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导游词

龙门石窟导游词,第1张

龙门石窟导游词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今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各位朋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2小时的时间,在此,我们每分钟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

  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这些雕刻匠师,承担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大胆地突破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束缚。在雕刻过程中融进了大量的现实生活,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如喜悦、慈祥、威严、矜持、苦痛,以至作为至高无量主宰的佛之庄严肃穆,胁侍人和供养人的虔诚宁静,无一不是艺术家们对现实的“人”的深刻观察,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结果。真可谓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祖和人表现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构思布局的完整,气势的贯注,整体的坚实有力,性格变化的多样,面部表情的生动逼真,衣纹线条的流畅优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艺术实践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借鉴外来文化,在技法、风格上精心创造、大量创新、突破传统、刻意经营的结果。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设计艺术家,面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单的锤凿,雕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龙门石窟象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大博物馆,为我国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等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已来到了龙门石窟,现在请大家下车,跟我走,去参观石窟。在参观石窟的过程中,我给各位朋友重点讲解一下龙门石窟种的几个主要洞窟。

  (在潜溪寺)

  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清代时洞外修建有木构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称“斋拔(fú)堂”。窟内洞顶漕进为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

  (在宾阳洞)

  我们通过潜溪寺后,在路旁右侧有一敞口石龛,正壁上嵌有一块宋代陈挎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匾。这是北宋道士陈传所书。那末,陈传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个仕途落魄,以隐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赏识的传奇式人物,先后在武当山、华山等地修炼。我们看过石匾,南行数十步,进入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历时达24年之久,用工802366个。宾阳三洞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寻为宾阳盖寅宾日出之义”,即朝阳或向阳之意。虽宾阳洞耗费工时金钱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结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仅7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政权实握在他母亲胡太后手中,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的。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别呢?请大家跟我来,我先从宾阳中洞给各位讲。

  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华经”影响较大,除了信仰释迦、多宝外,还信仰的对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龙门石窟仅此一例。宾阳中洞高98米,进深和宽均为1110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结中国跌坐(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两脚交结,脚背挨着左右股上),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表示说法印,本尊坐前有两只昂首挺胸、姿态雄健的石狮。胸毛左右分向后披,这是北魏雕刻狮子的特征。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南北两壁还各有造像一铸,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在宾阳洞诸像的后座上,雕饰着众菩萨、弟子闻法浮雕像。窟顶做琼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有八个伎乐和两个供养天人。我们称供养天人为飞天。飞天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满身香气的美丽仙人。这就是《法华经》中所述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场景。中洞内前壁的南北王侧,自上而有四层精美的浮雕。以前游人可以进去看。现在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坏,所以在洞前加铁栏杆。希望各位朋友能够理解。

  宾阳中洞外南侧,依崖镌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阙佛龛之碑》,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为其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开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贞观15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严重腐蚀,难辨其文。

  宾样中洞原为北魏雕凿,由于宫廷发生内乱而止。故半途而废。该洞是北魏至淌初的过渡洞。该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高8米多,脸型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横纹、胸部隆起。木尊两侧侍立二弟子,其中左侧的迪叶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严谨持重、深谙世故。左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1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

  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

  (前往万佛洞)

  我们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即可看到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两个题记互为补充,说明什末人,为什末发愿造像的原因。永隆为高宗李治的年号。太监为宫中的女官。沙门智运和内道场运单师,指比丘尼智运的号。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则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

  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这种手势说明阿弥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说法,故称“说法印”。束腰莲花座中间雕刻四个赤膊季节袒胸、筋肌突起、体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莲花,每枝上坐一菩萨,姿态生动、富于变化、造型别致、独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乐人,分;乐伎和舞伎。乐伎手执乐器有瑟、竺、拔、茎溪、笛子、西腰鼓等,这是唐代宫廷的“坐部”乐队。舞蹈者或吹、或弹、或拨弄琴弦,彷佛会奏出优美的旋律。将唐朝宫廷中的舞乐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真可谓工匠们的神工之处。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即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盗。现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威尔逊艺术博物馆内。

  (在莲花洞)

  这里为什末叫“莲花洞”呢?听我给大家解释: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这不多见。此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8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释迦高6米(为立佛)。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其左的伽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显示着艰辛跋涉、风尘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执锡杖,这是龙门石窟造像中所独有的。莲花洞南北两壁上方各有似为“法华经”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侧上方有一块平面下凹的碑记,上刻两个大字“伊阙”,原为唐刻陀罗尼经,后复刻明代河南巡抚的“伊阙”二字,说明龙门的原称。

