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听闻女儿病危,为救其性命下令动用特权,事后立即写检讨信

朱德听闻女儿病危,为救其性命下令动用特权,事后立即写检讨信,第1张

朱德的一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和奋斗的缩影

从参加辛亥革命,到反袁世凯、段祺瑞;

从远赴德国寻求共产主义并加入中国***,到参与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到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地调研,成为向中央撰写调研报告最多的人。

朱德一生战功赫赫,又始终脚踏实地,在中国***人前行道路上披荆斩棘,始终坚定方向,被周总理誉为“ 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 ”,毛主席也称赞他为“ 人民的光荣 ”。

然而人非圣贤,朱德元帅一生中也不是没有过徇私的时候。

他唯一一次动用特权搞“特殊化”,就是为了救下自己一生历经磨难的女儿——朱敏的性命

朱敏是朱德的唯一一个女儿。

在朱德坎坷的婚姻生活中曾经先后出现过六位女子,她们有的在战乱中与朱德失散,有的病逝,也有人为革命而牺牲了。

朱敏的生母是朱德的第四任妻子贺治华,也是唯一一个与朱德离婚的女人。

(一) 懵懂之时,父母离异

1926年4月18日, 朱敏出生于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农庄里。

在她出生前不久,朱德刚刚因为从事革命活动而被德国反动政府驱逐出境,不得已带着怀孕的妻子来到苏联, 迫于形势只能将妻女安置在一个农庄中

比朱德小17岁的贺治华原本是四川开江县女子中学的一名教员,在当时因美貌出众而被称为“开江之最”。

最早她也是一名有志女青年, 因崇拜当时已经在革命中立下赫赫功劳的朱德而嫁给了他。

但是婚后不久贺治华就发现朱德并不浪漫,不符合自己对于完美爱人的期待, 早在德国时,她对朱德的态度就日渐冷漠。

朱敏出生时,朱德已刚好40岁, 老来得女的朱德将女儿视为掌上明珠,并根据自己的名字给女儿起了名字“四旬”

但是女儿的到来并没有改变贺治华对朱德的印象,两人的夫妻关系濒临崩溃。

因为嫌弃朱德所起的名字土气,贺治华还将女儿的名字改成了“菲菲”。

1926年5月,朱德接受党中央的任务,回到四川做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贺治华并不愿意和朱德一起离开。

当时的她已经不再将革命理想作为自己的第一目标, 而是更加希望能够过上物质生活丰富,爱人又浪漫的生活

不得已,朱德含泪离开了自己刚满月的女儿,并给妻女留下了充足的生活费用。

然而在朱德离开后不久,贺治华就与一位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读书的青年恋爱了。

为了没有女儿“碍事”, 她让妹妹将不满周岁的女儿接回了四川成都,改名为贺飞飞。

自己则在莫斯科与男青年结婚,她与朱德的婚姻也从此刻结束了。

后来,贺治华还曾因为赏金背叛革命,导致罗亦农被捕。

从朱敏记事开始,她的童年里就没有父母的身影: 朱德因革命活动常年奔波在外,周转在各国、各地之间;母亲贺治华则为了自己的爱情和享乐没有承担起抚养责任。

朱敏被小姨带回成都后,一直是由外婆抚养长大的。

在《我的父亲朱德》一书中, 朱敏直言自己“常常怨恨母亲”。

(二) 出国求学,深陷敌营

虽然朱敏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父亲是朱德,但 由于当时国民党对***人的围剿和追杀无处不在 ,朱德虽然很想将女儿接回自己身边,却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直到1938年国共抗日统一合作战线形成之后,在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妻的不断寻找下, 12岁的朱敏才第一次见到了父亲的同志们。

但当时一手拉扯她长大的外婆舍不得让娇娇外孙女跟着她的父亲四处周转,受奔波之苦, 没有同意周邓夫妇将朱敏带走与朱德团聚

直到两年后邓颖超再次来接她,外婆才勉强点头同意。

就这样,1940年年底, 已经54岁的朱德终于再次见到自己阔别14年的女儿,14岁的朱敏也终于见到了自己一直有所耳闻的生父。

团聚的时光只有一个多月,1941年1月30日, 朱敏和其他革命家的孩子一起被送到了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这也是保护他们远离战争的一种方式

对于这次莫斯科之行,朱敏最早是比较兴奋的,这毕竟是她的出生之地。

为了防止身份暴露,朱德将朱敏的名字改成了“赤英”,是红色英雄的意思。

但是莫斯科之行对于这群孩子来说并不是一次幸运之旅,而是十足的磨难。

**《红樱桃》中的小女孩楚楚,就是 以朱敏和另一个女孩为原型塑造的。

在**中,楚楚的父亲是为国牺牲的战士,她在夏令营中被德军抓住,很多孩子死在了德军的折磨中,楚楚则因为好皮肤被一个瘸腿军官看中了。

这名军官自诩为“艺术家”, 他在女孩的背上留下了纳粹鹰徽的巨幅刺青,遍布了女孩整个背部。

栩栩如生的刺青使得楚楚成为了将军最满意的“作品”,这却成为了楚楚一生的耻辱, 为了保住她背后的刺青,她甚至不能死去。

在被营救之后,因为刺青的存在,楚楚也成为了其他人恐惧的对象。

故事的最后,楚楚接受了一次成功率很低的植皮手术,而她背后的刺青一旦取下就会成为一座纪念 历史 的“丰碑”。

经历五年的时间,各国专家会诊之后, 手术还是没能成功,主人公楚楚回国之后一生未嫁,于1990年去世。

作为楚楚的原型人物之一,朱敏虽然没有经历刺青,但她在集中营中所受到的苦难有过之而无不及。

1941年6月21日,她因患哮喘病被送到白俄罗斯的一个夏令营中养病, 刚到达不久,夏令营中的其他20个孩子就都被德军俘虏,并在当地被囚禁了两年时间。

1943年,朱敏和另外五个年满14周岁的女孩一起被德军押送前往德国东普鲁士纳粹集中营。

在被押送的闷罐车中她发了高烧,险些丧命 ;在进入集中营的搜身中, 父亲送给她的派克钢笔也被搜走了 只有一枚列宁纪念章被她含在嘴里偷偷保存了下来。

不得不说,朱敏的运气还是不错的, 那只派克金笔上有着朱德的名字,若不是负责搜查的德国看守不懂中文,她一定活不下来。

从1941年6月到1945年1月30日, 朱敏作为德军俘虏,度过了整整三年半的时光,其中有近两年时间是在集中营中度过的。

14-18岁本应该是一个女孩最美丽的年华, 朱敏的这段时光却成为她一生难忘的磨难和耻辱,还有她后半生大半病痛的来源。

在这里她们每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以上,经常看到德军残忍杀害犹太人的恐怖情景,随时有可能被德国看守用皮鞭抽打,即便是生病了也得不到很好的医治……

