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势英子是绘本繁星中的异数。她以深具文学与艺术质地的文、图表现和独特的文图合奏,创造了一首又一首的生命交响诗。自2000年创作《1000把大提琴的合奏》(远流出版)以来,十几年间,她的创作都围绕着「人与树」这个主题,而其间少不了的元素还包括了:时间、声音、风、气味、光、记忆、四季风景……,以及她所钟爱的绘画和音乐。
2004年出版的《画之旅》(青林出版),仿佛是身为画家的作者回到了自己的 原点,借由在旅途中的追索,不仅画下、写下属于她个人的风景,也让我们自那有如画家喃喃自语的文字中,以及隐晦在画面中的宫沢贤治和梵谷,看到了一幅表现出画家内在风景的画作。而「她」的澄澈与美丽,足以让人在掩卷后低回、赞叹良久。
2007年的《书的手艺人》(青林出版),作者以巴黎为舞台,刻划用一双神奇的「魔手」为老旧的书籍「治病」的手艺人,和一名醉心于植物的小女孩的邂逅。基于对书的深情,老先生经过了60道繁复的手续,终于让一本几乎被翻烂的书,重获新生。而这本得以继续生生不息的『植物图鉴』,造就了日后的植物研究者─苏菲。
在2009年出版的《像大树一样的人》中,苏菲在植物园的办公室和我们再度照面。不过,这内容主要描述的是人类植物学者和一名闯入植物园的小女孩的忘年之交。这位人类植物学者是伊势英子在巴黎的三十多年好友的化身,至于那位爱画画的小女孩,不就是集作者特质于一身的小孩吗?作品中交织著「人」对老树新苗的情感,以及那沐浴在四季中,人与树、人与人所发展出来的如诗般的凝视。这虽满载了作者的情深,却因其流动、毫不拖泥带水的笔触,让页与页之间,不仅不至于太紧或太浓,还留下了几抹淡淡的余韵。也因此,作者会自己形容,她所呈现的,乃是「时速五十公尺的大世界」呢!
当这一系列的「人与树」来到了2013年的《大提琴与树》(联经出版)时,我们仿佛看到了系列的集大成。这故事说的是祖孙三代,祖父是个深谙森林与种树的人,爸爸是个专门制作大、小提琴的琴师,至于小男孩,则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自然承袭了两代人的生命精髓,遂走上了音乐之路。他既识得了来自森林的各种声音,也懂得在无言的大树里面,隐藏了诸多音符。最后,他成了一位教授儿童拉大提琴的大人,不但教抱着父亲所做的大提琴的孩童,继续弹奏出温暖的声音,也让这新生的世代,继续传承那首来自三代、来自森林的壮阔诗篇。
「有人写曲。
有人将它演奏出来。
有人创造演奏它的乐器。
就像被繁星围绕,
音乐跨越了时间,将一切网罗在一起。」
没错,最后是音乐串起了永恒的生命。来自森林某棵老树的大提琴,里面住着爷爷、爸爸、大提琴家帕布罗的灵魂,以及森林里的鸟叫虫鸣、风声雨声、溪流潺潺声和大雪中探出头来的安静树头……。也因此,音乐是风景,风景则来自森林、来自记忆、来自对前人的思念。
伊势英子说,她一直想要完成一本「绘画和音乐结婚」的绘本。13岁开始学大提琴的她,在34岁那一年走访了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1876~1973)的故乡,并一路画了许多素描。当时的素描簿不仅占满了各式各样的「树」,也慢慢的从中渗出了悄静的「声音」。她说,她多想珍惜那些出现在画中的「声音」。也因此,让她所钟爱的绘画与音乐合而为一,便成了她创作「人与树」绘本系列时,最想达到的境界了。
因为对大提琴的一往情深,以及对绘画表现的无尽追求,伊势英子让她的「人与树」来到了登峰造极之地。那里不仅有森林的低语,也有世代的交相呼唤,另外,就是诗(音乐)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
马友友认为对于音乐而言,观众所听到的声音部分,“只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出水的山峰,占巨大整体的10%,表面之下的才是真正的音乐”。
创作者需要借助音乐传达的哲学精神和世界观,被埋在深海下,而音乐家们,充当着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或好或坏的翻译者。
“拿到一首乐曲,我习惯性最先去问背后的历史是什么,或者音乐被创作者写出来的意图。有了这些东西,你才能够理解音乐中不同的情感层次,否则,演奏者就是个使乐器发声的物件,是个匠人,永远成不了音乐家。”
