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色犹记——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

暖色犹记——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第1张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湘行散记》。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真正理解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张兆和

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结合颇有温暖浪漫传奇色彩。沈从文遇到张兆和时,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年轻作家。1928年他被徐志摩推荐,为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接纳,成了一名教师。这个腼腆的年轻人上的第一节课,实在木讷的有趣。本来打算讲一节课的内容,他十分钟就匆忙结束,剩下大半节课成了让当事人窘迫的沉默。他转身在黑板上写“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台下的学生都笑了。后来胡适听说,不以为忤,说站了大半节课而不被学生赶下台,从中既可见出沈从文特出的地方。二十六岁的年轻人,写过一些小说,但是《边城》《长河》还没有出世,活泼俏皮的《从文自传》没有成书,只有一张小学文凭的他面对一群大学生,虽然长相清秀斯文,但能支持他在学生中不被喝倒彩的,更有可能是他纯朴善良的气质。

在他的学生中,有一位十八岁的少女,是苏州乐宜女子中学校长张冀牗的三**,公认的中国公学校花。她便是张兆和。后来沈从文笔下一些少女的形象,多少都能见出她的影子。

张家是望族,沈从文那时候除了崭露头角的才华,身无长物。但爱情让人难以捉摸,让人沉醉处,便是鼓动了这么一个来自湘西蛮夷之地的年轻人,用一封封炙热的情书去向心爱的人倾诉爱慕之意,相思之苦。“我的自卑,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下用嘴亲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美丽。”怎么能想象,当初那个在学生面前腼腆的张不开嘴的人,心中竟然有这般的近乎大胆疯狂的念头?又将这私密的浓情赤裸裸的向自己心中的“女神”表达!爱情给了他多大的勇气!不难想见在这份爱里,又承载了他多少灼烧的痛苦!

但是张兆和对沈从文的回应是冷淡的,他的信,她几乎从没回过。

“你看沈先生,一个老师,他给我写信,我现正念书,不是谈这事的时候”。不料校长说:这也好,他文章写得挺好,你们可以通通信嘛——这校长是胡适。沈从文汹涌又克制的热情终于超越了张兆和忍耐的极限,张兆和抱着一沓沈从文的情书,走进了校长胡适的办公室。对于这段校园里沸沸扬扬的单恋,胡适不会没有耳闻,但面对本应该被他关怀被他保护的学生,这次胡适却没有站在张兆和这边。没有世俗的成见,胡适不偏不倚地说“他顽固地爱着你”。张兆和失望,转而愤怒,回答“我顽固地不爱他!”

1932年沈从文的书信,一年间只存了八封信,且信里满是沮丧的情绪。在这一年二月底给王际真的信里说:“近来文章是简直也不必再写了的。寄来那本《虎雏》多坏!越写只是越坏,鬼知道,女人有多大能耐,因为痴痴的想一个女人,就会把自己变到这样愚蠢。”

在此之前,仅在给王际真的信里,已经流鼻血、哭泣、发誓好多回了。他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张兆和,而恰好,张兆和并未看上他。据说当年张将追求者按青蛙编号,而沈只排为癞蛤蟆十三号,但沈依然坚持给张写情书。“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沈从文,《雨后》

在情书里发誓、示弱、自杀、哭泣不止。不得不说,沈从文是一个幼稚且坚持的人。又或者,温柔而多情的情书,对于任何一个女人,都是一把直抵心扉的钥匙。幸福往往属于那个绝望了也不愿意放弃的人。

之后胡适写信劝沈从文,觉得可能沈从文用错了情,不能让一个小女子日后夸口,说她碎了沈从文的心。但正如胡适自己说的,沈从文依然“顽固”。在情书中写道:“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情意绵绵,跃然纸上。

1930年,沈从文离开上海,赴青岛大学任教。这对于除了写信别无其他手段的沈从文来讲,只是将收发地址更换罢了。但远离后丝毫没有褪减的热情,一封封依旧美丽动人的信,却在张兆和方面体会更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渐渐地,沈从文的顽固,开始慢慢地打动了张兆和的芳心,占了上风。

1933年暑假,张兆和从中国公学毕业,沈从文便从青岛来到苏州张家探访。

沈从文登门那天,张兆和正好去图书馆,二姐张允和见到进退两难的沈从文,被他黯然的神色打动,邀他进门坐坐,他却执意走了。

兆和回家后,允和便让她去旅馆请沈从文上家来玩。兆和见了沈从文,便将二姐的话原原本本背出来:“沈先生,我家兄弟姐妹很多,很好玩,你来玩。”两人竟想不出第二句话,便在一种尴尬而甜蜜的沉默中,一起来到张家。沈从文当时的心境,似乎没有见诸文字,但是不难想见,即便是文采如沈从文,也不能将这感情贴切地表达吧!