在集中营中的生活让朱敏的手磨得像矬子一样粗糙;为了保护自己,她三年多很少说话,以致于几乎丧失了语言能力;因为只能吃发霉的黑面包,她的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个子再也没有长高过一厘米。

朱敏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德国医生唯一一次给她“治病” ,那是因为她颈部淋巴结核发生了溃疡,脓血糊满了衣领,看守才不得不将她带去治疗。

然而那些医生直接用剪刀,硬生生将脓血挤了出来,甚至没有给小女孩打上一针麻药。 这样的“治疗”让朱敏的溃疡面积进一步加大,也在她的脖子上留下了一道三厘米长的,再也无法褪色的疤痕。

集中营里的孩子们也并不是没有努力斗争。

她们的工作是每天装填子弹,在战争后期法西斯节节败退时,她们的工作量也更大了。 但是孩子们也意识到了当时的形势,她们开始向子弹盒里吐口水,以求让子弹受潮变成哑弹,一天下来每个孩子都是口干舌燥的。

1945年1月30日清晨,德军撤离了这个集中营,并且在撤退的时候没有来得及做一次大屠杀, 朱敏就这样幸运地活了下来。

接下来是长达几个月的流浪,几个从集中营里逃出来的孩子白天向东方奔跑,晚上风餐露宿。 在漂泊到波兰的一个小镇后,朱敏因为发烧与同伴们失散了,并被送到了难民收容所。

习惯了保护自己的朱敏在收容所里依然沉默寡言,只是默默地在厨房里干活。

几个月后,这个收容所里来了一个新的政委,他判断朱敏应该是一个中国人,于是花了很长的时间盘问朱敏的身份。

最开始朱敏谎称自己的父亲是一个老中医,在政委反复多次和她交流,并告诉她抗战即将胜利的时候,朱敏才终于流泪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朱德元帅的女儿。

这名政委大呼这是一个奇迹。 确实,元帅之女这样的身份没有被敌人发现,最后还活了下来确实是一个奇迹, 其中既有朱敏的谨慎小心,也有相当的运气因素。

政委告诉朱敏,当时苏联最高统帅部下了大力气寻找朱敏,要求“ 解放一个城市,寻找一个城市 ”。

1946年1月30日,阔别家乡五年,历经无数磨难的她乘坐第一列从波兰开往莫斯科的火车,回到了她五年前本应该过来学习的地方。

在国内的朱德元帅闻讯后寄来了一封信,表达了对女儿的歉意—— 由于这几年苏联也在进行卫国战争,所以他一直不愿意因私人原因打扰苏联政府,没想到让女儿受了这么多苦。

在信的最后朱德元帅写道:他希望女儿可以原谅父亲。

读信后,这个挺过了三年多集中营时光的女孩崩溃大哭……

为表彰朱敏在卫国战争期间严守身世,避免了成为法西斯方面的棋子,为苏联卫国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199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日时,俄罗斯政府向她颁发了一枚叶利钦亲笔签名的纪念奖章,也算是对她在集中营中所经历的苦难的一个交待。

在朱敏晚年时,她的书桌上常年摆着两枚纪念章, 一枚是1995年所获得的纪念奖章,另一枚是1943年她藏在舌底留下的列宁纪念章。

这两枚纪念章,是她一生中最苦难日子的见证和记录。

(三) 坚持求学,回国任教

1946年回到莫斯科后,尽管十分思念家乡,思念仍在前线战斗的父亲朱德,朱敏仍然选择了留在莫斯科完成未尽的学业。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因为她始终牢记当初父亲送她来到莫斯科时所说的话: “你到那里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回国多做贡献。”

凭借相当顽强的毅力,朱敏在最开始的儿童院坚持学习知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掌握了俄文,后来转到另一所学校学习中学课程。

1949年, 朱敏完成了所有的中学课程并考入了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

1950年,上大学的她在暑假期间回国探望父亲, 距离父女二人上次相见,已经又过去了十年时间。

在俄罗斯生活的10年里,最开始为了隐瞒身份,后来为了尽快开始学习,朱敏很少使用汉语,对于汉语的记忆也越来越少,以致于后来给父亲写信都是通篇俄文。

直到有一次朱德写信强调不能忘记自己的母语,她才重新开始学习汉语。 后来朱敏笑称自己在与别人交谈时经常会冒出几句俄语,即便在回国之后,她的俄语也要比汉语流利一些。

1950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在苏联访问期间曾专门将朱敏接到了他们下榻的斯大林别墅。

面对毛主席对她未来打算的征询,朱敏表示自己愿意学成之后再回国,并谈到自己决心选择教育专业。

毛主席当即称赞道: “当老师很有意义, 社会 主义建设是需要大批优秀教师的。”

1953年朱敏回国, 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俄语系的一名教授 。朱敏时年已经27岁,父亲朱德已经是将近70岁的老人了。

就在刚回国工作的时候,朱敏刚好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朱德也在古稀之年终于当上了外公。

原本,她希望能够在家里多陪伴父亲一段时间,享受祖孙三代的天伦之乐,但是朱德严肃地对她说: “你回来的任务是为祖国做贡献,而不是做孝子贤孙。”

被父亲赶到北师大集体宿舍居住的朱敏不太能理解父亲的做法,一度耍起了小性子,赌气很长时间不回家,直到朱德特意派警卫员将她请回了家。

一进家门,朱敏就看到父亲抱着自己的孩子在玩“扎胡子”的 游戏 ,她的心结一下子就解开了,自此她按部就班地每周只有周日回家团聚,其他时间都住在学校,将精力全部放在工作上。

