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非常追求自在、随兴的痛快感,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此类表演方式也被誉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
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据《华县志》载:老腔皮影又名拍板调,于清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就已盛行于华州(今华州区)。华阴市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接壤、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的独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独特唱腔特点。
而且花鼓戏作为剧种的演出,在曲种演出后不久,也随之出现。尽管,最初演唱的大多为表现日常生活中“一小生、一小旦”之两小戏,或为“零尾子”(本戏中之戏段),但都是戏曲形式的演出了。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便也开始唱起戏(调)来。光绪中、后期著名的艺人有“一蓝二杜”的蓝凤山、杜老幺等。
曲种和剧种所用腔调,都是从鄂东随戏带过来的老腔老调,其中有的腔调缺少板式的变化,难以尽情表达剧中人物的丰富感情。
早期客民带入的花鼓戏(调),曲种和剧种的演出是共存的,艺人既是曲目的演唱者,也是剧目的表演者。正因为这时的湖西花鼓戏(调),有了鄂东花鼓戏源源不断的提供营养,才有了较快的发展。
秦人秦声秦韵
秦人,狭义地讲指秦地关中之人;秦声,秦人之民歌,后来便充当了秦腔剧种初级阶段的代名词。秦韵,是指秦人说话、歌唱的节奏,具有独特的韵味。
八百里秦川,生活在这片黄土地的人们有自己的民俗,有自己的文化和文明。行走三秦,静观秦人、静听秦声,就会体会到秦人特有的风韵。
关中道上的木偶戏——合阳线腔
合阳的洽川,山有飞浮之异,水有神瀵之奇,自然风光十分迷人;这里也是诗经文化、黄河文化、古莘文化的发源地,踏上这片热土,不由得吟诵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名句。
漫步百丈长廊,脚步悠然,两边的芦苇葱葱郁郁,微风拂来,芦苇丛飒飒作响,丝毫感不到这是炎炎夏日。河道里游客欢快地驾着小艇,空中回荡着一片欢笑。耳边不时传来戏曲的音乐声,我知道,久违的合阳地方戏种——线腔,就在不远的前边演出,不由得加快脚步,唯恐错过难得一见的精彩。
线腔,又称合阳提线木偶,是合阳县独有的地方剧种,民间俗称“线戏”“线胡”,俗称“线胡胡”。线腔的起源比较久远,唐代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傀儡子》就有记载;《明皇实录》中有唐玄宗《吟傀儡》一诗:“刻木牵丝一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犹似人生一梦中。”诗中虽未明指即合阳线胡戏,但“刻木牵丝”的结构,“鸡皮鹤发”的外形已与合阳线胡戏的木偶造型完全一样,也充分说明在当时线戏已十分流行了。
紧走几步,来到高大的戏楼前,戏楼两边悬挂着一副对联“一线穿成天下事,双手拨动古今人”黑底金字,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戏台高约一米多点,远瞧,台前、台顶和我们常见的戏台没有两样,抬头细看,就会发现偶人的身上吊有细线悬挂于戏台顶部。台子的正前方悬挂着一电子显示屏,播放着台词。
观众并不多,我们挑了一张桌子,点了几样干果要了一壶茶水,静静地欣赏这历史悠久而又充满地方特色的戏种。
合阳提线木偶偶人高80--90厘米,偶头天庭宽阔,下颚丰腴,眉目修长,尤其是旦角头部造型,鼻头圆浑,嘴唇小巧玲珑,唇边漫着笑意,曼柔秀丽,楚楚动人。五官表情极为丰富,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各关节间有长约3尺的提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进行表演。
戏台上演出的是正是传统剧目《谪仙楼》,台上的偶人身着戏装,提线者自如地表演着,一个个毫无表情的木偶在他们的手里活了,抬手动脚每个动作都很自如,偶人的一颦一笑都吸引着观众,台下不时传来叫好声和掌声。再听它的唱腔,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它既融入了老腔的激昂浑厚,又参入了碗碗腔的委婉细腻,音乐圆浑,明朗,激越奔放,慷慨悲歌,一字一板多哭音拖腔。
线腔传统剧目是十分丰富的,传说有五百余本,现存剧目二百余本,最受欢迎的是“三箱二楼双钗”等。“三箱”指的是《百宝箱》《西厢记》《囊哉装箱》,“二楼”就是《谪仙楼》和《鸳鸯楼》,“双钗”是《金碗钗》和《双凤钗》。还有艺人们即兴创作的小戏,俗称“捎戏”,捎戏通俗上口,生动活泼,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气息极浓,深受群众欢迎。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传统文化逐渐丢失、失传,2006年5月,线腔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就这一传统剧目的保护、传承制定了可行性计划,又在游客颇多的旅游景点处女泉搭起戏台,每天还会在固定的时间演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统的经典剧种。
