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作品一览
《〈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艺术教育学》重庆1989
《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学术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2001
《新译国语读本》三民书局1994
《中国:掀起你的盖头来——中国文化现象解密》海南出版社1995
《闲话中国人》华龄出版社1996、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邓晓芒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你好,伟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
《人的确证——人类学艺术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书生意气》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穿透灵魂之旅系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西北风东南雨—方言与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艺术的特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2006
《品人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2006
《读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2005
《大话方言》香港三联2004、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文汇出版社2005
《品三国——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东方出版社2006、2007
《品三国——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成都方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易中天读史(全四册)》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从星空到心灵——易中天于丹演讲对谈录》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高高的树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文火慢熬》曾在《小说界》杂志上发表,将出版
于丹著作:
· 《形象 品牌 竞争力——电视包装实战攻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
· 《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年(相应音像制品已出版)
· 《于丹<庄子>心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相应音像制品已出版)
· 《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中华书局,2007年(相应音像制品已出版)
· 《从星空到心灵——易中天于丹演讲对谈录》(合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
· 《发现你的心灵》(合著),重庆出版社,2007年
马未都
——没找到
早在1990年,赵本山首次携小品《相亲》亮相央视春晚舞台,他风趣幽默的表演,就引起了易中天的注意。20年来,和全国许多观众一样。易中天一年不落地看过赵本山所有的春晚小品。作为国内知名的文化学者。易中天为什么如此喜欢看赵本山的2010年9月7日,张杰突然打电话给吝这天,章红和李绅一起吃饭,手机响了。她看了下号码,心里一紧,再抬头看对面的李绅,幸好他并没有在意。章红按断了电话,说是公司同事打来的,十有八九是要她加班,所以干脆按断电话,改天回公司,谎称信号不好就是了。建波说起姐姐要请保镖的事,并让他介绍一个。挂了电话,吝建波心想,如果自己去做张娟的保镖,就意味着每天不离张娟左右,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他决定把自己的“长寿”面粉贸易加工公司暂交给弟弟吝建兴打理,自己脱身到广东给张娟做保镖。节目呢有一次。易中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赵本山的作品里一定会留下很经典流行的话。比如《不差钱》。”这同学都忙着找工作,陆小北依然不紧不慢地泡图书馆,他好像对各种招聘会都没有兴趣。时候,易中天不禁绘声绘色地学起了小沈阳:“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易中天还评价说:“这里边的哲理非常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从来没有过这样一种明白、又最搞笑的大白话点了出来,一旦出来就爆发、裂变了。可以说,赵本山的每个春晚小品都是这样的,令人愉悦和享受。”谈到赵本山的“二人转”,易中天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喜欢:“正常 第二天,唐糖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周皓阳的位子却是空的。此后一连几天都没来,听说是治疗结束返回家乡学校去了。唐糖忽然觉得心里像失去了一件重要的东西,空洞而酸涩。人都会喜欢吧你看我不正常吗有人说他俗,我要说的是,你可以不喜欢看二人转,你也可以嫌他俗,那是你的神圣权利,也是法律赋予你的神圣权利,但是你不能不允许别人喜欢二人转,喜欢二人转也是法律赋予我们的神圣权利。”2010年8月,易中天更是向记者表达了自己“至今还没正式看过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有机会一定去东北看看赵本山和他的‘二人转”’的想法。