“中国文化对音乐的诠释非常的特别,反映了音乐在精神领域对人的巨大影响力,这也是我对音乐的看法。在音乐里,声音就是能量,能量就像接触,我们都知道,接触对治愈有多么重要,即使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你去握他的手,给他安慰,如果他不会说话,也不会表达自己,你用温柔的声音对他说话,像对一个年迈的人,或者生病的人,或者一个新生的婴儿,你的声音,你的接触,会给他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影响。现在很多人都在谈音乐对人的治愈作用,我想音乐不但能给带来心灵上的安慰,还能起到治疗的作用。”
马友友,1955年10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中国移民家庭,祖籍浙江宁波市。母亲热爱歌唱,父亲旅法攻读儿童音乐教育。
父亲马孝骏是民国时期第一批去西方留学的音乐家,师从马思聪,国立中央大学小提琴专业毕业,同时也是作曲家兼指挥家,母亲卢雅文则是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声乐女歌手。
马友友从小生活在音乐世界中,听过数以千次的古典音乐选段,在唱片里、或者在父亲、姐姐的演奏中认识世界。
马友友:“我的母亲是一名歌唱家,我的父亲是一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弦乐演奏家。我父亲给了我很好的音乐训练。最早,我演奏的是巴赫组曲,开始都只是演奏片段,一天两个小节。
将每天所学连起来,实际上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了很多。每次一点点,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我们不需要一次攀上珠穆朗玛,而只是要攻克一个小山丘。
我父亲经常说如果有什么事情是非常困难的,你要先将它分割成四个部分,这样你就可以先解决一些小的问题,一点一点,最后解决最难的部分。这是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好方法。我妈妈则建议我多练习技巧,熟能生巧,量变引起质变。”
1959年,4岁的马友友开始学钢琴与大提琴。
“大提琴是我四岁时的第三个音乐选择。我第一个乐器是小提琴,但我拉得不好,所以我拒绝继续学习。四岁时我想演奏低音提琴,但它体积太大。四岁半,出于折中我选择了大提琴,因为这是我可以控制的另一个最大的乐器。”
1962年,7岁的马友友与家人迁往美国纽约定居,同年在美国的卡耐基音乐厅与姐姐马友乘在肯尼迪中心的舞台上演出,台下坐着5000名观众,其中包括肯尼迪总统夫妇。
8岁开始挂着“神童”头衔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全国性电视节目中亮相,指挥是赫赫有名的伯恩斯坦。
母亲卢雅文:“友友很喜欢音乐,假如他爱这个音乐,他听不见你讲话,他耳朵是聋的,听不见外面的,他的精神全部都专注在音乐里面。他从小就喜欢舒伯特、海顿,练起来就不愿意放下。”
“我的先生是个教育家,很会循循善诱,每次不会让友友练得太长,只15分钟,让他专心地练,因为小孩子顽皮,定力不够,专注比时间更重要。”
马友友小时候练琴也会烦,当“叛逆少年”那会儿,他还曾特意打开琴盖,让大提琴淋雨。
母亲卢雅文:“我的先生从来不会因为音乐而打小孩子的屁股,不让小孩因为音乐而受罚,因为怕小孩心里会留下阴影。如果想让小孩以后做音乐家的话,就不要给他的心里留下阴影。其他的时候,小孩如果不听话,顽皮,可以打屁股。但是如果音乐通不过的话,他的爸爸不会打他,而是‘罚’他写毛笔字,写中国字。但是友友学音乐从来都是通过的,不需要惩罚的。”
1969年,14岁的他中学毕业,进入茱莉亚学院,在大提琴家雷奥纳多•罗斯门下学习。
年少成名,青春期叛逆的马友友却失去了对音乐的执着,开始旷课、抽烟、酗酒……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在聚会中遇到了——吉尔,这个女孩曾经在14岁看过马友友的演出。
那时他为了两张NBA入场券和一块外卖海鲜披萨和别人打赌去获得吉尔的吻。
吉尔告诉马友友,自己来纽约是为了寻找一个拉大提琴的男孩。她曾经在14岁生日的时候,看过那个才华横溢的大提琴少年在维也纳举办的音乐会。可惜来到美国后,再也打听不到男孩的消息。吉儿说的这个男孩,就是他。
