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莫扎特短暂的一生

励志故事:莫扎特短暂的一生,第1张

  莫扎特,短暂的一生

 一、初恋

 德国著名音乐家韦伯有四个漂亮的女儿,莫扎特曾爱上了阿洛伊西亚(Aloysia)这个有着美妙的女高音嗓子的十五岁的女孩子。父亲怕他的儿子在他找到一个好职位以前结婚而惊恐不安。他写信催促这年轻人到巴黎去试试他的运气。象一个顺从的儿子那样,沃尔夫岗与阿洛伊西告别,失望而忧伤地到巴黎去了。几年之后,失意的莫扎特伤心地转回家乡。他在路上访问韦伯,发现那漂亮而感情易变的阿洛伊西亚已经变了心,对他已相当冷淡。

 二、婚姻

 莫扎特到维也纳这个大城市去找他的幸运。他的老朋友们——威柏一家,都在那里。阿洛伊西亚已经成为维也纳歌剧院工资最高的歌唱家,但是她这时已经嫁给一个名叫朗格的演员。莫扎特再一次堕入情网,这一次是同阿洛伊西亚的妹妹——那个愉快的、黑眼睛的康斯坦斯(Constance),她也欣然接受了他的爱情。莫扎特的父亲反对他在没有稳定的收入的时候结婚。康斯坦斯的监护人拒绝让莫扎特见她,除非他签署一个文件,答应和她结婚。康斯坦斯立即把这文件撕碎说:“亲爱的莫扎特,我不需要任何书面的诺言,我相信你的话。”在经过许多麻烦事之后,他们终于结婚了。过了一天,他们收到一封信,里面写着父亲老莫扎特的祝福。

 象故事书里面的情人一样,他们经过好的时光和坏的时光,互相间都很快乐。康斯坦斯象《天方夜谭》里的公主一样,有会讲各种逗人笑的故事的窍门,而且她在穷困和身体不好的时候也从来不失去她愉快的心情。当他们有任何可安排的东西时,她都能安排得令人赞赏。莫扎特经常愿意把他所有的一切借给或送给任何看上去需要帮助的陌生人。

 三、艰难时世

 莫扎特是不靠一个教堂或宫廷的职位而能辛苦地挣一点钱勉强糊口的第一批音乐家中的一个----而那是多么穷困而毫无保障的生活呀!他每逢有机会找到一个学生就给他上音乐课。他每星期在自己房间里开室内音乐会,为此卖季度票或预订票。为了开这些音乐会,他创作了一些人们从未写过的最好听的奏鸣曲、四重奏和三重奏。在别的时候,他就租一个音乐厅,雇一个管弦乐队为热切地预订票的维也纳贵族老爷和夫人们演出他最新写的交响曲。

 正如他的父亲所料,二十六岁的莫扎特成家之后,生活更加贫困。有了子女之后,更是难以糊口,全家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为了改变这种处境,莫扎特经常饿着肚子,拖着疲惫的身躯举行长时间、超负荷的音乐演奏会,然而却挣不到几个钱,所得到的只是一些戒指、表和鼻烟壶等既不能吃,又不能当钱使的礼品。莫扎特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这些东西送进当铺,换得一点钱,让全家人吃上一顿饱饭。

 四、撒尔耶利

 他的最大敌人是皇帝的宫廷音乐指导,是一个名叫撒尔耶利(Salieri)的意大利人,他是一个有学问的音乐家但不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他是皇帝的大宠臣,使用了他的一切影响来把莫扎特压下去。甚至当莫扎特被推荐做伊利莎白公主的音乐教师时,撒尔耶利也设法把这位置给了别人。

 五、莫扎特和海顿的友情

 莫扎特在所有的音乐家中唯一的真诚朋友是他们之中最伟大的、善良的海顿老爸爸。海顿过分忙于尽他自己在艾斯特哈济庄园中的`职责,以致不能对莫扎特有多少帮助。可是,当他在维也那的时候,他常常在莫扎特房里行的室内乐音乐会里拉小提琴。就在这些场合之一,他对莫扎特的父亲说:“我真心的告诉你: 我承认你的儿子是我曾经听见过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的交响曲在曲式上比海顿在艾斯特哈济写的那些更完整,并且在不同乐器的使用上更丰富得多。海顿的交响曲是为他在艾斯特哈济所有的那种大多数是弦乐器的管弦乐队写的,而莫扎特带头使用水管乐器,特别是单簧管。海顿不但不妒忌他,而且非常赞赏莫扎特的作品,而他自己后来在伦敦写的交响曲表明,他从这个年轻的音乐家那里学习了多少东西。

 莫扎特亲爱地热爱着这位长辈,而且当海顿正在要到伦敦去的时候说:“啊!爸爸,你已老不能再到世界上去了,而且你得的语言太少了。”

 海顿回答:“我的语言(音乐)是全世界都懂得的。”

 莫扎特还是睛含着泪向他千告别,说他们永远不会再相会了。他的担心变成现实,海顿从伦敦安全地回来,但他发现他的年轻朋友已经死了。

 六、没有墓碑的伟人

 年仅三十五岁的莫扎特死后,葬于一个没有墓碑的穷人公墓。下葬那日,是一个风雪之夜,当时莫扎特的妻子正在重病之中,因此竟没有一个亲属在场。这一公墓,每几十年就要彻底翻挖一次,因此一代音乐伟人,就这样不知所终了。

扎特的《第二十九交响曲》,A大调,K201(K6186a),作于1774年。这是莫扎特自1770年夏访问维也纳、意大利后,关门创作的产物,技巧上已相当成熟,走出了早期那种演奏篇幅为10多分钟的序曲式的交响曲形式。此曲共4个乐章:1中庸的快板,A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先由第一小提琴表现,低音部以优美的和声伴奏,经经过句后,强有力地以卡农方式反复。宁静的第二主题仍由第一小提琴以E大调呈现,这之后又出现新的旋律动机。发展部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开头跳跃八度动机为材料;第二部分先由第一小提琴以升C小调表现如新主题的动机,转入A大调,再转入升c大调,E大调;第三部分为第一主题再现。再现部在第二主题以下移入属调。2行板,D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有非常优美的对位,接着木管与弦乐互为应答,导出优雅的第二主题。然后小提琴演奏第二主题经双簧管反复而进入发展部。第二主题转入A大调,有亨德尔风格双簧管演奏的颤音结尾。终结部主要以第一主题的对位为材料而扩大。3小步舞曲,稍快的快板,A大调,复合三段体。4抖擞的快板,A大调,奏鸣曲式。活泼的第一主题与流畅的第二主题保持均衡,发展部只使用第一主题的前半部分动机。