还沉浸在演员们的表演中,戏台的幕帐被徐徐拉上,一段表演结束了。我缓缓地站起来,继续往前面的景点走去,漫步在千亩芦苇丛中,脚踩木板走廊,耳边依然回响着线腔那悲怆苍凉而不失激情,委婉细腻而不失刚烈的音乐……
黄土地上的摇滚——老腔
最近提起老腔,可以说是众所周知,谭维维和老腔着实火了,老腔以它独有的高亢激昂震撼了国人,震撼了世界;五六个朴实的农人、一条关中人特有的长凳,简单的乐器组合在一起,演奏了黄土地劳动人民敦厚朴实的特色。
人们惊叹老腔,惊叹的背后是无限的热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豪……
老腔,诞生于黄河、渭河、洛河交界,盛行于乾隆元年至至十年,是我国最古老的的戏剧艺术之一,它以皮影为依托,有着独特的声腔体系,融表演、音乐、诗歌、美术于一体。
说起老腔的起源,说法不一。据说早在西汉时期,华山脚下的双泉村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的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在号子的带领下,船工们的脚步一致了,拉船也轻松了许多,慢慢地就发展成了完整的曲子。
还有一种说法它是由湖北老河口的说唱传到华阴后演变而来,所以取老河口的第一个字来命名为老腔。
到底那种说法确切,现在的我们已经无从考究,但我相信第一种说法的可靠性。这也是有道理的,华阴位于渭河边,远古时候,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运输就依靠了船只,船工在劳作的过程中喊的劳动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号子就逐步形成了曲调。
老腔的演奏非常简单,乐器大都是自己加工制作的,演奏的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这就构成了老腔独有之长。老腔的剧种小,但是在表演的过程中,“生旦净末丑”一样都不缺,只不过,这五个角色都由一个人来承担,因此,主唱的嗓音尤为重要,自家的板凳,自制的琴弦,一人唱众人帮。
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其中一位肩头架着一条长板凳。所有的`“乐器”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令人惊讶的是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没有看过老腔的观众,往往会被这种举动震哑,出现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老腔是低腔高唱,听起来激昂高亢,表演起来却是很累人的。表演者说:一上台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每个人各司其职,坐上去就是几个小时。因此对学习者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有音乐天赋,好嗓音,还要有一定的耐性。
长期以来,华阴老腔成了华阴县泉店村张户人家的家族戏,老腔的正宗传人张全生的儿子张喜民、张新民、张军民、张拾民他们保存着老腔自乾隆年间流传下来的剧目百余个,这些剧目几乎是北宋、金、元时期民间流传的西周、列国、三分天下、唐宋故事。
关于老腔,2005年3月陕西电视台作了首次专题报道;2006年6月,老腔上了人艺林兆华导演的话剧《白鹿原》,当时北京的观众被震撼了,到了春节,老腔被请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戏曲春节晚会,一下子使全国的观众震撼了;2007年5月,老腔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的人民震撼了,人们没有想到,这土的掉渣的村戏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受那么多人的关注。
老腔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剧史的本源性、传承上的封闭性、剧种上的独存性、取材风格的张扬性、音乐体系的自律性、审美对象的广泛性、语言风格的原声性。它的主旋律是船夫号子的音乐化,是艺术源于生活的见证,唱腔亢奋激越,充满阳刚之美;又取材于历史战争,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
当苍劲的老腔响起,古战场上的长枪大戟、刀光剑影,忽而人喊马嘶、气吞山河,忽而鸣金收兵、四顾苍茫,陕人的刚强性格、雄强心态跃然而出。正像人们所言:一声吼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无论是戏曲鼻祖秦腔,还是东府的老腔、线腔……都是关中人特有的传统文化,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欣慰的是这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引起了国家文化部门的重视,努力出台一些保护措施;地方政府不仅重新组织起不少演出班社,许多具备演出天资的年轻人也亮开了嗓子,人们不用担心断档的事了……
生活原本不可或缺秦人的腔儿。
摇滚究竟是一个多宏大的命题,还是多容易被夸大?