那晚马友友赢了入场券和披萨,但吉儿却在知道真相后离开了马友友。
马妈妈说:“那是他的初恋,他痛苦了很久,甚至有一次问我:‘有没有办法让时间倒流?’我告诉他没有,但是我们可以重新书写未来。”
于是在茱莉亚学院就读了7年之后,马友友辍学并考上了哈佛大学主修人类学。
马友友:“在茱莉亚学校我可能学不到不同的知识,但我在哈佛遇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人,他们谈论乐器以外的音乐,而茱莉亚学院学校的人们总是谈论乐器之内的音乐—这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人们总是从自身行为方面来思考问题,那他会更多地在身体行为方面有所发展。
哈佛大学有许多像利昂·柯克纳那样的人,也有优秀的教师——总是用苏格拉底问答法提出问题的真正伟大的教师露伊斯·沃斯盖勒希安。在建立基本语汇的基础上,她教导人们怎样去思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听觉。一旦你开始有了自信,你就能把所学的完整语汇应用到音乐中去,这是极为有用的。”
在哈佛大学马友友与吉儿再次相遇,他给吉儿写了封情书:
“你离开我后,爱情和音乐似乎都从我的生命里消失了。我放弃大提琴已经快四年了,现在的我不知道还能否拉琴。昨夜,我踌躇了一晚,想要为你做一件事情来弥补我从前的荒唐和轻薄。我想为你举办一场独奏会。”
独奏会后马友友和吉尔相恋了,并且拾起了荒废依旧的琴艺。马友友表示吉儿是自己一生中最美丽和智慧的女性,两人就是大提琴上的弦和弓,谁都离不开谁。
1976年马友友在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取得人类学学士学位。
1977年,马友友与女友吉儿•哈诺尔结婚,育有两个小孩。
马友友:“最重要的时刻是成家、生子,自此后,我对时间、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完全改变。忽然间一切都是动真格的了,不能再流离浪荡,要负起责任来。”
“作为父母,我太太和我希望音乐是丰富我们和孩子生活的元素,令我们欣慰的是,音乐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探索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从没想过让他们选择音乐作为职业,唯一希望能传授给他们的是我们所珍视的价值观。”
1981年,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和马友友相遇,当时乔布斯在参加阿斯本国际设计大会,而马友友正在参加阿斯本音乐节。
乔布斯被马友友的音乐打动并成为了他的乐迷。他邀请马友友去他的婚礼上演奏,但马友友因去了外地演出错过了。几年后马友友来到乔布斯的家,坐在客厅里,演奏了巴赫的曲目。他告诉乔布斯夫妇:“这是我本来希望在你们的婚礼上演奏的曲子。”乔布斯非常感动,告诉他:“你的演奏是我听过的最棒的,有如上帝驾临,因为我不相信一个凡人能做到这样。”当乔布斯被确诊癌症后,他请求马友友在他的葬礼上演奏。
马友友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曾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做交流演出。
1992年春天,马友友遭遇了人生的一次重大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不断地把世界各地的民乐、通俗乐甚至边缘乐器都融入到他的创作,这个举动触怒了严肃音乐界的保守派。
维也纳国家剧院取消了与他签订的演出合约,连6岁的时候就与他同台演奏并多次提携他的恩师斯特恩也拒绝与马友友同台演出,他对马友友说:“孩子,你在自以为是的轨道上滑行得太远了,难道你想把古典音乐变成儿歌秀?”
在马友友被迷茫和无助彻底包围时,妻子吉儿安慰他说:“贝多芬说过‘规矩就是用来被打破的’,你认为所有的古典音乐都是当时的民歌和流行音乐的最佳组合,你不愿意我们的孩子和孩子们的孩子只知道莫扎特和巴赫,而不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别的音乐存在过!你没有错!这不是一个妻子的看法,而是你最信赖的朋友的由衷感慨!”
