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外滩名门楼盘位于:通川区高家坝川鼓片区(原鼓风机厂)。
绿地外滩名门于州河之上,择一处绝版生态之境,匠筑北外理想源梦舒居。背靠凤凰山,面拥州河,独踞一公里黄金水岸线,更可坐拥北外未来生态规划红利,成为达州不可多得的上游。山水有相逢,文化也在此交融。绿地外滩名门将为历史悠久的北外,带来纯正的海派摩登奢雅体验。将海派文化“精致细腻,海纳百川”的考究格调与达州“热情大气、开明睿智”的烟火气息完美融合于此,邂逅百年海派精粹,筑造专属于州河之上的外滩繁华生活,城市名门望族与海派风华得到世代相传。作为达州市北部出入口门户,绿地外滩名门正用全新的面貌迎接各方显赫人士,择一城终老,出则繁华入则宁静,于州河之“源”,寻回生活本真之“梦”!景观配套:西侧为凤凰山风景区、东侧为州河、犀牛山、月牙岩;临近莲花湖公园等;商业配套:高家坝农贸市场、中国石化,通过凤凰山隧道与西外核心区域仅10车程,通过210国道至朝阳东路3即达老城区中心,通过3车程仅一座桥之隔,举步即达江湾城核心商圈。坐享三大区域商业资源。教育配套:川区第十、北外镇中心校、通川区北外初级、睿思英语、达州东辰国际
当前价格:5800元/平方米。
物业类型:住宅。
装修情况:毛坯。
:绿地外滩名门更多信息。
在伊朗的旅行中,让我最惊艳的就是一座叫做设拉子的城市。这个地处伊朗南部的城市,距离德黑兰并不近,但是当你来到这里的时候,你会发现众多的中国游客云集于此。尤其是在粉红清真寺的时候,还能遇到一些中国 旅游 团来这里打卡拍照。
设拉子,曾经是波斯帝国的中心,见证了波斯文明的诞生;这里也是葡萄酒的故乡,盛产的葡萄没有籽,糖分多,因此酿造出来的葡萄酒更是远销海外;同时它也是伊朗最伟大的诗人哈菲兹的故乡。因此这座古老的城市必定是人文旅行爱好者必打卡之地。
可以说设拉子既有享誉全球的波斯文明,也有糟糕的城市街头。当波斯文明渐渐衰落之后,如今的设拉子城区便成了寻找伊朗古迹的重要代表城市之一。
波斯风格的穹顶
设拉子第一个标签就是清真寺,和其他城市一样,清真寺是这座城市最美的建筑,但是比起其他城市而言,设拉子的清真寺并不算大气,却小而精美且美轮美奂。
行走在设拉子的大街小巷中,你将邂逅到一座座极具烟火气息的清真寺,其中又以粉红清真寺最为经典和网红,也是中国游客最多的一个景点。粉红清真寺又名莫克清真寺,它的美并不在于大气的建筑之美,而是藏在殿堂内的粉红花窗,如此丰富色彩的窗户和神秘感,相信大多数是我游客都不会拒绝。
粉红清真寺的花窗
如果你是一个小众旅行爱好者,那么地处设拉子大巴扎旁边的瓦基尔清真寺一定会让你喜欢。这是一个建于1773年的古老寺院,如果说粉红清真寺是广受欢迎的女神,那么瓦基尔清真寺就一定是那个待字闺中的少女。从热热闹闹的大巴扎踏入瓦基尔清真寺的大门后,瞬间一宁静感感扑面而来。
瓦基尔清真寺的门楼
虽然瓦基尔清真寺的看点不如粉红清真寺的来得震撼感,但不论是修复好的长廊抑或是正殿中的整齐排列的48根柱子,正面侧面都会给你一种震撼的气势感。而柱身对称的不同斜纹也蕴含宗教文化,抬头看那带着美丽壁画的穹顶,却游客让你看到浓浓的波斯文明。
瓦基尔清真寺的廊柱
离开瓦基尔清真寺,走几步就进入了设拉子乃至伊朗最大的巴扎,自带着浓郁的中东风情,高大的穹顶,别致的装饰品;鳞次栉比的店铺;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将这个大巴扎围得水泄不通。不过这种拥簇感在我看来一点也不讨厌,反倒多了几分体验当地生活的乐趣。
设拉子大巴扎的夜景
