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遇见散文

那年遇见散文,第1张

那年遇见散文1

一如既往地,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升起,慢跑在校园潮湿的水泥道上,面向初阳,微笑。迎合着那一叶叶的飒飒声,哒哒转弯,与一袭清香撞个满怀!

就这样,燃烧了年华激情,演绎了荒诞岁月闹剧!在此刻想起,仅仅是,那年,我遇见了你!

那一树的花开,凋零了一世繁华,被风吹散的唯美,是否也会让你黯了心扉。

曾经的时光不老,我们不散,成了飘在风中的一句谎言。你匆匆路过我的城池,空许一场虚无的地老天荒,又让我回到最初的起点。我只是你红尘中的一次错爱,不是你想要的归人,我只是你偶尔贪恋了红尘烟火、无意间许下的承诺。终了,还是无法一起细水长流,把风景看透;也不能携手天涯,共话桑麻

春风吹来点点雨花

是飘荡在我心中对你杂乱又莫名的牵挂

那覆在花边的晨露

是我对你的想念——

却不能轻易泛出的泪花

人群中

我常常用沉默来掩饰自己不堪一击的坚强

用刻意的不表达释放压抑的潇洒

窗外的雨

涩涩的遮掩了我的脸颊

回忆的泪顺势而下

喜与悲

亦真亦假

也许

你是我前世的记忆

岁月匆匆轮回将你化作沉沙

今夜

你带着款款深情

唤醒我流连的记忆

坠落雨间

我在寂寞的长廊独行

只是因为你化作沉沙

蒙了眼、割碎了心

那年,我遇见了你

站在红尘的深处,回首看着旧日的足迹,曾为了一场雨荒芜了心田,也曾为了一朵花开而低首等待。缘起缘落,是岁月里湮灭不了的记忆。

动过心的相遇,时光会记得;

受过伤的心,流年终会忘却;

偶遇过你的悸动,记忆会安抚。

时光太瘦,指缝却不够狭窄。一个不经意,流年已把故事写好了结局,有些人注定要消散在清风明月里,再怎么刻骨铭心的记忆,总会在未来的某天被光阴的风吹地无影无踪。

我们,在花季里邂逅,在雨季里牵手,又在沧桑岁月里分离。想再一次见到你安好的模样,只为确定你尘埃落定的幸福。

从此,天涯陌路,后会无期

那个走散在人潮中的背影,谢谢你在最美的时光陪我走过。

那年遇见散文2

20xx年7月9号下午,我跟随支部的实习社会实践队来到三下乡的基地——廉江市营仔镇圩仔村。身为三下乡调研组组长的我,在组员的帮助和配合下,去往基地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所有的资料和安排好相关的一切工作。7月9号早上整装待发,等待着即将到来的9天三下乡的生活,期待在一个陌生的时空里不一样的生活,尤其对调研活动充满热情。我很希望调研工作能出色地高质量完成。

7月10号下午,我们的调研活动正式开始,我带领组员走进村子寻找儿童做问卷调查。出发之前,队长和各组组长一直叮嘱着我们要注意人身安全,天黑之前一定要回到基地。听着他们的叮嘱,看着他们担心的表情,我和组员都很感动,有种被家人般的温暖包围着的感觉,就好像是冬日里假日的早晨,灿烂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折射,烘托出一室的温暖。我向他们保证我们一定会平安回来的,让他们放心。

有人说:“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大起大合,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是的,我从未想过我会在这一片陌生的土地上遇上一群纯真而又懂事的孩子。他们是中国的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把他们留在了农村家里,由老人照顾着。

7月11号下午,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找到一对兄弟作为调查对象,哥哥11岁,弟弟7岁。当我问及是否知道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哥哥告知我,父母要挣钱回家盖房子,这样他们一家子就可以住进楼房了。哥哥说这一番话的时候,我看到他脸色流露出来的是对和父母一起住进新房子的憧憬。我真心希望他们一家子能早日住进新房子,过上小康的生活。随后,我问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的回答让我备受感动。哥哥说他长大了想当“水泥佬”(建筑工人),“因为我想建很多房子给别人住,这样别人就不用和我一样住在瓦房”,他的这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而弟弟的回答是想当老板,要挣很多的钱给父母。我分明看到弟弟的一双灵动的眼睛,透出来的是纯净的眼神,他那么地明白事理,那么懂得父母的艰辛,7岁的孩子就懂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时,我忍住想哭的冲动,微笑地说“你们真乖!”,是的,他们真乖,他们是我在过去18年里没有遇到过的让我如此揪心、如此心疼的孩子。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我用镜头拍下他们纯真的脸孔,我想,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们的样子,他们说过的话。

天黑之前,我和组员平安地回到基地。虽然很疲惫,但每个组员毫无抱怨,我们互相分享着彼此的收获,分享那些让我们感动、难以忘怀的人儿和故事。我们之所以选择研究留守儿童的问题和对策,不是因为同情他们,而是我们希望他们能得到社会上更多的关爱,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能加入到帮助留守儿童的团队中,为留守儿童带去希望、力量、勇气、健康和快乐。

