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鲁迅在一起的一天作文800字

和鲁迅在一起的一天作文800字,第1张

在历史的银河中,闪耀着许多光彩熠熠的星辰。一颗明星,就是一座照亮后人前进的灯塔。于是我穿过时间的隧道,在历史的太空,去寻找那一颗星。

我四处寻找着,忽然,我隐隐约约看见一位穿黑色长袍的先生正在桌上埋头写作。我走过去,他似乎也被我惊觉了,慢慢地抬起头来。他的脸好瘦,黄里带

白,头发一根一根地直竖着,那胡须十分引人注目,像隶体“一”字,竹枝似的左手指夹着一根纸烟。噢,没错,就是他——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也看见了我,微笑

着招我走近他,我此刻感觉到他真的是那样慈祥和蔼。

我们在烛光依稀的房间对起话来:

“鲁迅先生,我是21世纪的,虽然我与您相隔近百年了,但是我非常关注您,这次非常荣幸能与您交谈,希望您能给我讲讲您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鲁迅和蔼可亲地对我说:“嗯,孩子,新一代是祖国的命运,是祖国的灵魂,能培养新一代是我们上一辈荣幸。”

鲁迅先生的话里使我感受到了一份亲人般的关怀,这使原有一丝害怕的我变得稳定自若。我细心地倾听鲁迅先生给我讲的“成功秘诀”。

我的成功在于珍惜时间,因为我相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如果你松松散散地过日子,当你回首过去你会发现你过去犹如行尸走

肉,没有前进的目标,更不用说有前进的动力。我在我的一生中,时时刻刻我都在和时间赛跑,我不容因自己的松散而在这场比赛中落后,我坚信,只有自己做好了

才是胜利的唯一途径,所以我一直都坚持不懈。正如每当别人去喝下午茶,我就独自一人坐在角落看书,又如当别人找我聊天或闲扯时,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我也毫

不客气地对他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在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里,我可以说我是问心无愧了。”

听了鲁迅先生的话,我仿佛有所感悟,但内心仍有疑问:我曾经都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做过,但为什么我没成功呢?

鲁迅先生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便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可能是珍惜过时间,但你坚持的时间又是多久呢?成功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是要经过岁月的见

证,永恒的日认可。而我的成功也不是我一天两天去珍惜时间所得到的结果,我的成功是我付出了我一生的代价才得到的。在我的一生中,我没有放弃过任何能抓住

的时间。你是21世纪的孩子,我想你会知道,在我临终前三天我还替别人翻译了一本苏联小说的序言,这你应该领悟到了成功的要诀了吧!”

“鲁迅先生,请问……”当我再想问鲁迅先生时,他突然消失了。

在与鲁迅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谈话”中,我好像明白了鲁迅先生他成功的“捷径”,它使我终于明白成功是靠我们去争取,靠我们用时间去拼搏。鲁迅先生他的话使我知道了去拼搏的“子弹”——时间,是要我们珍惜的,也唯有我们去珍惜我们才有胜利的希望。

  阳光一波又一波地穿过紫藤花洒落在摆放着书本的膝头,回廊九曲十八弯,蜿蜒幽曲地伸延向远处。脚边是一条闪着不定光泽的小溪,溪水清澈莹碧,淙淙流淌;两岸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远处,是一带假山,山不高而清雅,树无多而静美。

 这是二十几年前的曲园,当时的我正坐在萃花园里享受着阳光、空气和自然之美,膝头摆放的是有关鲁迅先生的书。说实话,那时疯狂地痴迷上鲁迅,原因是多方面的。中文系的卜召林先生开讲《中国现代文学史》,他操着浓重的日照口音,娓娓讲述着鲁迅的人生传奇和文学创作,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大境界,这恐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

