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云居山岩石与土质保护区别

杭州云居山岩石与土质保护区别,第1张

杭州云居山岩石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该地区独特的岩石地貌而设立的保护区,主要保护该地区的岩石地貌和山体生态环境。

而土质保护区是为了保护土壤资源、水土流失和防治沙漠化等自然环境问题而设立的保护区,主要保护该地区的土壤和水资源,以防止过度开垦、过度利用和过度污染。

在西山地区云居寺和十渡同样吸引着来自中外的游客,使人们从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方面领略北京这座古老城市迷人的风采。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部的南尚乐乡水头村,南距拒马河不足10千米。上房山云水洞位于云居寺之东北约10千米处,距北京市区约75千米。

云居寺地处石经山。该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又称西域寺,亦为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云居寺之名最早见于唐总章二年(669年)的石刻。寺门坐西朝东,原寺规模很大,寺内五进院落,六进殿宇,其殿堂共300余座,加之僧房等总数超过800间,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寺院之一。天王殿是六进殿宇之第一进,其后有毗卢殿、释迦殿、旃檀殿、药师殿和弥勒殿。这些殿堂的西侧建有僧房、文殊殿、方丈院等附属建筑。大悲殿和说法堂、藏经阁一起构成全寺规模最大的殿宇。这六进殿宇依山势而建,大悲殿为全寺的最高处。纵观整座寺院布局严谨,寺依山势,山托寺伟,十分壮观。然而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下全寺变成一片废墟,被拆毁的塔砖也被用来盖了碉堡。云居寺被毁于一旦的事实,成了日本侵华战争历史的物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云居寺和石经山石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发掘、整理和研究等工作,时至20世纪80年代新建了石经展室和经板库。1984年,北京市政府和房山区政府决定集资将这座著名的寺院修复、重建。您现在到云居寺所见到的就是重建后云居寺的风貌。

云居寺历史悠久,文物古迹甚多,虽经历岁月的剥蚀、战火的摧残,现有的遗存和建筑仍为世人所感叹,石刻经板、古塔和佛舍利被称为云居寺的“三绝”。

云居寺石刻经板的开创和流传与僧人静琬是分不开的。早在隋朝,静琬和尚的师傅慧思看到佛教在中国几经劫难,致使许多佛经不能得以保存。为此,他发愿要将佛经用刻石的方式给予收藏,以防再度“法难”使其长存。静琬受师傅的影响,承其师志,并付诸行动。他在石经山开凿雷音洞,刻造石经。静琬在唐贞观十三年(639年)圆寂,其后弟子玄导、僧仪、慧暹、玄法等相继延续,由隋至清前后1100余年,刻经版总量达到了14278 块,3472 卷,1122部,几近1700万字。石经刻成后,经板被分别藏于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南塔下的藏经穴之内。这些经板长1米多,宽半米,厚约10厘米,最长的2米以上,最短的则70厘米。

云居寺石刻经板中所刻佛经主要有:《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维摩经》、《大般若经》、《摩诃般若经》、《胜天王般若经》、《大宝积经》、《大集经》、《正法念处经》、《瑜加师地论》、《大智度论》、《显扬盛教论》、《成唯识论》等。现雷音洞四壁上所嵌的146块石经就是出自静琬之手。经板上经文多以横写为主,也有竖写的情况。云居寺所藏石刻经板不仅是研究书法、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还是研究佛教历史的重要佛学文献(见照片9,10)。

云居寺古塔:原寺和石经山共有15座古塔,仅唐代古塔就有7座。最雄伟的古塔位于寺之北院,为辽代建筑,高30余米,分上下两部分。下部八角形,四周为拱门假窗,四檐斗拱,佛龛浮雕布其上;上部为圆锥形,呈九重相轮形象,顶部为宝珠形,此塔原称舍利塔又名罗汉塔。在辽塔的四隅各有一座高3米左右的石塔,建于唐代。这种五塔为一整体的形式,是金刚宝座塔的早期形式(可见香山碧云寺内金刚宝座塔)。此外,辽代为僧人静琬所建的舍利塔和唐代所建金仙公主塔等无不表现唐、辽时期的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

佛舍利:1981年,在修缮云居寺雷音洞时,在原佛座后地下发现有一穴,里面藏有函套函方式山石、银、玉函一个,其中有佛舍利两粒,为肉舍利,朱红色,十分珍贵。

当然,云居寺展现给我们的,绝不止以上这些,其他还有如古碑,雷音洞内的石刻佛像等,都是十分珍贵的。云居寺被人们誉为“北京的敦煌”不是没有道理的。

十渡风景区:云居寺向西15千米就到了位于西山地区南端的著名风景区——十渡。

十渡有北方小桂林之称,是华北地区唯一以岩溶地貌为特色的森林河谷风景区。位于房山区西南拒马河中上游,距北京市区80多千米。拒马河由西向东流贯景区,游览区域长达15千米以上。十渡风景区东起千河口,西至大沙地,北至石人峰,南临笔架山,方圆近50千米。向东20千米处为野三坡风景区。