5岁时,小莫扎特看着父亲写乐谱觉得很有趣,便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他正趴在桌上,在五线谱上专心地写东西。他随手拿起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是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格。

一天,父亲创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他要儿子把这个乐谱送到剧院院长家里去,并说明这是专为他女儿创作的。不料,路上一阵大风,把莫扎特手里的乐谱刮跑了。他一面哭着,一面追赶着到处飘荡的乐谱。乐谱没有全找回来,这可怎么办呢?莫扎特跑到小伙伴家里,借来笔纸,自己写了首乐谱送去。第二天,院长带着女儿来拜谢,说莫扎特父亲的舞曲写得太妙了,他还让女儿把舞曲弹了一遍。莫扎特的父亲听后惊呆了。他说:“这不是我作的舞曲。”他转身问儿子,“这首乐曲是谁写的?”莫扎特只得说出原委。父亲听后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一把把儿子抱在怀里。

同样是那年,一天下午,父亲带了一位小提琴家和一位吹小号的朋友回来,预备练习三重奏。莫扎特挟着他儿童用的小提琴也要加入。父亲呵斥道:“学都没学过,怎能来胡闹!”莫扎特委屈地哭了。朋友过意不去,替他求情,说让他在旁边拉吧,好在他声音不大,听不见的。父亲咕噜着说:“要是听见你的琴声,就把你赶出去。”得到父亲的应允后,他就坐下来拉起他的琴。吹小号的乐师慢慢地停止了吹奏,流露出惊讶和赞叹的表情。莫扎特把6支三重奏从头至尾都很完整地拉完了。

6岁的时候,莫扎特的父亲带着他和姐姐开始了维也纳之行。在维也纳,莫扎特的演奏得到了玛丽亚·特雷莎女皇的赞赏。小莫扎特兴奋极了,他对女皇说:“你住的房子可真漂亮!”并且他还爬上了女王的膝盖,搂住她的脖子亲吻她。还有一天莫扎特在宫殿里乱跑,不小心滑倒在地上,正好在一旁的公主伸手把他拉了起来。当时他大言不惭地说:“哦,你真是太好了!等我长大了,我要娶你!”而这位公主最后成了法国路易十六的皇后,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砍去了高贵的头,而那时莫扎特已经不在人世了。

7岁那年,他在法国巴黎一个音乐会上,为一位著名的女歌唱家弹琴伴奏。只听她唱了一遍,莫扎特就能不看乐谱,自由地伴奏,从头到尾一点不错。女歌唱家再唱一遍,他又在琴上另作新的伴奏。每唱一曲,他的伴奏都会变化无穷,和谐动听,令听众们惊叹不已。这件事被欧洲人称为“18世纪的奇迹”

。《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他既是作曲家,又是键盘乐器演奏家、小提琴家、古提琴演奏家、指挥家。

他在四岁即显露出卓越的作曲才华,更可贵的是他不但作曲速度极快,而且创作的音乐水平极高。莫扎特一生所完成的作品,已知的有:二十部歌剧,四十多首交响曲,五十余首协奏曲,二十七首弦乐四重奏等共计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中清新明快的节奏、悦耳动听的旋律、高雅庄重的气质,使他的音乐宛如天籁的声音。人们都说,莫扎特音乐之美,古今无人能及。

音乐神童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是位知名的音乐家,也是萨尔茨堡的宫廷作曲家。莫扎特的姐姐娜妮(Nannerl)是个音乐天份极高的孩子。从五岁起,父亲便开始叫她学习键盘乐器,并对她的学习速度非常满意。而小莫扎特四岁时边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了。莫扎特的学习速度非常惊人;他可以在半小时内学会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一位名叫约翰安德列斯沙赫勒(Johann Andreas Schachtner)的宫廷乐手对莫扎特的童年有生动的描述:

"一旦他投身音乐,他的感官就不理会其他活动了。甚至连恶作剧或游戏也得和音乐有关,他才玩得开心。比方,我们玩一种把玩具由一个房间搬运到另一个房间的游戏,谁空着手就要唱歌,或用小提琴拉一首进行曲。"

在沃尔夫冈四岁时,他试作了第一首键盘乐器协奏曲,并首次在舞台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参与歌剧演出。从那时起,歌剧就成为他最衷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当沃尔夫冈快满六岁、而娜妮十一岁时,利奥波德决定将两位杰出的孩子介绍给全世界。

当时巴伐利亚选帝侯亲王在慕尼黑有两个奢华的宫殿,许多音乐家依附其门下。利奥波德决定先带孩子们去那里参加嘉年华会,如果演出成功,再到更远的地方。结果,这场音乐会空前地成功,两个孩子成了慕尼黑嘉年华会谈论的焦点,并被邀至各大家族和皇宫演出。而令小沃尔夫冈最感兴趣的是观赏意大利歌剧,并从此产生了创作歌剧的心愿。

维也纳年代

1762年9月,莫扎特一家启程前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当时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中心之一。那儿是弗朗西斯一世(Francis)皇帝与玛利亚特丽莎(Maria Theresia)皇后豪华宫廷的所在地。从十二世纪阿尔伯特一世(Albert Ⅰ)召集一批乐师组成所谓的"皇室音乐家"以来,维也纳就一直是音乐之都,音乐成为皇室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著名的作曲家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就曾在维也纳附近的一个伯爵门下任乐长,另一位作曲家格鲁克(Gluck)当时就在皇家宫廷任首席作曲家。这个俯仰呼吸皆音乐的城市,早就非常期待六岁神童沃尔夫冈的到来。

小莫扎特一行刚到维也纳,就在一个私人宫邸做了第一场表演。隔天,皇帝和皇后马上召唤他们到宫廷。一位实际参与那场音乐会的人士为我们留下一段叙述:

"当孩子们演奏时,观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弗朗西斯一世尤其满意小精灵--他对莫扎特的戏称--的表现,他还多次和莫扎特闲聊。"当皇帝要求他用一根手指演奏时,他毫不犹豫的照做了。

"他毅然决然地立刻开始尝试,而且干净利索地弹奏了好几首曲子,让在座的每一位大吃一惊。在他当时的年纪,已经可以看出他后来一贯的态度,也就是蔑视来自高贵者的赞美,尤其若是他们对音乐没什么认识,他甚至不太愿意为他们演奏。"

1763年6月,沃尔夫冈七岁,娜妮十二岁时,莫扎特一家开始了他们的第一趟长途旅行--一个持续三年半,走遍欧洲各地的旅程。他们经过慕尼黑、曼海姆(Mannheim)、奥格斯堡(Augsburg)、海德堡(Heidelberg)、法兰克福(Frankfurt)等德国城市。每到一处,都无一例外地引起轰动,各种音乐形式对沃尔夫冈而言都好象吃饭、睡觉一样容易,他几乎不需要任何教导,好象早已知道一切。

巴黎和伦敦之旅

1763年11月18日,莫扎特一家穿过奥属荷兰,到达巴黎。在这个视世界其他地方为"乡下"的大都会,莫扎特一家一呆就是五个月。老莫扎特带着两个孩子拜访了巴黎许多贵族的宅邸,包括凡尔塞宫。皇室对沃尔夫冈和娜妮非常礼遇,这完全出乎那些高傲的法国贵族的意料之外。稍后沃尔夫冈在所有宫廷权贵面前演奏管风琴,赢得在座每个人的掌声。奇怪的是,沃尔夫冈幼年时获得的掌声和瞩目,竟一点也没让他变得虚荣或骄傲。

1764年4月9日,结束了在巴黎的一系列演出之后,莫扎特一家前往英国伦敦。在那里,他会见了前辈阿贝尔(CFAbel)和宫廷作曲家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在莫扎特的一生中,这是个很重大的事件。因为这两个人的创作大大开拓了小莫扎特的眼界。J C巴赫教给沃尔夫冈的另一项重要的技能,就是意大利的如歌快板(Allegro cantante)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莫扎特一辈子。当然,还有另外一大批音乐家也影响了莫扎特的视野,如阉人男高音曼兹欧里(Manzuoli)。沃尔夫冈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写一出意大利歌剧。他与曼兹欧里册、成为好朋友,曼兹欧里教他唱歌,而他则写咏叹调作为回报。

在英国期间,莫扎特开了一连串的音乐会,被人们成为是"大自然的奇迹"。

1764年夏季,莫扎特一家搬到伦敦乡间修养了七个星期。在此期间,沃尔夫冈以巴赫的作品风格写了一首交响曲,这就是他的第一首交响曲《降E大调交响曲》(K16)。不久,他又写了三部交响曲以及许多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其中包括《D大调第四交响曲》(K19)。

1765年7月24日,沃尔夫冈一家离开了伦敦,在荷兰海牙、日内瓦和洛桑等城市做巡演活动。在1766年11月的最后一天他们回到阔别三年的萨尔茨堡。前后两次乘马车横穿德国的山川、田野和森林,给小莫扎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他开始了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

意大利之旅

一个成功之士无论有多么高的天赋,总要有一段潜心学习的时期。在莫扎特八至十三岁这六年间,老莫扎特因材施教,对儿子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训练。莫扎特曾有过这样一段自白:"人们总以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误解。没有人像我这样在作曲上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还没有哪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是我没有再三研究过的。"

但这还不够,老莫扎特觉得该带儿子往南方去一趟。几百年来,欧洲艺术家要是不去意大利"朝圣",就没有资格登堂入室。

1769年12月,沃尔夫冈随父亲一道开始了第一次意大利之旅,是年他十三岁。后来证明,在莫扎特一生短暂的音乐创作生涯中,这次阅历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这次巡回访问演出是老莫扎特的精心安排,也是他远大眼光的具体体现。当时如果音乐家在意大利得到了掌声和欢呼,他就等于得到了全欧洲的赞美。但老莫扎特带着儿子跑到意大利来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有意让儿子进一步得到深造,以便和世界水平接轨。

他们经过意大利的维洛那(Verona)、曼图亚(Mantua)和米兰,到达波隆那。波隆那可以说是十八世纪所有音乐家朝圣之地,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学者和教授帕德瑞马提尼(Padre Martini)就住在此地。据说,有关音乐的任何事,马提尼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任何作曲家或演奏家,一经他赞美,立即可以享誉全欧洲。当莫扎特面见他时,马提尼对他做了各种不同的测试,结果大感意外,也非常高兴。是年十月,少年莫扎特天天去马提尼家上课,主要学习对位法。说"莫扎特的天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无疑抹杀了马提尼对莫扎特的教导。

这时,一个非凡的荣耀正在罗马等着莫扎特。1770年6月26日,教皇克莱门特九世(Pope Clement IX)颁给莫扎特黄金马刺勋章,以骑士身份晋身贵族阶级,以表彰他音乐天份。两天后,这位十四岁的黄金马刺骑士,颈上带着以红丝带系着的十字勋章,接受教皇的亲切接见。在此之前,作曲家中只有格鲁克接受过此殊荣。不过,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从未利用这份荣耀。事实上,他视整件事为一个玩笑。

另外,他还在由马提尼领导下而成名的波伦亚音乐学院,成就了一项殊荣。这个学院设置了一项极为艰难的测试来筛选会员,参加者必须年满二十一岁。十四岁的莫扎特被破例允许参加,他被关在一间房子里,被要求用极为复杂的音乐形式作曲。莫扎特在一个小时内就完成了,裁判评判后,全数同意他当选学院的荣誉会员。而当时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耗费了好几个小时都未能通过。

大约在10月中旬,莫扎特在米兰上演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剧《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和另一部歌剧《阿斯卡尼欧在阿尔巴》。尽管有人嫉妒莫扎特的天才和名气,企图破坏歌剧的演出,但演出还是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