马友友和妻子,情感甚笃,“我的妻子是哈佛大学的德国文学教师,她不是音乐家,但她是我最好的评论家,也是听我演奏最多的人”
1993年,马友友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97年,马友友费时多年将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结合多种表演艺术创新诠释。
“我一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动机去激励我继续演奏大提琴,小时候,我演奏音乐是因为我生于音乐世家,家人在我身上抱以期望,而且我很容易从演奏乐器而得到快乐。青少年的时候,我把演奏乐器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之后,我演奏音乐是把它作为探索和寻找意义的方式,一种代表个人,群体,不同时代和区域的声音。最近,音乐已成为我记忆中生活经历,友谊的译码,我也相信这无限及丰富多样的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反映。”
1998年,马友友在美国注册了非营利性艺术、文化和教育组织项目“丝绸之路项目”,致力于艺术、文化和教育活动,希望通过把全世界的艺术家和观众聚集,打破地域隔阂。
1999年,马友友酝酿了10年之久的《巴西之魂》专辑问世。经过旷日持久的论战,格莱美第12次给他“加冕”。
同年马友友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电视节目中,带领小听众群进入音乐世界。马友友竭尽所能地为儿童塑造一个音乐的空间,让音乐与创造力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0年,他为**《卧虎藏龙》演奏主题曲,这首新古典大提琴曲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音乐奖。
同年他组建了丝绸之路乐团,这是一个非营利性艺术、文化和教育组织,汇集了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伊朗、中国等地的音乐家、作曲家和编曲家,他们执着于探究东西方音乐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乐此不疲的创新。
“丝绸之路乐团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拆掉围墙,搭建桥梁’。作为一个音乐人,我走遍了世界,总是能看到很多不同的视角。假设每个民族都会用音乐表达内心,用声音,用语言。那么当这么多不同的声音汇聚起来,会发生什么?这些声音会是什么样的呢?来自巴基斯坦的,来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这些声音汇聚到一起,会产生什么呢?这就是创造力的源泉。”
“一切艺术无不是为了‘交谈’,借着音乐,你可以知道数百年前的伟人在想什么,比如贝多芬,比如巴赫。”马友友说,“借着音乐,你可以了解他们的音乐思想,这是多么奇妙,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当我通过音符重新诠释那些伟大作曲家的心灵,引起共鸣的时候,就是身为演奏家最‘荣耀’的时刻。”
他想告诉人们的是,音乐本身具有丰富的可能性,它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灵感。更为重要的是,音乐可以教会人们用更多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会减少,世界也会变得更加开阔。
“我会听世界不同地方的爵士,古典与潮流类型的音乐家的作品,把这些声音跟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我想这是一种让人们去感受想象那些逐渐变得遥不可及的时代的方法。”
“每个国家、每个社会都有音乐,音乐是表达我们心里最可贵的思想感情的,人生最重要的是不同地方与国家的人与人之间有更多了解,更多沟通”。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马友友从一个顶级的大提琴演奏家迈向了一个新高度,致力于各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和推广教育工作。