此时写着这篇心得,天已经完全黑了,但黎明始终就在前方。我相信,我国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的前途是光明的!青春三下乡,三下乡在进行中,只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你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感动。

那年遇见散文3

那年遇见你,青杏正小,南燕含泥,春雨轻拂,花落满地,在夜里。探落地窗外,正一轮暗月。我在喝茶,你在读诗,一灯红,两心相惜。

那年遇见你,在江南的油菜花里。我远远看你,你远远看我,嫩绿沾衣,清香扑鼻,风柔着你的裙子,像一只采花的黄鹂。小径阡陌,你迷路在我的怀里。

那年遇见你,我正风雨兼程,远方江阔云低。你在一只琵琶曲里失意,我看见你,想到你竟在这里,使然一种等我的意义,两颗受凉的心正需要慰籍,相拥在客船里。

岁月无痕迹,当我们蓦然回首你,翻阅着自己的心灵,在我的生命中总有一段段记忆,留下深深的痕迹。每当我们想起,心里总涌动着一丝久违的冲动,这便是回报你,感动你。

缘分给我们了生命的意义,很多的分离是新的开始,能相守一生和拥抱过一次,都是一种生命的感激。如春天再好也要被夏天代替,但没有春天就没有人生的美好四季。

“真想捧一把鲜花,送给你,你的胸怀像这火热的土地;真想揽一缕春风,拂向你,是你陪我走过风雨四季;真想把我的爱情,献给你,是你承诺手牵手不分离;因为你爱我,不离弃,我才感动你;因为我爱你,真心意,我才感动你;不管我走到哪里,你在我心里;不管你多么沧桑,我深爱着你;不管你是否想起,我把你永记。我用一腔的热血爱着你,我用火热的激情感动你”。这首《感动你》的歌将伴我到生命止息。

那年遇见散文4

还记得,我们初遇时,难忘的那一天。

秋雨萧萧,秋风瑟瑟。一片枯黄的落叶,在风中,犹如蝴蝶的断翅一般,飘飘然地坠落。轻轻悄悄的,躺在我的脚边,发出一阵轻微的叹息声。天上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喧闹,显得那样黯淡无光。就如同我的心情一般,是一片的黑暗、落寞、苦涩。

一分!就差一分!就差一分我就可以考入市重点中学!梦想在这里破裂,消散。无奈的我只能以一分之差落入了第二志愿。我在心里叹了一口气,早知道就再认真一点了!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啊!我一边走路,一边漫不经心的踢着脚边的落叶,发出“沙、沙、沙”的声响——我喜欢这声音,在空荡荡的小路上,我至少能感觉到我的存在。‘

那年遇见散文5

还记得,我们初遇时,你温柔的话语。

“你也很无聊吗”一个声音响起。我吓得一惊,呆若木鸡的站在那里。恐惧开始在我身上蔓延,我的头皮开始发麻,脊背一点一点地开始僵硬,大脑也停止了运转。就这样僵持着。

良久,一个声音由远而近,听起来,像是轮子转动的声音。一个轮椅突然出现在我的视线里。 “小声点,我又不是坏人!”我这时才看清了她的面貌:白皙的皮肤,细细的眉毛,一对迷人的大眼睛,柔顺的如泼了墨一般的长发,一双白嫩的小手搭在轮椅的扶手上。太美了,我不禁赞叹。

“过来陪我聊聊天吧。交个朋友也不错啊。”她的声音清脆而且悦耳。“我的腿刚刚瘫痪时,我感觉自己的天空塌了一大片,我对生活几乎绝望了。和我相比,你要好得多吧。不要对生活失望。你的这点小挫折算什么呀”她似乎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思。后来,我们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从对方的姓名,到学习,到生活,再到未来的志向……。那一天,我们在愉快的谈话中结束。

那年遇见散文6

光秃秃的树干萌发出了新叶,小草从土地里探出了脑袋;水藻绿了起来,鱼也多了起来;天上又充满了鸟儿们的欢声笑语,太阳暖和和的照在大地上。

我忽然感觉,自己好像长大了许多。此后的我,绝不自卑!也绝不悲伤!

