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征西方 曾身穿龙袍乱闯的人是

《水浒传》征西方 曾身穿龙袍乱闯的人是,第1张

  第75回 活阎罗倒船偷御酒 黑旋风扯诏骂钦差

  -------------------------------------------------------------------------------

  话说陈宗善领了诏书,回到府中,收拾起身,多有人来作

  贺:「太尉此行,一为国家干事,二为百姓分忧,军民除患。梁

  山泊以忠义为主,只待朝廷招安,太尉可著些甜言美语,加意抚

  恤。」正话间,只见太师府干人来请说道:「太师相邀太尉说话

  。」陈宗善上轿,直到新宋门大街太师府前下轿,干人直引进节

  堂内书院中,见了太师,侧边坐下。茶汤已罢,蔡太师问道:「

  听得天子差你去梁山泊招安,特请你来说知:到那里不要失了朝

  廷纲纪,乱了国家法度。你曾闻《论语》有云:『行己有耻,使

  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使矣。』」陈太尉道:「宗善尽知,承

  太师指教。」蔡京又道:「我叫这个干人跟你去。他多省得法度

  ,怕你见不到处,就与你提拨。」陈太尉道:「深谢恩相厚意。

  」辞了太师,引著干人,离了相府,上轿回家。

  方才歇定,门吏来报,高殿帅下马。陈太尉慌忙出来迎接

  ,请到厅上坐定,叙问寒温已毕,高太尉道:「今日朝廷商量招

  安宋江一事,若是高俅在内,必然阻住。此贼累辱朝廷,罪恶滔

  天,今更赦宥罪犯,引入京城,必成后患。欲待回奏,玉音已出

  ,且看大意如何。若还此贼仍昧良心,怠慢圣旨,太尉早早回京

  ,不才奏过天子,整点大军,亲身到彼,剪草除根,是吾之愿。

  太尉此去,下官手下有个虞候,能言快语,问一答十,好与太尉

  提拨事情。」陈太尉谢道:「感蒙殿帅忧心。」高俅起身,陈太

  尉送至府前,上马去了。

  次日,蔡太师府张干办,高殿帅府李虞候,二人都到了。

  陈太尉拴束马匹,整点人数,将十瓶御酒,装在龙凤担内挑了,

  前插黄旗。陈太尉上马,亲随五六人,张干办,李虞候都乘马匹

  ,丹诏背在前面,引一行人出新宋门。--以下官员,亦有送路

  的,都回去了。--迤逦来到济州。太守张叔夜接著,请到府中

  设筵相待,动问招安一节,陈太尉都说了备细。

  张叔夜道:「论某愚意,招安一事最好;只是一件,太尉

  到那里,须是陪些和气,用甜言美语,抚恤他众人,好共歹,只

  要成全大事。他数内有几个性如烈火的汉子,倘或一言半语冲撞

  了他,便坏了大事。」张干办,李虞候道:「放著我两个跟著太

  尉,定不致差迟。太守,你只管教小心和气,须坏了朝廷纲纪,

  小辈人常压著,不得一半;若放他头起,便做模样。」张叔夜道

  :「这两个是甚麽人?」陈太尉道:「这一个人是蔡太师府内干

  办,这一个是高太尉府里虞候。」张叔夜道:「只好教这两位干

  办不去罢!」陈太尉道:「他是蔡府高府心腹人,不带他去,必

  然疑心。」张叔夜道:「下官这话,只是要好,恐怕劳而无功。

  」张干办道:「放著我两个,万丈水无涓滴漏。」张叔夜再不敢

  言语。一面安排 宴管待,送至馆驿内安歇。次日,济州先使人

  去梁山泊报知。

  却说宋江每日在忠义堂上聚众相会,商议军情,早有细作

  人报知此事,未见真实,心中甚喜。当日小喽罗领著济州报信的

  直到忠义堂上,说道:「朝廷今差一个太尉陈宗善, 到十瓶御

  酒,赦罪招安丹诏一道,已到济州城内,这里准备迎接。」宋江