次日登门拜访,沈从文卖了一本书的版权,换成一大包英译精装本俄国小说做见面礼。不认识洋文的沈从文怎么买洋书?原来是过上海时他托巴金买的。沈从文希望张兆和向文学翻译方向发展,这份礼物暗含着鼓励。虽然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但礼物中契科夫小说集后来辗转到汝龙手中,促成被誉为契科夫小说“最佳译本”的产生。

从那以后,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张兆和对于沈从文,终于打开了心扉。一个人的“顽固”,终于败给另外一个“顽固”的人。1933年的一天,诞生了两封暗号般的电报—“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就是这样的电报让美好姻缘终于有了结果。它们的作者分别是沈从文与张兆和。

沈从文、张兆和他们一生的婚姻和爱情,从整体来讲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这是肯定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活脱脱一个屌丝逆袭故事,沈从文与张兆和,应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的人。因为沈从文是个野性十足的湘西人,而张兆和是个大家闺秀,是另外一种文化背景。张家的张兆和、张允和、张充和几个姐妹,文化修养相当高,一个是昆曲专家,一个是中国的书法文物专家,张兆和本人文化修养也相当高。

他们互相之间的思想倾向,对生活的看法,对文学的态度可能有不同的一面。但对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张兆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有时是决定性作用。没有张兆和,可以说就没有《湘行散记》,没有《边城》,包括《从文家书》等。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胡适·江冬秀))/ 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钱钟书·杨绛)/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张兆和)

沈从文,他的文采和《边城》相系。他追到了梦寐以求的才女张兆和,夫妻一辈子,却没有几人能明白两人间的爱情亲情。也许,本就不需要外人懂,一生过往如烟云,过了,留下来的点滴美好和传奇,足以让后世感慨,便够了。

这是沈从文写给爱人张兆和的文字。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扩展资料

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己任。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沈从文其他优美作品:

1、倘若你的眼睛真是这样冷,在你鉴照下,有个人的心会结成冰。——《月下》

2、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那么这不幸是同我生命一样长久的。——《沈从文家书》

3、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雨后》

-沈从文

 品味着从文先生笔下描绘的山山水水。那是一种透明的感觉,它是慢慢地来到,它穿越你的心灵,到达你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冲击你一生的文尘,冲击地一干二净……   从文先生有水的性格——灵魂;又有山的性情——沉稳。也许那就是凤凰吧!从文先生他的性情如水,文笔如水 ,在那清澈的文思之下涌动着最为纯净的人性之水。   当今的现实社会,我们看过/听过太多太多的爱情故事,但是却缠绕着令人厌恶的世俗之气哪里比得上翠翠的爱情纯真? 

  但当人间大千烦恼接踵而至之时,我愿拿起《边城》,纵观从文先生如水般的世界,倾听湘西的清水流淌;倾听船夫的嘹亮歌声;倾听翠翠如水的情思和爷爷如水的爱。 

  从文先生的爱,是爱得执着,像《边城》中那样如灵动的水常年保持一色的蔚蓝。从文先生的爱人,在他过世多年之后,也终于领悟从文先生那如水般纯真的爱。 

  从文先生他的性情如山,像山一样有着沉稳的秉性。在“文革”时期,人们误解他,伤害他,他却毫不为意,他不争。当无知的人们要他去扫厕所时,他也认真地做了。他用了大山的沉默回击这群无知者的围击。 

  沉稳的大山是有色彩的变化,能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是对从文先生最发的评价。大家知道从文先生是著名作家,却少有人知他也是著名的服装研究专家。 

  从文先生在“文革”时费尽心思写出了《中国服装史》却因被没收而遗失作文人网 你也可以投稿,但从文先生硬又是写出一本。 

  我们的从文先生: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一座四季长青的高山。 

  在湘江之畔,你可曾见到过有一位先生在书写,在吟唱吗? 

  书写的,是山的传奇。 

  吟唱的,是水的柔情。

 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下面是我整理的边城 读书笔记 3000字两篇,希望大家喜欢。

 边城读书笔记3000字篇1

 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她的承诺,她等他的回头,等到黄叶滑落,等到燕儿飞过,等等等到了最后,竟忘记了承诺。翠翠,你是否还站在斑驳的小木船上,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随他徘徊于远端的垂阳,久久不归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静坐在那儿,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却无法挽留。等时过境迁,却不流一滴眼泪。你曾告诉过我,你喜欢等,因为等能让你感觉你正一步步与他相遇。你喜欢等的味道,因为它是时间,记忆沉淀而酝酿的。你等,你闻着等的味道,时间却在时钟的画面穿梭,指针在你等待逆向转动,你和他的记忆,排山倒海而来……

 这湘西边远的小城原本是静谧的;这破旧的渡口原本是残缺的;这时间流淌的 故事 ,原来是没有的;然而因为渡口承载了他和你的承诺,故事因为有了你的等待,这小城开始布满了馨香。你难以忘记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换了生命的誓约,从此你用等谱写人生的奏鸣曲,你每天闻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个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的他,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他!“我不知道风是向哪一个方向吹,你的温存,我的靡醉。”

