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永定土楼,邂逅一座东方古城堡

走进永定土楼,邂逅一座东方古城堡,第1张

  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有客家人引为自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山区民居建筑——永定土楼,共有23000余座,被誉为“东方古城堡”。永定土楼建筑闪耀着客家人的智慧,它具有防震、防火、防御多种功能,还体现了客家人世代相传的团结友爱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在冬日的周末,笔者邀三五好友与永定土楼这座“东方古城堡”进行了一次邂逅。

延伸阅读: 福建永定壮美土楼群 曾入选吉尼斯最大土楼 探访福建土楼博物馆:展现客家精神 诉说侨台渊源 永定土楼:商业走出去 文化驻进来

 观赏土楼建筑奇观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它立面多姿、造型各异、高大雄伟,以自然村落为单位,错落有致、和谐地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土楼群气势磅礴、壮丽非凡。2008年7月,永定土楼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永定土楼核心景区洪坑土楼游客服务中心,客家文化展示厅里一座高大的雕塑格外醒目。它是用客家人千百年来使用的照明工具油灯形状来设计,并命名为客家之光,象征着客家人谦逊内敛、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一种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客家人走出中原、走向世界!景区内的“客家名人星光大道”,展示介绍了50多位政界、学界、商界的客家名人,向世人展示客家人曾经的光荣和辉煌!

 土楼客家人崇尚圆,把圆当作是天体之神来崇拜,建造土楼也不例外。有土楼王子之称的振成楼,外观主体是圆楼,坐北朝南,左右两边建有对称的半月形厢房,整体外观就像一顶古代官员的乌纱帽;楼的左右两边是逶迤曲折的大山,楼的右边有条小溪流,楼前地势开阔平坦,远望山峰错落有致,连绵起伏。

  振成楼为内外两环,是一座楼中楼,外环是土木结构,楼内以青砖防火干墙分隔,关起门户自成院落,打开门户,全楼贯通,具有很强的防火功能;土楼的建筑材料是沙质黏土、杉木、石料,就地取材,如果土楼拆除以后,这些原材料又回归到了大自然,特别环保;在夯筑土墙的时候,每一版墙都埋了长条竹片、杉木条,从而增加了墙体的拉力,加上全楼的木结构紧密连接,并且跟土墙连在一起,使全楼形成一个整体,所以土楼具有很强的抗震功能。

 在高头乡高北土楼群,其“圆楼之王”——承启楼是最著名的土楼,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建于明代的无石基的五云楼诉说着土楼悠久的历史,雅致的侨福楼展示了旅居海外拳拳赤子爱国爱乡的诚挚情怀。

 在下洋镇初溪土楼群,由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组成。其中集庆楼建于明朝永乐17年,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是客家土楼中年代最久远的土圆楼之一,其结构十分独特,楼里有72部楼梯,一户一梯,非常合理,令人称奇。

 据介绍,永定现存土楼数量有23000多座,有方形、圆形和五凤楼等种类30多种。尤其是圆型土楼,成了众多土楼当中最能吸引人类眼球的建筑。永定土楼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誉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模式”。

 在永定,除了可以逛土楼外,还可以到天子温泉度假区享受温泉。精心设计的山景、园景智能客房、各类豪华套房,将客家文化与现代建筑风格完美结合……130多个风格各异的温泉泡池与连绵浅山完美融合,宁静、唯美、精致之感油然而生,将为您的旅程平添诸多舒适享受。

 品鉴客家土楼文化

 在永定土楼,除了可以欣赏到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功能奇特的土楼建筑,还可以感受到客家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思想内涵。进入振成楼大门,“振纲立纪,成德达材”对联就映入眼帘。听当地导游介绍,这幅对联的意思是只有纲纪健全,并在纲纪约束之下加强品德修养,才能成为明达事理、品德高尚、富有能力的人才。