 说到卜召林先生,忽然就想起那时曲园的中文系。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曲园是个藏龙卧虎、才人辈出的地方。做过恩师的孟蒙先生参加过抗日地下斗争,曾打入敌伪组织,救过党的高级干部。建国后屡遭磨难,最终得以昭雪。他讲当代文学,优雅的语言,纯美的动作,莫测的学问,令人慨叹不已。我们一百多位喜欢文学的年轻人组织成文学社,常常邀约先生搞讲座。作为组织者,经常聆听他的教诲,当是受益匪浅。临近毕业,去先生家做过长谈。他坐在简陋的沙发上,我则端坐在他的对面,很近的距离,一点隔阂的影子都没有。他给我讲鲁迅与南戏,这是他当时研究的方向,对我来说该是一个未知的领域。那天下午,阳光融融,窗外,有清风流过,与所有清新美好的日子没有什么两样。

 我发疯般地钻入曲园图书馆,查阅有关现代文学的书籍,全然不管周遭的一切。由鲁迅读起,把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的作品一股脑儿读了个遍。当时的想法很单纯,以为把所有的作品读完,就可以和那些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眉飞色舞的教授们同起同坐。现在想来,感到有些好笑。我囫囵吞枣地读了那么多,收获甚微。一旦发现这个问题,我开始朝着一个方向走,精心选择读鲁迅的书。曾找过曲园的教授单列一个有关鲁迅先生的书目,一直读了很久,很有成效。

 有一次去李新宇先生位于曲园北区的家中拜访,谈到鲁迅,相得甚欢。其实,我哪里知道,那时他在鲁迅研究领域已经名气大振。以我的浅薄和无知,诉说着新的发现,言不择句地胡乱说上一通。李先生只是静静地坐着,微微笑着,不插话,不评论,一直听。说到最后,我自己都感到话实在太多,向他道歉。李先生温和的、平易近人地向我解释。握手道别后,心里自是暖洋洋的。后来,李新宇先生做了教授,去了吉林大学,再后来,到了南开,做了博士生导师。见面的机会几乎没有,但时时看到他的研究作品。有几次他在博客上给我留言,还是感到心里温暖一片。

 那时的曲园对鲁迅先生都是崇拜有加的,只有张元勋教授敢于向权威说不。张教授也是曲园中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八年,出狱后参加劳改,几经周折得以平反。他专攻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深入细致,时常有惊人的发现。他曾经写过一篇《林昭之死》的文章,满含热泪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悲剧,读来令人悱恻。他给我们这班学生讲过监狱的生活,在呵斥和枪口的*威下,他没有垮掉,当是生命的奇迹。我和张教授谈论过鲁迅,他发表了独到的见解,是我从未说听到过的,惊讶而又好奇,眼界很是开阔,像是受了生命的又一次洗礼。

 我单纯而又幼稚,凡是鲁迅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舌战本与我无关,但还是对郭沫若先生有些不解。对朱安女士满是同情,对许广平能引领鲁迅先生冲出旧式婚姻的殿堂感到由衷地敬佩。周作人与汪精卫同流合污这件事,让我对他恨之入骨,甚而至于连同他以前与鲁迅两人的恩恩怨怨也全记在他的头上。

 感知鲁迅还在于他不断地提携年轻后进,特别是东北作家群,萧军、萧红,还有后来的端木蕻良都曾得到过他的资助。特别是萧红,在萧军去世,与端木又终至分手,无着无落时,依着鲁迅和许广平生活,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在所有与鲁迅接触过的青年人中,独独不满意于高长虹,借着去鲁迅家去之机,暗中想博得许广平的欢心,结果被鲁迅窥破,反戈一击,指责谩骂,鲁迅很是伤心,而又无奈。对于这个人,和其他文友说起时,道出了我的气愤和不满,不过,也有人与我的看法有些不同。

 在我的印象中,周海婴永远是七八岁的光景,站在自家的院子里,问鲁迅先生什么时候死。孰不知岁月轮回,几度沧桑,周海婴先生也已变为老人。前些日子听到先生去世的消息,自是哀痛一番。

 鲁迅先生给我印象深刻,在生命的历程中给予了无数魂灵上的慰藉。他的品格和精神力量时时闪耀着光芒,与日月同辉。尔今,离开曲园已二十多年,恩师们也已渐渐散去,在各自生活的地方做生活的梦,对他们,我应该献上深深的祝福。

 不知现在的曲园中还有没有像我那样执着于研究鲁迅的热血青年,还有没有像我那时一样做着文学幻梦的学生。任清风飘飞,岁月流淌,我的那段与鲁迅先生相处的日子将永远铭刻于心。

 以上就是作文栏目为您带来的《我和鲁迅在一起的日子》,希望对您有帮助。

 如果你有好的作品,也可以点击下方“我要投稿”把作品发给我们,届时将会让更多的读者欣赏到您的大作!