在北师大宿舍里,朱敏一住就是四十年。

在俄语系做教授并不是很轻松的任务,最开始她教的是俄语新生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她的教学经验又不足,教学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但是当时中苏之间的合作如火如荼, 学生们需要学习俄语才能与苏联人交流,尽快地学习和了解先进技术。

为此朱敏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并且从不摆元帅之女的架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与学生融洽相处,并从自己的事业当中获得了快乐。

多年后朱敏还会想起父亲的教导: “干哪一行,就要把哪一行搞好。”

在怀念父亲的文章中,朱敏写道: “我一定要像父亲一样,踏踏实实地为人民工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在“四人帮”粉碎后,朱敏迎来了自己工作的第二个春天,并在这时被提拔为教授,继续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事业。

1986年, 年满60岁的朱敏退休后也没有放弃她坚守了三十多年的教育岗位。

80年代中期正值部队整编,大批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些战士为保卫祖国奉献了青春,但是在适应 社会 经济发展方面有些无所适从。

为此,朱敏提出创建一所专门为部队战士和基层干部服务的成人高等院校。 不久,中国军地两用人才大学成立,朱敏本人出任校长。

(四)命悬一线,破例用权

在《我的父亲朱德》中,朱敏写道: “我深爱我的爹爹,因为他是亲人;我又抱怨爹爹,因为他是伟人。”

朱德元帅一生光明磊落,牢记为人民服务,极讲原则。即便自己只有一儿一女,也从未让自己的子女沾自己的光,占国家的便宜。

他唯一的儿子朱琦在铁路上的工作是从锅炉工开始的,儿媳妇赵力萍在天津工作了47年都没有被特权调回北京。

而在北师大宿舍里“蜗居”的朱敏和丈夫刘铮, 即便是一家八口都挤在宿舍楼里,也从没有让朱德动用特权换一栋大一点的宿舍,或者干脆搬出来住。

但是作为朱德唯一的女儿,又是年少时曾经经历无数苦楚的女儿, 她也是唯一一个让朱德破例动用特权的人。

事情要溯回到1965年初,39岁的朱敏随北师大工作组来到了山西省武乡县工作。

由于在集中营中长期劳动导致的后遗症,年纪轻轻的她就患上了青光眼,右眼视力已经到了接近失明的程度,高血压也十分严重。

鉴于她的身体情况,学校本来不建议她到山西工作, 朱敏却表示,身为朱德的女儿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

武乡县地处太行山麓深山区,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异常难行,朱敏刚刚到此工作时对地形也不熟悉。

某天晚上她摸着黑回家,结果失足滑进了一个山崖之中,当即人事不省。 同行的同事在等了很久之后没看到她回到住处,这才意识到出了问题,急忙外出寻找她。

在被同事找到的时候,朱敏已经奄奄一息了。

很快她被送到了当地的医院,但是武乡县的医疗条件本身并不好, 当地的医生在检查过后表示对朱敏的伤势无能为力,必须要送到大医院就诊才有可能活下来。

当时我国的基建事业才刚刚起步,没有如今这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如果通过 汽车 等方式将朱敏送到大医院,预计要消耗七八个小时的时间, 朱敏可能在路上就没命了。

学校的同事们思量再三,还是决定打电话向朱德求助。

在这天的夜晚,朱德突然接到了来自远方的电话,对方一开口就是告诉他女儿朱敏的伤势非常严重, 希望他能够派一架直升机将朱敏送到大医院。

朱德当时的心就乱了,他自己戎马一生,在生死边缘徘徊多次,心理素质相当强大。 但任何一个父亲在听到女儿濒危的消息时,都不可能镇定下来。

然而,派一架直升机的要求让朱德十分犹豫,这绝对属于动用特权的范畴了,大大违背了他一贯的行事风格和原则。

但自己的女儿一生中已经经历太多苦难,如今又性命垂危……电话那头的人听到朱德迟迟不做声,再次强调: 朱敏的病情真的非常非常危急!

终于,父爱战胜了原则,朱德立即打电话派出了直升机。

两个小时之后, 朱敏就从武乡县被接回了北京,朱德也在寒风中等待了两个小时,亲自接回了女儿并将她送到医院。

好在手术得以顺利进行,朱敏成功保住了性命, 但是右眼还是彻底失明了。

主治医生都表示, 如果再晚一会儿,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朱德松了一口气,他不后悔做出这个决定,同时他立即提笔给中央写了一封检讨信。

当然,中央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对朱德作出惩罚。

(五)后记

朱敏前半生颠沛流离,坎坷异常,后半生则始终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耕耘,无论是在集中营中谨守身份,还是后来在北师大兢兢业业工作三十多年,她始终表现出了坚强、勇敢以及为国奉献的精神。

2009年4月13日,朱敏病逝,享年83岁。

在谈及朱敏时我们难免要加上“朱德女儿”的标签, 纵观朱敏的一生,她也无愧于“朱德女儿”的身份,配得上朱德曾经给她起的名字——“赤英”。

-完-

1、**《找到你》结局:短短几天时光,于李捷而言却不亚于漫长的几个世纪。她不怪孙芳,孙芳是个伟大的母亲,从孙芳的身上她感悟到为人父母者,最该感谢的是孩子,是孩子带我们成长。甚至连生孩子都是是自私的,用孩子的生命完整自己的人生,这难道还不算是自私吗?这几天让李捷体验到了一种毫无戒备的,甚至可以献出生命的爱所以她要感谢多多,感谢孙芳。

2、六个月后多多的生日,李捷看着多多那可爱的笑脸心里无比的满足,随后她决定与前夫田宁复婚。因为和孙芳这个苦命的女人相比自己丝毫没有半点离婚的理由,既然如此何不给多多一个温暖完整的家呢?当今社会对妈妈的要求很高如你像李捷一样的选择成为职场女强人,别人会说你这个妈妈很糟糕,既没有给孩子完整的爱,又没有陪伴孩子应有的成长过程;但如果你像朱敏女士一样辞去自己春风得意的工作做一位全职太太,别人又会觉得女人带孩子天经地义,这也算个职业?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无论你做的再好都会有人非议,无论你再怎么出色都会有人诋毁。做妈妈也是如此,但你不能不尊重一个妈妈为了孩子辞去工作的选择,因为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对家庭的爱,请别让她伤了身又寒了心。

