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的生平

肖邦的生平,第1张

  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中部小镇热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位于波兰首都华沙附近)。他出生的时候,波兰作为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兰籍的法国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葡萄园,1787年移居波兰并加入波兰籍,参加过1792年的俄波战争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义(科希丘什科,Kościuszko,1746年—1817年,波兰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兰后在贵族家庭当法语家庭教师,认识了一个雇主的亲戚也就是后来萧邦的母亲Justyna Krzyżanowska,他们在1806年结婚,萧邦的父亲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学教授法语的工作。萧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华沙。

  肖邦在波兰被视为神童,1816年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奥地利作曲家阿德尔伯特·基洛维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进入了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 2,1827年),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璜(Don Giovanni),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德语:Ein Werk II)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1],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他十九岁时已经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1829年至1831年间,萧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2],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3]。1829年萧邦爱上了音乐学院的女同学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这段秘密的爱情无疾而终。因为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无法回国,而肖邦的父亲也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1831年肖邦最终忍痛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

  “巴黎的生活”

  移居到巴黎后,萧邦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巴黎的建筑和大城市氛围深深吸引着肖邦,他在一份寄回波兰的信中写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国籍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克布伦讷(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为师,继续学习钢琴,但是他感觉受到了教学方式的限制,课程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肖邦在巴黎参加音乐会的演出以赚取生活费,起先萧邦还未出名,收入仅够糊口,后来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资助者带萧邦参加了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动,萧邦的钢琴演奏打动了客人,转眼间赢得了一大批的钢琴学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学生。肖邦通过音乐会、作曲和教授钢琴课,从1833年起便有了稳定的收入,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萧邦甚至有一辆私人马车和随从,他的衣服都是高档的材料制成。而相比之下,19世纪的其他音乐家如理查德·瓦格纳和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则还需要指望着资助者的赞助。

  在巴黎期间萧邦做了多次访问,1834年,他和席勒共同访问了在亚琛举行的的莱茵河畔音乐节。萧邦、席勒还有门德尔松三人在此次音乐节中碰面并一起去了杜塞尔多夫、科布伦茨和科隆,他们三人彼此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并互相学习和切磋了音乐技艺。

  肖邦交友广泛,他的好友包括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和亚当·密茨凯维奇,画家德拉克罗瓦,音乐家李斯特、费迪南德·希勒,以及女作家乔治·桑。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见到了身着男装、抽着烟的乔治·桑,并对她一见倾心。

  与乔治·桑的恋情

  乔治·桑1837年肖邦因为与18岁的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恋情,陷入了生活危机,正在这时,他邂逅了比他大6岁的乔治·桑,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见到乔治·桑,肖邦就感受到了她与Maria Wodzińska的截然不同,Maria Wodzińska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而诗人乔治·桑看上去却是十分高傲和极具自我意识。但是肖邦与乔治·桑的恋情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方面,乔治·桑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许多年轻才俊的追求,另一方面,乔治·桑后来销毁了大部分寄给她的信件,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肖邦同她之间的真正关系。

  1838年11月乔治·桑带着她的两个孩子Maurice和Solange移居西班牙的马洛卡岛上的法德摩萨镇,Maurice患有风湿症,乔治·桑根据医生的建议,希望西班牙的气候可以有助于Maurice健康状况的好转。而肖邦也一同搬到了马洛卡,肖邦一生患有肺结核,他也希望温暖的气候能够缓解他的病痛,但是事与愿违,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而肖邦的肺结核却因为房间条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气,发展成了肺炎。98天后肖邦和乔治·桑离开了马洛卡岛,这段旅程虽短,但是对肖邦和乔治·桑都印象深刻,乔治·桑将这段经历记录在了她的小说《马洛卡岛上的冬天》中。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乔治·桑位于家乡诺昂(Nohant)的庄园里度过的。这是一些宁静的日子,肖邦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兰舞曲《英雄》。