设拉子另一个标签就是卡利姆汗城堡,始建于赞德王朝初期,当时的卡里姆汗想要打造一个媲美和伊斯法罕皇宫媲美的建筑,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丰功伟绩。
卡利姆汗城堡的圆形碉堡
虽然这里比起我在伊斯法罕看到的皇宫逊色了不少,但是因地震移位倾斜的圆形碉堡而被誉为“伊朗的比萨斜塔”;典型的波斯庭院以及春夏时节的绿意盎然和撩人的玫瑰花,都让这个土里土气的城堡多了几分文艺气息。
卡利姆汗城堡内的波斯风格庭院
如果说到设拉子最大的标签,那么一定非地处设拉子郊外60多公里处的波斯波利斯,这个由大流士一世在2000多年前花费巨资建造的都城,曾经是当时如日中天的波斯帝国首都没,众多的国家会来到这里朝拜波斯帝王。
波斯波利斯的宫殿大厅
毕竟当时的波斯帝国可谓是事业蒸蒸日上甚至达到了巅峰,这个丰功伟绩从它那揽括了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直至印度北部的巨大版图就可以看出。
波斯波利斯的标志性雕塑,如今也是伊朗航空的标志
即便经历了2000多年的岁月,即便经历了亚历山大帝的大肆毁坏,如今当我来到波斯波利斯景点的时候,那些仅存的万国之门、大会厅、觐见厅、宫殿以及储藏室遗存依然可以向我展示了曾经的辉煌和荣耀,当然也不免让我叹息一代王朝背后的辛酸和落寞。
波斯波利斯内的浮雕,反映了曾经进贡的场景
伊朗的世界遗产帕萨尔加德
灯王之墓中的精美穹顶
设拉子清真寺中的花砖
作为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设拉子的标签和看点不仅仅只有这些,像金碧辉煌的灯王之墓;像安葬着波斯王朝几大帝王的波斯帝陵纳什洛斯坦以及设拉子最平民化的景点哈菲兹之墓等等,都将成为这座城市的气质。或许也怪我的旅途过于仓促,以至于只能看到片面的设拉子。
“如果你有幸在年轻时到过巴黎,那么以后不管你到哪里去,它都会跟着你一生一世。巴黎就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海明威
对我而言,这句话中“巴黎”要换做“北京”,彼时读硕士在北京留了两年,后知后觉的我离开了它才懂得回味。对北京的偏心使得广州不过是别人的“不辞长作岭南人”,欣赏它的袅袅烟火气,但自己时时的置身度外。对乐脆而言,这句话中的“巴黎”要换做“广州”,羊城是滋养他的故乡。
乐脆是我邂逅的一位摄影爱好者,他知我更爱绘画的自由,有趣的影像我更喜欢用大脑记忆而不是用相机,所以疑惑地问我作为非爱好者为何涉足摄影圈?我问他为何放下画笔只拍快照?这两个问题既无答案也有答案---退而求其次的寻同类。我喜欢mix的感触,这也是同乐脆阿源一起办torso的理由,我们三个人在地域、性别、年龄、专业背景截然不同,兴趣爱好虽有交集但更多是差异,当时起了torso这个名字,告诉阿源其取义---未完成便有上升空间,有瑕疵比完美更有可塑性。
乐脆是名粤人,我那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里,粤人和港人最热爱自己的故乡,大抵有经济富裕的自豪感,可岭南文化的根深蒂固也不容小觑。互联网的速食时代,不太容易从一个人的音容相貌来判断他的根源,但能感受到他为何物焦虑而又希图什么,每人急着包装自己恨不得标码出售,文化从北到南一步步分崩离析。一座座老城在急红了眼中发酵着泡沫,断臂尘土飞扬的古旧,声嘶力竭的去捞金。广州的本土文化正如它“花城”的雅名--常开不败,可北京的古朴在拆护城墙那一刻就一寸寸消蚀在闪闪发光的玻璃大厦之间。