赵本山对易中天也神往已久。特别是2005年开始,易中天在《百家讲坛》节目里主讲的“汉代人物风云”、“易中天品三国”。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赵本山对易中天非常欣赏。原来看电视只看新闻的赵本山,后来也非常喜欢看《百家讲坛》这个栏目。在《百家讲坛》的鼎盛期,赵本山和于丹交往甚多,但遗憾的是与易中天则从未正式见过面。所以,当赵本山得知易中天想来看看的想法后,惺惺相惜的他便立即向易中天抛出“橄榄枝”,二人很快约定8月28日在沈阳本山传媒基地会见。
28日下午3点,易中天准时来到了本山传媒基地,早已等候在门口的赵本山大步迎上前去,神交已久的两个人一见如故,上去就来了个大大的“熊抱”。赵本山贴着易中天的耳朵欢迎说:“久仰已久,但是没啥机会见面,今天终于迎来了您,非常荣幸!”易中天笑着答道:“我非常喜欢您。20年来我看春晚主要是为了看您。”易中说实在的,对于相亲之类的事,我真不抱什么好感,都什么年代了还相亲,年月天,距离那娜回国探亲还有两个月。当晚点,正是英国早上点。刘腾远拨通燎娜电话,兴高采烈地说:“亲爱的,我在中央戏剧学院进修毕业了!”良久,电话那端的那娜却缓缓开口:“腾远,祝贺你。可我不回北京了。我们……我们还是分手吧!”那刻,刘腾远的心掉入冰窖。他想向那娜问个究竟,但他终究什么也没问,他想这个决定她定深思熟虑过,他唯有尊重。沉默良久,他忍痛低语道:“好吧!”人家都在博客上写自己的性感去了,人家都当这个姐姐那个姐姐去了,喂在相亲,土不土啊。天和赵本山两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名人,如此相互倾慕,不禁让现场的人们深受感染。
随即,两人走进古色古香的会议室,围绕艺术、人生等话题,相谈甚欢,会场不时爆发出哈哈笑声。易中天在交流中大量引用赵本山小品中的经典桥段,感叹说:“这些在让人反复琢磨后,留下了整个社会都流传的话语,这意味着话语中蕴含着的哲理被人认可了,这就是好作品。”赵本山也十分欣赏地说:“易老师是一位能够亲近‘大俗’的大学者,是真正的文化学者。因为您能够把最深奥的道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给读者。这才是最难的,很多学者一肚子书,可是都卡在嗓子眼儿了,那有什么用像易老师,《三国演义》要想通读挺费劲的,可易老师就能够把这个东西都读进去,再用我们当本来苏韵雪是不想管的,但既然他坐了这个座位,就不能不管了。这时已经有人在窃窃私语:“他不是想死吧?敢坐苏大**的座位?我看他今天是有命进来没命出去了。”代的语言讲述出来,还能让你爱听,这就是最有能力的人。”现场的人都感觉到,相互的探讨和交流。相互的承认和肯定,让易中天和赵本山的两颗心贴得更近了。
现场,酷爱第二天清晨,天空突然下起大雨。陈立心想:自己怎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要给他相在25岁的时候,黄新伟实现了身家从零到百万的飞跃,在深圳这片创业热土上开启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创业资讯商机门户网站:"青年创业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完成了在一般人看来需要很高学历才有可能完成的事―成功的运作"青年创业网",然而他却没有上过高中,没有读过大学。下面我们就来揭开这位网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密码,看看他的网路创业故事!同的梯子,是谁说过,男人也需要关爱。么能就这样抛弃真爱呢?不!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也要想办法挽救这段爱情!书法的赵本山蔺兰每天上午都会穿过这条悠长的小巷前往菜市场,走到半的地方,有间"多肉屋",还带了个小小的烘培间。店主是位十多岁的姐姐,柔柔软软地回答顾客的问题,蔺兰看着,觉得真美。有时她会买盆多肉,有时会买几只面包,有时则只是来看看这位姐姐,她云起雨涌的心便渐渐平静下来。和易中天还分与此同时,这么一个硬朗的大男人还有着细腻的一面。他喜欢下厨,喜欢琢磨着做各种中西点心。这个年纪的男人,会烤蛋糕的应该不多吧,陆志刚就是一个。闲来无事,他就第二次见面后,两人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反正那几天也没什么事,小县城也就那么几个地方能逛。第三天,我去金山广场附近一家小店吃大排档,吃完后没事,又去听他唱歌了。”罗代琼说,连着好几天,她都去听刘厚鹏唱歌。在家做各种点心给老婆和女儿吃,如今外孙女也是他的忠实粉丝。别为彼此写下了一幅字。赵本山书写了一幅“精气神”送给易中天,易中天则给赵本山题了一首词,表达了他对赵本山的更多期许:“君唱二人转,我讲三人行,走遍天涯皆芳草,满目艳阳春。漫道晨昏短,但问耕耘深,茄子黄瓜老玉米,泥土最清新。”从易中天的题词中,人们不难看出,易中天不愧为赵本山的知音,为了烘托赵本山的乡土气息,特意在词中加上了“茄子、黄瓜、老玉米”这样的“大俗菜”。
眼看一年一度的春晚又该准备了,每年都为剧本发愁的赵本山还不忘向易中天发出邀请,诚挚地希望易中天能给自己出个合适的选题。易中天笑着答应了帮忙:“这个东西还得好好思考一下,等我想出好点子,一定通知你。”想必经过易中天的“出招”“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这是赵望梅车祸前最爱唱的歌,不知是谁起了个头,全场宾客一起大合唱。,赵本山兔年春晚的小品一定会更精彩。,