任职于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

1772年春天,莫扎特十六岁时,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下半辈子的事:萨尔茨堡仁慈的大主教史拉顿巴赫突然去世了。继位者柯罗瑞多伯爵来自一个强势的贵族大家庭,是个严肃而高傲的人。他在萨尔茨堡很惹人厌,只要不是跟他来自同一个阶层的人都讨厌他,莫扎特一家人也不例外。

刚开始,一切还算顺利。莫扎特的作曲速度很快--三个月为大教堂做了两首交响曲、三首嬉游曲、一首钢琴奏鸣曲、五首歌曲、一首咏叹调、一首弥撒曲、多首连祷文以及两首三重奏奏鸣曲。可这么多曲子,柯罗瑞多只给莫扎特150基尔德。

莫扎特的生命这时进入了不太愉快的阶段。他十七岁了,那一段志得意满的童年已经远去,但他依旧是那位爱胡说八道、凌乱、不切实际、冲动、傲慢、热情的沃尔夫冈,仍对自己的天赋感到骄傲,也对这个既给他喝彩又随即遗忘他的世界感到不满。然而和一般人一样,为了糊口和继续作曲,他也需要钱,而十八世纪音乐家获得稳定报酬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宫廷里占一个长期又优厚的职缺--不管是维也纳、慕尼黑、米兰还是巴黎。

但柯罗瑞多大主教只给了莫扎特一个薪俸微薄的小职位:他的首席乐师,即乐长手下的宫廷乐师。他不喜欢四处活动的莫扎特父子,对他来说,他们不过是两个自视清高的小人物,加上他无端地讨厌小个子的人,而莫扎特又老长不高。

在那段不顺心的日子里,莫扎特一直呆在萨尔茨堡继续以惊人的速度作曲。他写了许多嬉游曲和某些为特殊场合而作的小品,一首键盘协奏曲和五部大型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有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La Finta Giardiniera)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日子越来越难挨了。据利奥波德写给马提尼的信中提及,大主教公开宣称莫扎特的无知,并说他"应该到那不勒斯公立音乐学校学习音乐。"莫扎特决心离开这个令他极度厌恶的城市。1777年9月莫扎特和母亲启程前往慕尼黑(大主教不允许他父亲同去)。莫扎特一抵达慕尼黑便与巴伐利亚选侯帝在宫廷会面,他告诉选侯帝自己再也不想回萨尔茨堡了,并将自己过去的成绩单呈上,尽可能谦卑地请求其任用。但是选侯帝说目前乐团并不缺乐师,说毕随即离去,留下莫扎特俯首鞠躬的身影。

莫扎特特痛恨对贵族卑躬屈膝,尽管利奥波德一再督促他要更礼貌些,但他越来越不善于此道。他在慕尼黑的公开演出非常成功,但仍没有人提供长久的职位给他。更让人气馁的是,慕尼黑不再有人请他写歌剧。

莫扎特又开始了旅行生活。他在奥格斯结识了钢琴制造商安德瑞斯斯坦因,并对斯坦因钢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曼海姆疯狂地陷入了情网。那女孩名叫阿劳西亚韦伯,年仅十五岁,美丽动人,而且是个优秀的歌手。但阿劳西亚是个冷血而有心计的女孩,当她成为宫廷首席女歌手、名字传遍大城小镇、在全欧洲崭露头角、薪俸甚高时,就不再爱这位尚在为生计而挣扎的可怜作曲家了。加上四月间,莫扎特的母亲因为舟车劳顿、风餐露宿、房间暖气供应不足、吃不好且喝不到干净的水等原因,开始发病,于1778年7月3日与世长辞。悲伤的莫扎特只有回到那可恨的出生地萨尔茨堡。

婚姻与成功

莫扎特的整趟旅行完全失败,家里的债务也增加了。为了还清债务,莫扎特不得不再度受雇于他最痛恨的柯罗瑞多大主教,再度任职首席乐师,每年薪俸450基尔德。

由于莫扎特和他父亲对于金钱和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父子关系也开始紧张。利奥波德不能容忍儿子邋遢、骄傲、情绪化和在金钱上挥霍无度的生活习性。他知道儿子是个天才,希望莫扎特除了音乐之外,在经济和人际关系上也能高人一筹。利奥波德深知财富可以带来舒适的生活和社会地位,能成为大财主是他的向往。而莫扎特只希望有足够的钱让自己拥有自由,不必向贵族卑躬屈膝,不必委屈自己为自己那些肥胖、无趣又毫无音乐细胞的女人授课,能够自由地写自己喜欢的音乐,尤其是他所钟爱歌剧。

莫扎特确实不善于理财,经济拮据一直是莫扎特一生挥之不去的噩梦。他经常身无分文,入不敷出,老是在寻找丰厚的终身职位以求一劳永逸,不再为钱财担惊受怕。但欣赏莫扎特的贵族总是送他一些无用的礼物,而非实实在在的金钱。然而当莫扎特稍有进帐时,他从不曾想到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这使他成年后的生活非常艰难。

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生活和创作都不如意。1781年,慕尼黑的嘉年华会请他写一部歌剧,莫扎特向大主教请了六个星期的假,去慕尼黑专心创作了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尼欧》(Idomeneo Re di Creta)。歌剧在慕尼黑立即造成轰动,莫扎特趁机留在慕尼黑享受成功的甜美果实,不愿再回萨尔茨堡。

六个星期的假最后延长至四个月,大主教忍无可忍,下了一道命令要莫扎特立即回萨尔茨堡。在萨尔茨堡,柯罗瑞多大骂莫扎特是"他所认识的最放荡的一个,"骂他是"流氓、恶棍、四处游荡的无赖。"尽管莫扎特对从前对他极度容忍,但这次再也忍耐不下去了。1781年6月8日莫扎特毅然和柯罗瑞多大主教决裂,宣布辞去在萨尔茨堡的职务,从此终获自由。

