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不法分子偷猎藏羚羊,东北虎的故事吗?请你收集并整理一下这方面额的资料。(要全)

你听说过不法分子偷猎藏羚羊,东北虎的故事吗?请你收集并整理一下这方面额的资料。(要全),第1张

在壮丽神奇的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无人区”,跃动着一群群体态轻盈俊秀的“高原精灵”---藏羚羊。然而,就是这一道来自雪域净土的美丽风景,却在2003年5月9日这一天被712只血淋淋的藏羚羊皮划上了残忍的伤痕。当天,可可西里主力巡山队连续破获两起武装盗猎藏羚羊案,抓获两支盗猎团伙共9名犯罪嫌疑人,缴获藏羚羊皮712张,小口径步枪2支,子弹4000发,作案用车5辆及其它盗猎工具,这是可可西里管理局1998年成立以来在“无人区”破获的最大武装盗猎案。在“59”特大盗猎藏羚羊案侦破始末,记者深入采访了主力巡山队队员,并跟随增援巡山队进入了可可西里“无人区”。

保护野生动物的新闻报道

 保护野生动物的新闻报道,爱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十分的重要,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也是我们文明发展的一部分。以下保护野生动物的新闻报道。

保护野生动物的新闻报道1

 青藏公路3002公里处,一群藏羚羊在领头羊带领下,在路边徘徊观察,然后小心翼翼走上公路,眼看要通过公路,又警惕地退回路边,如此重复数次,终于全部通过,继续向可可西里腹地迁徙。这些可爱的“高原精灵”不知道,在不远处,车辆在巡山队员指挥下停车等待。

 “我们已经安排沿线保护站加强管护,采取临时交通管制、巡护救助等措施,让藏羚羊在迁徙途中尽量不受干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园区管委会可可西里管理处主任布周说。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眼下,可可西里正迎来一年一度的藏羚羊迁徙产仔之旅。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晓民介绍,藏羚羊迁徙行程往返最长可达上千公里,“雌性藏羚羊每年11月至12月交后,次年5月开始前往可可西里卓乃湖、太阳湖等地产仔,7月至8月产仔结束后,带着幼仔陆续返回原栖息地与雄羊合群。”

 藏羚羊在青藏高原平静地生活、繁衍,得益于一系列有力的保护措施。

 “过去,因非法捕猎等原因,藏羚羊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站长赵新录说。

 从1981年开始,我国严格禁止一切贸易性出口藏羚羊及其产品的活动。1988年,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于89年发布,将藏羚羊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严禁非法猎捕。

 与此同时,我国在藏羚羊重要分布区划建新疆阿尔金山、青海可可西里、西藏羌塘等自然保护区,成立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对藏羚羊种群活动进行巡护监测。

 在工作日志上,赵新录记录下他和队员们500多次巡护,80余万公里的行程。赵新录说:“可可西里已经10多年没有响起盗猎的枪声。经过各方持续保护,可可西里藏羚羊种群从不足2万只恢复至7万多只。”在整个青藏高原,藏羚羊种群已经超过30万只。

 人类保护藏羚羊,藏羚羊也渐渐适应了野生动物通道。“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等路段,按照藏羚羊迁徙习惯设置了宽阔、平缓的野生动物通道。10多年前观测藏羚羊,它们要尝试两三天才能通过动物通道,现在羊群短则10多分钟、长则几个小时就能顺利通过。”吴晓民说。

 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气候变化等因素威胁着藏羚羊种群的生存。吴晓民说,目前,对藏羚羊种群系统化的动态监测还需加强。他建议,各保护区要加强区域联系,建立健全藏羚羊种群及栖息地数据库,为保护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还要进一步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加大保护力度。同时,随着藏羚羊数量持续增加,要加强栖息地承载力研究,关注因超载造成的对种群发展的潜在威胁。

 今年5月,来自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与西藏林草局的研究团队再次深入羌塘自然保护区,对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和监测。

 如今在可可西里,越来越多的环保志愿者来到这里。赵新录除了日常巡山,也有了新任务,“我们要担起科考队伍向导、游客讲解员等工作,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保护好长江“微笑天使”

 最近,长江江豚多次出现在湖南省岳阳市长江段和洞庭湖区,引来众多关注。“最多的一次,有十几头银灰色的江豚跃出水面。”长江江豚保护协巡队队员江科明说。

 江科明曾是洞庭湖渔民。前些年洞庭湖由于过度捕捞,鱼越来越少,老江和同伴们的生计难以维持。“保护鱼类太重要了。”江科明由衷感慨。2017年,当地成立长江江豚保护协巡队,老江报名参加,从捕鱼者变成护豚者。

 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曾经遍布洞庭湖区的捕鱼设施被清理拆除,电鱼、挖砂等行为被禁止。2019年12月起,洞庭湖全面禁渔。这些措施对于长江江豚保护卓有成效。农业农村部定期组织开展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2017年考察数据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主要分布于宜昌至长江口约1700公里长的长江干流及鄱阳湖和洞庭湖,其中长江干流有445头,鄱阳湖457头,洞庭湖110头。

 “最新的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郝玉江表示,目前,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的分布呈斑块状特征,如在南京段约50多头,在武汉段却极为少见;与长江干流相比,鄱阳湖和洞庭湖的长江江豚要相对集中一些。长江江豚没有明显的洄游习性,但随着水文条件、水质条件和鱼类资源变化,它们在长江干流和湖区之间存在迁移行为。

 保护好长江江豚,需要充分摸清其生活习性。“长江江豚是长江中的顶级捕食者,但其实只能捕食体长为10—20厘米的小鱼,吃不了大鱼。”湖南省岳阳县东洞庭湖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姜宏毅介绍,针对长江江豚的食性特点,近年来,他们联合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每年春天都会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补充长江江豚的饵料资源。

 “鱼类资源变多了,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增加了,江豚的数量也会不断增加。”姜宏毅说。

