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的散文读后感不少于600字,初四的!

梁衡的散文读后感不少于600字,初四的!,第1张

不朽的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读后感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的是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时的事情其中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使我获益匪浅这段讲的是居里夫人经过了三年又九个月,终于从成堆的矿渣中提炼了01克镭而这成堆的矿渣是多么大的数字,而01克镭,确是如此渺小就是这渺小的镭,在许多科学家眼里是那么宝贵

从这一段中,我体会到了,居里夫人具有追根问底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关于放射性的发现,居里夫人不是第一人,但却是最关键的一人正是因为她具有追根问底的精神,所以提出了“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这个疑点两年后,她发现了钋和镭这两种放射性元素,这和她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还有,如果居里夫人觉得实验条件太艰苦,而放弃的话,她也取得不到这样的成绩

从居里夫人的故事中,我想起了自己在今年8月份,我参加了人工鸟巢的考察活动,地点设在八达岭森林公园里由于鸟儿在清早活动,所以我们清晨5:30就出发,一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一路沿铁路线行走,还要过很险要的一段小路观察要求我们,要目不转睛地仰头看鸟巢(死盯),扑捉鸟的出入活动,一边还要做记录,一边还要向前行走……走过几个小时的山路后,我几乎都迈不开步了,真累啊!腿酸、颈直,我心里开始打退堂鼓,不想干了,但还是坚持下来了通过阅读居里夫人的文章,我很惭愧居里夫人的科考条件比我们的条件艰苦多了!夏天热,冬天冷,一年四季都不休息,还要做记录,仔细计算,并且要冒着生命危险做事……这么多的困难,他们都一一战胜了,我遇到的这点困难算什么呢

做任何事情都绝非易事,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但坚持就是胜利,正因为坚持了,事情就有可能成功,说不定有的时候与成功只差一小步了,坚持不懈,就攀上了最高的山峰居里夫人的成功,不正是这样的吗

读《跨越百年的美丽》有感 跨越百年风尘,从她的实验室跨进科学的史册,从化学物理的辉煌中绽放的出水芙蓉,一句话便是“成功不是眼泪而是血汗筑成的”坚韧!风云变更,变不了她美丽的人格;岁月流金,流不走她的睿智,她的魅力恰恰因为岁月的久长而熠熠生辉她,就是玛丽居里古语云:“自古红颜多薄命”,君不见西施、玉环都在风华正茂之年零落于尘,空留下一段传闻,几声慨叹可居里夫人的美丽换来了科学革命的新 ,青春托出的一条条科学定律映照在她白皙的脸庞上“长恨春归无觉出,不知转入此中来”,她跨越百年的美丽催生出了科学革命的长卷,字里行间闪耀着放射物质镭的光辉居里夫人有着引人注目的红颜美貌,以至她的闺中密友需要用伞柄赶走那些追慕她的人,可她靠的不是这个,而是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她的美是历久弥新的;居里夫人也赢得了无数的崇拜和敬意,人们用诗歌赞美她,媒体大篇幅报道她,可她不为所乱爱因斯坦说:“在所有世界著名人物中,她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冲宠坏的”不求名利,不为赞扬,不怕挫折,自由轻松地驾驭着自己的生命之舟,一如既往地驶向科学的彼岸,“不为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何等坦荡的胸怀本来,她完全可以享用镭带来的丰润财富,腰缠万贯可她偏偏独上高楼,丝毫不为财富所动心,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专利权她的放弃,使得百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传颂着关于三克镭的感人故事“科学是全人类的”,这是她对人们的回答,穷困使她的生活窘迫,可她的内心世界是充实丰裕的孔子说过:“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着跨越百年的美丽,我由衷地体会到什么是“贤”的内涵,不得不由衷的感慨:“贤哉,居里夫人!” 跨越百年的居里夫人,你跨越那悠悠的岁月长河里,把你的青春、智慧和人性的光辉洒在百年后的今天

梁衡的散文

把栏杆拍遍

作者: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

大无大有周恩来,很好,必须看

《大无大有周恩来》 - 读后感1976年天安门广场吊唁总理梁衡的散文《大无大有周恩来》是1998年2月为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写的,这篇文章是难得的佳作,借助互联网的威力流传很广文章总结的“六无”让人看一遍就感动一遍,很多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读后感想

其一:

一篇催人泪下的至情文章——《大无大有周恩来》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感人的文章了,尤其是写现当代人的一则因为现当代没有那么让人感动的人和事,二则因为没有人有这样令人倾倒的文笔我读《大无大有周恩来》真是泪潸潸而汗涔涔了