许多人从书中给出过答案,或从个人体验出发,或描摹摇滚乐人群像。最多,也就是结合摇滚诞生的历史,和政治结合起来说道说道。
这些都比不过《废墟之花》。这本书,上来就是讲哲学。
在书的前言部分,作者就要给「摇滚」一个宏大的定义。他先列出了「狭义的摇滚与广义的摇滚」,然后在第五节,开始了一串天马行空的举例……
作为光是看看那些名字,已经够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了。约翰·列侬、吉姆·莫里森、科特·柯本……这些都可以理解;格瓦拉是摇滚符号常客,也能作「文化阐释」。但是,鲁迅、海子、毕加索、梵高,也能拿在摇滚里说一说? 这还不是最终极的,因为作者的目的,是把摇滚和哲学扯上关系。
正式目录中所示的「哲学追溯」。
目录上一口气列举了福柯、德里达、尼采等西方哲学名家,但在行文之间,把他们和摇滚建立起关系的,只有反复出现的「疯狂」二字。
作者所谓「广义的摇滚」,原文如下:
广义的摇滚则应包括所有具有摇滚状态的人的精神状态与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激进的革命者 切·格瓦拉 是一个鲜明的摇滚者,其摇滚精神一直贯彻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同样激越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 福柯 与 德里达 亦可被视为狂热的摇滚者,诚如福柯所表白——「我的身体,这张纸,这团火!」福柯也将摇滚精神延伸到了生命的终点。
这看上去很高大上,但一本正经地、自以为学术地写下来,倒像是冷笑话。
我们可以调侃庄子、竹林七贤、李白、苏轼是中国摇滚的老祖宗,也可以称「华阴老腔」为中国最古老摇滚乐。但当我们这么做时,心里明白这或是笑谈、或是宣传话术。
而这本书看上去有一个宏愿,要把摇滚做一个完整的理论阐释。然而什么理论都没讲到,只是列举在文化和哲学领域「叛逆」的人们。前言之后,又来了一章「前奏曲」,名为「心灵废墟」,一路把「摇滚」的渊源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而引出这朵「废墟之花」。
所以在漫长的前言里,都在列举哲学家、作家、画家和战争,把摇滚抬到一个至高的起点,但又讲不出个所以然,牵强得尴尬。
这种过激的态度和行文语调,在后文体现得更明显。
正文开篇,是对世界摇滚史人物的简介。每段基本以「的」开头(前两个字越浮夸越好)。
这一部分的总结肯定又会主观因素影响,选谁入列无可厚非。但如前言一样,在文风上都是以歌颂和赞美为基调,行文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中,可以看来入门,但很难作为客观资料参考了。
随后,是对一些知名乐队的介绍。这些人,以梁山好汉排座次的方式用「群雄谱」展现出来。
「群雄」这个词上,是否寄托了过多的个人情感?
