览过故宫,这说明故宫无疑是美丽的,而大雪过后的故宫无疑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景观。

在北京的冬天有不少好玩的地方值得一去,室内和室外都有不少冬天游玩的地方,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了不少好玩有趣的地方,感兴趣的朋友们周末一起去打卡吧!

1、去颐和园拍冬韵

颐和园一年四季总会给你不同的景观,昆明湖更是如此。

入冬以来,颐和园昆明湖部分角落开始结冰,夕阳西下之时,冰冷的冰面与远处暖暖的夕阳交织在一起,勾画出一幅优美的冷暖画卷。

颐和园粉红色的云彩!让昆明湖平添了一分静态美。

除了昆明湖,冬日的颐和园还有一胜景,就是冬至前后,阳光斜照,会穿过十七孔桥的桥孔。

今年金光有点着急,离冬至还有大半个月,十七个桥洞子就都亮了。

2、去官厅水库观鸟

位于延庆和河北交界处的官厅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大型水库,素有“塞外明珠”的美称。

冬日的官厅水库有多美,大家有可能有所不知,除了美丽的风力发电大风车,这里还是个观鸟的绝佳地。

选上一个好天气,漫步官厅水库,看芦苇摇曳,看群鹤舞空,静静听风,有这样的景致冬天也不那么萧瑟了吧!

地址:北京市西北约80公里的永定河官厅山峡入口

3、去长城看莽莽苍岭

在这个寒风凛冽的冬天,有一段最美的长城,那里空旷、孤寂、静默、冷硬,正是冬季该有的样子。

冬天的长城没有旺季的人海,一眼过去满目的灰茫茫的苍凉,山峦起伏,才是北方独有雄壮刚劲的北方山势,如果恰巧碰到下雪,莽莽雪岭那才叫美呐!

4、去温暖的石花洞来一场暖冬之旅

石花洞在房山的河北镇南车营村,恒温13℃,是一个四季如春的地方。还有曲折有致的洞势地貌,是中国第一座以岩溶洞穴自然景观为主题的地质公园。

光是这色彩斑斓、状若云霞锦绮的仙境,就足以支撑你走一趟了吧!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南车营村石花洞管理处

人均:70元

5、邂逅冬日里的北京胡同

冬日的北京少了几份生机,却多了几分“姿色”。这是逛胡同的好时间。

南锣鼓巷,东交民巷,八大胡同,帽儿胡同,琉璃厂胡同

找个胡同慢慢逛,如果行至拐角处,你看到一车红红的冰糖葫芦,别错过,这是老北京绵延至今的风情。

坐在人力三轮车上,伴随着清脆的铃声,穿梭在胡同里,如时光机一般带你穿梭回老北京。

6、国家博物馆

虽然良辰美景不可辜负,如果你是一个怕冷或者不愿走远,国博是一个不冻手也不远的选择!

作为一个中华文物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进来接受一下文化的熏陶也不错!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天安门广场东侧

开放时间:9:00-17:00周一闭馆

7、古水北镇

就像大雪最适合故宫一样,冬天也最适合古镇主题的旅行。厌倦了忙碌的生活不如趁周末躲进京郊的山村中,看看云海、冰川,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不负冬日好时光。

一走进小镇,立马就有一种穿越到江南的感觉。除了有小桥流水、恢弘长城,在透着寒意的冬夜,这里还有温泉暖身。

地址: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古北水镇

8、披上白雪后的故宫

每年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而故宫,就成了紫禁城。红墙、青瓦、皑皑白雪,雪后的故宫绝对算是整个京城雪景的颜值担当了。

