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说:“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因为在创造或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了。”
那么什么是“无所为而为”呢?
比如,科学家的科学态度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实用。
他有非常形象有的比喻。科学家见到一个美人,不说我要去向他求婚,我可以和她恋爱、生子。只是说我看她这人很有趣味,我要来研究她的生理构造,分析她的心里组织。
科学家见到一堆粪,不说它的气味太坏,我要掩鼻走开,只说这堆粪是一个病人排泄的,我要分析它的化学成分,看看有没有病菌在里面。
因此,当这个人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出现的时候,拥有的是科学的态度,很少有情感和意志,他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抽象的思考。而当科学家以一个实际人的身份出现的时候,他自然也有见到美女就求婚,见到粪就掩鼻走开的时候。
现实中,不乏这样“无所为而为”的人。比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她主张办女子高中,并数年如一日地奔走在偏僻的乡村,为那里的女孩子能够上学,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她以校为家,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她从不求回报地将工资捐给困难的学生。她顽强地与病魔抗争,只为能多活几年,看着更多的女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大山,获得更多深造的机会。改变无知、愚昧的思想观念。
再比如,疫情之下,逆行的白衣天使,他们不是为了“名誉而战”,他们是为了挽救人民的生命而战,为了人们的健康而战。因此他们也是最可爱的“无所为而为”的人之一。
还有那些消防战士、戍边英雄、航天英雄、勇救落水者等,太多太多这样的“无所为而为”的人。我的理解,“无所为而为”就是心无杂念地做好自己专业的事儿,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儿。
正像朱老所说,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不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如果做到了这些,想不成功都难。
——品读朱光潜的专著《谈美》
华坪傣族部落属于丽江人文景观的著名风景区。
居住在华坪的傣族,是中国乃于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人口有6000余人,其祖先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从版纳、德宏等地迁徙而来。据史书记载,那时傣族已进入部落联盟时代,强大的政权组织和人口增加,使之向外四处扩张,在唐时南诏王攻破滇西各地后,为了“以实其地”,采取“迁其种居之”的政策,傣族也随之移民,来到了华坪等地。
华坪傣族因为世代与汉族、彝族、傈僳族等民族杂居,远离版纳、德宏等傣族中心,在民居、服饰等方面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当地汉族基本相似,但在华坪地区,你细心观察,仍能找出其傣族主要的民族特征。
首先是它的居住环境。从华坪县城出发,到新庄乡的天星或石龙坝乡的龙井、临江等傣族地区,你会发现其居住环境类似版纳、德宏,沿河四周,绿色葱葱,伞盖式的大榕树,一排排芭蕉林,一丛丛竹子,还有那高大火红的木棉树,一切都是亚热带景观。傣族定居很有特点,大部分是沿河而居,在华坪形成两个主要聚居点,一是在金沙江边石龙坝乡的龙井、临江,二是在新庄河旁新庄乡的天星。傣族多居住在河谷地区。那里水源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甘蔗。傣族人也常说:哪里有“爬翁菜”(一种可食性植物),哪里的水源就好,我们就在那里安身。
其次是饮食习惯。傣族主食是稻米,除自产的蔬菜和肉类外,有其独特的风味。如喜欢在食物中加酸味,一些树的嫩叶,经过精心调制,是难得的美味;经过几道工序做成干酸菜,是傣族必不可少的佳肴;还喜欢吃土蜂,水中生长的青苔。
另外是过泼水节。每年的四月清明节后十天,即傣历的新年,华坪傣族都要过泼水节,时间为三天,前两天为送旧,最后一天为迎新。在华坪要参加傣族泼水节,你得乘车到金沙江边石龙坝乡的龙井、临江,那里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区,泼水节活动传统又具代表性,放高升、丢包、荡秋千,还有青年男女借以寻爱求婚等活动内容富有傣族色彩。
华坪傣族部落开放时间:常年开放
华坪傣族部落景点介绍:
居住在华坪的傣族,是中国乃于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人口有6000余人,其祖先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从版纳、德宏等地迁徙而来。据史书记载,那时傣族已进入部落联盟时代,强大的政权组织和人口增加,使之向外四处扩张,在唐时南诏王攻破滇西各地后,为了“以实其地”,采取“迁其种居之”的政策,傣族也随之移民,来到了华坪等地。
华坪傣族因为世代与汉族、彝族、傈僳族等民族杂居,远离版纳、德宏等傣族中心,在民居、服饰等方面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当地汉族基本相似,但在华坪地区,你细心观察,仍能找出其傣族主要的民族特征。
首先是它的居住环境。从华坪县城出发,到新庄乡的天星或石龙坝乡的龙井、临江等傣族地区,你会发现其居住环境类似版纳、德宏,沿河四周,绿色葱葱,伞盖式的大榕树,一排排芭蕉林,一丛丛竹子,还有那高大火红的木棉树,一切都是亚热带景观。傣族定居很有特点,大部分是沿河而居,在华坪形成两个主要聚居点,一是在金沙江边石龙坝乡的龙井、临江,二是在新庄河旁新庄乡的天星。傣族多居住在河谷地区。那里水源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甘蔗。傣族人也常说:哪里有“爬翁菜”(一种可食性植物),哪里的水源就好,我们就在那里安身。
其次是饮食习惯。傣族主食是稻米,除自产的蔬菜和肉类外,有其独特的风味。如喜欢在食物中加酸味,一些树的嫩叶,经过精心调制,是难得的美味;经过几道工序做成干酸菜,是傣族必不可少的佳肴;还喜欢吃土蜂,水中生长的青苔。
另外是过泼水节。每年的四月清明节后十天,即傣历的新年,华坪傣族都要过泼水节,时间为三天,前两天为送旧,最后一天为迎新。在华坪要参加傣族泼水节,你得乘车到金沙江边石龙坝乡的龙井、临江,那里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区,泼水节活动传统又具代表性,放高升、丢包、荡秋千,还有青年男女借以寻爱求婚等活动内容富有傣族色彩。
熊克武和唐继尧的战争开始前,朱德就电报唐继尧说: “熊克武主持川政,颇孚人望”。接着就列举了熊克武治川的几条措施和取得的成就。要求唐继尧“监察”,“免致滇军陷于孤立,后患堪虞”。明确地表示反对唐继尧倒熊、独霸四川的军阀行径。电报发出后杳无音信。
之后唐继尧的种种倒行逆施的做法,使朱德很是失望,彷徨、苦闷。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一方面不得不违心地、被迫地执行唐继尧的命令,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军阀混战之中。但另一方面,他又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反对军阀混战。他也由此给唐继尧发了不少电报。但都被唐继尧拒绝,并继续进行与川军的混战。战争从3月一直打到年底,几经反复。结果,滇黔军溃败,不得不退出四川。
在军阀混战中,朱德看到田园荒芜、生灵涂炭的悲惨情景,心情十分沉重。他经常想:当初自己下决心投笔从戎,是想找到一条挽救祖国,解放人民的道路。但近几年来,特别是护法靖国以来军阀混战的事实,证明这条道路也只是一场幻梦,他越来越怀疑这条道路对于祖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究竟有多大价值。而且,朱德还从他多年的征战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到战争并没有结束,新的、更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必将发生。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1961年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时,朱德回忆说:“由于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讨袁战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的失败,孙中山先生和一切仍然忠于中国革命事业的人们,包括我自己在内都陷入了一种怀疑和苦闷的状态。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他参加了在川滇召开的多次会议,决定回师云南,打倒唐继尧政权。
1921年2月6日,率部退回滇北昭通的朱德等将领联名致电唐继尧:“为大局计,为西南计,为吾滇计,为公自身计,实有不能不请我公暂避贤路。”这个话的意思 实际上就是逼唐继尧下台滚蛋。
唐继尧接到电报,知道大势已去,顿时心乱如麻,脑子里仿佛钻进一群虫子,百爪抓挠,万嘴噬咬。在这“春眠不觉晓”的春夜,他在床上却辗转反侧,第二天便带上一家老小和金银细软离开昆明,不久又躲到香港。