我同乐脆讨论过南北审美的差异,自然有分歧,我讲北方是大气素雅而南方为艳丽腻华,乐脆坦言北派的端庄阔大远不如南方的精致秀丽。他背着相机带我去看一株丰硕的乐杜鹃,扫兴的是花未开,我站在这棵老树的枝枝叉叉下仰视无限循环的树冠,未开花时倒是干净的如一幅素描。后来偶遇一摊花火在阳光下燃烧,我猜到是乐杜鹃,俗艳至极的玫红灼烧一片倒也撼动人心,这便是广州--艳丽的理所当然。春天的乐杜鹃和木棉是广州的颜色,正如秋天的红叶和银杏是北京的颜色,北方没有南方那热闹升腾的气质,一方水土养一方草木。
南北文化在气韵上的差异是两个词--“暧昧”和“帅气”。北方的胡同方方正正,酒桌上一杯见底的敞亮,打情骂俏也是扯着嗓子直戳人心窝,摇滚只有北派的沙嗓才够味,而小场地话剧也先锋独立在北京,炸裂感的事物在北京西安这种大风吹的地域倒是相得益彰,如同庄重的皇家只用夺人眼目的正红明黄不许添加一丝柔和。南方胧在了雾里,温柔的如一碗粥,凡事勿要挑明露底,你别勉强那我也不愿强求,暧昧不明是一种影影绰绰的情调。乐脆同我在咖啡馆里找位子,他领着我在仄仄楼梯上攀行,一面又回头解释“二楼那个空位有只猫在睡觉,我不想打扰它。 ” 那一刻我发觉乐脆顶温柔,不过若用他自己的形容词则是“感性”。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王小波《黄金时代》
80后生于中国怀揣理想的时期,成长于中国经由变革一步步从理想走向务实的时期,被社会学家称为独立自我开始觉醒的一代,所以80后身上自带一种mix的魅力,是一种70后向90后演化的两栖类,孩子气的成人---安静的反叛者,不急着长大成人也不乐意被人当做小孩儿,似乎停留在295岁,离三十而立总差那么半步。
乐脆与我同为80后,大多话题自然也聊得开,80后的人实际年岁已处于“三十而立 ”和“四十不惑”之间,我分辨不出我们这代人喜欢回头看,是因为成长于变革时代?还是因为年龄走到了举目四望的境地?也许两者皆发挥了作用。旧时代里没有太多选择却易满足,新时代里有太多选择却难以满足,大概经历过一颗糖就能甜到心里的人特别想找回那颗神奇的糖。往往自以为的特立独行,不过是文化和时代在你身上留下的烙印,逆流而上终究还是处于潮流之中,但与潮流的摩擦冲突让你具备了一种类似痛痒的感悟,说到底还是江湖中的一尾小鱼儿,跳离上案的才叫决绝也叫自杀。
乐脆领着我在海珠老城区里走街串巷,他一面追着绿油油的邮车拍摄一面解释自己的取景,他讲自己拍照时如开车般会警觉远处的景物。晃进一家老宅子里, 乐脆止不住地感慨南洋建筑的美丽,我注意到楼顶雕刻精美的门楣已被风化腐蚀,乐脆讲这是老宅子逃不掉的命运,务实的政府懒得去修护它们,他也只能用镜头拍下这美丽的旧物。这腐蚀摧毁的建筑,好似时间是另一位艺术家又重新雕刻了它,倒也有一种颓败的美感。乐脆讲自己喜欢在照片里加一点戏谑的趣味,没有讽刺调侃不过瘾,不过他擅长拍生命之轻,也欣赏有些人拍得出生命之重。我认同他对生活的感触,但生命之重需要对生活的感悟,感触到感悟也许一万步也许一层纱,尽己所能的自娱自乐本身就是一种感悟。
乐脆讲摄影师部落里,你会发现枚不胜数的好片子,自觉出手的拍摄并非特别,可也顾不得那么多,遇到你想拍的就按下快门,同大家一起制造之海。在讨论如何将脑中的构图变为照片时, 外行的我发现了其中的有趣--人眼观察事物与镜头观察事物不一样,人脑构思的图像与现实邂逅的情景不一致,想让人眼与镜头重叠将头脑中的勾画用现实情景准确表达,一方面需要不断的拍摄去磨合手脑眼,另一方面也依赖灵感女神的垂青让你遇到一个恰巧的情景。
邪:如果有机会想不想办一场影展?
乐: 我还真想过,但我想如此展示--设立一个大屏幕,只有观众站在屏幕前注目时才会有作品出现,观赏结束时会记录下个人欣赏作品共计多久时间。
邪:高科技哎,用意是为何?