当晚,赵本山设宴盛情款待易中天并请他欣赏了一台“二人转”的传统唱段,易中天看了当读完我的申请书时,“张老板”的金边眼镜框上闪过一丝亮光,奸笑着拍着我的肩膀说:“好主意,好主意!这件事就交给你了……”之后大呼过瘾,禁不住赞叹道:“他们唱得太好了,本山传媒的二人转演员 刚开《钗头凤》:始邹姝有些担心,但当见到未来的公公婆婆后,她发现很快就融入了这个日本家庭,不禁在心底感叹,留学6年真没白混!对于日本的菜谱,邹姝了如指掌,见面第一天晚上,她便自告奋勇地下厨大展身手。个“就怪你,非要来这里……”菜菜发完脾气后,谢谢突然“啊”的大叫一声,鼻血喷涌而出,菜菜以为他是气血攻心,差 她问我,你的兰儿在哪里呢?点吓晕过去,赶紧道歉:“是我不好,是我不好……”其实,谢谢是因为体力透支差点撑不下去了。个都是综合能力强的人但是,这心头的恨如何才能消解呢。薇安想来想去,这个城市只有一个小康了,只有他迁就自己,对自己死心塌地。薇安就打电话给小康,小康他几乎是她的仰慕者,从学生时代就看她的文章。她的行云流水的文字穿透时空,丰盈着他年轻的生命,让他对生活充满着美丽的 。他直以为她是白发苍苍之人,因辞种爱慕也只是单纯的爱慕。果然在电话那头高兴地叫起来,薇安啊,亏你还记得我啊,可把我想死了!。唱也唱得,绝活也有,赵本山都是从全家人都愣住了,婆婆没有想到吾有这样的举动,反应过来后,饭也不吃了。站起来直接就回屋里生气去了。公公叹口气,也跟着去了。倒是嫂子心直口快地劝我:"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以后注意点就行了。"哪找来这么多路好像不平了,我走 男人轻松的笑了笑说:"还好,只是虚惊场,什么可怕的事情都没有发生。"他又指了指肚皮上的那条伤疤,调皮的眨了下眼睛,说:"这是急性阑尾炎留下的纪念。"得很慢,我的脚步深深浅浅,越走越艰难。徒弟的”其间,易中东叔很认真地问道:“那啥时候能雕好?”天更是几度为他们全情投入表演的《包公断后》潸然泪下。 男人仍然每天早上点分准时起床,点火熬粥。边熬,边盘算着店里缺的货。有时候会分神,粥便煳了锅底;有时候太困打个盹,粥便溢了锅。
临别,易中天紧紧握着赵本山的手说:“今天"我"他说了一个字就卡住了、到底要不要说?说?还是不说?说了又怎么样?不说又怎么样?他沉默了是我最为快乐最有收获的一天,我不仅在您这里收获了友谊,还找到了新的艺术灵感。让我最后说一声:衷心地谢谢您!”说罢,两可是,命运又次和他开了个玩笑。半年后,她被诊断出患了胃癌。人再次热烈地拥抱在一起。
赵本山
于 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出版《形象 品牌 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专业职务: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社会职务: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中国视协旅游节目委员会学术顾问
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
中国新闻研究会
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
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
澳大利亚新闻集团(中国大陆区)首席顾问
电视频道策划
自2000年以来先后为中央电视台12个电视频道中的近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参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音乐频道筹建,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西部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传媒运营策划
近年来曾应邀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四十余家省市级电视台主持“生存策略研究”,并提供内容完备的建设发展方案。为2003北京国际电视周首届DV影像国际观摩论坛;天津广播电视局主办的“2004天津国际电视娱乐周”;2004首届沈阳“清文化节”等大型活动策划设计完备的建设运营方案。
城市形象策划
自2001年至今,深入研究城市品牌资源整合及城市形象战略,先后为重庆、珠海、桂林、沈阳、丽江、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提供完备的城市整体品牌规划及城市形象战略方案,先后在重庆、丽江、沈阳市委多次授课,并专题讲授文化体制改革研究,受到一致好评。
教学科研
自1995年开始从事高校影视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先后执教本科生课程《影视学概论》《经典名片分析》《电视新闻采编》《中国古典文学》及研究生课程《电视理论思潮》等,并在北京大学、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研究生班固定授课。作为骨干教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教材和“中国影视美学丛书”等大型理论工程的编著工作,参与创办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数字”实验室,参与策划推进“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方案”等多项教育教学工作。曾获得1996年度北京市优秀教学奖;获2000年度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奖;2001年度中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1年度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北京师范大学十佳优秀教师奖;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此外被评为2004年度北京市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2004年度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