倒唐的目的实现后,朱德即向滇军总司令顾品珍提出辞呈,准备离开云南另谋出路。但众多朋友和同事都再三挽留,他只好暂时留在昆明,为新政权的建设尽一些绵薄之力。他被任命为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不久又兼任云南省催收铁路局借款处专员及复查锡务公司账项委员长。
整整十年的军旅生涯,朱德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枪林弹雨中度过的,现在总算是过上了温馨的家庭生活了。他常常脱下军装换上布衫和新婚妻子陈玉珍骑马奔游于昙华寺、碧玉泉、黑龙潭等泉林景区;或到禹门寺内的育贤女子中学,向英文教师许岫岚学习英语,作出国留学的准备。
萧菊芳病逝以后,许多热心人都劝朱德再婚。考虑到没娘的孩子确实需要人照料,朱德就同意了。
于是,朱德的部属陈平辉给他介绍了自己二十一岁的堂妹,也是朱德挚友孙炳文的外甥女,名叫陈玉珍。这是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姑娘,也是天足,曾参加过辛亥革命。
陈玉珍有一个惊世骇俗的前提条件,即婚前必须与求婚者亲自面谈,朱德接受了这个温柔的“挑战”。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见面后彼此都产生了好感,而且志同道合,不久二人便在昆明水晶宫小梅园巷三号居所结合了。陈玉珍非常喜欢朱德与萧菊芳的儿子保柱,之后更是视保柱为己出。
在穷兵黩武的岁月里,朱德的三口之家仿佛是一个避风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陈玉珍是一把理家的好手,总是把他们的爱巢布置得简朴、新颖、整洁。当她知道朱德喜欢养花时,就在庭院里摆满了鲜花。闲暇时,陈玉珍弹琴,朱德吹箫或拉胡琴,夫妻俩时常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
当地有些进步青年经常到朱德的寓所聚会,为此陈玉珍还布置了一间精致的书房,买了两个漂亮的书柜,搜集了一些宣传革命的图书,订阅了《新青年》《新潮》等杂志,还选购了《水浒传》《三国演义》《孙子兵法》等中国名著。
其间,朱德在昙华寺结识了那里的住持映空法师,并对其“无人无我,有相无相”的佛家境界表示羡慕。后来他写了一篇诗文赠映空法师,文中有对过去军旅生涯的回顾、个人心志的表露,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无奈与彷徨。映空主持对这篇诗文十分珍重,马上请人镌刻于碑立在昙华寺后朱德前妻萧菊芳墓侧。
一九二二年元旦刚过,朱德又接到新的命令,他被委任为云南省警务处处长兼省警察厅厅长。二月十六日,朱德又兼任云南省禁烟局会办。
那是一个散发着黄泥气息的寒冷春天,云南的政局又出现了动荡。孙中山命令滇军出兵讨伐北洋军阀,顾品珍将滇军集结于宜良,云南边境一带出现了真空。“死而未僵”的唐继尧以为天赐良机,遂秘密潜回云南,纠集旧部并收买了吴学显、莫卜等土匪武装,从蒙自发兵向昆明进攻。
顾品珍率部仓促应战,由于判断失误,战略上处于被动,在小河口竹园战役中被土匪武装黄诚伯部偷袭时击毙。顾部的杨希闵、范石生、蒋光亮等率其主力一部败退广西。此时,宁静的昆明城已乱作一团,人心惶惶,纷纷出逃。
三月二十七日,只知养肥马打仗、磨快刀杀人的唐继尧一回到昆明,就下令四处搜捕忠于孙中山、拥护北伐的原滇军将领。为报被驱逐出滇的一箭之仇,他对朱德、金汉鼎发出了通缉令。一时之间,战伐之声甚嚣尘上。
曾威震川南、被民间誉为“金朱惹不得”的滇军代理总司令金汉鼎从未见过这种惨败的局面,便一筹莫展地对朱德说:“这可如何是好?”
“没什么了不起,胜败乃兵家常事。”朱德安慰道,“我们不妨先离开云南退到缅甸,再从长计议。”
太阳在人们的心慌意乱中沉落下去,在地上留下一层时有时无的轻纱。朱德和金汉鼎、刘云峰、唐淮源等带着一连人马突出西门,直奔楚雄。他们刚到安宁休息,没料到罗佩金率四十多人的卫队和二十多匹驮马也赶到了。英雄末路、落魄风尘的时候与患难之友不期而遇,他们都格外高兴。
夜已经很深,月亮被一团棉絮遮挡着,残星闭上了疲倦的眼睛。远处传来一阵阵枪声,给会合的场面增添了浓浓的兵家气氛。突然有人传来驻楚雄的滇军司令华封歌倒向唐继尧的消息,这无疑对他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去缅甸是不可能了,看来只能北上。”朱德对金汉鼎和罗佩金说,“莫得办法,这是被逼上梁山了!”
“莫得事,我们继续往南走。”罗佩金满怀信心地劝说大家,“华封歌是我的老部下,我最了解他,他还是很重友情的。看在我的面子上,他会放大家一马,让出路来叫大家过去的。”
“华封歌是个见钱眼开的势利小人,他的友情和良心早已在银圆的叮当声中消失了。”朱德看人看事总是清澈透亮,“他会把最后一个老朋友出卖给唐继尧,来换取高官厚禄的。我们绝不能相信这种有奶便是娘的龟儿子,应该立即掉头北上,到四川后再顺江而下,经上海转广州,去投奔孙中山先生。”
“往北去?谈何容易!一路险山恶水,盗匪出没,凶多吉少啊!”罗佩金坚决反对,“再说,就是能到四川那也是去送死,现在四川掌权的新军阀是同滇军不共戴天的刘湘和杨森,他们不会放过我们的。”
“人各有志,不敢强求。”朱德见各说各的理,意见很难统一,只好非常遗憾地说,“看来,我们只好分道扬镳了。但愿我们后会有期,能在云南这块土地上再次相见!”