  肖邦和乔治·桑的恋情在1847年画上了句号,两人都没有公开分手的原因。当时乔治·桑的女儿Solange爱上了贫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这引发了乔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乔治·桑变得非常好战,当肖邦得知Solange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订婚的消息后,非但没有反对,还表现出来赞同,这使得乔治·桑大为恼火。

  英年早逝

  华沙圣十字教堂安放弗里德里克·肖邦的心脏(就在底部花束上方)的柱子肖邦1848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本打算11月在伦敦在举行几场音乐会和沙龙演出,但由于肺结核病情严重不得不放弃这些计划返回巴黎。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

  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礼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举办肖邦葬礼的教堂历来不允许唱诗班中有女性,葬礼因此推迟了近两周,最后教堂终于做出让步,允许女歌手在黑幕帘后演唱,使得肖邦的遗愿能够达成。有将近三千人参加了10月30日举行的肖邦葬礼,演唱者还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为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演唱安魂曲,为1835年贝利尼的葬礼演唱Lachrymosa。

  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 35中的葬礼进行曲。虽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瓮里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总是吸引著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鲜花不断。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萧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

 导语:有人说,旅行捷克,就是一次世界遗产之旅。这话不假。布拉格(全球第一个整座城市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泰尔奇(文艺复兴的浓缩表现)、特热比奇(古迹中探寻犹太人的故事)、莱德尼采(古堡与葡萄园的完美邂逅)、库特纳霍拉(哥特教堂与人骨教堂相映成趣)、克鲁姆洛夫(世外桃源般的山水小镇)以及布杰约维采、布热茨拉夫等游客罕至却美丽无比的小镇。

捷克最值得一去的七个小镇

 泰尔奇

 位于摩拉维亚东南部的泰尔奇(Telc),靠近波希米亚边界,以其独特的泰尔奇历史中心而著称,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网络状的池塘增加了泰尔奇石头城墙的防御功能,两座城门,一座向北,一座向南,直通向市场。整个小镇被三个天然形成的湖泊所包围,老城的中心是三角形的扎哈利亚什广场。

 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城堡是城市建筑的中心,两层的市民住宅、三角形状的广场结合了哥特式、巴洛克、洛克克和古典风格。它们的圆形屋顶采用各种各样的外观装饰,保护良好的拱廊保持着整体的一致与和谐。

 泰尔奇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曾经发挥着政治、文化和贸易中心的功能。13世纪,泰尔奇所在的森林地带就出现了居民区。大约在公元1335年,这里变成了设防的皇家城堡,周围被居民住宅和教堂包围。泰尔奇城由赫拉德茨封建领主强大的维特克家族建立。

 城市建在山上,以市场作为它的中心,环绕城区修筑了石头城墙。随着1386年的大火,环绕市场的木质房屋改用石头建筑。哥特风格的城堡建于14世纪末,在15世纪末重建。在赫拉德茨的扎哈里亚努斯统治时期,泰尔奇文化繁荣,人民享受着经济繁荣的成果。文艺复兴风格的城堡建造起来并扩大。

 据说,泰尔奇的晨雾和倒影使得它具有独特的、绝伦的美。在早春或晚秋日夜温差较大的朗朗晴日,早晨水面上腾起一层薄雾,这薄雾弥漫开来,城堡、教堂、民屋和木桥都飘浮在薄雾之上,真如仙境一般。遗憾的是,我们去时,倒影看到了,晨雾没看到。平静的水面将这个宁静的小镇完美地映射出来,天空中变幻无穷的云彩,又给这个小镇增添了一丝动态。

 1530年的大火烧毁了城市许多房屋,人们随后用同样的风格加以重建。这是城市建筑的全盛期。1604年到1945年期间,其他重要的家族相继统治着泰尔契,但是城堡的风格保留下来。1618-1648的30年战争期间,城市经历了萧条时期。

 形式各样、五彩缤纷的小楼,以优雅的拱廊相连接,勾勒出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走在其中,仿若置身童话世界。