周恩来人格之伟大崇高,古今罕见他一生中之“六无”,前无古人,可以肯定,也后无来者谁能达到总理这样的人生高度啊!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没有哪一点不是人生之制高点,没有哪一点不让后人为之顶礼膜拜人固有一死,盖棺定论时,无不想光宗耀祖,总理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死前立下遗嘱,将骨灰撒入江河这一举动,让那些想不朽的人汗颜自愧生而无后,让人为之扼腕叹息;党而不私,让人为之肃然起敬官而不显,劳而无怨,试问当今社会,谁能做到我们的为官者,如果都以总理为榜样,把总理看成标高,那么,我们的社会不知该有多么清廉,我们的国家不知该有多么繁荣

鞠躬尽瘁的周总理有这样的一个故事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联合国总部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的决定,原因有二: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她的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交外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人格真是举世无双!梁衡赞叹说:“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

总理逝世时,我不知自己还在宇宙中的哪个角落歇息但总理在我心中的形象是伟大而崇高的小时候,我是在总理的故事中长大的,再后来读天安门诗抄,读“大江歌罢掉头东”,更深刻地认识到总理对中国的影响之巨,体会到了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博大情怀今读《大无大有周恩来》,更发现,恩来总理在我心中,已经是一个圣人,一个完美的中国圣人!此生有幸,生而遇这样的总理;此日有幸,幸而读这样的至情文章思想在梁衡优美的文笔中徜徉,灵魂在总理的人格光辉中飞升!其二:

周恩来手迹梁衡《大无大有周恩来》是一篇感动我的文章亦或说是周恩来是一个感动我至深的人.每看一次这篇文章我总会不自觉的哭一次.以前还一心想努力学习周恩来做一个对国家大局有用的人,但是抱着这样的立场并在它的驱使下,生活中往往有一点点的不如意就要感到身心憔悴,有时甚至犹如万箭穿心,格外难受.在一次次的受挫折后我悟出一个理:作为人是不能只想着自己的梦想的,因为梦与现实的差距往往是用心力无法估量的.期望越高,痛苦也就越深.人只能甘愿平凡(并不等同于甘心平凡)并期望在一个个的平凡事业中去创造奇迹.周恩来就是这样的人.他在为国事鞠躬尽瘁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要让世人如何如何去尊敬他,实际上他如果是这样的想法也不会作出那样多对人民有益的事来,别人也不会想今天一样去尊重他.知道他为共和国的成立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功勋之后他依然保持着他的善心,这种善不只是对一个人,而是对于广大的人民--是他的国家的亦或并不是,只要是他的朋友而非敌人.事实上他就像马克思一样根本就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敌人.“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不怨,去不留言”这是梁衡先生对周恩来的评价有时间你应该看一看这片感人至深的文字

其三:

读《大无大有周恩来》,我觉得最撼人心魄、最摧人肝胆的,是讲周恩来的第五个"无":劳而无怨起段劈头一句就是“周总理是中国革命的第一受苦人”,接下去便直言“他的过人才干害了他,他的任劳任怨的品质害了他,他被人们作为平衡的棋子,或者替罪的羔羊”、“哀莫大于心死,苦莫大于心苦,但痛苦更在于心虽苦极又没有死”整篇文章写了周总理一生中六个方面的惊人之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和去不留言而正是从这"大无"之中,作者又分明发现了他的主人公所拥有的"大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还有大爱和大德作者从这鲜见的人生范例中,看到了一种崇高的生命的哲学:"当人格的力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它就会迅如光速而追附万物;穹庐空间而护佑生灵"反观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却削尖脑袋去贪图“有”,做梦都害怕“无”,心境被名利所禁锢,变得阴暗委琐周总理的例子告诉我们,好的心境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它是人格、学识、品德和才能等共同酿造的结果

不论是山水散文,还是人物散文,梁衡的作品中都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他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而在梁衡的人物散文中,其主人公大多带有着某种的悲剧性的色彩,从美学的意义上讲,悲剧能令人崇高,梁衡在他的散文中能神飞八荒、思接千载,思之所至,情之所钟,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

参考资料:

http://wwwheieccom/blog/user1/3/archives/2006/150html

评分标准:能写出结尾的特点,2分;能联系作品的相关内容加以赏析,2分。(参考角度:形式上采用直接论述的表达方式,揭示主旨;内容上由点及面,卒章显志、升华主旨;语言上多用整句、短句,节奏铿锵有力,语势强烈。)

是这道题吗 可是没有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6729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