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者简介

张爱玲作者简介,第1张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简介,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追悼会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字廷众)、母黄素琼(字逸梵)。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原籍河北丰润,原名张煐。1921年12月11日,唯一的弟弟张子静出生。1922年张爱玲随父亲迁居浙江温州。父任职金浦路铁路局英文秘书。1924年,张爱玲开始私塾教育张爱玲简介,母亲与姑姑张茂渊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1928年,父亲辞去职务,由天津搬回上海,母亲和姑姑也由英国返回上海。张爱玲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1930年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张瑛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母亲与姑姑搬出宝隆花园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张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

1931年,张爱玲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随白俄罗斯练习钢琴。1932年,母亲去往法国,张爱玲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于圣玛利亚校刊。1933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1934年父亲再婚,后母为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并迁回麦根路别墅。张爱玲写《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红楼梦》、《后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发表。1936年,母亲携美国男友返回上海,张爱玲在《凤藻》上发表散文《秋雨》。1937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校刊《国光》半月刊发表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评张若谨小说《若馨评》。在《凤藻》发表《论卡通画之前途》。后与后母因一点小事发生口角,被父亲责打,并拘禁半年。1938年年初,张爱玲趁夜逃到母亲家(详见张爱玲自传散文《私语》)。同年张爱玲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得第一名。

1939年,张爱玲与母亲,姑姑迁居静安寺路赫德路口爱丁堡公寓(今常德公寓)5楼51室。因战乱持伦敦大学成绩单入读香港大学文科,认识终生挚友炎樱。[2] 1940年,张爱玲的散文《我的天才梦》参加《西风》三周年纪念征文,获第十三名荣誉奖,并获学校两项奖学金。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香港沦陷,港大也因此停课,母亲的男友死在新加坡战火。

步入文坛

1942年夏,张爱玲与炎樱返回上海,与姑姑居住在爱丁顿公寓6楼65室,开始了写作生涯,在《泰晤士报》上写影评和剧评。在英文《二十世纪》月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中国人的宗教》、《洋人看戏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评。1943年,张爱玲认识了当时月刊《紫罗兰》的主编,作家周瘦鹃。五月,张爱玲在该刊物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篇文章使张爱玲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崭露头角。六月,张爱玲发表续作《沉香屑·第二炉香》。7月,张爱玲认识了评论家柯灵。此后张爱玲在《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发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

同年,汪精卫 宣传部部政务次长胡兰成,因得罪了汪精卫而入狱,而苏青听说胡兰成入狱后,携张爱玲到周佛海处为胡兰成求情。年底在日本人干预下胡兰成出狱。除夕那天胡兰成看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中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后大为赞赏,胡兰成写信给苏青询问张爱玲情况,张爱玲也从苏青那里知道胡兰成的情况。后胡兰成亲自拜访张爱玲,两人长谈5个小时,一见倾心。此时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并且胡兰成已经结婚。[3]

1944年1月,张爱玲在《万象》刊出长篇小说《连环套》,共登六期,7月自动腰斩。2月,在《天地》刊出散文《烬余录》。后发表《花凋》、《谈女人》、《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一系列小说,散文。5月,傅雷以讯雨为笔名发表评论性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对张爱玲的《金锁记》大加赞扬,而对其他小说采取批评态度特别是《连环套》。8月,胡兰成与其第二任妻子离婚,后在炎樱的媒证下与张爱玲结婚。9月,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由《杂志》出版,四天后即再版。张爱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杂志》编辑部多次举行《传奇》的座谈会,张爱玲也出席了一些作家间的社交活动。11月,张爱玲在胡兰成创办的朋刊《苦竹》第一期发表散文《谈音乐》,后继续发表小说散文。同时胡兰成到了武汉,住在江汉医院,认识了一名姓周的护士,很快与周护士开始了同居生活。12月,大中剧团在卡尔登戏院(今长江戏院)上演舞台剧《倾城之恋》,张爱玲在《苦竹》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回应傅雷的批评。[2]

1945年1月,话剧《倾城之恋》继续上演,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由中国科学公司出版,畅销一时。后张爱玲继续在月刊《杂志》上发表《留情》、《我看苏青》等小说散文。3月,胡兰成回到上海,与张爱玲厮守了一个多月,并且主动告诉了张爱玲他和周护士的事情。5月,胡兰成回到了汉阳,并以胡览乘为笔名在《天地》上发表《张爱玲与左派》一文,对张爱玲大加赞美。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胡兰成也开始了逃亡生活。

1946年2月,张爱玲从上海到温州寻找胡兰成,但此时胡兰成的身边又有了另外一个女人,范秀梅。张爱玲到来也使得胡兰成大吃一惊,张爱玲也只在温州停留了二十几天便回去了,此后八九个月,二人偶或还通音信。[4] 当年张爱玲也被上海的一家小报攻讦为文化汉奸。张爱玲应桑弧邀请编写**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11月,《传奇》增订本由山河图书公司出版。

1947年4月,张爱玲在《大家》月刊创刊号,发表小说《华丽缘》。5月、6月,《大家》发表小说《多少恨》(根据《不了情》剧本改写)1947年6月,张爱玲对自己和胡兰成的感情心灰意冷,终于写了一封绝交信与他,信中写道:“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4] 后张爱玲与姑姑迁居梅龙镇巷内重华新村2楼11号居住。

析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叙述

[摘 要 ]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 ,张爱玲以对上海的热爱在日常性的生活空间里 ,书写十里洋

场浮华背后的别样风情 ,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都市小市民挣扎于中西杂糅文化形态中的可怜窘态以及他们的独

异智慧。

[关键词 ]  张爱玲; 日常性; 中西杂糅

  张爱玲在那个时代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她于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中兀自蜗居上海 ,编织着一则又一则的传奇故事 ,以独特的美学关照 ,写出了都市苍凉中的浮华与颓废中的超拔。张爱玲意在“ 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 ,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 ” ,所以她无意去遵从左翼革命叙事 ,而是自觉地继承源自晚清的日常性传统 ,表现了大历史遮蔽下的琐碎历史 ,如她所言:“ 时代是仓促的 ,已经在破坏中 ,还有更大的破坏

要来。 ” [ 1 ] ( P135)张爱玲一方面传达出了这种世纪末式惘惘的威胁 ,另一方面也如她笔下的白流苏一样 ,耸耸肩 ,“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 ” 。张爱玲对上海的热爱是不言而喻的 ,她的小说也是写给上海人的 ,“ 我喜欢上海人 ,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 ” [ 2 ] ( P3)。在她的散文中 ,也总是以上海“ 小市民 ” 自许 ,她的小说主要以这些小市民的庸常生活为主 ,所以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才是最真实的上海。

一、 日常性的都市空间

同是以十里洋场为描写对象 ,张爱玲与新感觉派却有着截然的不同。新感觉派把上海描绘成一个物质乌托邦 ,其笔下的事物具有一种非体验的色彩。新感觉派通常不写人物的性格 ,同时人物的身份也模糊到只分为男人和女人 ,有时甚至把女人化为与汽车、 体力竞技同等的现代生活的符码 ,他们之所以力图消泯人物身上内在的历史痕迹 ,避免对城市的深究 ,是为了追求现时性 ,以求得一种国际化的风格。这样做势必会留下“ 非中国化 ” 的诟病 ,即杜衡所说的“ 描写了都市而没有采取适合这种描写的手法 ” [ 3 ]。

张爱玲继承的是晚清日常性叙事的传统 ,由于这一传统与“ 五四 ” 后社会解放的主潮不合拍 ,受到了新文学的压抑和排斥从而只能隐性的存在于口岸通俗文学与旧小说中。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也正是这种隐性的特征 ,提供了关注个人私、性空间的可能性 ,从而提出了个人合理化的叙述模式 ,即不写个人需求与社会的矛盾 ,而是写个人爱情与社会的妥协 ,写一妻一夫的小市民的伦理 ,把爱情和现代人的具体谋生联系起来 ,承认日常生活的合理化。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 ,公共的和私人的空间都很小 — — — 通衢大街边上的里弄和小道 ,阴暗的阁楼或阳台 ,充塞了旧家具的老房子 ,在拥挤的楼房当厨房用的走廊。这个世界迥异于新感觉派笔下那个声光电化的奇幻世界 ,是一个更加平常化的世界 ,更能让人感受到它的地方性和互动性。在这个世界里 ,生活的节奏似乎“ 押着另一个时间的韵律 ” ,这种和时空的古怪脱节 ,引入了一种不同的都会感。