 “振纲立纪,成德达材”不仅表达了振成楼楼主对子孙后代的热切期盼,同时也是楼主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修身养性的写照。据介绍,在百年间,振成楼涌现了品德高尚、明达事理、富有能力的大学本科生以上的人才42位,其中大部分是专家教授。

 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客家先民多次迁徙,跨黄河,渡长江,历尽艰辛,砥砺出坚忍不拔、团结进取、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客家精神。土楼里的楹联匾额、格言、警句随处可见,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以小见大地展现出历朝历代客家人尊祖敬宗、耕读传家、开拓进取、兴家报国的远大理想和“止于至善”的美好追求,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观,成为教育后人的祖训家规。

 在客家家训馆,只有面积300平方米的展馆里,以“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爱国爱乡、团结互助、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为主线,通过族谱、、文字、书法等4种形式展陈,展出族谱家训、对联家训、家训书法等,内容涵盖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方面的内容,突出展示客家土楼文化精华。

 在“族谱家训”这部分,选百家姓前20个姓氏和永定客家族谱中记载的家训,家训主要包含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内容,如“王氏家训”里的第一句就是“先国家,敦孝友,重丧祭,肃闺门,守耕读,务勤俭,戒斗讼。”王氏祖先要求后人要把“忠敬”置于首位,忠于国家,遵规守法,注重孝悌友爱。

 此外,在洪坑民俗文化村庆成楼2楼西侧的家庭美德馆,用文字、及部分实物等形式分类展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这五大中华传统家庭美德,馆内所用来展陈的对联、楹联、建筑特色、族谱、民谣、故事、传说及人物皆取材于当地,向参观者集中展示客家土楼人家“大家庭、小社会”文明和睦的家风。

 搭建客家交流纽带

 龙岩市永定区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和港澳台同胞达50余万。

 福建土楼作为客家文化的典型符号,为了搭建连接海峡两岸客家人、海内外客家人以及世界华侨华人交流的平台,2015年,全国首个土楼博物馆——福建土楼博物馆在永定落成。

 该馆为世界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整体建筑以客家土楼五凤楼为蓝本。客家风格的歇山屋顶、屋檐、梁头构件、夯土实墙、碎石墙裙等,都是福建土楼的典型符号。

 走进福建土楼博物馆,就会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吸引。该博物馆占地面积4288平方米, 高4层,展厅总面积4320平方米。基本陈列名称为“客家梦·土楼情”,由序厅和“文化瑰宝”“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梦中故土”和“守望家园”六个部分组成。

 展览充分运用展墙、展台、通柜、景观、模型、投影、电动图、触摸屏、艺术造型等语言,赋予形式设计以精神内涵,生动展现了土楼风情和客家文化,承载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2015年8月,经中国侨联批准,福建土楼博物馆被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弘扬客家文化精神

 2016年12月6日晚,大型交响音乐会《土楼回响》在“土楼南行”首演站墨尔本市政厅剧场激情上演。《土楼回响》以其浓郁的客家风韵与文化气质、深邃的情感内涵与磅礴的气势打动着来自各界的观众。每曲终了,观众皆报以热烈的掌声。

 交响音诗《土楼回响》用音乐语言生动地展现从中原迁徙到闽西的客家人团结互助、顽强拼搏、求生存图发展的艰辛历程。作品将西方交响乐与客家原生态山歌、民间艺术树叶吹奏等结合在一起,表现形式新颖、多样,旋律朗朗上口,获得了首届中国音乐奖金钟奖,被业界认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部专门为客家人创作的交响乐”。

 近年来,永定区积极实施“文化舞动土楼”战略,着力打造文化精品,以艺术展示提高土楼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型原生态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开全国县级文艺团体赴国家最高艺术殿堂演出先河;与省文化厅共同合作出品的大型原创歌剧《土楼》,在中国首届歌剧节襄括所有奖项,在中国第十届艺术节上荣获国家艺术最高奖—文华优秀剧目奖;土楼戏喜剧小品《两头牛六条腿》,在第十一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中荣获金奖,在第五届福建省艺术节中荣获曲艺一等奖。