  大喜,遂取酒食,并彩缎二疋,花银十两,打发报信人先回。

  宋江与众人道:「我们受了招安,得为国家臣子,不枉吃

  了许多时磨难!今日方成正果!」吴用笑道:「论吴某的意,这

  番必然招安不成;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等这厮引将大

  军来到,教他著些毒手,杀得他人亡马倒,梦里也怕,那时方受

  招安,才有些气度。」宋江道:「你们若如此说时,须坏了『忠

  义』二字。」林冲道:「朝廷中贵官来时,有多少装么,中间未

  必是好事。」关胜便道:「诏书上必然写著些 吓的言语,来惊

  我们。」徐宁又道:「来的人必然是高太尉门下。」宋江道:「

  你们都休要疑心,且只顾安排接诏。」先令宋清,曹正准备 席

  ,委柴进都管提调,务要十分齐整,铺设下太尉 次,列五色绢

  缎,堂上堂下,搭彩悬花。先使裴宣,萧让,吕方,郭盛预前下

  山,离二十里伏道迎接。水军头领准备大船傍岸。吴用传令:「

  你们尽依我行,不如此,行不得。」

  且说萧让引著三个随行,带引五六人,并无寸铁,将著酒

  果,在二十里外迎接。陈太尉当日在途中,张干办,李虞候不乘

  马匹,在马前步行,背后从人,何只二三百,济州的军官约有十

  数骑,前面摆列导引人马。龙凤担内挑著御酒,骑马的背著诏匣

  。济州牢子,前后也有五六十人,都要去梁山泊内,指望觅个小

  富贵。萧让,裴宣,吕方,郭盛在半路上接著,都俯伏道傍迎接

  。那张干办便问道:「你那宋江大似谁?皇帝诏'H到来,如何不

  亲自来接?甚是欺君!你这夥本是该死的人,怎受得朝廷招安?

  请太尉回去。」萧让,裴宣,吕方,郭盛俯伏在地,请罪道:「

  自来朝廷不曾有诏到寨,未见真实。宋江与大小头领都在金沙滩

  迎接,万望太尉暂息雷霆之怒,只要与国家成全好事,恕免则个

  。」李虞候便道:「不成全好事,也不愁你这夥贼飞上天去了。

  」有诗为证:

  贝锦生谗自古然,小人凡事不宜先。九天恩雨今宣布,

  可惜招安未十全。

  当时吕方,郭盛道:「是何言语!只如轻看人!」萧让,

  裴宣只得恳请他捧去酒果,又不肯吃。众人相随来到水边,梁山

  泊已摆著三只战船在彼,一装装载马匹,一只装裴宣等一干人,

  一只请太尉下船,并随从一应人等,先把诏书御酒放在船头上。

  那只船正是「活阎罗」阮小七监督。

  当日阮小七坐在船梢上,分拨二十余个军健棹船,一家带

  一口腰刀。陈太尉初下船时,昂昂然傍若无人,坐在中间。阮小

  七招呼众人,把船棹动,两边水手齐唱起歌来。李虞候便骂道:

  「村驴,贵人在此,全无忌惮!」那水手那里睬他,只顾唱歌。

  李虞候拿起藤条,来打两边水手,众人并无惧色。有几个为头的

  回话道:「我们自唱歌,干你甚事。」李虞候道:「杀不尽的反

  贼,怎敢回我话?」便把藤条去打,两边水手都跳在水里去了。

  阮小七在艄上说道:「直这般打我水手下水里去了,这船如何得

  去?」只见上流头两只快船下来接。原来阮小七预先积下两舱水

  ,见后头来船相近,阮小七便去拔了栏子,叫一声「船漏了!」

  水早滚上舱里来,急叫救时,船里有一尺多水。那两只船挈将拢

  来,众人急救陈太尉过船去。各人且把船只顾摇开,那里来顾御

  酒诏书。两只快船先行去了。

  阮小七叫上水手来,舀了舱里水,把展布都拭抹了,却叫

  水手道:「你且掇一瓶御酒过来,我先尝一尝滋味。」一个水手

  便去担中取一瓶酒出来,解了封头,递与阮小七。阮小七接过来

  ,闻得喷鼻馨香,阮小七道:「只怕有毒,我且做个不著,先尝

  些个。」也无碗瓢和瓶,便呷,一饮而尽。阮小七吃了一瓶道:

