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5 基督再来之后

2021-05-05 基督再来之后,第1张

基督再来之后,整个地球上的人类将重新开始。

基督再来之前,有一批爱主的基督徒已经被提,他们已经得到永生,死亡跟他们再也没有关系了。

被提有可能是分三批进行的。第一批在末后七年大灾难来临之前。(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必在普天下人受试炼的时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试炼。)第二批在最后的三年半来临之前。第三批在最可怕的末后七碗倾倒下来之前。

经过七碗之灾后,整个地球的人类已经所剩无几了。剩下的人主要是两类,一是一直挺过所有灾难蒙主保守的基督徒。二是在大灾难当中同情和保护基督徒的好心人。

基督来临之后,地球上的地貌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地形上的巨大改变是在七年大灾难期间发生的。海底世界隆起,在太阳的光热加增七倍的情况下,地球上的北冰洋、南极洲及所有的雪山全部融化,四大洋的水大量蒸发,回到大气层,重新恢复挪亚大洪水之前的笼罩地球的巨大水膜。整个地球变成一个温室,到处都变得温暖湿润。高原地区和高山上的气候像昆明,而平原和海拔低的地方则像菲律宾、新加坡的气候。

大洋大海不再有,但是会出现无数个星罗棋布的大湖,像贝加尔湖这样的大湖地球表面上会有七千个,整个地球上的水充沛得不得了。

耶路撒冷那个地方会隆起,超过喜马拉雅,成为新的地球之巅,耶路撒冷跟喜马拉雅将成为地球上唯一有雪山的地方。从耶路撒冷将有四条圣河流下,这四条圣河的水的源头是耶路撒冷的圣殿,其水具有医治之能,这四条圣河会在地球上成为四大流域,覆盖整个地球,每一条圣河的流量都超过今天的亚马逊。与这四条圣河相比,长江变得像是一条小溪一样。整个黄土高原将覆盖上郁郁葱葱的植被与森林,那里会出现无数个稠桑塬,黄河不见了,整个黄河在末后七年中被毁掉了,代之以一条清流。

地球上所有的偶像都被地震和天火毁掉了。

地球上将出现很多大平原和高原,到处是清清的溪流,茂密的树林,青翠欲滴的草地,处处盛开的野花,硕果累累的果林。

那时地上的人主要就是摘野果为生,因为到处都有果树,果子摘下来在清清的溪流中一洗就能吃,甚至不洗也能吃,因为全地非常清洁,非常干净,根本就没有灰尘,没有裸露的土地。那时候的人一天进一次食就够了,甚至三天不吃东西也不觉饥饿,身体非常强健,可以跟袋鼠玩拳击,跟灰熊玩摔跤,跟猎豹赛跑。那时候人发明了大鹏鸟的翅膀,这种鸟翼使用极为高效的能源,使得人可以像大鹏鸟一样飞行,一次可以飞行一万公里。那时候人们会开一种水陆两用的汽车,所以全地的溪流湖泊都不会构成阻挡。

那时候全地的人类与动物都不再面临饥饿的威胁,因为食物十分丰盛,这些食物可以为人和动物提供丰富的能源,不再有食肉动物,狮子将吃草如牛,所有的动物的在河里游泳,因此都十分清洁,那时所有的羊都身着雪白的毛。人与所有的动物都和谐相处,整个地球上的动物都成为了人类的宠物,人可以通过语言跟每一种动物交流,动物都听人的话。人也听神的话。人喜欢敬拜神,在人敬拜神时,动物也会跟着人一起敬拜。

只是所有的动物都像小孩子一样顽皮和天真无邪。动物和动物之间再也没有互相伤害。所有的动物都在地球这个共同的家园上和谐相处。

那时候地球上的工业很少,主要是手工业。人们甚至也不再为了饱腹而务农,人们无论务农和做手工都纯粹是出于爱好。

那时候地球上将到处是原始森林,直径100米,高一万米的巨木很常见。香柏木、金丝楠这样的名贵树种变得十分常见,那时候木匠是地球上最常见的一种手工业,也是非常受欢迎的手工业,很多人都住在香柏木和金丝楠木建造的宫殿一样的木房子里。

《你是我掌心的宝》

作词:轻云望月

作曲:轻云望月

歌词:

你知不知道你对我很重要

如果没有你陪伴我会很难熬

谢谢你的深情谢谢你的关照

谢谢你给我了所有爱的美好

我自从邂逅你连做梦都想笑

感恩上天给了我这么大福报

爱上你的真诚爱上你的容貌

爱上你与生俱来优雅的外表

你是我掌心的宝一生离不了

愿意和你牵手愿和你相靠

如果你问我究竟能爱你多少

日月星辰蓝天大海早已知晓

你是我掌心的宝一生离不了

愿意陪你永远愿陪你到老

无论前路如何难走水远山高

既然已经认定你就不再动摇

我自从邂逅你连做梦都想笑

感恩上天给了我这么大福报

爱上你的真诚爱上你的容貌

爱上你与生俱来优雅的外表

你是我掌心的宝一生离不了

愿意和你牵手愿和你相靠

如果你问我究竟能爱你多少

日月星辰蓝天大海早已知晓

你是我掌心的宝一生离不了

愿意陪你永远愿陪你到老

无论前路如何难走水远山高

既然已经认定你就不再动摇

你是我掌心的宝一生离不了

愿意陪你永远愿陪你到老

无论前路如何难走水远山高

既然已经认定你就不再动摇

既然已经认定你就不再动摇

太阳汗信仰基督教地里位置为中亚与西域和蒙古高原接壤处,是其教兴盛的地方。根据查询相关信息,太阳汗是乃蛮部建立的乃蛮汗国的国王,所在地里位置为中亚与西域和蒙古高原接壤处,是其教兴盛的地方。相连接的有克列部、汪古部等,都是信仰也里可温基督教的蒙古部落和突厥部落。

进入了埃塞俄比亚高原,道路两边是绿色的山脉,葱茂的树木,茅草做顶的房子,以及手拿木棍、头包布巾的阿姆哈拉族人。

在埃塞俄比亚的历史古城贡德尔。位于阿姆哈拉正北部群山环抱的高地之上的历史古城贡德尔清晰地呈现面前。公元1632年,阿比西尼亚王朝末代王的长子法西利岱斯在这个地方创建了贡德尔帝国,以这些城堡为首都开始了贡德尔王朝,在这以后的两个世纪,这里一直是埃塞俄比亚政治、宗教、商业和文化的中心。其实,贡德尔古城最早建于公元1636年。法西利岱皇帝曾调动全国的工匠,按照印度德里红城的建筑风格,用石块和灰桨建造了一道椭圆形城墙和12座拱形城门。庞大而堂皇的城堡建筑群中规模最大,最主要的城堡就是这座法西利岱斯城堡。像古城里的许多城堡一样,它们大多分为三层,第二层为皇宫,顶部为堡,与宫殿连成一体。至今,雄伟古朴的贡德尔古城堡和宫殿建筑群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距离贡德尔35公里,是埃塞俄比亚最大的湖泊塔纳湖。这是一个由熔岩阻塞河道后形成的高原湖泊,海拔1830米,周围崇山峻岭,千百条溪涧在这里汇合成湖。“塔纳”在当地语的意思是蓄水不干。塔纳湖是青尼罗河的源头,青色的湖水从南端200多米宽的湖口涌出,形成了阿巴伊河,也就是青尼罗河上源。据说,尼罗河大约80%的水量来自埃塞俄比亚,所以,埃塞俄比亚有东北非水塔之称。

弯延的山路,把摄制组引向埃塞俄比亚高原的深处。

埃塞俄比亚高原有一条叫做北京路的公路。据说,北京路是70年代中国为埃塞俄比亚修建的公路。目前,中国正在修建这条公路的延伸部分。

在埃塞俄比亚高原,一条幽深山谷尽头的小山坡上,坐落着一个名叫拉里贝拉的小山村。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山坡上下,保存着11座、每座都用整块岩石雕凿而成的基督教堂。这些教堂建于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当时扎格维王朝第六代国王拉里贝拉是一位十分虔诚的基督徒。他从朝拜耶路撒冷圣城返回后,调动全国5000多名能工巧匠,用了近30年的时间,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山村上下的巨大岩石上,剥离雕凿出11座大小不等的教堂。圣·乔治教堂远看,是一个立体的十字架,穿着白衣的教徒正团着它祈祷,走近时才发现,这是一座深入地下20多米的教堂的顶部,它的周围由深沟分隔,有地下通道连着其它教堂并进入旁边的山村。埃曼纽尔教堂被称为红墙,因为它的外面都是红色的火山岩,而这些岩石都被雕琢得像木材一样线条分明。通向双子教堂的石桥边上,有一条狭窄、笔直的石条,被称为天路,据说教徒沿着它走下去,可以升天。进入双子教堂后才发现,表面看连成一体的教堂,其实是两个结构不同的大堂,中间有地下通道相连。玛利亚教堂的内部装饰最为奇特。