 永定还把音乐歌曲、摄影、美术等作为宣传土楼、传承客家精神、弘扬客家文化的重要形式,先后原创了18首以客家和土楼为主题的歌曲;参与合作《红色摇篮》《远山的土楼》《客家妈妈》《唐山到南洋》《衍香》《一步之遥》《大鱼海棠》《绝命后卫师》等一批展示客家土楼、客家文化的影视作品,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永定正着力打造以客家文化为特色的“福建土楼永定客家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 目前,总投资4亿元的客家博览园已初具雏型,总投资32亿元的客家古镇项目已开工,总投资额55亿元福建土楼(永定)国际影视城项目、总投资8亿元的《梦幻土楼》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这些项目为永定方兴未艾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延伸阅读: 大型交响音乐会《土楼回响》在南半球奏响 “客家音乐文化史诗”《土楼回响》“南行”开演

大学谈恋爱可以增加个人的责任感,恋爱会让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既然爱对方,就要为对方付出,并要对对方负责任,从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其次,恋爱还会让人更有理想,因为两人的爱情是内在依据,爱情是感情的交融,任何一方都会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对方,志趣得到认同,人格上互相映衬,就形成双方的共同理想。

有很多同学会在恋爱的时候介绍自己的朋友给对方认识,这在无形中促进了同学们的社交能力。因为认识的朋友多了,就会多跟朋友交流,从朋友中获取很多信息,同时能够提高双方的谈吐能力。

大学生在大学里谈恋爱的话,在学习上可以互相鼓励,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还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至于为通过英语四级而挑灯夜战。甚至还一起商量考研,一起出国,这时候的恋爱已成为学习的调味剂,形成两人进步的动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段大学时光一定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和恋人享受在一起的日子,懂得恋爱的人,会在一起相互督促,相互提高,为未来做好准备。

校园纯洁的爱情

校园的爱情都很神圣,大学生恋爱是最纯洁的,既没有中学生的懵懂,也不会像社会上那样现实。而且恋爱还可以帮助对方改掉坏习惯,以改善自己的心理取向。

学生期间的谈恋爱,还是比较高尚的,起码对于物质的追求并不是特别多,而更多的是在意对方的才华,正因为将来有很多种可能性,所以,提高自我才是硬道理。

是指在丽江旅游时,与陌生人相遇并发生一段浪漫的恋情。这个词汇源于中国电视剧《丽江恋歌》中的情节,该剧讲述了一对年轻人在丽江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丽江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在丽江旅游时,游客可以欣赏到美丽的玉龙雪山、古老的丽江古城、神秘的泸沽湖等景点,同时也可以结识来自不同地方的旅游者,发生一些有趣的故事和浪漫的邂逅。

人类起源之谜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

自从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多数人相信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人类这一支系是何时、何地从共同祖先这一总干上分离开来的?什么是他分离开的标志?原始人类又是何时、何地转化为真人的……

对于这一系列的疑问,古人类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正确的回答。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真人是以制造工具为标志,真人出现以前的人类祖先,科学家们称之为“前人”。直立是前人从人猿共祖主干上分离的形态学标志,他从主干分离的地区可谓人类最早的摇篮。真人不断演化发展,最后成为现代人,同时形成现代不同的人种,这个进化过程完成的地区便是人类演化最后的摇篮。

在探索人类起源时首先要确立一个前提,即人类是一个生物物种,他只能有一个祖先,不可能是多个祖先。不能说黑人有一个祖先,而白人又有另一个祖先。因为不同的物种之间虽能婚配,却不能生育后代,只有同种能育。如果我们主张人类多祖论,就会在生物学上犯常识性的错误,现在已证实了人类多祖或多元论是违背科学常理的。

人类从人猿主干上分离,究竟发生在哪一地区?是在非洲,然后走进亚洲,还是在亚洲?