3、法庭上李捷一反常态,推翻了自己之前所有对于朱敏妈妈不利的言论,请求法官将孩子的抚养权改判给朱敏妈妈,自己承担言论的一切后果。作为律师她很不合格或许还将面临一场关于委托人将她告上法院的新官司,但作为一个妈妈她做了她此刻应该做的。李捷妈妈的作为让丝毫不抱希望,烧伤严重的朱敏女士看到了曙光,只是瞬间便泪如雨下。什么是母爱,是亲吻,是爱抚亦是孙芳妈妈摸着隆起的肚子说那一句:“妈妈爱你,妈妈要把最好最好的都给你。”

2009年4月19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正在举行一场庄重的遗体送别仪式。

“红色英雄一生风雨万千险阻,后辈楷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只见礼堂门上贴着一幅雄浑大气的挽联,数以千计的群众手捧白菊、一身黑装,低头敬侯在门外。

礼堂正中间,一位身披党旗、被鲜花簇拥的老人安详地躺在那里,四周摆放着多名国家***敬献的花圈。

然而仔细看去, 其脖子上竟隐约可见一处长达3厘米的疤痕。

而逝者正是 国家主要***之一朱德的女儿——朱敏。

更令人为之动容的是,她是 中国唯一一位从德国纳粹集中营里活着逃出来并活到83岁的人。

在她成功回国后听从父亲教导做了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并写了《我的父亲—朱德》一书来表达对父亲的爱。

但是她却始终无法原谅一个人——她的母亲。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朱敏的传奇一生。

朱敏的母亲名叫贺治华。

她出生在四川省开江县,一个自古盛产婉约美女的省份。

自小就美丽的她曾被称为“开江之最”,身边从不乏追求者。

只是这些人要么是身份普通,要么是纨绔子弟始终入不了她的眼。

后来贺治华经哥哥介绍,认识了朱德。

此时的朱德为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长官。

有权有势的他自然吸引了年轻漂亮的贺治华。

相处后,贺治华觉得朱德胸有宏图却不夸夸其谈,长相虽然不帅却沉稳大气。

她一心认为这是能给自己安全感和稳定生活的男人。

同样地,朱德也喜欢上贺治华的年轻俏丽。

就这样,1920年,二人成婚了。

新婚的二人生活还是安稳幸福的。

可是当时的中国时局动荡,军阀割据混战,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前途一片迷茫。

朱德夜不能寐,思考着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此时的德国是共产主义的发源地,也是马克思的故乡。

朱德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去德国寻求革命真理。

1922年8月,他辞去职务携妻前往德国。

在这里,朱德结识了周恩来并在其影响和介绍下,加入了中国***。

此后的日子里,他一边接受系统的共产主义理论知识,一边将其用于实践,积极参与各项活动。

只是贺治华随同朱德出国后并没有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而是深深地喜欢上了欧洲的生活。

她享受西餐与红 酒的优雅,享受华尔兹的浪漫,享受比国内要先进得多的生活方式。

她觉得自己的美貌就需要匹配这种生活。

1925年,朱德在一次活动时,不幸被德国当局逮捕入狱。

在关了三天后,他被德国政府驱逐出境。

无奈,按照党组织的指示,朱德带着妻子前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军事。

只是此时的贺治华已怀有身孕,乘船横渡让她吃够了苦头。

在船上,她妊娠反应很重,最后几乎连胃酸和胆汁都要吐出来了。

迫不得已,朱德只能把她安排到了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农庄里待产。

自己独自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参加学习。

看着丈夫远去的背影,贺治华突然动摇了最初的想法:

此时的朱德已由最初的高官变成了颠沛流离的革命者。

更何况,他长得不帅,也不会甜言蜜语,身上满是农民的质朴。

这些不是她想要的,她希望的生活是优渥稳定、她的男人浪漫多情,这些都不是朱德能给她的。

1926年4月,贺治华生下了一个女婴,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朱敏。

朱德高兴极了,这是他年近40才有的第一个女儿。

这个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下出生的小生命 ,那么脆弱,可是又让人浑身充满了力量。

朱德抱着小小的婴儿,眼里都是慈爱的光。

因为年近4旬才有这个女儿,所以他给其起名叫“四旬”。

贺治华嫌名字太过土气,给女儿改名为“菲菲”,一个在当时非常洋气的名字。

战争年代时局变化太快,在小朱敏才1个多月的时候,党组织便安排朱德回国去做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

那个时候,孩子太小了,加之国内环境恶劣,带着她回去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朱德只能强忍思念,把母女俩留在莫斯科。

抱着小小的、满是奶香味的女儿,朱德满心不舍。

可是,他有必须要去做的事,也有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最终他离开莫斯科,前往了中国四川。

只是当时他们都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是14年。

丈夫不在身边,本就浮躁的心更是没有了约束。

朱德离开后不久,贺治华就在一场舞会上结识了来莫斯科留学的革命青年霍家新。

风华正茂的霍家新颇有一番绅士气质,贺治华被深深吸引了。

身处异国的空虚与寂寞,让爱情之火瞬间点燃了,二人很快陷入了热恋。

那段时间,贺治华每天忙着和情人去高级餐厅约会、在晚宴上跳舞、到农场吹风晒太阳。

渐渐地,她觉得小朱敏更像是个“包袱”,不仅耽误她的恋爱时间,还会让她时不时想起朱德。

于是在朱敏不到1岁的时候,贺治华就让国内的姨妈把其接回了中国四川姥姥家,改名叫做贺飞飞。

此后,朱敏过上了虽然有父母,却没有父母疼爱的生活。

姥姥自然很心疼这个1岁不到就离开父母的外孙女。

她细心照顾朱敏的饮食起居,陪她玩耍,哄她睡觉,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全部拿来给朱敏买新衣服和零食。

然而即便这样,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父母的陪伴。

小朱敏经常和院子里其他小朋友玩完后,就憋着泪跑回家问姥姥:

“姥姥,我的爸爸妈妈呢?我要他们!”