但是张爱玲是如何将她的市民小世界与上海这个现代大都会联系起来呢 对此 ,周蕾着眼于“细节 ” ,认为“相对那些如改良和革命等较宏大的‘ 见解 ’ ,细节就是那些感性、繁琐而冗长的章节 ,两者的关系暧昧 ,前者企图置后者于其鼓掌之下 ,却又出其不意的给后者取代。 张爱玲的细节世界是从一个假设的‘ 整体 ’ 脱落下来的一部分。而张爱玲处理现代性之方法的特点 ,也就在于这个整体的概念。一方面 ,‘ 整体 ’ 本身已是被割离 ,是不完整和荒凉的 ,但在感官上它却同时是迫切和局部的。张爱玲这个‘ 整体 ’ 的理念 ,跟那些

如‘ 人 ’ 、 ‘ 自我 ’ 或‘ 中国 ’ 等整体的理念不一样。 ” [ 4 ] ( P85)

李欧梵也认为这种细节的存在“ 可以超越私人领域扩至作为整体的上海都会生活。张爱玲借着她的细节逼迫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物质‘ 能指 ’ 上 ,这些‘ 能指 ’ 不过讲述着上海都会生活的另一种故事 ,也依着她个人的想象力重新塑造了这个 城 市 的 空 间 — — — 公共 的 和 私 人 的 , 大 的 和 小的 ” [ 5 ] ( P288—289)。

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中 ,人物生活的场所通常有两类:典型的上海弄堂里石库门中的旧式房子 ,或是破败的西式洋房和公寓。前者在张爱玲的笔下显得亲切和温馨 ,后者似乎与作者有着某种感情上的疏离。里弄局促拥挤的生活空间更能体现出人际的复杂和人情的温暖 ,也更适合于流言蜚语的产生和传播 ,娘姨大姐们在公共自来水龙头下洗衣服时的闲聊无疑要比洋房里沙龙式的彬彬有礼更具真实的生活气息。即使是在洋房里 ,汽车、 冰箱、电话等仅仅是作为一种现代物质的象征或符号而存在 ,张爱玲倾注更多笔墨描绘的是一些带有传统色彩的物件 ,如炭盆子、 屏风、 窗帘、旧相册等 ,这些物件往往记录了人物经历过的变迁、 感受过的痛苦 ,人物也往往挣扎于过往的情感记忆中以不断地面对新的现实。

二、 中西杂糅的文化形态

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繁华和最开放的城市 ,无疑给作家提供了一个认知西方文明的窗口 ,而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混杂也形成了上海独特的洋场文化。张爱玲在表现这种文化的时候摒弃了中心思维模式 ,强调文化的多元性 ,她没有像新感觉派那样单纯追求现时性 ,将城市的深度抹平 ,以求得一种国际化的风格 ,而是把东方文明作为城市的内在逻辑融合进去 ,尽管更多的时候她表现的是西方生活方式与东方价值伦理交合中的不和谐状况。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 ,市民生活形式上的西方化 ,并未改变人们原有的传统的价值观 ,但是弱小民族的自卑心理又造成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认同 ,人们总是标榜自己是新派 ,否则就会自觉低人一等。 《封锁 》 中的英语助教吴翠远就因不曾留学而受人轻视 ,所以中西文化的这种所谓结合 ,便给人一种生硬感。即使是那些具有积极因素的西方文化到了洋场人物身上 ,也会完全走样:《茉莉花片 》 中的网球场被用来烧大烟;《留情》 中的杨宅虽有全套的西洋风格的家具 ,却依然搭着个烟铺。小说中人物的婚姻形式虽然“ 一切都按最新式的方法 ” ,但是新派的婚姻形式并不具备现代婚爱的价值观念 ,它所注重的是传统婚姻对男女从一而终的强化肯定 ,在新式的礼仪背后仍是一整套传统文化 ,涂上一层洋化的色彩只是为了避免被讥落伍而已。张爱玲对中西混杂霉变文化的表现 ,在写香港的题材中更为集中。她曾直言不讳地说:“ 香港没有上海有涵养。 ” [ 2 ] ( P57)所谓涵养 ,大概是指民族文化之根。香港作为西方的殖民地 ,中国的传统文化只能为满足西方人的猎奇心理而存在 ,生活其间的人物也只能按照西方人的东方想象进行滑稽而拙劣的表演。

张爱玲并没有用外在冲突的方式来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 ,而是贴近市民平易的日常生活 ,从两种文化的交汇中呈现出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张爱玲说:“ 这时代 ,旧的东西在崩塌 ,新的在滋长中。但在时代的高潮来到之前 ,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例外。人们只是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一点儿不对 ,不对到恐怖的程度。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 ,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的沉没下去 , 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 ” [ 2 ] ( P175)这在张爱玲笔下的男性人物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男性处于社会的中心 ,自然会承受更多的生活高压然而在转型期中西杂糅的都市文化面前 ,他们却陷入了一种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 ,对人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无力感。为了摆脱困境 ,他们选择了一种双重趋近的文化价值观 ,但是他们对西方文明的学习只是迫于生活高压的一种机械反应 ,其自身并没有受过西方文明的长期培养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又根深蒂固 ,难以割舍 ,所以他们的种种努力更多的表

现了都市人挣扎于多重文化的可怜窘相。从另一个角度看 ,他们的这种超强的适应能力也体现了张爱玲所谓的“ 奇异的智慧 ” 。

三、 结 语

解放后张爱玲离开大陆 ,不久即过上了自我放逐的生活 ,其作品也几乎湮没不闻。随着六十年代夏志清将其作挖掘出土 ,其作品凭着华丽与苍凉的情感色调迅即在台港两地风行 ,并影响了一大批的“ 张派 ” 后学。九十年代初期 ,张爱玲的作品得以在大陆重新印行 ,并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了一种商业文化符号。时至今日 ,随着张爱玲的去世及上海怀旧风的愈吹愈烈 ,张爱玲传奇的人生与作品依然是一个时尚的话题。面对身后的嚣尘 ,兀自端坐云端的张爱玲只会在嘴角泛起一丝浅笑 ,世故而尖诮。

参 考 文 献

[ 1 ]张爱玲《传奇 》 再版序 [A ]张爱玲文集 (第四卷 ) [ C ]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 1994

[ 2 ]张爱玲流言 [C ] 广州:花城出版社 , 1997

[ 3 ]杜衡关于穆时英的创作 [ J ] 现代出版界 1932, (9)

[ 4 ]周蕾妇女和中国现代型:东西方之间阅读记 [M ]明尼

苏达大学出版社 , 1991

[ 5 ]李欧梵 上海摩登 — — —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 1930—

1945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32862b0100ob2ghtml

张爱玲

[zhāng ài líng]

著名女作家

更多义项

更多(14张)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瑛。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常德公寓。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09月08日,适逢中秋节,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终年75岁,

中文名:张爱玲

外文名:Eileen Chang

别名:张瑛(父母取名)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上海市静安区

出生日期:1920年09月30日

逝世日期:1995年09月08日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香港大学、圣约翰大学(皆辍学)

代表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血型:O型

丈夫:胡兰成;赖雅(美国)

笔名:梁京

祖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

分享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父亲张志沂(字廷众)、母黄素琼(字逸梵)。

张爱玲母亲--黄逸梵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原籍河北丰润,原名张瑛。1921年12月11日,唯一的弟弟张子静出生。1922年张爱玲随父亲迁居天津英租界。父任职金浦路铁路局英文秘书。1924年,张爱玲开始私塾教育,母亲与姑姑张茂渊奔赴欧洲游学,张爱玲由姨奶奶看管。1928年,父亲辞去职务,由天津搬回上海,母亲和姑姑也由英国返回上海。张爱玲开始学习绘画,英文和钢琴,并开始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1930年入黄氏小学插班读六年级。张改名为张爱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协议离婚,母亲与姑姑搬出宝隆花园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张爱玲仍然随父亲生活。