乐:我看过一个调查--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每天生产出海量的,一幅图吸引你注目的时间不超过10秒钟,只有共鸣的图会让你流连忘返突破10秒钟。我希望用这种方式提醒大家与一幅作品的擦肩而过。
邪:我倒觉得这是重现拍摄者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让观众体验到摄影师对的扑捉。
南辕北辙,殊途同归。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摄影:乐脆星
文字:杨小邪
排版:阿源
文 / 陈红华
一
文史学者、出版人梁由之在《汪曾祺文存》前记里,写到他和汪曾祺的一次美好的、终身难忘的邂逅。少年的他,在长江大堤边的候船室,一个旧书刊的地摊上,翻阅杂志,不经意间,读到这样一段话: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
少年的心乱了,却也傻了。如此美妙不可方物,如此清新俊逸动人心弦的文字,让他心跳加速,他记住了作者和篇名:汪曾祺,《受戒》 ,这本杂志是1980年第12期《小说月报》。
我眼前的这全六卷《汪曾祺文存的》纪念珍藏版,梁由之编。卷一、卷二为小说,卷三为散文,卷四为随笔,卷五为文论,卷六为书信、剧本、杂缀等。
这位深受业师沈从文赏识和喜爱的汪曾祺,是怎样一个人呢?为人为文,梁由之最欣赏汪老的“随便”,一以贯之的真诚朴素,惊叹他观察描述平民百姓和生活细节的温馨细致,佩服他下笔如有神的不羁才气。
他写人物,写地方风情,写花鸟虫草,写吃喝,写山水,写掌故……惯于淡淡笔墨,却又有那么一股说不清道不明、回甘独特的韵味。
从尽可能搜罗各种汪曾祺生前自编文集,做汪曾祺著作读者,到出版人的转化,梁由之用十二字评价汪老:活得实在,干得漂亮,走得潇洒。
二
散文卷《昆明的雨》,其中“草木春秋”52篇;“故人偶记”21篇;“西南联大”4篇;“彩云集散”33篇,“昆明的雨”22篇,51万余字。悠然心会,妙处自与君说。
我选“草木春秋”,并挑着题读。
《人间草木》里记载了三种东西:记得自己岁数的“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这东西,能活,皮实;到处都有的枸杞,家门头口种一丛枸杞,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雪,白得耀眼,养蜂人来了,后来槐花落了。
这位可爱老头儿笔下的人间草木,孰能无情?
《山丹丹》里,汪老和招待他的老堡垒户,有两次对话,说的是大青山的花,隐喻的是扎根在这里的人,和对这土地的情深。“山丹丹花开花又落,一年又一年……”写歌和唱歌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枸杞》篇里写一对老夫妻,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从里捡枸杞,“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更有意思。”
“您慢慢捡着!”
“慢慢捡着!”
回归自然的慢生活,其实只是玩,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就像汪老对枸杞做美食的发现,“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
《槐花》里,“槐花”是引子,仅在开篇和结尾一句,由花及人,讲的是养蜂夫妇的故事。“哪里有鲜花,两口子就到哪里去。”
三十出头的四川女人,跟了五十岁的石家庄男人,很满意,不后悔。女人有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跟着脾气好的男人,东南西北到处跑, “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槐花的盛开又落了,平和有爱的人生还在继续。
一草一木,凡人小事,独到的捕捉,小视角切入,乡情民俗,于不经意间,妙笔传神。
“我以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在这清浅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任窗外花开花落,云来云往,自是余味无尽,万般惬意。”
谁都会喜欢汪老的这段话。
三