事实证明了朱德对局势的正确判断,罗佩金一到楚雄,即被华封歌解除武装,罗佩金好不容易逃往华坪,却在双金坡遭到了唐继尧指示的土匪的毒害。
且说朱德一行翻身上马,乘着月色而去。为了摆脱追兵,他们避开人口密集的城镇,专走人烟稀少的偏僻小道,穿越在滇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就在此时,华封歌派出的一营骑兵正在穷追猛赶,并重金悬赏捉拿朱德、金汉鼎。于是,逃亡者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只盼尽快甩掉敌人,进入安全地带;追捕者马不停蹄,星夜追踪,一心只想捉到朱德等人好去领赏发财。
一阵滚雷之后,大雨像密集的枪弹撒落下来。冒雨赶到盐丰的朱德一行,深夜遭到普小洪土匪的袭击,土匪凭着人多势众、地形熟悉,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在朱德的指挥下,经过顽强战斗,虽然打退了敌人,但人马损失过半,一个连只剩下十来个军官和几十名士兵。
为了安全起见,朱德在每次出发之前,都派出一个小分队,由刘云峰带领边探路边侦察,以防不测。在抵达金沙江边的前一天,刘云峰在前面中了埋伏,被桃花山上的土匪绑架而去。当朱德听到枪声飞马赶到时,土匪早已逃之夭夭。
四月二十一日,朱德一行穿林海攀悬崖,沿着过去走过的茶马古道来到了金沙江上游会理县的陶家渡。只见两岸的大山如刀砍斧劈一般陡峭壁立,莽莽苍苍的林木遮天蔽日,金沙江活像一群被激怒的狮子咆哮着,在山涧里狂奔不停。
长风劲吹,涛声灌耳,两岸一片苍凉。朱德牵着他的大黑马站在江边,不见一个人影,不见一只渡船。他仰望蓝天,思绪万千,长叹一声:“难道真是苍天无眼,人间无情,我们就莫得法子渡过江去?我朱德自信现在还没有到该见阎王的时候!”
眼前的现实是需要一只救命的船,哪怕是一只小船。朱德的双手放在嘴边作喇叭状,面对白浪翻滚、涛声轰鸣的金沙江呼喊道:“有船吗?过江喽!”
在山谷传来的回声中,朱德的双眼像篦子一般把滩头、江湾、江汊的犄角旮旯都了一遍,仍不见船的影子。当他扫到对岸时,突然露出了惊喜之色:船,那边有一只船!但他又有些不敢相信,用手揉了揉眼睛仔细再瞧时,的的确确是一只船。
“有船了,快来看,一个人从山上下来了,正在上船!”这一奇迹的出现,使朱德极为兴奋。
“有希望了,他向我们划来!”朱德一行像即刻操练的士兵齐刷刷地一字摆开,站在江边向对岸招手欢呼,“船老板,过江喽……”
小船乘风破浪,横江而行,很快就靠岸了。艄公是个上了年纪的人,两只划桨的手干瘦而有力,满脸挂着经验和老练。朱德迎上前去,同老艄公寒暄一番,希望能把他们渡过江去,必有重谢。
老艄公仗义豪爽,一听说是当年护国讨袁的滇军,站在面前同他讲话的正是血战棉花坡的朱德,更是倍感亲切。他非常激动地说:“我在对岸观察多时,觉得你们不像土匪,也不像坏人,看来定有急事要渡过江去。这不,我才冒险过来,没想到竟遇见了贵人!”
“老人家贵姓?是当地人吧?”朱德亲切地问。
“我姓曾,叫曾海若,是丽江永兴人,一直在江上摆渡谋生。前些日子听说唐继尧杀回昆明,到处悬赏捕杀护国军将领,出的价码都吓死人了,高的十几万,低的也是几万。”曾海若气愤地说,“唐继尧这个老贼,心都黑透了。他为了独霸云南,已经六亲不认了,花钱买人头的事,迟早是要遭报应的。我们再穷,也不去干那种丧尽天良的事。要是我遇到他要杀的人,一定摆过江去,让他们逃命!”
没想到在金沙江边,曾海若真的遇到了唐继尧悬赏捕捉的朱德和金汉鼎。他认为这正是天公的安排,也是对他良心的考验。他把胸脯一拍说:“请放心,有我姓曾的在,就有你们在。前面别说是金沙江,就是刀山火海,我也要把各位老总送过去!”
此时,乌云翻滚,眼看就要变天。在江边更不能久留,便决定先摆一趟过江,留下的人等下趟一块过江。
朱德、金汉鼎、唐淮源等带着几个贴身警卫,拉着战马,登上了小船,直驶对岸。真是吉人天相,江上风向突然变换,吹起一阵舒缓的东南风。曾海若笑着说:“各位老总,是你们的好福分借来了东风,一路顺风,平安过江了!”
只见曾海若借着风势,挥舞船桨划向江心。小船被托上浪峰,瞬间又跌向波谷,一高一低在波谷浪尖上颠簸,翻滚的巨浪劈头盖脸地向船上泼来,朱德他们个个都被浇得透湿,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过江以后,朱德拿着一个布包对曾海若说:“老人家冒死摆渡,才使我们脱离险境,本该重金酬谢,只因我们是慌忙出走,没带贵重之物。相信后会有期,你的救难之情、救命之恩来日相报。留下这一百钢洋,你买点酒暖暖身子,驱驱风寒吧!”