1931年,张爱玲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随白俄罗斯练习钢琴。1932年,母亲去往法国,张爱玲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于圣玛利亚校刊。1933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并开始与父亲学写旧诗。1934年父亲再婚,后母为孙宝琦之女孙用蕃,并迁回麦根路别墅。张爱玲写《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红楼梦》、《后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发表。1936年,母亲携美国男友返回上海,张爱玲在《凤藻》上发表散文《秋雨》。1937年,张爱玲在圣玛利亚校刊《国光》半月刊发表小说《牛》、《霸王别姬》及评张若谨小说《若馨评》。在《凤藻》发表《论卡通画之前途》。后与后母因一点小事发生口角,被父亲责打,并拘禁半年。1938年年初,张爱玲趁夜逃到母亲家(详见张爱玲自传散文《私语》)。同年张爱玲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得第一名。

点击加载更多

7岁父母离婚,被继母毒打,被生父锁在储藏室。

身患恶疾,不被医治,十几岁濒死之际逃出家中。

卖字求生,赴港读书,24岁嫁给汉奸,36岁改嫁,75岁死在异乡。

这是张爱玲的故事,有人讲她死后一周才被发现,凄凄惨惨戚戚。

可纵观她的经历,要选择过什么样的人生,张爱玲始终有自己的主见。

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能够付得起这份代价。

这一生,她清醒而自知。

1

少年离家,此生不复相见

张爱玲是真正的世家子弟,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外祖是李鸿章。

到她父亲这一辈子落魄了很多,仍有大把钱财可供挥霍。

张爱玲小时候有幸福过一段日子,住在花园洋房,出入皆有司机。

后来母亲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的启蒙,逐渐下决心要过新式生活。

三次离家后,签署了离婚协议,留下两个孩子和烟鬼丈夫一起生活。

父亲对他们没有多少疼爱,在张爱玲和继母的冲突后,直接把她关进杂物间,生病也不许有人来治疗。

当希望随着生机一点点消失在阴暗的房间里,她对这个家越来越失望。

逃出去的张爱玲,不得已向母亲和姑姑求助。

长辈给予她最大的帮助,就是让她上学。

读书的日子里,她意识到,要依靠自己,去努力生活。

姑姑给她提供了独立女性的范本。

张爱玲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兼职写作、翻译,来赚取生活费。

等她开始有收入的时候,也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小时候别无选择,始终在求生的边缘上。现在自己赚钱,便是紧紧握住了命运。

童年的阴影从来没有在她内心消散过。她只想逃离这个家,越远越好。

只要看到父母,当年种种便浮上心头。

母亲临死前想见她一面,她只寄回一张百元美钞,附信说能给的只有这些。

童年的创伤已经默默的跟随了她一生,再见只能揭起疮疤,鲜血淋淋,全是难堪。

张爱玲少年离家后,便是选择了和这个家再无瓜葛的生活。

既然在家的日子苦不堪言,那么从此恩义相断。

左三是8岁的张爱玲

2

中年爱情,飞蛾扑火

张爱玲比任何人都清楚爱情,但看到希望的光亮,也没忍住飞蛾扑火一场。

受家庭的影响,对爱情、对人,从骨子里透露着深深的不信任。

可她还是期待,有人能够来爱自己,有人能够愿意和自己在一起。

闯入她生命的男人叫胡兰成,写一句

“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便让张爱玲信任交付,搭上了最好的年华。

她清楚胡兰成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也知道他在汪伪政府宣传部次长的汉奸行径,可她只想要爱情。

张爱玲不顾一切的冲上去,漠视了胡兰成已有妻妾的事实,甚至还能和胡兰成另娶的太太共居一室。

浪漫过后,只留下胡兰成对她的绝情生厌。

对胡兰成的爱,应了那句

“见了他,

她变得很低很低,

低到尘埃里,

但她心里是喜欢的,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胡兰成仰仗三分才华,风流成性。分手后,时不时写信要钱。

最后一次,张爱玲从美国寄回分手信和30w的支票,让胡兰成不必再回。

她终于认清,当年的誓言永远不可能被实现。

用支票划下句点,算是给自己的交代。

第二段婚姻和赖雅在一起,安稳了十年。

比张爱玲大30岁的赖雅,过了最辉煌的时候,剩下卓越的见识和慷慨的激情。

和胡兰成相比,赖雅的爱,更稳妥一些。

婚后没多久,赖雅就中风了。张爱玲只能减少自己的工作量,增加照顾他的时间,过的很艰难。

她可以离开赖雅独自生活,也可以把赖雅交给他的女儿,但是张爱玲选择了始终陪伴。

异国他乡有赖雅陪伴的十年,张爱玲尽管辛苦,也算平静幸福。

去学校教书,写文章,做翻译,住集中营。

张爱玲在年轻时用心爱一个人,在年长时用陪伴守护一个人。

她知道男人凉薄的本色,却选择相信,哪怕是用一笔笔汇款堆出来的空中楼阁;哪怕风烛残年给出的陪伴安慰。

她选择了自己的爱人,也选择了去爱的方式。

热烈的拥有过,不曾愧对自己。

3

时间不够用,还有很多事要做

张爱玲晚年独自一个人生活,最常和外界的交往朋友,是给她找房子的人。

她常觉得自己住的地方有跳蚤,经常换公寓住。

深居简出,最亲近的好友,也不知道她的地址。

她说过人生三大憾事

一恨鲥鱼多刺,

二恨海棠无香,

三恨红楼梦未完。

这一生她都很喜欢读《红楼梦》,晚年就把时间放在了对它的钻研当中。

在与友人的往来信件中,常常讲,时间总是不够用,还有很多没有做完的事情。

这一生,终于有机会让她独自一个人,做一些自己想做又没做的事情。

既不需要为口粮写稿子,也不需要为爱人筹措治疗费,她选择了更忠于自己的方式生活。

吃的常常很简单,通常是牛奶和面包。

住的地方既没有灶台,也没有桌椅,经常就是趴在搭起来的纸板上写作。

离世之前,写好遗书,整理好书稿。

安安静静的等待大限将至,仿佛早有预兆。

张爱玲这一生,写尽了繁华与爱恨,对男女之事洞若观火,对人情练达心思澄明。

幼年时悲凉的底色写在了她的骨子里,让她时刻都清醒,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这一生要自由的时候,

她选择离开家里。

这一生要爱情的时候,

她选择嫁给胡兰成。

这一生要理想的时候,

她选择钻研《红楼梦》。

哪怕离世只有孤身一人,那也是张爱玲自己从前就选好的路。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长满了虱子。

是故,张爱玲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之路。

她得到了,她想要的。

借kindle unlimited服务试用之机,我阅读了宋以朗先生所著《宋家客厅---从钱钟书到张爱玲》。作者宋以朗先生出身书香世家,祖父宋春舫交游广泛、博闻强记;父亲宋淇学贯中西,在戏剧、**、文学评论、红学研究方面都造诣颇深,更与钱钟书、张爱玲、傅雷、吴兴华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儒们有着极深的个人私交。作者的父母亲是张爱玲在遗嘱中指明的遗产继承人,作者也因此在父母去世后成为张爱玲文学遗产的实际执行经纪人。本书即是作者将其父母与钱、张、傅、吴等文化界名人的旧时来往书信加以整理以飨读者,让读者在袅袅茗香中品味上个世纪初那些文学巨匠们的情怀馀绪。

1何为“宋家客厅”?