我庆幸——那年深秋遇见了你。

  乡村,总是美丽的,到那街上去走一圈,古老的草屋,乡村人的果园、菜地,都有一种浓郁的乡村风情。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描写乡村蛙声的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赏。

  描写乡村蛙声的抒情散文:蛙声悠扬

 屋的西边是水塘,水塘的那边是水田,水塘和水田里有咕咕呱呱的蛙声。这夏日夜晚的蛙声啊,起起伏伏,长长短短,有的老迈,有的稚嫩,有的粗犷,有的清脆,它越过水岸,穿过院子里的树枝,传到家门前的操场上来了,传到整个村子里来了。

 蛙声悠扬。悠扬的蛙声在乡村夏日夜晚的每一个角落里响起,是乡村里最宏大的交响乐。躺在竹凉床上,看着天上的星星,乘着凉,听着蛙声,这场景里的人们该有着怎样的闲情逸致啊。有时走在田埂上,那就如同走进了声音的海洋中一样了。蛙声从身边的稻田里,从远处的夜空里,载浮载沉地,一浪一浪地,漫过来,漫过来,脚在蛙声里潮湿起来,身子在蛙声里凉快起来,思绪在蛙声里清爽起来。就这样踏着蛙声一路走过去,身心轻快,精神轻松,脚步轻捷。夜深了,乡村沉寂了,田里的禾苗在悄悄地生长着,水里的月亮在悠悠地摇晃着,蛙的交响乐仍然在不知倦怠地演奏着,把整修的乡村,把所有的水塘和稻田全都淹没了……

 哦,我故乡悠扬的蛙声啊,我已经很有些年头没有听到过了。

 朋友的家住在新城区,那是从农田里刚刚开发出来的一片区域,街道两边的房子还连着农田。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说:“晚上坐在窗前,在灯下看书,有一阵阵的蛙声悠悠地传来,真美妙啊。”他感叹着。他也是一个爱听蛙声的人,因为他和我一样是在农田的蛙声里长大的,多少年后再次听到蛙声,乡土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同事的家在城东,依傍着一片水塘。水塘是自然形成的,面积很大,塘里有水藻,塘边有野芦苇,完全还没有人为开发的痕迹。房子的二楼对着水塘有一个平台,平台上有不锈钢的栏杆。晚饭后主人把我们领到平台上休息。一上去我就听到了蛙声,我走近栏杆,斜依着,谛听着。栏杆前面,水塘上方,有月亮悬挂,呈现的是皎洁、宁静和深邃;凉风吹来,可隐约听到苇叶的窸窣声;夜鸟飞过,扇动的翅影掠过水面,惹波心荡漾。“凭栏临风,把明月看了,又听蛙声悠扬。”我吟出不是词的词句来。这真是一个好去处啊!可惜的是这已经成了过去,现在,那房子已经拆了,那自然的水塘正在开发着,那里将建成的是一个公园。按照人的意愿布置的水塘里还会有悠扬的蛙声传出吗在以后的日子里,在我生活的这个小城里,我还能找到一个能够听到带着水气、土气和自然灵气的蛙声之处吗

 想听蛙声。

描写乡村蛙声的抒情散文:远去的蛙声

 故乡的夏夜,宛若一首朦胧的长诗,扑朔迷离,又像一个传奇的童话,诡秘斑斓。如水的月光亲吻着连绵的山峦、茂密的丛林、欢快的小河、宁静的房屋,一切都那么意韵悠深,一切都那么温馨醉人。漫步在家门前蜿蜒的小路上,满怀逃离闹市喧嚣嘈杂的静谧和惬意,聆听曾经点缀出童年色彩的蛙声,遥望回荡在澄澈夜空中那支流动的音符,重温珍藏在心底那段最甜蜜最美好的光影,实在是一种销魂落魄的悠然自得。

 这就是乡村的月夜,也是乡村的夏夜。

 调皮的星星在湛蓝的苍穹眨着明亮的眼睛,多情的柔风偷偷地撩拨着花草树木漂亮的裙裾,也抚摸着我的飘飘长发与湿润的肌肤。恬静中写意着和谐,淡雅中流淌着诗意,如此曼妙的夜色,谁又能说不是一个天造地设的自然大舞台呢我正准备驻足寻找舞台中的主角,突然,感觉耳边萦绕着串串明快的蛙声,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恢弘,时而委婉清纯,酷似一曲饱含着浓郁泥土气息的交响,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音乐大厅名流大师合奏的高雅,但它不加修饰的原声演唱带给人的乡村野趣,田园风情,再权威的音乐大家,也无法抵达的境界。借着明亮的月光,我想一睹这些歌手的芳容,循声走近草丛,走近河畔,可一只蛙影都没发现,但我并不觉得失望,反而有种意外的欣喜,如果人也能像蛙独隐一隅,不在意自己是谁,只在意为的是谁,生活中还会有世态炎凉还会有名利权誉的纷争吗我不忍心再去打扰这些痴情的歌者,与月亮,与星星,与身边所有的朋友一起静静聆听,一起沉沉陶醉,一起乘歌而飞……