 目前,洞庭湖的水质已提升至Ⅲ类,比较适合长江江豚生存。岳阳县投入12亿元,拆除85处矮围,联通水体,以扩大长江江豚栖息空间。同时把湖上的柴电驳船全部改用岸电。姜宏毅介绍,长江江豚交流、定位、捕食主要靠声呐系统,船只改用岸电,噪声减少,可大大降低对长江江豚栖息活动的影响。

 长江江豚能否采用人工辅助方式快速繁育?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凯表示,长江江豚是胎生,一胎只产一仔,繁殖效率比鱼类低得多。全人工繁育技术、建立长江江豚保种屏障的相关研究工作正在稳步实施,野化放归的工作也在积极推进。

 专家表示,作为水生哺乳动物,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是维持其正常繁衍的必要条件。目前,尽管长江江豚总数有千余头,但未能形成聚集效应,而是分为多个小群体,特别是在长江干流,其斑块状分布导致群体间形成了一定的地理隔离,影响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

 “要加强长江江豚群体交流,降低种群基因隔离风险,需要解决长江及湖区的岸线硬化和过度开发等问题。”郝玉江表示,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保护的旗舰物种,其生存状况标志着长江生态环境的好坏,一定要保护好长江“微笑天使”。

 一度濒危的朱鹮由发现时的7只增至5000余只

  “吉祥鸟”自由翱翔天际

 走进陕西洋县,碧空中时常可见朱鹮翩跹起舞。“对这座秦岭南麓的小城而言,朱鹮是‘最闪亮的名片’。”今年67岁的路宝忠,跟朱鹮有着不解之缘。

 朱鹮,又名朱鹭、红鹤,被誉为“吉祥鸟”,历史上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朱鹮数量快速减少,一度被认为已在我国灭绝。

 “中国到底还有没有朱鹮?”1981年5月,中科院鸟类专家刘荫增经过3年跋涉,跑遍大半个中国,终于在洋县姚家沟一带的山林里,发现了7只朱鹮。

 随后,洋县发布紧急通知,朱鹮活动区里,不准砍伐树木、不准使用农药、不准进行狩猎、不准开荒放炮。4人“护鹮小组”紧急成立,进驻姚家沟,24小时监护这些“宝贝疙瘩”。

 当年20多岁的路宝忠刚入职县林业局,便被抽调为小组领队。4个小伙子扛着锅碗被褥,在海拔1200米的小山村驻扎下来。

 “朱鹮飞到哪儿,就要跟到哪儿。鸟儿在视线内,我们才能安心。”路宝忠和同伴们翻山越岭,跑遍了周边区域……

 经过近10年全方位呵护,朱鹮数量渐增,营巢范围逐渐扩大。与野外保护同步,朱鹮人工繁育也开始摸索前行。人工孵化幼鸟成功、人工饲养朱鹮首次产卵……每一步进展,都让技术人员兴奋不已。

 朱鹮监护,很长一段时间用的就是日夜轮转、严防严守的“人海战”。

 “护鹮不仅靠‘专业队伍’,老百姓的广泛参与同样重要。”路宝忠清楚地记得,当年有个农户的家畜惊了树上孵卵的朱鹮,成鸟逃走了,留下了窝里的蛋。农户老大娘怕蛋冻坏了,从树上取下来暖了一晚上。第二天成鸟回来了,她才把蛋放回巢去。

 每年夏秋季节,朱鹮从山区飞到丘陵、平川,活动范围扩大。这些区域内有很多群众担任信息员,一旦发现朱鹮,他们做好记录立即上报,交由专业人员核查监测。

 保护成效日益凸显,进入新世纪,朱鹮的野外种群、人工种群,数量双双破百,摆脱了低位徘徊的困境。

 随着朱鹮种群的壮大,野化放归提上日程。“将人工种群放归自然,是拯救濒危物种的终极目标。”在陕西省林草局教授级高工常秀云看来,让朱鹮“回家”意义重大。

 2007年,陕西宁陕县寨沟村,26只朱鹮放归山林。“这迈出了朱鹮返回蓝天的第一步。”常秀云介绍,此后数年间,野化放归跨越秦岭,铜川沮河流域、宝鸡千湖湿地等区域,相继迎来朱鹮翱翔的身影。

 截至目前,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建成种源基地2个,救护繁育基地5个,野化放归基地8个。40年来,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朱鹮种群数量已由当年的7只,扩展至5000余只,其中我国境内4400余只,陕西就占了4100余只。

 几年前,路宝忠从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岗位上退休。如今,走在洋县的山林乡野,路宝忠仍喜欢抬头看一群群朱鹮掠过天际。“从‘孤羽七只’到‘千鸟竞翔’,曾经付出的汗水与青春,都值!”路保忠感慨。

 亚洲象种群恢复,活动区域扩大

  多措并举守护人象和谐

 近几个月来,一群野生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路向北迁移,为保证人象安全,专家团队和沿线干部群众展开了一场保护接力。

 亚洲象曾在我国许多地区栖息、繁衍,后来其分布区域、种群数量不断萎缩,在我国境内一度濒临灭绝。如今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正在恢复,数量稳定增加、活动区域持续扩大。“保守估计,目前我国野生亚洲象数量有300头左右。”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说。

 从建立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实施救护与繁育,保护野生亚洲象的行动一直持续。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来,先后参与救助过20多头亚洲象,9头小象在这里出生。

 亚洲象种源繁育中心主管熊朝永从事野生亚洲象救助14年了,能说出每一头大象的故事。亚洲象“羊妞”和他的感情最深。“有先天性疾病的小‘羊妞’出生两周就被象群遗弃了,救助组在思茅港镇发现它时,情况十分危急。”熊朝永说,在救助中心,经过精心的治疗养育,“羊妞”日益好转。

 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增加,新的挑战悄然而至——不少野象走出保护区,甚至进入人类生活区。为减少野象活动造成的人象冲突,国家林草部门和云南省各级政府进行了不少探索尝试。