传媒研究
出版《形象品牌竞争力》等电视理论专著。2002至2004年间以首席研究员的身份主持中央电视台研究处科研项目:《电视频道包装研究》、《电视谈话节目研究》等科研课题,并主持编撰《2004中央电视台制片人手册》。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中国影视民族化理论研究》和国家级青年科研课题:《电视栏目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现代传播》、《中国社会科学》、《南方电视学刊》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关于电视理论、新闻与传播、传媒产业等领域论文10余万字,引起了影视与传媒学界的高度重视。并担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编委。
影视实践
自1988年从事影视创作及研究工作,先后担任《在共和国史册上》(中央电视台1989)、《太阳照常升起》(中央电视台1992)、《香港沧桑》(中央电视台1996)等20与部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人,其中《香港沧桑》获1997年中国电视专题片优秀奖。自1990年以来先后为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中国报道》、《环球》等电视栏目担任撰稿人,曾获1994年、1996年星光奖最佳撰稿奖。自1999年以来,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社会经纬》、《今日说法》、《精品赏析》、《电视你我他》、《新闻调查》、《对话》、《艺术人生》等电视栏目策划,担任中央电视台《城市之间》栏目策划、导演,担任中央电视台教科文频道策划顾问,担任光线传播中心《中国娱乐报道》栏目总策划(本栏目已在全国210家有线电视台播出),并担任1993年中央电视台青少部春节晚会《红红火火迎新年》策划人和撰稿人,担任2003年北京市迎战非典大型专题节目《非凡抗击》总撰稿;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申奥片策划。
教育培训
先后为辽宁、河北、浙江、安徽、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山东、北京等20余家省级电视台,为大连、青岛、沈阳、长沙、武汉等20余家市级电视台做业务培训,授课获得一致好评。在转型时期中国电视运营理念、省级上星台生存策略、中国电视新闻发展趋势、城市形象整体策划、电视频道整体包装等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2003年4月,促成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同澳洲知名学府南澳大学的联合办学,主持开设省市电视台·电视频道总监高级研修班并授课。
其他经历
多次应邀担任中国新闻节目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社教节目奖,中国谈话节目奖评委以及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年度评委,中国电视法制节目“金剑奖”评委等。
纪连海,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中学高级教师,长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现为北京市骨干教师。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1998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首届历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班结业,2001年首都师范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专业毕业。2005年成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已经播出的节目有《正说和坤》、《正说刘墉》、《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等。2006年成为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的特邀嘉宾,已经播出的节目有《<孝庄秘史>大揭秘》、《揭秘<康熙王朝>、《揭秘〈雍正王朝〉》、《揭秘〈朝隆王朝〉》等。著有《历史上的和坤》、《历史上的多尔衮》、《历史上的刘墉》、《历史上的纪晓岚》等。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近年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以及《帝国的惆怅》等。去年因在央视“百家论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而为公众所熟悉,一举成为当前内地最炙手可热的学者和作家。《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品人录》等著作一纸风行。近日,其《品读三国》一书的书稿更是以首印数55万册、版税14%的高价竞拍出版权。