  (往奉先寺)

  在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卢舍那佛(披身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时间,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费时约21年左右。

  请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梵名“卢舍那”,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主尊像为结跏跌坐中央的卢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奉先寺的整个布局,使人感觉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

  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这是唐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别出心裁,破天荒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妇女特有的形象。传说武则天集上述美德与卢舍纳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

  从艺术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谐调均称。大佛像五官刻画合乎比例,这一巧夺天工的辉煌成就,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是唐代宗教艺术的概括,是我国雕刻史上伟大范例之一。

  (在古阳洞)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马蹄形,顶似穹隆。由于此洞时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气氛。洞内两壁井然有序的雕凿成三列佛龛。这些小龛都十分精细华丽,龛额装饰细致灵巧,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在龙门石窟中堪称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造型艺术之大成。

  古阳洞的造像,以其风格、特征而论,代表了迁都洛阳后北魏后期的一些变化。由北魏前期粗旷、雄健、挺实变为清秀、美丽、开始摆脱前期的作风。面部表情刻画也由严峻变得比较温和,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阳洞四壁及窟顶镌满佛龛造像,这些龛像多有造像题记,记录了当时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及雕刻艺术的最珍贵资料。在金石碑刻艺术中负有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中一种比较成熟的独特字体。《龙门二十品》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百年来为书法家所称道。

  由于时间关系,龙门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讲解就到此结束。现在给各位留一点时间照相。待一会儿我们将车开过龙门桥,跨过伊河,到河对岸观赏龙门西山兰貌。谢谢各位!

      《七夕奇妙传》河南卫视这一档破圈之作,这个作品可给很多人都带来了非常震撼的感觉。

        对于龙门石窟,大家应该都只是从书上去领略到这种美,但是当真正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时候,却发现真的被这些艺术瑰宝给深深的折服。

      龙门石窟就在河南洛阳,这里是一个规模特别大的石刻宝库,这里也被称之为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在两山之中呈现出了这样一种特别神奇的奇观,而这个龙门石窟其实已经跨越了很多个朝代了,里面的实像真的是让人惊叹,古代人的一些智慧,真的也非常令人叹服,每一个都是巧夺天工。

     而这一次这个作品之所以选在龙门石窟拍摄,其实也是想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这种宝贵的文化财富,所以才打造出了这样一个节目,就是想把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结合起来。

      那这一次的节目之所以选择金刚的形象,其实也是想表达这种非常独特的一种精神,想用这种方式让大家感受到关于金刚的力量,我觉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这一次节目的最后,五里创作团队就根据对于这个龙门石窟的一个研究成果进行了着色复原,这是非常独具一新的,这对于观看者们来说,真的是一场非常盛宴,深深的震撼了大家的心,感叹,感动,折服。

       飞天的仙女从龙门石窟上空飞了下来,是非常独特的,而这一次的节目网友们都说,真的已经看了四五次,每一次都无法用语言形容心里的震撼之感。

       有飞天仙女,还有金刚力士,都出现在了古老的龙门石窟,当舞者们从上身飞了下来,真的就感觉这些塑像似乎都化作了真人,有的是在护法,有的在舞蹈,还有的在奏乐,非常美妙,谁知道这些仙女飞天而下,金刚也都出来了,而这些人的定妆照其实也都有按照这个石窟当中的一些塑像拓印来的,无比震撼。

        

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时,终于清末,是历史上开凿累计时间最长的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在龙门石窟数以千计的像龛中唐代营造的约占60%。奉先寺,是龙门石窟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石窟。崖壁上的九尊雕像,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精湛的石雕技艺,更彰显了盛唐强大的国力。当我们立于佛前,静静凝望,似乎可以想见大唐盛世繁华。

龙门石窟不仅有精美的石窟造像,丰富的碑刻书法,更通过文学、音乐、人文、宗教建筑、医学等众多形态展现艺术之美,成为“中国最大的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宋历代的营造,在这里形成了南北长1公里,具有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和2800余品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龙门石窟自建造以来,受到过两次最严重的人为毁坏:首先是唐武宗时期的“会昌法难”,系官方公开毁灭,如今龙门多处被毁遗迹,均系此时形成。