 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纳吉村周边常有20多头亚洲象活动,有两次闯入校园。当地政府为该校修建了防野象冲撞护栏,将人象隔离,守住了164名学生的平安,也保护了大象。学校还将原来种植的棕榈树,更换为火焰木等大象不喜欢的植物,避免大象因寻找食物进入校园。

 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大渡岗乡关坪村香烟箐村民小组,一道绿色防护栏将整个村子环抱其中。坚实的防护栏隔开了亚洲象和村民的生活空间,让人与大象各得其所。

 虽然亚洲象活动对当地居民生活有困扰,但也带来了不少机会。距离西双版纳野象景区仅有两三公里,关坪村不少村民就近到景区就业,还有村民开起农家乐,吃上旅游饭,日子越过越好。

 2018年,西双版纳勐海县建立第一个县级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追踪象群最新动态,实现了实时信息传输和及时预警。人主动避开野象,让路给野象通行。修建中老铁路勐养段,以隧道的方式“穿越”亚洲象栖息地,最大限度避免惊扰亚洲象。

 “未来要多从满足亚洲象需求角度开展保护工作。”陈明勇说,开展野生亚洲象栖息地建设,通过人工干预为野生亚洲象提供更丰富的植物,从而减少野生亚洲象的无序流动。他认为,长期来看,要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条例修订,推动在保护区内实施林木疏伐等修复改造措施。同时,积极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通过适度开展生态体验等项目带动周边社区居民持续增收,更好地实现人象和谐。

保护野生动物的新闻报道2

  保护野生动物我们永远在路上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随着我市对湿地的保护和改善,市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对动物品种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最新数据显示,我市现有兽类和两栖、爬行类40多种,鸟类2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数量已经达到了250多种。

 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物对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燕子,它能帮我们把田里的害虫吃掉。如果我们杀害捕捉它们,它们就无法吃掉那些常常来搔扰我们的蚊子;比如说青蛙,青蛙也能帮我们吃田里的害虫,我们捕杀了它,田里的害虫越来越多,我们的农作物就不会增产增收。正是因为有野生动物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多彩,一定意义上讲,保护野生动物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现在野生动物在急剧的减少,作为普通人,我们能为保护野生动物做些什么首先要爱护身边的环境,不乱砍滥伐,给它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不要随意捕捉它们,否则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伤害;不乱捕滥杀野生动物,不参与非法买卖野生动物,见到非法捕捉野生动物者应向有关部门举报。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我们携起手来,关爱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让大地处处充满生命的绿色;让野生动物与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平安地生活。

保护野生动物的新闻报道3

  期盼你我都能成为野生动物保护者

 这些被救助的野生动物是幸运的。这一方面表明了我市民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市自然环境尤其是适宜于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大有好转。在此,不妨科幻一下,如果某一天科技发展了,人类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我想那些被救助的野生动物定会对救它们于危难中的人类说声“谢谢”的。之所以有此科幻,是因为我相信自然之中万物均有灵性。一个通灵性的生命,没有理由不对帮助自己的其他生命表示内心的感谢。

 回到现实,先抛开科幻不说,就眼下而言,一个最直接与现实的问题,就是作为人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物如果将这个问题制成一个生活选择题,我想可供我们选择的答案决不是唯一的。答案的多样至少当包括以下选项:一、动物与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二、作为自然之子,动物是我们亲近的朋友,保护它们就是在保护人类的近亲,保护我们自己;三、保护动物是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所需,是法定的义务;四、保护动物,有利于保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以利于整个生态的平衡与发展。

 这些我们不难理解,但现实中在保护野生动物上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还不能做到对野生动物最大程度的保护,伤害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一种现实的遗憾,当要有所改善。那么接下来我们该怎样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其实办法不外乎以下这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感情,建立人类与野生动物间亲密的联系,比如组织人们去湿地自然保护区参观等;二是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让保护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三是对于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要依法予以必要的惩处,以起到相应的警示作用。同时还得加强对保护野生动物的正面宣传,以好的事例激发人们对动物的爱心,唤起人们内心里的怜悯之情,使得人人都能成为野生动物的保护者。

可可西里是什么?

“可可西里”是蒙语,意思是“美丽的少女”,是一个被世人所熟知却又极为神秘陌生的地方。亿万年前的那场地质运动,将一片崭新的高地托举于世界之巅,这里就是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由于处在高寒地带,这里气候恶劣,淡水缺乏,植被稀少,也常常被称为人类生命的禁区。但对于她的原住民——野生动物来说,这里却是它们的家园、乐土、天堂。

可可西里在哪里?

多年来,她被世人所熟知的,只有她的名字、传说以及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而她究竟在哪里,却少有人知。可可西里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管辖,与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连为一片,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之一。1999年9月更名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最高处可达6860米,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建立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

可可西里如何去?

自1992年7月索南达杰组织中国第一支武装反盗猎的队伍开始,可可西里生态地位被逐步提高,各级相关部门逐步发布对可可西里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自2015年开始,可可西里管理处森林公安局发布《关于禁止在可可西里地区开展非法穿越活动的公告》,禁止一切非法穿越活动。也就是说,可可西里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去,也是绝对不可以非法进入和穿越,任何在可可西里内的活动都需要相关部门的审批。对于神秘的可可西里,其实我们在青藏公路、青藏铁路上都会不同程度的经过、穿过可可西里缓冲区和部分核心区。在路上我们就可以欣赏可可西里的美景与野生动物的身影。要注意的是在公路上行驶不可以离开公路范围,碰见野生动物也不能进行任何的接触。如果获得审批,允许进入可可西里腹地进行科学考察、生态体验活动,一定不要错过这非常难得的机会,如果没有方法获得审批,那就让我带大家看一看真正的可可西里是什么样子的。

接到通知

为此,我查阅了大量关于可可西里的资料,那些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片、纪录片、文章和摄影作品中,一部叫做《平衡》的影片深深震撼了我。没有抒情的旁白,没有优美的画面,也没有精妙的特效,更没有影坛巨星的加盟,有的只是对在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事情最刨骨挖筋的纪录,纪录那无畏的斗士,纪录那无辜的生灵,也纪录那猖獗的盗匪。让我对这片土地刹时燃起了一股保卫的火焰。