金正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
浙江东阳市人,生于1959年11月6日。 (中间为金正昆教授,其他为其学生)
1977年4 月参加工作。
1986年金正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
1989年9月起金正昆在人大国政系任教。
金正昆曾任国际传播与交流教研室、外交学教研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研究。其应用礼仪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居于前沿位置,现兼任国内多家国家机关及企事业的礼仪顾问,并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公关、礼仪或活动的运作。
目前金正昆在人民大学为研究生、本科生及函授生开设《外交学理论与实务》、《国际礼仪》、《涉外工作实务》、《社交礼仪》、《现代商务礼仪》、《文官礼仪》及《谈判学》等多门专业课、基础课。在国内高校中,首先开设礼仪课程。现招收外交学方面硕士研究生。
已公开发表近百篇文章、论文,个人正式出版专著、教材9部,主编教材6部,累计个人发表约320万字。代表作为《现代外交学概论》、《现代商务礼仪教程》、《国家公务员礼仪教程》、《社交礼仪教程》、《涉外礼仪教程》、《服务礼仪教程》、《大学生礼仪》等。
我个人觉得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比如说在于丹讲庄子之前有几个人知道庄子是做什么的在易中天品三国之前,有几个人知道曹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
真正的传统和文化应该发源于民间,成长于民间,光大于民间之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不叫传统,不叫文化,那个才应该叫学术
当然,易老师讲课的时候加了很多主观的东西,还有一些对当事人心理的揣测,有对学术不严谨的成分但是我们要考虑到讲坛下面坐的是一群对正史基本属于无知的,普遍对历史文化水平相当于高中程度的人,当真就是照本宣科的读三国志,然后翻译成白话,这样是严谨了,但是还会有人听么大中午的真的要上催眠课么易老师这样只是提高讲座的趣味性罢了,让大家能够认真的听他所讲的历史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诸葛亮曾说过的一句话,在这句话中他对他的儿子有很大期望,希望他的儿子不要那么在乎名利,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其实名利的问题到现在还是一个很大的争议,尤其对于学者、名人,仿佛他们就不该在乎名利、不该在乎除了内心的宁静以外任何东西,倘若他们沾染了这些,就会跌落神坛,被人们痛批人设崩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过国学,毕竟是我们中华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国学的支撑。这些年出现的很多国学大师相信大家也有所耳闻,易中天、纪连海,还有一位不得不提近期争议很大的人,于丹。
于丹是何方人士
即使你不关注国学或是央视节目,你也一定从周围人的口中听过于丹这个名字。于丹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中共十八大代表,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她是一名出色的作家,荣登过作家富豪榜第二位。
专业素养过硬,文采也是很好,她给多个大型电视专题片当过撰稿人,譬如《在共和国史册上》、《太阳照常升起》、《香港沧桑》等,甚至连大型节目《非凡抗击》都是由她来担任总撰稿的。在我国的申奥事业中她也贡献了很大一份力量,因为2001年的申奥策划片就是由她来策划的。
除了这些,于丹本身是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的疯狂爱好者,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忠实传播者。在她上过的节目中,基本上没有她不传播古典知识的时刻。不仅如此,她还到各个国家去传播中国古典文化,写了许多本书分册介绍了中国古典知识,在国内和国外同时出售,她的许多书籍都被编撰成其他语言,在其他国家成为畅销书。
被邀请登上过这么多节目,在许多节目传播中国古典文化也教导别人传承中国古典文化,那么可想而知,于丹的口才一流。确实,有于丹登上的节目口碑都不错。除此之外,于丹在我国的出版事业也贡献出了很大一份力量,为了让其他人了解我国的古代精粹,无论是在书籍的排版或是其他,她都颇下了一番心思。称她一声古典大师,绝对不为过。
这样事业有成、有所作为的一个人,想要出名也是很容易的吧。事实上确实是这样的。不出意料,她终于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当中,那是一个叫做百家讲坛的节目,一个给国学大师们传播中国古典知识的舞台。
出名之路
于丹出名,并非一朝一夕而成。前文提到过,因为自己才华横溢,她担任了许多节目的撰稿人,那么她的名字也就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再加上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狂热粉丝以及忠实传播者,对于能够有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机会她很热衷,不像更高咖位的学者们对电视节目避之不及。因此她也就来到了央视节目《百家讲坛》。