冬天的故宫,最盼望的就是下雪,一夜之间银装素裹,这一刻北平回来了!披上白雪后的故宫,你会明白,巍巍皇家气象是怎样一种恢宏。

9、去什刹海感受老炮儿情怀

数九寒天湖面冰封的什刹海深藏在老北京人的记忆中,这里曾是几代人的冬日乐园,也演绎着说不完的北京故事。

北京的冬天不是萧条的,在什刹海,少了摩肩接踵的熙攘人群,却更能感受到,北京人独爱的那一种欣静与欢愉。

这里仍旧保存着十分难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交相辉映的历史风貌。

10、去三联韬奋书店泡一整天

一盏灯点亮一座城市,北京首家24小时不打烊的深夜书房,文化人必去人文地标之一。

进去就想泡在里面一整天。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

开放时间:24小时

地址: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东四大街口)

电话:010-64001122-3057

11、去798艺术区看展

这里有大大小小的各种画廊、艺术中心、小剧院、美术馆而且大多数都是免费的哦。

北京的冬天,风特别大,但是阳光很好,照着“798”懒懒的。没有哗闹的人流,“老厂房”却反而清醒了许多,半眯着眼,任凭阳光照在身上暖烘烘的

开放时间:24小时

地址: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06大厂房

最近几天有点冷。眼下正值冬天,按照从2021年12月21日冬至这天开始数九,眼下已经进入四九。 历史 上,永乐十八年,也是一个冬天,紫禁城城墙、左祖右社、主体建筑建成,标志着紫禁城正式登上 历史 舞台。本期的京华物语,就来说说紫禁城是如何建成的?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故宫传》,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本书。

原文作者 张程

摘编 安也

《故宫传》,张程著,华文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永乐四年 (1406) 闰七月,以工部尚书宋礼为首的多位大臣,离开首都南京城,分赴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他们奉命到当地督民采木、烧造砖瓦,征发人力和物资,为一项即将开始的国家工程做准备。这项工程就是在距离南京千里之遥的北京城,修建一座恢宏壮丽的宫城!

这座宫城凝聚着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的梦想,寄托着朱棣治国理政的宏伟规划与深思远虑。作为一位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的原藩王、一位刚刚经历了血雨腥风的内战洗礼的新皇帝,“得位不正”的梦魇始终萦绕在朱棣的心头。

这个噩梦不仅是精神道义上的,更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局势不稳。朱棣希望逃离侄子建文帝的故都,迁都到自己的龙兴之地北平。早在夺位的第一年,朱棣便下令将北平城改名北京,透露出了明确的迁都信号。当然,他摆在台面上的理由是元朝残余势力盘踞在蒙古高原,“天子守国门”,迁都北京有利于对抗北元。他要效仿父皇朱元璋,建立不世功业,名垂青史。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朱棣强力压制反对迁都的声音,将各种资源持续输送到北京城去。

一座配得上朱棣政治蓝图的伟大宫城,呼之欲出!

如在画中的宫殿(郝磊 摄)。《故宫传》内页插图。

01

原材料收集工作持续了10年之久

工部尚书宋礼奉命砍伐嘉木良材之时,不会预料到原材料收集工作会持续10年之久。他们深入原始森林,寻找阳光下最好的金丝楠木。这种楠木高大坚固,香味隽永,且不怕虫蚀、不易糟朽,是宫殿梁柱的绝佳材料。楠木最大的问题是生长周期长达300年,到永乐年间只存在人迹罕及的怒涛悬崖之处。宋礼带领的伐木队伍,“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将近一半的建设者没有看到宫城开工的那一刻。这些历经危难、采自西南深山层峦的巨木,借助长江水力,顺流而下,“一夕自谷中出,抵江上,声如雷”。它们将一路呼啸,在两岸官民的惊讶目光中,抵达遥远北方的北京城下。

在如今的保和殿后方,御路正中的石陛是一整块艾叶青石,石长17米,宽3米有余,厚17米,重200多吨。这块巨石采自北京西南良乡的大石窝。且不论挖掘之难,单就运输当年就征调了数万名劳工。即便是数万人也搬不动如此巨石,只能选在寒冬腊月,先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再从井中汲水泼地建成冰道,然后前拉后推,用了28天才将石头运到工地,最后雕成石陛。宫殿的地砖来自鱼米之乡苏州。苏州一带土质好,烧工精,明初负责修建宫殿的苏州工匠们纷纷推荐家乡的产品。工部最终选定江苏省苏州市陆慕镇余窑村生产。余窑村土质优良、烧制有方、产砖颗粒细密,“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朱棣赐封此地为“御窑村”。