2004年春,马友友再次获得43届格莱美大奖,迫于公众和媒体强大的舆论压力,维也纳国家剧院再次向马友友发出邀请。
马友友曾说过“音乐没有可比性,所以他会演出,但他不会比赛”。所以他一直拒绝领格莱美奖。
2005年,曾经为《星球大战》等片配乐的好莱坞配乐者约翰•威廉姆斯宣布,自己将和马友友合作共同完成《艺伎回忆录》的配乐。
2006年,马友友回到故乡宁波举行《巴赫之旅》大提琴独奏音乐会。
移民法国的父母坚持教马友友和他姐姐听说中文,练习书法,在家只用中文交流。直到马友友5岁前往纽约,他才放弃中文表达。
马友友祖居,
“当我踏足香港、台湾以及中国大陆时,儿时接受的文化教育和习俗变得那么鲜活,栩栩如生,这里所有的人都讲着我父母讲的话,我感受到一种亲密关系,我渴望了解这里”。
2007年,世界特奥会开幕式上马友友和他率领的“丝绸之路”合奏团参演了此次开幕式。
马友友关于平时练琴:“有时候我能练好几个小时的琴,有时候也许只拉几分钟。我认为,想象自己在练琴,也是练习的一部分。无论是想象自己在练琴,还是真的在练琴,大脑都会建立起同样的神经联系和肌肉记忆。毕竟,练琴重在质量,而不是数量。”
2009年1月20日,马友友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中演出。2011年2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将2010年度总统自由勋章颁发给了包括马友友在内的15名人士,同年马友友获得美国肯尼迪中心“终身成就奖”。
2016年,马友友仍然在进行着他的丝绸之路计划。马友友、吴彤、余隆携《度》,从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出发,先后在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分别与当地爱乐乐团合作举办三场西部音乐会。
2017年2月13日,在美国洛杉矶第18次获得第59届格莱美奖“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
马友友是与格莱美结缘次数最多的华人音乐家。尤为难得的是,擅古典演奏的他相较于其他古典音乐家更具“兼容性”,他最大的目标就是将音乐化作沟通的语言,跨越世界不同种族,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
我更多地喜欢德国听众,他们都带着总谱来听音乐会,非常专心。法国听众需要视觉方面的引导,英国人注重听觉效果,他们很少喝彩,但你会感到很温暖。
马友友:“文化在我心目中的定义是发自人类最内心的表达。文化的重心所在,并非被创造出来,而是活在人心里。作为表演者,我要做的并不是将一段乐曲演奏得天衣无缝,而是要确认聆听者也投入并喜欢这段曲子。无论是演奏音乐、和人交谈还是教书,道理都一样。教育和文化说到底就是一回事:创造能存活于记忆中的事物。
我始终相信,艺术与科学都是哲学的一部分,这些领域实质上都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真相的探求。”
“在我的心里面,他的善心和真诚,比他拉大提琴的成功更重要。”母亲卢雅文说:“因为他是我的儿子,不是一个机器。Cello(大提琴)是他的爱好,他是利用Cello,传播他的爱心,我最爱他这一点。””
母亲卢雅文说:“我已经快九十多岁了,以前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这个,今天讲出来,是觉得会对别人有好处,对后来人有好处。总有一天,马友友的时代会过去,友友也说,‘再过一些年,人们也许就会忘记我。’”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命是很短暂的,但是美好的音乐和人性的光辉却会流芳百世千世,就像十六世纪的巴洛克时代的巴哈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到今天还在影响着、启迪着二十一世纪的人们。
马友友在音乐上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传承碑,撰写名人传记,记录社会历史大事件,免费的网络个人传记纪念平台,平台可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每人一个章节记述下他们眼中的您。后续会推出家谱、家祠功能,敬请期待!
《她比烟花寂寞》是1998年的一部英国**,故事伴随着大提琴的私语拉开序幕——