戈尔戈塔教堂是埋葬拉里贝拉的地方。公元1221年拉里贝拉国王去世以后,这个建筑群包括当地的王府和周围的地区,都划归国家教堂所有,在后来的几个世纪里,因交通不便,没有人管理,被茂密森林所包围,逐渐被人们遗忘。直到1977年才重新发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把它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这些遮在教堂上面像建筑工棚一样的铁皮屋顶和脚手架,就是为了保护这些教堂而设置的。

现在的拉里贝拉小村里的居民几乎都信奉基督教,上教堂作祈祷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每逢周日从清晨,众多小村里的教徒就赶到最大的梅法哈尼·阿莱姆教堂,也叫救世主教堂。向摆放在门口的耶稣像行礼后,进入教堂。这个教堂是在一块长33米、宽237米、高115米的红色岩石上凿成的,里面共有28根石柱,几乎像所有岩石教堂一样,凿空雕成的内部结构和装饰,石柱形走廊,镂空透雕的门窗和文饰、雕像,浮雕和祭坛,没有用任何灰桨或者粘土粘合剂。祈祷活动在牧师的带领下开始了。

我们虽然听不懂他们念诵的经文,但还是为众多教徒的虔诚所感动。我们看到,在这里基督教赋予每一个普通人平等的机会和信仰。拉里贝拉,11座在岩石上雕凿出来的教堂,这一非洲的奇迹,正是虔诚的宗教信仰所产生的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驱使信徒们完成的惊天动地的奇迹。

从公元七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大规模扩张,伊斯兰教的影响逐渐遍及西亚、北非,并向南渗透,为了保持自己的宗教仪式信仰,为了生存,一些教徒只能把教堂搬到高山或岩洞之中,往往只能靠绳索攀登,靠地道相连。拉里贝拉教堂群的建造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在梅法哈尼·阿莱姆教堂,73岁的拉里贝拉小山村的麦德福老人,像每天一样,很早就来到这里,开始了每天的祈祷,他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也是拉里贝拉岩石教堂、拉里贝拉小山村几十年来变迁的见证人。 近20年以来,拉里贝拉小山村里,茅草屋中间出现了铁皮房。据当地老人讲,过去,他每年都要到对面山顶上的教堂去两次,他的是他的儿孙们,仍然每年两次到那个教堂听牧师讲道、读圣经。像麦德福老人一样,岩石教堂对于生活在拉里贝拉小山村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生与死都维系在这些教堂周围,这些聚集在梅法哈尼·阿莱姆大教堂门口大树下的教徒们正准备为村里去世的一位男子举行葬礼。由神父带领参加葬礼的人顺着街道一直走到墓地,尸体放在早已挖好的坑里,种下一棵树,死者的母亲、姐妹向亲人做最后的告别,神父作最后一次祷告。

拉里贝拉小山村的人们以阿姆哈拉族特有的方式安葬了死去的人,而活着的人们还要在这些教堂周围继续他们的生活。

附近到处覆盖着厚实的火山岩,似乎缺乏适用的木材,可以想见,如果不是这样,拉里贝拉用同样的人力物力完全可以建造出更大、更多、更壮观的教堂。而如果这里不是遍布着火山岩,或者火山岩已经被风化破碎,或者是更坚硬的花岗岩,拉里贝拉岩石教堂也就难于雕凿出来了。所以说,岩石教堂,这一非洲奇迹是人类和自然共同创造的。每天,嘹亮的诵经声,从山间教堂里穿过阵阵炊烟在拉里贝拉小山村回荡。每当这时,人们似乎变得庄重而肃穆。岩石教堂默默地矗立在山坡之上,注视着身边世代生息的人们,记录着一份鲜为人知的历史。