这一点在对中国摇滚的介绍上,更为明显。
在中国摇滚乐人部分,基本都是以「——」的形式拟标题。其中不乏一些如今已经不太有人提起的名字。有些标题上显得分外矫情,如「冷血之物——梁山天笑」,说的是谢天笑,这几个字有点没话找话的感觉。
然而,本书所有情怀与虚浮的集大成者,在最后一个标题上:中国女性主义摇滚。在「女权」泛滥的今天,倒还显得前卫。不过,这一章节无非是列举一些女子乐队,这本书上的帽子,包括「摇滚英雄」的旗号,都是这么扣出来的。
另外经典的一段,体现在对崔健的访谈上。
访谈之中,编者基本按照自己的思路引导崔健回答,期望得出一些自己的结论。比如对「9·11」的看法。他在崔健身上寄托的那些意义和期望,并不能得到回应,让谈话变得非常尴尬。
其实,在下面这段对崔健的介绍中,已经能看出作者对崔健的预设。 「也许到了某个时候,崔健会告别喧哗舞台而真正去潜心于学问的研究」 ,这也许,也是建立在作者对于「摇滚和哲学」的理解之上。
与整本书「英雄气」相衬的,是的选择和整本书的设计。拿在手中,仅仅从侧面看去,就能感受到那种张扬狂想的气场。
而书中那些本来平凡的面孔,因为玩了摇滚,被同时封神。
不服气可以来学一学怎么写机长李延亮:吉他情圣——绚幻延亮。
其实,这样的狂想并不难理解。狂热的少年,张扬的言论背后往往是一颗赤诚的心。但在一个本应成熟的载体上,出现满篇误导性的言论,只会带更多人跌进沟里。
但像这本书一样宏大地来看,这种迷失,又不是一个人的。是一群人的。
关于「摇滚精神」,关于情怀,是「摇滚」身上最具吸引力的衍生品之一,但总会有人把这些当成摇滚的全部。
书中的其他部分,也都体现着这种支离破碎的疯狂。比如这段对朋克的「性」列举:
而这本书的作者本人,是68年生人,是第一代中国摇滚的同龄人。他对自己的简介,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自学成才的杂家。除了写书,他也曾亲自投身摇滚乐之中。
1996年,他发行过一张《摇滚史诗》专辑。后面几年,又连续出了几张以《现代史诗》为名的专辑。先不论音乐如何,在专辑曲目中,也能看到作者一贯的风格。
最长的一首是 《极其恐惧的文化断层-尼采宣告上帝之死后的世界历史》
而关于作者,也有很多名家给出过评语,包括许多教授和艺术家,比如曹文轩竟然有过这样的评价: 他在本质是一个诗人,一个哲人 。
是啊,如果没有业内影响力,也不可能受出版社的邀请,来这样集大成气质的选题。
正好说明的是,这本书并非是偶然的个人产物,至少代表了一定时空下的一部分人。
《废墟之花》这本书出版于2005年。几年后,作者又出了一本《摇滚时代》。这本书同样有漫长的前言,前言的内容,是关于迈克尔·杰克逊……的一串头衔排比:
是的,这是前言那一章的目录。
再往下看,还有惊喜——
对比《废墟之花》,前后几年的两本书,照搬了一下。
结论就是,两本都可以不用看了。
回过头来,继续说《废墟之花》。这本书的副题是「摇滚·历史·文化」,野心一开始就很大,可惜,处处言过其实。关于中国摇滚的书,虽然不多,虽然泥沙俱下,但也有佳作。而这本书,也许只适合当作一种文化缩影把玩一下,除了了解有这样狂想的人在做狂想的事,没其他意义。
摇滚和玩摇滚的这些人确实值得著述立说,但跟哲学家没关系。
秦腔要发扬传承,剧本是核心,首先要贴近现代生活,融入当代艺术风格,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比如,秦腔的分支“华阴老腔”就率先打破陈规,华丽转变之后,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秦腔艺术,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2017年1月13日,腊月十六,西方的“黑色星期五”