 月色盈盈,蛙声袅袅,时光瞬间穿越千年,轮回在词光溢彩的大宋王朝,我与“鬼才”赵师秀邂逅于黄梅时节的雨夜,分享“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安祥,感受虫歌唱透绿窗纱的曼妙。我与辛弃疾相约在稻花吐芳的田野,饱览着“听取蛙声一片”的狂喜,憧憬金秋送爽时的丰年盛景。驾着时光的羽翼继续穿越时空,徜徉于墨香飘逸的盛唐诗坛,欣赏“蛙声作管弦”“只把蛙声鼓吹同”的绝妙和鸣;放情“蛙声篱落下”,“黄昏烟雨乱蛙声”的天籁绝响。蛙歌曾经醉古人,今人同样醉蛙鸣。人民艺术家老舍爱蛙至深,竟然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命题,请齐白石作画,齐老自然懂得老舍的用意,经过一番绞尽脑汁的构思,一幅令人叫绝的蛙图脱颖而出:远山映衬下,山间的乱石中泻出上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画蛙却未见蛙墨,真的是没蛙吗贪玩的小蝌蚪也许在戏水中忘记了妈妈,远处的岸边,蛙妈妈不是正鼓腮“呱呱呱——呱呱呱”地呼唤自己的孩子吗从音韵美到母爱美,两位艺术巨匠琴瑟共鸣,他们对蛙声会是怎样的感激呢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农耕史,那么,蛙声便是这农耕史中的一个亮点章节了吧!

 一阵清风如少女的纤纤素手,抚摸着我的脸颊,我本能地还原回最真实的自己,此起彼伏的蛙歌由远而近,由近而远,袅袅娜娜、层层叠叠,笼罩了银色的村庄,笼罩了恬静的夏夜,也笼罩了我的心、我的情。知觉告诉我,绵延的山峦因了蛙鸣愈显静默了,活泼的小溪因了蛙鸣愈加欢欣了,碧绿的田野因了蛙鸣倍感丰厚了。河畔月光下一块光哒哒的沙石仿佛是早已为我准备好的玉座,我缩身坐下来,把整个儿自己浸泡在潮起潮落的蛙声里。此时此刻,我最真实的感受就是在观赏一场宏大精彩的音乐会,音韵的谐和柔美,节奏的明快规律,也只有蛙这样的演奏家才能所为。思绪在蛙歌里流淌,似乎自己也变成一只青蛙了,没有滚滚红尘的濡染,没有物欲横流的诱惑,没有看山非山、看水非水的忧虑。

 近日回故乡探望老妈,一条清澈见底、明如缎带的小河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的乱石纵横、泥沙淤积、杂草丛生裸露的河床。我的心顿时感到凝固了,原来,小河也有年终寿尽的一天,她的离去,故乡失去多少物质的、精神的财富那美好的过往难道就此成为永远的追忆吗远远望见一个小男孩在河岸的杨树下摆弄着什么,待车子走近我细细端详,巴掌大的水沆里聚着一群小蝌蚪,孩子正往装了水的玻璃瓶捕捞呢。我想制止他放这些小生灵一条生路,可转念一想,生路在哪里干涸的沙石,酷热的骄阳,成蛙的美梦还会变为现实吗悲哉!

描写乡村蛙声的抒情散文:小河蛙声

 “嘎嘎嘎”一阵清脆的声音划破夜空,在小河的一角,零星的灯光投射在漆黑的水面上,偶有几许掠影在上面留下些许水花,给这平静的水面增添了几多热闹,池塘上的蛙开始热闹起来啦!

 这是我所记忆中入夏后的第一声蛙声,声音浑厚而有穿透力,在矮矮的堤坝围成的小河里,很少能看到杂草,路旁的小树整齐划一的排列在两端,随着风的吹拂,偶尔也有两三片枝叶随风而落入水中,而夏的到来,无疑让炙热的阳光更加的肆无忌惮,小河里的水位也开始渐渐的降低,清晰可见的鱼儿依然乐此不疲的在水中欢快的游着,蝌蚪似乎也是成群结队的相伴着。

 水中的杂草倒是愈加茂盛,但很显然成为了鱼儿的去处。有时手拾一粒石子向水草茂盛处掷去,成群的鱼儿顿时咻的一声从里面向四方游开去,平静的水面顿时激起一层层波浪,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很是美丽。而这样的恶作剧,有时不禁让人产生些许童稚,不过鱼儿还是照样的水中畅游。

 天渐渐黑了下来,夜晚的天气相比白天有了些许的凉爽。但小河上可见到的景象已经所剩无几。灯光波及处还能看到水花的影子,但不多,整个水面投影着路旁璀璨的灯光,不时的在水里招摇。我起身拿了手电筒,顺着河道匍匐前进,跟着灯光投及处而变得越来越兴奋。

 突然,一阵急促的声响从我的耳边响起,我兴奋的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但目之视处是一片漆黑的夜景,我赶紧拿出手中的电筒向那声音发出的地方照去,但湖面仍然没有半丝动静。仔细聆听了会,我便向着那方向走去,但光所触及的地方依然有限,一个踉跄,我差点摔倒,索性反应及时,避免了跌落水面的尴尬窘境。