金黄金黄的沙滩上,两个小女孩拉着手奔跑、拥抱,大声说着她们的理想。一个黑发是姐姐Hilary,一个金发是妹妹Jackie。这个Jackie不是别人,正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贾桂琳﹒杜普蕾。以拍纪录片见长的导演安南德﹒图克尔是根据Jackie的姐姐Hilary和她弟弟皮尔斯1997年合写的回忆录改编,他同样也是Jackie的崇拜者,所以他以此片 表达对Jackie的礼赞, 整部影片的背景音乐均来自杜普蕾的大提琴协奏曲 。也同样揭示了作为天才大提琴家盛世华衣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此片1998年一上映,次年就拿下了包括奥斯卡、金球奖、英国**学院奖等在内的十项专业**奖项的提名,豆瓣上的评分是84分。此片的英文原名是《Hilary and Jackie》,中文译名也很多,有直接音译为姐妹俩名字的,有译为《中断的琴声》和《狂恋大提琴》的,但是都没有这个译名《 她比烟花寂寞 》直戳人心,短短六个字,道尽了杜普蕾 华丽、孤寂又短暂 的一生。
**是两条主线交错进行,一方面是天才大提琴手Jackie,也就是本片的女主角杜普蕾,由英国著名演技派演员艾米丽·沃森饰演。另一方面是平凡的姐姐Hilary,饰演者是瑞切尔·格里菲斯。两位演员对角色细腻地刻画诠释,让她们双双获得奥斯卡的提名。
姐妹俩出生在音乐世家,其实Jackie在童年尚未展露她的音乐天赋之前,吹横笛的姐姐Hilary已经在她们那个城市小有名气。但是Jackie的勤奋和对音乐独有的敏锐,终于使她在不久后的一次比赛中成为万众瞩目的一颗新星。天才就是才华一旦展露,便光芒夺目。从此属于Jackie的时代来临,姐姐Hilary注定要生活在妹妹Jackie的光环之下。
同样作为乐器,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区别,绝不是大提琴的体格。它们除了都属弦乐以外,长相相似以外,并无其它共同点,演奏方法更是截然不同。大提琴对演奏者力度要求很高,而女性臂力和腕力一向弱于男性,所以女性大提琴手很少,更不用说作为大提琴演奏家了。所以仅有14岁的Jackie的横空出世,震惊西方音乐界,大家只能把她归于天才。 稀世的音乐才华,几乎用尽生命的演奏,Jackie的绚烂烟花开始绽放。
而此时,姐姐Hilary已经跟不上天才妹妹的脚步了 。Jackie在欧洲开巡回演奏会,姐姐Hilary还在皇家音乐学院继续进修横笛。儿时,Hilary轻松得教妹妹降B,可现在考官要求的一个简单音符她都无法表达出来。幸好这时姐姐Hilary遇到了一位热情洋溢的青年基弗,基弗的爱情收复了Hilary音乐上的失地。
当观众和 Hilary一起接受她的普通与平凡,本以为Jackie也会骄傲于自己的才华。这才是两条对比的主线,才是配角对主角的烘托。可是**画面切给Jackie时,在欧洲巡演收获了无数鲜花和掌声妹妹,却不是高昂的头颅,而是落寞空洞的水蓝双眸。 在莫斯科的公用电话亭旁,Jackie一遍又一遍的投币,用电话那边的陌生问候来温暖比天气还要冰冷的心。
导演用这个细节,来诉说着Jackie盛名之下的孤独。这也许是该片上映以来,曾多次遭到许多音乐家和杜普蕾追随者抨击的原因,他们不允许有着音乐天赋,有着演奏热情的Jackie 这样做,他们的解读是:这么优秀的大提琴手怎么会不喜欢演奏,她此时正是全球音乐届的宠儿,她怎么会孤独呢?
这种论调就如同说:崔永元,你都是名嘴了,你干嘛抑郁呢?张国荣,你坐拥三亿了,干嘛跳楼呢?同时代的一位音乐家听了杜普蕾的演奏,就说曾说出了:“她是用生命在演奏,她一定活不长久。”“用生命演奏”看上去是极高的赞誉,其实恰恰说明了杜普蕾的孤独,她没有其它事情可以倾注热情,只有她和她的大提琴,所以她才会倾其全部。
不可否认她是极爱音乐和大提琴,但是心里也隐忍着对大提琴的怕和恨!她恨所有人关注的是她的大提琴,而不是她。她怕没有了大提琴,她什么都不是。归根结底是杜普蕾心中的孤独感。这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担忧,终于折磨的她向自己的丈夫丹尼寻求答案。在外界看来音乐届“金童玉女”的组合,原来除了音乐上的心灵相契,俩人并不是“soul mate”。丈夫的回答印证了她的担忧,于是倍感孤独的她丢盔弃甲地跑了。
Jackie穿着紫色滚着白绒绒毛边的大衣(紫色象征孤独,白色象征者华丽),推开了姐姐的家门。暖暖的壁炉,昏暗的灯光,看似普通的农家小院,原来是她一直渴求的静谧与安详。任性而放纵的她提出要和基弗上床,遭到拒绝后,她几乎全裸的抱膝蹲着,荆棘在她白嫩的肌肤上绽放玫瑰。她颤抖着控诉姐姐:“你不疼我,没有人疼我,上一上床有什么大不了!”