第二次被毁在民国时期,民国政府为从南京迁都洛阳做准备,在修建龙门西山临伊河道路时,亦炸毁大量山麓佛龛。

这一时期还有大量的民间盗窃,以日本、美国文物商人公开收购为主导,民间掀起了疯狂的盗卖运动,著名的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便是在此时被盗往美国。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清代武亿称其为:“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

全石窟共记2860多块碑刻题,其中颇负盛名的有《龙门二十品》、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与宋真宗《龙门铭碑》,充分彰显了魏碑体、唐楷书体等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

《龙门二十品》精选自石窟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仅有一品在位于老龙洞外的第660窟(慈香窟)。其风格融合了南北书体的优点,字形端正大气,刚劲有力,形成了独特风韵的艺术美。

如今,当我们来到这里时,现存的塑像依旧能带来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与心灵上的洗礼,但那些泯灭在过去的珍品,则被后人用文字永存于历史中。

推荐看下面这些关于石窟的书籍资料,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记载,比回答中的几百个字要详细且全面

且下面这些龙门石窟的资料均出自 古籍阁  且都是电子版的龙门石窟资料,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10卷:南方八省》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1卷 敦煌》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2卷 甘粛》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3卷 云冈》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4卷 龙门》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5卷 陕西、宁夏》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6卷 北方六省》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7卷:大足》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8卷:四川、重庆》

《中国石窟雕塑全集 第9卷 云南 贵州 广西 西藏》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1卷》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2卷》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3卷》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4卷》

《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5卷》

《中国石窟·库木吐喇石窟》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1卷》

《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2卷》

《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中国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第1卷》

《中国石窟·云冈石窟第2卷》

《敦煌石窟全集 1 再现敦煌》

《敦煌石窟全集 10 密教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11 楞伽经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13 图案卷 (上)》

《敦煌石窟全集 14 图案卷 (下)》

《敦煌石窟全集 16 音乐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17 舞蹈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18 山水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2 尊像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20 藏经洞珍品卷》

《敦煌石窟全集 21 建筑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22 石窟建筑卷》

《敦煌石窟全集 23 科学技术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25 民俗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26 交通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3 本生因缘故事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6 弥勒经画卷》

《敦煌石窟全集 8 塑像卷》

《敦煌石窟全集 9 报恩经画卷》

  宾阳中洞外南侧,依崖镌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阙佛龛之碑》,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为其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开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贞观15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严重腐蚀,难辨其文。

  宾样中洞原为北魏雕凿,由于宫廷发生内乱而止。故半途而废。该洞是北魏至淌初的过渡洞。该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高8米多,脸型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横纹、胸部隆起。木尊两侧侍立二弟子,其中左侧的迪叶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严谨持重、深谙世故。左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1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

  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

  (前往万佛洞)

  我们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即可看到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两个题记互为补充,说明什末人,为什末发愿造像的原因。永隆为高宗李治的年号。太监为宫中的女官。沙门智运和内道场运单师,指比丘尼智运的号。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则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

  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这种手势说明阿弥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说法,故称“说法印”。束腰莲花座中间雕刻四个赤膊季节袒胸、筋肌突起、体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莲花,每枝上坐一菩萨,姿态生动、富于变化、造型别致、独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乐人,分;乐伎和舞伎。乐伎手执乐器有瑟、竺、拔、茎溪、笛子、西腰鼓等,这是唐代宫廷的“坐部”乐队。舞蹈者或吹、或弹、或拨弄琴弦,彷佛会奏出优美的旋律。将唐朝宫廷中的舞乐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真可谓工匠们的神工之处。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即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盗。现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威尔逊艺术博物馆内。

  (在莲花洞)

  这里为什末叫“莲花洞”呢?听我给大家解释: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这不多见。此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8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释迦高6米(为立佛)。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其左的伽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显示着艰辛跋涉、风尘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执锡杖,这是龙门石窟造像中所独有的。莲花洞南北两壁上方各有似为“法华经”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侧上方有一块平面下凹的碑记,上刻两个大字“伊阙”,原为唐刻陀罗尼经,后复刻明代河南巡抚的“伊阙”二字,说明龙门的原称。  (往奉先寺)

  在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卢舍那佛(披身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时间,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费时约21年左右。

  请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梵名“卢舍那”,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主尊像为结跏跌坐中央的卢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奉先寺的整个布局,使人感觉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