 顺着河道继续往前走,刚要到达原先既定的目的地时,蛙声愈加变得响亮起来,我刚要拿起手电筒看个究竟,一米开外,一只青蛙顿时朝着灯光的方向跳跃起来,灯光刚跟上去的瞬间,便叮咚一声落入了水中,好似轻快,敏捷。正当我赞叹蛙的机智的同时,我的脚上开始有了轻微的动静,拿出手电筒查看了下,一只青蛙正惬意的停歇在我的脚上,两眼目视着前方,好像一个跳水运动员,顷刻间便要跃入水中。我小心翼翼的准备弯下身子仔细观察时,那蛙一个起跳,纵身一跃,便扎入水中,不见踪影,等到灯光照着水面时,只剩水花荡漾开来激起一层层波纹的水面。

 蛙逃的真快!我看着小河的一角,希望从中看出点端倪来,但正如我最初的想法,这似乎不太可能,因为每种生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而它们想要的也许也是更多的自由与安静的生活,像鱼儿,像蛙一样。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回到房间,窗外的灯光依然照耀着小河,蛙声还是如此的响亮、清澈、透明,它穿过泥土、玻璃、围墙,到达每一座乡村、每一个城市,告诉人们夏来啦!

描写乡村的相关散文文章:

1 感受乡村散文

2 描写农村的经典散文

3 精选描写池塘的抒情散文

4 描写乡村的优美散文

5 描写乡村夜晚的散文

  20xx年11月29日,我终身难忘的日子。那天是个周末,去县河办事途中,我乘坐的面包车被迎面冲来的水泥罐车擦挂,脖子被车玻璃刺伤,血流如注,被亲友送安康市中医院抢救,儿子也在这次车祸中伤了胳膊,和我一同住进医院。从昏迷中醒过来已是第二天中午了,睁开朦胧的眼睛,我仿佛刚刚从另外一个世界走过来,头项、面部,颌下缠满了纱布,浑身上下布满了各样的管子,也动弹不得。妻子红肿着眼睛,满是恐惧、忧伤和不安。环望病室,看到亲朋好友担心的眼神,我知道自己伤的不轻。

 这是十六楼耳鼻喉科的重病监护室,对面有一排普通病房。因为我的舌根断裂,无法与别人交流,无聊时爱瞅门口,看人们来去匆忙,来打发我寂寞的时光。慢慢地,一位身材矮小,身穿棉衣,头戴鸭舌帽、颧骨上包着纱布的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他每天总有那么七、八次倚在重病监护室门口向我张望,看护士给我导尿,看亲友给我擦洗身子,喂稀饭。他不言不语,只是立在门口边心疼地看着我。老人每天的无声张望,让静卧在床的我少了几丝寂寞。有时候,病房门口无人,我也会不自觉地看,希望看到老人弓腰、背手,静静地看着我的身影。

 一个星期后,我的伤情得到控制,被转到普通病房。巧得很,我住进了这位老人所在病房,和他成了临床。他显得很高兴:“你命大福大,开头几天你老火的很呐,这下好了,命保住了。你好有福气,那么多学生娃娃、亲朋好友来看望你,还有一个贤惠的媳妇,肯定是个好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一定要挺住!”,一直默默立在门口不言语的老人,这番话让我感动不已。

 老人识字,我把想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和他交流。他告诉我,自己八十多了,四世同堂,上山砍柴不幸摔倒,伤了头骨和面部,已在此房间住了一个多月,过几天就出院了。老人健谈,给我讲他的故事,讲世间万象,亲切地称我胡老师,我俩成了忘年交。原本是要记下****的,他离院时,我在负一楼做B超耽搁时间长,回到病房他已离去,心里很难过。他留下一个纸条:“胡老师,坚强,生命是美丽的。祝你早日康复。”——一个老病友的留言。

 出院两年来,我一直怀念这位老人,怀念他倚在门口,无言张望我的身影,怀念老人语重心长的话语。我时刻在心里祈祷,希望能和老人家见上一面,告诉他我已基本康复,重新登上了我挚爱的讲台。但是,我知道,要实现这个愿望可能有些渺茫。

 机遇总是在不经意间来临。丙申年深秋,我和老人在茨沟无意间相遇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应好友唐姐邀请,我们一行十余人赴茨沟赏红叶、品豆腐宴。茨沟的红叶热烈、壮观、艳丽,是汉滨区北山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近年来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游人来这里赏光游玩。名不见经传的豆腐,也被聪慧的茨沟人民做出了特色,做出了品牌,成了茨沟乃至汉滨的一道名片。清风徐徐,溪流浅唱,菊香果香酒香泌人心脾。整齐划一,白墙黛瓦的社区集中安置点让茨沟一派洋气。从集镇到王莽村30余公里的村道整洁宽敞,成了旅游专线,一年一度的全市自行车拉力赛均在此举行。王莽山顶有一处是旬阳、汉滨、镇安的`交界点,有“上到王莽山,一脚踏三县”之说,参观完茨沟镇集镇建设成就,我们一行驱车前往王莽山。

