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回来的时候》
当你回来的时候,一切还是平常一样,窗前挂起了竹帘,廊下点亮了灯光,只为给小别归来的你如常的安慰与温暖,当你回来的时候,一切还是平常一样,炉子上炖着汤,电锅里热着饭,我只是出去散散步,就在庙前的广场当你回来的时候,将会惊奇的发现那件绿色的衬衫我已穿的发黄,好象一片青翠的草地由炎夏进入了秋天,当你回来的时候,
还会惊奇的发现,那条八斤的薄被十年后竟然还能御寒,只为那无数个冬夜的记忆以寂寂留下的淡淡体香,当你回来的时候,我已不副当年的盛状,鹰一般锐利的目光也早已昏花迷茫一半儿是因为经常流泪,一半儿是因为苦苦的盼望,当你回来的时候,
我已不副当年的盛状,孤单的坐在老屋檐前,晒着冬日里短暂的残阳,心中怀着悲伤的往事,脸上蒙着早降的风霜,当你回来的时候,我正卧病在床,医生查不出什么病变也没有药物治疗哀伤,他只是要我多多休息,不要伤神的朝思慕想,当你回来的时候,
我已久病在床,不是感冒也不是肝炎,却总觉得全身倦怠,耗尽一生的漫长等待呀,这别后的三十多年,当你回来的时候,我已不在人间,去先到左邻右舍探访,听听他们叙说我的情况,如何在等待中死去,为了坚守对你的誓言当你回来的时候,我已不在人间,坟上的青草不需修剪,也不必给我多少纸钱,回首离合悲欢的人世,你是我唯一的牵挂与眷恋
《走向远方》
是男儿总要走向远方,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
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
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
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我们学着承受痛苦——
学着把眼泪像珍珠一样收藏,
把眼泪都贮存在成功的那一天流,
那一天,哪怕流它个大海汪洋。
我们学着对待误解——
学着把生活的苦酒当成饮料一样慢慢品尝,
不论生命经过多少委屈和艰辛,
我们总是以一个朝气蓬勃的面孔,
醒来在每一个早上。
我们学着对待流言——
学着从容而冷静地面对世事沧桑,
猝然临死而不惊,无故加这而不怒”,
这便是我们的大勇,我们的修养。
我们学着只争朝夕——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
我们不停地走着,
不停地走着的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走向远方,
从少年到青年,
从青年到老年,
我们从星星走成了夕阳
这首诗是汪国真的走向远方,我也是最近才看··很喜欢。
思念,有多少重量?
需要多少坚强、理智才能够承载?
总是在喧闹的街头,错身而过的人群,
相似的身影,片刻的失神;总是在囚禁
自己的昏暗小屋,看见每一件事物,听见每一阵声响,
思念起那个人;总是在夜半冰凉的被窝无法自
制的呢喃着一个熟悉到不能再熟悉,
又遥远得不能再遥远的名字;
总是在心底,有个小小的声音提醒自己:
为什么还是忘不了?……总是,总是被思念紧紧缠绕。
学习着承受分离,却学不会承载思念。
气温最近下降得有点吓人,
不知道那个不会照顾自己的人有没有记得加衣?感冒了吗?
你说过,有些时候会特别想念从前,我知道一个人在生病时,
是最容易怀念消逝的时光的,因为那时侯的人比较脆弱。
忽然,打了个喷嚏,是你也在相同的时刻想起我了吗?
熟悉的歌又在耳边回荡,只是冬天的风比起上个季节多了一份刺骨的痛,
让人想起爱情离开后冰冷的疼痛。
去年此时,是怎样的风景?凛冽的风里,始终有一双温暖的手紧握温度,
冰冷的夜里,总是可以相互取暖;
每一次流泪,脸上都还有未凝结的笑容。一年,周围的一切似乎还是那样,
只是,那个人从我的世界里退
出了。泪,记不得这个东西离开自己多久了?如果流泪是悲伤的代表,
我想我希望永远这样,可是,耳边
分明有个声音低语:想哭哭不出来才是真正的悲伤!
也曾对爱有过玫瑰色斑斓的幻想,
来了、停了、走了;笑了、哭了、痛了。或许吧!
做梦的年龄过了,残酷的现实容不下过于美好的梦境,
于是,每个夜里的惊醒,伴随的都是恶梦。
想再见吗?当然。只是多久没见了?又多久没有消息了?
再见面,要有怎样的表情才合适?
我想,自己还在那场早该醒来的该死梦里吧?