这天,将有九部**在大陆院线上映,新年一开始,高潮就来了
(资料来源:豆瓣** )
风叔我已经买好了前四部的票,准备在**院里躲“黑色星期五”
我要安利的,是九部中的两部
《我的诗篇》
《少年巴比伦》
两部**的共同点,是都入围了第52届金马奖,都在2015年的上海国际**节亮相过
先说《我的诗篇》,风叔已经看过,通过众筹的形式
首先要推荐《我的诗篇》片尾曲《退着回到故乡》,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
《我的诗篇》拿到了 2015年第18届上海国际**节最佳纪录片金爵奖
为最佳纪录片金爵奖颁奖的嘉宾是奥斯卡得主、著名纪录片导演Malcolm Clarke(中文名叫柯文思)和新加坡著名演员范文芳
柯文思为《我的诗篇》两位导演吴飞跃、 秦晓宇颁奖
另外,《我的诗篇》还获得了 2015年第52届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奖与最佳剪辑奖的提名
入围金马52的最佳剪辑奖要特别提及,这个奖项,无论有没有得奖,都是2015年华语**中剪辑最优秀的作品
而纪录片入围最佳剪辑,是非常罕见的
《我的诗篇》的竞争对手,有台湾殿堂级剪辑大师廖庆松的《刺客聂隐娘》
下图,《刺客聂隐娘》三巨头,剪辑廖庆松、摄影李屏宾、导演侯孝贤
还有另外一位台湾剪辑大师陈博文帮张艾嘉剪的《念念》,他剪过很多大师级的作品,比如杨德昌的《一一》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另外两部是导演自己剪的作品,一部是《解救吾先生》的丁晟
《解救吾先生》,刘德华、王千源、丁晟
金马52最佳剪辑奖的得主,是《醉生梦死》的导演张作骥,他因为性侵犯案还在狱中,所以得奖都是演员帮领的
这是张作骥(左二)和一众演员在柏林**节
《我的诗篇》主创在金马奖颁奖典礼上
金马奖的最佳纪录片奖,被认为是每年度华语纪录片最高水准的“比武”,金马52的竞争对手中,甚至有2015年轰动整个台湾的现象级纪录片《湾生回家》,最后得奖的是周浩导演的《大同》
虽然空手而归,但《我的诗篇》主创能和侯孝贤、李安等大导演同框,已是无憾了吧
《我的诗篇》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节(IDFA)、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等入围或获得奖项,并计划报名第89届奥斯卡奖,有没有入围1月24见分晓
《我的诗篇》于2015年11月1日就举行了全球首映礼(当时就已经拿到了“龙标”)
但由于纪录片属于非常小众的**类型,要进入商业院线放映非常困难,于是《我的诗篇》采用了众筹的方式放映,效果还不错
来看看部分众筹放映现场有没有你的城市
每一场都有观众都被感动得泪奔
风叔已经于2016年9月,在居住的南方某个三线弱城市,看过一场众筹,当时已经是全国第600多场众筹了,我所在的那个城市创造了第二轮三小时售罄的全国最好成绩
截止到《我的诗篇》院线正式公映前,它的众筹票房是244万(资料来源:中国票房)
因为众筹效果好,终于有发行公司愿意将《我的诗篇》正式推向院线
《我的诗篇》还被它的策划和发起人吴晓波,在他有1300万粉丝收看的年终秀上宣传
吴晓波背后是导演之一吴飞跃,两人同是上海交大校友,也都做过财经记者
该片也被“黄金膝盖”方励力荐
截止发稿时,风叔居住的这个城市,没有一家影院在1月13日排了正式公映的《我是诗篇》。九部**挤到“黑色星期五”,要发年终奖的影城经理,当然有多排《太空旅客》的理由
一二线城市,请加油!