御窑所产地砖得名“金砖”。黏土砖为什么冠名金砖?一种说法是金砖成品质地坚硬,有金属质感,敲击时发出金属声响,因此得名金砖;另一种说法是金砖生产严格、制作考究、工序繁复,从取土练泥到出窑磨光需要一年半时间,光烧窑就需要上百天。出窑的成品必须体质细腻,棱角完好,有一丝瑕疵就弃之不用。每一块运到工地的金砖都极为昂贵,价同黄金,故名金砖。此外,山东临清生产建筑用砖。

每一项建筑原料,无不慢工细作,无不精益求精,十年光阴不知不觉中便流逝了。“倾天下之力”,莫过于此。

在此期间,朱棣的宏伟蓝图渐次铺展开来,北伐草原、西下南洋,建章立制、破立有道。永乐十四年 (1416) ,朱棣君臣统一了迁都思想,正式选定“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的万世之都——北京为大明王朝的新首都 (《明会要》) 。万事俱备,只欠动工了。第二年二月,以泰宁侯陈珪为主,柳升、王通为副的新首都营建工程正式开始。

古老的中华帝国积淀数千年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都将凝聚在北京城,朱棣毕生的宏图伟志和所有参与者的所学所思都倾注在了即将拔地而起的宫城之上。如果说都城是帝国的精华,那么宫城就是其中最炫目的结晶。

一座伟大的宫殿,是一个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一座伟大的宫殿,是一个文明发达程度最显耀的明珠。

02

紫禁城的名号,

没有法定文字,也没有公开匾额

大明帝国在朱棣的指挥之下,在前期十年的准备之下,开足马力改建北京城。中国都城形制在五帝时期是“单城制”,发展到夏商周时代实行“双城制” (宫城与郭城) ,北魏首都洛阳城首开了“三城制” (宫城、皇城、郭城) ,一直延续到朱棣时期的首都设计。随着 社会 不断发展、城市日趋繁荣,北京城发展为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朝堂煊赫、四民聚集、百业兴旺,是彼时文明的中心。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明确了北京三城,最外侧是由内城和外城构成的“郭城”,护城河环绕着高大的城墙。其范围就是现在北京二环路以内地区。前三门大街划分内外城,大街南侧为外城,也称北京“南城”;大街以北是内城。内城南墙开三门,东西北各开两门,一共九座城门,皇城就在内城中南部。

皇城以内,汇聚着朝廷衙署和所有与皇室有关的机构。皇城南起长安街,北至地安门大街 (时称北皇城根) ,东到东皇城根,西抵西皇城根。四条大街原本围成一个规整的南北竖长矩形,由于西南建有元代大慈恩寺,所以皇城在西南角凹进一个小矩形,也就是现在府右街和灵境胡同西南的区域。民间以“皇城根”代称北京城。

故宫(张泽华 摄)。《故宫传》内页插图。

皇城开辟四个城门,正门是南端的承天门 (天安门) ,北门名为地安门,东西分别为东安门、西安门。皇城有四个城门,内城有九个城门,民间也以“四九城”代称北京城。陈珪等人将皇城之内建筑腾空、居民外迁,开始铺设各种街道、修造各处衙署,并在核心的中南部大兴土木,兴建宫城。皇帝为上天之子,奉天承运,替天牧民。从秦汉至盛唐,人间帝王所居的宫城都模仿上帝所居的紫微垣,将宫城称为“紫宫”;皇帝居所为禁区,官民不得无故进入,也称“禁城”。计划中的宫城便得名“紫禁城”。