  「有些滋味。」一瓶那里济事,再取一瓶来,又一饮而尽。吃得

  口滑,一连吃了四瓶。阮小七道:「怎地好?」水手道:「船梢

  头有一桶白酒在那里。」阮小七道:「与我取舀水的瓢来,我都

  教你们到口。」将那六瓶御酒,都分与水手众人吃了,却装上十

  瓶村醪水白酒,还把原封头缚了,再放在龙凤担内,飞也似摇著

  船来,赶到金沙滩,却好上岸。宋江等都在那里迎接,香花灯烛

  ,鸣金擂鼓,并山寨里鼓乐,一齐都响,将御酒摆在桌子上,每

  一桌令四个人 ;诏书也在一个桌子上 著。

  陈太尉上岸,宋江等接著,纳头便拜。宋江道:「文面小

  吏,罪恶弥天,屈辱贵人到此,接待不及,望乞恕罪。」李虞候

  道:「太尉是朝廷大贵人大臣,来招安你们,非同小可!如何把

  这等漏船,差那不晓事的村贼乘驾,险些儿误了大贵人性命!」

  宋江道:「我这里有的是好船,怎敢把漏船来载贵人!」张干办

  道:「太尉衣襟上兀自湿了,你如何耍赖!」宋江背后五虎将紧

  随定,不离左右,又有八骠骑将簇拥前后,见这李虞候,张干办

  在宋江面前指手划脚,你来我去,都有心要杀这厮,只是碍著宋

  江一个,不敢下手。

  当日宋江请太尉上轿,开读诏书,四五次谗请得上轿。牵

  过两匹马来,与张干办,李虞候骑。这两个男女,不知身已多大

  ,装煞臭么,宋江央及得上马行了,令众人大吹大擂,迎上三关

  来。宋江等一百余个头领,都跟在后面,直迎至忠义堂前,一齐

  下马,请太尉上堂,正面放著御酒诏匣,陈太尉,张干办,李虞

  候立在左边,萧让,裴宣立在右边。宋江叫点众头领时,一百七

  人,於内单只不见了李逵。此时是四月间天气,都穿夹罗战袄,

  跪在堂上,拱听开读。陈太尉於诏书匣内取出诏书,度与萧让。

  裴宣赞礼。众将拜罢,萧让展开诏书,高声读道:

  制曰: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五帝凭礼乐而有疆封,三

  皇用杀伐而定天下。事从顺逆,人有贤愚。朕承祖宗之

  大业,开日月之光辉,普天率土,罔不臣伏。近为尔宋

  江等啸聚山林,劫据郡邑,本欲用彰天讨,诚恐劳我生

  民。今差太尉陈宗善前来招安,诏书到日,即将应有钱

  粮,军器,马匹,船只,目下纳官,拆毁巢穴,率领赴

  京,原免本罪。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

  龆龀不留。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宣和三年孟夏四月 日诏示

  萧让却才读罢,宋江以下皆有怒色;只见「黑旋风」李逵

  从梁上跳将下来,就萧让手里夺过诏书,扯的粉碎,便来揪住陈

  太尉,拽拳便打。此时宋江,卢俊义皆横身抱住,那里肯放他下

  手。恰才解拆得开,李虞候喝道:「这厮是甚麽人,敢如此大胆

  !」李逵正没寻人打处,劈头揪住李虞候便打,喝道:「写来的

  诏书,是谁说的话?」张干办道:「这……是……皇帝圣旨。」

  李逵道:「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倒

  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

  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来恼犯著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的官员