陈子善先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文学 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资料来自360百科)在《序言》中首先对所谓的“客厅”文化做了解说,如“林家客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北平的宅邸),“都是实实在在存在过并对中国近现代文艺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化沙龙”;“本书中的宋家客厅虽有这方面的意义,但更多是指宋家主人宋春舫、宋淇直至作者宋以朗三代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四位巨擘钱钟书、傅雷、吴兴华和张爱玲在不同时空的密切交集”;冰心在1933年曾经发表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即是以隐晦的写法讽刺梁思成太太林徽因,颇有些“不知亡国恨”之叹。谈到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很多读者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我。诚然,政治上跌宕不堪的民国乱世,在文化上,却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学贯中西、才华横溢的人才层出不穷;而这一个个原本刻板抽象的作家人名,透过本书呈现一封封原始信件,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和鲜活情绪。

2本书的语言风格

正如作者在书中多次所说,自己的专业是应用数学和统计学;因此,本书写遍自己的祖父、父亲及钱钟书、张爱玲、傅雷、吴兴华等文学大家,但语言风格精炼理性、干脆利落:对文学史上有争议的话题不轻易下判断,也没有牵强附会与主观臆断;而是公开当事人信件及谈话内容,供读者自己判断、联想。如:对《色戒》的女主角原型是不是民族英雄郑苹如这一问题?作者笔法客观,论证的根据均是来自张爱玲与作者父亲的往来信件,启发读者自己做出思考。

3本书的主要内容

本书的前半部分向读者介绍了作者父亲和祖父的生平。作者的祖父宋春舫先生通晓七国语言,乃中国海洋科学的先驱,藏书家、戏曲理论家,出身名门,来往“春润庐”的都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青岛的“褐木庐”藏有几千本西方戏剧书籍。《月亮与六便士》作者的英国剧作家毛姆1920年访问中国,所著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的其中一篇《一个戏剧工作者》,讲的就是与作者的祖父宋春舫先生讨论戏剧的逸闻趣事。作者的父亲宋淇爱好广泛,在戏剧、**、红学评论方面都颇有造诣,对香港电懋**公司和大名鼎鼎的邵氏都有很大影响。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明星如曾江、秦羽等,原来都和作者的儿时玩伴,读时不禁令人会心一笑。

后半部分即写宋家与钱、傅、吴、张四位文学巨匠的真挚友情。期间披露了大量的来往信件,读来倍感津津有味。钱钟书在那个时代写信就用“呵呵”了!是不是很意外?除此之外,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师在书信中旁征博引,对典故诗文信手拈来,多种语言随意转换,将双关语使用的游刃有余;作者在书中特意提到,作者的父亲离开大陆赴香港工作后,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同事每有疑问,总会请“北京最高法院”的钱钟书一锤定音;关于吴兴华,多名学者曾经认为,吴兴华的英文水准高于钱钟书,至少不亚于;可是,吴兴华到底能有多高的成就,也只能随着他的含恨离世而留给读者和历史的一个问号了。

在张爱玲与作者父母的信件来往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些脍炙人口的大作的创作过程---有段就写到,张爱玲曾经打算以曹禺为原型写一部《谢幕》的小说,但并未写完;说曹禺感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威胁,结果因为某些历史原因,浪头都成了冰河!张爱玲的冷峻、犀利,简直跃然纸上!

由于作者父母与张爱玲私交甚笃,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友情,因此本书几乎有一半的篇幅都是谈论张爱玲。从结识到文学创作交流谈到张爱玲晚年在美国的生活,以及作品出版的历程等等。90年代后,张爱玲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大热(如李安的《色戒》),使张学成为“显学”,但不可否认,有些研究不甚客观,比如关注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情史更胜过对其作品文学价值的关注;关注张爱玲的家族背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更胜于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对张爱玲的描述非常理性客观,例如谈到张爱玲在美国独自去世,“几十个传记作家相互借鉴,虚虚实实”,都认为张爱玲“晚景凄凉”;但作者举出翔实的证据,列出当年张爱玲的版税收入,并通过美元与港币的兑换汇率说明张爱玲并不是“家徒四壁”的“凄然离去”。“外界有人看到关于张爱玲去世时的描述就觉得张爱玲晚年很凄凉。可是我觉得,只要张爱玲自己喜欢,何必要求她一定要住花园洋房,坐跑车、养番狗、吃鲍参、穿名牌时装、携高贵手袋、戴钻戒、搞整容?……没有这些东西就一定很凄凉吗?”我很欣赏这种治文态度---不把自己的情感带入文章中,也不以自己的悲喜度他人的心情。

4如何“学贯中西”?

读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感叹,那个时代学贯中西的人怎么那么多?我们现在怎么学了十几年还是“哑巴英语”呢?且看书中的回答:

宋春舫先生在欧洲留学期间,认为要想以最快的速度学到一口流利、纯正的当地语言的方法是学习戏剧语言;宋淇先生在《毛姆与我的父亲》里提到:“他(宋春舫)认为我的英文不够好,主要是只读教科书和指定参考书,所以太死板,因之字汇运用不够灵活……他特别要我读两个人的作品:王尔德和毛姆……”该怎么学英语啊筒子们?读名著!

喜欢一段话:

“爱是一生的磨难,只是因为,你想让风停步,想让云落下,想把山搬走,想让一个人长久地留在你的生命里。”

简单点就是,爱而不得,最折磨人。

要说起最爱而不得的人,莫过于民国才女张爱玲。

她生性敏感,感情细腻,却总是因爱而深深受伤。

童年期母爱的缺失,少女时父爱的偏离,成年后爱人的背叛,老年时爱无所依,孤独终老。

在繁华的大上海,人来人往,唯一给过她一丝关爱的,只有姑姑一个人。

明明父母双全,张爱玲却活成了一个孤儿,在形影相吊里,临水照花。

张爱玲写:人生有飞扬,我飞扬不起来;人生有热闹,可是我热闹不起来。我可以逃离这一切,但我逃离不了这生命的苍凉。

今天,我们揭开张爱玲生命的帷幕,体会她苍凉生命的背后,都曾经历过怎样的磨难。

张爱玲生命的开端,华丽得有些晃眼。

1920年9月30日一个秋色渐浓的日子,张爱玲出生在一座洋房内,被奶妈、丫鬟簇拥着,房间里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她享受着父亲和母亲爱的注视。

稍稍长大,她穿着华美的洋装,经常在硕大的花园里散步,看父亲、母亲和姑姑他们在花园里喝下午茶。

“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缓,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

这样的好日子,爱玲只记得一点快乐的尾巴,4岁那年,随着母亲黄逸梵的出国而烟消云散。

从此后,张爱玲的人生中,再也没有拼凑出如此甜美的画面。

张爱玲小时候的理想是,八岁梳爱司头,十岁穿高跟鞋,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

没想到八岁那年,等来的是父母离婚的消息。

随着年岁渐长,她所有的美梦,都碎成了一地渣滓。

她少女时期的照片上,穿着继母穿剩下的旧衣服,肥大的款式,碎牛肉般的颜色,是她一生的噩梦。

张爱玲在上学和嫁人这件事上,与继母起了争执,继母认为女孩子上学就是浪费钱,干脆早嫁人。

在继母眼里,张爱玲的未来,还不如她和丈夫吸大烟来的重要。

心高气傲的张爱玲,怎肯听任别人摆布命运,她本以为仗着有亲生父亲的撑腰,鼓起勇气一搏,与继母发生了口角。

躺在烟榻上的父亲,一只烟枪砸过来,爱玲的头上鲜血如注,那一刻,她呆住了,接下来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

爱玲被关了禁闭,在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里,她被囚禁起来,饥饿啃食着她的身体,冷酷无情摧残着她的灵魂。

都说张爱玲的性格里有一股淡漠,谁能知道被囚禁的一个月里,她面对生死未卜的黑暗,曾经承受过怎样的煎熬?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爱玲逃出了樊笼,从此与父亲的关系彻底决裂,又怎能不决裂?

名誉上是父亲,却已成了面目狰狞,想置她于死地的仇人。

张爱玲带着满身心的伤痛,投奔了母亲黄逸梵,等她把内心的苦痛倾诉完毕。

母亲问:想继续上学,还是嫁人?

爱玲的答案当然是继续上学。

母亲很干脆地告诉她:想上学就没有好衣服穿,想嫁人倒可以好好打扮,嫁个好人家。

时间渐久,爱玲在母亲这里,并没有感觉到久违的母爱,而是百般的嫌弃。

从女性角度讲,黄逸梵是成功的,她28岁离婚,冲破封建婚姻,实现了女性的独立和自由,同时交了七、八个男朋友,每天生活得多姿多彩。

而从张爱玲母亲的角度讲,她又是无情的,爱玲的到来给她带来了责任和麻烦,妨碍了她的自由。

母亲不爱她的原因,还有一个,她们一起的日子,算起来不过短短4年,中间隔着千山万水的岁月。

爱,是需要生活在一起,一些琐碎小事的叠加。

可是她们母女之间是空白的,你让她拿什么来疼爱?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如果住别墅,丫鬟仆人环伺的优越下。

或许她的母爱能有余闲,可那时她没钱,日子靠身边各色男人资助,她只顾得上爱自己,根本抽不出时间和金钱来爱任何人。

爱很贵,是一件奢侈品,没有时间的堆叠和金钱的支撑,爱只能是一种奢望。

等后来,张爱玲名利双收时,她以两块金条,买断了母女情,从此生死不相见。

她母亲伤心欲绝地说出:就算我让你不好过,你也不必对我这样!

