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简介
(1896~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毁人亡,遇难。
说起徐志摩,大约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耳熟能详的著名诗歌《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继而想到的,是他和林徽因的爱情。
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桥下,在烟雨迷蒙的伦敦邂逅了。山河不可逆转,岁月不可回流。从此闻风柔软,看雨生情。
康桥见证过他们的相拥,记住他们多情的回眸。
花季少女情窦初开,多情诗人浪漫儒雅。这场深刻缠绵的爱恋美丽至斯,雨雾之都的伦敦也让人心生旖旎,让人几乎忘记他们的相逢,注定要别离。
彼时的徐志摩,已是个有两岁孩子的父亲。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炽烈爱焰,与对结发妻子张幼仪的冷酷无情形成强烈的对比。
徐志摩是个有“单纯信仰”的人,那就是“爱,自由和美”。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对张幼仪可以绝情至此。
他与张幼仪结婚之前从未见过,婚后也不愿正视她。对于她,徐志摩可以说甚至连责任都没有,只是单纯的传宗接代的义务而已。
遇见林徽因,使徐志摩彻底地认识到,自己不想也不能再继续这样没有爱的婚姻。于是不顾正怀孕的张幼仪,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婚。
当时的张幼仪为了徐志摩,只身来到异国他乡,唯一熟识的,只有对她冷落无情的丈夫。可是他却在这时递来一纸无情的离婚书。
徐志摩见张幼仪不答应,竟一走了之,留下她一个从中国乡下走出的平凡妇女,一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接触过社会名流,语言不通,举目无亲的孕妇在国外独自彷徨。
徐志摩对于张幼仪以及他们之间的婚姻,可以说是很渣了。
娶妻生子,却从未尽过当丈夫当父亲的责任与义务。甚至是漠然无情到,张幼仪生二胎,他也只在办离婚手续时才出现。
所幸并未渣到底。不爱她,愿以自由偿还自由,解除这段无爱婚姻的束缚。
风雨之后,才有彩虹。张幼仪如果没有离开徐志摩,不曾在这么绝望的时候涅槃重生,又怎有后来的辉煌?
可见,没有爱情,女人也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虽然徐志摩在对待张幼仪的态度上缺乏善良,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
可见,社会和家庭都不能谅解的离婚,对于徐志摩来说,无疑是种解脱。
奉行单纯的理想主义,“单纯信仰”的他,认为没有爱没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毁他的人格的,要从自由求得他们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
浪漫的徐志摩是一个需要靠爱情喂养的男子。
林徽因最终还是选择了梁思成。失意的徐志摩遇见了同样婚姻不幸福的陆小曼。
或许同是天涯沦落人,或许徐志摩本身就是一团火焰,他与招摇,妩媚,热烈,叛逆的陆小曼一旦相遇,就如同天雷地火,一发不可收拾。
陆小曼为了徐志摩与丈夫离婚,流掉腹中胎儿。而徐志摩也是不顾家人亲友的误解和反对,执意要和陆小曼在一起。
他们的爱情不顾一切,可谓惊天动地,波澜壮阔,历经千般磨难才终于修成正果。
婚后生活正如蜜里调油,如胶似漆,两人恩爱非常。
可是这种甜蜜并没有维持多久,徐父不喜欢陆小曼,因此切断了徐志摩的经济来源,徐志摩不得不同时身兼多职维持家庭开销。
后来,应胡适之邀北上,可是陆小曼只愿意留在上海。徐志摩不得不多次往返两地。
同样是婚姻,面对无爱的张幼仪,徐志摩可以淡漠到丢下妻儿前往英国读书,不闻不问。而面对陆小曼,他却能奔波劳碌,辛苦赚钱只为维持陆小曼庞大的日常开销。
这应该是每个姑娘都很想要的,爱我,就要对我巴心巴肺,对其他人狼心狗肺了吧。
起初我读徐志摩,总不能接受他对张幼仪,冷酷到连起码的善良都没有。他固然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对爱情的信仰,可是对于张幼仪,终究太过绝情残忍。
可是离婚后的两人相处反而融洽,通信更勤。社会上的人反而不明白了。
直到今天读了胡适的《追悼志摩》,才理解,有什么好不明白的呢?他的“单纯信仰”是“爱,自由和美”,如今他与张幼仪不受责任羁绊,不用勉强自己去爱,没有了爱,就有了自由。因此能平心静气地说话通信。
徐志摩一生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就是离婚和再婚。无论是离婚,还是再婚,都说明了这是个以爱情为养分的男子。他不能忍受没有爱情的婚姻,同样,因为爱情,他不顾陆小曼是有夫之妇,因为爱情,他甚至付出了自己的性命。
徐志摩北上赴林徽因的讲座时飞机失事,一颗文学巨星陨落,震撼了整个文学界,多少人为之悲痛惋惜,过了好久仍不敢相信。
有人说,徐志摩是因为林徽因才出事的,如果他不去看林徽因,就不会出事。也有人说,他为了陆小曼辛苦奔波,仅半年就往返北京上海8次。
不管怎么说,徐志摩终是离开我们了。
他离开的方式这样惨烈,这样匆忙。他是个诗人,连死,也像诗里说的那样: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 生平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任公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环,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 - 罹难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6岁。
徐志摩 - 年表
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