 当耶稣会以耶稣名义修建了学院和教堂时,他们采用了把巴洛克风格。19世纪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文化和民族意识的觉醒,然而这一时期的泰尔契没有经历快速的经济增长。

 与欧洲大多数古城一样,泰尔奇的中心广场也有一根圣像柱,这是为了纪念那些在中世纪黑死病死去的`人们,柱子的顶端是圣母玛利亚,而下面8个雕塑都是抗病英雄。

 特热比奇

 位于捷克东南部的小镇特热比奇(Trebic),因为保存完好的犹太人居住区和圣普罗科皮乌斯大教堂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里的犹太人居住区,是欧洲保存最完好的犹太区之一、世界遗产名录中唯一一个以色列之外的犹太遗产。

 特热比奇的犹太区坐落在伊赫拉瓦河(Jihlava)畔,它的周边环绕着林山和岩石,拥有123座房屋和2座犹太会堂,著名建筑包括市政厅、拉比办公室、医院、救济院-学校和犹太公墓,其中不少房屋色彩鲜艳。

 沿着窄小的街巷,走进犹太城,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从前。几个世纪来,犹太人被迫生活在这样封闭、拥挤、破旧的区域中,那些充满辛酸的景象,就好像一幅幅出现在眼前。

 从市政厅到医院,从教堂到民居,一块并不算大的区域,总共保留了120多座犹太建筑。跟大部分欧洲小镇宽敞、松散的民居相比,这里确实十分拥挤。

 圣普罗科皮乌斯大教堂(St Procopius Basilica) ,是一座宏伟的罗马-哥特式风格建筑。它建在始建于1104年的本笃会修道院圣玛丽修道院的遗址上,1240-1280年间改建为现在的教堂,但保留了原修道院的方形庭院。

 这里的犹太区、古老的犹太墓地和圣普罗皮乌斯大教堂表明,从中世纪到20世纪犹太教与基督教文化一直共生共存。作为13世纪早期修道院的一部分,圣普罗科皮乌斯教堂是西欧建筑传统影响这一地区的一个典型例子。

 教堂的入口处,有几个对称式的拱门相连,每个柱子上都有着精美的雕刻。

 内部也是由两个对称式的穹顶组成,12个相对的拱形窗户,是整个教堂的光源。

 这里的壁画,也和传统的基督教教堂壁画不太一样。在近几年的研究工作中,在墙上18世纪的画下,又发现了12世纪壁画,一批有价值的文物收藏在此教堂中。

 莱德尼采

 莱德尼采(Lednice)是一个位于捷克西南部的小村庄,这里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莱德尼采的宫殿和花园。这个宫殿曾经属于列支敦士登家族,宫殿没有欧洲大陆的华丽的装饰,只是淡**的墙和略有着墨的屋顶,也缺少几分整齐划一、结构对称的气势,但也多了田园式的随性。

 莱德尼采和瓦尔季采文化景观修建于12 世纪。现在,带有浪漫色彩的城堡,风景如画的村庄,特别是风格各异的建筑与秀丽的自然风景交织一起,形成了璀灿的自然景观。

 整个地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至到14世纪末才确定了它作为国家里程碑的地位。现在该景区占地近300平方公里,风景基于英国的园林风格。巴洛克式建筑与新哥特式和小巧的附属建筑风格相结合。

 宫殿的附近还有一大片整齐的葡萄园,漫步其中,能感受浓厚的欧洲田园气氛。

 布杰约维采

 布杰约维采(Budejovice),位于捷克中南部,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百威小镇。它是从布拉格前往CK小镇的必经之地,它也是一座有名的啤酒之城。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捷克的布杰约维采,但提起百威啤酒,几乎人尽皆知。这个国际啤酒品牌与这个城市颇有渊源。捷克布杰约维采原叫做Budweis,曾经是德国的领土,后来加入到捷克后才改成Ceska Budejovice。Budweis早在700多年前就以酿造优质的啤酒而闻名。1876年,百威创始人Anheuser Busch选择了以Budweiser作为自己产品的牌子,理由很简单,在他的德国老家“Budweis”就是啤酒品质的象征,然而也正因为这个名字,百威啤酒在欧洲多年来一直官司缠身。直至2007年,美国百威付出巨资,捷克百威独立使用Budweiser Budvar(布多巴扎·布多巴尔)标识后,纷争才有所平息。姑且不论百威品牌纷争,这个建于13世纪颇具德国风味的古城,绝对有着无以伦比的美丽。