  尽都杀了!」众人都来劝解,把「黑旋风」推下堂去。

  宋江道:「太尉且宽心,休想有半星儿差池。且取御酒,

  教众人沾恩。」随即取过一副嵌宝金花锺,令裴宣取一瓶御洒,

  倾在银酒海内,看时,却是村醪白酒;再将九瓶都打开,倾在酒

  海内,却是一般的淡薄村醪。众人见了,尽都骇然,一个个都走

  下堂去。鲁智提著铁禅杖,高声叫骂:「入娘撮鸟!忒煞是欺负

  人!把水酒做御酒来哄俺们吃!」「赤发鬼」刘唐也挺著朴刀杀

  上来,「行者」武松掣出双戒刀,「没遮拦」穆弘,「九纹龙」

  史进,一齐发作。六个水军头领都骂下关去了。宋江见不是话,

  横身在里面拦挡,急传将令,叫轿马护送太尉下山,休教伤犯。

  此时四下大小头领,一大半闹将起来,宋江,卢俊义只得亲身上

  马,将太尉并开诏一干人数护送下三关,再拜伏罪:「非宋江等

  无心归降,实是草诏的官员不知我梁山泊的弯曲。若以数句善言

  抚恤,我等尽忠报国,万死无怨。太尉若回到朝廷,善言则个。

  」急急送过渡口,这一干人吓得屁滚尿流,飞奔济州去了。

  却说宋江回到忠义堂上,再聚众头领筵席,宋江道:「虽

  是朝廷诏旨不明,你们众人也忒性躁。」吴用道:「哥哥,你休

  执迷!招安须自有日,如何怪得众兄弟们发怒?朝廷忒不将人为

  念!如今闲话都打叠起,兄长且传将令:马军拴束马匹,步军安

  排军器,水军整顿船只,早晚必有大军前来征讨。一两阵杀得他

  人亡马倒,片甲不回,梦著也怕,那时却再商量。」众人道:「

  军师言之极当。」是日散席,各归本帐。

  且说陈太尉回到济州,把梁山泊开诏一事,诉与张叔夜。

  张叔夜道:「敢是你们多说甚言语来!」陈太尉道:「我几曾敢

  发一言!」张叔夜道:「既是如此,枉费了心力,坏了事情,太

  尉急急回京,奏知圣上,事不宜迟。」

  陈太尉,张干办,李虞候一行人从星夜回京来,见了蔡太

  师,备说梁山泊贼寇扯诏毁谤一节。蔡京听了大怒道:「这夥草

  寇,安敢如此无礼!堂堂宋朝,如何教你这夥横行!」陈太尉哭

  道:「若不是太师福荫,小官粉骨碎身在梁山泊!今日死里逃生

  ,再见恩相!」太师随即叫请童枢密,高杨二太尉,都来相府,

  商议军情重事。无片时,都请到太师府白虎堂内,众官坐下,蔡

  太师教唤过张干办,李虞候,备说梁山泊扯诏毁谤一事。杨太尉

  道:「这夥贼徒如何主张招安他?当初是那一个官奏来?」高太

  尉道:「那日我若在朝内,必然阻住,如何肯行此事!」童枢密

  道:「鼠窃狗偷之徒,何足虑哉!区区不才,亲引一支军马,'

  时定日,扫清水泊而回。」众官道:「来日奏闻。」当下都散。

  次日早朝,众官三呼万岁,君臣礼毕,蔡太师出班,将此

  事上奏天子。天子大怒,问道:「当日谁奏寡人主张招安?」侍

  臣给事中奏道:「此日是御史大夫崔靖所言。」天子教拿崔靖送

  大理寺问罪。天子又问蔡京道:「此贼为害多时,差何人可以收

  剿?」蔡太师奏道:「非以重兵,不能收伏。以臣愚意,必得枢

  密院官亲率大军,前去剿扫,可以刻日取胜。」天子教宣枢密使

  童贯问道:「卿肯领兵收捕梁山泊草蔻麽?」童贯跪下奏曰:「

  古人有云:『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臣愿效犬马之劳,以除心

  腹之患。」高俅,杨戬亦皆保举。天子随即降下圣旨,赐与金印

  兵符,拜东厅枢密使童贯为大元帅,任从各处选调军马,前去剿

  捕梁山泊贼寇,择日出师起行。正是登坛攘臂称元帅,败阵攒眉

  似小儿。毕竟童枢密怎地出师,且听下回分解。

2006年的秋天,有人在北京郊外发现了一具古代的棺木,由于北京本就是数朝古都,曾经有着无数王侯将相葬在北京,所以当时的专家对于这样一具棺木的出土并不是特别的在意,然而当专家们打开这具时期大约为清朝的棺木时,却顿时控制不住惊讶了:

这里面居然是一具穿着龙袍的尸体!

清朝历经200余年,算上溥仪的话,总共有12个皇帝,12个皇帝的安葬地现在都有定论,为何会在这里发现一具清朝穿着“龙袍”的尸体呢?难道他是清朝某个不为人知的短命皇帝?于是这一具尸体引起了专家们的强烈关注。

而等到有经验的专家们仔细一看这具尸体之后,更加震惊,这具尸体居然是女性!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位女皇帝,那就是唐朝的武则天,什么时候清朝也出了个女皇帝了?这具尸体到底是何方神圣?专家们顿时对这具女尸的身份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开始查阅典籍和进行化验,看看能否找出这个女子身份的蛛丝马迹。

经过一番查阅,人们倒是发现清朝有一个女人是穿着龙袍下葬的,这个人就是康熙的三公主固伦荣宪公主,也就是《康熙王朝》里面那个蓝齐儿的原型,她深得康熙的喜爱,被康熙下嫁给一个蒙古贵族,出嫁的时候康熙给她的嫁妆里面有一副龙袍——康熙对她有着非常特别的感情。

后面固伦荣宪公主去世,不懂中原规矩的蒙古人把龙袍穿在了她的身上,但是爱女心切的康熙沉浸在失去女儿的悲痛当中,哪里会在乎这点儿小事呢?不过2006年北京发觉的这具女尸不可能是那个“蓝齐儿”的尸骨,因为这具尸体去世时的年纪还非常年轻,还是一个妙龄少女。

而且最令人奇怪的是,这具棺木的丧葬规格非常的低。我们知道,古人讲究“事死如生”,而且尤其讲究礼仪的配套,如果这个女人生前的身份非常高的话,她死后享受的礼仪也必须非常高,她既然身穿龙袍,应当享受非常高的丧葬规格——然而实际上她的墓葬可谓简单,乃至于简陋,连一件陪葬品都没有。

这一切证据显示,也许这只是一个穿着龙袍的普通少女,她既不是女皇,也不是公主,甚至于出身非常的低微,死后连一件小小的陪葬品都没有。那么她作为一个普通女子,又怎么会穿上发现后会被“诛九族”的龙袍的呢?