“你这不是打我的老脸吗?要是为了钱,我姓曾的就不摆几位老总过江了!”曾海若坚持不收,“再说,你们出门在外,这江湖上用钱的地方太多了,还是留下自己用吧!我只求朱旅长题几个字留作纪念。”
“要得要得!”朱德满口答应,找来一张红纸,像过年写春联一样不假思索地挥毫写就“侠义可嘉”四个力透纸背的大字,然后在落款处写上“朱德题赠”。
曾海若如获至宝,高兴地说:“这比什么都金贵,我一定好好保存……”
告别了曾海若,朱德一行在大水井伍祥贞家借宿一夜,第二天拂晓就由伍祥贞的弟弟带路赶往盐边。上路不久,突然飞来一队人马,全是彝人装束,拖枪挎刀,耀武扬威,还未等他们弄清是咋回事就被团团围住了,枪口直对着朱德等人,只要一扣扳机,准有人去见阎王。
那彝人小头目瞪着一双大眼睛,操着带有浓重口音的四川话喊道:“给老子都放下家伙,举起双手!哪个反抗,就先敲掉他的脑壳。”
“放下家伙……”其余的喽啰们也跟着嚷嚷起来。
“来将不通姓名,就要收枪,未免有点不近情理了。”朱德强压住心头怒火,“弟兄们都是闯荡江湖的人,我先把话说在明处,如何处置,那就悉听尊便了。”
不等对方答话,朱德觉得滇军这块破烂招牌还得打起来,也许可以抵挡一阵子,于是用拇指往后一指:“这位是滇军总司令金汉鼎将军,那位是唐淮源将军,敝人是朱德……”
小头目本来就觉得同自己说话的人威严庄重、不卑不亢,绝非等闲之辈,而讲的又是地道的川音,正在纳闷,一听说是让北洋军闻风丧胆的朱德,一下子就慌了神,立即滚鞍下马,连忙施礼道:“小的有眼不识泰山,不知是各位将军到此,失礼之处还望海涵!我们是边防军的巡逻队,各位老总有何吩咐?”
朱德一听是四川边防军,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预感到一场厮杀将要避免。于是说:“我们有紧急军务途经此地,望能借贵方一条便道通过。我等绝不会在此停留打搅。”
“此事实难做主。”小头目犹豫片刻说,“望派一代表前去同我大哥雷云飞商量,各位可在这里休息两天,等候回话。”
朱德同金汉鼎等商量之后,便派出一位副官去同雷云飞谈判。
雷云飞,号星如,四川盐边人。原来是个贫苦的农家子弟,自幼上过几年私塾。早年参加“袍哥”,从事反清活动。辛亥革命爆发,他在川南一带拉起一支农民武装,在川康滇三省交界的金沙江畔占山为王。后来,四川的新军阀把他收编为四川边防军,大小也算给了个“司令”当。
两天后,朱德一行正在焦急等待消息的时候,突然有一支马队从北面呼啸而来,等到可以看清来人面孔时,朱德一眼就认出里面有派去的副官等人,看来交涉还算顺利。待马队来到面前时,只见一个短小精干的汉子翻身下马,向朱德行了一个军礼:“雷云飞特来迎接各位将军!”
接着便拉开架势用跪江湖拜码头的对试方法打着手势,然后用“袍哥”的黑话向朱德盘问“海底”。
辛亥革命时期,哥老会接受革命党人的领导,朱德加入哥老会后,常以“袍哥”的身份去做士兵工作,哥老会里通行的这一套礼节、规矩、手势和黑话虽然多年不用,但仍谙熟于胸。他对雷云飞的盘底对答如流,应付自如。在一旁的金汉鼎、唐淮源还有雷云飞手下的大小头目,个个都目瞪口呆,惊奇赞叹。
最后,雷云飞双膝跪地,泪流满面地对朱德说:“久闻大名未曾相识,我们原本就是一家人。今日相见,算我雷云飞三生有幸!”
“常言道: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弟兄们在患难中萍水相逢,既然是一家人,也就免礼了!”朱德上前扶起雷云飞。
雷云飞把朱德一行接到乌拉山双龙村的山寨,按“袍哥”的规矩和当地的习俗举行了庆典。他们杀猪宰羊,大摆宴席,三百人出来作陪,其规模之盛大,气氛之热烈,绝不亚于娶媳妇过年。
朱德以把酒论天下的豪迈与雷云飞同饮了结盟的鸡血酒,发誓“患难相顾,富贵同享,永世不忘”。朱德将刻有自己名字的一支德国造勃朗宁手枪取下,连同八支长枪赠予雷云飞,作为见面礼;雷云飞拿出三百钢洋和一些礼物回赠朱德。
雷云飞穿行席间,频频举杯向一个个名不虚传、威风八面的客人祝酒。最后,他恳求朱德留下,为他出谋划策,以图共同发展。朱德坦言自己遭到唐继尧的攻击和追捕,准备北伐的滇军已经四分五裂,土崩瓦解。一则要去南方向孙中山复命,再则他本人觉得国民革命已经无望,决心出国学习,寻求救国良方,另辟蹊径。
他们在山寨里休整了十天,等待扮作商人的衣装做好后,朱德将六十名卫队和六十多支长枪短炮和他心爱的坐骑大黑马留给雷云飞,并叮嘱:“这些人马留下于你,一兵一卒、一枪一弹都要用在正道上!”
