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戈夫曼“拟剧论”的两点思考

关于戈夫曼“拟剧论”的两点思考,第1张

        学社会学的学生对于社会学理论的诸多流派中最熟悉的莫过于符号互动论了吧?

      符号互动论的大家——戈夫曼,他的大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借鉴舞台演出的“前台”、“后台”、“剧组”、“印象管理”等将微观社会的互动何以成为可能进行了很生动的讲解。

        但是,在阅读完概念后还有两个问题米德的拟剧论没有完全解释清楚,第一个是作为演员的我们从“前台”到“后台”的转换何以成为可能;第二个是我们在解释互动的时候或许将拟剧论用烂掉了,但是我们在真实社会中的互动是否真的如拟剧论那样深信不疑,也就是说阅读过《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的你,在之后的实际互动中,你是否真的比照拟剧论观点进行个人的印象管理?

    第一个问题从“前台”到“后台”的转换何以成为可能,戈夫曼用了一个核心的词“印象管理”来进行前台表演的管理,将大家对公共前台所认可的角色进行表演,但是后台作为私密空间并不会有观众的观看,真实的“本我”并没有大众的“期望”,后台的你就如“薛定谔的猫”一样是多种状态的叠加,存在多种可能,于是在公众看不到的你的区域里,你或许慵懒癫狂、或许正襟危坐无异于前台,谁都不知道后台的你是什么样子的,或许对于真实的你,不知道拟剧论的你,有没有意识到“前台”迁移到“后台”的你有没有发现“自我”的改变?

        答案肯定是变了。戈夫曼以前后台给了我们以边界,但是他并没有说明这种变化如何可能的,那如何去判定这种可能性,这就要引出互动论另一位社会学大家——乔治米德,他写了一本著作叫《心智、自我与社会》,论述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概化他人阶段”,正是在这三个阶段的过程中产生了“自我”的概念,不过,可以看出“自我”概念的出现还是经过理解社会中“一般他人”的角色而产生,所以“前台”“后台”的转换成为可能是后台的自我的形成同样受到自我概念的控制,后台的你同样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影像。

        只不过,“前台”和“后台”之间产生了边界,印象管理中“前台”更具有表演特征,而“后台”更加放松,这也是自我概念形成过程中告诉你的。

        而你觉得你的生活就要一个舞台一样,不管你是在“前台”和“后台”的自然呈现或者是阅读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亦或者本篇文章让你觉得你的生活是在演戏,这里都是受到了“自我”概念的影响。而第二个问题更像是一个哲学问题,因为思考不够,就做一个简单的论述,或许道理大家都懂。

      第二个问题换成更简单的表述是日常生活的我们的自然呈现与拟剧论是什么关系?  如果没有拟剧论,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是自然呈现的。而知道了拟剧论后,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否就被人为所干预,不是自然的呈现?再简化为日常中的生活方式为客观存在,拟剧论为能动的意识,意识便为能动的意识反映,而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存在。

戈夫曼撰写了一下作品:《擗护:对精神病人和其他同住者社会状态的评论集》,《框架分析:经验组织的评论集》,《互动礼仪:面对面行为的评论集》,《交谈的方式》和其他许多书籍和评论集。他的许多作品都为社会学科奠定了基础以及媒体学习的框架概念。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6)、《避难所》(1961)、《邂逅》(1961)、《公共场所行为》(1963)、《污记》(1963)、《互动仪式》(1967)、《框架分析》(1974)、《交谈方式》(1981)等。

“污名”之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归功于戈夫曼。在《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中,戈夫曼将污名定义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具有的某种令人“丢脸”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其拥有者具有一种“受损身份”。作者分析了蒙受污名者的自我感受以及他们与“常人”问的微妙互动,重点阐述了蒙受污名者在人际互动中进行“信息控制”的各种技巧。

芝加哥学校

1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了社会学学派。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斯莫尔(AW Small)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开设了第一个社会学研究生班,与文森特(GE Vincent)合著了第一部社会学教材《社会研究导论》(1894),并于1895年创办了第一份美国社会学杂志。社会学系成立后,Small先后聘请了文森特、WI 托马斯、RE 帕克、EW 伯吉斯等人,形成了该系的一支强大的教员队伍。到20世纪20年代,在罗伯特·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200多名研究生和300多名本科生,开设40多门课程,同时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之后,其影响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四个方面)

首先,它开辟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将社区研究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是开创了人文区位研究的先河。

第三,创立符号互动理论。

第四,芝加哥学派在社会研究方法上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如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对社会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结构与功能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的早期思想可以概括为:用系统的观点审视社会生活,将文化或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整体的各个部分都发挥着一定的功能,并且相互依存。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制度被认为具有保证其生存所必须满足的需求和必要条件。功能主义思想家倾向于从正常或病态的状态来考察具有需求和必要条件的系统,这意味着系统是平衡的,并趋于平衡。当社会生活被视为一个系统时,社会生活被认为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

现代结构功能理论大多试图吸收早期功能分析的思想,尤其是由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系统的概念。它突破了芝加哥学派只注重田野调查、注重实证研究的局面,开始将实证研究与理论综合概括相结合,开启了美国社会学棍棒与应用的新阶段。

代表:

1帕森斯:作品,AGIL功能分析模式

2默顿:作品、显性功能和潜在功能

(3)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有三个主要流派:

①以联邦德国达伦多夫为代表的辩证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是冲突的根源,冲突是社会生活中自发的、普遍的、基本上不可磨灭的因素,应该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承认,并制度化。

②以美国库切为代表的积极功能冲突理论认为,冲突在社会结合、维护群体团结、巩固人际关系、控制社会变化、促进相互理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③以美国博丁为代表的一般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是由于财富的缺乏和道德的沦丧而产生的,主张克服和限制冲突,把克服冲突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对立双方的理性、道德和相互理解上。代表:

1科塞的功能冲突理论

2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理论

(4)交换理论:人际关系中付出的成本和报酬是决定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条件。人在和别人发展关系的时候,选择的是能给自己最大回报的人,为了得到回报,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代表:霍曼斯和布劳

(5)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的世俗化内容和功能,而在于事物相对于个体的符号意义,事物的符号意义来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文字、文化、制度等。)个体在处理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通过自己的解读来使用和修饰事物对他的意义。

代表:布鲁默和戈夫曼。

(6)社会批判理论:具体来说,社会批判理论是致力于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要求对社会生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社会发展的源泉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法兰克福学派及其观点:法兰克福学派学者认为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反对一切哲学;这种批判否定了一切,同时也包含了一切本身的真相。这一理论系统而深刻地批判了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开创了跨学科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先河。

代表人物:阿多诺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1ec08fa513d2697dd48a33c45fbb2fb4316d83c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6085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