那样,见面只会加深将来的思念,也不会减轻现在的思念,我已经无力
承担思念了。那么,算了,还是不见面吧!甚至联系。
天真的以为自己可以守侯他的心,可一颗已变的心又如何留的住。
那么久的一段感情怎样割舍得下?投入的全身心怎样可以抽离?
没有人能比自己更爱他。可是,爱他有什
么用?就算你是最爱他那个人又如何?
这个世界有很多人都在傻傻爱着另一个人,
都认为自己是最爱他(她)的,可结果呢?
有几个被爱的能和那个最爱自己的人一起呢?
即便是他们感动过,感激了,却不一定
要用爱来回报你的爱呀!
只是那已经是别人停留的港湾了,
再承载不起你的爱。仅仅是因为心里最软的地方被碰触了,
再不是因为爱的心疼。别傻了。如果最爱执意要离开,
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好好善待自己,已经被伤害了还要第二次吗?
凶手不要是自己。
重新认真的打扮自己,又会像从前那样放肆的大笑,虽然心里最深的痛,永远。
付出过,真心的,谁又能不感动呢?
我们感动过多少次?又爱过几个人?不同的。难过吗?难不难过也是自己
的事情了。转身走了以后,脸上没有泪水,身上只有背负的回忆,很重很重。
前方是绝路,希望在转角。
忽然很想问一声:你好吗?
加油哦··希望能帮助你
导语:在上周六晚刚刚播出的《朗读者》第三期节目,而第三期的主题是“选择”,人的一生处处都需要选择,选择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第三期主题“选择”的开场白吧。
朗读者第三期陪伴完整视频: 朗读者第三期陪伴开场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选择无处不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选择;
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是海明威的选择;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的选择;
在我们这期节目当中你会看到的是,
徐静蕾选择了挑战和变化,
耶鲁村官秦玥飞选择了希望的田野,
红丝带校长郭小平选择了呵护与守望,
最让我感动的是麦家,曾经叛逆的他如今面对叛逆的儿子选择了理解和宽容;
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如果说人生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那么当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一片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朗读者第三期陪伴观后感:先是2017年岁尾,一档《见字如面》为岁末年初的喧闹荧屏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简约、质朴、大气。紧接着,《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开播,成收视热点,“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定位让不少观众连连感慨“除了生活中的苟且,电视里也有诗和远方。”而就在不久之后,另外一档文化节目《朗读者》也将接力,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同时播出,力求让喧嚣忙碌的现代人在“悦读”经典中,感受美好与诗意。
在综艺节目充斥电视屏幕的当下,几档节目弘扬人文精神、坚守文化品格,既收获了不俗的收视率,也得到了观众的口碑。
先来看《见字如面》,这档定位于“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节目没有豪华的舞美、没有绚丽的灯光、没有繁复的包装,只是一方舞台、一些观众、一位读者、一封信,在朗读者的朗读过程中,让人透过文字和声音,感受信件所展示的那段历史、那些往事。在节目中,读信人,著名演员张国立、王耀庆、蒋勤勤、何冰等人需要朗读多个完全不同的角色写出的信件,著名画家黄永玉、著名戏剧家曹禺、中国铁运之父詹天佑、诗仙李白、诗人顾城、末代皇帝溥仪、大文豪鲁迅以及科幻作家刘慈欣、歌手邓丽君等,“一封信将两段时空打通,历史感应运而生,与众多节目不同,越是在简单与质朴中,越是展现出了一种别样的沉静之美、历史之美。”有学者评价。
再来看《中国诗词大会》,让观众沉浸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中,不禁发出“不知唐诗宋词,焉知中文之美”的感叹,也让多位擅长中国古典诗词的素人高手为人熟知:13岁的初一学生叶飞,擅长用文言文写作,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诗词积累;北大博士生陈更,工科出身,却满腹才情;有着强大实力和淡定气魄的16岁复旦附中小美女武亦姝……在诸多高手的对决中,彰显的是人们对于中国传统诗词的执着与热爱。对此,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
由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也在此后不久接棒央视黄金档。“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介绍,《朗读者》力求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希望这档节目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从这几档节目的共性中不难看出,当下,观众对于高品质的文化节目,已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此,成功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的关正文介绍:“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这是人们离不开故事阅读的根本原因,也是《见字如面》等节目最坚实的底气。”