可可西里生态稳定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150种垫状植物,可可西里就有50种。可可西里一共生长着214种种子植物,其中有84种是青藏高原特有种。可以说,可可西里是地球上植物家族最后的伊甸园。除了生长在这里的植物家族,她又何尝不是高原动物最后的栖息地呢。在这片独特的自然环境下,孕育着以高原精灵藏羚羊为代表的众多野生动物。30种哺乳动物,54种鸟类,6种鱼类,在雪山草原的庇护下繁衍生息。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中,可可西里选择了藏羚羊,它是一种有着独特的生理习性和生理构造的可可西里最具代表性的物种。每一只藏羚羊的身上都凝聚着被可可西里这块严苛的土地筛选、淬炼、凝结过的生存密码。

宝贵的不仅仅是这里的动物和植物。可可西里具有典型而完整的高寒生态系统,有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沼泽草甸、高山稀疏植被和高寒漠丛、高寒荒漠等植被类型。而在多年冻土带和岛状冻土带发育的广阔沼泽,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湿地。鸟族翱翔,蹄类竞奔,万千生灵,在可可西里这片亘古荒蛮之地谱写出了地球上最惊心动魄的生命乐章,也恰恰是因为这样,可可西里才赢得了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的美誉。它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

抵达玉树

2016126,从北京出发飞往玉树,这一段2500余公里的飞行,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从2015年开始,我便深深扎根在这个地方,很多朋友送给我“玉树小王子”的外号,虽然搞怪,但确实印证了我对这个第二故乡的深厚 情感 。当你第一次呼吸到来自高原,稀薄但纯净的空气时,当你第一次被赠与洁白的哈达时,当你第一次听到美妙动听的康巴歌曲时,当你第一次品尝到醉人的青稞美酒时,当你第一次看到热情洋溢的康巴舞蹈时,你一定会和我一样爱上这里,爱上这座旧貌换新颜的高原小城玉树。

除了地震,玉树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了解的地方,玉树是青海省第一个、中国第二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玉树是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可可西里的所在地;玉树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所在地;玉树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玉树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玉珠峰的所在地。除此之外,众多的山川与河流,美丽的风光与人文,悠久的 历史 与文化都让玉树成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城市,因为经停西宁的缘故,飞行消耗了一整天的时间。简短的修整后便参加了“科考可可西里”工作会议。第一次亲耳听闻曾亲历那里的专家讲述可可西里,相比于查阅资料,这样的信息也更加立体和全面。在详尽的解读了可可西里的现状,明确了各组的分工,知悉了注意事项后,进入可可西里的第一项工作完成,所有人都带着无比的热情与抑制不住的激动回到了酒店。久久不能平复的激动心情竟然让我在这座熟悉的高原小城里,第一次失眠了。

英雄广场

2016127,清晨,阳光还没有爬上玉树的山峰,这里的人们早早来到到了格萨尔王广场。团队中包括玉树州 旅游 局工作人员、中科院专家、横断山科学家、可可西里巡护员、纪录片摄制组、高原急救医生、后勤保障团队等人员也已经集结完毕,车队中先导车、领航车、乘用车、保障车、医疗救援车也整装待发,一场庄严而又简单的仪式正在进行。庄严的宣誓过后,在玉树州人民和广大环保志士的注目中,这次从玉树出发,途径治多县、曲麻莱县、不冻泉、昆仑山玉珠峰、索南达杰保护站、新生湖、库塞湖、卓乃湖、太阳湖,最后到达布喀达坂峰,行程超过1000公里的科考之旅正式踏上征程。

有关于可可西里的往事,流传最广的也许就是索南达杰捍卫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的故事了。藏羚羊,或许以百万年为一个单位才进化长出了一身无与伦比的皮毛,那是一身极致的皮毛,是藏羚羊生存的宝,同时却也成为了它们死亡的衣。在盗猎者的枪口下,纵使千百万年的自然推演、进化结晶和环环相扣的生存法则再怎么的坚固无比,刹时也被冰冷的子弹洞穿,弹孔里留下贪婪的味道,枪口所向是一片血色的黄昏。眼睛里闪耀着私欲暴利的人们奔着繁华而去,丢下这一滩滩泯灭的人性。每一只藏羚羊和可可西里的其他野生动物的命运,都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的命运,与人类自身的命运紧紧相连,只是那些被利益所驱使的盗猎分子毫不关心。

在索南达杰的家乡-青海玉树治多县有一个广场,名叫英雄广场。在这里,治多县领导亲自为大家讲述了关于索南达杰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位英雄的事迹,他更是万千可可西里人的缩影,站在这里,只剩下肃然起敬。英雄广场雕塑的后面的长廊,详细的介绍了索南达杰的生平事迹。

他的牺牲震动了当时 社会 各界,也正如此,保护可可西里、反盗采盗猎行动获得了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今天的可可西里更加的宁静、祥和,再没有了盗猎分子丧心病狂的嗜血残杀,再没有了盗采分子追寻暴利的疯狂采挖,也再没有了弥漫的硝烟和倒在血泊中的英雄。

索南达杰保护站

2016129,冬日里清晨的曲麻莱县冷的让人瑟瑟发抖。休整一天后的队员们早早起来装备行囊,可可西里是无人区,即便在相应的保护站内依旧是物资匮乏,为了不给巡逻队增添额外的负担,未来几天的所以补给都要在这里准备妥当。提前采购好的蔬菜、肉类、饮用水等生活物资以及氧气、急救药品、车辆应急工具塞满了3辆后勤保障车。深入可可西里,衣食住行就全要靠自己了,帐篷、睡袋也满满的塞了一车。