带着种种谜团,专家开始对这位穿龙袍的少女的尸体进行化验,因为女子的年纪非常小,有可能是非正常死亡,而如果我们能够找出女子的死因,也许会为她的身份之谜解开一重面纱。

果然不出所料,这位穿龙袍的年轻少女并不是因为生病等原因的正常死亡,她的尸体当中发现了砷化物,砷化物是剧毒,在古代又称为“砒霜”,这位小小年纪的少女是招谁惹谁了,竟然有人要对她下“砒霜”?

在专家们对此疑惑重重的时候,忽然有人想到,在清朝,还有一种普通人也有可能穿上龙袍,这就是戏子。因为清朝的皇室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看京剧等各种戏曲,为了拥有良好的视觉体验,清朝给了戏子一些服装上的特权。

如果戏子要演皇帝的话,如果穿个大臣穿的衣服那必然是看起来不伦不类了,所以清朝给了戏子特权,允许他们穿仿制的“龙袍”,虽然细节上与正式的龙袍略有差别,但是不仔细看的话根本看不出来。

顿时觉得柳暗花明的专家专门跑去看了一下这位年轻的妙龄少女身上的“龙袍”究竟是一副什么样子,经过专家仔细对比发现,这件“龙袍”确实是仿制品,并不是真正的“龙袍”,这也就确定了这位穿“龙袍”的女尸不是一位清朝的女皇帝,而是一位身份卑微的“戏子”。

一位身份卑微的戏子,为什么会有人要用砒霜来害死她呢?又是谁在死后给她穿上了“龙袍”呢?

当时的戏子不像现在的明星一样,一个个身价上亿,然后甚至可以创建自己的公司,在经过演艺事业之后,名利双收。那时候的戏子多半是犯人的后代,而且很多戏子有些类似于“丫鬟”、“奴婢”,他们只是属于他们主人的私人财产。

明朝的时候,很多文官就喜欢在自己家里圈养戏班子,然后自己的好朋友来了就叫戏班子来演出,如果这位朋友非常喜欢的话,也可以将戏班子送给朋友。

所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妙龄女戏子,究竟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呢?也许只是因为她拒绝了某个大人物的不正当要求,也许只是因为她惹来了另外一个戏子的嫉妒,或者干脆就是她的主子看她不顺眼了。然后她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

她最亲爱的伙伴,也许是她的年轻情人,分明知道是谁害死了她,但是却无能为力,因为他也只不过是一个任人宰割的戏子,痛哭一场之后,他只能将自己的恋人下葬,把她穿上一件“龙袍”,希望她能在另一个世界里做一个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女皇”。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具身份低微的穿着“龙袍”的年轻女性尸体的原因。

假如她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一定会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女明星吧,可以穿上最美丽的衣裳,在舞台上随风飘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想到这里,不仅对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自己感到万分的幸运!

普天之下,只有皇帝皇后才有专利使用权,谁敢冒犯亵渎,杀无赦。皇帝的衣服叫龙袍,皇后的帽子是凤冠,皇帝的私车称龙驾,皇后的坐骑为凤辇……龙和凤的神秘感及权威感被无限放大,甚至于皇帝犯了不可饶恕的大罪也可以“斩龙袍”赔一件衣服了事。

有这样一句老话,叫:百密而有一疏。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法律先进完备到什么地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是有漏洞可钻。法律永远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所以我们看古代的小说时不免要困惑,既然“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何还有“礼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之说?曹操带兵,严令不得扰民,践踏农田者斩。可自己的马踩了人家的小麦,不过割了一缕头发了事。京戏里有一出《斩龙袍》,皇帝为自己不务正业的小舅子(还是小老婆?)走后门,犯事了,被刚直的大臣揪出来,论法该杀头——谁敢呐?拿了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出来,乒乓轮上几棍子,皆大欢喜,就这么过去了。

衮龙袍是明代皇帝、皇太子、亲王,朝鲜国王、王世子所穿的常服,绣着团龙图案之圆领袍,穿时配翼善冠。皇帝所穿的又称衮服、衮衣、龙袍、黄袍、吉服,与冕服合称衮冕。

衮服最早不是**的。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开始穿黄袍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袍遂为皇室专用之服。

明代皇帝衮服主要纹饰为十二章,其中团龙12,用孔雀羽线缂制,前身、后身各3(径32厘米),两肩各一(径29厘米),下摆两侧各二(径28厘米)。日、月、星辰、山纹分布在两肩、盘领背部下方和肩部。四只华虫(雉鸡)在肩部下侧。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织成两行,相对排列于大襟上。

清代皇帝穿的龙袍,以明**为主,领、袖用石青色金缘镶绲。龙袍上绣有九条龙,其中有一条龙是绣在衣襟里面,《清通志·器服略》谓:“皇帝龙袍,色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裾左右开。”《清史稿·志七十八·舆服二》亦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北宋戏曲有《打龙袍》。

