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浩瀚的文海中,翻阅历史的长卷,从历史的长河里,撷取美丽的浪花。我分明看见,在那浪花的巅峰间,在那长河的低谷里,文字,记录了历史,文字,澎湃着自然。历史是昨天的事情,是沉淀的昨天,这是做学问的人研究的事情,而我更喜欢历史里咏颂的自然。历史是固定的,而先哲诗人笔下的自然,还在鲜活的存在着。存在着连他们都不知道的事情,他们业已成为了历史,而他们咏颂的自然,至今仍在生息,经他们生花妙笔打扮过的自然,成为了后人追捧的圣地,而他们,被铭刻在历史中,成为了人文景观。
诗人,首先是人,然后才会写诗。诗是他们对人生的感慨,诗是他们对自然的提炼,诗是他们对人生自然浓缩的精华。于是,因为人们喜欢,这些文字被留了下来,因为人们爱戴,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因为贴近生活,他们的文字被口碑传送。试问,有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至今不是还被人们当成经典吟唱吗?
我喜欢自然,当然还是偏袒倾向描写自然的诗句。从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说起,这位开宗的大师,生在长江边,长在庐山下,他的祖辈为官做仕,在学而优则仕年代,他也不得不走这条路。然做过一任小官后,便“不堪吏职”辞隐了,在田园牧歌中寻找精神寄托。他的《桃花源记》,他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日荷锄归。”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
江南水土的养育,愤世嫉俗的经历,饮酒豪爽的性格,都化作了对自然的热爱,演变成文思喷涌的奇才。在古稀有六的年龄,他偎着长江,枕着庐山静静的睡着了。至此,历史上少了一位官,多了一个诗人,在中国历史的文坛上,他以自己的辉煌,奠定了百世田园之主的地位。影响着诸如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大家。
不禁想到诗仙李白,这位让人记不起唐朝,记得起李白的诗圣,更是追寻山水,歌咏自然的霸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仅此两句,大气回肠,神来之笔,可谓集天地之灵气,昭日月之精华。他的诗太多了,太美了,轻柔的可听见声响,涌动的可看见激流,描绘的可走进其中,奇思构想的如入仙境,一缕仙气飘渺而来,聚集成一股霸气,一股无人超越的霸气。
诗人欣赏自然是抒发,诗人抒发来自自然的灵感。他们视天地是万物的旅舍,看光阴为匆匆过客,更把人生比作南柯一梦,不失时机的相聚桃李园,赏花吟诗,相邀明月,把酒问青天。
捧月的众星罗布天际。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多么令人叫绝的诗句,诗情画意,画意诗情,后人因此而作画追寻那诗中的意境,这字字珠玑真的是来自天籁之音,真的是无与伦比的境界。那“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的豁达心境,或人或仙的情怀,想象力之丰富,比拟之奇妙,韦应物先哲同样奠定了自己唐朝诗坛的应有地位。
历史在走,一页一页的再翻过,再续写。先是诗人后为散文家的徐志摩先生,本来学的不是文学,他本来可以走上另一条路。但他接受新事物,不耻社会的丑陋,不满束缚的婚姻,拜梁启超为师,崇拜留学国度的浪漫诗人雪莱和拜伦,崇尚大自然的唯美,走上了文学之路。
《康桥月色》,《再别康桥》,融进异国他乡的情调,更抒发自己的情怀,赞叹自然的美丽。《雪花》,那纯情的诗句,《我来扬子江买一把莲蓬》,那思念与怀情,读起来层层入境。
自然山水,在他们的笔下灵动升腾。翻阅着,捧读着,崇拜着。感慨着,思想着,澎湃着。我喜欢真实的自然,我同样喜欢神游在文字的自然里,我不由的妄想,我真的似乎探摸到了诗人的脉搏,他们分明在轻轻的搏动,穿越了历史,跨过了时空,在搏动,在搏动……
对于人生哲学,思想家是达之以理,诗人是表之以情,可以不借宗教之力而精神有所寄托,苦闷有所抒发,正如朱敦儒所云:“不修仙,不佞佛,不学栖栖孔子。”
但反观历史,诗苑中的顶尖之作无一被历史偏爱,或许这正如一些人所说的“文章憎命达,作品憎溢美”,同时也证明了“短烁”与“长存”的铁律。
人心叵测,天心不颇。
大凡饱尝苦难的文人墨客,往往名留青史。世间之事,各有其规,正所谓:圆行方止,各适其宜。艺术与功利形同圆方难以相融。写作乃高雅之事,与功名殊,与富贵舛,与世俗乖。之所以自古哀怨起骚人,是因为中国士大夫“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迹”。志起于穷,思源于厄,文成于愤。人达多变,装腔作势,安能复有佳作耶?