在前往第一站昆仑山玉珠峰的路上我们经过了索南达杰英雄纪念碑。队员们在英雄的遗像前鞠躬致意,并敬献着象征吉祥、和平、圣洁的哈达,随队医生寒梅老师曾是英雄索南达杰的同学,每每到此她都不禁潸然泪下。索南达杰先后十二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进行了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和保护藏羚羊的工作,被誉为可可西里野生动物保护第一人。

1994年1月18日,40岁的索南达杰和4名队员在在押送歹徒行至太阳湖附近时,遭歹徒袭击,当人们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找到他时,他还保持着换子弹的姿势。索南达杰牺牲后,1997年8月,由民间环保人士出资修建了索南达杰烈士纪念碑。该碑立于可可西里保护区昆仑山口的青藏公路旁。碑高58米,正面镶烈士遗像,背面用藏、汉两种文字记述索南达杰烈士生平事迹。10多年来,由于受到地基冻土层变化,地震等影响,碑身向南倾斜约25度,下沉约20公分,护栏表面大理石贴面多处脱。而新的纪念碑也已于2013年8月落成,规模更大更雄伟,路过的车辆或是停车瞻仰或是鸣笛示意,纷纷以自己的方式向英雄表达着敬意。

距此地以东10公里,便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玉珠峰了。昆仑山之南的广大地区,便是著名的可可西里。抵临玉珠峰下,直觉人之渺小,巍巍昆仑从来都是书上那个有着神幻故事的地方,而今就屹立于眼前,令人生叹!叹的是这平起6178米的雄伟身姿,叹的是这皑皑白雪旗云萦绕的大美,叹的是这岁月长河点滴累积而成的壮观冰川,也叹这明显抬升的雪线和这冰川融化留下的痕迹。从昆仑山玉珠峰脚下回望可可西里,那是一片辽阔的大地,泛着棕**的大地,透露着神秘色彩的大地,一片充满未知的大地。

在可可西里东缘、昆仑山口以南的青藏公路2952公里处,原本只是一个没有地名的地方,它不过是地处青藏公路不冻泉和五道梁之间,靠近楚玛尔河沿。如今,地图上已经清晰的在此标出一个新的地名:索南达杰站。

远远望去,一座红白相近的轻钢结构活动房,童话般地凸现在楚玛尔河畔的荒原之上。它又像极了高原上的哨所,向世人宣告着捍卫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誓言。屋顶上“索南达杰保护站”一排大字,像烈士生前一样屹立在无际的旷野中,深情而警惕的守望,不给任何侥幸分子任何机会可乘。数年间,在各方努力和帮助下,索南达杰保护站由原来简易的轻钢结构活动房,逐渐扩建成功能相对齐全、设备相对完善,能够满足巡逻队员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砖房了。

当晚,我们同职守的队员共同劳动,共同用餐,保护站内并没有足够多的的床铺,我们就用一些垫子打起了通铺。与队友们一起同吃同住,条件虽略显艰苦,但却更能融入他们,体验这不一样的生活。

可可西里的星空璀璨,一向痴迷拍摄星空的我不肯放过这样特殊的夜晚,却也被嘱咐不能走出保护站大门,因为这里时常有大型野生动物出没。保护站内用于发电的太阳能板成为了很好的前景,夜更深一点的时候,远处传来了狼的嚎叫,近处蹄腿飞走,掷地有声,这个夜晚不仅收获了一片可可西里的星空,也让我对这里越来越着迷了。

初遇藏羚羊

20161210,队员们很早就起来,每个人都精神饱满,虽然索南达杰保护站有着近4500米的海拔。青藏铁路上的火车穿过了冉冉升起的太阳。车队从保护站旁的一条岔路踏上了此行真正意义上的可可西里之路。初到可可西里,一扫之前对这里固有的印象,虽值冬季,草甸已呈枯**,但这苍山大原依附在巍峨的雪山之下,挽傍于翠绿藏蓝的湖泊,极目望去尽是未曾见过的美景。

可可西里,一个美丽的少女,又像是母亲,博大不言,默默哺育怀抱里的每一个生灵。而我,更觉得他是雄性的,像是裸露着肩膀披散着头发的康巴汉子,高远冷峻,目光坚毅,一个臂膀就撑起了这里的世界,每一个悄悄路过的带着高原气息的精灵,都在他坚实的胸怀中,躲风避雨。

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这里成为了地球上除极地之外最大的无人区。年岁更迭,地质变迁,成千上百个碎玉散珠般的幽静湖泊,装点在她那无垠的冰肌玉肤之上,除了风来时的声音和那雨雪飘落的碎响,在此繁衍生息的野牦牛、野驴、白唇鹿、藏羚羊等高原精灵便是她常年的伴侣了。自2009年9月起,卓乃湖湖水因生态环境的变化不断溢出,向东南奔流近300公里,形成宽30米至50米,深20米至30米的河流,致使卓乃湖与库赛湖、海丁诺尔湖等串连。外溢湖水淹没了近百个小湖,目前已形成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的新生湖。

在前往新生湖的路上,我第一次见到了疾驰的藏羚羊,精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得飞翔一样的跑姿,踏出身后长长的尘烟,那是自由的模样,那也是自然的模样。若你同我一样目睹这一切,你就会相信,它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数千万年,是因为它就是属于这里的。我拿起相机,150-600mm的镜头在矫健的藏羚羊面前显得尤为的笨重,彷佛那一瞬间空气都已经凝结,只剩下它踏蹄而飞的身影和我悄悄的呼吸还有那不停闪过的快门声音,终于,捕捉到了它那令人醉心的身姿。

可可西里的天气复杂多变,意料之外的我们遇到了扬尘天气,风沙漫天不见去路,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转路而行前往五道梁保护站进行修整。五道梁保护站与索南达杰保护站几乎一模一样的布局,听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说是后来统一建设的。

突遇沙尘暴

20161211,五道梁到卓乃湖有另外的一条路,与其说是路,只是山梁上巡护线的一道道车辙印。看上去一马平川的可可西里,其实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地方。此时的冬季还算好,还未沙化的地方是一片片冻土,夏季陷车时留下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大多数河流也都已结冰或进入枯水期露出河床,只有少数的盐湖闪烁着波光。车行驶在可可西里,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巡护员带领,很容易迷失方向,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沿着车辙印走。