那是在2006年的十一假期中,百家讲坛连续七天播出她的专题讲座“于丹《论语》心得”,节目一经播出,受到了观众们好评如潮。如果你看过她的节目,你会发现在她的节目中妙趣横生,一改从前传统专家枯燥的讲解方式,简单幽默的语言将论语文化以及寓意解释的淋漓尽致。从此她开始逐步走向神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慢慢提高。
2007年,百家讲坛又推出了于丹新的专题讲座:“于丹《庄子》心得”,同样于丹以自己幽默的口吻讲述了庄子的思想以及联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让人们更了解那时的文化,也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不出意料,这一次的节目又是好评如潮。此后于丹成为百家讲坛的常客,她也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国学经典女神。
除了百家讲坛,于丹还做客过其他节目,例如央视的《文化访谈录》。她在《文化访谈录》中最经典的一期节目就是给人们讲解昆曲,那期节目叫做“于丹《游园惊梦》”。在给广大观众讲解时,她保持自己的风格,依旧以幽默口吻讲述昆曲的前世今生,涉及到专业知识的地方她也能信手拈来,十分自然淡定,任谁看了都会因为她气定神闲的态度被吸引而拜服。
在上了央视许多节目之后,她还给国家部委、各大机关以及各地高校都做了专题传统文化讲座。因为太有人气,她被人们奉为国学大师,可这样的大师后来却在人们心中陨落了。
于丹跌下神坛
许多大师都在近几年跌下神坛,前有复旦女神思修教授陈果,而后就是国学大师于丹。至于于丹为什么跌下神坛,此中原因也很荒谬。
此中其一,就是于丹的创意已经用完了,她的书中越来越没有新意,看腻了一个套路,人们也就不想再继续看了,然而于丹却没能及时变通,失去了新一代网民们的追捧,虽然她的旧书是经典,但是若不及时推陈出新的话,终将还是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其二是因为于丹的态度变化。于丹在某次饭局上,跟自己的助理开玩笑说:“你这种人,不配跟我一起吃饭。”尽管当时于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句话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事情被爆出来之后,立马有人对于丹的言辞进行了攻击。
于丹名气高,被人们奉为大师,那么她出门在外就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管是开玩笑,可是这种话还是太过分。更过分的一次是,她在一次给北大学子的讲座上没有提前准备充分,授课过程中错误频出,直接导致了北大学子对她的态度极其不满,将她轰下了台。
但于丹更大的态度变化是对于学术研究。从前她是一个单纯的学者,以及想要传播古典知识的人。可是在经历过流量带给自己的福利之后,她逐渐迷失自我,对于自己的初衷早已忘怀,越来越走入流量平台中。
其实个人看来,她的选择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曾经一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她,终究还是留下了遗憾,再加上她对自己主业的疏忽,没有完成主业就急着搞副业,开始被人们痛批,万人唾弃。
因为没有继续研究,她的水平就停留在那,说出的话再也达不到从前的高度,似乎都在转述别人说过的道理。有人还评价她,“净说正确的废话。”一代国学大师就这样跌落神坛,终究是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遗憾的,追求名利不是什么错事,毕竟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都需要足够的物质才能够立足,但最主要的是要坚持自己的初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贵在不虚此行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于丹强调登上最高点,易中天看重步步高、步步实。于丹重视结果,易中天重视过程。二者当然都有道理,而我更欣赏易中天的观念。因为人生有太多变数,所以要享受过程。 先说李白。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原来李白真正要登的不是天姥山,而是仙界,而是精神上的最大自由境地!所以他只是在庐山脚下望了望,便写出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飘逸的诗句。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四海为家,李白一路潇洒。 再说杜甫。他经过泰山,写下《望岳》一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尾联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暗合,已成千古佳句。但实际上,杜甫并未登到山顶,他只是把诗一首一首地写实在,充分地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他从未有过“我为峰”的感觉,却成了诗圣。 另有安石。他在游褒禅山后写道:“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一次过程不够尽兴的游览让王安石后悔莫及。总结教训,他大刀阔斧地改革。虽然司马光尽废新法,但王安石已问心无愧。 且看苏轼。坎坷使他不再好高骛远,矮矮的赤壁亦足以心旷神怡。他“划然长啸”,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陶潜呼应,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清代姚鼐在泰山顶上观日出的描写十分精彩,而我更喜欢他写攀登所见的“苍山负雪”、“居雾若带”等句子。一生能登顶几座高山?所以说“爬了就好”、“一步一个脚印”就好。 李贺怀铅提椠(qiàn,古代用以书写的木板),终成诗鬼;梅尧臣带布袋,天下闻名。有心登顶虽好,不虚此行更妙。 |