朦胧中看到你高举的矛戈,听到你急切地为四万万同胞“呐喊”,唤醒“彷徨”的中国愚民,你如“野草”般在夹缝中倔强地生存。起来了,在你的感召之下,一批批中国青年起来了,你就如坚实的臂膀让人想要依靠。

没有与先生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我的遗憾,然而我又是幸运的,因为我可以与先生跨越时空促膝长谈。

“先生,您为何要弃医从文,医生的职业不是很好吗?我以后就要做一名医生,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我初读鲁迅问他的第一个问题。

先生坐在微弱的灯光下,手中握着笔。听到我的疑问他点上烟和蔼地说:“每一个人总会问我相同的问题。那时的国民,他们是健康的,却又病入膏荒。医生倒是有很多,但能够拯救中国的‘医生’哪里去寻。我必须点化他们愚钝的心,挽救衰亡的民族。”是的,是神圣的责任,是强烈的爱国心让他选择了战斗。我不禁想到闻一多的一声断喝:“这不是我的中华,不是!”他们心中的矛盾应该是相同的吧。

看着先生微弱单薄的身影,我不由得问到:“先生,您不怕吗?”

先生放下手中的烟嘴,转过身坚定地说:“怕,我怕这个民族因沉默而衰亡,怕阿Q式的英雄充斥大街小巷,怕祥林嫂哀怨无助的眼神,怕刘和珍们白白地牺牲,怕世间黑白巅倒,怕恶人淆乱乾坤,我怕刀剑不够锋利,无法刺破敌人的喉咙………”先生的眼中充满怒火,字字铿锵,句句肺腑,渗透着“我以我血寄轩辕”的悲情。中国的脊梁就是这样铮铮如铁。

先生走到我的身边,严肃而不失温和地说:“中国的光明到了,我们的灵魂会随你们与时俱进,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祖国而牺牲是每个时代不朽的精神,未来的祖国需要你们的付出。”

先生的身影渐渐淡去,而他的谆谆教诲却融入我的心中,我看到历史的天空因为他曾经的存在而显得那么的博大而光辉。

走近鲁迅

鲁迅是中学语文课本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作家,但孩子们非但没有走近鲁迅,反而产生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情绪。这是我在讲授鲁迅的作品时感到最为棘手的地方。我尝试着去了解这种情绪的由来,于是发现在孩子们的眼里,鲁迅只是一个被概念裹挟的符号,“文学家、思想家、革命者”之类的界定让孩子们觉得高不可攀;分析作品时偏重于强调政治意义,又让孩子们觉得兴味索然。

我们为什么会在努力走近鲁迅的过程中反而远离了鲁迅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心情不由得沉重起来。因为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寻根究底的话.最后触及到的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弊病。那就是我们仅仅将语文当成了一种工具,一种用来灌输政治思想和修炼文法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一旦我们开始用急功近利的眼光打量语文的时候,我们也就失落了其中的精髓。

而我们的评价标准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他们也开始用急功近利的眼光打量语文.振振有辞地嘲弄鲁迅。因为就鲁迅来看,无论是他的摇旗呐喊.还是略显晦涩的现代白话,在今天都已失去了工具的效用。于是.面对鲁迅的作品,孩子们顺理成章的疑问便是——“学习鲁迅有什么用”要知道,如此劝和的反问,其逻辑是由我们给定的。