1957年,黄逸梵病重,临终前想见爱玲一面,而她避而不见,只从美国寄去了100美元。

此刻理解了张爱玲那句: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二十年代,上海的一家报纸,刊登过一副漫画,取名“钢笔与口红”。

画上是灵蛇盘身的潘柳黛,文质彬彬的苏青,另一位,就是奇装炫人的张爱玲。

有人问张爱玲,为什么这么喜欢奇装异服?她答:

“我既不是美女,有没有什么特点,不用这些来招摇,怎么引得别人注意?”

她无论是去出版社与编辑洽谈稿件,还是去印刷所校订书籍,或是到街上买块甜点,她都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大胆而浓烈的奇装异服,走在街上烟视媚行妩媚动人。

她所行之处,所有人停下手里的活计,用目光迎送她的来去,孩子们追着她欢呼跳跃。

那是张爱玲盛极一时的上海滩,是她人生的高光时刻。

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她凭借出众的才华,用手里的一支笔赚来的,那一年她才23岁。

她的文采卓然,引来了一位超级粉丝,他就是给她带来一场噩梦的胡兰成。

他出口成章的赞美,目光犀利的欣赏,恰到好处的关爱,绝顶聪明的通透,都像魔幻一样,让不曾被热烈爱过的张爱玲深深迷醉。

很多人认为张爱玲爱上胡兰成,是她一生的劫,可是纵观张爱玲的一生,那是她最幸福的一段日子。

因为那几年,她体会了被爱的满足与快乐。

她庆幸“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遇见了她所爱的人。

虽然短暂,却热烈地让她心醉神迷,让她甘愿匍匐在尘埃里,幸福的内心,却开出了花。

有人说过:如果你不想在爱情上吃亏,那你一定要知道张爱玲。

可是,张爱玲自己在爱情上,却吃了大亏。

由此也印证了张爱玲的那句: 不爱是一生的遗憾,爱是一生的磨难。

张爱玲自认为的此生最爱,已有三段婚史,可是仍没阻挡她与胡兰成结为连理。

没有任何隆重的仪式,只有一纸之约: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然而,忽有一天,胡兰成当着张爱玲的面,夸赞护士小周衣服洗得特别干净,凭张爱玲的聪明不会不明白。

张爱玲问:小周的头发是什么样的?

胡兰成低下头轻柔的声音答道:中长直发,发尾有点向内弯。

张爱玲选择了隐忍,他们真正的决裂,是在胡兰成逃难,张爱玲千里迢迢寻夫之后发生的。

胡兰成见到她劈头就问:你来做什么?快回去!

那段时间,张爱玲目睹了胡兰成与新欢范秀美的恩爱,凭她的高傲,她不允许自己失态。

那是她人生中最漫长,最煎熬的日子,面无表情下的淡漠下,她的心在滴着血。

回家路上她写下:

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一醒来它就在枕边,是只手表,走了一夜。

回到上海后,她食不下咽,夜不成寐,暴瘦几十斤,例假全无,爱美的她穿任何衣服都宽大到不能保暖。

那是她生命里的一场雪,一直在下,一直在下,冷到彻骨,冷得无助。

在她人生的至暗时刻,一个人出现了,他就是文化**公司的导演桑弧,他欣赏张爱玲的才华,邀请她一起合作**。

他们彼此欣赏,桑弧的沉默寡言,给了张爱玲极大的安全感,可是他们无力打破世俗的樊笼。

因为桑弧未娶,而爱玲已婚嫁过,家庭也反对这样的结合,后来桑弧娶了别人。

张爱玲远走他乡,离开了成就她和毁灭她的伤心地上海,在美国与赖雅再婚,她没有文字描述过这段婚姻。

此后数年,赖雅去世,张爱玲独居。

这是晚年张爱玲生命中,唯一的守护,也是她苍凉人生中的一抹暖意。

翻遍张爱玲的所有照片,我们会发现,她没有留下一张特别高兴的照片,有的只是淡淡的表情,带着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

如果张爱玲有知,定会淡淡一笑,说出《花凋》里的那句:

“照片这种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知道,留给大家看的唯有那狼藉的黑白的瓜子壳。”

在那个乱世里的上海,张爱玲绚烂如瞬间即逝的烟花。

晚烟里,她曾眺望上海微微起伏的边界,虽没有山,却也像被层峦叠嶂包围着,在没有爱的人生里,活得淡漠自持。

她的心事太重了,她用笔写下许多人的命运,每一个人物里都有她人生的一部分,带着说不尽的苍凉感。

END

文|青衣

编辑|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推荐:

“我不要吃荷兰豆,我就要吃豌豆”,袁隆平院士如此会撒娇

李子柒被写进期末考卷,和袁隆平并肩,她配吗?

篇一读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有感

小学初中时,因家里的经济状况较差,所以一直到高中,才接触到张爱玲的作品,但是真正用心去研读她的作品,是在大学一年级。那时有一门叫做“现当代作品导读”的课程,老师在讲到张爱玲的时候特别生动有趣,因此便对张爱玲有莫名的好感。之前读过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在课本上,当时觉得特别奇怪,作者到底为什么要给自己的作品选这么一个名字,但当听到老师的讲解后,才知道,原来张爱玲是一讲故事的方式来呈现她的作品,点上一炉香,听我慢慢道来。不知讲的是她的故事还是别人的故事呢?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其实张爱玲所写的故事里,总有一个人物是她自己的缩影。

 张爱玲小说是女性文学的代表,而《红玫瑰与白玫瑰》更是她所有女性文学中的典型。《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收录《年轻的时候》、《花凋》等几十部中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隐秘的心理与情结,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汇时人们的情感、婚姻生活,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可以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不但描写了20世纪初中国女性的生活地位,更是20世纪初上海人民生活的纪实录。

 《红玫瑰与白玫瑰》清楚地描写了20世纪初中西方女性的生活地位之低下,没有自由可言。书中《年轻的时候》这部作品的女主角沁西亚是一位美丽的俄国女人,自小便随着父母来到了中国,她有自己的工作,按理说,这样的女人,应该有安排自己的生活的能力,但是却未能如身为读者的我所愿,她依然是被“父母之命”逼迫,嫁给一个在上海警察所当差的青梅竹马。她结婚当日,嫁衣是租来的,在一个阴暗有气味的教堂里举行,新郎似乎一点儿也不重视这场婚礼,“他草草地只穿了一套家常半旧白色西装”,整场婚礼中,只有穿着租来的礼服的新娘是美的。结婚后的她情况更糟,因钱不够用,让汝良帮忙找外教。不久得了伤寒症,整个人瘦得可怜。小说到这里也没有再写下去,不知后续故事如何。而《花凋》中的郑川嫦相比之下,可怜之感更甚。姐姐们出嫁前,穿的衣服是改了又改的,已经没有了样式,外面那些流行时装,她根本想都不敢想,好不容易等到姐姐们出嫁了,她才算是变漂亮了;她的愿望是上女子学校,但是她知道,父亲是不会把钱投在学校里的,父亲觉得只有花在里,钱才有价值;她也不能为婚姻做主,因为她们这样人家的女孩子是要进“婚姻学校”的,好不容易喜欢上妈妈给她挑的未婚夫,却因得了肺病,在得知自己心爱之人跟他人在一起之后,不久便香消玉殒。我自认为她是书中最可怜的女性,她性格柔弱,一直被姐姐们欺压,长大后原以为可以嫁给自己心爱的人,可不曾想得了重病,而自己的父母居然不可能花钱给她治病,还把治病的责任交给了她已经有了女朋友的心爱的人。得知事情真相的她想自己悄悄了结生命,可又发现自己身上多有的钱还不够买一瓶安眠药,这样的人物令读者落泪。这是20世纪初女性的悲哀。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20世纪初上海人民的生活纪实录。书中多处描写的景物,皆是当时上海社会的生活场景,比如街道的描写,人物住处的环境描写,如《花凋》中写到的郑公馆:“呼奴使婢的一大家子人住了一栋洋房,床只有两只,**们每晚抱了铺盖到客室里打地铺,客室里稀稀拉拉几件家具也是借来的,只有一家无线电视自己置的,留声机屉子里有最新的流行唱片。”不但写出了人物居住环境的不堪,更是反映了人物的性格,隐隐约约地为下文请未来女婿到家做客时,郑夫人和郑先生吵架的场面做了铺垫,也为人物的命运增添了悲剧的色彩。这样的作品读来令人心酸,更是为人物的命运感到悲哀,可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红玫瑰与白玫瑰》这部作品似乎是有种魔力,读起来不但能产生电视剧般场景历历在目的效果,更是能够为女性读者开创一条未来之路。身边有太多因婚姻而葬送青春的女性,但也有不少女性因事业让婚姻生活增光添彩。不管世人眼光如何,好好生活,人生总不会被辜负。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只愿世间女性能被爱呵护,以爱还爱,就像娇艳的玫瑰。

