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收藏旗袍、考据民国时尚史,但他仍是一个亚文化年轻人

他收藏旗袍、考据民国时尚史,但他仍是一个亚文化年轻人,第1张

博主“@廉子雎”以民国时期的古董衣收藏和近代审美考据而被传统文化爱好者知晓。

三年间,廉子雎一共收藏了百余件服饰单品,这一件件跨越近百年的服饰在他的分享中展现着昔日的神采与故事。

无论通过微博上即兴式的资料记录,还是公众号《创刊号FA》上的服装史考据文章,人们了解到不少民国时期的着装、妆容流行趋势,也记住了当时女星们珍贵的影像瞬间。

从廉子雎的公众号《创刊号FA》上,人们可以了解到民国时期的着装与妆容审美

但廉子雎本人却始终保持坚决不露面的神秘感,有人说他可能是位收藏界的老先生,也有人从他自己创作的复古装饰画风格微博头像先入为主地判断是位时髦女性。

事实上,廉子雎是一位1994年出生的男青年,大学期间攻读服装专业。他并不爱展示自己,唯有在聊到收藏与服装史时,才特别健谈。

廉子雎称自己的爱好是非常自发的,现在做的事情也不能叫“传统文化复兴”,毕竟这个题目太大。他更习惯称自己为“民国 时尚 搬运工”,靠收藏把老衣服搬运到自己家里,再靠写作把民国资料里的记录搬运到社交媒体上。

廉子雎绘制的插画,用于微博头像

尽管他在喜爱民国 时尚 的过程中发展出了深刻的部分,但一切回归到起点,这只是一位亚文化年轻人对抗孤独感的小众爱好。当越来越多的人产生对传统审美的兴趣,他也为能和更多人分享自己的乐趣而感到开心。

以下,是廉子雎的自述——

2017年我念大四,决定做“民国服饰风尚研究”方向的本科毕业论文。我极爱近代 时尚 ,上高中起,会经常从老家山东坐高铁到北京,去中国**资料馆看珍贵的民国时期**放映。播放一开始,我就目不转睛地盯着看银幕上那些角色的穿着,比如演员起床的时候穿什么,在家里穿什么、出门换什么鞋,包括室内陈设和场景构造,看着看着我就忘记了平凡的日常与繁重课业。有一次观看了1934年的**《归来》——一部从未公开资源的阮玲玉存世之作,片中阮玲玉的好多套旗袍造型廉子雎都是第一次见,真让人心满意足啊。

为了毕业论文的研究,我在大四时入手了第一件古董衣,此后收藏旧衣服的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

印象最深的一件,是2019年一位古董商联系我说上海一位老人因肾病需要透析,无奈医药费昂贵,只能拿出家中保留了一个世纪的母亲衣物变卖。那是一件非常华美的1920年代倒大袖上衣,巨大叶形纹样铺满了冰裂底纹,质感像是散满了金箔,这是极富张力的设计,可以想象穿着者曾是一位非常大胆的时髦女性。老人也一定是深爱着母亲,才会完好地保留着她的衣物。

服装的做工和美学价值是真实的,其背后的故事似乎也没有真的那么不可考。从这件衣服近乎完美的品相里,能感受到老人保留母亲衣物时的深情,我也乐于帮助老人度过难关。

廉子雎收藏的1920年代中期织锦缎长马夹,据说出自李鸿章旧宅,经历百年,其细节仍旧华美

比起以量取胜,我会比较讲究衣服的美学价值。我的收藏主要集中在民国时期,从旗袍、大衣、到男士西服,包括领带、鞋履、包袋等小件服饰在内,三年间大大小小共收集百余件单品。从1920年代中期,纹样受西方Art Deco风格影响的几何图案袄裙;到1920年代末30年代初,旗袍与西式连衣裙结合改良的时装裙;也有“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周瘦鹃先生苏州宅邸中流出的织锦缎圆摆倒大袖上衣。