非洲是人类的摇篮首先是由达尔文提出来的。他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中作了大胆的推测。另一位进化论者海格尔则在1863年发表的《自然创造史》一书中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还绘图表示现今各人种由南亚中心向外迁移的途径。此外,还有中亚说、北亚说以及欧洲说。由于人类的摇篮随人类化石的不断出土,而摇摆于各洲。

欧洲,特别是西欧,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从1823年到1925年就有116个个体,其中包括猿人阶段的海德堡人。而新石器时代的人骨发现得更多,有236起。因此,人们打开地图一看,欧洲布满了古人类的遗址。而当时除了爪哇猿人外,在亚洲其他的区和非洲还没有找到过古人类遗址。还有,最早发现的古猿化石也出土于欧洲,即1856年在法国发现的林猿化石。加上20世纪20年代“辟尔当人”的骗局喧嚣一时(辟尔当人被有些学者看作是最早的人,甚至称他为“曙人”。最后被揭露,所谓“曙人”,原来是来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人头骨和一个现代猿类的下颌骨凑合起来的假品),所以当时许多人认为人类起源的中心是在西欧。但随着亚非两地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摇篮欧洲说才逐渐退出了舞台。

“北京人”的发现不仅拯救了爪哇直立猿人,也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1887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哇,抱着寻找早期人类化石遗骸的热望,来到印尼的爪哇岛,居然找到了原始人的化石。1890年,在一个名叫垂尼尔的地方,先是找到下颌残片,次年又发现一具头盖骨,这就是著名的“爪哇人”第一号头盖骨。1892年,又在不远处找到一根大腿骨。杜布哇研究了这些材料后,认为它们属于同一个体,而且正是人们要寻找的人与猿之间的“缺环”。

爪哇直立猿人的发现使南亚说为之一振。然而杜布哇的发现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最强烈的反对来自教会。教会坚持说,人类的祖先应是亚当,怎么可能是猿人呢?

1911年,古生物学家马修在《气候和演化》一书中,列举种种理由鼓吹中亚高原是人类的摇篮。其理由,一是中亚因喜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环境变得不适宜生存,但对动物演化来说,受刺激产生的反应最有益处,所以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进人类的形成;二是哺乳动物的迁徙规律常常是最不进步的类型被排斥到散布中心之外,而最强盛的类型则留在发源地附近继续发展,因此在离老家比较远的地区反而能发现最原始的人类。当时发现的早期人类化石如海德堡人和爪哇直立猿人,与这一假说正好吻合。

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之后相继发现了“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工具以及用火遗迹。

193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刘易斯在印巴交界处的西瓦立克山到一块上颌碎块,该标本从形态上看有些接近人的特点,他便借用印度一个神的名字“拉玛”把它命名为“拉玛猿”。但由于当时他人言轻,这一看法未被首肯。到了60年代,古生物学家皮尔宾姆和西蒙斯对林猿类26个属50多个种作综合研究时,注意到拉玛猿形态上的似人特点,认为它可能是人类这一支系的祖先类型,并将它从猿科中转到人科中,人类起源南亚说再度兴起。然而随着非洲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大量涌现,使人类起源非洲说重新崭露头角。

在达尔文推测人类起源于非洲时,当时少见化石证据。这种情况在20世纪20年代发生了改变。在南非盛产金钢石的小城金伯利附近,有一个名叫塔恩的地方,那里有许多采石场,在采石时经常发现哺乳动物化石。1924年曾发现一具幼年猿类头骨,后经解剖学教授达特的研究,认为它人形态介于人和猿之间,遂将其命名为“非洲南猿”。1936年,在德兰士瓦地区斯特克方丹采石场发现一个成年个体的南猿化石,次年又在一名叫克罗姆特莱伊采石场找到完整的南猿下颌骨和头骨碎片,南猿逐渐引起学术界的认同和重视。但就它是“最接近猿的人”还是“最接近人的猿”,学术界仍有争议。解决争议的关键是南猿能否制造工具。虽然人们曾在发现南猿化石的洞穴和裂隙中找到了石器,但同时还有进步类型的人化石伴生,因此南猿是否是工具的制造者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此外,由于南猿化石出土层位不清,故南猿确切的生存年代还一时无法搞清。