越往可可西里的腹地前行,就越能遇见成群结队的野生动物。藏羚羊无疑还是这里的主人。由最开始的三两只、四五只,现在眼前跑过的则是十几二十只的大队伍。通常此时的藏羚羊队伍往往是一只公羊带领着一队母羊,这是他们进行繁衍后代的信号之一。

每年11月,是藏羚羊交配的时节,这时能看到雄性藏羚羊追逐雌性藏羚羊的画面,而次年4月,怀胎的藏羚羊便从三江源、羌塘和阿尔金山的每一个被阳光所照耀过的角落向地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卓乃湖集结。这是一次充满希望的迁徙,这是一次对生命珍重的迁徙,也是对这片肥沃故土的礼赞。彼时,卓乃湖便成为了藏羚羊的大产房,那里气候温和,水草丰沛。

柔弱的生命似乎从一开始便具备了顽强的力量。迁徙的路很长,在穿越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时尤为困难。机警的他们对火车的轰鸣格外敏感,对过往的车辆充满着恐惧。如今,每逢藏羚羊穿越公路时,都会有由自愿者组织的“生命红绿灯”亮起来,过往的车辆也越来越积极配合这项行动,让高原精灵藏羚羊能够平安的迁徙回到卓乃湖。

在即将抵达卓乃湖时,我们遇到了此行中最严重的一次恶劣天气。卓乃湖方向刮来了令人胆寒的沙尘暴,这已经是此行中第二次遇见扬尘天气,人在车外几乎不能站立,漫天黄沙步步逼向,没一会儿车队就被吞噬进尘暴当中,能见度几乎为零。车身外怒吼着的狂风卷起沙尘拍打着车窗,瞬间的风力让静止停下的越野车也不禁晃动着车身。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焦急的等待着先导车的指引,已经快到目的地,谁也不想就此放弃再次折返。

看着窗外漫天的风沙内心不住的忐忑,眼瞧着窗外飞舞的沙粒在车窗玻璃下沿堆砌起一小层“沙丘”,对讲机终于传来了指令,根据专家判断,这场沙尘暴与卓乃湖溃堤有着直接的联系,决定放慢车速,继续前进,为尽快查找此次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而做好准备。此番话音一落,只见先导车的车门在狂风中艰难的打开,呼唤着我们全体下车。在大家一头雾水的情况下看到了此次科考之行的旗帜已在风中展开,众人纷纷明白,是要在这难得一遇的沙尘暴里留下珍贵的合影。

天色也渐暗,原本在沙尘暴中就就视线受阻的车队又一次将要面临困境。先导车在持续了许久的直线行驶后突然来了个九十度的大转弯向山坡上驶去,车队也紧随其后,渐渐的风沙变小,天空也渐渐明朗起来,而我们也成功的在日落之前冲破了沙尘暴的包围。卓乃湖保护站地势较高,可清晰的观测到卓乃湖,而连续发生的沙尘暴也正是在卓乃湖形成。

银色的月光照亮了可可西里,风停了下来,累了一天的队员们卸下物资准备起了晚饭。专家们在分析着沙尘暴的具体形成原因和第二天的考察方向与行进路线。条件有限,物资更是匮乏,没有人去在乎吃的和不和口味,住的地方舒不舒服,对于第一次来可可西里的我们来说,这已经很好了,而面对常年扎根于此的巡逻队,我们没有资格挑剔。

脆弱的生态

20161212全民网购的日子里,我们在可可西里,一个没有网络的地方,有的只是与这脆弱的生态和众多的珍稀野生动物。一早,科考队便整装完毕出发前往卓乃湖。冬季里的卓乃湖表层已经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从保护站远远望去,卓乃湖就犹如一面银镜一般,闪烁着光辉。

在距离保护站不远的地方,车队停了下来,原来,这里原本是卓乃湖的湖岸线,而今却因为卓乃湖的溃堤而成了一片裸露的沙土地,这也正是卓乃湖地区形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之一。继续向卓乃湖前行,清晰可见原本被湖水覆盖的土地裸露到空气中被风化之后的痕迹。

2011年8月中下旬和9月上旬,由于持续较强的降雨天气,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水面快速上涨,以致于在湖东岸发生了溃决,溢出的洪水在高原面上冲出一道深宽的洪沟,流进了库赛湖。卓乃湖的面积因此而由280平方公里缩减到168平方公里。当年的9月20日—30日期间,库赛湖湖水外溢,与其东边的海丁诺尔湖相连通。海丁诺尔湖的东侧,还有一个被称为“盐湖”的小湖,进而海丁诺尔湖也溢出并注入了盐湖。扩大后的盐湖湖岸距离青藏公路只有不足8公里,也就是现在的新生湖。

远处扬起的尘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此时的卓乃湖还不具备形成沙尘暴的条件,原来是几只雄性藏羚羊在飞奔,为了捕捉这精彩的画面,相机必须也跟随它们移动,不得不佩服藏羚羊奔跑的速度,几乎把人转晕了。600mm的镜头,如同机关枪一样的快门才得以留下它们的身影。

站在高处向卓乃湖望去,临近午后两点十分,卓乃湖湖面开始刮起沙尘,而后向东面散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尘将会越来越大,直至形成规模不等的沙尘暴向卓乃湖的东侧席卷。先导组当即决定尽快下山前往卓乃湖溃堤处进行考察。

下山后,有一段路需要在卓乃湖冰面上行进,身在卓乃湖之上才更觉溃堤对卓乃湖造成的损害是有多么严重,岸边曾经的水位线清晰可见,曾经水草丰沛的产房如今满目疮痍,令人惋惜。而如何治理是一项天大的难题,若是任由卓乃湖这样发展下去,未来我们可能再也找不到卓乃湖了,只剩下一条“卓乃河”了。但是在可可西里,任何人为的介入(挖土方、修堤坝、整河道)都是一种非自然的干预,而这类非自然的干预所将带来的结果往往不能受控。