——略有剧透说诗篇的分割线——
《我的诗篇》的故事架构很有点意思,它不是《舌尖上的中国》那种把几组人物故事均匀交叉铺排,营造一种“你在北国森林狩猎,我在南疆收割稻谷”的山河一家亲格局,而是在交叉中,有独立的故事,也有故事的重点
**讲了六个工人诗人的故事
其实要把几个人的故事,揉到一部纪录片里,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时候,哪怕就是两个不同的人物,要双线并行叙事,都是很困难的
比如2016年挺火的《我们诞生在中国》
三组主角,分别是熊猫、金丝猴和雪豹,再用一年四季将他们串起来
而丹顶鹤,则是连接头尾的角色
《我们诞生在中国》美则美矣,还是有人吐槽剧情完全靠“硬演”和拼凑呢
而《我的诗篇》,更为复杂,因为有六位工人诗人的故事,要在110分钟里铺陈开来
所以,我们会看到,导演(或者说剪辑师),精妙的将前四个诗人的故事,在影片前半部分交叉
而到了影片中部开始,四川内江打工女孩邬霞的故事,被独立讲述(这一段很温情,是**的一抹暖色)
然后,又相对独立完整地讲述了煤矿工人老井的故事
然后回到前四个之一的爆破工的失业和家事
最后重点讲了前四个之一跳楼工人诗人许立志的故事,以及他哥哥把他的骨灰撒向大海的情节
诗人们的故事,既相互交错,又独立成篇,而且被现场朗诵会串联了起来
《我的诗篇》是冷静平顺的,它平静地注视着一群同样被优越阶层称之为“社会底层”的人,在他们挣扎的生存之外,还有渴望自由的精神世界
2016年,关于诗的**,都有点能成现象级了,比如青年业余诗人毕赣,拍了一部《路边野餐》,男主角陈某(不好意思,不敢提这个名字)是个乡野医生,也是个业余诗人
整部**就被主人公贵州话朗诵的诗歌,串了起来
之后的《长江图》,业余诗人杨超导演的作品。男主角在父亲留下来的船上发现了一本名叫《长江图》的诗集,所有的诗,连接起从吴淞口到宜宾逆流而上的长江,于是,他出发去寻找诗集中的女人和故事
一首首诗,连成了一整条长江
而《我的诗篇》,比它们更现实,又比它们更诗意,因为里面有血淋淋、湿漉漉、热腾腾的
生存与生活!
——就说下李梦有多惨的分割线——
90后女演员李梦其实挺活跃,也很有潜质的,但她的运气有多背,背到我见犹怜呐
李梦2013年演过贾科长的**喔,但是如果去搜这部**,网页显示是这样的
她2014年就拍好了戏曲**《老腔》,结果2016年末才全国公映,**首映的时候还闹了些幺蛾子
呵呵,就算是李梦德艺双差,那也是你片方自己选的女演员啊
结果《老腔》的最后全国票房是蔚为奇观的 11万人民币 ,怪谁呢?怪观众有眼无珠还是影院经理见钱眼开呢?票房烂的话,先看看自己有没有方励的黄金膝盖吧
接下来李梦就演了《少年巴比伦》,囤了一年半光景,横跨三个年头才上映
2015年夏天上映的《摇滚英雄》,文艺片男神(经)秦昊是男主,李梦是女主,结果这部带着浓浓汪峰老师歌曲名味道的**,票房不到两百万,悄无声息地被淹没了
2015年的《解救吾先生》,李梦的表现颇受好评,而她和王千源的床戏,尺度很消亡史
2016年李梦参演了连网大都不如的两部片子,3分多的豆瓣评分,不是低了,而是太—高—了!