紫禁城的名号,没有法定文字,也没有公开匾额,但在皇权的加持和民俗的流传之下,深植中国人的内心。紫禁城选定的区域,大部分与元朝皇宫重合。元朝覆灭后,就藩北平燕王的朱棣依托元皇宫的基础,修建了燕王府。燕王府沿用了诸多元皇宫建筑,略加改造。如今规划中的紫禁城,肯定不能如藩王府一般因陋就简。陈珪等人需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彻底压制元朝的“王气”。

人们彻底销毁了燕王府,元朝旧建筑也连带着烟消云散。即将崛起的紫禁城,将整体覆盖在元朝的皇宫之上。王朝更迭,以一种略显夸张的原始方式,呈现在了此处。毁掉地面建筑以后,接着刨掉了元朝皇宫的基础,重新做一遍夯土地基,然后人工回填。这种整体重做地基的方法,俗称“满堂红”,新地基称作“一块玉”。元朝旧地基整体挖走,民工们一层三七灰土、一层碎砖进行回填,反复交替。所谓“三七灰土”是将生石灰、黏土按照3 7的比例配制而成。为什么不全部回填灰土呢?碎砖与灰土层层叠叠地夯实,可以降低日后建筑物的沉降隐患。此外,新地基还不计成本,在搭配好的三七灰土上泼洒煮好的糯米汁加白矾。黏稠的糯米掺入灰土之中,增强了地基的整体性和柔韧性,使得新地基成为一块坚硬的整体,完全避免了日后建筑的不均匀沉降。

从神武门北望万岁山(郭华娟 摄)。《故宫传》内页插图。

紫禁城建筑在一块巨大的、完整的人工地基之上。经测量,新地基最浅处3-35米,最深处达8-85米。核心建筑下部的地基较厚,其他地段相对较薄。这种层层叠叠夯实的地基,人们用镐锹都很难削平。成吉思汗子孙的“王气”便封印在这层厚厚的硬土之下。在地基的四周,人们挖掘了方正的护城河,取名“筒子河”。搬离的元皇宫旧地基和新挖的护城河泥土,土方数量相当大,再加上建筑废料,人们在北护城河北部中段垒了一座山脊东西向的山丘,取名“万岁山” (煤山、景山) 。万岁山南北狭窄,就像一面屏风,屏护着南边的紫禁城。万岁山巅峰,正对着皇宫的中线,既是北京内城的几何中心,也是全城的制高点。该处建有万春亭,站在万春亭平台上可以俯视皇宫,极目九城。万岁山不是一座单纯的假山,而是实现多重目的的精巧设计,既处理了建设土方和废料,又给前朝的王气加了一道紧箍咒,而且优化了紫禁城的风水。

紫禁城就建设在万岁山南部、筒子河围绕的阳地之上,是背山临水、负阴向阳的上佳宅地。此外,紫禁城从西北角开石砌券洞,引筒子河入内为明河。按旧时说法,这条河自西北八卦中的乾方流入,从东南巽方流出,回归筒子河。五行方位以西为金,北为水,又因居于宫城内,故名“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好似紫禁城身上的白飘带,蜿蜒曲折,飘逸灵动,进一步优化了紫禁城的风水。

如今如梭的游人光临万春亭,几乎没有人注意,这座人工假山的底下就是元朝皇帝寝宫延春阁。明朝皇帝用一座废料山丘,正正方方地压在前朝皇帝的床榻之上,镇伏敌人。万岁山又有“镇山”之称。那么,除了延春阁,元朝宫殿的旧址大致在哪儿呢?在如今的慈宁宫花园地下,曾考古发现元朝皇宫的部分遗址;1964年中科院考古所在紫禁城文华殿和武英殿勘探取土,证明文华殿、武英殿的东西平行线应该是元皇宫的金水河。紫禁城较元皇宫北缩近400米,南扩近500米,东西宫墙位置基本相同,总体面积略有增加。元皇宫南大门崇天门大致在紫禁城太和殿位置,北门厚载门在今景山公园少年宫南侧。