在一片东西走向,有着明显冲刷痕迹的沟壑前,我们见到了卓乃湖的溃堤口。至今,那里还在源源不断的向外流淌着湖水,虽是冬季,湖水顺势而下在极寒的温度作用下形成了一个落差在两米左右的冰瀑,而这只是第一层级,冰瀑下面形成了一汪小湖,此时也正被薄厚不均的冰面所覆盖,再向下则是更高落差的小瀑布,沿着溃堤时巨量的湖水所冲击出来的河道流向了新生湖。

夜幕降临,屋子里的藏族兄弟一边做着晚饭一边哼唱着家乡的歌谣,一屋子人也都跟着哼唱起来。保护站外几乎没有一丝声响,辽阔的可可西里如同睡着了一样,与安静的大地不同,头顶的星空却在沸腾,虽然月光作祟,但这如同倒扣的星碗还是令人心醉。

惊险一幕

20161213,对于卓乃湖的考察在取得了充分的样本及数据信息后暂告一段落。原本计划的继续前往太阳湖及布喀达坂峰也因先导车探路时发现道路受阻无法通行而宣告取消。所有成员都略显失落,这意味着“科考可可西里探秘之旅”的行程将要提前结束。但早先未能实施的露营计划被确定在今晚执行,有人赞同,有人选择退出,我自然是属于赞同阵营的。

都说回程会显得比去时要快,但这一次却格外漫长。沙尘暴掩盖掉了来时的车辙,先导车只能通过传统的定位方式去辨别方向,即便已经走过无数次,还是有走错路的时候。来时只见到成群的藏羚羊,回程的路上惊喜的收获了野牦牛、藏野驴还有黄羊。藏野驴大概是在整个藏区繁衍生息最好的野生动物了,少有天敌的捕杀令它们的数量一直在一个比较高的基准线上。灰白色的皮毛在雪山、草原、湖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正当我悠哉的拍摄窗外风景的时候,惊险的一幕发生了。

或许是我们的车队在寻找路线时不小心侵犯到了野牦牛的领地,原本三只飞奔而去的野牦牛在消失在地平线后不久,其中个头最大的野牦牛径直冲向了我们的车队。各车立即采取应急方案,紧急避险。而尾车却被死死盯上,巡护员指挥着尾车的行动,可这蛮横的野牦牛就是不依不饶。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终于避开了野牦牛极具杀伤力的攻击。

野牦牛不同于牧民家养的牦牛,他们生性谨慎但毫不畏惧,即使受伤也不会倒下,巡护员说这属于特殊情况,但也时有发生,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前提下尽量避让,如果真的出现危险才能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惊无险的脱离了这只怒气冲冲的野牦牛,这也让我们后续的行车更加的小心谨慎。

正值当月的阴历十五,每个月里月亮最大最圆的日子,今天的月亮升起来的格外早,也很亮,车队到达五道梁附近后寻找一块儿背风的好地方作为今晚的露营地。一顶顶帐篷点缀着月色下的可可西里。绿色的多功能帐篷承担了厨房的重任。海拔4000多米,温度零下二十多度,饮用水已经冻成一块儿,扔进锅里,红糖、醪糟、圆子一咕嘟,甜甜糯糯的晚饭就成了。

这样的经历可能很多人一辈子也体验不到。住进帐篷里,温度已经低至零下三十度,极寒的天气让帐篷内外都结上了厚厚的一层白霜,打开保温杯,竟然连瓶口内侧已经凝固结冰。好在保暖措施充足,睡袋里很暖。闭上眼睛却怎么也无法入睡,来到可可西里的最后一夜,如同我抵达前一样,失了眠。

走出帐篷,圆月之夜的月辉闪动着,星光也如同这里的每个夜晚。短短几日,能够书写出来的只是经历中小小的一部分,那些让我震撼的场景与经历将会伴随一生。

可可西里从此对我来说不单单只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我想更是一个烙印,一种眷恋,一场冲击和一次重生。名利场中的人们追求虚无缥缈的成功,云游四海的浪子只想被美景俘获心灵。但当你来到可可西里,生命的伟大,生态的脆弱离我们并不遥远,与我们息息相关。一切不负责任的挥霍资源和破坏平衡都将反噬,对我们自己造成不可逆的恶劣影响。

前两天,一则游客追赶藏羚羊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让广大网友们义愤填膺,两辆途乐一前一后行驶,高速追逐一群藏羚羊,羊群急速变向躲避,其中一辆越野车距离藏羚群还十分靠近。

当天下午14点,这则消息迅速上了新浪微博热搜。

经过警方几天的处理,最终以西藏自治区林业厅依法对7名涉事人每人处以15000元,共计105000元的罚款而结束。

虽然最终警方证实,此次迫害野生动物的行为没有造成死亡,但是无论如何,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心,是每个踏上高原,长途旅行者,该有的素养。

西藏,被称为“最后一块净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这里拥有绝色美景,也拥有很多珍贵的生命。对于人类来说,“世界屋脊”多数地方的生存条件是相当严酷。缺氧、严寒,使这里成为了生命的禁区,然而却有众多的野生动物在这里繁衍生息,让这片土地成为了他们自由奔驰的乐园。

不只是藏羚羊,在西藏,还有很多动物珍贵而稀少,均属国家保护动物,只能远远望上一眼。但是它们神秘的踪迹,可爱的姿态,总是吸引着无数动物爱好者的眼光。行走在高原,必须怀着敬畏之心,珍惜每一次的相遇,不去伤害,不去打扰。因为它们是高原上,最珍贵的奇迹。

藏原羚:屁股都是爱你的形状

高原12月的冬季,气温降到了零下摄氏度,很多河水大部分已经结冰,只剩下几股细流,映着青藏高原一如既往湛蓝明澈的天空,几抹白云舒卷。在青藏公路或者青藏铁路沿途,比较常见的一种动物就是藏原羚。

很多人会把藏原羚与藏羚羊傻傻分不清楚。因为它们都有相同的身形,和棕**的毛皮,因此很容易将两者混在一起。但是藏原羚不太愿意,于是它们总喜欢把自己醒目的"心形"白屁股朝向大家,似乎要表达:“自己是藏原羚,不是藏羚羊!”