试题分析: 学生写这篇作文,主要有下列立意: 第一种,抓住“一步一个脚印”,写“要踏实”、“不能好高骛远”。这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太片面了。 第二种,把于丹和易中天的观点并重。或写散文,说“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值得追求,但真登不上山顶也就算了,爬了就好,踏实就好。或发议论,有的把于丹和易中天的观点各论证400字左右;有的各论证三分之一,再把二者结合起来论证三分之一;有的摇摆不定,不明确表态支持谁的观点,只说要努力登山。 我们说,两位教授的观点都有道理,但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若二者并重,则哪一种都写不好,文章的中心都得不到突出;虽然全面理解了材料,却并未选角度。所以,这些立意都不好。 第三种,百分之百地论证于丹或易中天的观点,对另一教授的观点只字不提,既不引用,也不置可否。这也不太好。 第四种,侧重于于丹或易中天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样才对。 |
易中天这个名字想必大家不会陌生,特别是喜欢看三国历史的同学应该更是对易中天老师有所印象。易中天期初通过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给大家讲解三国,由于其独特客观的见解和其专业的知识储备,让喜欢三国的历史朋友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受大家欢迎。
易中天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后来又到厦门大学任教成为了一名老师,易中天在参加《百家讲坛》爆红后,还出了《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销量火爆,可见观众们对于易中天老师的讲解还是十分认可的。易中天被很多学者批评,不务正业,浑身散发这铜臭味。明明身为一个学者,不好好在学校里钻研学术问题,而是火了后四处出席活动上节目露脸,所以被抨击。
易中天曾经在节目中讲解的三国,大有“尊曹贬刘”的意思,易中天总是在夸赞曹操,尤其是曹操手下的谋士郭嘉,而对于刘备集团则就有些抹黑的嫌疑了。而且曹操的过错,比如杀了那么多无辜百姓,易中天却都避而不谈,感觉讲解中掺入了个人情感。易中天私下的言论总是语出惊人。据说易中天在出席一次活动时,对主持人出言不逊百般刁难。
主持人问他与余秋雨的网络战是不是为了保持名人热度时,易中天回答“我拒绝回答愚蠢的问题。在主持人尴尬示弱后,易中天依旧没给台阶,反而骂对方领导是弱智,让场面嫉妒尴尬,主持人面露难色眼泛泪光。总的来说,易中天之所以被骂其实还是人红是非多,还有些其他奇葩的被骂理由,比如有网友说他说话结巴,阴阳怪调等。此前《百家讲坛》中的于丹也和易中天同病相怜,在爆火后,传出了很多与其形象大相径庭的事迹,招来谩骂,不得不说,名人真的是不好当啊。
十几年火爆一时的《百家讲坛》,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学术明星制造机”。被邀请上去讲课的人来一个火一个,火了以后主讲人就开始签字售书,也带动了出版产业的兴旺,央视和主讲嘉宾更是个个赚了个盆满钵满。那些被捧红的学术明星们的火爆程度和如今的流量小鲜肉们的影响力比起来也毫不逊色。从当年的万人空巷到如今的几乎无人问津,《百家讲坛》,你究竟怎么了。
一流学者的清高
有人曾经指出,《百家讲坛》邀请的主讲嘉宾,都是些二三流的学者甚至不那么入流的,有的甚至还没有大学水平。他们的学术水平是否是同行业顶级,值得怀疑。其实在这一点上我是理解央视的。毕竟是一档面向大众的普及性节目,让更多人喜欢看和看得懂才是节目组应该考虑的。所以,把学术性的东西重新包装,用大部分人都能听懂的通俗语言表达出来。也算是个功德无量的事情。
假设如果真的去请那些一流学者来讲。首先人家未必看得上你这个平台。其次人家的主要精力在学术研究上,未必有这个时间来做学术的大众普及工作。再次,一流的学者未必有一流的口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流的学者他们所关心的问题通常都比较深,也比较窄,普通观众如果没有这个知识储备的话,还真的听不懂。这也是央视不能不考虑的因素吧,毕竟专业性太强就很难保证收视率咯。
二流学者的硬伤
拿两个被炒红的学术明星于丹和易中天为例。
我们知道,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是搞传媒学的,在《百家讲坛》里讲的是论语和庄子。易中天是厦门大学的老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文学和美学,在《百家讲坛》里讲的是三国和两汉。
如果从学术严谨性和传播知识的专业性来讲,于丹和易中天很显然都不是第一流的,因为他们讲的压根不是自己所研究的专业方向。
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百家讲坛》里讲自己不熟悉的专业时自然是错漏百出,虽然讲故事的效果不错,但收视率高并不代表内容就是严谨的和正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