文字难以描绘建造者的辛劳,后人也难以想象工程量之大。直接建造紫禁城的是二三十万征发的民工和卫所官兵,如果算上周边参与者,紫禁城建设队伍总人数当超过百万。史载“以百万之众,终岁在官供役”。原始建材运抵京城后,皇城内外还建造了五座二次加工的工厂,采用场外加工的办法减轻紫禁城的压力。这五大厂分别是神木厂、大木厂、台基厂、墨窑厂和琉璃厂,持续向紫禁城输送半成品。它们的身影至今还留在北京城。

03

“香山帮”苏州匠人,

是修缮明清两朝紫禁城的主力

紫禁城的设计师是谁呢?这是围绕在紫禁城身上的诸多问题中的一个。宋礼、陈珪等人是奉命指挥修造紫禁城的朝廷命官,不是设计师,更不是一线建造者。有人提及紫禁城是太监阮安设计的。阮安来自交趾 (今属越南) ,永乐初年选为阉童。他聪明能干,对中国传统营造法式有研究,有巧思,营建北京城时奉命设计城池、宫殿及百司府廨。史载,阮安“目量意营,悉中规制,工部奉行而已”,他受蛐蛐笼启发设计紫禁城角楼的故事是许多紫禁城建造故事中的常见版本。阮安对紫禁城设计贡献良多,但紫禁城的宏观布局并非他一人之力所能够设计的,还要受到朱棣个人意志和中国皇权礼制的深刻影响。阮安对具体宫殿的设计,也是汲取了传统营造法式的养分。阮安的贡献,集中在微观层面。

护城河(筒子河)(张碧君 摄)。《故宫传》内页插图。

还有人说苏州蒯氏家族是紫禁城的设计师。北京城营建之初,苏州建筑师蒯思明带着儿子蒯福、孙子蒯祥离开了家乡吴县来到北京,成为紫禁城最初的建造者。当时,蒯思明已经是小有名气的皇家建筑师,参加过洪武年间南京皇宫的修建,成为朱棣欣赏的御用建筑师。其子蒯福担任紫禁城的“木工首”,类似于建筑工匠的首领。蒯福的家乡——太湖之滨的吴县香山盛产能工巧匠,技术精湛细致,自古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俗语。蒯福组织了以老乡为主的建筑大军,建造了北京西宫、午门、奉天门、仁寿宫、万春宫、长春宫、景福宫、奉天殿,等等。这批“香山帮”苏州匠人,是修缮明清两朝紫禁城的主力。

蒯福年迈还乡后,蒯祥子承父业,出任了木工首。蒯祥生于洪武末年,卒于成化十二年,在京40多年。紫禁城建成后,很快遭遇了多次严重火灾,三座大殿和后宫毁于一旦。蒯祥奉命复建这些重要建筑,成为正统、成化年间复建工程的主持者,还修建了长陵、献陵、裕陵等明前期帝王陵寝。他精通尺度计算,工程竣工后的实景与施工前的设计分毫不差,榫卯骨架细微相扣,获誉“蒯鲁班”。蒯祥还将江南建筑艺术渲染到了北京皇家府第,富丽堂皇的殿堂楼阁增添了许多温婉精致。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技艺丰富,积淀深厚。紫禁城工程为匠人、民工、兵丁们提供了实践的舞台。比如,工匠们根据北京冬夏季日影的角度,科学测算出“柱高一丈,出檐三尺”,即宫殿出檐为柱高的1/3,最能达到夏至前后屋檐遮阴、冬至前后室内充满阳光的理想效果。此外,厚重宽大的人字形顶,严丝合缝的砖石墙壁,再加上匠人们在屋顶木板基层之上分层铺墁的厚达30厘米的泥背层,使得紫禁城房屋冬暖夏凉。这些都是中国建筑智慧在紫禁城的体现。