"人心高贵,也可以成为贵族。""虽然我失去爵位,心中却比有许多爵位更觉得荣耀。而且不管是仆役或伯爵,只要侮辱我的,都是无赖。"这是莫扎特对这件事的最终态度。

现在莫扎特搬到维也纳,寄宿在韦伯家。韦伯先生已经去世,没有留下分文给他的太太和四个女儿,莫扎特曾经爱慕的阿劳西亚已经他嫁,韦伯夫人除了靠房租的收入之外,就靠女儿女婿定期给她的一笔丰厚的款子度日。

韦伯夫人是个有心计的女人。虽然莫扎特曾心爱的那一个女儿已经出嫁,但她想设计莫扎特娶她四个女儿的另一个。为了这个缘故,韦伯一家对莫扎特照顾得无微不至。幸好韦伯家的一个女儿康斯坦采勇敢且善解人意,尽管她当时十八岁,相貌不怎么美,但莫扎特很喜欢她。

这段时间维也纳待莫扎特不薄。他有好几个固定的课可以上,而一次六达卡特(当时欧洲的货币单位)的报酬算是不错的。莫扎特心情愉快,工作努力而且无忧无虑。他出版了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并不时举行了一些反应热烈的音乐会。莫扎特在1781年12月24日受到奥地利皇帝的邀请,和穆西奥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举行了一场音乐史上重要的竞技。克莱门蒂对莫扎特的表演有如下的看法:

"我从没听过有人象他演奏得这么幽雅而充满智慧。我尤其对他弹的一段慢板部分以及几段由陛下指定主题、要我们互相伴奏的即兴变奏曲大为着迷。"

7月份,莫扎特奉命写作一部歌剧《后宫诱逃》(The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lio)。歌剧叙述了一位美丽的西班牙女子被土耳其司令官囚禁在后宫,最后为其爱人所救的故事。莫扎特用德语脚本写这部歌剧,这在当时是一大创举,因为在这以前所有歌剧脚本一直都用意大利语。在《后宫诱逃》一剧中,莫扎特首创歌剧第一个真正的"角色"。在这以前的歌剧角色一直是歌手炫耀声音的媒介,不必演得真实。但在《后宫诱逃》一剧中,莫扎特把一个名为奥斯敏(Osmin)的土耳其仆人这个角色塑造得非常生动。莫扎特身处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接受着听众的喝彩和崇拜,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

《费加罗婚礼》与《唐乔瓦尼》

婚后,莫扎特进入一个成就辉煌的时期。他并不在意没能在宫中拥有一个安稳的职位,他悠游自在地做一个自由的作曲家。虽然意大利人试图在第一幕以嘘声和倒彩来破坏他的歌剧《后宫诱逃》的首演,但这对他的生活仍旧毫无影响--他有足够的学生,可以以教学为生,他可以利用教完课的下午和晚上作曲。

1784年春天,莫扎特病倒了,而且情况相当严重。据最近研究莫扎特死因的权威报告指出,莫扎特是受到一种链球菌的感染。这场大病使莫扎特的肾受到严重而永久的伤害,并成为他七年后致死的病因之一。

1785年的春夏期间,莫扎特准备创作一出新的歌剧《费加罗婚礼》。该剧取材于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创作,歌词由罗伦佐达庞特(Lorenzo da Ponte)创作--一个光芒四射、活力充沛的意大利诗人,在维也纳撰写歌剧歌词多年,而皇帝刚给了他一个官方剧场诗人的职位。他可以说是维也纳最好的歌词作者,一位朝气蓬勃、极为优秀的作家。对莫扎特来说,庞特是位极佳的合作伙伴。莫扎特最伟大的三部歌剧《费加罗婚礼》、《唐乔瓦尼》(Don Giovanni)、《女人心》(Cosi fan tutte),皆由庞特作词。许多人都在想,要是当时这两个人没有如此幸运地相识及合作,歌剧史不知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费加罗婚礼》叙述一位名叫费加罗的穷作家,为了糊口从事理发事业,是一位西班牙贵族的理发师兼侍从。剧中费加罗最重要的一段话是:

"伯爵大人,因为您是位贵族,所以就认为自己是个天才?……权贵、财富、阶级、影响力,这种种使一个人引以为傲!这么多的好处,您到底是怎么挣来的呢?您除了出生时要费了点劲找对人家,什么也没做。撇开这点,您不过是个平庸之人。然而,迷失在凡人群中的我,为了糊口所耗费的精力和脑力,恐怕要比过去数百年来治理整个西班牙的心力要多的多!"

这几乎就是莫扎特本人的声明。1786年4月28日,《费加罗婚礼》准备首演。莫扎特相当的紧张,因为仇敌萨利里领导的一些意大利籍宫廷音乐家,决心要使这部歌剧惨败。后来首演推迟于5月1日举行,虽然受到那些意大利人恶毒的阻挠,演出仍然大获成功。5月至12月期间,《费加罗婚礼》重复演出了九次。

事实上,第一个真正肯定莫扎特天份、并给予合理待遇的城市不是维也纳,而是波西米亚的布拉格。自从1783年布拉格民众听了《后宫诱逃》后,他们的耳朵就再也听不进其他作曲家的曲子了。当《费加罗婚礼》于1786年12月在布拉格演出时,引起空前的轰动。莫扎特到达布拉格后,接受了布拉格人民无限敬重、爱戴及如雷的掌声。布拉格人民给了他无比的信心和另一项任务:创作另一部歌剧《唐乔瓦尼》。

10月29日,莫扎特偕康斯坦采来到布拉格参加《唐乔瓦尼》的首演。整个城市再度为莫扎特的音乐疯狂、沸腾。关于这部歌剧的小趣闻是:在首演的前一天晚上,莫扎特还没有完成歌剧的序曲。但他毫不在意地出席了一场盛大的晚会,深夜才尽兴而返。第二天清晨七时,他竟然完成了序曲。因此难怪世人说,莫扎特的音乐,早在脑海里完成了,剩下的工作,不过是将记忆里的东西抄录下来罢了。

莫扎特的父亲没有和儿子一起享受成功。1787年5月28日,他在萨尔茨堡寂寞地去世,而莫扎特连父亲的葬礼也没能参加,因为当时他生重病,根本没有办法赶回萨尔茨堡。

1787年底,名满天下的莫扎特终于被指派为皇家宫廷作曲家。虽然薪水微薄,但至少是个保障。莫扎特最终以三十一岁之龄,达成了父亲对他的殷切期望,尽管他的父亲已无缘目睹。