 中午,好友安排我们一行在“王莽山庄”就餐。在农家乐的院落边,一个身材矮小,头戴鸭舌帽,弯着腰劈柴老头映入我的视线。我仔细瞧瞧,是他,真的是他,梦中多少次遇见的他,两年前同一个病房天天给我讲故事、鼓励我、让我忘记伤痛的他。“老人家,果真是您,太巧了”,我冲到他跟前喊到。他也认出了我,慌忙撂下斧头,一双泥手在衣襟上揩了揩,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胡老师,没想到在我家遇到了你,我出院那天,没等住你。你恢复的咋样?儿子胳膊上的钢板取了没?媳妇也都好吧?”我一一做答。老人气色尚好,只是比两年前更瘦了。“不是说回来就不干活了么,咋还在划柴?”“没办法,农家乐每天接待的人多,娃娃们忙不过来,一年要烧十几万斤柴,能干一点是一点”。老人放下斧头,相约我在院子座下。攀谈中,我才知道老人叫程子均,王莽山庄是几个儿子开的。近年来,随着茨沟豆腐宴走出深山,一年一度的茨沟红叶节日渐红火,王莽村这个汉滨最北边的自然村也兴起了旅游热,从茨沟到村里的公路成了旅游专线,每年的自行车拉力赛终点就在他们门前,人们喜欢这里的山鸡,猕猴桃,各种土酒,纷纷前来购买。儿孙们瞅上了这个商机,在政府的引导下,投资百余万元,办起了农家乐、农家旅社,很来钱。

 “前一阵子,一起上三线的几个老伙计约我进城住,我没答应。我舍不得王莽这个地方。空气好,吃得都是放心食蔬,村上卫生室也好,头痛脑热啥的基本都能解决,再说交通方便,进城半天就打转身,我看和城里没啥两样。”老人说完开心的笑了,脸上荡漾着幸福。

 吃罢午饭,我约老人走走,他欣然同意。我们沿着公路往山顶走。老人带我参观了一脚踏三县的界碑和正在修建的革命老区纪念亭,还绘声绘色地给我讲了陕南第一红军在此歼敌的阻滞阻滞悲壮故事。在修葺一新的王莽村停车场,老人指着山腰间如带的公路对我讲,因为西汉时期王莽在此扎营盘,和刘秀激战过,借助这些历史传说,几县政府就开发王莽山已达成共识,几个村子上王莽山的公路正在修建。几年后,这里就成了访贤、避暑、休闲、赏景和野山货的交易集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心里暗暗佩服老人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

 站在王莽山颠,群山叠嶂、林海茫茫,真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漫山的红叶为王莽山披上一身红色的外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不由得脱口吟出。接天时,占地利,得人和的王莽山,伟岸,俊美。他像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

 日薄西山,我与老人挥手告别,茨沟之行,不仅看了美景,而且邂逅了我的老友,收获颇丰呐。返家途中,我的好友、汉滨区作协副秘书长李华磊发信息提醒我,及时上交“聚焦汉滨引领发展”作家采风作品,内心不由一阵窃喜,采风的作业,有咧!

 作者简介:

 胡自兴,男,汉族,安康市汉滨区人,从事教师职业。热爱读书、写作,先后有五十余篇文学作品、教育论文、教育叙事发表于网络、报刊、杂志,多次在省、市教育教学征文中获奖。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安康市作协会员,安康市汉滨区作家协会会员。

 

 每逢节假日,双目总要朝高山大岭那端望去。望着望着,心底便泛起一种冲动,脚底下也有丝丝的痒感了。恨不得纵身一跃,一脚便跨进老家的门槛。正因如此,又一次犯了乡愁。

 已经不止一次这样了。莫不是某句乡音触动了我的神经,抑或熟人来过寒舍不成?寻找初生时熟悉的乡音,天空盛开的云朵,还有撂过来大把的乡语。总是这样,许是在我脆弱的神经处无意中触碰了一下。

 门前的小溪依旧不紧不慢地流淌着岁月的欢欣与饥饿。响晴的天气里,小溪少不了清亮的歌声,水草丰美的两岸挤瘦了小溪的腰身,此时,正是鱼虾活跃的季节,玩捉迷藏把戏的最佳时机。每当鸟鸣唤醒一群懵懂的少年,小溪里洒满了欢声笑语——追闹嬉戏的声浪。有时,趁着大人不防备,一玩就玩到了夕阳衔山之时,以至于衣衫浸湿,天黑不敢进家门。

 这样的时光,慢得可爱。弹指间,岁月这把无情的霜刀,在我们的脸上刻写一道又一道皱纹。四十年,在人生的长河里便是一晃而过。

 

 眼下,柳绿花正红。

 岁月像一把利刃,割断数个无法折返的日子。我们相见,更多的是问候,匆忙之后,各自抱紧自己的家,坐在沙发上度着慢时光,抚摸岁月的印痕。

 儿时的伙伴是胖是瘦,是洋是土,已经不显重要了。重要的是,温故而知旧,喜乐上心头。回忆是很浪漫的事,一起回顾,寻找记忆,也许,人生的长河里会再次掀起波澜,即便是微澜,也是值得珍藏与怀念的。