她的脑海里从来没有父母的印象,她不明 白为什么别的小朋友有父母,但她的生活里只有姥姥。

每每听到这儿,姥姥也只能低头沉默。

她不知道如何回答小朱敏,更不敢直视孩子这双清澈透明的双眼。

直到有一天,在小朱敏脑海中已经勾勒了千万遍父亲的形象终于清晰了。

外婆带小朱敏上街,在成都的街头张贴着二幅人头画像。

小朱敏天真地问外婆:

“外婆,这是谁啊?”

外婆赶紧捂住朱敏的嘴,紧张地左右看了看,然后悄悄地对朱敏说:

“看到了吗,那个是你的爸爸。”

小朱敏紧紧地盯着朱德的画像,这就是爸爸啊!

在梦中想了千万遍喊了千万遍的爸爸!

可惜的是,受时局影响, 一直到1938年全国统一抗战路线建立,经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多方寻找,才找到了时年12岁的小朱敏。

周恩来想把朱敏接到延安,陪在父亲朱德身边。

可姥姥心疼外孙女,怕她身体吃不消,便拒绝了这个提议。

直到2年后,国共关系恶化。

国民党特务得到消息:贺家藏了个***高官的女儿。如果能够抓到,算大功一件。

可想而知,那段时间,贺家门前多了许多行径可疑、鬼鬼祟祟的人。

幸亏当时朱敏的姨妈一口咬定,小朱敏就这自己的女儿,才躲过一劫。

只不过,这样终究不是一个好办法。

形势越来越紧张,姥姥最终只好同意把朱敏送到延安。

这一路走得并不安稳,经常有特务设置关卡盘查,每一次盘查都是生死之间。

看到特务们手里端着枪,作威作福,大声呵斥着过关卡的人,朱敏心里是紧张的,因为一旦被发现,那就是死。

但是她知道爸爸还在等自己,等着她去团聚。

一想到这里,她又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面对特务们的询问,小朱敏显示出了超与同龄人的冷静和睿智。

她不会刻意装天真,但也绝不会表现出丝毫紧张。

1940年11月,历经千辛万苦后,她终于到达延安。

彼时,一个身穿八路军军装、带着军帽的中年男人站在那里。

小朱敏的直觉告诉她,这一定是爸爸!

她三步并作两步地朝男人怀里奔去。

男人强忍泪水,摸着女儿尚还稚嫩的小脸儿,久久说不出话来。

延安的生活是幸福的。

在爸爸的身边,朱敏享受到了以前从未享受过的父爱。

父女俩每天都要聊到很晚,聊过去相互缺失的生活、聊现在的相聚、也聊革命成功后的美好未来。

可同样也是短暂的,与爸爸相聚一个多月后,她认识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延安的老百姓都充满了热情,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

而每当她疑惑地问起原因时,总有人抬头挺胸地告诉朱敏:

“因为我们有信仰!”

对于她而言,或许还不懂其中深意,但朱敏明白这也是父亲的追求。

这一天,朱德把朱敏叫到了身边,问道:

“孩子,你有想过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吗?”

说着他拿出了一本小册子,上面是莫斯科国际儿童院的介绍。

朱敏似乎明白了什么,她红着眼圈看着父亲:

“可是爸爸,我不想离开你去那么远的地方。”

朱德摸着朱敏的头,慈爱地说道:

“孩子,爸爸知道。但你看看我们的这片河山,无数的烈士死在这里,他们用鲜血来保卫这个国家,是希望后代能够幸福的生活。革命终究会成功的,到时会需要一批有知识的热血青年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孩子,国家需要你!”

朱敏含着眼泪点点头,她知道:

党和国家需要她!

1941年1月30日,朱敏与毛泽东的女儿李敏等数位***的儿女一起来到了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

她化名为赤英,意为红色的英雄。

同时,这也是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期望与祝福。

然而,刚过去没多久,即便是在莫斯科出生的朱敏也因水土不服,生了一场大病。

于是6月21日,儿童院决定把她送到白俄罗斯的一家疗养院进行康复治疗。

可是没有想到,这竟是朱敏踏进“地狱”的开始。

1941年6月,希特勒单方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

一夜之间,苏联沦陷。

不久后,朱敏所在的疗养院也被波及。

疗养院里连同其它国家的孩子一共20人成为了俘虏。

朱敏曾经回忆到:

“那是1943年8月。我和另外几个满14周岁的孩子被送往德国纳粹集中营。当时所有人都要通过“闷罐”火车运往集中营。

所谓闷罐,就是没有窗子,只有车门。

言外之意,车门一旦关上,里面没有空气、没有光线,有的只是满室的绝望与黑暗。

德军拿着枪杆像赶牲畜一样把所有的囚徒都赶上了车,一个紧挨着一个,没有一线缝隙,直到再也塞不下时,才拉上火车的门。

人们都紧紧贴站在一起,无法坐下休息,也无法活动身体。

所有人都又累又恐惧。

车厢里开始传来哭泣的声音,不知道即将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命运”

就这样,在火车行进两天后,朱敏本来就未完全康复的身体开始发烧。

她很难受,但是却咬住牙关不吭一声。

因为她知道,一旦被德军知道她发烧,定会把她扔下车的。

那样,她就真的活不成了。

由于缺水,朱敏很快陷入了昏迷。

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她感觉有一股清凉的水流进了自己的嘴里。

她费力睁开眼睛,眼前是一个满脸疲惫的苏联红军。

他靠在朱敏耳朵边,小声地对其说:

“你要坚持活下去,你还要活着回到你的祖国,你的爸爸妈妈还在等着你。孩子,一定要活下去!”