Jackie 真的是想和姐夫上床,想要夺取姐姐Hilary的爱情和性吗?其实这只是她对姐姐的试探,她要在这种极端的试探中确认姐姐对她的爱。她要知道姐姐爱的是大提琴演奏家杜普蕾,还是妹妹Jackie。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个不停试探他人的人是极没有安全感的,没有安全感正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孤独。很好,试探成功,姐姐Hilary是爱她的,因为姐姐出让了丈夫基弗。那段时光应该是Jackie一生中最美的时光。她开怀地笑着,她的孤独在姐姐隐忍与包容下得到了片刻的慰藉,她确认世界上还有一个人不是因为大提琴而爱她,那感觉真好!如同背景音乐那欢快高昂的曲调。
当然Jackie在短暂回归平凡之后,又裹上那件来时的外衣,象征着大提琴演奏家杜普蕾的外衣,不告而别。这时镜头特意给出一个意识象征——Jackie 推开姐姐家的大门,本意是离开,但是画面却是片头所呈现的在金黄的沙滩上,两个牵手奔跑的小女孩。这映射Jackie内心对姐妹之情的眷恋,这是她选择最终离开的原因。
天才常常还伴随着另外一个词汇,就是“天妒英才”。二十六岁时,Jackie被诊断出多变性硬化症。那灵巧的手指再也不能在琴弦上自如地滑动,她再也无法以生命来演绎大提琴的灵魂 。坐轮椅只是病情的开始,随着病情的严重,Jackie全身将慢慢瘫痪。即便普通人也无法接受这种改变,何况视艺术为生命的音乐家。她内心的恐惧终于成为了现实。 生命弥留之际,Jackie浑身抽搐,姐姐Hilary匆忙赶来,把她搂在怀里,低声安慰:“你告诉过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那是儿时在海边她告诉姐姐的话啊。Jackie安然地在姐姐怀中闭上了双眼,那年她仅有四十二岁。
大提琴演奏家 杜普蕾华丽、孤独又短暂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如同烟花瞬间闪耀星空,瞬间又归于平寂。但那刹那间的光华足以让人们深记铭刻。我们会记得一个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 杰奎琳•杜普蕾。
片尾呼应片头,又是 金黄金黄的沙滩上,两个小女孩牵手,奔跑,拥抱。小Jackey来到海边站着的女子面前,那是成年以后的Jackey,隔着沧海桑田,她平淡地告诉小Jackey“I just want to tell you ,everything is gong to be all right”,小Jackey高兴得地去告诉姐姐。姐妹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附言:中国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用的那把大卫朵夫,就是曾经杜普蕾用的最久的一把琴。马友友说,那把琴上好像有灵魂。若是有,我相信一定是杜普蕾。
姓名: 付迎娟
出生年月:1994年1月28日
出生地: 吉林省长春付迎娟市
身高:163cm 特长:大提琴
学校: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学
兴趣爱好:什么都喜欢,最重要的还是第二生命—大提琴 :)
喜欢的音乐:流行,古典
喜欢的歌手:周杰伦 刘惜君
喜欢的**:不能说的秘密,画皮,以及各种~~
玩的游戏:各种小游戏
喜欢的动漫:多啦A梦 海绵宝宝
玩的运动:好像没有 (要锻炼咯)
喜欢的书籍:很多,比如《大提琴演奏艺术300年》
更多信息请详见 嘿嘿^^
http://baikebaiducom/view/3840071htmfr=ala0_1_1
我也很喜欢, 很漂亮很有气质,一上场就被她吸引住了
前几天,一名美国留学生在微博发文称其大提琴在回国途中遗失。而后欧阳娜娜也转发该留学生这条寻找大提琴的微博,帮这名留学生寻找大提琴。不得不说,欧阳娜娜此举也真的是让人感到很暖心,同时也表现出她的善良。
这位留学生,在7月7日乘坐法国航空AF65航班从洛杉矶飞往巴黎,随后在7月8日乘坐中国国航CA934航班由巴黎飞往天津。因为疫情的原因,她没办法买占位票将大提琴带上飞机。没办法,在法国航空的逼迫下,她只能将她的大提琴进行托运。
但当她在天津降落时,她的大提琴却没有和她一起抵达天津。当这位留学生一发现大提琴箱失踪后,便找到乘坐的最后一程航班的中国国航进行寻找。中国国航客服得知消息后,态度非常好,并且迅速帮助该留学生查询,结果发现她的大提琴根本就没有入境中国。那只有可能是在洛杉矶到巴黎的这段旅途中大提琴遗失。