脑海里是贝多芬的钢琴三重奏,手下敲出关于莫扎特的文字,感觉挺有趣。

在莫扎特(上)里介绍了他的绝世天赋之后,有朋友问我不知道莫扎特的父母是怎么看这个神童的?这篇就用这个话题作为引子好了。

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家、教师、理论家,他的音乐方面的学识和修养是很全备的,莫扎特六岁时他开始带着他这仿佛有着神之光环的小儿子出去巡回演出,并从此停不下来,莫扎特的童年就是在马车上、贵族的家里、宫廷里,和他的小提琴、键琴一起度过的。

然而莫扎特的音乐会和现在我们通常看到的不同,他的父亲有才华但也很贪婪,把他和比他年长五岁的姐姐安娜(也是那时候非常有名的键盘演奏家)作为神童到处展览,这是多么了不起,多么荣耀的事!这个小孩子吸引着任何人的视线,他仿佛不用别人教就样样精通,能演奏键盘乐器,能拉弦乐,能作曲,能即兴,随便一个人一屁股坐到键琴上,让他说出碰到了哪些音,他说的一个不错。蒙上他的双眼让他表演盲弹,也自然不在话下,但他毕竟是个儿童,父亲用他赚钱,毫不为耻,并认为理所当然,旅行一定程度上损坏了莫扎特的健康,也夺去了他的童年和一部分人格健康正常发展的机会。

莫扎特长大后是颇为怨恨父亲的,虽然留于世间的书籍上似乎不提,但从他的一些行为、以及书信中可以嗅到。且他们之间的一些信件里表现出来的一些莫扎特精神上的问题,似乎并不能像他的才华一样引起世人的关注。

莫扎特小时候主要弹奏古钢琴、管风琴、大键琴,到21岁时才开始专门弹钢琴,但那时候的钢琴和现在是有很大区别的,音域、音质都有差异,和我们的钢琴相比,莫扎特那时的简直像玩具。但他的第一次公开钢琴演奏已经一鸣惊人,当时他的母亲的家信中说:“这里到处都是钢琴,而他居然会弹得那么超群,从来没有人听过这么精彩的演奏,凡是听到的人都说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

对于钢琴,莫扎特肯定有过一番很深的研究,并且很有自己的想法,这在他以下的一些信件的段落中可以看出来:“。。。施泰因的琴的止音效果比里根斯堡的好多了,我重重地敲下去后,不论手指留在键上还是抬离,声音一发出就会停止。不论我怎样触键,音色总是均匀的。。。他的琴之所以优于其他琴是因为装有擒纵器。造钢琴能想到这一点的,可谓百里挑一。。。我在那里视奏了比克的一首奏鸣曲,不太好弹,而且照例枯燥乏味,我实在无法形容乐长和管风琴师的惊讶,他们不断在胸前划十字。。。我弹了好几首我的六首奏鸣曲,全部是凭记忆弹的,在施泰因钢琴上弹来效果精美极了。”

莫扎特的信中有大量而详细的关于他对当时的键盘乐器的看法,他在欧洲演奏的声誉和作曲是一样高的,他一直演奏到去世前夕(只有35岁),他是被葬在贫民公墓的,但不是因为他不受重视,只是他仿佛没有去利用他的名望,而且他和妻子都不善理财,赚钱虽不少但也浪掷一空,去世之前非常穷,但也还是雇佣人,有马车,去温泉疗养。

但是莫扎特并不是一个对其他钢琴家友善的人,他可以说是非常刻薄的,也许在他看来,乐器演奏实在是太简单了,他丝毫不理解那些可怜的、费尽心机也无法做好的人。他曾无数次在他的信件中对别人的演奏加以讽刺,“哈哈大笑”、“把我都要笑死了”这样的用语屡见不鲜,比如他曾这样描述一个叫汉姆的女孩:“她肯定有天赋,才学三年就能弹得那么好,但是她弹琴时给我的感觉很难表达,她奇怪地做作,直僵僵地坐着,长长的手指怪模怪样,我忍不住要哈哈大笑。”

总之,他对资质平平的人毫不同情,而是随时可以笑死的。

何止是那个女孩呢,他还回忆了那个造钢琴的施泰因的女儿,她只有8岁,也是个被誉为神童的人,长大后还是贝多芬的好友,但是在莫扎特的描述中她是这样的:“谁要是能看到她、听到她弹琴而不失声大笑,准是和她父亲一样是块石头。她不坐在键盘的中间位置上,而是对着高音区,便于她动来动去,扮鬼脸,她转动着眼珠傻笑,重复一个经过句时,第二遍总是弹得更慢些,如果有第三遍,那就更慢了。弹经过句时,手臂抬得极高。。。而且十分夸张、笨拙。最好笑的是弹到应该像油在流的地方时(“像油在流”似乎是莫扎特对于演奏某些效果时的最高赞誉,他是用这个词来不停形容自己的。)需要换指,她却懒得动脑筋,干脆不弹那些音了,提起手来,再舒舒服服地接下去。。。她在尽量让自己的手变得沉重。。。她永远也达不到音乐中最根本、最困难、最主要的要求——节奏,因为她从小就千方百计不按照节拍演奏。。。”

写到这里后,接着他很重要的一段话来了,这段话虽然是又一次的自夸,然而点出了他对于自由速度和严格节拍的很重要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到今天还有争议并且很难把握得恰到好处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划分大师和普通钢琴家的界限的:“。。。人人都对我的节拍之严格感到惊讶,这些人不懂,在adagio中弹自由速度时,左手应该继续严格按照节拍演奏,他们却总是左手跟着右手走。”

肖邦是驾驭自由速度的高手,他和莫扎特的理念是一样的,这是此篇的题外话了,以后会再论述。

抛却以上讽刺性的语句,我们可以读出他的很多基本观点:他不喜欢抬高手臂,喜欢手腕放松,手指贴近琴键。并且不会做过分的力度,连奏要“像油在流”,从不遗漏一个音符,节奏要无可挑剔,但他也会用自由速度,并且他的方法是高超的:左手保持基本节奏,右手进行变化,而不是让左右手同时变化,从而丧失整个节拍的感觉。他的要求很难做到,他所做的应该是节奏易位但不失去基本脉搏。