就是这样短短一句话,却在往后的日子里给予了朱敏巨大的能量

进入集中营后,所有人都要排队搜身。

这时,朱敏突然想起衣服里有一枚列宁纪念章。

这是她在苏联时一个同学送的。

对于她来说,这不是一枚简单的纪念章,更是她在黑暗生活中的光明与信仰。

只要有它在,朱敏就觉得她不是一个人,终会等到被成功解救的那一天。

于是,她偷偷做了一个足以让其生死一线的举动 。

朱敏把纪念章藏在舌头下面。

也许是老天在保佑这个姑娘,敌人没有发现这枚纪念章,她躲过了搜查。

囚禁的生活是黑暗与苦难的,所有人都过着非人的生活。

众人每天都要劳作十几个小时,吃的都是发霉的黑面包。

可想而知,在集中营的所有人都瘦骨嶙峋,营养不良。

后来朱敏的个子一直没有长高,也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战争的残酷会泯灭人性,那么多的死亡和流血也会让人心理变得扭曲。

德军每天都会找各种理由对囚徒进行殴打和污辱,并以此取乐。

最终这些人会被抬出去随意扔掉。

这里有世间最惨烈的、最灭绝人性的场面。

朱敏这个不过17岁的少女,哪见过这些场景。

她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

但她同时也很担心,如果她的身份被发现了,不但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也有可能被法西斯当做要胁父亲的工具,影响中国革命时局变化。

她不想成为父亲的拖累,不能做中国革命的罪人。

朱敏知道必须要好好保护自己,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真实身份掩藏起来,不让敌人发现一丝一毫。

祸从口出,只有少说话才能保证安全。

毕竟在这个人人自危的环境下,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拿你的秘密去邀功请赏,换取更好的条件。

于是她越来越沉默,几乎不开口说一句话。

囚禁这几年,没有一个人知道她的真实身份,以致后来被解救到苏联难民收容站,一个政委知道她的身份后,连声惊呼:

“天啊!这样重要身份的孩子居然没有被德国鬼子发觉,活着走出集中营,简直是个奇迹!”

只是几年沉默的的囚禁生活严重影响了她的语言表达。

直到被解救后的很多年里,她的表达还是不太流畅。

但这些都还不是她最痛苦的时候

由于营养不良,加之卫生条件恶劣,朱敏患上了颈部淋巴结核。

在集中营里,这种“小病”当然不会被治疗,休息就更不可能。

朱敏忍着身体上的不适每天都要从事劳作。

最终,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她的结核发炎感染形成脓肿。

等到脓血流出后,又重新结痂再流出。

就这样脓肿越来越大,整个脖子都已经肿得不成样子。

也许是不想失去一个劳动力,一个德军把朱敏带到了治疗室。

负责治疗的医生是个纳粹军官。

他有着残酷的心肠、自以为是的傲骨、扭曲的人性。

他认为,这些被囚禁的犹如猫、狗一样的人当然“不配”有更好的对待。

因而麻醉、消毒这些都是不需要的。

他把朱敏压在床上,拿起一把剪刀在脓肿处狠狠地一剪刀下去,生生地脓血挤了出来。

瞬间,朱敏疼得脸色惨白、浑身流汗颤抖,但她却叫不出来,只有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流。

她不想在这些敌人面前哭,她不想这么脆弱的。

可是那一刻,她真的想家,想爸爸想妈妈。

直到晚年,在朱敏的脖子上,一条3厘米的疤痕还清晰可见,这是当年那段囚禁生活留给她的“纪念”。

关押的生活是绝望的,是黑暗的。

可她没有放弃对生、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1944年,苏德战争出现了转机。

当时苏联红军反攻,德国法西斯急需大量的枪枝弹药来补给,下令集中营做为临时弹药加工厂。

朱敏和小伙伴一同负责弹药的制作。

偶然听说弹药受潮后会变成哑弹,她们觉得找到了可以帮助战争胜利的方法。

趁看守人不注意的时候, 朱敏会和小伙伴偷偷地往弹药上吐口水。

到每天晚上收工时,都会口干舌燥,嗓子因为缺水而生疼。

可是大家心里却是偷偷地开心着。

1945年,德国法西斯战败,朱敏被解救了。

解救后的她满身病痛,一直到年老也没能痊愈。

可是她不怨恨命运。

因为她觉得比起为国牺牲的烈士和战争中无辜死去的人们,她能活着回到父亲身边,她是幸运的。

从“魔窟”里逃出不到一年,朱敏便决定重新回到莫斯科完成学业。

1953年,她于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

“国家需要人才,你所从事的正是培养人才的工作。你是要为国家做贡献的,不是回来孝顺我。只有对国家做出了贡献,才是对我最大的孝顺。”

一听从父亲教导,朱敏立马回国,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俄语系任教。

虽经历了非人的遭遇,但朱敏从未提起过,就连和朱德也从没说过半分。

站在讲台上,她只是一位秉持赤子之心的人民教师,扶持着新中国莘莘学子走上康庄大道,迈向光明前途。

为此,不少学生都称赞她为“老师母亲”。

只不过,每每听到“母亲”二字,她的心里却总是隐隐作痛

朱敏的一生没有享受到多少贺治华带给她的母爱。

她曾经说过:

“我常常怨恨母亲:她为什么不要我?不抚养我?不给我母爱?长大后我才知道,母亲弃我而去,甚至叛离了我的爹爹,是为了追求与爹爹的信仰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她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一点上,我作为女儿,是不能原谅她的。”

时间回到文章开头。

在朱德离开莫斯科回到中国后,贺治华与霍家新恋爱了。

贺治华是个美丽的女人,但也是爱慕虚荣、爱享受、不甘于平淡的女人。

当时那种特殊环境下中国传统与西方新式文化、习惯的碰撞,带给她心理上的冲击可谓是巨大的。

她想要享受这种上等的生活、想要浪漫。

1928年初,在组织安排下,已结为夫妻的贺治华和霍家新回国了。

由于霍家新在苏联进步很快,他们被安排在上海新闸路机关工作。

贪图享受的贺治华夫妇经常出入舞厅酒楼等场所,受到上司罗亦农的多次批评。

于是她怀恨在心。

再加上高标准的生活,使她们收入远远负担不起。

最终,贺治平成为了叛徒,向特务告发了罗亦农和邓小平等人的接头地点。

罗亦农这位当时中国***著名***,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同伴的出卖下。

邓小平因为临时有事稍微晚到了一会,而躲过了此劫。

对于贺治华的结局,有人说是国民党宁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个,把她杀害了;

也有人说是除奸队给杀了。

总之结局不会太好就是了。

朱敏是渴望母爱的,因为她的一生没有和亲生妈妈呆过太长时间,在还没有记忆的时候,她就被妈妈送走了。

但是朱敏更明白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父亲红色的血液在她身体里流淌,在那么多为国捐躯的烈士面前,她清楚应该做什么样的选择。

她永远不会原谅妈妈的叛变!