1909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第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
1915年夏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1915年10月29日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0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结识英国作家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同年10月回国。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尔访华,陪同在各地访问;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访问。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2月,《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3至5月,与陆小曼赴欧旅游。
1926年,应任光华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主持《晨报副刊诗》;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1927年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0日,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欧、印等地旅游。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问世。
1929年,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职,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9年9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英语文学教授。同年,兼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编辑
1930年底,先后辞去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职。
1932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诗刊》季刊。
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8月,诗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11月13日,从北平赴上海看望陆小曼,18日离开上海到南京,为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一个关于建筑的讲座,19日上午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到达济南附近时飞机触山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
徐志摩 - 主要作品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
另有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再别康桥中,我认为徐志摩再别的人是林薇因。
徐志摩,他的原名为章垿,字槱森,他是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也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等。在1921年的时候,他远赴英国留学,进入剑桥大学当了一名特别生,他当时是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这一方面。在剑桥大学的两年时光里,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还有那欧美浪漫主义以及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这些影响奠定了他后期浪漫主义的诗风。1923年的时候,徐志摩成立了新月社。在1931年的十一月份,徐志摩因为所乘坐的飞机失事遇难。
对于徐志摩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他的一篇名著《再别康桥》,现在仍记得里面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等等。这首诗读起来郎朗上口,简短,读完之后给人一种深深地怀念之情,那么当时的徐志摩到底在怀念谁?
对于这个疑问,很多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徐志摩作这首诗再别的就是康桥大学,徐志摩学成离开后再回来,当初的朋友都不在了,在康桥见到曾经熟悉的环境感慨万分便写下了这首诗;还有人认为徐志摩再别的是陆小曼,因为他当时跟陆小曼结婚后便离开了,一个人离家在外很是思念自己家中的妻子,所以认为徐志摩作这首诗是写给陆小曼的;但是我认为他做这首诗再别的是林薇因。林薇因本来就是徐志摩最喜欢的女子,正好这时候她要与梁思成结婚了,徐志摩心里肯定是十分难受的。于是在去一些地方的时候就勾起了徐志摩珍藏很久的美好回忆,但这一切都不在属于他了,怎能不让他感慨万分。
自古便有“才子佳人”的说法,徐志摩作为一代才子,身边自然少不了佳人相伴。但是提起徐志摩的爱情和婚姻,大多数人都只知林徽因和陆小曼。其实不然,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名叫张幼仪。她虽不如林徽因和陆小曼有名,但是在我看来,他对徐志摩的爱却最为深沉。