我尝试着引导孩子们自己解决这个疑问。在我教的三个班级中,我鼓励他们看鲁迅作品的选本,将他们以寝室为单位划分为一个个读书小组,以便随时展开讨论。我规定他们每个月都要写出读书报告,并抽取一节课的时间予以交流。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引导他们将既定的概念放置一边,面对鲁迅的文字,直接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深知转变观念的不易,但我坚信多读总比不读好。第一个月过去了,从递交上来的读书报告中,我欣喜地看到走近鲁迅的可能:刘阳从(呐喊)开始,思考作家的责任;王逾由(灯下漫笔)反省我们的奴性;戴佳妮的文章中的意象竞有了几分鲁迅的味道;贺伽贝、马越、张雯君和万迪菲努力从<过客)中把握中期的鲁迅……

当然,面对鲁迅,更多的还是疑问。有所感悟也好,充满疑问也好,最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和鲁迅一起开始了思考、探索。这才是阅读鲁迅的意义所在,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如果说这种思索是内在的话.那么,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却是外在的。到我讲授<药)一文时,我发现他们的态度改变了,由“漫不经心”变成了“聚精会神”。当我给他们讲述我心目中的鲁迅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双双充满渴求的眼睛,而以前,我从这些眼睛里读出的是一股令人伤心的抵触情绪。读书活动顺利地展开了,但是,要在短暂的40分钟内与学生们交换“我之鲁迅观”,显然是仓促的。这时,校领导建议我开设“鲁迅研究”课题,我欣然受命,居然尝到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滋味。

是否还在做“奴隶”

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总有许多让我不明白的地方,但《灯下漫笔》一文中有几句话却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说到修史的题目的时候,更直截了当地将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文末呼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广为什么独记住这些也许从中隐约感觉到了什么。我总觉得这些话给我很大震撼,确切地说是恐惧。我们总是拿鲁迅的作品来分析,作为我们批判过去时代人性的堕落、麻木,批判旧社会黑暗本质的证据、武器;用它来作语文课上的政治教材。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自认为推翻了那个时代,继承了鲁迅的志愿了吗当然,否则我们怎能一本正经地“学”鲁迅,大模大样地“供“鲁迅!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不是那些“食人者”,更不是“奴隶”吗当然.毛主席不是宣布我们翻身做主人了吗!但是仍会震颤,因为读了这些话,我感觉那个奴隶时代还没结束,感觉辜负了鲁迅先生对青年的期望。没错,剥削少了,旧社会的三座大山都推翻了,我们没有理由再做奴隶。但奴性变了吗当面对现今下岗的抉择时,多数人不去苦思如何去自立,而是为政府有待业救济,有再就业帮助而庆幸。有人自立成功了,媒体大肆报道。为什么这样的人太少了!我们少有创业的想法,只是希望体制的改革,不要革到自己头上或革得轻些。只希望枷锁不要拴得太紧,而不求挣脱,这不是奴性或许,现在的我看成人的社会太早了。但我觉得即使作为学生,我们中有很多人过早地失去了年轻人的朝气。有人显得 很老成,有的太现实。几乎都学会在人前留一手,少说话少惹祸。谈到学习,多数是机械的,确切地说,学习并不是我们的追求,倒更像是工作。学科的重要性只在于它是否紧迫需要,是否被老师看重。我们缺少学习的渴望,没有学习的活力。我的一位叔伯曾告诉我,他那时学习是如何如何的“饿”。可现在学生中“饿”的人太少了。面对他时,我也只能回忆自己是如何机械地“吃”了几年的。面对如今的教育改革,我们一方面觉得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感到能否创新对于我们学生都无所谓。我们还是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干。对争什么我们已没多大兴趣,宁愿当学习的“奴隶”。这样的我们,难道不是还在做奴隶?