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后,她更明白她要永远做一个像父亲那样正直的人!

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体会那个年代,那种舍身忘死、那种前仆后继、那种大公无私。

我们看不见黑暗,是因为有一些勇敢的人挡在了黑暗的面前。

我们没体会过战争的残酷,是因为有那么多勇敢的人牺牲了性命为我们创造了太平的生活。

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现在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

参考文献

[1]余玮朱敏:从传奇到平凡的元帅爱女(连载)[J]文史月刊,2017(01):19-24

[1]杜魏华,王宜秋朱德之女朱敏童年的集中营历险记[J]协商论坛,2000(05):38-41

[1]吴志菲朱敏:幸福与磨难同在[J] 养生 大世界,2006(08):10-11

朱德六任妻子不为人知的人生结局

摘编自《开国元勋家庭生活:帅府家风》

朱德一生曾经有过六次频繁的婚姻,当然也曾拥有个六位年轻漂亮的妻子。但他为自己的信仰抛头颅、洒热血,一脸的沧桑,一身的硝烟,一次次丧失家庭、一次次重铸婚姻,他读一读他的一生的婚变始末,或许你更是嘘唏不已。

朱德曾经有过六次婚姻

原配夫人刘氏(刘从珍)

刘从珍,四川仪陇人,朱德大舅的女儿,亦是他的表妹,生于1884年8月14日,长朱德两岁,1905年,由父母作主,把他大舅的女儿刘氏许配给他,并于这年九月完婚。

第二年春,朱德不顾生父朱世林的强列反对,在席聘三老师的帮助下,毅然外出求学。三年后又离家远赴昆明,再也没有回来过。

婚后刘氏虽然一直独守空房,但却任劳任怨,精心侍奉老人,深得朱德父母喜爱。绩麻纺线,挣取零用,从不写信向朱德要钱。三十年代中期,朱家祖坟三次被发。善良的刘夫人,从此有生之年吃斋念佛,祈求朱德一生平安。

1958年2月,刘氏在孤独中病逝,享年74岁。病逝后朱德的儿女还曾为嫡母送葬……

朱德的第二位妻子是云南姑娘萧菊芳

萧菊芳

1912年秋天,26岁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朱德同昆明师范学院19岁的学生萧菊芳结婚了。

1916年初,朱德随讨袁护国军第1军北征,开往家乡四川。不久,萧菊芳患了类似赤痢的热病,不幸去世。

朱德的第三位妻子是四川姑娘陈玉珍

第二次婚姻,让朱德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过上了一段短暂的家庭生活。

1922年夏天,追求进步的朱德决心赴上海寻找革命道路。临走前,朱德接到川东军阀杨森的电报,杨森邀请朱德到重庆作客。于是,朱德离开了陈玉珍的家乡南溪。这一别,他们再也没有见面。

朱德的第四位妻子是四川姑娘贺治华

贺治华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失败婚姻。这段不幸的婚姻,在朱德的心灵上留下了很大的创伤。所以,朱德对外从不提及,他们的亲生女儿朱敏,也不愿提及。有关历史学者讳于领袖、讳于君子也甚少涉及。

贺治华曾是四川开江县女子中学的教员,开朗、漂亮。其兄是朱德的手下和好友,也是他们相识的介绍人。

1922年9月,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朱德远赴德国,随行的除了好友孙炳文,还有女友贺治华。在柏林,朱德幸会周恩来。同年11月,36岁的朱德在周恩来、张申府介绍下,加入了中国***。

不久,朱德和贺治华再结良缘,并一同到德国哥廷根城奥古斯特大学学习社会科学。

1925年7月,朱德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当局驱逐出德国,前往苏联。在苏联,朱德进入东方大学学习军事,不久,贺治华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农庄生下了女儿朱敏。四十岁得了一个千金,朱德格外高兴。他为女儿起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四旬,以表达他四旬得子的喜悦。而贺治华觉得有点土气,又给女儿起了一个带点洋味儿的名字——菲菲。

1926年5月,党决定朱德回国,去四川万县做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考虑到国内环境恶劣,朱德只好让妻子贺治华和女儿朱敏暂居苏联。

为给母女俩的生活创造一定的方便,临行前的几天,朱德千方百计设法为她们准备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归国前的夜晚,朱德紧紧地把襁褓中的女儿抱在怀里,一遍遍用他那宽厚的大手轻抚着女儿娇嫩的小脸,一种别妻离子的凄楚陡上心头。

朱德回国后不久,俩人因政见不同而分手,这段婚姻生活就这样结束了。

朱德的第五位妻子是湖南姑娘伍若兰

伍若兰

越秀公园花木林,

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

一时名贵五羊城。

这是1961年3月3日,朱德在广州游览越秀公园时,即兴写的一首诗,同时,它也是一首睹物思人之作。

朱德一生酷爱兰花,这源于朱德一段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

朱德和伍若兰的相识过程,很像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和储琴相识的一幕。

1928年2月15日,42岁的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第1师攻下湖南耒阳古城。朱德进城时,突然看到街道上一位年轻女子边跑边喊:“乡亲们,***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1师打败了章家梅的常备队,解放了耒阳城。为了欢庆战斗的胜利,大家快到城中广场参加军民大会!”

朱德仔细一瞧,只见这位姑娘高个大脚,体格健壮,“头发挽在后面,黑黑的皮肤上有些麻点”,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这是和他母亲很相似的一个姑娘。

这位奔跑宣传的女子就是年轻的***员伍若兰。伍若兰在衡阳女子三师读过书,是当地有名的女秀才。 朱德和伍若兰可谓一见钟情。

不久的一天,朱德把伍若兰叫到部队驻地进行了一次长谈。朱德告诉伍若兰自己以前结过婚,然后,详细讲述了他的家庭和婚姻。

对此,伍若兰坚决地表示说:我不在意你的过去,只要你现在诚心诚意地爱我就行了。我真心爱你,是永远不会变的!