 这里有着13和17世纪的建筑古迹以及16世纪的黑塔,伏尔塔瓦河蜿蜒绕城而过,更使古城增添了秀色。

 说是小镇,却拥有两个捷克全国之最:四边各长133米的正方形广场是捷克最大的广场;广场中央20多米高的塑像喷泉是捷克最高的喷泉。塑像顶部的大力士参孙,双手撑开狮子的上下颚,泉水从狮子口中直喷而出。

 这个被称作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二世的广场,被五彩缤纷的巴洛克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式建筑包围,下方环绕着18世纪的回廊,悠悠的长廊内侧遍布着餐馆、酒吧、商店。

 这些建筑,风格迥异而又协调,从巴洛克式、哥德式到文艺复兴式,几乎应有尽有,墙面色彩多变而又典雅。四下环顾,好像在看一个建筑展览会。尤其是尖顶的市政厅,美轮美奂,简直就是一幅精美的图画。

 人行道的凉篷下,便是欧洲常见的露天雅座,自然喝啤酒的居多。这里自中世纪起便开始酿造啤酒,以制作方法独特、啤酒花味道芳香而出名。

 布热茨拉夫

 布热茨拉夫(Breclav),一个位于捷克东南部的小镇,无意间路过这里,却被这座名叫Kostel Panny Marie的教堂深深吸引。

 红砖砌成的外立面与绿色的尖塔,格外吸引眼球。正方形的主体、长方形的入口、八边形的顶部,对称而唯美。本来并不算高的教堂,在这个世外小镇中绝对算是地标性建筑了。

 内部没有精美的壁画,却有亮丽的彩色玻璃与高挑的精致拱门。当时正好赶上当地人在做礼拜,悠扬的唱诗声和风琴声在整个教堂里久久回荡。

 库特纳霍拉

 布拉格东南约70公里处,有一个叫做库特纳霍拉(Kutná Hora)的小镇。这座在13世纪因为银矿而名噪一时的小镇,也常被称为“KH小镇”,这里因为开采出银矿而飞速发展,和布拉格竞相成为波西米亚最重要的城市。如今,它是一座迷人的中世纪城镇,拥有若干引人入胜的历史景致,并在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小镇虽然不大,却有几处闻名世界的景点,人骨教堂和圣芭芭拉教堂,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必看之处。全世界有多处人骨教堂,但很难有捷克人骨教堂如此规模巨大、气势宏伟的。

 人骨教堂的不远处就是圣芭芭拉教堂,是哥特教堂最华丽、并且无法逾越的超凡之作,如同小夜曲之于肖邦。六个花瓣的支架拱顶,将优雅和端庄发挥到了极致。回廊中的小礼拜堂保存了15世纪壁画原作,其中一些展示了矿工出工的情景。到教堂外面走走,东面的露台有着优美的风光。

 教堂前面巴尔波尔斯卡街是一条比直的下坡路,左侧是耶稣会修道院,右侧是圣人石雕像的围墙,嵌在30公尺高的山脊上,向右远眺可见圣詹姆士教堂、意大利庭院。

 克鲁姆洛夫

 位于捷克南波西米亚的迷人小镇克鲁姆洛夫(Cesky Krumlov),是世界上最美的几座城市之一,它还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CK小镇。这里的大部分建筑建于14世纪到17世纪之间,多为哥特式和巴洛克式风格,已于199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这个多次被评为人生必去的小镇,依山傍水,风光旖旎、风情独特,宛若世外桃源。