商人打扮的朱德骑着雷云飞的“八百红”小矮马,唐淮源骑着大骡子,金汉鼎坐着凉轿,在雷云飞挑选的六名神枪手护卫下到了会理。然后,朱德折转北上,渡过白浪滔滔的大渡河,再翻越白雪皑皑的大相岭,一路艰险尽在不言中,于五月中旬回到了陈玉珍的娘家南溪。
朱德后来回忆这一 历史 事件时说:借着唐继尧的毒手,将封建关系,替我斩断。
朱德的孙女朱新华回忆,文革时期,那些人不仅说朱德是黑司令,还是大军阀,朱新华回家给朱德说,你是解放军的总司令,怎么会是大军阀,他们肯定是胡说八道,朱新华因为朱德会生气,谁知朱德非但不生气,反而平静的对朱新华说,他们说的没错,我确实当过军阀,这是我的 历史 ,但是呢,我脱离了我的军阀这个年代,我重新走上了一个这个新的道路,我选择了跟***干革命,这条道路是我这个这一辈子选择的最正确的道路,我一点也不后悔。电视连续剧铁血护国之青年朱德剧组来到泸州拍摄第一场戏,看到了朱德当年在泸州的那个大宅子,导演,演员都很震惊,朱德当年才31岁,就是少将旅长,住的那个大宅子,前后好几个院,房子建筑下面带水,是个水系,反正非常的好,当时朱德一个月的工资是两千大洋,相当于现在人民币40万。当时朱德才30出头,
1921年春朱德就已经被授予了陆军中将,那年也是中国***成立的那一年。他当中将司令官时,工资更高。但朱德在36岁时也就是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就抛弃了一切,之后几经周折加入了***,成为了***内第1128名党员。
请说说彝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族习惯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广西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总体而言,彝族服饰具有以下4个特点:(1)反映了黑之尊、黄之美的审美观;(2)反映了彝族“顾头”的生活习惯和荣誉意识;(3)男子服饰多体现其英勇善战的气概;(4)服饰图案纹样体现了彝族对自然的理解和崇敬。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与玛雅文明相媲美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闻名世界的玛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历法。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通行农历。但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的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据推测,此种历法源渊于远古伏羲,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它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伦三个文明古国之前。
谁能告诉我凉山彝族的一些风土人情呀…? (一)族称:彝族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或后面加“泼”,彝语意为“人”)由于彝族分布很广。历史上还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和他称,据不完全统计,直到解放前夕,还有:“纳罗泼”、“迷撒泼”、“濮拉泼”、“濮瓦泼”、“阿西泼”、“撤尼泼”、“里泼”、“葛泼”、“罗泼”、“罗武泼”、“阿哲泼”、“六米”、“勒苏泼”、“山苏”、“阿租泼”、“格濮”、“阿武”、“他鲁苏”、“撒摩都”、“六得濮”、“纳查”、“拉乌苏”、“纳若”、“咪西苏”、“罗罗”、“白罗罗”、“黑罗罗”等几十种。“诺苏”、“纳苏”、“聂苏”均为彝语,“诺”、“纳”、“聂”是各地方言语音差别所致,都是“黑”的意思(也有“虎”之意)。黑色在彝族人们的观念中包含有深、广、高、大、强、多、高贵、主体等意义,“苏”是群体、人们、家族的意思,“诺苏”(或“纳苏”、“聂苏”)意为“主体的民族”、“尚黑的民族”。1950年始,彝族选择了鼎彝的“彝”为共同的族称,替代了旧史籍文献中的“夷”字。 (二)、族源:彝族源自古羌人彝族族源问题,由于汉文史志记载甚少,故长期以来学术界有各种说法:南来说,即古越人和马来人种说;东来说,楚人说;西来说, 或藏缅交界处说;云南土著说;河湟古羌人北来之说;另外还有濮人说、卢人说及云南土著说。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宁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滇池和邛都的居民,史称“越羌”、“青羌”、“蛮夷”、“郡夷”、“叟”等,并不断和当地的(濮)人、僚、 等融合,成为彝族的先民。 在古羌人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为的基础上,昆明人与(濮)的融合是形成彝族过程中一个新的发展。魏晋以后,昆明人与(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各地彝族都有出自仲牟由的同一传说,据传世较完整的水西安氏谱系计算,至清康熙初年已历传85代,约可上溯至战国前期,所生6子发展为“六祖”部落。 彝族的起源与形成。彝族的先民,与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古代氏、羌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时彝族的一支先民就以“昆明”为名。东汉时的“叟”也是对当时彝族先民的称呼。唐宋时期的乌蛮人(元以后被称为“罗罗”)是彝族的直接前身。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历史条件的不同,彝族的形成过程出现了二元化的现象。一支是以云南的彝族为代表,是在国家产生的基础上形成的。唐代南诏国的建立标志着这支彝族的真正形成。另一支是以四川凉山地区北部乌蛮的彝族为代表。他们没建立过国家,而是首先联合成部族,再由部族发展成民族的。 彝族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彝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区内,即四川的大渡河以南和雅砻江支流以安宁河两岸的大凉山地区,以及云南的金沙江、元江、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地区及滇西的华坪、宁蒗、永胜等被称为云南的“小凉山”的地区,贵州的安顺、毕节两地区,广西的隆林、睦边两县。彝族分布的这些地区自然环境都比较差,绝大部分是地形十分复杂的高山,有的属于高寒山区,平坝和河谷地带很少。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 在秦汉时期,彝族先民的活动中心大约在云南滇池周围和四川邛都(今西昌东南)地>>