正当人们左右徘徊时,东非的化石发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从1931年起,英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就在东非大裂谷一个名叫奥尔杜威峡谷的分支部分进行发掘,找到了不少非常原始的石器。它们是用河卵石或砾石简单打制成的,年代是更新世早期。谁是这些工具的主人呢?利基夫妇在这里搜索了20多年,终于在1959年7月的一天发现了一具南猿头骨。它比南非粗壮南猿还要粗壮,学名为“鲍氏南猿”,一般称其为“东非人”。通过种种理化测年法测得他的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

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东非人”及“能人”的发现,不仅揭开了东非地区一系列重要发现的序幕,而且将作为“缺环”代表的南猿,由“最接近人的猿”,一下跃升为“最接近猿的人”或“人类的先驱者。”以利基夫妇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据此认为人类起源于非。

进入70年代,世界范围内古人类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首先是在巴基斯坦波特瓦高原,之后又在匈牙利、土耳其、希腊、肯尼亚和我国发现了大量的古猿化石。虽然它们名称不一,但基本可分为大小两种类型,大的属西瓦猿型,小的为拉玛猿型,而且往往两者并存。经过各方专家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并非不同的种属,而是雌雄个体而已。既然拉玛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种属,焉有人类祖先之说?人类的直系祖先曾一度因“拉玛猿”而明朗过,现在又迷茫了。

但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为人们了解自身起源的奥秘打开了一条新的途径。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分子人类学的发展,不仅从微观分子水平上展示了人与其他灵长动物,特别与大猿类密切的血缘关系,而且依据遗传物质的变异度,可以推算出它们分化的大致时间跨度。原先认为人和猿分离的时间大约为距今2000—2500万年间,而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推算,只在距今400—500万年间!

鉴于此,新的人类演化概念产生了,由此也决定了探索人类的发祥地不能再依据旧说行事。由于非洲大量涌现的南猿和早期人属化石,人类早期阶段的复杂图景终于开始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自1924年找到首个幼年南猿头骨以来的70余年,在非洲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1974年,由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逊领导的多国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被称为“露西少女”南猿骨架,其生存年代超过300万年,以后被订名为“阿法南猿”。在阿法地区还曾发现一处埋有13个阿法南猿个体的骨骸,它提供了早期人类群居的证据,为此有人将之称为人类的“第一家庭”。

90年代,非洲的古人类化石重要发现接连不断。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发现距今440万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为“始祖南猿”,经过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更名为“始祖地栖猿”。1996年,来自13个国家4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区,找到了距今250万年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态上混杂着接近人和许多不同类型南猿的特点,被认为是连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属之间的一个新种代表,被订名为“惊奇南猿”。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比福拉地点,则相继发现了阿法南猿、鲍氏南猿,“能人”,以及曾被叫做“1470号人”的头骨化石。后者最后被订名为“卢道尔夫人”,距今年代为190万年,并被认为是人属中的最早成员;在湖西岸,1985年曾发现有一具距今250万年的头骨,被命名为“埃塞俄比亚南猿”,他是粗壮型南猿的祖先;1995年在西岸的卡那坡地点发现的距今410万年的原始类型南猿化石,被命名为“湖滨南猿”。令人瞩目的是,它们的下肢骨显示出直立行走的特点,而上肢骨却仍保留着上攀援的特点。这表明分子生物学所推测的距今500万年人与猿分道扬镳可能是对的。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

早在1907年发现的海德堡人,曾一度被视作欧洲的猿人或是向尼安德特人过渡的类型。1994—1996年,在西班牙北部阿塔普卡地区,发现了80多件人类化石,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78万年以上,被认为是海德堡人的祖先。而在之前的1991年9月,在格鲁吉亚东南边境一个名叫德玛尼西的地方,发现了一具保存完整齿列的下颌骨,形态呈直立人型。以后又发现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据古地磁年代测定为距今180万年,故德玛尼西人被认为是非洲以外已发现的年代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之一,也是迄今欧洲最早的人化石。