《四方食事》里讲“口味”与“切脍”,还提到“河豚”和“野菜”。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好吃的东西大家都爱吃。羊肉是很好吃的,但不吃羊肉的不在少数。汪老以为最好吃的羊肉是手把羊肉,几次到内蒙,吃得很过瘾。同行的一位女同志却真是苦煞,闻到羊肉就想吐,只好每顿开水泡饭,吃咸菜。一对比,说尽了“口味”。
大暑日,来一碟白切羊肉,蘸一点小米椒醋料,实为下酒之美味,与“醉虾”有一比。冬日入夜,偶有大雪,炖一锅羊肉,一家子围坐,暖了整个屋子。
“鱼羊为鲜”,对“鲜”的理解也各有不同。有人吃羊肉,觉得东西吃着“香”就是鲜。汪老说最能代表鲜味的是家乡的虾子,虾子豆腐羹、虾子冬笋,都很鲜。我的理解,“鲜”,首先是新鲜,食材本身新鲜;然后是口味、口感;再是河鲜、海鲜;至于如何提鲜,看厨子们的手艺了。
爱吃辣椒的省份不少。四川不怕辣,贵州辣不怕,湖南怕不辣。这三个地方的人们,几乎每一个人吃饭都离不开辣椒。汪老随剧团到重庆体验生活,这里无菜不辣,重口味,有人实在受不了,去吃汤圆,进门就嚷,“不要放辣椒!”店主白了她一眼:“汤圆没有放辣椒的。”汪老的故事里都是幽默。
人说吃辣椒爱上火,我爷爷吃辣椒下饭,顿顿如此,后来胃就不好了。偏于江南一隅,我等也好辣。炒粉干,来碗面,放点辣,又蘸点桌上店家备的辣酱,才爽。学校里人多,口味不一,有人说菜偏辣,大家朝她看看,心里嘀咕着,“入乡随俗,将就一下吧。”有一段时间,后厨也做了些改变,菜里不放辣,只备罐辣酱,没玩几天,惹了众怒,罢了。
北方人爱吃生葱生蒜。山东人吃葱饼、锅盔,没有葱是不行的。他们的大葱,是甜的,葱白长至半尺,的确好吃。汪老讲了个笑话,婆媳吵架,儿媳跳了井。儿子回来了,婆婆说,“可了不得啦,你媳妇跳井了!”儿子说“不咋!”拿根葱,在井口逛了一下,媳妇就上来了。
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汪老说到自己曾经夸下海口,说什么都吃。第一次吃香菜、苦瓜,尴尬了,没法子,一咬牙,吃下第一口,还行,后来吃吃,也就习惯了。
我小时候不吃面,只吃粉干;也不吃鸡蛋,还有臭豆腐,现在一点也不挑食。正如汪老说的:“一个人口味宽一点,杂一点,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也有犟头的,譬如我四弟,“四只脚的不吃”,“臭豆腐”碰也不碰的,着实辜负了人间美味。
再说“切脍”。
《论语 · 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的切脍,不知始于何时。汪老引经据典,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杜甫诗句“无声细下飞碎雪”,谈到《东京梦华录》及关汉卿“望江楼中秋切脍”,再言《金瓶梅》与《红楼梦》中未提及。纯粹的文人士子之言,用词用典皆讲究,必无虚妄。
那么,脍是什么?汪老引杜诗邵注:“脍,即今之鱼生、肉生。”他记得北京西四牌楼的朝鲜冷面馆卖过,切成一寸见方、厚约二分的鱼片,蘸极辣的作料吃。
与“切脍”有关联的,是“生吃螃蟹活吃虾”。汪老以为醉蟹是天下第一美味,说到解放前杭州楼外楼呛虾,“是酒醉而不待其死,活虾置于大盘中,上覆大碗,上桌揭碗,虾蹦得满桌,客人捉而食之。”
真是“生猛”,又着实有趣。醉蟹、醉虾、醉泥螺,都是用白酒“醉”过的,但这些都还是生的。因此,都很好吃。这汪老头儿,整一个吃客,曰:存其本味。
江南谚云:“拼死吃河豚”,豁出命去,也要吃,可见其美味。据说整治得法,是不会中毒的。我的郎姓学生在杭州做车行,一次请我吃饭,特意从西湖边的一家酒店,叫人打包“河豚”送过来,热气腾腾的,味道真是好。而汪老说他在江阴读书两年,竟未吃过河豚,引为憾事,足见其老饕本色。
春天到了,踏青挑菜,是很好的风俗。家乡的野菜,有荠菜、马兰头、兰鸡头……因为新鲜,所以“这是吃春天”。
《四方食事》,有意思,勾人味。
四
煮一锅小米粥、几根玉米棒子,炒碗腌干豆、晒黄瓜,冰箱里还有西瓜、李子等水果,一天的伙食足矣。趁着晨间凉快读,蒸着午后热气读——读“草木春秋”,如寻一处清凉,度一场清欢。
一个高邮的酒徒,对“故乡的食物”笃定是情有独钟的,从选文的题目可见一斑。除了入选初中教材的《端午的鸭蛋》,诸如《炒米和焦屑》《咸菜慈姑汤》《虎头鲨 · 昂嗤鱼·砗螯·螺蛳·蚬子》《野鸭·鹌鹑·斑鸠·鵽》《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汪老对故乡的食物如数家珍,且颇有历数品鉴之味。