于是藏原羚的白屁股就像是一个标签,把自己和藏羚羊区分开,心形的屁股,在旷野上格外醒目,也让人觉得异常可爱。

黑颈鹤: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西藏是唯一一个既有黑颈鹤繁殖地,又有黑颈鹤越冬地的省市。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原鹤类,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鸟。每年11月入冬,就会迎来大批黑颈鹤迁徒到西藏入冬,直到清明,黑颈鹤才会飞回北方区繁殖,到了庄家收割之后,才又飞回来。

黑颈鹤固守一夫一妻制,雌雄二鸟整日朝夕相处,终身厮守,一旦伴侣先它而去,无论雌雄均会悲伤绝食,最后忧郁而死,或会冲向长空,然后收翅坠地而亡。它们对爱情的专一,动人而悲伤。

藏羚羊:骄傲的高原精灵

奔驰在海拔4600~6000米的青藏高原令人类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区”一带,总能看见藏羚羊的身影。它们体形优美、动作敏捷,而且耐高寒、抗缺氧。即使险恶不毛之地也闪现着藏羚羊鲜活的生命色彩、腾越的矫健身姿加上它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所以被人誉为“高原精灵”。

它们成群漫步,悠闲的在远处的草原上觅食,天生的胆怯性情使它们善于奔跑,非常聪明机警,听觉和视觉很发达。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是藏羚羊的乐园。每年六月,成群结队的,藏羚羊翻过昆仑山山脉和一道道冰河,历经艰险,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

藏野驴:草原上奔驰的骏驴

藏野驴,青藏高原特有。藏野驴别名亚洲野驴,栖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带、营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小驴一出生就带着浓浓的恋家情节,要不是受到天灾敌祸的影响,都是在自己固定的区域活动。

藏野驴,一般由一头雄驴率领,过着营游移生活。清晨从荒漠或丘陵地区来到水源处饮水,白天大部分时间集合在水源附近的草地上觅食和休息,傍晚回到荒漠深处。

旱獭:喜马拉雅的“萌主”

旱獭又名“土拨鼠”,与松鼠、海狸、花栗鼠等皆属于啮齿目松鼠科。善于挖掘地洞,通常洞穴都会有两个以上的入口,以策安全。它最迷人的地方,莫过于那条可爱的尾巴和短短胖胖的手脚了。它的嘴巴前排有一对长长的门牙,呆呆傻傻的模样相当地讨人喜欢。

旱獭非常机警,不仅经常察看周围情况,还专门有负责放哨的。它们常常白昼活动。在高原比较冷的地方,等到太阳出来,地面气温较高后,它们才会出洞,先取暖,后寻食;午间也懒懒的在洞外趴伏,日落前,再回洞里。

岩羊:高山上的攀爬者

岩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又叫崖羊、石羊、青羊等。栖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由一只或数只公羊率领,在黄昏活动。常有一只或几只公羊立于高处突出的岩石上瞭望,当敌害开始接近时则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带。由于毛色与岩石极其相近,故不易被发现。夜间及中午在岩石或岩石旁休息。

藏猕猴:藏族人的好朋友

在西藏藏猕猴主要分布在山南的部分地区,从米林前往加查的306省道旁就栖息着一群藏猕猴,每当有游客路过时他们都会蜂拥而上抢夺食物,丝毫不惧怕人类。甚至有的顽皮的猴子会爬上汽车的引擎盖,不给吃的他们就赖着不下来,可爱至极。

斑头雁:飞的最高的侯鸟

斑头雁是一种美丽的候鸟,它被认定为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迁徙中,它们能在8小时内飞跃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到达目的地。

每年春天,它们从印度飞回青藏高原,在这里交配产卵,繁衍后代。9月,成年雁会带着小雁们飞回印度过冬。

血雉:高山上的隐士

血雉因长着猩红色的脸和脚而得名。它们生活在海拔2100-4600米的高山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杜鹃灌丛,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山地森林。

能在野外遇见血雉实在是一种幸运。血雉的行踪极为隐蔽,主要活跃在山地的丛林之中。它们有季节性垂直迁移的习性,冬季迁移至较低海拔越冬,夏季会爬上山中密林。如果偶遇到血雉,可谓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野牦牛:高原之王,力量之源

有人说野牦牛是高原真正的主人,据了解,百年前野牦牛分布范围较广,占据了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及其毗邻的山脉。野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一带的特产动物,是典型的高寒动物。

野牦牛的嗅觉非常的敏锐,如果发现有危险来临,雄牦牛必当老大向危险冲去,护卫群体,一旦发现有敌人接近,野牦牛就会头向下、尾朝空,马上狂奔乱跑。如果遇到性情凶狠暴戾的孤牛,则会主动攻击经过它面前或是阻碍它的各种对象,能将行驶中的吉普车顶翻,受到伤害的野牦牛不论雌雄,都会拼命攻击敌害,直到力竭死亡。因此它们成了高原上的力量象征。

生活在西藏的人们,总是深爱着这片土地上的动物。无论憨厚的牦牛,体态优美的藏羚羊,还是娇小敏捷的红狐,展翅飞翔的雄鹰。都仿佛是这片净土上的守望者,安静地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家园。

如果你有幸看到藏羚羊成群结队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精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如飞翔一样的跑姿;如果你看到这些美丽的高原精灵自由自在地奔跑、飞翔,你就会明白它们能在这片高寒地区繁衍生息上万年的原因,因为它们就该属于这里。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和保护它们,不去伤害。

-END-

敬天地,惜万物

世界很大

西藏人烟稀少

但爱心,无处不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662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9
下一篇2023-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