他对人最恶毒的评论大概就是:“。。。眼睛来不及看,手来不及弹,那有什么用?那样的视奏和大小便没有两样(实际上他用了对大小便更通俗的写法,我就不照写了)。。。受不了,你能想象吗?。。。这能算是音乐吗,视奏的艺术是什么?在于按乐曲应有的速度演奏,每个音符包括装饰音一个不漏,谱子上写什么你就弹什么,表情和趣味得当,让人家以为这是在演奏自己的作品。”

关于“趣味”这一词,他甚至比“像油在流”更喜欢,对于这个字眼我们已经很难下定义,因为我们隔了两百多年后无法看到当时的最佳趣味是怎样的,更何况时下的音乐演奏已经越来越流水线化、失去个人风格,并且在当今和古代相比可能算得上是“恶俗”的大众喜好中,对于那些已有如云烟般散去的高贵典雅只能捕风捉影、自行在梦中想象了。(待续)

  2006年是伟大的音乐天才沃尔夫冈・阿玛杜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奥地利政府已将2006年定为“莫扎特纪念年",并成立了专门的纪念委员会。莫扎特在其三十六年短暂的一生里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25部钢琴曲、26首弦乐四重奏曲、42首小提琴奏鸣曲、22首钢琴奏鸣曲、15部弥撒曲,以及其他乐曲共626部之多。如果将这些作品全部演奏一遍,需要200个小时。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莫扎特对后世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并给世人留下了巨大的音乐和精神财富。

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的活动从2006年元月1日开始,当天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特别演奏了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从而拉开了纪念活动的大幕。元月27日至29日在维也纳市中心的斯特凡大教堂、城堡话剧院等20多个演出场所举办了100多场音乐会、室内音乐会、歌剧歌曲演唱会、教堂音乐会、诗歌朗诵会、报告会和放映**等纪念性活动,并在维也纳国家图书馆里举办莫扎特最后的音乐手稿《安魂曲》特展。为了让更多的民众接触并了解莫扎特,纪念委员会专门在市中心斯特凡大教堂前的广场上搭建了一座大帐篷,作为纪念活动的信息中心并预售各项活动的门票。维也纳市博物馆和维也纳及下奥地利州银行也出资并专门又从欧盟申请到800万欧元将位于斯特凡大教堂后街5号的莫扎特旧居修缮一新,并将这四室一套的住房辟为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纪念馆。莫扎特从1784年至1787年曾在此居住并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该纪念馆从元月27日至29日连续三天免费开放。维也纳市政府还投入了950万欧元将安葬音乐天才莫扎特的三区圣・马克斯公墓重整一新,供莫扎特音乐的爱好者们前去凭吊,同时还组织安排了5条穿越维也纳市大街小巷的观光旅游路线,以便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们寻觅莫扎特的历史踪迹。

维也纳将在2006年5月7日举办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马拉松大赛。主办者此次别出心裁将这次马拉松大赛的 口号 定为:跑步维也纳,享受莫扎特。莫扎特的音乐将随伴着参赛者跑完全程。获胜者将能得到著名指挥祖宾・梅塔执棒,钢琴大师布赫宾德弹奏的莫扎特钢琴音乐会的入场券。为了让平时没有机会和条件进入音乐厅或歌剧院的人们也能够欣赏到莫扎特的音乐,纪念委员会还专门邀请了在维也纳学习音乐的各国大学生组织学生乐团,计划从2006年5月至9月在维也纳的街头和广场演出330场露天音乐会。奥地利广告公司也特聘美国好莱坞影星、奥斯卡大奖获得者杰瑞米・艾恩斯担任奥地利13集音乐广播剧《莫扎特逸事》的主播人,该剧主要在萨尔茨堡和维也纳录制,现已有200多家广播电台申请播放,估计全球听众将达数百万之多。

萨尔茨堡是莫扎特的故乡,今年也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萨尔茨堡在2006年将要举办260场音乐会,上演36场歌剧,举行55次纪念莫扎特的弥撒以及举办8个有关莫扎特的展览和400场少年儿童活动及研讨会等。其中最大的展览《万岁―莫扎特》于2006年1月27日在萨尔次堡市中心的总督府博物馆举办,观众能观赏到莫扎特的音乐手稿、亲笔签名、信函以及莫扎特的珍贵油画和莫扎特使用过的乐器。2006年7月至8月举办的萨尔茨堡艺术节将会把奥地利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的活动推向高潮。在其艺术节举办的六个星期内各国音乐家云集萨尔茨堡并首次演绎莫扎特的全部音乐作品和歌剧作品,其中包括莫扎特11岁时创作的歌剧《阿波罗与风信子少年》。萨尔茨堡市新改建的拥有1650个座位的莫扎特剧院也将于2006年7月23日举行开业典礼并上演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此,萨尔茨堡市和萨尔茨堡州政府共拨款1000万欧元资助全年的纪念活动,后又追加700万欧元将穿越萨尔茨堡市的萨尔茨河上游的圣・吉尔根镇内莫扎特外祖母的故居修整一新。据预测,2006年前往萨尔茨堡旅游的观光客将会达到500万至700万人,在萨尔茨堡过夜的游客能达到200万人。

2006年上半年恰逢奥地利担任欧洲联盟轮值主席国。欧盟也为纪念莫扎特慷慨解囊,共投入50万欧元在萨尔茨堡、维也纳和德国的奥格斯堡(莫扎特父亲的出生地)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德国和瑞士的广播电台也加盟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纪念活动,特聘奥地利著名话剧演员克劳斯・白兰道 2006年每日在广播电台朗诵一段莫扎特的日记或信函。

贾建新中国驻奥地利使馆文化参赞

(责任编辑张 萌)