“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我教《端午的鸭蛋》,这几句是必细读细品,作句子赏析的。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吱”,形象地描摹出筷子扎进咸鸭蛋时红油从中冒出来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
“一早起来,看见雪花飘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我小时候对慈姑实在没有什么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慈姑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十九岁离乡,辗转漂流的汪老,因为久违,对咸菜,对慈姑,对沈从文和师母张兆和,都寄予着自己素朴的感情。
说到故乡的虎头鲨,汪老谈及《随园食单》: "杭州以土步鱼为上品,而金陵人贱之,目为虎头蛇,可发一笑。" 虎头蛇即虎头鲨。这种鱼样子不好看,而且有点凶恶。通常的吃法是氽汤,加醋、胡椒。虎头鲨氽汤,鱼肉极细嫩,松而不散,汤味极鲜,开胃。
“昂嗤鱼的样子也很怪,头扁嘴阔,无鳞,皮色黄,有浅黑色的不规整的大斑。无背鳍。而背上有一根很硬的尖锐的骨刺。用手捏起这根骨刺,它就发出昂嗤昂嗤小小的声音。这种鱼没有很大的,七八寸长的,就算难得的了。这种鱼也很贱,连乡下人也看不起。” 昂嗤要吃活的,也极细嫩,不加醋,汤白如牛乳,堪称至味——汪老很清楚这一点,对昂嗤鱼的鲜味自是拿捏到位。
我的家乡桐庐,乡间河溪间,亦多见昂嗤鱼,红烧,或是腌菜炖煮,皆是美味。
读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蒌蒿生于水边,与芦芽为伴,分明是我的家乡人所吃的蒌蒿。 汪老在他的小说《大淖记事》写道:"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
三句不离本行,说“枸杞”,汪老又说到“吃食”上了:枸杞头可下油盐炒食;或用开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酱油、醋,凉拌了吃。那滋味,也只能说"极清香"。所谓"清香",汪老解释说,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
在汪老的“草木春秋”里,多半的篇幅较短,譬如“昆明的果品”写到的梨、石榴、桃、木瓜、杨梅地瓜、胡萝卜、糖炒栗子等,还有“昆明的花”茶花、樱花、兰花、报春花等,而“故乡的食物”,文字就多得分明,也多半是情之所至。
五
“相看两不厌,唯有汪曾祺”,52篇“草木春秋”,如霁月清风,翻阅静读,其乐融融。浮光掠影间,窥其一隅,只待时日,抱朴守拙,静影成璧。
“我不在作品里喊叫。人总是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
瞧,这个人,可爱的老头儿,大名鼎鼎的美食家,喜茶,嗜烟,尤好酒。斯人邈矣,他的气味留在空气里,那些野性的向往,寂寞人世间。
一手烟火一手诗意,跟汪曾祺交个朋友吧。
绿地外滩名门项目规划户数共有:1994户。
绿地外滩名门于州河之上,择一处绝版生态之境,匠筑北外理想源梦舒居。背靠凤凰山,面拥州河,独踞一公里黄金水岸线,更可坐拥北外未来生态规划红利,成为达州不可多得的上游。山水有相逢,文化也在此交融。绿地外滩名门将为历史悠久的北外,带来纯正的海派摩登奢雅体验。将海派文化“精致细腻,海纳百川”的考究格调与达州“热情大气、开明睿智”的烟火气息完美融合于此,邂逅百年海派精粹,筑造专属于州河之上的外滩繁华生活,城市名门望族与海派风华得到世代相传。作为达州市北部出入口门户,绿地外滩名门正用全新的面貌迎接各方显赫人士,择一城终老,出则繁华入则宁静,于州河之“源”,寻回生活本真之“梦”!景观配套:西侧为凤凰山风景区、东侧为州河、犀牛山、月牙岩;临近莲花湖公园等;商业配套:高家坝农贸市场、中国石化,通过凤凰山隧道与西外核心区域仅10车程,通过210国道至朝阳东路3即达老城区中心,通过3车程仅一座桥之隔,举步即达江湾城核心商圈。坐享三大区域商业资源。教育配套:川区第十、北外镇中心校、通川区北外初级、睿思英语、达州东辰国际
绿化率:35%。
容积率:28。
位于:通川区高家坝川鼓片区(原鼓风机厂)。
当前价格:5800元/平方米。
:绿地外滩名门更多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