篇二读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有感

在张爱玲的第四本小说集中有一篇小说的名字叫《红玫瑰与白玫瑰》。书中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是指男人生命中的女性。

 书中说“也许每个男子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我读后笑了,对这个比喻持否定态度,起码一部分男性不是这样的,不然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好男人了。

 故事讲述了出身寒微的振保靠母亲一人供他出国留学。在国外认识了美国女生玫瑰,后因为回国他们分手。回国后和弟弟租住在同学王士洪家中,期间与王的太太王娇蕊有染。王太太为他与丈夫提出离婚。然而他并没有想同她结婚。振保接受母亲的相亲安排娶孟烟鹂为妻。婚后振保对孟烟鹂有许多不满。振保开始是尽丈夫的责任来喜欢她,后来是每三个礼拜外出宿娼一次,时而回忆曾经的玫瑰和王娇蕊。当振保怀疑被他冷落的妻子与裁缝有染时,他开始公开宿娼,甚至故意把女子领到家门口来刺激他的妻子。他和她都不快乐。

 故事中的振保有人性中好的一面。他爱母亲,爱弟弟、妹妹。为弟弟娶亲,给弟弟还债;为妹妹找工作,为妹妹找未来的依托。他是母亲的好儿子,弟弟妹妹的好兄长。

 对母亲对弟弟妹妹的这些爱都是真实的。不过我认为振保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中的爱是欠缺的。在作品中似乎看不到有他真正爱过的女子。

 振保是回国前与女友玫瑰分手的,他不想把她带回来成为他的妻。他喜欢玫瑰的开朗与活泼接受不了美国女孩的开放性格,虽然他知道她是一个好女孩。他对她不是真正的爱。

 振保与王的太太王娇蕊有染,振保给自己的合理理由是王太太在这之前就是一个趁着丈夫不在家就与人乱来的女子。当他知道王太太为他而与丈夫离婚了时,愕然。他并不想娶她啊。他没有真的爱她,遗憾她不知道这点。

 明智的女子要记住一点,保持性的不止是尊重他人,更多的是尊重自己。当自己不敬自己时,人在别人的眼中就会变得轻贱起来,特别是在那个自己认为很重要人的眼里。

 他也不爱妻子,没真正爱过的人生是可悲的。

 小说读完,我又展开想象,振保不想娶一个开放的美国女孩不去评论。我想假如振保回国后娶了一位他心目中的理想妻子。多年后他们相处的会不会平淡呢,会不会平淡了便挑出妻子的诸多毛病呢?还会不会用宿娼的方式来逃避矛盾呢?

 其实他的妻子与人有染是他一手造成的,是他自己给自己加的屈辱。妻子是他自己相亲又相处,交往后他同意成亲的。结了婚就发现娶错了吗,不可理解。

 人啊,有了自己的的那个他“她”就用心呵护吧,别把自己的他“她”推给他人来关照啊。

 但愿小说里的悲剧在现实中少一些,让快乐幸福的人多一些。我知道现实中的好男人好女人还是很多的。记起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一个网络里一个好男人的事情,有一段时间我在QQ里扮成19岁的女孩去下棋,(那个QQ只下棋不加友,也就不算欺骗别人。)下棋时QQ里突然闯进来一个男人,对我说:“别玩了,孩子!快好好学习吧!好好学习,长大找一个好工作多好啊。”说完那人就消失了。我听了下线了,只想听他一次,只为我知道这是一个好人。

篇三读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有感

什么是爱情?爱情与婚姻是并存的吗?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对这样的问题抱有纠结之心了,在我看来,现代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就像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一样存在一定的问题。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有这样一段最为经典的语录:“一个男人的一辈子都有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了,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这在我看就是一句话:对于男人来说,得不到的永远是的,得到了的永远不会珍惜。其实这句话对所有人都通用。这也许就是什么初恋情人是一生中最令人怀念与惦记的。

 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会认真的爱,然而他要的不仅仅是华美的过程,还有那圆满的结局;如果有这么一个人,在他的心里只有朱砂痣而没有蚊子血,只有“床前明月光”而没有饭黏子;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有过红玫瑰和白玫瑰,但在彼此相守的时光里,他的心头里只盛开着你的那一朵花;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他拥有你后,你就是他生命里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人,那该有多好啊!

 事实上每个女人都渴望爱情,但并不是每一段爱情都会有好的结果。每个女人都渴望经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但这样的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遇到。每个女人都希望成为公主,成为男人生命里的朱砂痣或者是“床前明月光”。然而,这一切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去爱自己,因为我们只有懂得如何自爱才有资格去爱别人。

 现在我们动不动就把“累觉不爱”这类词挂在嘴里,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就像佟振保和王娇蕊、孟烟鹂一样,不懂得如何去爱自己和别人,不懂得如何去经营婚姻。有人曾说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到对的人,是种幸福!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遇到错的人,是种荒唐!在对的时间、错的地点,遇到对的人,是种巧合!在错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到错的人,是种感伤!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到错的人,是种心酸!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遇到对的人,是种遗憾!他们不知道他们对于彼此来说是否在对的时间里、对的地点遇见对的人,但我们可以从他们之间的结局看到的出他们并没有在对的时间里、对的地点遇见彼此,然而令人觉得欣慰的是王娇蕊在离开佟振保后在对的时间里、对的地点遇见了她生命里那个对的人。

 其实爱情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并不是1+1=2。它不会因为你付出了许多而偏心于你,让你得到相对应的感情。这一切的前提是彼此相爱,如若那人不喜欢你,你再与他纠缠在一起的话,最后受到伤害最深的只会是自己。

 若相爱请深爱,否则请放手。

篇四读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有感

在那种情形下都管得住自己,现在就管不住了?