在京剧中,戏衣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五爪龙只能用在象征皇家的**龙袍上。

曾身穿龙袍的人是阮小七

阮小七简介

绰号“活阎罗”,是梁山英雄中第三十一条好汉,梁山水军八员头领第六位。阮小七在阮氏三雄中年纪最小,跟随两个哥哥行走江湖,干下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黄泥冈和晁盖等用药酒麻倒青面兽杨志,劫了生辰纲。浔阳江上救宋江,打败官军。梁山泊里驾舟踏浪,先打败何涛,再打败高俅,水中的功夫,令梁山好汉们刮目相看。他与童猛一起驻守梁山泊西北水寨。受招安后,阮小七被封为盖天军都统制,因穿着龙袍戏耍被剥夺官职,贬成平民。阮小七就和老母亲回梁山泊石碣村打鱼去了,60岁寿终。

另外在京剧《打渔杀家》中阮小七化名萧恩,与女儿萧桂英打渔为生。

水浒传简介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因为包拯穿的并不是龙袍,而是蟒袍,只是跟龙袍有些相似。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包青天这个人物,而关于他的电视剧也是有很多的,他做官非常清廉,对待任何事物都非常公正,在民间也有一些人将他称为包黑子。但是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在一些影视剧中包拯每次出现的时候,穿的衣服跟别人是不太一样的。衣服上似乎是一条龙,由此很多人特别纳闷,龙袍在古时候不是只有天子才可以穿吗?为什么包拯也可以。

但其实他穿的并不是龙袍,而是蟒袍,只是跟龙袍非常相似而已。如果不仔细看的话是不会发现的,龙袍上面的龙一共有5个爪子,而蟒袍上面则有4个。而且龙袍与蟒袍里面的龙头朝向也是不一样的,龙袍里面的头是往上的,而蟒袍里面的是往下的。除了这些之外,在颜色上其实也很好区分。

一般来说龙袍都是黄颜色的,而蟒袍是黑色的。虽然包青天为国家办事,深得皇帝信任,但如果他真的穿了**的龙袍,相信皇帝也不会轻易放过他。不过还有一种说法,说包拯穿的衣服是受京剧影响,因为在电视剧里面,这些戏服大多都是清朝服装,那时候帝王所穿的衣服则规定为蟒袍,包拯的服装也是一样。

所以说包拯穿的衣服上面,虽然看似是一条龙,其实他并不是龙袍,龙袍跟蟒袍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作为臣子不能做大不敬之事。

受传统电视剧《包青天》影响,说起包拯的特征就是黑炭、月牙和华丽的龙袍。其实包拯穿的不是龙袍,古代不论什么朝代,能穿五爪龙袍的只有皇帝,其他穿龙袍的,身上的动物只是像龙,太子或皇帝亲近的兄弟们最多也就穿四爪蟒袍(和龙基本一样,但四趾的爪子比龙少一趾),所以电视剧中看到的包拯身上穿的实际是蟒袍。但即便如此,宋代的包拯也不可能穿上蟒袍,因为大臣穿蟒袍是从明代开始的。如果认真起来,《包青天》的道具属于史实性道具错误。

衣冠禽兽开始于元代,至明代身份等级终于定型,明代在官员朝服前胸后背都绣一种动物以示地位差别,文禽武兽。文官一品图案为白鹤,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之意,预示着一品大员对天子的影响力;鹤又为动物中的灵鸟,《西游记》中天宫宴会基本都是白鹤齐飞,也是吉祥的寓意。二品以下至九品依次是锦鸡、孔雀、大雁、白鹇、鹭鸶、鸂鶒、黄鹂、鹌鹑。武官一至九品分别是:一二品为狮子;三四品为虎豹;五品为熊罴;六七品为彪;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科道官为獬豸。此外,衣服还要分等级颜色,一至四品用深红色,五至七品用青蓝色,七品以下为绿色。

以上衣服都是正常官僚的工作服,是上朝上府衙办公必须穿的衣服。但是在上述衣服之外,明代为了体现皇帝对臣下的亲近还出现了赐服。最著名的就是锦衣卫的飞鱼服。飞鱼服不是锦衣卫专属服饰,飞鱼服同蟒袍、麒麟服、斗牛服一样属于特赐性质,如同三公三孤的称号一样,是一种荣誉,原则上只有高官、清贵、元老才能获得。飞鱼服不是锦衣卫所有人都穿,因为锦衣卫是天子亲军,专门当特务,是天子最亲近的力量,所以一般在锦衣卫中总旗以上的官都可以被赐予飞鱼服显示皇帝的信任。而对一般文官武将来说,只有二品以上的尚书、侍郎级人物才有可能被赐予飞鱼服。穿麒麟服的则多为公侯,代表就是曲阜衍圣公。