一双草鞋和一双布袜子,这是伍若兰送给朱德的定情物。

三天之后,朱德和伍若兰在工农革命军第1师师部举行了婚礼。

4月28日,朱德率领的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宁冈砻市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并后,组建了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在这期间,伍若兰从未离开过朱德。除了协助他工作以外,还精心照顾他的日常生活。

当时,井冈山被敌人重重包围,交通阻隔,消息十分闭塞,想了解山外的情况很不容易。为此,朱德交给妻子两项重要任务:一是调查井冈山内军民的详情,收集红军歌曲、短诗、歌谣及战役、战斗简况等;二是搜集敌占区的报纸,了解国际国内情况。

伍若兰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她走遍了整个山区,边调查边搜集宣传材料。为了给朱德提供情况,她派人化装成老百姓混到敌占区弄来一些报纸。夜幕降临后,她坐在油灯下,整理简报或者抄写文章,给朱德参考阅读。

1929年1月,为了粉碎敌人的第三次“会剿”,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红军转移到井冈山以外。一天,朱德和小股部队正在小庙里休息,突然被跟踪而来的敌军包围了。

情况非常危急。伍若兰望着丈夫,坚定地说:“我和警卫班的同志掩护你突围!”

伍若兰使尽全身力气,把朱德推出庙门外,说:“你快走吧,再迟了会出事的!”

朱德突围后,伍若兰在战斗中不幸被捕了,并惨遭杀害。残忍的敌人用大刀砍下她的头,并将其头颅解送长沙,挂竿示众。

得知伍若兰英勇就义的详情,朱德泪如雨下。一朵兰花被敌人摧残了,这也成了朱德一生的痛。

朱德的第六位妻子是江西姑娘康克清

康克清

康克清在一篇文章中说:

“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有一天,我们的队伍停在遂川附近,听到同志们兴高采烈地互相传说:“朱军长来了。”以前,我还幼稚地以为“朱毛”是一个人呢,后来才知道是两个人。他们被传说得非常神,现在有机会亲眼见到他们,内心充满了好奇和敬仰。我挤在队伍中,顺着别人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位中等个头,体格健壮,忠厚长者模样的人,正向我们走来。走近了,才看清楚他身穿灰里透白的军服,脚穿着草鞋,一身风尘,面带微笑,威武中透露着慈祥。朱军长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他很平凡,平凡得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这个像农民一样的军人最终成了康克清的丈夫,他们携手走过了47年的婚姻历程,坚韧而执著。

康克清从小生长在贫苦农民的家庭里,没有上过学。上井冈山时,康克清还不识字。参加红军以后,康克清担任了宣传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康克清经常大胆地到朱德那里登门求教。在朱德的热情辅导和影响下,康克清的文化水平提高很快。朝夕相处的革命斗争生活,使将军与战士之间萌发了爱慕之情。

对于自己的选择,康克清曾坦率地说:“我的婚恋观就是无产阶级的婚恋观,只要革命坚决,品德高尚,对党的贡献大,真的志同道合,我就不计年龄,不媚权势。”

1929年底,43岁的红四军军长朱德在井冈山与17岁的女战士康克清结为伉俪。

康克清在回忆自己的婚姻生活时曾说:

“1939年冬天,朱老总五十三岁寿辰。记得我给他写的贺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和你相处十多年了。觉得你无时不以国家和革命为重。凡事不顾自己的利害。人们不能忍受的事你都能忍受,人们所不能干的事你去开辟。还有,你见书便读,学而不厌,总是前进着,提醒同志,督促同志,爱护同志……”这是我当时的认识,也是我现在的认识。几十年过去了,后来的生活实践更加深了我的这一认识。”

2003年 主演《生死邂逅》 饰反一 美亚 导演 司晓东

2005年 主演《雕刻时光》 饰女一 陆晓露 导演 李小平

2005年 主演 《绝对现场》 饰 白海灵 导演 郑晓龙

2007年 主演《爱到不能爱》 饰 梅梅 导演 姜凯阳

2009年 主演《媳妇的美好时代》饰 白雪 导演刘江

2012年 主演《相爱十年》 饰 程露 导演 刘惠宁

苍狼

咱们结婚吧

一路狂奔

1、**《找到你》结局:短短几天时光,于李捷而言却不亚于漫长的几个世纪。她不怪孙芳,孙芳是个伟大的母亲,从孙芳的身上她感悟到为人父母者,最该感谢的是孩子,是孩子带我们成长。甚至连生孩子都是是自私的,用孩子的生命完整自己的人生,这难道还不算是自私吗?这几天让李捷体验到了一种毫无戒备的,甚至可以献出生命的爱所以她要感谢多多,感谢孙芳。

2、六个月后多多的生日,李捷看着多多那可爱的笑脸心里无比的满足,随后她决定与前夫田宁复婚。因为和孙芳这个苦命的女人相比自己丝毫没有半点离婚的理由,既然如此何不给多多一个温暖完整的家呢?当今社会对妈妈的要求很高如你像李捷一样的选择成为职场女强人,别人会说你这个妈妈很糟糕,既没有给孩子完整的爱,又没有陪伴孩子应有的成长过程;但如果你像朱敏女士一样辞去自己春风得意的工作做一位全职太太,别人又会觉得女人带孩子天经地义,这也算个职业?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无论你做的再好都会有人非议,无论你再怎么出色都会有人诋毁。做妈妈也是如此,但你不能不尊重一个妈妈为了孩子辞去工作的选择,因为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对家庭的爱,请别让她伤了身又寒了心。

3、法庭上李捷一反常态,推翻了自己之前所有对于朱敏妈妈不利的言论,请求法官将孩子的抚养权改判给朱敏妈妈,自己承担言论的一切后果。作为律师她很不合格或许还将面临一场关于委托人将她告上法院的新官司,但作为一个妈妈她做了她此刻应该做的。李捷妈妈的作为让丝毫不抱希望,烧伤严重的朱敏女士看到了曙光,只是瞬间便泪如雨下。什么是母爱,是亲吻,是爱抚亦是孙芳妈妈摸着隆起的肚子说那一句:“妈妈爱你,妈妈要把最好最好的都给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6570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