蒯祥祖孙三代,几乎将毕生都奉献给了紫禁城,缔造了“香山帮”的传说。蒯氏家族是难以计数的能工巧匠的代表,他们是基层、一线的建设者,倾注心血将紫禁城建筑谱写入中国建筑史中。但是,他们也不是紫禁城的设计者。中国数千年积淀的思想观念、旺盛的皇权礼制,才是紫禁城的规划师。那些传承中华技艺、默默付出的无名工匠,才是紫禁城真正的创造者。永乐十八年 (1420) 十一月,紫禁城城墙、左祖右社、主体建筑建成,标志着紫禁城正式登上 历史 舞台。

《大明会典》记载,紫禁城平面呈南北竖长方形,东西二百三十六点二丈 (753米) ,南北三百零二点九五丈 (961米) ,占地72万平方米,面积约等于内城面积的1/50;现存院落上百座,建筑980余座 (其中90余座如今还保持明初的格局) ,房屋8707间,建筑面积163000平方米。

广义的紫禁城,除了筒子河包围的城池之外,还包括北部的万岁山、东南部的太庙、西南部的社稷坛,也包括与紫禁城功能、 历史 密切相关的西苑、东苑。西苑在紫禁城之西,包括北海、中海、南海及其周边园林,为明朝初年在元朝大内太液池、琼华岛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三海沿用皇家御池的古称,统称太液池。中海西侧有万寿宫建筑群,明朝嘉靖皇帝遇刺逃生后,晚年常居于万寿宫。晚清光绪皇帝曾长期幽居于中南海上的瀛台。万寿宫亦称“西内”。

东苑在皇城东南部、太庙之东,永乐年间为皇家“观击球射柳”的场地,明宣宗在此修建了斋居别馆。东苑也称“小南城”“南内”。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先为蒙古人俘虏,释放回国后软禁于东苑。明英宗复辟成功后,在此大兴土木,形成中、东、西三路宫殿和众多亭馆。南内遍植四方所贡奇花异木,空地种上瓜蔬,注水于瓮,宛若村舍。春暖花开时,在此宴请内阁儒臣,太监作陪。明清鼎革之际,南内成了摄政王多尔衮的府邸。多尔衮死后遭清算,王府改为普度寺,招待番僧喇嘛之用。南内偏西南部建有皇史宬,巨石大室,专门储存皇家档案,为现存无梁殿室建筑的珍贵标本。

1420年的那个冬天,姗姗来迟的紫禁城终于揭开了面纱。她将成为明清两代中华帝国皇冠上的明珠,光耀世界六百年的珍宝。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节选自《故宫传》一书,摘编略有删减,小标题为摘编者所起。原文作者:张程;摘编:安也;导语部分校对:刘军。

北京冬天最值得去的三个地方如下:

1、长城

冬日的长城也是一大景色,雄壮,苍劲,肃穆,登上长城总会让人想起当年这里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这里就不推荐八达岭了,人太多。可以考虑去慕田峪,或水长城。

2、古北水镇

一进小镇,便有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仿佛到了江南。在冬天推荐古北水镇,并不是因为他的江南风韵,而是因为这里有司马台长城,可以感受北方边关的苍劲,此外还有温泉也是一大特色,露天的温泉还能让你边泡温泉边欣赏冬日的风景,很是惬意。

3、黑龙潭

十里冰川、百挂冰瀑,冬季的黑龙潭,时间仿佛停滞了,潭阔水深,结的冰与未结冰的水结合在一起像镜子般映着千奇百怪的山峰。冰面上穿梭着滑冰者的身影,回荡着孩子们在冰上玩冰车的笑声。

北京其他值得去得景点介绍:

京都第一瀑:远看如玉雕巨龙汲水京都第一瀑位于黑龙潭北3公里,是京郊流水量大的瀑布,落差625米。冬季,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流水结冰后层层叠叠,漫延至石壁四周,形成京都第一冰瀑。远远看去似一条玉雕的巨龙从崖壁上垂头汲取冰潭中的水。近看像天上的银河飘落在石壁之上,令人心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4698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7
下一篇2023-11-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