以色列出土的尼人类型的古人类化石也很著名,最近又以早期石制品引人注目。在以色列境内有一条约旦河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延部分。

1959年在这里发现乌贝蒂亚旧石器时代遗址。从该地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地层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制器,据古地磁法测得距今年代约在150万至100万年间。有些学者认为这个遗址是非洲之外最早的直立人文化遗址之一,它的主人可能是刚从“能人”演化而来的早期直立人。

我国在近半个世纪也发现了大量有关人类演化的化石材料。自50年代在云南开远发现古猿以来,70年代和80年代在云南禄丰和元谋又相继发现古猿化石,可分大小两种类型。有些学者认为大型者可谓西瓦猿型,小型者属拉玛猿型。拉玛猿作为人类远祖的论点其时在我国正风行一时,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远祖已在中国找到,便将小型古猿命名为“中国古猿”,以表达人类起源于中国的美好愿望。然而随着科学界对拉玛猿属性认识的变更,国内有些学者将云南不同地区的古猿归属到一个新属,即禄丰猿属之内。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它们只是云南西瓦猿中不同的亚种。

60年代,陕西兰田公主岭和云南元谋大那乌发现了直立人类型的兰田人和元谋人,他们距今年代超出100万年,后者甚至达到170万年,成为目前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化石。但遗憾的是,元谋人化石目前仅限于2枚上内侧门齿,以及年代稍晚的一段胫骨,而在非洲发现的年代大致相同的却有完整的骨架。虽然曾经有人将湖北建始地区发现的几颗化石牙齿看作是与南猿类型接近的材料,但因材料太少未获得学术界的承认。

1989年在湖北郧县找到2具原始人头骨化石,一开始又将其归于南猿之列,修理后发现乃属直立人型。1980年在安徽和县及1993年在江苏南京也发现了直立人型头骨化石。虽然对于它们的年代说法很多,但均未超出50万年。

自1985年起,在四川巫山县龙骨坡出土了一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包含像人的1枚门齿和一段下颌残块,同时还宣称出土了有人工痕迹的石制品。一开始它们被部分学者鉴定为直立人型,后来国外学者介入,认为与直立人形态差异大,而与非洲的“能人”和“匠人”相近,并进一步测定了其年代为距今180万年以上,甚至超过200万年。

进入90年代,非洲出土大量早期人化石,并且这些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而亚洲地区出土的化石很难与它相提并论。相较而言,非洲似更有条件作为人类的发祥地。古人类学的研究还表明:能人/卢道尔夫人具有较大的躯体和较重的脑量,故具有较强的体能和较高的智能,不仅已能制造工具,很可能还有较紧密的群体关系。加上新世时期古气候的变化,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哺乳动物的迁移,由此带动了古人类群的迁徙。这些研究成果在90年代后期汇成“走出非洲”的假说。部分学者提出:大概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能人”,甚至“匠人”,走出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以色列的乌贝蒂亚、格鲁吉亚的德玛尼西、巴基斯坦的伯比山以及我国的“巫山人”诸遗址,均被看作是早期人类迁徙途中的遗迹。以后,非洲的能人/卢道尔夫人演化为匠人,而在亚洲则演化直立人。也有人构想出另一种过程,即非洲早期人类首先迁徙到亚洲,演化为直立人后,又返回到非洲,并迁徙到欧洲。不过“走出非洲”尚有另层意思,即现代类型的智人也是由非洲的智人迁移到各洲去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0多万年前,即所谓“夏娃说”。