 振保一直都能管得住自己,拒绝玫瑰的时候管住了,初见娇蕊的时候暂时失控,但最后还是管住了的,烟鹂出轨,又有短暂的堕落,最终还是回到正轨。他从来都能管住自己,即使有短暂的迷失,总是能回到他认为的大众认为的正确上来的。所以从来都不会担心振保会一蹶不振,只要他还有能力,便不会任性到底。

 可悲又可怜。

 没人知道振保的选择到底正不正确,自制的人从来都对自己残忍。就像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身上背着重重的责任,一刻都不能停歇,仿佛自己一倒下世界都会毁灭。成为甲虫的那段时间虽然无奈却也是轻松的吧,上帝收回了他承担着责任的能力,虽然是被迫,也是解脱。结果世界并没有倾塌,父母与妹妹都很好地活了下来,他们并没有因为失去格里高尔的庇佑而凄惨,反而父亲重新振作起来,由一个颓废的老人变得强壮坚强,妹妹不知不觉也成熟,焕发生机。没有人会没了谁不行,格里高尔是遗憾而又欣慰的吧,至少他最后得到了解脱。

 而振保,他的能力一直都在,他的世界也还牢牢控制在手心,上帝没有把他变成甲壳虫,没有夺走他的能力,他的世界,因此,他注定背负着这个沉重的包袱到死,他有机会摆脱,但是他的责任心与面子让他无法放手,他无法摆脱,即使短暂地丢开也迟早会找回来。这是社会上大部分人的状态,并不说有多不好,只是偶尔会莫名觉得累,且惆怅。到底自己放弃了什么,值不值得,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不到生命的最后谁也不知道。当一个人回首往事的时候,不悔不恨不留有遗憾,这会是的结局。

 可是没人能够做到。

 如果他振保早知道他最后小心翼翼选择的,放弃了这么多最后换来的,却是和玫瑰与娇蕊一样放荡的女子,甚至连她们还不如,那他还会选择抛弃那两朵他至少还曾喜爱过的红玫瑰吗?或许吧,但是世上没有早知道,所以那两朵红玫瑰,注定会被他丢弃。

 “在那种情形下都管得住自己,现在就管不住了吗?”是啊,一步错,步步错;前面一步好不容易对了,后面怎么可以出错。即使在那个袖珍的世界里,他从来都不是主人。

 没了他,他的袖珍世界只会并入其他世界,却从不会因他消失。

 希望他至死都不要明白这一点。

 或许在烟鹂出轨的那一瞬他意识到了,或许如果烟鹂承认了一切,将破罐索性摔得粉碎一点,振保也许便不会有机会再将破碎的世界重新黏补起来,粉饰太平,假装他还控制着一切。凤凰浴火重生,浴火虽然疼痛,却也能烧掉束缚。振保这把火才刚燃起一点,就被他痛呼着扑灭了,因此他再也不能看到世界另一个模样。

篇五读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有感

终于还是忍不住去关心这部小说,或许是张爱玲那种原始的贵族气或许是她在背后深深埋藏的市井感觉。张的小说在描写人物性格和故事的叙述上我更倾向于她的写作风格,尤其喜欢她有些许玩世不恭的调调。小说里很多经过深思熟虑的比喻和描写让人流连,不禁一遍遍地重复,仿佛自己被她高超的想象力包围,然后静静地自己一个人思索,这个比喻所要表达的最后的含义,以及这个比喻与故事的戏剧冲突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等。这种过程,似乎告诉自己你自己读的不是一本书,一个故事,而是把自己融入到故事里。

 然后在故事的发生时,你可以参与进去。思考着与书里所描述的主人公一样的人生问题。你在张的小说里可以处遇到这种比喻,以及类比,反比等等。张在这种叙事和描写方式上更多的见于她的早期作品。如《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紫罗兰》、《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等。小说里叙述了主人公振宝生命里举足轻重的几个女性,学徒时巴黎的妓女,英国的初恋玫瑰,情人“红玫瑰”王娇瑞,妻子“白玫瑰”孟烟鹂。四个女人在他生命里停留的时间各不相同。在小说里叙述的时间也各不相同。如果故事平铺直叙下去的话,可以略去妓女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想象了,张为什么会加入妓女的角色在故事里呢然后就是他的初恋玫瑰。小说里,他说过自己“没有想到她爱自己那么深”,从而得出判断,这个初恋的下场是他在心智未成熟的表现。

 在回国之后,自己第一个遇见的那个让他动心的女子,还有玫瑰的影子。于是他叫她“红玫瑰”。红是炽烈的,于是在他怯懦的表现后,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不了了之。后来的妻子“白玫瑰”则是那么完美,但是,振宝骨子里那种不安分的感觉,“白玫瑰”无法给予满足。而接下来的故事则“顺理成章”的“白玫瑰”有了外遇。进而是振宝的报复。殊不知,其实都是自己在伊始就种下的恶果。最终的振宝在颓废荒唐之后,作者给了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这样的男人,在现实世界里是很难赢得读者的欣赏的。

 小说的精髓在于故事,但是张的这部小说貌似故事里的冲突很少,而其当代人面对电视,电脑等众多媒体的影响下能否对这样的故事继续感兴趣呢我们看到故事里的情节在某个地方似曾相识,但是我们中还有一些人继续关注着张爱玲的小说,继续一次次的阅读里面的章节。而且每次似乎都有相同的兴趣。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张的小说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不是陌生的,我们阅读里面的文字时仍然会为里面的精言辟语叫好。这同时也倒出了很多当今社会里的普遍现象,以及普通人的心理情结。我们说张笔下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这不为过,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身边或者周围的社会里寻找到他的原型。于是小说里面的对白,小说里的信息指示也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了些许说教的味道。这种说教是侧面的,或者说是间接的。习惯于说教的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在这种以故事为背景的形式下,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就不足为怪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张爱玲不仅仅是文坛女神的代名词,更是一种展示生活情调的,彰显 时尚 的一个名词。

张爱玲最喜爱的就是她各式各样的旗袍,新中国成立后的人们都穿上了劳动衫,张爱玲也因为自己不能穿自己钟爱的旗袍而去了香港。

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一直都流行着自己的 时尚 ,她的作品当中也多次有旗袍的描写。

说起张爱玲,不免想到她的家世,她的父亲张志沂是张培伦和李鸿章长女李菊耦的独子,母亲黄逸梵则是清末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孙女,这段看起来郎才女貌的婚姻中,对于张爱玲来说,却似乎没有那么令人骄傲。父母的爱情似乎就是一场错误的结合,也给年幼的张爱玲带来了很大的阴影。

张佩纶因为清流享誉官场,李菊耦也因为是李鸿章的女儿,貌美贤惠,天作之合,这样的天作之合却生出了一个不学无术,沉迷鸦片的孩子。

因为是独子,母亲也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张志沂身上,张爱玲记忆中的父亲,总是在屋子里背诵古文,虽然没有太大用处,但是这似乎成为了自己的习惯和日常工作。

身处在贵族之家的张爱玲,既没有对出生于这样的官宦之家感到一点点荣耀,也没有对自己出身有过刻意隐瞒,她生来性格如此,在文字上肆虐但是在自己性格上确实矜持内敛。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张爱玲的出身,也成为自己一个"污点",因为自己出身在封建家庭,李鸿章还因为多项丧权辱国的条约饱为人诟病,张爱玲也经常与自己的家庭保持一定的距离,但这也不代表张爱玲不尊重他们。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了,第二年弟弟张子静出生。

张志沂和黄逸梵的爱情,在当时的人看来真的是金童玉女,天造地设的一对,但是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婚后的黄逸梵和张志沂几乎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出身高贵的她看不惯丈夫不学无术的样子,看不惯他吸食鸦片,嫖妓,娶妾,最后导致二人婚姻的破裂,黄逸梵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出走的娜拉",一生都在漂泊,客死他乡。

张爱玲性格的养成与母亲有很大的关系,张爱玲很小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这个家,张爱玲十岁的时候,父母离婚,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由父亲的姨太太负责的。

张爱玲十四岁的时候,张志沂在娶,孙用蕃。都说后母是天下最歹毒的女人,张爱玲经常遭受后母的折磨,父亲又经常站在后母这边,张爱玲敏感奇怪的性格也大多是来源于此。父亲又一次竟然因为自己和后母的矛盾,而将张爱玲关了半年,使张爱玲差点命丧黄泉,幸得下人解救,张爱玲才可以离开家。

17岁,张爱玲中学毕业,拥有新式思想的她,想要出国去见识一下广阔的天地,学习下西方文化,她留学的意愿,自然母亲是支持的,只是作为监护人的父亲不同意,继母还对她冷嘲热讽。

不久之后,七七事变爆发,张爱玲的出国梦也就破裂。

被后母和父亲一个接一个的巴掌,几乎恨不得将张爱玲打死,也因此张爱玲要去巡捕房验伤,被父亲幽禁了起来。那个时候张爱玲恨不得想"有个炸弹掉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

这个时候的父亲简直就是一个恶魔,张爱玲得了很眼中的痢疾,父亲也不会请医生,多亏佣人想办法才说动张志沂。

而就在这一刻,母亲的一封信,带给了张爱玲光辉,是跟着母亲受穷还是跟着父亲受虐?张爱玲早就心意已决,自己宁愿饿死,也绝不愿意踏进父亲家一步。

她奋不顾身逃到了姑姑家,这时候张爱玲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自由,随后受的委屈喷涌而出,母亲看到女儿这些年受的苦,也潸然泪下。