给分吧 我这是最全的~~~

1《唐璜》(K 527)序曲 / **开场

2 第25交响曲(K183)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自杀被发现

3 弦乐小夜曲 (K525) 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为神甫弹的第三首曲子

4 F大调快板 (K33B)/ 幼年莫扎特先用古钢琴后用小提琴所演奏的曲子

5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 莫扎特离开康斯坦察跑向音乐会

6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七乐章(终乐章)/ 莫扎特结束指挥小夜曲

7 第10小夜曲(大组曲)(K361)第三乐章 / 萨利埃里查看莫扎特的乐谱

8 G大调钢琴变奏曲(根据萨利埃里的作品——“我亲爱的阿东尼” 改编) (K180)/ 莫扎特提到的改编的萨利埃里作品

9《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咏叹调“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 (Non piu Andrai)/ 莫扎特为约瑟夫二世演奏时,改编萨利埃里的为约瑟夫二世所写的小曲。

10《后宫诱逃》(K384)中的咏叹调 “不论什么样的惩罚在等我”(Marten aller Arten)/ 《后宫诱逃》演出中,女高音独唱。

11《后宫诱逃》(K384)中的终曲“萨利姆万岁” / 《后宫诱逃》演出中,4人坐船离去

12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在莫扎特的婚礼上

13 长笛和竖琴协奏曲(K299)第二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4 第29交响曲(K201)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5 为两架钢琴所写的协奏曲(第10钢琴协奏曲)(K365)第三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6 为小提琴和中提琴所写的协奏曲(K364)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7 c小调弥撒(K427),Kyrie / 萨利埃里阅读康茨坦察带来的莫扎特手稿时

18 第15钢琴协奏曲(K450)第三乐章 / 莫扎特走在回家的路上

19 《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进屋后看到了父亲

20《后宫诱逃》(K384)中的禁卫军合唱 / 莫扎特一家换上假面具

21 德意志军歌(K539)/ 假面舞会上的背景音乐

22《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在假面舞会“受罚”弹琴

23《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巴赫”的风格演奏

24《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被翻转过来演奏

25《后宫诱逃》(K384)中的二重唱“酒神颂”(Vivat Bachus)/ 莫扎特以“萨利埃里”的风格演奏

26《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莫扎特边写作边玩台球

27 第22钢琴协奏曲(K492)第三乐章 / 莫扎特在为皇帝举办的露天音乐会上

28《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萨利埃里溜进了莫扎特的房间

29《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费加罗和苏珊娜的二重唱" Cinque" / 莫扎特指导《费加罗婚礼》的排练

30《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芭蕾音乐"Ecco la Marcia" / 歌剧院总监撕掉了乐谱

31 同上 / 莫扎特得到约瑟夫二世的许可后配以音乐再次演奏

32《费加罗婚礼》(K492)中的终曲"Ah tutti contenti" / 约瑟夫二世打哈欠时

33《唐璜》(K527)第二幕终曲 / 莫扎特得知了父亲的死讯

34 同上 / 莫扎特指挥《唐璜》

35 第20钢琴协奏曲(K466)第一乐章 / 萨利埃里佩戴死亡面具的来到莫扎特住所

36《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打开房门时

37《安魂曲》(K626), Introitus / 康茨坦察询问莫扎特

38 同上 / 萨利埃里计划害死莫扎特

39《后宫诱逃》(K384)、《费加罗婚礼》(K492)和《唐璜》(K527)中音乐改编的喜剧音乐 / 莫扎特全家观看演出

40《安魂曲》(K626), Dies Irae / 莫扎特深夜写作时听到了敲门声

41《魔笛》(K620)序曲 / 莫扎特发疯似的在屋中跳舞

42《唐璜》(K527)开场的和弦 / 莫扎特开门后见到了带死亡面具的人

43《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 莫扎特摸出房间

44《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Das Kling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弹琴

45《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 Ein Madchen"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唱歌

46《魔笛》(K620)序曲 喝醉的莫扎特在酒馆与一些喝醉的女人

47《安魂曲》(K626), Rex Tremendae 酒后的莫扎特走在街上

48《魔笛》中的咏叹调”der Holle Rache" 莫扎特的岳母训斥莫扎特

49《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Ein Madchen" / 莫扎特为《魔笛》的演出伴奏

50《魔笛》(K620)中的咏叹调"Pa pa pa " / 莫扎特被萨利埃里抬上马车

51 德国舞曲(K509)/ 康斯坦察在舞会上

52《安魂曲》(K 626), Confutatis / 萨利埃里协助莫扎特写作安魂曲

53《安魂曲》(K 626), Lacramosa / 莫扎特离世、出殡

54 第20钢琴协奏曲 (K466) 第二乐章 / 萨利埃里被推出房间,响起莫扎特的笑声,影片结束

对于广大的家长朋友们来说,莫扎特几乎就是“胎教音乐”的代名词。

他的音乐被赋予了“提升智商”、“开发大脑潜力”、“提升记忆力”等等功能。K448这串编号相比之“钢琴奏鸣曲”,更像是某种提神补脑的灵药。

听莫扎特能开发大脑智力的说法是媒体们提出来的。

根据对Francis Rausche采访显示,论文发表后,无论是媒体还是唱片公司都一窝蜂似的找到了他们。媒体嗅到了爆款标题,唱片公司嗅到了商机。

美联社、波士顿邮报、晚间新闻等等纷纷类似“听莫扎特能让你更聪明”的主题发表内容。一年之后,各大唱片公司纷纷将莫扎特的专辑重新打包上架,只不过标题换成了“用莫扎特音乐开发大脑”等等。

空间推理能力的提升可能完全是由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引起的。如果某种类型的音乐让我们感觉更快乐,那么我们就会有情绪的改善,而让我们悲伤或孤独的音乐则相反。当我们快乐时,我们会充满活力,最终会更加投入,从而在空间测试中取得更好的表现。

虽然莫扎特的音乐在某些科学研究中确实展现出了一些独特性(对动物迷宫实验的刺激、对癫痫症的抑制)。但是在刺激大脑功能这一点上,不必非得是莫扎特,只要听喜欢的音乐,就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所以,对于家长朋友们来说,与其费尽心思给孩子搞胎教音乐,不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孩子欣赏音乐、热爱音乐的能力。毕竟,只有让孩子真正喜欢自己在听的音乐,才会得到大脑能力上的提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8297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5
下一篇2023-11-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