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些学者在发掘和研究元谋西猿时,认为在元谋盆地小河地区豹子洞篝发现的古猿伴有石器。能制作石器,岂不是人?故将之订名为“东方人”,并将其生存年代定在距今250万年前。而在同一地区的蝴蝶梁子发现的一具幼年头骨,鉴定为拉玛猿型,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后来宣称在地层中也找到了“石器”,将之更名为“蝴蝶人”,其生存年代定为距今400多万年前,并进而构筑了“开远拉玛猿”——“禄丰拉玛猿”——“蝴蝶拉玛猿”(或“蝴蝶人”)——“东方人”——元谋猿人——昭通人(智人的早期代表)——西畴人、丽江人(智人的晚期代表)等相当完整的系列。鉴于此,有人提出滇中高原及其邻区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但遗憾的是,早在70年代后期,学术界已抛弃拉玛猿是人类远祖的观点。后经研究,所谓“蝴蝶人”的“石器”原来是天然石块;而“东方人”的石器,后来被证明是地表上拣来的,而且时代甚晚。

1997年,我国启动了寻找200万年和更早时期人类的“攀登项目”,投入了不小力量,但迄今收获甚微。后来在安徽繁昌发现了距今200—240万年的石制品和骨器,发现物出自早更新世裂隙堆积中。但那到底是不是人工制品在学术界曾引起很大争议。此外,光有石器还远远不够,它只是间接证据,关键是找到人化石。

1999年在河北蔚县上新世地层中找到了一件距今300万年的石器,这远远超过了非洲发现的不超出260万年的界限,并认为这是对人类非洲起源论的一次挑战。但该标本发现于1990年,事隔9年后才公布于世令人费解。

中国学者要挑战非洲起源论,就必须找出更多的早期人类化石。发现早于20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固然重要,但要使我国距今150—200万年的古人类能站稳脚跟更是当务之急。就连目前所认定的我国最早的元谋人化石,国内外有些学者认为其距今只有60万年!我们必须找到更早时期的人类化石,而且这些化石能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得非洲材料从属于这个体系才行。我国的古环境条件不算太差,既然已发现了丰富的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古猿化石,这样的生存环境同样适合早期人类生存。我们并不完全排除人类起源亚洲的潜在可能性,但仅有设想和冲刺的良好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具有说服力的化石材料才最具科学性。

人类共同的祖先是共同的!(300百万年前的南方古猿)

不同的肤色是与居住地有关,居住在非洲的因为阳光强烈,肤色变黑;欧洲因为阳光较弱,肤色就白;亚洲居中,肤色也居中。

不同的语言是自然形成的,因为语言实际上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

不同的习俗是因为自然环境的结果,某地的习俗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必然的联系。

关於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各民族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在这些神话里头,很有趣的,我们可以发现有和进化论不谋而合之处。

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现就分别叙述。

《埃及神话》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自古以来,埃及一直是个神秘之地,她是所有古老国家中最自我封闭的,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的文明很难对她发生影响,因此她的人类起源的说法也和别的民众不同。

埃及人认为远在埃及于世界上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就已存在,他创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他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人类,开创安和繁荣景象。

人类原本就存在着的神话,散见於北美印第安人和纽西兰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话中说到神创造天地,然后从地下带领人类上来,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话说『兰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万物源头,当时天和地未分开,四下漆黑,其儿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将天地推开,光明於是出现,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类便被发现,原来他们也是天地所生。

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为日耳曼神话,它说天神欧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於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

人类是由动物变的之神话相当常见。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

我们由这种『动物变人』的神话中,可以发现很接近进化论的说法,尤其是美洲神话中说人是猿猴变的,就完全与进化论相吻合,这种巧合,很耐人寻味。

我国神话论及人类起源的有数种,比较早的说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并未受多大重视。

晚一点的说法则指盘古垂死化为万物之时,身上的寄生虫变为人类。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人)。 』此种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

另一种说法是指人类由黄帝所造,然后由其他的神上骈和桑林赋予四肢五官,见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种说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骈和桑林是什麽样的神,在其他古籍中并无叙述,徒留一个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0906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