  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这是唐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别出心裁,破天荒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妇女特有的形象。传说武则天集上述美德与卢舍纳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

  从艺术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谐调均称。大佛像五官刻画合乎比例,这一巧夺天工的辉煌成就,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是唐代宗教艺术的概括,是我国雕刻史上伟大范例之一。

  (在古阳洞)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马蹄形,顶似穹隆。由于此洞时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气氛。洞内两壁井然有序的雕凿成三列佛龛。这些小龛都十分精细华丽,龛额装饰细致灵巧,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在龙门石窟中堪称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造型艺术之大成。

  古阳洞的造像,以其风格、特征而论,代表了迁都洛阳后北魏后期的一些变化。由北魏前期粗旷、雄健、挺实变为清秀、美丽、开始摆脱前期的作风。面部表情刻画也由严峻变得比较温和,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阳洞四壁及窟顶镌满佛龛造像,这些龛像多有造像题记,记录了当时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及雕刻艺术的最珍贵资料。在金石碑刻艺术中负有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中一种比较成熟的独特字体。《龙门二十品》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百年来为书法家所称道。

  由于时间关系,龙门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讲解就到此结束。现在给各位留一点时间照相。待一会儿我们将车开过龙门桥,跨过伊河,到河对岸观赏龙门西山全貌。谢谢各位!

3、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

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

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ca>

Ypu341 {显示:无;}

导语:洛阳作为四大古都,是一座颇具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来到洛阳。那么,洛阳有哪些一定要去、好玩的地方呢?下面旅游指南网整理了十个,大家看看吧!

一、白马寺

票价:35元

开放时间:07:30-19:00

最佳游玩季节:四季

位置:洛龙区洛白路

白马寺是洛阳名胜中非常受欢迎的地方,所以你去洛阳一定要去体验一下。古迹多为元明清,华中地区金代建筑较少。佛教文化整体发展很好。

二、龙门石窟

门票价格:100元

开放时间:08:00-18:00,秋冬季08:00-18:30。

最佳游玩季节:四季

位置: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

龙门石窟,一个景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很有影响力。它的艺术形式是独一无二的。景区内也有很多景点,如东山石窟、香山寺、白花园等。建议找一个阳光不强烈的时间,这样拍照的效果会比较理想。

三、洛阳老街

票价: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最佳游玩季节:四季

地点:洛阳古城

洛阳老街每天都挤满了游客。街上的文化形成于3000年前,其建筑基本保留了原有的风貌。街上也有小贩。可以说走近就有一种韵味,尤其是晚上挂灯笼,霓虹亮起的时候。简直美不胜收。

四。洛阳博物馆

票价:免费

开放时间:09:00-17:00(周一休息)

最佳游玩季节:四季

位置:洛阳市洛龙区聂台路

这个博物馆是洛阳的标志性建筑,非常值得参观。博物馆有两层。一楼的展品比较普通,二楼的就精致多了。如果时间不够,建议先去二楼看看!

动词(verb的缩写)丽景门

门票价格:免费(30元)

开放时间:08:00-21:00

最佳游玩季节:四季

位置:老城区西街

这个地方在每年的新年之际都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尤其是晚上,当明亮的灯光打在塔楼上时,从远处看感觉相当大气。况且附近街道的美食也不能让人失望,美食的美味程度能保证你能吃到。

不及物动词关林寺

票价:0元

开放时间:09:00-17:00

最佳游玩季节:春天

位置:洛龙区关林南街

它建于明朝,在清朝乾隆年间扩建。目前是国内非常经典的建筑代表。其布局严谨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庄重威严,走近当时慈禧太后提名的匾额,更显珍贵。

七。龙潭大峡谷

门票价格:50-70元

开放时间:07:00-17:00

最佳游玩季节:春季、夏季和秋季

地点:洛阳市新安县

5A级景区,峡谷内的景观很奇特,因为开发较早,所以设施完善。建议最好在夏天水量比较大的时候去,不仅景色美,环境好也不会感觉到热。

八。洛浦公园

票价: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品牌最好玩的季节:四季

位置:涧西区卫生南路

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休闲场所,在当地的知名度是不可想象的。公园里不仅有很好的环境,还有很多供人们玩耍的设施。在适宜的天气里在公园里骑行是一个身心愉悦的好选择!