拒马河自张坊至十渡必须经过十个渡口,故名为“十渡”。1985年十渡风景区被评为北京十六景之第八景。到此处游览,有四条线路可供选择:东线为六渡浴场、石笋峰、千尺窗、险峰断壁、朝辉山、千河口;南线为蛙嘴石、通天洞、望秀亭、笔架山;西线为塔山仙池、石门棒槌岩、熊山、五指山;北线有望佛台、蝙蝠山、壮士岩、石人峰。

游十渡有四处景点不得不到,这就是:龙山、奇峰、六渡、仙池。十渡风景区以奇峰秀水闻名,处处皆景,四季如画。奇峰、怪石、碧水、野花放目皆是,清乾隆皇帝称十渡为“十里琼瑶”(见照片11)。

半肩风雨半肩柴,竹杖芒鞋破碧崖。刚出岭头三五步,浑身都被乱云埋。经行仿佛近诸天,月上山衔半缺圆。听得上方相对话,星辰莫阂五峰巅。——明代·常慧《云居山咏二首》 云居山咏二首 半肩风雨半肩柴,竹杖芒鞋破碧崖。

刚出岭头三五步,浑身都被乱云埋。

经行仿佛近诸天,月上山衔半缺圆。

听得上方相对话,星辰莫阂五峰巅。 禅隐 , 生活写景 注释 ①芒鞋:草鞋。破:此处意为踏遍,多少次踏过。亦可理解为踏破山崖上碧绿的苔藓。

②经行:散步。月上句:谓月亮升起来,却被山峰遮挡了一半,看看月是缺的,其实它是圆的。

③听得句:谓人在山头讲话,犹如在天上对语。极言山高。上方亦为天上。阂(hé):隔阻。五峰:云居山诸峰中,最高者称五脑峰,亦名五老峰。 鉴赏 慧公享年八十七岁,其中一半以上时间定居于云居山,留下了许多描写其禅修体会和日常生活的诗文。尤其是他的诗写得平易质朴,清新流利。不讲深奥繁复的道理,不用偏僻艰深的术语。如对友面,如叙家常。这两首七言绝句,一写砍柴归家的见闻感受,一写散步山头的体会感想。诗写得很活泼,很有情趣。 常慧(1557-1643),明末江西建昌云居山真如寺僧,曹洞宗三十二世高僧。诸缘洪断禅师法嗣。字味白,号龟山,俗姓胡,南昌(今属江西)人。世称常慧味白禅师。年十五出家,镟受戒。奉师命广参博采,道行日进。公元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上云居山谒洪断禅师,留侍左右,得法为嗣。于重建真如禅寺立有大功。公元1612年(万历四十年)洪断禅师退归燕京,乃奉命率徒守祗树堂。未久真如常住敦请出任住持。在任二十余年,维护道场,颇历艰辛。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仍退守祇树堂,课徒训孙,克己修行。学识渊博,儒释兼通,工诗善文,长于言辩,德才均堪称同代僧俗师表。

常慧

常慧(1557-1643),明末江西建昌云居山真如寺僧,曹洞宗三十二世高僧。诸缘洪断禅师法嗣。字味白,号龟山,俗姓胡,南昌(今属江西)人。世称常慧味白禅师。年十五出家,镟受戒。奉师命广参博采,道行日进。公元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上云居山谒洪断禅师,留侍左右,得法为嗣。于重建真如禅寺立有大功。公元1612年(万历四十年)洪断禅师退归燕京,乃奉命率徒守祗树堂。未久真如常住敦请出任住持。在任二十余年,维护道场,颇历艰辛。公元1637年(崇祯十年),仍退守祇树堂,课徒训孙,克己修行。学识渊博,儒释兼通,工诗善文,长于言辩,德才均堪称同代僧俗师表。► 1篇诗文

半肩风雨半肩柴,竹杖芒鞋破碧崖。刚出岭头三五步,浑身都被乱云埋。经行仿佛近诸天,月上山衔半缺圆。听得上方相对话,星辰莫阂五峰巅。——明代·常慧《云居山咏二首》

云居山咏二首

明代 : 常慧

半肩风雨半肩柴,竹杖芒鞋破碧崖。

刚出岭头三五步,浑身都被乱云埋。

经行仿佛近诸天,月上山衔半缺圆。

听得上方相对话,星辰莫阂五峰巅。 禅隐 , 生活 , 写景 我爱山中春,苍崖鸟一声。桃花源里住,罕见问津人。我爱山中夏,空冥花雨下。行吟屐齿肥,树色丽四野。我爱山中秋,黄云稻正稠。铎声连振起,镰子刈禾头。我爱山中冬,冰澌叠乱封。地炉无品字,一榻冷千峰。——明代·元鹏《山中四咏》

山中四咏

我爱山中春,苍崖鸟一声。

桃花源里住,罕见问津人。

我爱山中夏,空冥花雨下。

行吟屐齿肥,树色丽四野。

我爱山中秋,黄云稻正稠。

铎声连振起,镰子刈禾头。

我爱山中冬,冰澌叠乱封。

地炉无品字,一榻冷千峰。 写景 , 禅隐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6223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