明代四大赐服的地位为蟒、麒麟、飞鱼、斗牛。四物似龙非龙,用这种东西赏赐臣下,既满足了臣下对龙的崇拜,又不动摇自己的地位,可谓一举两得。四大赐服中,蟒袍最为尊贵。《万历野获编》说:“ 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 ”蟒和龙完全一样,就是爪子四趾,比龙少了一趾而已,一般人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所以蟒袍一般都是太子、亲王的服饰,海外藩王中只有朝鲜郡王因对大明孝顺,所以特赏穿亲王蟒服。直到明中期开了赐臣下蟒袍的先例。

《大明衣冠图志》说,明代用于赏赐的蟒袍,都为圆领,分单蟒和座蟒两种。单蟒就是胸前的主图案是一只蟒半缠绕着衣服,蟒头在正面,呈现从左向右的样式,裙摆处行蟒数条,左右袖子口各绣行蟒一条。座蟒也是一只蟒,但胸前的主图案是一只大蟒头,而座蟒袍裙摆处则绣被视为宫廷专属的“江崖海水”图。蟒袍的配件简朴又奢华。所谓简朴,和飞鱼服还要佩戴装饰的乌纱、腰带、方袋相比,蟒袍只需配乌纱和腰带即可;所谓奢华,配着蟒袍的腰带,是革制,要镶玉片,是真正的玉带。

臣下被赏赐蟒袍开始于正统时期,当时的兵部尚书王骥平麓川后被赏了蟒袍,但《万历野获编》认为那不是因为他功劳大,而是王骥贿赂王振,通过恩泽被特赐蟒袍,“ 实系恩泽,且出自王振 ”,所以明人不承认这件蟒袍。直到弘治十六年,弘治帝给刘健、谢谦、李东阳三大辅臣赐了座蟒服,“ 辅弼(内阁辅臣)得赐蟒衣自此始也 ”。

此后,随着经济发展,皇权下降,民间奢侈之风逐渐兴起,赐服泛滥,而接受赐服的人又故意把斗牛、飞鱼穿得像蟒袍,这就给人一种视觉错觉。所以弘治以后没经历过系统官僚教育、不熟悉明朝官府运作和服饰制度的人,就会以为只要当大官,或者特别被皇帝倚靠,就会被皇帝赐给蟒袍。

宋代包公只是一个一般清官,长期任监察官,以破案闻名,最高官职是枢密副使(类似今天的三军副总参谋长)。宋代官员服饰分祭服、朝服、常服、时服等。宋代官服的标志就是帽子的大翅膀。和明人花团锦簇的补子相比,宋人的官服反而很朴素,就是纯色调。元丰改制以前的宋朝,承接唐朝的服色制度,三品以上为紫色,五品以上为深红,所谓大红大紫就是如此;七品以上为绿色,九品以上为青色。元丰改制后,四品以上为紫,六品以上为深红,九品以上为绿。

宋代没有官员赐服制度,什么人就穿什么衣服。包拯作为元丰以前的官僚,枢密副使正二品,衣服只能是紫衣、腰悬金鱼袋。所谓金鱼袋开始于唐,原本是唐朝给五品以上官员放鱼符(证明官员身份的信物)的袋子,到了宋朝不用鱼符,直接把鱼形绣在袋子上显示身份。宋朝规定三品以上为金鱼袋,五品以上为银鱼袋,五品以下没有。所以紫衣金鱼才是包公的标配。

元代元曲流行,借助戏剧的力量,人们开始神话包拯,出现了包拯判阴阳、断生死的故事。至明代市民 娱乐 更加丰富,民众意识也有所觉醒,面对 社会 的不公,明人承接着元人对包公的崇拜,对包公的故事进行了再升级,将包公包装成了绝对的偶像。虚构的包公有一切好的品德,机智聪颖、为国为民、清正廉洁、铁面无私、不惧权贵,是穷苦百姓最坚强的依靠。

明人将精神的寄托凝聚在包拯身上,希望明朝也能出现像包拯一样的清官。渐渐的,虚构就成了真实, 历史 上没有被拜相的包拯成了少了他宋朝就得灭亡的英雄,包青天、包相爷的称号全被叠加在他身上。既然包拯是宋代最牛的官员,必然为皇帝所依靠,是宰相辅臣级大官。所以明人拿明朝的习俗和制度套用在宋人身上,包拯就穿上了蟒袍。

历史 上包拯肯定不会穿蟒袍的,受明清小说影响,加上明清戏曲繁荣,戏曲中的包拯穿上蟒袍,这种印象普及开来。而《包青天》这个电视剧又颇有些京剧改编的味道,在这种情况下,包拯穿蟒袍也是情有可原吧。