九、钟鼓楼

票价: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最佳游玩季节:四季

位置:老城区东街

如果去一个晚上要去玩的地方,白天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古风,没有任何商业气息就更让人满足了。当然还是建议你晚上去,因为晚上加上现代化的霓虹灯真的很美到人心。

X长江流域

票价:55元

开放时间:07:30-18:00

最佳游玩季节:春天

地点:洛阳市栾川县

这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在洛阳的名胜中是相当不错的。是全国比较受欢迎的休闲胜地,景区有很多好吃的,但是价格上有点贵,可以在去之前准备一些干粮!

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观赏价值极高。龙门石窟景区有很多好玩的旅游景点。建议朋友们去参观的时候,可以先去参观必去的旅游景点,然后再给大家介绍!

1、奉先寺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精美的摩崖石刻群,因属于当时的皇家寺庙,俗称“奉先寺”。

2、潜溪寺

千喜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的第一个大洞穴。它高九米多,宽九米,深近七米。它建于1300多年前的初唐时期。顶部的沉箱是一个浅雕莲花。主佛阿弥陀佛坐在须弥台上,大弟子叶佳在左,阿难在右。旁边的两个弟子是观世音菩萨和大支菩萨。阿弥陀佛和两边的二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圣,是佛教清教的对象。

3、宾阳洞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洞穴。“宾阳”的意思是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栋发掘于北魏,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所建。宾阳中洞平面呈马蹄形,顶部为穹顶,中间雕有双莲花的莲花盖。

4、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窟南北两侧依序雕刻的15000尊小佛而得名。该洞为前后室结构,前室两狮两狮,后室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它是龙门石窟中最完整的洞穴。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是龙门石窟唐代众多菩萨像中的精美范例。菩萨身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呈“S”形,整个姿势非常优雅端庄。

5、莲花洞

莲花洞因洞顶雕有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开凿于北魏时期。莲花是佛教的象征,意思是出淤泥而不染。所以佛教石窟最多用莲花装饰,但像莲花窟顶这样大而精致的高浮雕莲花,在龙门石窟中并不多见。绕莲的飞姿轻盈,细腰长裙,姿态洒脱。人民大会堂的莲花屋顶就是以这种莲花为原型设计的。

6、古阳洞

古阳洞,位于龙门山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中发掘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洞窟。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洞的北壁用楷书刻着“古阳洞”四个字。

阳东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洞窟、佛龛,以植功德、祈福避祸,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窑洞有19件产品,另一件产品在慈香窑。《龙门二十品》指的是从北魏时期选取的二十种不同造像的铭文,记载了佛龛的雕刻时间、人物和用途。

二十品的特点是:字体规整大方,气势浑厚古朴,结体与笔锋介于韩立与唐凯之间。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全社会用渭北体写作,《龙门二十篇》至今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他们每年都会吸引无数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就是亲眼见证这一绝妙的书法。

7、药方洞

方子洞因洞门上刻有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洞两边刻有150多种药方,所涉及的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大大方便了老百姓。《东方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方,在中医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前位置旧龙洞是由一个天然洞穴雕刻而成的,有一个长长的马蹄形洞

8、老龙洞

阚景殿始建于武则天时期,为双室结构。前室的崖壁上有几十个壁龛雕像。主墓室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其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刻有29具祖先(前壁11具,两壁9具),高180cm。这个只雕罗汉而不雕佛像的石窟,看起来是一个很大的禅堂,可能是禅宗开凿的。它是龙门东山最大的洞窟,坎井寺,29尊传法罗汉像保存完好。

9、惠简洞

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南13公里的香山西坳。龙门石窟西山石窟一衣带水,隔江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石窟、白园相连,并肩而立。因盛产芳香的葛藤而得名。

唐朝初年,印度高僧Bhabharata(日照)葬于此,为她的遗体重建佛寺。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命名为“香山寺”,并重修了寺庙。武则天经常带着亲戚出游,留下了“香山傅氏金炮”的佳话。后来河南白胤居易捐资6000-7000万元重修香山寺,寺名《历代法宝记》。本文开头第一句就是对香山寺的赞美,“洛都四郊胜,龙门第一寺,龙门第十寺,观光胜,香山第一寺”。白居易死了,葬在象山寺满法师塔旁。