 这个并不算大的小镇,被宽阔蜿蜒的伏尔塔瓦河(Vltava River)环抱着,在河谷的对岸以城堡为中心的中世纪的城市一望无边,令人惊叹。500米的高空,无人机视角下的CK小镇,白墙红瓦,绿树相间,蜿蜒盘旋的河流将小镇分隔成几个相对独立却又彼此相连的区域。

 巍然屹立的圣维特教堂,这座哥特式的教堂与布拉格的圣维特大教堂同名,是CK小镇的地标之一。这座教堂建于1439年,后来经过多次的扩建和维修。

 当然,捷克美丽的小镇远远不止这些,也需要足够的时间、独特的视角去发现它们,这便是我下次捷克之行的目标。

「很难想象真的有人坚信真爱能使心灵相通,而且不会随躯体的死亡而消逝,这种美好的信念令人闻之动容。除此之外,《美梦成真》触及人类最深层的恐惧和禁忌,教观众看完后不得不思考死后将面临怎样的世界。」本片执行制作史考特克鲁夫有感而发做了以上的表示。

《美梦成真》拍摄过程要追溯到1978年,那年本片制作人史帝芬席蒙 (当时名为史蒂芬杜依奇Stephen Deutsch)收到一份礼物,一份近二十年后他才有能力拆封的礼物。 史帝芬席蒙当时正在筹拍《似曾相识》(时光倒流七十年),该片原著作者理察马特森把尚未完稿的小说《美梦成真》交给史帝芬席蒙过目。这本书是理察马特森为他老婆而写的。看过初稿之后,史帝芬席蒙毫不迟疑立刻买下此书的 **版权。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间,《美梦成真》的拍摄计划却一再遭到搁置。

一直到1994年,史帝芬席蒙在一个玄学的研讨会中,遇见了身兼作家及**制片的柏奈特拜恩,两人相谈甚欢,发现彼此都对死后的另一个世界深感兴趣,希望能开拍以此为题材的**。二年后史帝芬席蒙和柏奈特拜恩 合组Metafilmics制作公司,以拍摄玄虚题材的**为其宗旨。

《美梦成真》着墨最多的还是克里斯和安妮之间坚定不移的夫妻之情。罗宾·威廉姆斯表示:「安妮曾经濒临崩溃,但他对克理斯的爱不曾稍减,也是这份爱,使他们两人得到救赎。视觉效果是一回事,但《美梦成真》最不凡的部份是在于**中彰显人性中的无私和爱,在子女、天堂使者、地狱使者身上也可以见到这种特质。这部**会 让观众忍不住说:『没错,我就是这么幸福。』或『唉﹗我怎么没这个福份呢﹖』这正是这部**成功之处。」

「万一,」罗宾·威廉姆斯以惯有的逗趣口吻说:「观众没有这种反应,至少《美梦成真》算得上是很棒的“旅游”**,广告效果十足。想参加“灵界之旅”的人,请打这支电话。」最先登场的是一场从世界上最高的瀑布,位于委内瑞拉的天使瀑布,一跃而下的特技。特技演员杰克兰布德(Jake Lombard)从高达3212呎高(约816公尺)的悬崖上纵身下跃,十八秒后拉开隐形降落伞,再经四秒落地。 这场戏共拍了二十二次才大功告成。

观众在看到这幕时,就可以了解克里斯在死后,能够从心所欲、完成任何他想做的事。他能飞翔。这就是特技和 视效共同打造而成的神奇世界。而这还只是《美梦成真》运用特技呈现故事的其中一个例子而已。

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特效画面要归功于,POP Films 和Digital Domain每一位参与其间的视效魔法师和艺术大师。 他们通力合作将毛片一次又一次地加工处理,使克里斯死后的世界呈现出现实与虚幻并陈的效果。