然而在后续的寻找过程中,该留学生找不到任何法国航空的客服人员可以回答她的问题,法国航空也并未给出任何回应。这种推卸责任的行为,令该留学生十分寒心。
这位姑娘称这把大提琴诞生于1721年的法国,是一把已经300岁高龄的古董琴,所以她很希望可以找回这把大提琴。
欧阳娜娜之所以帮助转发,也更是因为欧阳娜娜也十分热爱大提琴,知道一把琴对学习大提琴的人来说是何等重要。欧阳娜娜表示:对于那些爱乐器的人来说,乐器更像是朋友。 经过网友的转发和支持,现在这位留学生的大提琴已经毫发无伤地运到了她身边,由工作人员转交至她的手中。随后,这位留学生也发文感谢欧阳娜娜的帮助。
超高人气
自台湾小女孩欧阳娜娜在大陆国庆晚会上唱了"我的祖国",遭台湾当局疯狂围剿后,更多大陆民众认识了这位可爱的小女孩,如今讲娜娜在大陆的超高人气,几乎是男女老少通吃,这也许并不为过。讲娜娜漂亮可爱有之,讲娜娜才貌双全有之,也有人讲他有礼貌,含蓄不张扬等等,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欧阳娜娜讨人喜欢的理由,但也许更为重要的是,这么一位可爱,文静,弱小的女孩,面对台湾当局狰狞打压面目,丝毫没有胆怯,没有退却,而是在多个公开场合表态:我就是中国人!对娜娜这种毫不畏惧的鲜明表态,当然会赢得众多国人的赞美,称道,喜爱。
确实难能可贵
据了解,在台湾当下所谓民意调查中,据说有近9O%年青人己经不认自巳是中国,实在可悲,对比之下,欧阳娜娜能在台湾汹涌般的台独浊浪中,自信又勇敢地喊出"我就是中国人",确实难能可贵。娜娜讨人喜欢是一定得,在"讨人喜欢"的背后,是站着十四亿大陆民众在为娜娜撑腰,这才是关键。
很是传神
她的眼睛看上去,很是传神,性格上是开朗的活泼的,不扭捏,她的出身也不错,她在踏入娱乐圈以后,就一直被外界所关注。我记得她出演的一部电视剧,电视剧的名字就叫做《是!尚先生》,这个剧我看了,感觉还不错,但是她在里面的演技,遭到很多人的吐槽,很多网友吐槽说,演技怎么不好不好,我倒是觉得,她现在还年轻,演技方面,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可以慢慢的提升的。我相信通过她的努力,一定会在演技方面越来越好。
年轻人的审美
欧阳娜娜长相甜美,符合大部分年轻人的审美,加上多才多艺,为人谦虚,当然会有很多人喜欢啦,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还是要有学生的样子,不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参加综艺节目,本末倒置,把自己从小学到大的大提琴都荒废了,希望她能不忘初心,这样会更好
惹人喜爱
娜娜是一个惹人喜爱的小宝贝!她有一颗火热的爱国爱民族拥护统一之心,在台独成为主流的台湾社会是一颗闪亮红星;她人美歌美,是多才多艺的美女,人见人爱;她勇敢地走向中央电视台的舞台,高唱爱国之歌,是智慧、勇敢的完美结合。我想,他成为很多男孩的梦幻女孩!祝她越来越红火,越来越漂亮,事业爱情双丰收!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们都开始意识到乐器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孩子的特长培养,尤其是对于女孩子来说,学习一门乐器不仅可以从小培养女孩子的气质,还可以增加个人的魅力,对未来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那么,女孩子学大提琴好还是小提琴好,女孩子学古筝好还是大提琴好?让我来给妈妈们讲一讲。
现在乐器多种多样,什么样的乐器都有人学,比如大提琴、小提琴等。大提琴以及小提琴都是属于西洋乐器,难度是比较大的,而古筝是属于我国的乐器,相对比较简单一点,而且在表现力方面来讲的话,古筝是比较强的独奏乐器,而大提琴以及小提琴是需要和其他乐器联奏才能弥补其归于沉闷的声音,因此相比之下,我建议女孩子学古筝会好一点,但是还是要依据孩子们自己的喜爱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就是我关于大提琴好还是小提琴好这方面内容的解答。我建议妈妈们,学什么乐器都是一样的,都是需要极大的耐心以及努力才可以把一门乐器给学好,因此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是比较困难和长久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