李梦还在大牌云集的《上海王》中有角色,但这部**在上海**节放过之后,就石沉大海了
李梦还串场了《致青春 原来你还在这里》,这部**,你可以在几乎所有的2016年华语烂片排行榜中找到它的名字
最倒霉的是《夏天十九岁的肖像》,这部本来是黄子韬**出道作品的**,遇见不可抗力因素,从2016暑期档硬生生消失了,其实如果它早一个月上的话……反正运气背了,拍什么片都会遇见封存、撤档、遥遥无期
好在今天风叔看到一个消息,《夏天十九岁的肖像》将在2017年择期上映,金马最佳新导演得主张荣吉,终于可以大陆首秀了
黄子韬的处女作也终于要见天日了(被《铁道飞虎》抢先了)
再来说说《少年巴比伦》的男主董子健,2015年的金马52,他是最风光的一个人,尽管其实没拿什么奖回来
董子健在金马52的红毯是和《少年巴比伦》导演相国强以及李梦一起走的,小董的造型,已经抢走了李梦不少的风光(说实话,李梦在一众小花里长得很有特色)
今年34岁的相国强,是著名的调色师和摄影师,所以对《少年巴比伦》的画面很期待。他入围了金马52的最佳新导演,最后得奖的是毫无争议的毕赣
董子健还入围金马52的最佳男主角,凭借的是《德兰》,那次的金马影帝是冯小刚
而《德兰》2016年还斩获了上海**节的最高大奖
这还没完,董子健主演的《山河故人》,获得金马52的七项提名,但最终只拿到剧本奖
这还还还没完,董子健参与投资的《捉妖记》,还入围了金马52的四项技术奖
13号的《少年巴比伦》之后,紧接着春节档还有董子健出演的《乘风破浪》
还是很欣慰,既然《少年巴比伦》都上映了
《德兰》还会远么?
(END)
本期编辑:落山风
一千年以后 - 林俊杰
词:李瑞洵
曲:林俊杰
心跳乱了节奏
梦也不自由
爱 是个绝对承诺 不说
撑到一千年以后
放任无奈 淹没尘埃
我在废墟之中守着你走来 woo
我的泪光 承载不了 woo~
所有一切你要的爱
因为在 一千年以后
世界早已没有我
无法深情挽着你的手
浅吻着你额头
别等到 一千年以后
所有人都遗忘了我
那时红色黄昏的沙漠
能有谁 解开缠绕千年的寂寞
wu~放任无奈 淹没尘埃
我在废墟之中守着你走来 woo~
我的泪光 承载不了 喔
所有一切你需要的爱
因为在 一千年以后
世界早已没有我
无法深情挽着你的手
浅吻着你额头
别等到 一千年以后
所有人都遗忘了我
那时红色黄昏的沙漠
能有谁 解开缠绕千年的寂寞
woo~ yeah~ oh~
无法深情挽着你的手
浅吻着你额头
别等到 一千年以后
所有人都遗忘了我
那时红色黄昏的沙漠
能有谁 解开缠绕千年的寂寞
wu~缠绕千年的寂寞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谭维维之所以钟情于摇滚,是因为她可以在摇滚中尽情释放自己和做自己。
谭维维是当之无愧的摇滚女王,摇滚风格不仅是她的最爱,也是最适合她的。对于女歌手来说,最难的是找不到合适自己的风格并且把它尽情演绎,对于谭维维自己来说,她找到了,并且把摇滚这条路走得越来越宽,走的越来越广。因为谭维维本人从小就有学习二姑的经验,所以谭维维就经常把二胡的声音容纳进自己的摇滚当中,从而促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道路。央视曾用一句诗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来评价谭维维演唱的《墨梅》这一歌曲,可以说这样的评价也是很高了。
对于谭维维本人来说,摇滚也是释放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因为自己家境贫寒的原因,谭维维本人从小就跟着父亲跑大车,父亲把她照顾的很好,可是她却养成了假小子的性格。而不久之后,她的父亲查出了肝硬化,全家人都在为父亲的病情担心,但是父亲为了养活一家人不得不带病工作,所以父亲的病情一直在恶化。最后父亲终于在谭维维的面前永远睡去,而这对谭维维来说是不小的打击,所以谭维维更喜欢张狂爆发力强的歌曲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她与高晓松合作的《乌兰巴托的夜》就是用来纪念自己父亲的?
谭维维借助摇滚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自己传承中国文化。谭维维本人的歌曲风格的道路非常宽广,但是在知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华阴老腔等演唱技术逐渐失传时,谭维维决心凭借自己的努力融合现在摇滚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她这样的举动也得到了中国业界内的肯定谭维维本人也做的十分成功。
总之,谭维维热爱摇滚既有她自己的原因,也有外界喜爱的因素,所幸,谭维维在摇滚这方面发展的非常好,现在已然是当之无愧的摇滚女王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