彝族人的习俗 爬花房--彝族男女的婚恋:爬花房是楚据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云南小凉山彝族的婚礼相当别致。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女方村里的姑娘,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送亲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进门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三声大锣 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州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畅登场。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
一对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服饰: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质民俗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凉山、乌蒙山、红河、滇东南、滇西、楚雄六种类型,各种类型又可分为若干式样。这里介绍其中几种。 (1)凉山型 主要流行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毗邻各县,以及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由于大小凉山天堑壑障的隔绝所造成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特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形态一一奴隶制,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了传统服饰的文化特征。 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天菩萨”,即蓄一绺长发椎髻于头顶头,大多头上盘缠黑色或深蓝色长巾,且常裹成一尖锥状,斜插额前,称为“英雄结”,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
凉山彝族的风俗习惯 彝族是一夫一妻制。有很多自己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定亲及娶亲 过去,黑彝以牛马金帛为聘;白彝以酒、布、银钱为聘;乾彝以酒、麻布、炒面为聘。解放后,聘礼从简。一般是青年男女定亲后,男方请人去和女方父母说亲,只需带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然后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亲,一般是带二三丈布,二三十元钱,布和钱都是给女方的。过了三个月,男方还要买三支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方家,这些东西都是给女方父母的,称为“递小礼”。男方请毕摩择日子,择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这次去,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给女方买点结婚用品,称为“压八字”。女方的父母为孩子准备嫁妆,一般是做一个橱柜、两个装面柜、两只箱子、小桌子三张,大桌子必配齐八个凳子,二号饭桌、小号饭桌只配备四个凳子;还要配制二套被褥、洗脸盆、口缸、毛巾等。男方在讨亲时,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头、鞋子、针线等,由作陪郎的娶亲人背到女方家。这些东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请个歌师来喝“娶亲歌”时,唱到一样才拿出一样。如果歌师唱错,娶亲人便将唱错的东西拿出来在歌师眼前绕三转,笑眯眯地装进自己的包包,不给新娘,也不还新郎,娶亲人自己得。如果歌师要的东西唱准确了。娶亲人拿不出来,歌师就用一个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引得客人们哄堂大笑。娶亲人和女歌师对唱下去,女歌师要把娶亲人唱败,娶亲 人才乖乖地把背箩放在堂屋中间。然后,女歌师唱着裤子就拿出裤子,唱着衣褂就拿出农褂。 泼水迎亲 彝族姑娘出嫁时,姑娘的姊妹兄弟和同辈的青年男女可以用水浇波迎亲者。比较大的彝族寨子,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寨子里的青年男女。就砍些木桩钉在路两旁,然后用野藤控成绊索。等迎亲者到来时,就用路边早就准备好的几十桶水。朝着迎亲者拨去。迎亲者无法逃脱,被水浇成落汤鸡,只有拼命奔跑,跑进新娘家,才能不挨泼。因此,聪明的娶亲者早有准备,如果探听好姑娘家有后门或者村寨里有另一条路通向新娘家,便趁泼水者不注意时钻入女方家,在女方家供桌上点三柱香,烧三份钱纸,磕三个头,这样就不挨泼水。但大多数娶亲者不容易办到这一点,都要被泼水。冷天挨泼,冷得上牙打下牙,往往引得男女青年大笑一场,女方父母才找衣服给迎亲者换掉。一般是泼清水,个别地方很早以前用牛粪水泼,如大小凉山。《西昌县志》卷十二中就有“以牛粪和水遍泼之”的记载。据说水要泼得风姑娘到丈夫家,才不会去老远的地方背水,天也不会早,有吃有穿等。 抢婚 据历史上的记载,过去四川的大小凉山和云南的部分地区,都有抢婚习俗。“抢婚”,按彝族人的说法:“这是老代传下来的,男方去抢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敬,说明不是嫁不掉送去的。”男女的婚姻,虽由父母包办,并经过媒人说媒成亲,但他们娶妻时,男家在头一天除派媒人和新郎的弟弟到女家接亲外,还要请两个接亲人披上毡子,背着牛角酒同去。接亲人到女方村农,要先由两个背牛角酒的接亲人去女家,女方家的人有权本家门口用棍子击打接亲人。在晚上,女方的青年人可以抹黑接亲人的脸。第三天,新娘的舅舅、兄弟等送亲人将新娘送到男家后,要设法拿到男家的碗勺或其他东西,离开男方村寨时,要在寨外的广场上跑几圈马,同时把拿来的碗打碎,当地叫“打口舌”,然后场长而去。 在滇南地区,则存在着在男女互爱的基础上,由男方及其伙伴以假抢的形式先将女子领到男方家,再补行求婚仪式的习俗。男女青年一般在春节期间利用集体歌舞的机会结识相爱。二人如私定终身,男方便可邀约好友数人,在晚上到事先同女方约好的地点,用假抢的形式将女方领到男家。女子一旦被领到男家的堂屋,便意味着已经缔结成正式夫妻。在第二天,新娘要在男家>>
