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以柔和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控制为特点,通过练习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内力。
1、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明朝时期,由张三丰创立。它融合了道家哲学和武术技巧,旨在实现身心合一、和谐统一的境界。经过多代人的发扬和传承,太极拳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兼具健身、武术和气功功能的综合性体育运动。
2、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通过使身体保持松软、稳定的状态,运用内劲和旋转的原理来执行招式。其特点包括缓慢、圆滑、连贯的动作、放松的身体和集中的意识。太极拳强调内外调和、心身合一、意念指导运动。
3、太极拳的健身效果
太极拳以调理身体为目的,对于增强体力、提高柔韧性和协调性非常有效。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系统和降低心理压力。太极拳练习者通常具有良好的体态和平衡感,并能够保持优雅和健康的状态。
4、太极拳的武术应用
虽然太极拳以和谐为宗旨,但它也是一门实用的武术。太极拳的招式中蕴含着精妙的攻防技巧,通过充分发挥内力和太极拳的特点,可以在实战中有效地应对敌人的攻击并予以反击。太极拳注重运动的准确性和技巧的练习,培养了练习者的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5、太极拳的文化意义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或武术技艺,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太极拳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道家的阴阳观念和“太极生两仪”的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和谐与养生观念。太极拳还具有艺术性,它的优美流畅的动作和内在的力量感受,使之成为一门独特的身体艺术。
太极拳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太极拳的历史和传承
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以身段、心意、呼吸为基础的武术运动形式。太极拳的传承方式多样,包括口口相传、师徒传承等,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众多太极拳学派和传统家族。
2太极拳的文化价值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综合了哲学、医学和美学思想的文化精髓。它强调内外兼修、柔和刚健的特点,追求身心合一、和谐统一的境界。因此,太极拳被视为一种兼具健身、养生和提升人文素养的独特体操方式。
3太极拳的传播与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太极拳协会和学校,开展太极拳的推广与培训活动。同时,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健身运动形式,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4太极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
太极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在2008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太极拳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认为太极拳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打陀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
相比之下,打陀螺并没有被国际上广泛认可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打陀螺在中国以及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流行文化,但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相对较窄,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
总结:
太极拳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武术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视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以及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地位,使得太极拳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文 / 宇文微之
曾在大学里跟一位朋友学过两年陈式太极,当时不善运动的我居然学会了两套拳、一套剑,现在想想,自己都佩服自己。遗憾的是,读研以后就很少练拳了,至于现在,太极剑已经全忘了,太极拳五十六式也已经连不起来了,唯有那套“陈氏老架十三式”总算记着。
正宗的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河南温县陈家沟,绝不同于如今广场上大爷大妈们打的太极操,而是刚柔并济,不乏力道和威力的,真正的陈式太极“练家子”,像当年的陈长兴、杨露禅,那可都是做镖师、当保镖的高手。另外,陈式太极有“老架”、“新架”、“大驾”、“小架”的划分,是其三百多年来不断发展过程中演变出的不同风格和套路,其中,“老架”也被称为“功夫架”,很好地保留了最古老的“功夫”特色,比如,“金刚捣硾”、“掩手肱拳”的 刚柔并用 ,“单鞭”、“六封四闭”的 大开大合 ,“雀地龙”、“金鸡独立”的 上下屈伸 以及“倒卷肱”、“白鹤亮翅”的 进退自如 。
太极拳的高妙之处在于“ 以气运劲,以柔克刚 ”,要达到如此境界就需要在出拳时“ 气守丹田 ”。
这“丹田”究竟为何物?按传统说法,人体丹田有上中下三处,习武者则以“中丹田”(肚脐下一寸体内正中)为重。有的武术家说丹田就是人之“气源”,人的气力要从丹田中来,人的肢体要像太极中的阴阳鱼一样运行自如而不离本源。这听来还是很玄,如何才能把握住这个神奇的“丹田”呢?