说起张幼仪,其家世显赫,几位哥哥均属社会名流,她本人也是相貌端庄,举止文雅,秀外慧中。她虽不如林徽因兰心蕙质,聪慧横溢,却较之更加贤良淑德,虽不如陆小曼亭亭玉立,才貌双全,却较之更加知书达理。但是就是如此女子,却遭到了徐志摩长期的忽视冷漠和残忍对待。
两人因张幼仪的哥哥牵线而联姻,属于包办婚姻,受过新式教育的徐志摩心里自然存有许多不满和埋怨,因此,当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便嘴角下撇地叫她“乡下土包子”。所以在我看来,徐志摩在还未认识这位自己未来的妻子之时就已经早早在自己的心里为她定了性,他其实从未真正了解过她,更别提爱她了。
即便如此,徐志摩还是在家人的安排下在1915年10月29日与张幼仪举行了婚礼。此时,徐志摩只有16岁,张幼仪才13岁。成婚没多久,徐志摩便远赴国外留学,而在这之前,张幼仪已为徐志摩生下一个男孩。我一直在想,如果徐志摩没有出国留学,他是不是可以慢慢发现张幼仪的好,甚至于喜欢上她,爱上她。如果徐志摩陪着张幼仪安稳度过一生,是不是就没有之后那么多的悲惨故事。可是,没有如果,对于只想穷其一生来寻访自己灵魂伴侣的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
徐志摩还是走了,张幼仪也从此开始了她的漫漫相思路。
远渡重洋的徐志摩或捧书沉思,或与友人叹论古今,抑或追寻自己的远大理想。他也曾闲暇时思念自己的妻儿,但究竟是情之所至还是孤独寂寞,无从所知。
终于在所有人的期盼中,张幼仪不远万里来与徐志摩团聚,就在大家都以为会上演一场亲人久别重逢的大戏时,意外又一次发生。徐志摩邂逅了活泼明丽,风华绝代的林徽因。林徽因就像是一道绚丽多姿的彩虹,明媚了徐志摩忧郁寂寥已久的心海。可惜“襄王有梦,神女无心”,徐志摩的满腔痴情换来的只是如梦一场。
正在此时,张幼仪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徐志摩身边,刚下码头,满身疲累的张幼仪看到的是一张失望嫌弃的脸,张幼仪提到心口的喜悦之情全都化为了一汪死水。徐志摩带她去商场买衣服,嫌弃她土;看见她坐飞机呕吐,骂她“土包子”;给她找来老师教她知识。生活很平静,却也很沉闷。看着徐志摩对友人的热情和对自己的无视,张幼仪心里隐隐明白了什么,她感到悲伤和无助。夜色朦胧,她怀着不安告诉徐志摩自己怀孕了,她试图用最后一根稻草来挽救他们濒临破碎的婚姻,但是却听到了徐志摩冰冷的声音:“把孩子打掉。”张幼仪彻底绝望了,她没有想到自己深爱的丈夫会如此对她。她继续问:“我听说有人打胎死掉了。”也许此时的张幼仪还对徐志摩心存幻想。徐志摩冷冷地说:“还有人因为火车肇事死掉的呢,难道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张幼仪的心彻底陷入了深渊。她知道,她离自己的幸福越来越远了,不是她不去把握,而是她把握不住。
不久后,徐志摩失踪了。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张幼仪彻彻底底地被抛弃了。向家人求助后,她来到了德国,在孤独清冷的日子里她独自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在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一周之后,徐志摩与张幼仪签署了离婚协议。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桩文明离婚案,当时震惊了全中国。
徐志摩解脱了,他彻底摆脱了旧社会包办婚姻的枷锁,但是另一个女子却因此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作为当时一个身处那样环境的女子,张幼仪无疑是悲惨的,但是她却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婚姻破碎,丈夫离开,她独自一人抚养孩子长大;无所依靠,异地飘零,她开始学习,开办银行,经营服装公司,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支撑起冰冷的生活;尊严扫地,绯闻四起,她尽心侍奉徐志摩的双亲,操办丧事。
在张幼仪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悲惨的婚姻失败者,而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女人。面对不幸的婚姻,她勇敢走出困境;面对爱人的离弃,她不恨不怨;面对自己的亲人,她倾心相护;面对自己的生活,她乐观以对。她对命运所带给自己的不幸,全权接受并且报之以歌,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胸怀和气度?
当爱还在时,她无怨付出,当爱不在时,她忍痛收手,坚决不让自己成为包办婚姻的陪葬品。有人说正是因为徐志摩的无情才成就了之后的张幼仪——一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否则她也只是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相夫教子的普通女人罢了。对此,我不否认。但我认为即便如此,那她也是一个有温度,有思想,有感情的普通女人。
芳华已逝,流年飘零。当有人问及她对徐志摩的感情时,她幽幽说道:“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的,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叫作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的一生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是啊,如此付出如果还不叫爱,那叫什么呢?
如果说两情相悦的爱是爱情的话,那便是小爱,能够如张幼仪这般不计得失,不问回报的爱才是真正的大爱。
人生如戏,最终徐志摩还是做了“负心汉”,辜负了情深义重的张幼仪。他们的婚姻不仅是他们的不幸,更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