彝族的风俗有哪些 待客习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烤茶相亲习俗
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2]
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带礼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
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可见,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
彝族的民族风俗有什么?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有关这个古老节日的来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说,其中较普遍的一种传说是:古时天上有个大力士斯热阿比,他听说人间有个大力士阿提拉八,就到人间与阿提拉八比赛摔跤。结果斯热阿比输了,回奏天神后,天神恼羞成怒,派蝗虫到人间糟踏庄稼,阿提拉八在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号召人们燃起松枝火把虫驱,结果驱走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为了纪念战胜天神,从此每年到这一天都要举火把欢庆。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人们在火把节的前几天就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火把。第一天是在家装饰火把,有多美就装饰多美;第二天则是去亲戚家、朋友家祝贺节日,并各自谈论着自家的火把;第三天就燃烧火把,高举着火把走进田野,走进万家,给人民带来幸福,祝愿农田五谷丰登。第三天夜幕降临时,就到火把节的 了。这时人们欢呼雀跃,分外热闹。街上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人们身穿艳装,脸上都挂满了笑容。他们高举着火把,挤进人群,载歌载舞,好不热闹!他们融为了一体,高举的火把格外闪耀,把原来漆黑一片的夜晚一瞬间变成白昼。
。。。。多了吧
彝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历史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编辑本段]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
彝族风俗的日常生活习俗 彝族有着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点,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内大多设一个火塘,塘火终年不熄,除用于取暖、照明、炖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会客的中心。火塘的锅庄石或三脚架,不能用脚去踩,严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烧烤不洁之物,并禁忌在火塘边 身体。在长幼、男女、主客之间,彝族有严格的礼俗。途遇长辈,晚辈须待立一侧,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习称“上席”),下辈依次坐两旁和下方,并侍候长辈,为其添饭、夹菜、泡汤。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头。兄弟可与嫂嫂开玩笑,但兄长不能与弟媳开玩笑。客人入室让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边,小辈坐在客人对面。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楼要脱掉鞋子;禁裸体、半裸体成年人入家门;不能用脚踩门槛,或坐在门槛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妇女的衣裤不能晾晒在过路的地方和蜂窝旁边;禁止面对着太阳大小便。
彝族的风俗 要图文并茂,就得去百科看了:
baikebaidu/view/2731fr=ala0_1_1
华坪傣族部落门票价格:无
居住在华坪的傣族,是中国乃于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人口有6000余人,其祖先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从版纳、德宏等地迁徙而来。据史书记载,那时傣族已进入部落联盟时代,强大的政权组织和人口增加,使之向外四处扩张,在唐时南诏王攻破滇西各地后,为了“以实其地”,采取“迁其种居之”的政策,傣族也随之移民,来到了华坪等地。
华坪傣族因为世代与汉族、彝族、傈僳族等民族杂居,远离版纳、德宏等傣族中心,在民居、服饰等方面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当地汉族基本相似,但在华坪地区,你细心观察,仍能找出其傣族主要的民族特征。
首先是它的居住环境。从华坪县城出发,到新庄乡的天星或石龙坝乡的龙井、临江等傣族地区,你会发现其居住环境类似版纳、德宏,沿河四周,绿色葱葱,伞盖式的大榕树,一排排芭蕉林,一丛丛竹子,还有那高大火红的木棉树,一切都是亚热带景观。傣族定居很有特点,大部分是沿河而居,在华坪形成两个主要聚居点,一是在金沙江边石龙坝乡的龙井、临江,二是在新庄河旁新庄乡的天星。傣族多居住在河谷地区。那里水源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甘蔗。傣族人也常说:哪里有“爬翁菜”(一种可食性植物),哪里的水源就好,我们就在那里安身。
其次是饮食习惯。傣族主食是稻米,除自产的蔬菜和肉类外,有其独特的风味。如喜欢在食物中加酸味,一些树的嫩叶,经过精心调制,是难得的美味;经过几道工序做成干酸菜,是傣族必不可少的佳肴;还喜欢吃土蜂,水中生长的青苔。
另外是过泼水节。每年的四月清明节后十天,即傣历的新年,华坪傣族都要过泼水节,时间为三天,前两天为送旧,最后一天为迎新。在华坪要参加傣族泼水节,你得乘车到金沙江边石龙坝乡的龙井、临江,那里是傣族的主要聚居区,泼水节活动传统又具代表性,放高升、丢包、荡秋千,还有青年男女借以寻爱求婚等活动内容富有傣族色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