当年学拳(说是“学拳”,其实十分业余)时,我跟随我那位朋友曾去过一个比较专业的太极培训班里“交流”了一番。在那里,教拳的师傅提出了丹田的另一层含义,即“丹田”在物理意义上就是人体的重心,正如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的重心一样, 丹田可以被看作是“人体质量的集中点” 。这样想来,“气沉丹田”就再明白不过了,只有在出拳时控制住自己的重心,你要做的动作才能最平稳,才能发挥出雄劲的力道。这样的“科学理解”并没有否定丹田这个形象的更深层含义,可也不失为指导人入门的好方法。
现代科学有句话说“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我们不妨就将“重心”和所谓的“气海丹田”理解成这里的“结构”和“性质”,“气沉丹田”就稳住了“重心”。
说到这里,我们将这种关系拓展开来,其实太极拳也可以说是“太极”这个“结构”的衍生物,它反过来就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太极”这个“玄之又玄”的东西。
《太极拳经》(约成书于明清时期,作者叫王宗岳,但存疑)里开篇就说:“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玄妙的、难以捉摸的形象。太极拳尽管也有些“玄”,但还是可以被大师们用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展示出来,而对于“太极”,要说仅就是那个由阴阳鱼组成的符号,似乎有些不妥,因为自古易学家崇太极,道教也谈太极,传统文化中,太极已经被推向了一个至高的位置。
太极的不断神秘化,让人们难以、或者不敢从一个直观的方向去认识它,也使它与我们的距离变得有些“疏远”了。其实,太极作为我们祖先认识和总结自然与自身的产物,本应有着普适大众的意义。那个符号在“简单”中已经说明了一切,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转,变化不息 。自然界的对立统一规律,人类社会的和谐之理,都能被这个符号表征出来;至于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则完全可以被认为是“后话”。理解基本的表征意义应该是接近“太极文化”的第一步。
我曾在《 哲科漫谈,“混沌”遐思 》这篇小文里提到,众多文化现象都是既有简单的一面又有复杂的一面,前者是为了接近群众而后者则是为了深化认识,我们或许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复杂方面”有深入的理解,但对“简单方面”的领会则必须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关键。
所以,不妨从太极拳开始。
清风吹拂,长空皓月,张弛盈仄,衣袂翻飞,拳和意气精神运,道法自然太极生。
丁酉年冬月二十日
古人云:“修炼之为教。”就是说,修炼是一种教育。练太极拳不仅是要强身健体,攻防格斗,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修身养性。通过太极拳本身内涵或外在的美育特点,加强练拳者美的教育,增强其个性、品德、教养的精神美,达到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
习武者都知道,武德是武术家思想美的集中体现,这一方面跟一个人练武之前的本身思想修为有关,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后天练拳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美的教育,使其不断完善、深化和提高,而太极拳在这一方面有其独到的教化功能。
古今中外的任何一种拳术,其功能不外乎搏人 攻击、御敌 防守和健身三个方面,特别是有些拳种,主要以攻击制敌为主,所以必然以急功近利为原则,出手必狠,甚至一著得手即置人于死地。而太极拳集佛家的“大慈大悲”,道家的“善哉”和儒家的“仁义”于一体,可以说是一种“道德拳”。从其技击手段来看,太极拳以“中庸”为体,以“无为”为用,讲究“舍己从人”,讲究“彼不动己不动”,讲究“随屈就伸”。它不仅仅把武德表现在口头或是书面上,同时还把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行为准则,有机地融汇到具体的技法之中。即使在激烈的搏斗之中,也处处讲究与人为善这一太极宗旨,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达到外在与内涵的高度统一。这正是我国古典的“中和”之美,“温柔敦厚”之美。
从习练拳术的根本目的看,绝大多数拳种都把战场搏杀作为主要目的,所以才出手毒辣,攻即要害。而太极拳却以养生为本,以技击为末。它讲究德术并重,身心合修。练拳的目的主要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正像《太极十三势行功歌诀》所云:“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太极拳的修炼过程,是教人向善的过程,是行道养德的过程,也是强身健体的过程。正因为太极拳以健康身体为本,所以本固而枝荣,打拳技击自胜一筹。
从太极拳的走架看,其要求在身心合一的基础上“动如江河,静如山岳”,又要求“似行云流水”,舒缓飘逸,跌宕有致,轻柔圆滑,连绵不绝。这不但可以使演练者身心俱融于天地,融于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的境界,同时,也使观看者受到自然之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正所谓“形美感目,神美感心”。这也是其他拳种无法比拟的内修特征。
相关阅读: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
太极拳。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