余建伟:《明代赐服研究》,西北民大硕士论文,2013年。

宋俊华:《蟒衣考源兼谈明宫廷演剧的武将打扮》,《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蟒袍,又被称为花衣,因袍上绣有蟒纹而得名。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明沈德符《野获编》云: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凡有庆典,百官皆蟒服,於此时日之内,谓之花衣期。如万寿日,则前三日后四日为花衣期。

  蟒袍在明代是官员的朝服,到清代才放宽限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服,只在颜色、蟒数上有区别限制。

  《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七:蟒袍,亲王、郡王,通绣九蟒。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额驸、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皆九蟒四爪。文武四五六品官、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二等侍卫以下,八蟒四爪。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五蟒四爪。

  《清史稿》卷一百三志七十八:皇子:蟒袍金**,片金缘,绣文九蟒,裾左、右开。(初制,皇子冠服,凡庆贺大典,冠用东珠十三颗镶顶,礼服用秋香等色,五爪、三爪龙缎,满翠八团龙等缎,束金镶玉嵌东珠带)。

  《红楼梦》第十五回,北静王水溶……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

  龙袍、蟒袍下端斜向排列的线条称“水脚”。水脚上有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为“江牙海水”。 海水有立水、平水之分。立水指袍服最下摆条状斜纹所组成的潮浪;平水指在江牙下面鳞状的海波。海水意即海潮,潮与朝同音,故成为官服之专用纹饰。江牙,又称江芽、姜芽,即山头重叠,似姜之芽,除表示吉祥绵续之外,还寓有国土永固之意。

  明代官吏朝服与公服 戴乌纱幞头、穿织金蟒袍的官吏。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蟒袍与皇帝所穿的龙衮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内使监宦官、宰辅蒙恩特赏的赐服。获得这类赐服被认为是极大的荣宠。

  蟒,中国戏曲服装专用名称,即蟒袍。

  程式性:是帝王将相等高贵身份的人所通用的礼服。

  款式:齐肩圆领,大襟(右衽),阔袖(带水袖),袍长及足,袖裉下有"摆衩子":周身以金或银线及彩色绒线刺绣艺术纹样。女式蟒与男式蟒大致相同(另述)。

  溯源:蟒,源于明、清时代的"蟒衣"。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至清代,"蟒衣"则列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衬在补褂内穿用。衣上的蟒纹与龙纹相似,只少一爪,所以,把四爪龙称为"蟒",遂名曰"蟒衣"。戏曲服装中的"蟒"即是明、清"蟒衣"基础上,经过装饰和美化后所形成的。

  特点:蟒是装饰性极强的服装,它继承了中国历代服饰追求意境美,体现精神意蕴美的传统,即以服装来装饰人体。其长袍阔袖的服装造型,具有庄重感;华美的装饰图案,赋于象征意义。蟒的另一大特点是可舞性强,它摆脱了自然生活形态,不束腰,服装可任意摆动以表示人物情绪(玉带挂在衣上,仅起装饰作用);它借用夸张后形成的水袖,丰富表演动作,传达人物感情。

  质料:大缎。

  纹样:主要是龙及"蟒水"(海水江牙),陪衬纹样为日、山,流云、"八宝"、"八吉样"等。在封建社会中,龙是尊贵的象征,它符合帝王将相的高贵身份。龙的具体形状,有团龙、行龙、大龙等三种,有的端庄严谨,有的昂扬矫健,有的气势宏大。不同的龙形,在服装上各具特定的象征意义,分别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蟒水"的具体形状,有弯立水、直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全卧水五种。蟒水的规范性也很强,使用何种蟒水,根据人物的类型而定。

  色彩:主要使用十种纯色,分为"上五色"(正色)和"下五色"(副色)。上五色指红、绿、黄、白、黑,下五色指紫、粉(红)、蓝、湖、香。京剧服装继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装饰色彩传统,大胆用色,色彩倾向鲜明,注重强烈对比。又因为它是一种"刺绣之服",金银线(复合色)具有调和作用,所以,服装色彩既有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并且光彩灿烂,极为富丽。对于具体人物,力求扩展服装基色(主色)的面积,造成"一人一色"效果。用色也具有特定的寓意,根据人物的类型而定。

  刺绣:主要有三种。分为彩色绒线绣、平金平银绣、圈金绒绣。绒绣俊雅清丽,圈金绒绣富丽辉煌,平金平银绣光泽夺目、大方而有气派。对绣法的使用,也根据人物的类型而定。

  概括起来说,蟒的(类型化的)程式性、装饰性和可舞性,表现得很集中,很鲜明,可以说是典型地体现了京剧服装的艺术特点。各种类型的穿蟒人物在服装上使用特定的色彩、纹样,并且在绣法上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为观众所熟悉的艺术语汇,以表示其身份、品质、性格的综合特征。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5768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9
下一篇2023-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