10、看经寺

白园,位于洛阳龙门景区东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地。

11、香山寺

《龙门二十篇》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二十尊造像的题跋,是魏晋南北朝书法的代表。渭北承韩立,开唐凯,有李凯、李凯之神韵。其中19个在谷阳洞,1个在慈香洞。其书法艺术在韩立、金凯的基础上发展演变,形成了端庄大方、浑厚古朴、兼有隶书风格和楷书因素的独特风格。是北魏书法艺术的精华,是“渭北”风格的代表。

12、白园

1936年,为庆祝蒋介石50大寿,当地政府选择香山寺南侧,修建了一座两层小楼,称为宋江别墅。

13、碑刻题记

东山脚下的路没打通之前,巨石上面有一个平台。传说奉先寺建成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游龙门,主持这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在这平台上击鼓娱乐百姓,所以后人称之为击鼓台。与擂鼓台相邻的三孔称为擂鼓台三孔。

当前位置悬崖壁龛里有七尊雕像,其中三尊坐着,四尊站着。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的主佛弥勒佛,是作为释迦牟尼的继承者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自己即位制造舆论,后自称“慈氏”(弥勒),促进了弥勒信仰的普及。悬崖三龛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吴周政权的覆灭,摩崖三龛也停止了工作。虽然这组雕像是半成品,但它为人们了解石窟雕像的挖掘程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看唐代审美特征 杨建宏  摘要:龙门石窟造像在唐代造就了它在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造像风格上,逐步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造像模式。龙门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同原有造像的艺术形式、佛教思想的演变、社会文化的融合以及美学原则的渗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折射出了唐朝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情趣。本文以龙门石窟造像为载体,从唐代服饰雍容华贵、博大自由、性感开放;舞蹈健朗明快、优美飘逸;仕女画丰腴华贵、温柔秀美、雄浑大气方面阐述了唐代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石窟;造像艺术;唐代;审美特征  唐代(公元 618——公元 907)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前进,以龙门石窟为典型代表的佛教石窟造像也在唐代造就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造像风格上,逐步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造像模式。龙门石窟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同唐朝原有造像的艺术形式、社会文化的融合以及美学原则的渗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折射出了唐朝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情趣,服饰、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共同把唐代的审美文化推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  一、从龙门石窟雕像看服唐代服饰雍容华贵、博大自由、性感开放的审美特征  在龙门石窟的佛像中,雕凿细腻、逼真传神的服饰把历史定格在崖壁上,使后人有幸欣赏到祖先们华丽多彩的服饰,了解祖先们的服饰风格。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疆域幅员辽阔,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  莲花洞739龛有两尊唐代供养人造像,凿于公元646年,“张世祖及妻儿等奉为亡父母敬造尊像一”,这二位女供养人上身穿交领衫,下穿高腰裙,手持莲花,神情专注,态度虔诚,是唐初服饰文化的生动再现。唐代女性服饰在唐初流行紧身窄小的服装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裙,裙子束在胸上,这种服饰既能展示人体的曲线美,又能展现富贵潇洒的风度。  盛唐时代服饰中出现了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初时多为宫廷嫔妃、歌舞伎者所服,后连仕宦贵妇也争相效仿。唐代女性上衣一般较短,袒领的穿着效果,可见到女性胸前乳沟,这是中国服饰演变中比较少见的服式和穿着方法。