鲁迅先生最喜爱年轻人,把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可我虽是一个青年,却常感到自己身上有着不符合年龄的暮气。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之后,除了惭愧,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与鲁迅的对话

步入这个平静的小镇,脱离了城市的喧闹,空气中弥漫着阵阵书墨香,正如一盅上好龙井,清幽而不张扬。这就是我眼中的绍兴,在这里,我与文学巨匠——鲁迅进行了一次深度谈话……

踏着青石板铺成的的小路,我们来到了课文中提到的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书房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所谓“三味”,是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义。匾额下方是一张松鹿图,两旁屋柱上有“至乐无声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诗书”一幅抱对,匾中抱对皆为清代书法家梁同书的手笔。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桌面右边有一个鲁迅亲手刻下“早”字。一次鲁迅上课迟到.受到先生的严厉责备,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鲁迅不仅要顾自己努力学习,同时也要照顾父亲和料理家务,先生看见鲁迅迟到后,还是对鲁迅进行了“体罚”——用戒尺打手心。可鲁迅依然坚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错误,所以,他就在自己课桌的右边桌沿上刻了这个“早”字,时时提醒自己兼顾好学习生活两方面,此后果然就没有迟到过。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种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其中腊梅树已有一百多年的寿命。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文物保存完好,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及周围环境,基本上是当年的面貌。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鲁迅纪念馆。刚经过检票口,我便看到了墙上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鲁迅纪念馆”。走上二楼,到处都有鲁迅发表的文章、书籍以及鲁迅在进行发言、讨论时的油画……当我看到他曾经用过的衣物时,我惊呆了,样式是那样土气,颜色是那样朴素,那双鞋已破得开了几道小口,正是这样一个对自己生活要求一低再低的人,却是对文学要求一高再高的文学巨匠!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走进其中一个展厅,黑色的石板上用金色镶嵌着的鲁迅名言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其中一句令我感受最深:“我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在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鲁迅就如一头任劳任怨的牛,得到的是最低下的东西,却付出了最崇高伟大的精神,为当时在黑暗中挣扎的中国人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由此可见鲁迅为当时社会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以自己的一个个文字不断激励着人们,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支撑起了他们坚强的意志!

另外,我们还参观了鲁迅故居、祖居、鲁迅笔下风情园等。天快黑了,我们终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文学圣地——绍兴,下次我一定还要来!

与鲁迅对话

朦胧中看到你高举的矛戈,听到你急切地为四万万同胞“呐喊”,唤醒“彷徨”的中国愚民,你如“野草”般在夹缝中倔强地生存。起来了,在你的感召之下,一批批中国青年起来了,你就如坚实的臂膀让人想要依靠。

没有与先生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我的遗憾,然而我又是幸运的,因为我可以与先生跨越时空促膝长谈。

“先生,您为何要弃医从文,医生的职业不是很好吗?我以后就要做一名医生,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我初读鲁迅问他的第一个问题。

先生坐在微弱的灯光下,手中握着笔。听到我的疑问他点上烟和蔼地说:“每一个人总会问我相同的问题。那时的国民,他们是健康的,却又病入膏荒。医生倒是有很多,但能够拯救中国的‘医生’哪里去寻。我必须点化他们愚钝的心,挽救衰亡的民族。”是的,是神圣的责任,是强烈的爱国心让他选择了战斗。我不禁想到闻一多的一声断喝:“这不是我的中华,不是!”他们心中的矛盾应该是相同的吧。

看着先生微弱单薄的身影,我不由得问到:“先生,您不怕吗?”

先生放下手中的烟嘴,转过身坚定地说:“怕,我怕这个民族因沉默而衰亡,怕阿Q式的英雄充斥大街小巷,怕祥林嫂哀怨无助的眼神,怕刘和珍们白白地牺牲,怕世间黑白巅倒,怕恶人淆乱乾坤,我怕刀剑不够锋利,无法刺破敌人的喉咙………”先生的眼中充满怒火,字字铿锵,句句肺腑,渗透着“我以我血寄轩辕”的悲情。中国的脊梁就是这样铮铮如铁。

先生走到我的身边,严肃而不失温和地说:“中国的光明到了,我们的灵魂会随你们与时俱进,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祖国而牺牲是每个时代不朽的精神,未来的祖国需要你们的付出。”

先生的身影渐渐淡去,而他的谆谆教诲却融入我的心中,我看到历史的天空因为他曾经的存在而显得那么的博大而光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639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9
下一篇2023-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