文不因赞而显,名不因谀而彰。正如韩愈《答李翊书》道:“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善,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李白,这位不用溢美,其美自显的实力派诗人,这位中国历史上留下名篇最多的大家之一,他不是文学理论家,也未研究过诗论,但他深谙诗道,且以行代知,诗苑之果被他摘半。除了“诗仙”还应荣膺“诗坛巨擘”的美誉,可用一字概括其诗道:狂。凡文人必狂,梁简帝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只是方式不同:屈原之狂与李白之狂迥异;司马迁之狂与刘勰之狂有别。李白是狂而不傲。天宝初年,李白供奉翰林亦如此,他的许多举动亦属飞蛾扑火,然而客观上却成全了他那辉煌的艺术。
有一个事实很容易被忽视,即李白的成就不完全是天才使然。天资聪慧,少已出众,是事实,然而比其优秀者有之,却没能取得同样成就。个中原因乃在于其更具有按照艺术规律行事的自觉。他不善溢美,相反近于苛刻地严格要求自己,其大部分作品皆因不满而自毁,留下不过十分之一。谁能想到连脍炙人口且悲且壮,令人泣血,读之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蜀道难》也几次欲毁,在好友贺知章的劝说下才勉强保留下来。在李白心中,艺术之难难于蜀道。不知在李白面前,溢美者汗颜乎?
北宋苏轼是其人倒霉、其作流芳的代表。“乌台诗案”后苏轼霉气不散,祸事接踵,几乎无一日宁,无一天乐,曾两次欲自裁了事,未遂。其曾自嘲,总结自己一生:心似以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的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
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命运屈服!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21世纪的一名中学生,社会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我们的功课越来越多,学习上的困难也随之增多,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压力,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这种精神呢?是!在遇到难题时,在学习成绩下降时,让我们“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
2
《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板桥书屋”与“三沼洞”也是焦山的两个小景点。板桥老先生的“难得糊涂”曾是多少文人的座右铭。清醒难,糊涂更难,这是谁之过?我想板桥老先生虽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没有他服务的机会,也只能躲在焦山山顶空悲切了!以酒当歌,以竹寄志,发出“糊涂好啊”的悲歌了。无独有偶,焦光“三沼不赴”誓与焦山为伍隐居山洞,不为官动。想想今天“公务员”热,权力欲的膨胀,为了一个处局级,竞有雇凶杀人;为了考上公务员,竞献身“:”……官场丑陋,人人知晓,清者自清,洁身自好。都说金钱是恶源,都想捞;都说高处不胜寒,都想爬;都说天堂最美好,都不去。 想想自己的过去,懂得自足;想想曾去过医院,懂得健康是福,看看你周围的变迁,懂得人生之无常;学学古人,累了,山顶隐居几日;烦了,邀知己朋友几人,饮酒对歌;迷惑了,与古人对话一下。 心净是本,心善是源,愿你开心每一天。 真诚、清静、平等、正觉、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古诗是凝固的旋律,是智慧的乐章,是祖先献给世界的一份厚礼,更是劳动人民用勤劳和睿智筑起的韵律长城
古诗,文有尽而意深远,是美的享受; 古人,时有尽而智恒远,是爱的凝聚古诗,渗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在新世纪的今天也无处不在
当你吃饭时,望着桌上香喷喷的饭菜,你可懂得这是“粒粒皆辛苦”的成果;当你熄了灯,仰望满天繁星闪烁时,你可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 当你深情抚摸长辈们粗糙大手的时候,你可领悟这是“饱经风霜”的见证; 当你敬仰岁寒三友的风姿时,你可品味“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实真”的感受;当你……
在我们的生活中,古诗到处可见,虽只有寥寥几行字,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古往今来,诵读古诗的人很多,但懂得欣赏、细细品味的人却不多用心领会吧!古诗会引领你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畅览在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里,尽情遨游在智慧的海洋上,让你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品味古诗,来弘扬传统和古老的文化,让古诗丰富我们的生活,让中华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
2012年12月张博雅原创于北师大校园
北京海淀区师大实验小学六年级:张博雅
点评:作者熟练运用修辞,尤其是排比,增强了文章语言节奏和气势文章语言凝练、丰富,带领读者走进了诗歌的美好世界小作者也倡导大家一起来学习古诗,体会古诗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灵魂
很高兴为您解答 O(∩_∩)O~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