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腆为美,服饰也渐趋宽博,这正是体现唐代女子服装风格雍容华贵、开放大度特点的衣饰,也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为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唐时思想开放的时代背景。  披帛是唐代女性着装的又一特点,披帛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帛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美丽的大唐女子,站立时披帛自然下垂如潭水静谧,走动时飘逸舒展如风拂杨柳,动静相得益彰。这种附加的服饰,延伸了身体的视觉效果,它的出现不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仅仅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如开凿于唐高宗时期的奉先寺中的文殊、普贤菩萨,唐代西方净土龛的舞蹈菩萨上身袒露,有许多璎珞装饰,纱状的披帛环绕全身,有流动的动感,下身着纱罗质地的长裙,这种透明的纱衣,把女性丰腴、婀娜、妩媚的体态,渲染的淋漓尽致。  此外,半臂是盛唐前期女装中极为常见的新式衣着,就象今天的短袖,袖口平齐,还有一种半臂在袖口加饰褶裥边,半臂的造型特点,是抓住衣袖的长短和宽窄处理作审美形式变化的关键,在功能上又能减少多层衣袖带给穿衣人动作上的累赘。它既合乎美学的要求,又合乎功能科学的要求。这种半臂服饰非常适用于在战场上驰骋的勇士们,穿起来特别灵便,便于灵活地挥臂作战。战士穿铠甲的前身分为左右两片,每片在胸口部位装有圆形护镜,背部则连成一片腰下部位增加了左右各一片膝裙,并在小腿部位各加一只“吊腿”。龙门石窟雕造于唐高宗时期的奉先寺,其天王像实际上就是唐代武士的形象,如图二所示。他左手叉腰,右手托宝塔,头戴盔甲,上身着半臂铠甲,甲上有护镜,下着战裙,战裙上还有象鱼鳞状的花纹作为装饰,足登战靴,脚下踏夜叉。  二、从龙门石窟雕像看唐代舞蹈健朗明快、优美飘逸的审美特征  龙门石窟的舞蹈雕像随着北魏迁都洛阳,政治中心南移以及佛教传播更为深广,佛教艺术的中原风格更加浓重,乐舞形象的汉族风韵也更为浓郁。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民族化、世俗化的趋势逐渐明显,佛教艺术中乐舞图像也更贴近真实生活。唐代开凿的石窟,一方面伎乐飞天的形象更加优美飘逸;另一方面为神佛演乐舞蹈的天女们已飞降人间,她们脚踏实地在神佛面前舞蹈,那美丽健朗的舞姿,几乎完全是人间舞者的模拟舞态。唐代对广泛流传在宫廷、民间的表演性舞蹈划分为“健舞”、“软舞”两大类。  1健舞变化万千、节奏鲜明、迅捷奔放、风格健朗的审美风格  万佛洞建成于唐高宗永隆三年(680)十一月三十日。整个窟面层层密密满布大小佛像有一万五千个之多。在主佛两侧的壁基接近地面处,有两组伎乐浮雕,左右两侧紧挨主佛处有两个舞姿不同的舞伎,跟随舞伎身后排列的是十身乐伎。正在十分专注地演奏各种乐器,南壁靠近主佛处,一舞伎着紧身衣及长裤,左腿直立,为“主力腿”;右膝掖于左腿后,为“动力腿”,双手似握拳,曲举头部,舞姿挺拔,健朗,长长的飘带,飞扬于身体两侧,似乎是在双臂上下急速挥舞长巾时,一瞬间的造型,刚劲有力颇具“健舞”风韵。  “健舞”大都富于节奏鲜明、气氛热烈、迅捷奔放、风格健朗的审美特征。如矫捷雄健、气势磅礴的《剑器舞》,“急转如风”、欢快热烈的《胡旋舞》,纵身跳跃、落地踢踏的《胡腾舞》等都属“健舞”类。“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杜甫生动地描写出了“剑器舞”雄健、奔放的气势,高难度、快节奏的舞蹈动作,沉毅稳健的造型以及鼓声如雷鸣,剑光似闪电的艺术效果。风靡唐代的“柘枝舞”也是如此,很多诗人观“柘枝舞”后,把女舞人飘忽娇媚之态描写得淋漓尽致,“细腰偏能舞柘枝”“鼓摧残拍腰身软”、“亚身踏节鸾形转”、 “急破催摇曳”等等,女舞人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优美的舞姿跃然纸上。  2软舞柔软飘逸、轻松活泼、雅妙唯美的审美特征  在万佛洞北壁侧靠近主佛处,是一身穿细腰长裙的舞者,臂绕长巾,头梳髻向左出胯,伸右腿,脚尖点地,上身向右倾。双臂抚头,感觉向下,舞态优美典雅,颇具“软舞”神韵  “软舞”又是另一种风格。“软舞”大都长于抒情,舞姿优美、柔婉,是节奏徐缓的舞蹈。如委婉美丽的歌舞《春莺啭》,时而“低回莲破浪”,时而“飞去逐惊鸿”的《绿腰》舞等,在伴奏的乐曲上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调式,“健舞”用羽调,“软舞”用商调。舞蹈的表演形式也有较大区别:“健舞”多是比较地道的西域或外来的民族民间舞,“软舞”则是西域舞蹈与汉族传统舞蹈相融合。如“软舞”“屈柘枝”就是由“健舞““柘枝”演变而来,它的特点不是矫捷明快、婀娜多姿,而是“雅妙”。衣饰上也有区别,“健舞”者的服饰一般是身穿柔软贴身、质地轻薄的绣花窄袖罗衫,有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软舞”者的服饰是身穿绣罗宽袍的长袖舞衣,头上戴着系有飘带的帽子,是汉、胡结合的服装。与“健舞”相比,人们更喜欢“软舞”,也许身材丰满的女子婀娜的舞姿,更能体现出唐代宽宏大量、无拘无束的时代精神。 “软舞”表现出的是动作柔软飘逸、轻松活泼、雅妙唯美的审美特征。唐代舞蹈以外在的、感性的、直观的形式,内在地凝结着唐代特有的审美文化理想,彰显着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宇宙观念、主体意识、生命的冲动和创造激情,昭示着当时人们外向开拓、兼收并蓄、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和高远情怀。  三、从龙门石窟雕像看唐代仕女画丰腴华贵、温柔秀美、雄浑大气的审美特征  在龙门石窟雕像上尤其是菩萨像,更多赋予女性温柔秀美的特点。菩萨把头微微的向佛祖方向倾斜,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笔直的站在佛的旁边,丰腴的胯部转向佛祖,这样身体形成了优美的 S 形,还有纤细的腰部,娇艳的面部,朦胧的眼神以及迷人的微笑,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使人们感觉到面对的简直就是一组人间丰满秀美,活泼可爱的少女群像,以至于有后来的艺术家评论唐代佛教造像,菩萨没有神灵的味道,很像宫廷里漂亮的宫女,便有了“菩萨赛宫娃”一说。龙门东山大万五佛洞的胁侍菩萨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拈花而微扬的左手与轻松下垂的右臂,左偏的丰盈的面庞与右斜的身躯,在均衡、对称而又富有变化的动态中,描绘了具有现实气息的人物,显示了当时贵族妇女中的某种典型。  在唐代的石窟造像中,有四位画家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个是创立“曹衣出水”造像样式的曹仲达,又称“曹家样”;一个是南朝梁的画家张僧繇,所创立的“张家样”;一个是有“吴带当风”之称的唐代著名的画家吴道子所创的“吴家样”;还有周昉所创的“周家样”。唐代绘画以肥胖为美,盛唐时期最著名的画家吴道子很擅长画佛教人物,他在长安、洛阳的寺院中绘制壁画,他的造像风格继承了张僧繇的特点。后来,这种崇尚丰满人体的造像风格,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画题——绮罗人物,专门来绘画穿着华丽的贵族妇女,是当时时髦的一种美人仕女图。唐代仕女画画风浓重艳丽,人物形象一反魏晋时盛行的“秀骨清象”,其造型“丰颐厚体,坦胸露背”体态丰满,呈浑圆之姿。而且表现技巧也摆脱了装饰性手法,提高了写实能力,画家们不仅能准确描绘出女性的体态、容貌、服饰等外表美,并能生动传达出她们的性格、气质等内在美,可谓形神兼备,个性鲜明。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是张萱和周昉,代表作品是《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他们的作品表现的都是皇亲国戚、内廷宫娥等上层社会妇女,体态都丰满圆润,头上梳巍峨高髻,戴金翠玉饰或插簪鲜花,服饰绚丽多彩,肌肤白皙,姿态雍容,真实反映了唐代贵族妇女富足安逸的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周昉和张萱的这种画风就体现在石窟造像上了。  从龙门石窟雕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印度佛教美术中那种远离俗世的高洁情调,南北朝造像那种神秘浩渺的圣洁气息,被写照唐代社会风貌乐观主义的新创作所取代。从总的方面讲,唐代的佛教造像宗教性明显减弱了,而艺术性和现实性,尤其是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却明显增强了,在现实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客观的存在,借宗教来提升人们对现实的态度,达到民族的欢乐,和充满信心的民族心理,形成大唐艺术各方统一的美学基调。  参考文献:  [1]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65页。  [2]彭定求全唐诗[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M]北京:中华书局,1960:168。  [3]彭定求全唐诗[唐]刘禹锡观柘枝舞[M]北京:中华书局,1960:121。  [4]彭定求全唐诗[唐]章孝标柘枝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52。  [5]彭定求全唐诗[唐]薛能柘枝词[M]北京:中华局,1960 :132。  [6][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192。  [7]贾涛美学教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8]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9]李立红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仕女画的审美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1831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