 七十年代的老房子,怕是要走进博物馆了。其间的修葺,砖瓦结构替代土墙时代,也曾风光一时。最让人怀念的,至今仍保留着古建筑艺术的陈家老屋,建筑恐怕要推算到民国时期。这座老屋走过岁月的痕迹,坚守着一分不可多得的顽强。屋头上的瓦葱,顶着岁月的沧桑,彰显出老态龙钟的模样。门前的场地,每次回老家,总要让我停下匆忙的步履。就是走过,也要回头再看一眼。这是我以及更多的伙伴留下美好回忆的地方。我们的笑声,哭声,读书声,嬉闹声依稀可辨,似乎还能听到老先生的那杆烟枪捣地的警戒声。“吃饭防噎,走路防跌”这句告诫语,耳边快要起老茧了。先人说过的话,只不过在老先生的口中,有来了一次重复,声音清越。我们并不觉得因听腻了而反感,反倒起到一种提醒,一种警示的作用。这所老学堂,目送我们远行,且感读着岁月的风华。

 

 风扯着炊烟,在乡村的上空游荡。

 此刻,我常一个人立在晨曦的时光里,呆呆的看着。独有的风味,独特的风景,独显的个性,已经把我融入故乡的怀里。

 房子,村子,浑然一体;人声,狗吠,从烟雾中窜出。想必,这就是我怀恋故乡情结的所在。这不禁让我记起黄庭坚的“晓放白沙口,长芦见炊烟”的诗句,乡村炊烟袅袅的情态毕现;范成大在《早发竹下》曾对炊烟有一番细致的描述:“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可见诗人对乡村情有独钟。炊烟成了诗人的一种意象。不是观察细腻,怎会写出这么优美的诗句来。我没有那才情,却对乡村的炊烟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那时,我真想特制一种竹筒或是数节高大的管道,吸纳匆匆从炉灶里飘出的炊烟。我以为,那里面一定包裹着浓烈的乡土风情。

 时光总是过得很慢,慢得我找不到感觉。

 那时,一年中特有的年味一旦走上来,思绪里就飘出了浓浓的烟火味。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奢侈,档次也大打折扣。现在,总觉得年来得太快,以致于快得我们措手不及。

 

 那时的收成,总是瘦的可怜。

 家中的粮仓,用不着犯难装不下。满野金黄的稻穗,拖着长长的尾巴,父辈们站在田头,眯缝着眼睛,望着,掂量着一年的收成,微笑中显露出一丝苦涩。那时我们年幼,根本读不懂大人背后的叹息与无奈的摇头。失语的田野,风走过,漾起无边的波浪,此刻把目光抛向田间,又跟着匍匐下去。

 总记起月明星稀的夜晚,哥哥带我一道,翻山越岭去斑竹,将瘦瘪的布袋塞满,扛起扁担夜行的日子。那时,家中连年缺粮,食不果腹。饥饿常光顾我家。自然,借粮是普遍的事。夜归的一串脚步声里少不了心里的苦水。扛回家的粮食不经吃,夜里几个翻身,饿得人无力。玉米糊,蕨根粉,山芋粉常常是主食,一分不可多得的营养快餐。能得到这样的犒劳算是幸福的了。

 在这样清苦日子泡大的孩子就是能吃苦。不论是艰难到何种程度,都能迈过去,毅力是很强的。现在想来,经历的事情,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值得回味与珍藏!

 但转念一想,人这一辈子,越过的坎,走过的路,值得去回味,更值得惦记。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逝,种下的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如今,距儿时那段时光,几近四十年了。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变化太大,大得让人不敢相信眼前真实。

 每次去老家,路过的面孔多半显示出陌生,一打听,是某某人的孩子,原来啊,是某某同学,儿时伙伴的公子。时光简直过得太快。以至于快得我们无从找寻。

 匆匆回老家,可也没见着几个熟悉的老乡。不是进城,就是打工去了,再者,一大部分小青年跑到外地务工去了,家里留下的是几个老人,守着几亩薄地,荒草丛生,或是瓜架下吊着几个干瘪的瓜蒌壳儿,甚至大片的天地抛荒,无人兴种。这是一种现象,更是中国乡村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今又三月,日光洒在故乡的每一片叶子上,显出一片温暖。村庄依旧绿意融融。掠过心头的有风声的骚动,亦有摇曳枝头的暴跳之喜。

  秋凉了,开学了,正在上课,范超先生有电话呼我。虽为静音,不过仍看得出手机呈火急状态,然而教学有其秩序,我不能接。下课便见其短信曰:邀请2012年9月14日上午到临潼去游大唐华清城,车接车送,设宴以飨,付报酬,盼赐大作。