但是张爱玲和母亲几乎从来没有一块生活过,母亲在张爱玲眼中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但是也不曾想母亲也会为柴米油盐所难倒,加上身边多了这样一个拖油瓶,张爱玲甚至察觉出了母亲对自己的感觉像是带了一个拖油瓶。

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也属实不易,在母亲的建议下,她给了张爱玲两个建议,一是嫁人二是继续读书,张爱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读书,在母亲的支持下,张爱玲也不负众望,获得伦敦大学考试的第一名,但是因为战乱,张爱玲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来到了香港大学。

进入港大的张爱玲,也并没有完成学业,战火纷飞的年代,香港也沦陷,张爱玲和同学也去了医院做看护,1942年,张爱玲返回了上海,开启了新的生活。

从香港回到上海以后的张爱玲来到了姑姑家住,而母亲此时已经去了新加坡,而她也和父亲已经基本不再联系。

姑姑和张爱玲的母亲以及张爱玲一样都是新潮的女性,她早已经脱离了这个家,自己出来工作养活自己。这时张爱玲已经要准备考圣约翰大学,但是如此在文学上有造诣的小才女,报考圣约翰大学失败的原因却是国文的不及格。报考圣约翰大学未果以后的张爱玲便开始了自己的写作之路,在港大苦学英文的张爱玲首先想到的是英文作品,当然,张爱玲的选择也是正确的,在写英文文章上,张爱玲也有了一定的名气。

此后,她也开始了中文文学作品的写作,并写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这相比与英文作品的写作,更让张爱玲体会到了在文字里遨游的快感,写中文小说是更适合自己的。写完《沉香屑》之后,张爱玲并没有投稿,毕竟是自己中文作品的处女作,她找来了母亲的好友帮自己润色,并经过她的拍板,这两部小说顺利进入了《紫罗兰》杂志的头版。

张爱玲证明了自己的创作水平,此后在创作上也是如鱼得水,张爱玲也将自己的作品投稿的重点放在了杂志上,《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张爱玲比较知名的作品。

在张爱玲最风光的时候,胡兰成走进了张爱玲的生活。写张爱玲,胡兰成似乎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张爱玲对他的爱低到了尘埃里。

胡兰成从来都是个风流浪子,在1943年,胡兰成被捕入狱,此后一直是汪精卫的严重钉肉中刺,而张爱玲和胡兰成便在这个时期相遇相爱的,张爱玲只是在胡兰成失意的时候停留的一个美好的回忆,也是他生命中路过的一个女人之一,因为张爱玲的《封锁》,胡兰成从苏青那里辗转认识了张爱玲,当看到文字的时候,胡兰成便很快忘记了自己目前的近况,而完全将心思放在张爱玲这里,从女神形象的破灭,到一幕幕尴尬的氛围,然后到后来的相爱,张爱玲完全陷入了爱情的漩涡里,然后举行了一场难忘的婚礼。

但是结婚后很快因为时局动荡,胡兰成便离开了上海,到了武汉。认识了16岁的小周,和老狐狸胡兰成相比,16岁的小周天真烂漫,涉世未深,很快就被胡兰成骗上钩。而张爱玲还在痴痴等待胡兰成回来,回来之后的胡兰成也和张爱玲坦诚说了小周的事情,胡兰成眼中的张爱玲是对他深深的爱情,张爱玲变得糊涂,而不知道妒忌。

但是作为一个女人来说,丈夫有第三者,怎么可能不会妒忌。辗辗转转,胡兰成从武汉到了浙江,从小周又变到了好友的继母。胡兰成和张爱玲也从刚开始的软玉温存逐渐变成了无话可谈。在温州见了胡兰成之后,张爱玲终于下定决心要和胡兰成一刀两断,胡兰成深深地伤害了张爱玲,以至于张爱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闭门不出,苍老憔悴的不成样子。

张爱玲最后决定,给胡兰成写了分手信"我已经不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

这三年的感情,张爱玲也像小周一样,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被胡兰成这个老狐狸吸引,但是此刻的张爱玲也醒了。

1945年之后,胡兰成离开上海。四处留情,而感情的悲剧,张爱玲也经常萎靡不振,作品上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这个曾经文坛上的才女,写作手法也从带有传奇色彩而逐渐安稳,作品的数量也减少。

张爱玲也在1946年,开始转型,写剧本,张爱玲也开始了第二段感情,就是桑弧,这是一种近乎秘密情人的关系。也因为胡兰成的伤害,张爱玲再也没有了安全感,而桑弧是个漂亮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是没有安全感的。

1949年二人合作了虽有一部《哀乐中年》,桑弧就是张爱玲最贴心的人,张爱玲也说桑弧的事情她从来没有后悔过。

此后,新中国成立,上海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张爱玲和桑弧的事情似乎也不了了之,关于桑弧,张爱玲很少说,后来她娶了一个漂亮的女人,张爱玲则去了香港,这一去,知道去世,再也没有回来。

第二次到香港之后的张爱玲,和第一次求学不同,此时的张爱玲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在香港干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她也结识了除了苏青之外最好的闺蜜邝文美,还有宋淇夫妇。

1955年,她申请批准,远赴美国,辗转遇到了自己的挚爱,赖雅。他65岁,她36岁在一个艺术大厅里相遇,二人的一次次亲切的问候,都在张爱玲心中泛起涟漪。

后来,二人的关系突飞猛进,就像刚开始谈恋爱的青年一样,赖雅居住证到期以后,不得不分开一段时间。1956年,二人在纽约举行了婚礼,开启了彼此相伴到老的人生。婚后的浪漫温馨的日子很快就被打破,赖雅的 健康 出现了问题,几度卧床不起,张爱玲默默守在他身边。

二人的生活也出现了困境,因为长期没有收入,连自己的温饱都成问题。随着赖雅身体逐渐好转,二人的小家也逐渐温馨,张爱玲的写作离不开赖雅的鼓励和支持。也因为贫困多次辗转搬家,从一个城市换到另一个城市,1960年的张爱玲终于获得了美国国籍。

为了有更好的收入,张爱玲只能去香港找更好的赚钱机会,1961年她来到台湾,为《少帅》搜集资料,但是不久,赖雅中风再次复发,张爱玲却没有回美国的机票钱,只能先到香港,为**公司写《红楼梦》剧本攒钱,回去照顾赖雅,她决心再也不离开赖雅了。随着赖雅病情的严重,张爱玲也由兼职写作变成了全职看护,时时刻刻在赖雅的身边。

但是这对有情人并没有感动上天,赖雅还是永远离他而去。赖雅去世以后,张爱玲一直以赖雅为姓,自己是赖雅夫人。

赖雅去世后,张爱玲在美国的工作依旧不温不火,但是在国内引起了一股张爱玲热。在赖雅去世以后,张爱玲也不像以前一样,1971年一场采访记录了张爱玲晚年的样子。

"张女士的起居室内,有餐桌和椅子,还有像是照相用的强光灯泡,唯独少一张书桌,这对于一个以笔墨闻名于世的作家来说,实在不可思议。"

1972年张爱玲收入也逐渐宽裕,后居住在洛杉矶,晚年的张爱玲,频繁搬家,三年搬家多达180次,只因为躲虫子。也因为方便搬家,几乎所有的东西都用一次性的,也有很多人认为张爱玲晚年心理出现了不 健康 。

从赖雅去世以后,张爱玲的母亲也离他而去。她失去了爱人也失去了亲人,自己也很少有朋友,一直处在自闭的状态,一直没有安全感的张爱玲,只有在自己封闭的空间内才有安全感。

1995年9月8日,在洛杉矶的邻居发现很久没有张爱玲的身影了,当报警打开张爱玲的房门的时候,大家都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她身着红色旗袍,躺在毯子上,旁边是一张书桌,一叠纸。这个时候的张爱玲已经去世几天了。

这个才华横溢的传奇女子,就这样凄凉离世,她的骨灰也被撒在了浩瀚无际的太平洋里,似乎自己的灵魂也随着海水飘向遥远的大洋彼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9974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