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图揭示两国纷争 以色列自然地理 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位于亚洲西部,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沿海为狭长平原,东部有山地和高原。属地中海型气候。 以色列北靠黎巴嫩、东濒叙利亚和约旦、西南边则是埃及。以色列西边有着与地中海相连的海岸线、在南边则有埃拉特的海湾(又被称为亚喀巴湾)。 以色列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海岸平原、中部丘陵、约旦大裂谷、以及内盖夫沙漠。地中海沿岸的海岸平原从北部的黎巴嫩边界一直延伸至南部的加沙,该地区土壤肥沃而潮湿,是农业和水果栽种的重要地带。海岸平原的东部是中央的高原地带,高原地带的北边是加利利山脉的山丘,更南边的地区是由许多小型而肥沃的溪谷地区所组成的撒马里亚山脉;再往南则是荒芜的朱代(Judea)山丘地区。中央高原地带的东部是约旦大裂谷,属于长达6,500公里的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在以色列境内的裂谷是由约旦河、加利利海、以及死海所构成。内盖夫沙漠由大约12,000平方公里的沙漠组成,占据了以色列的一半土地面积,在地理上内盖夫沙漠是属于西奈半岛的延伸。 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攻克了约旦王国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和埃及的加沙地带(当时被埃及占领)与西奈半岛。以色列在1982年从西奈半岛撤出了所有的驻军和殖民地,并在2005年9月12日完全撤出了加沙地带,不过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的归属问题目前仍未解决。自从1967年以来耶路撒冷东部一直在以色列司法、行政管辖范围之内,戈兰高地自从1981年以来也属以色列管辖,虽然它们都不属以色列的正式领土。 以色列国的主权范围,若去除所有以色列在1967年攻克的领土,总计为20,777平方公里(1%水域面积)。而若加上以色列民法管辖范围内的领域,包括耶路撒冷东部和戈兰高地在内,则是22,145平方公里,水面积不到1%。而全部由以色列控制的领土,包括军事控制和巴勒斯坦政府自治的西岸地区,则是28,023平方公里。 巴勒斯坦自然地理 位于亚洲西部,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约旦河西岸东邻约旦,面积为5884平方公里,加沙地带西濒地中海,面积365平方公里。巴勒斯坦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热月份为7-8月,气温最高达38℃左右。冬季微冷湿润多雨,平均气温为4-11℃,最冷月份为1月。雨季为12月至次年3月。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1020年至923年,犹太人在此建立了希伯来王国。罗马帝国征服巴勒斯坦后,多次镇压犹太人并将大部分幸存者赶出巴勒斯坦,流落世界各地。公元622年,阿拉伯人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自此,阿拉伯人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居民。16世纪起巴勒斯坦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将其分为两部分:约旦河以东称外约旦,即现今的约旦哈希姆王国;约旦河以西,称巴勒斯坦(即现在所称的巴勒斯坦),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加沙和约旦河西岸。 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人同意该决议,并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反对和拒绝该决议,于以建国的次日即5月15日向以宣战,结果战败,以占领了上述决议规定的阿国地区大部分土地;另外,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土地;加沙地带的258平方公里则为埃及占领。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即整个巴勒斯坦。很多巴人被迫流落到周围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各地,沦为难民。 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接受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1994年5月,根据巴以达成的协议,巴在加沙、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1995年以来,根据巴以签署的各项协议,巴自治区逐渐扩大,目前巴控制着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约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罗马与波斯的关系有所缓和,对待宗教的压迫也就日趋宽松。他们面临了共同的敌人:来自蒙古高原的匈奴人。黑海北部草原部落的迁移带来灾难性的狂风暴雨,并与公元410年一举攻下罗马。这一消息传到耶路撒冷,没有人相信“一个征服了整个世界的城市却遭遇了征服。”西罗马帝国就此崩溃。匈奴人被形容为一群狼,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在脸上刻下划痕,并人为鸡鸭小孩前额和后脑,时期头部长得更尖,看起来更为残暴。君士坦丁堡不得不向匈奴人纳贡以换取和平。当然,匈奴的残暴也激起了其他草原部落,而后被一支由众多草原部落民族组成的联军打败。