 这几年,西安如是活动颇繁,以难有佳构,大部我都不愿意参加,然而朋友之情为重,当行遂当行。打动我的隐密一念是:也许此活动是某某朋友久久岁月中唯一的一次邀请,怎么能拒绝呢?据此情理,对于范超之约,怎么可以推辞呢?于是我就随众作家按点抵达临潼。

 临潼的大势,在于其南依骊山,北倾渭水,东淌临河,西流潼河,自己构成了一个玄妙的扇面。从神话时代到石器时代,从周秦汉唐到民国,不知道有多少正剧、悲剧和滑稽之剧于斯演出。当然,种种人物的出场和退场,都是以骊山为舞台的。骊山之奇,在于它一直都未收起舞台,谁要上都可以。

 现在轮到大唐华清城了。骊山之阴,古来便有三个峪谷,风鸣水幽,草盛木稀,偶有村子,寂静而荒凉。西安曲江临潼旅游商业有限公司目光独具,胸怀大志,确定这是一片值得开发的'宝地,遂购2733平方公里,以经营为临潼国家旅游休息度假区。其中成熟的一个部分,就是大唐华清城。

 我到这里的时候,上午10点26分的阳光已经掠过骊山的顶峰在向阴的半坡等候了。朝晖一照,万物光明,草木泛金。显然,形胜之地发乎岗岭,变之丘陵,化之台塬,卒为平原,尽显动态,也透露了自然之伟力。这里仍有原始的况味,白露黄土,麻雀在飞,然而也蕴含着一种活性,仿佛潜伏着的欲望。路随地转,地老路新,须臾之间,便沿弧旋升,站在一座桥上。

 举目远望,灞玄浐素,长安塔高耸青天。环视左右,骊山之阴自东南至西北四梁隆起,三沟深陷。种粮欠产,但其崎岖和起伏却恰恰符合审美之心。当代社会的弄潮儿和策划者,正是以此为得意,要让贫瘠的半坡增值。他们将建设一个招徕四海之宾的绝境,以供其聚会和娱乐,并带动商业。如是构想何等聪明!也许三沟本无官名,也许是嫌三沟之名还带着乡野之味,遂全然磨光,再命。他们兴奋地一一指点着说:那是芷阳湖生态谷,这是凤凰池生态谷,它是紫霞湖生态谷。凤凰大道和骊山大道已经筑成,于是整个半坡就组为一统。我所立足之桥越梁连沟,从此岸跃彼岸。俯察凤凰池生态谷,草小木幼,竹子初植,然而沟底毕竟铺了一段蜿蜒的板径,浪漫和时尚的气息开始渲染了。

 大唐华清城为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所包举,不过它是根柢,其余的是枝干,它是出发点,其余的是延伸带,位于悠久的华清池以北。看起来这里甚为开阔,临着华清池,竟辟数个广场,并以唐玄宗与杨贵妃之爱情相贯穿。春寒赐浴广场塑贵妃出汤像,上为铜雕,下为石刻。贵妃既丰腴,又柔若无骨,遂有侍女扶身。喷泉洒水,一经阳光斜射,便化雾为虹,遂纷纷呼奇,一一拍照。华清广场执意对着华清池的影壁,有铜雕李世民赞颂华清池温泉之铭,金浆玉液,怡神驻寿。此文章的抄本在敦煌壁洞发现,然而文章也许是翰林所作,不过读之很是上口。霓裳羽衣广场有云型支架,上有铜雕,杨贵妃舞之蹈之,唐玄宗目在贵妃,并为她鼓琴,其努力之态显得极为专注,完全是一副将失江山的样子。广场尽为青石所铺,间以草坪和花坛,也有松,柏,女贞。有两堵唐华清宫的围墙,十足的残垣颓壁,甚至仅仅是一些片断。这些遗址凸现于平整的青石之上,孤单而伤感。阳光投放在它们的立面,显出发黄的一层一层的细纹。问:“怎么保护呢?会用玻璃罩住吗?”答:“正在研究,尚未确定。”我说:“保护好,就剩这么一点了!”在华清广场以北的建筑,属于下沉式,半圆形,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以接期作成。巨大的喷泉已经准备妥当,一旦有领导剪彩,音乐奏响,它就会扬波幻化。此为长恨歌广场,是大唐华清城的主题广场。左翼是仙乐坊,房舍仿唐,红柱灰瓦,望之巍然。右翼是华清坊,有街有巷,通园林,也通唐华清宫的围墙遗址,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广场之下,有两层楼宇以供商业之用,应该会很繁荣吧!这一切都出自于张锦秋的设计,遂不会流俗,可以放心了。但愿大唐华清城与骊山相映生辉。

 实际上赋得之题也应该精彩。不管是否管饭,是否付报酬,只要笔落纸上,我的灵感便像猫头鹰在黄昏睁开了眼睛,展翅飞翔了。以此向范超交卷,谨祝愉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348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