将平面的绘画(2-D)转化为立体的影像(3-D)的工作,从1996年10月展开。视效工作小组是由金像奖得主乔依海内特(及尼克布鲁克斯领军。他们第一个步骤就是使用最新的激光雷达(Lidar)技术,将冰河国家公园的 地形及地表形态制作成图。这种创新的激光雷达乃是根据光学(light)和雷达(radar)技术沿生发展而来。 激光雷达技术的出现使得工作人员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绘出上百亩土地的图表,并加以摄影。这种运用雷达 侦测的尖端科技可以提供视效设计的工作人员足够的资料,作为重现摄影机移动和镜头变化的参考。据此他们可以在布满橘色球体的毛片画面上,更进一步制作出3D的效果。这些拍片现场散满一地的橘球是用来作为激光雷达扫描的基准点(point of reference)。

暂且不论视效,制作人柏奈特拜恩也希望观众在看完《美梦成真》,步出**院时,会觉得感动。「哪怕他们只是就此和家人更亲蜜一些,和孩子拥抱时更靠近一点,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成就了最美好的事。 《美梦成真》于一九九七年六月底在蒙大拿的冰河国家公园开镜,75天之后,在旧金山海湾杀青。监制亚伦布朗奇斯特提到:「我们的首要之计是如何布置出壮阔的外景。虽然**中有些画面是用计算机做出来的特效,不过大部分画面中都是实景。」负责园艺的工作人员必须将大量花草运进国家公园里,甚至覆满整个湾区。

内景则搭建在旧金山的金银岛,该片道具组在当地广阔的飞机停机棚中建构巨型布景,壮观的程度比洛杉矶大多数剧院的舞台还更胜一筹。其中有一个大池蓄满30万加仑的水(约合1136立方公尺),四周是各个不同场次的布景。监制亚伦布朗奇斯特就提到,场景设计的工作人员以歌剧舞台的方式搭建布景:「就像舞台剧每一幕都要换景, 我们也是每拍完一场戏之后,就把布景拆掉,再搭一个新的。唯一不必变换的就只有做为舞台中心的大水池而已。」

场景设计尤吉尼欧萨尼提及其它美术设计人员充分了解导演文生华德心目中“彩绘天堂”的模样。咽气之后,克里斯在彩笔轻刷出的花床上悠悠醒来,花瓣正兀自在风中摇曳。尤吉尼欧萨尼提说明:「第二幕主要就是在 这个景中进行,这幅画面是对“另一个世界”很普遍的印象,不过,透过绘画的触感加以呈现,更可以传达心灵 主观的感受。我们以这一幕为蓝本,再加以发挥、添加更多创意,延伸出其它的场景。」

这群艺术工作者独到的创作概念,被文森特·沃德形容为「在蒙着十九世纪面纱的油画上,再覆以一片沾染颜料的透明玻璃。这种影像处理结合未干油画的黏湿触感,及动态的影像摄影,使得成品既符合我的预期,又看得出他们自己的诠释。」由于这种影像呈现方式前所未见,因此工作人员共耗时两年,才将计算机特效和传统绘画如此完美地 融合在一起。

汉纳克又更进一步说明:「任何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例如达芬奇(Da Vinci),要是听到我们以穿过一幅幅画的方式来表现灵界旅程的话,一定会嗤之以鼻的。但是我们赋予景物主观的意涵,因此观众大可以 有他们自己的遐想空间。」 ·片中闪回画面中的航空母舰是根据梅尔岛海军造船厂中的航空母舰绘制而成。

·导演文森特·沃德的母亲曾出现在天堂图书馆的场景中。

·影片拍摄中使用了少量的Fuji Velvia**胶片,这种胶片善于在静态摄影中取景,以极高的色彩饱和度见长,但它很少在**拍摄中应用,只有在特效中经常使用。

·克里斯的墓地位于加州奥克兰的山景公墓,在拍摄地点附近,确实立有安娜·尼尔森及其丈夫的墓碑。

·影片片名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影片配乐最初由埃尼奥·莫里康(Ennio Morricone)创作,但在试映会上反响欠佳,于是莫里康的音乐被全部撤换下来。 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都逃不脱死亡的终结,但他们不知道那恐怖的时刻何时会到来,也不知道在死亡之后会发生什么。死后的世界一直是让理论家、科学家、宗教领袖和不可知论者困惑的话题。迄今为止,关于死后有过三种体验,分别是濒死体验(Near Death Experience)、脱体体验(Out of Body Experience)和死后重生(Life After Death)。