         当时的人们根本无法理解世界秩序的崩溃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总结出的答案很简单:我们有原罪,上帝在惩罚我们。罗马人坚守自己信仰的时候可以称霸世界,一旦他们放弃信仰转而接受新宗教灾难便降临了。而后波斯帝国正式确立基督教在波斯的地位,并规范其信仰。基督教内部也同样存在着诸多分歧,如基督耶稣的人神问题,圣父圣子之间的关系,玛利亚的身份问题等。在罗马和波斯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大z会达成协议,一个基督教轮混和肉体重归一体的时刻带来了,时期成为欧洲和亚洲的主流宗教。而西方与东方基督教仍然存在巨大的不和谐因素。

         基督教成功的秘诀部分在于太宗教实名的执着和投入,教士们曾花大量时间试图融合佛教的观点,从广义上将,基督教就是佛教。从实际情况看,尽管各派宗教竞争激烈,最终在取代传统信仰、习俗、价值观上逐渐占据优势的还是基督教。到了7世纪中叶,竞争格局更加明朗,基督教压过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佛教,长驱直入向亚洲进军。

       不过,就在基督教取得胜利的关口,阻碍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势力正在崛起,伊斯兰的变革已经到来。

如果说,是自然赋予了卡帕多西亚独特的景观的话,那么真正使这里成为一个谜一样地方的则是那些人工开凿出来的洞穴。两千多年前,土耳其先民希太部族在此凿洞而居。公元 4 世纪,基督教传入土耳其中部高原,在这里建起了各种基督教宗教建筑。到了 9 世纪,有许多基督教徒来到此山中凿山居住,并将洞穴粉饰布置成教堂,在墙壁上画上《圣经》中的人物画像,至今仍色彩鲜明,清晰可见。公园中部有格雷梅天然博物馆,由 15 座基督教堂和一些附属建筑组成,其中包括一些希腊式的教堂建筑和建于 11 世纪的圣巴巴拉教堂及建于12 — 13 世纪的苹果教堂等。于尔居普镇附近石笋林立,到处耸立着的石峰和断岩,许多岩洞如蜂巢般穿插在岩石之间,而岩洞内部又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成为相互贯通的高大房间。到 13 世纪时,该区域的山洞已密如蜂巢。已发现有三百多座从岩石开凿出来的教堂。有些教堂的墙壁和天花板上绘有多彩的图画。 14 世纪时,这个宗教社区湮没了。后来到了 19 世纪,修道士们又回来住在这些岩锥体里,一直到 1922 年。如今,有些山洞变成了土耳其人居家的住所,另一些则用作贮藏或牲畜厩棚。光阴荏苒,这里早已听不到昔日诵读经文的声音,我们只能从那些虽已略显斑驳但色彩鲜艳依旧的壁画当中去想像教堂中曾有的光景和氛围,感受那跨越时空的虔诚与庄严。

在这看似荒无人烟的悬崖绝壁中,隐藏着成百上千座古老的岩穴教堂、不计其数的洞窟住房和规模宏大的地下建筑遗址。远望去一座座石丘拔地而起,上面密密麻麻开凿了无数窟窿。近处还能看见崖壁上的门、窗和通风口,原来山体内部已被掏空成蜜蜂窝一样的居室。这些洞穴的位置高低不一,高的甚至有16层,要到达高处的洞穴往往需要绳梯。攀进洞穴往里面走一走,会发现山体内还有东罗马帝国时期基督徒挖掘的修道院和教堂,其空间显然比普通洞穴宽阔得多,岩石被巧妙的雕琢成拱门、圆柱和拱顶。教堂的内壁装饰华丽,精美的圣像、细腻的壁画以及优雅的柱廊与洞穴外部的荒凉世界形成巨大反差。

从规模估算,这样的聚落至少能容纳好几千人,然而这些人如何能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存活下来。地理学家告诉人们,在远古时期这里湖泊遍布,草木繁盛。随着气候变迁,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气候渐渐干燥起来,雨水逐年减少。由火山灰堆积成的凝灰岩山体,其表面不易形成土壤层,因此这里的岩石裸露,寸草不生。然而在山涧峡谷中情况却大为不同,风化的沙土疏松多孔能够发育成土壤,只要有溪水流淌或者地下水充沛,峡谷中的植物一定郁郁葱葱,成为荒原中的绿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360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