同时,关正文直言,“当我们不断地亲近经典,真正地进行经典传播时,我们找到了更利于扎根的沃土,这个沃土是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源头。”
而更能带来启发意义的是,从几档节目的热播能够看出,其实文化与娱乐并不矛盾。在清晰的赛制、良性竞争的氛围中,好的内容不仅不会被遮蔽,反而会焕发出更富有朝气的生命力。“正如一封封触动人心的书信、一段段不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泽的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空间的隔阻,与今时今地的观众心灵相通,那些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一定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空间。”有学者分析。
有的节目可以做一时,但有的节目可以做一世。让观众在电视荧屏上邂逅“诗与远方”,需要电视创作人对人文精神的`坚守,正如关正文所说,“一个精神上特别丰富的人,生产的产品才具有深厚的精神价值。”
朗读者第三期陪伴内容介绍:上周末,由董卿担任制片人并主持的央视节目《朗读者》播出了第三期。作为首位登上《朗读者》的作家,“中国谍战小说之父”麦家朗读了一封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信件。节目播出后,这封《致信儿子》引发了观众和网友的热烈讨论,被称作“2017最美家书”。
首次分享父子故事
麦家曾凭借谍战小说《暗算》摘得中国传统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风声》《解密》等一系列作品创造了一个属于谍战小说的辉煌时代。《纽约时报》称赞麦家脱离了数十年来“西方看中国作家”的传统模式,《泰晤士文学增刊》曾评论麦家称: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坛崛起的只有一个作家,就是麦家。
因为在文坛收获了众多的读者,“麦家”及其作品,自然也成为了当代文坛炙手可热的大IP——他的每一部作品均都被改编成影视剧,《风声》《解密》更是一度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的狂潮。
虽然麦家凭借作品在业界和读者群中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但在生活中,他行事低调内敛,极少在公众面前讲述自己的个人生活。此次,在《朗读者》节目中,麦家是第一次公开分享自己与儿子的父子故事。
《致信儿子》是一封麦家写给远在美国留学的儿子的信,“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
“儿子青春期特别‘作’”
“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有叛逆难弄的一面,面对这种有问题的青春,父母应该怎么办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忍耐还是放任”麦家以父亲的身份,分享了自己与儿子的点滴。
“我的儿子青春期可以说是特别的‘作’。”麦家直言,高中开始,儿子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3年全部待在家里,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对于儿子,麦家无数次想放弃,但是最后又无可奈何。“我们始终不放弃,每天把老师请到家里来,但很多老师上了几天后就劝我还是算了。”
儿子气走了家庭教师,麦家却仍然不放弃寻求让孩子可以继续接受教育的途径,甚至一度自己掏钱开了一家培训机构,只是为了让儿子和同龄人在一起,然而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好在,麦家一直未停止对儿子的陪伴,“年轻人,或者说青春期就是一个危险,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我们作为长辈,只有一种选择,帮助他变成一朵花,抹平坚韧的地方。帮助他度过最摇摆不定,定时炸弹的这样一个阶段。”
申请美国6所大学成功
终于,麦家的儿子到了该高考的时候,看到曾经的小伙伴都开始努力读书,孩子突然意识到了差距。“他本身英语基础很好,人也聪明,努力了半年,靠着他的童子功过了英语关,通过了6所美国那边的大学的申请。”
当有一天儿子告诉麦家被一所大学录取了,麦家一度完全不信,“他申报了8所学校,陆陆续续过了6所,包括他现在正在读的费城艺术大学,还给12000元美金的奖学金。”麦家说,“现在他的情况也比我期待得要好,学业不错,也交到了朋友。其实儿子虽然话不多,但是为人大方,受人欢迎。当初我的选择,就是用我的力量来保护他,陪着他承受青春期的痛。”
就像我们听到一首好歌而会喜欢这个歌手、进而搜索有关他所有的歌曲仔细来听一样,我们也会因为偶然看到一篇好文章而喜欢上一位作家、继而寻找有关他所有的作品一点点的品读。我就是如此,几个月前在一个朗诵网站里看到周国平的一篇散文《邂逅》,唯美淡雅的文字,配上空灵纯净的音乐,给我深深的印象!从那以后,周国平的名字一直在我脑里挥之不去。网上寻找他的作品有很多,发现和他这一篇颇为感性的文章还是有很大区别,周国平的文章充满对人生处世思辨的哲理,每度一篇都需很久去领悟,所以读起来颇有些吃力,也许是我能力有限吧,不过经得起咀嚼,细细品味反倒觉得回味悠长。
很久清的悸动中醒来,发现如同经历一场美妙的梦魇,于是心跳又恢复了正常的速率。感谢周国平的文章!
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