1998年,芝加哥大学的国民意见研究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1%的美国人相信死后世界的存在,成为25年来的新高。后来又有电视节目称,有三分之二的无神论者承认相信死后世界。另据报导,有150万美国人曾经徘徊在生死边缘。

在《美梦成真》里,对死后世界的描写并非基于宗教信仰,而是源于灵魂。影片提出了疑问:除了我们知道的世界之外还有别样的世界吗?拥有了永恒的爱能否永远幸福?

“很难想象真的有人坚信真爱能使心灵相通,而且不会随躯体的死亡而消逝,这种美好的灵魂伴侣令人闻之动容。除此之外,《美梦成真》触及人类最深层的恐惧和禁忌,令观众不得不思考死后将面临怎样的世界,”本片执行制片斯科特·克鲁夫(Scott Kroopf)如是说。

将《美梦成真》搬上大银幕的想法始于1978年,当时制片人斯蒂芬·西蒙(Stephen Simon)正在着手《时光倒流七十年》的前期筹备工作,该片同样改编自理查德·麦瑟森(Richard Matheson)的小说。麦瑟森交给西蒙一份新书的版样,那就是《美梦成真》,麦瑟森写给妻子的小说。西蒙立即买下了小说的改编权。在随后的16年中,西蒙一直希望将小说拍成**,直到1994年,他在有关超自然科学的会议上邂逅了编剧兼制片人巴尼特·贝恩(Barnet Bain),两人发现彼此都对人死之后的故事很感兴趣。两年后,两人成立了Metafilmics制片公司,致力于超自然题材**的拍摄。他们找来曾凭《雨人》荣获奥斯卡奖的著名编剧罗纳德·巴斯(Ronald Bass)将麦瑟森的小说改编成剧本,而导演的人选则锁定了文森特·沃德。

之所以看中了文森特·沃德,是因为他于1993年执导的《爱在我心深处》给西蒙和贝恩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在沃德看来,拍摄这部《美梦成真》可谓苦乐参半,因为他虽然很喜欢这个本子,但也深知难度的所在。“我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故事的75%都发生在死后世界,”沃德说,“而这个死后世界无迹可寻,只知道是被云雾笼罩着。在过去的2000年间,艺术家们一直在努力尝试设想地狱和天堂的景象,我想如果吸取一些以往的传统放到影片中,就会找到解决的办法。在小说里,安妮在餐饮公司工作,我想,如果将她变成一个画家和十九世纪艺术品修复师,情节就更加顺理成章,于是克里斯死后进入天堂之后,他会相信自己真的就在安妮的画作里,那是安妮送给他的礼物。我们通过一系列的绘画作品来传达天堂和地狱,这是非常主观的版本。”这些虚幻场景的呈现归功于特效技术的发展,贝恩曾承认,在早年间,这个故事根本无法被搬上大银幕。

在确定文森特·沃德担纲本片导演后,找到合适的演员成为随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主创人员看来,罗宾·威廉斯是扮演克里斯的唯一人选。威廉斯说:“当我第一次看剧本时,我就知道克里斯这个角色是属于我的,因为我的妻子就是位艺术家,这个故事会让我们联系到自己。”导演沃德说:“从每件事中,你都会发现罗宾的博爱。有一群临时演员参加了影片的拍摄,在拍摄期间难免枯燥乏味,于是在场景的间歇中,你会发现罗宾在300人面前讲起了笑话,他希望用自己的风趣来给大家解闷。”

小库珀·马丁在片中扮演了守护天使阿尔伯特,除了与威廉斯的合作机会之外,马丁还认为这个角色是前所未有的。他说:“作为一名天堂向导,我的主要目的就是传授我的经验和知识,我在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思想是真实的,身体是虚幻的’,我必须将这个概念灌输给克里斯,让他放松,开始适应这个新世界。”