 翠翠,你是否感觉到徐志摩的唏嘘正如你一样呢谁都不愿看见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从文,我必定不会让你日复一日地等待。因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会在雨中与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从文吗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犹如一列火车从你身边缓缓驶过,用几滴和着我对你的爱怜,同情的泪珠告诉你:对不起,我无能为力!不过残缺也可以是一种美吧!尽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浓郁的山色锁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爱。你始终会秉持永不灰飞烟灭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坠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静忆风,盖不了水的闲适;时间流淌,带下走你对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现于渡口。等……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

 “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奥古斯丁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耶稣

 边城读书笔记3000字篇2

 前些天一场瑞雪,让初春的空气里更沁着凉意。走进凤凰以前,高高低低的悬楼吊脚,看不懂的苗族文字,在现代传媒的渲染中勾魂摄魄,却仍旧比不上此刻我眼前的神秘而真切。脚下这青灰色的石板路,说是后来翻新的,走的人多了,颜色也便渐渐淡了,再无法了解它的原貌。但这无关紧要,走在路上,还是有姜糖血粑鸭可以尝,楼阁飞檐可以赏。

 这里青砖乌瓦,飞阁垂檐,纤道驳岸,自是与别处不同。沱江穿城,水面静若琉璃,江底油油青荇软泥清晰可见。款款行舟,两畔吊脚悬楼,船夫山歌一曲,与吊脚楼上姑娘遥相应答。白塔青山,舟过之处,艳影荡漾,伊人如期。

 一种浪漫情结融入进来。生之于诗,发之于天地山川,浑然天成。我快要在这诗画入眠了,一觉醒来,兴许又是一个别样风情的好地方。

 跳岩,沱江,吊脚楼,土家新娘,低吟着深远悠长的牧歌,穿越时空缓缓走来。这安静而忧郁的牧歌,滋润了沈从文的文笔,黄永玉的画笔。没有呐喊,却唤醒了这里的山川流水和这里以花的姿态生活着的凤凰人,唤醒了曾经朴素的岁月。

 一路走走停停,停停写写,便远落在队伍后头。工艺品店里观者如织,我在外头怕是进不去,只好眯着眼睛站在日光下,享受淡淡的暖意。天上的云,陌生地看着我,不知道是不是看到了我的尴尬。我以仰望的姿态与它对视,慢慢的竟是脸红了。兴许是怕我把它错当棉花糖,它也行色匆匆地飘去。它的离开,似乎带有一点责怪,在纷繁和喧嚣里呼吸太久,连冒险的勇气也没有。我低下头来,大口地吸了一口气。空气里天南海北的尘土,却分明带着一种民俗的芳香。

 是的,我们深深知道,一个游子无论身处何方,只要能够闻到民俗的芳香,就仿佛回到了故乡,疲惫的心安顿下来。一个民族只要守住自己的 民俗 文化 ,就能找到自己永恒的精神家园。

 黄昏的光,覆盖在这里。小城披上了晚霞,气氛开始变得曼妙而温润。一块姜糖在舌尖上慢慢消融,微微的辣和恰到好处的甜,口齿留香。看过那手艺人制作姜糖时候的样子,软熟的姜糖搭在钩子上,较重的一边垂下来。手艺人见游人咝溜溜地咽口水,便是毫不介意捏下一截新鲜姜糖来,赠与游人。

 古城墙下挫花的老妇,朋友给她拍照,她嘿嘿地笑起来,抬起眼来不自然地直视镜头,又总是很快低下头去。还有背着大猪猡的土家阿妹,以前只在很多书上看到过。那天黄昏,她向我迎面而来,与我交臂的时候,我看到她湿漉漉的睫毛,土家银色的挂饰叮铃作响,那些关于淳朴和心动的记忆又强烈了一些。

 有人剪纸,有人作画。有人手下能生出些肥嫩大鲤鱼和精细雕花,有人,依山傍水,以青砖灰瓦作笔,以古老拙朴的石头作画。这里的人,大多懂得手艺。一卷画,在黄永玉的 收藏 馆里,置中央。画里读凤凰,又是别一番风采。挫花剪纸作画唱山歌做姜糖的风景,把游客也绣了进来。想起来,走在青石板路上,路过的风景,也会是这样的一幅版画,就像古老的胶片**一样演出,倒带,重新演出,代代相传。每一次重新演出,都需要带着不一样的心情去看,千年不变。凤凰人自觉地恪守着文化的血脉,一些自由的程式,一个自己的姿态、一种自己的腔调、一些自己的手法,直通着远古。

 不只想把他们的容颜和轮廓留在我的相机里,更想刻进我的生命里,融入我的文字里。

 万古悲风。凤凰就这样恬静安然,以一种和祥和无争的生活姿态,默默地诠释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而这种文化价值取向在今天显得弥足珍贵。

 天黑了。隔江吊脚楼挂起的红灯笼亮起来,一盏盏,像夜里柔情的眸。沱江淋漓,两岸的光和影倒映在江面上,影影绰绰,倒像一部在咿咿呀呀的**。河灯漂游,江上不见鸟,舟多不泊在岸边,游人在走木头桩,过到江的对岸去。露出水面的木头桩不及成人小腿,没有护栏,两边便是流水,若是不慎坠入水中,今夜选择痛快地沐浴在沱江,也没有什么不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6690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