在物色扮演安妮的女演员时,沃德称之所以看中了安娜贝拉·莎拉是因为她和威廉斯有种默契,会让观众相信这对灵魂伴侣的独特品质。

影片的主要拍摄于1997年6月末在蒙大拿的冰河国家公园拉开序幕,75天之后在旧金山湾区画上完满的句号。制片人艾伦·C·布朗奇斯特(Alan C Blomquist)说:“我们的首要之计是如何布置出壮美的外景。虽然有些画面是用电脑特效合成的,但大部分画面都是实景拍摄。”负责园艺的工作人员必须移植大量花草,甚至覆满了整个湾区。

影片的内景是在旧金山金银岛上的飞机库中搭建而成,整个占地面积超过了洛衫矶的绝大多数摄影棚,其中注入了30万吨水,布景为多层结构,就像歌剧舞台一样。为了营造出整体的画面感,导演沃德从莫奈、梵高和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达维德·弗里德里希(Casper David Friedrich)的作品中获取了灵感,他说:“德国浪漫主义风格很迷人,他们笃信大自然的力量超越了一切,你会在这些画家的画作中发现,天堂的感觉并不柔顺,那里狂风肆虐,树木扭曲,山石嶙峋,被薄雾所笼罩,在惊人美妙景致的背后,还显现出浓重的孤独。和别人相比,弗里德里希的作品中更多的传达出这种信息。”影片将油画的质感同动态影像结合到一起,把电脑程序同绘画作品融为一体,这种完美的突破是前所未有的。

本片赢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奖,这一切都归功于特效总监乔尔·海内克(Joel Hynek)和尼古拉斯·布鲁克斯(Nicholas Brooks)率领的特效团队的精心打造。将平面绘画转化为立体影像的工作开始于1996年10月,在绘制冰河国家公园的图景过程中使用了革命性的新技术“Lidar”。Lidar是一种先进的主动传感系统,该系统本身发射受控制的激光以照射地面和地面上的目标,不依赖太阳光照,可以全天候的获得地面三维数据。它直接获取地面三维数据,比传统测量方法具有高精度、高密集、高效率和成本低的优点。运用这种技术,冰河国家公园几百英亩的全息图像便被一次性扫描收录了下来。

布鲁克斯说:“毫无疑问,现存的视觉特效和电脑图形技术根本无法将剧本中描述的场景呈现到大银幕上,从早期同文森特的商谈开始,我们就很清楚需要创造的影像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必须从弗里德里希和莫奈的绘画作品中学习各种画面技巧,从而将油画同真实的物体和景物自然紧密的衔接到一起。”

片中克里斯从瀑布上跃下的场景是在世界最高瀑布、委内瑞拉的天使瀑布拍摄完成,特技人杰克·朗伯德(Jake Lombard)从3212英尺高的崖顶纵身跳下,整个坠落过程时长22秒,18秒时朗伯德会打开隐形降落伞,这个镜头共拍了22次。

在后来发行的DVD版中导演把一些被减掉的片段放到了DVD影碟中,这其中就有一段被删除的另一个结局,这个结局与**公映时的结局完全不一样。在此片段中老人告诉安妮要仔细看清眼前的人,安妮才发现那二人根本不是自己的孩子,最后艾伯特告诉她和克里斯,安妮下一世将会降生在斯里兰卡,而克理斯将出生在美国。两人下一世将再续前缘,但安妮的下一世会得不治之症,在20多岁的时候便会离开人世,而克理斯的下一世却很能活过80岁,带着对她的爱一个人孤独的渡过余生。片段最后两个不同地方、两个不同的母亲几乎是在同时分别生下了一个男婴与一个女婴,他们的命运在降生到世间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这个结局其实比较接近现实,但当初为了照顾观众的感受让大家欢喜的大团圆结局能出现,导演文森特·沃德就将这个结局整个减掉了(“飞越来生缘”这个译名应该是根据这个片段来翻译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6130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