通过品相好的古董衣,可以看到旧时人们的 时尚 品位和生活状态。但想找到理想的的古董,就没那么容易了。

先是渠道。西方和日本有“卖家即专家”的体系化Vintage复古衣收藏市场,他们可以根据复古衣的品相、年代给出一个相对标准化的价格。我们的复古服饰收藏主要依托于古董市场,但又不如其他品类受重视。因为缺乏专业的货源渠道和从业者,目前在中国收民国复古衣比较靠缘分和运气。

年轻人的不珍视,为收藏和保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很多后人很排斥家里老人留下的古董衣,甚至有人叫“死人衣服”,前几年经常发生好货贱卖的情况。跨越了近100年的时间,这些纺织品如今大多已经变得很脆弱。还有古董衣因使用了非专业的照明灯,在一个月的展览后,衣服正面就因为受光产生了明显褪色。买到的人不懂保存,也让人心疼。

陌生,是造成人们对民国审美无感的一大原因。我在大学念服装专业时,教科书中国近代服装史只有2页纸的内容,很多人还会用“拿来主义”来概括当时的服装设计。事实上,相比同时期日本和韩国发展出了东、西两套并行的服装体系,民国服饰中的中西合璧正好显示了我们的“现代美学”,这种独特的审美现象对于阐释中国近代的思潮、 历史 都是有帮助的。

建立自己的古董衣收藏体系是我很私人性的爱好,但我希望通过对于旧衣服的展示和相关内容的输出,和更多人“共享”中式摩登美学。

从民国时期**中反映出的审美趋势让廉子雎为之深深着迷,图为影星周旋拍摄于1940年代的照片

约2015年起,我开始在微博上记录关于民国 时尚 的观察,分享自己喜欢的 时尚 史资料、古董衣收藏等简短内容。那时的记录是一种即兴式、碎片式的,比较快乐,更像是在建立一个私人的兴趣资料库。

2020年1月我创立了微信公号《创刊号FA》,用长篇幅文章对多年来的兴趣点进行整合、延伸。比如我曾讨论过1934年五大眉式、1930年代前期长耳坠造型,以及垫肩、美甲、唇妆这类着眼局部的选题。每一次都是小切口,尽量避免泛泛而谈。

但长文章的写作可以说甚至有点痛苦,尤其是 历史 文献的查找,特别费功夫。

为了写一段五千字的公众号文章,往往需要很多天的努力。比如有一次想要写关于“垫肩”的内容,从保存下来的古董衣和老资料来看,战争时期会比较流行有力量的女性审美,所以很多民国女性喜欢夸张的肩部廓形。但因为旧时描述用词和现在不同,“垫肩”这个词在过去的文字资料中很少直接出现,我有次通读资料几个小时才找到一段关于“平而阔”的倒三角肩部廓形描述文字。

此外,大众能够获取的有效资料并不多,因为我的合伙人是北京服装学院的研究生,我可以用他提供的珍贵高校图书、档案资源,但一般人却很难得到。而且,无论是民国期刊还是书籍,多为实体书或扫描件,大多不是可以检索的光标文字,所以经常要读完一整本书才知道里面到底有没有自己想要的信息。有时还因为古籍的破损,阅读起来非常吃力。

民国时期,女性流行“平而阔”的垫肩造型

因此,我深感将自己的整理和发掘到的珍贵资料,以大家能够接纳的方式传达出来是多么的重要。

好在经过多年来的收集和整理,我在硬盘中大大小小的文件夹里建立了庞大的资料库。从高质量老照片、月份牌资料、古董服饰藏品,到中西方资料对照,每次在确定选题后,我都会从茫茫的资料中选出需要的部分。如今我的手机里也保存有7万多张的与素材,坐车的空隙,我就会随时翻看它们,以此得到新的灵感。

古董衣曾经的主人是真实存在的人,他们的故事构成了民国时期的 历史 。当时的人是如何穿着的、当时的人是如何生活的,这些现代年轻人不太知道的事,是我想要通过收藏和考据表达的东西。

考据与分享是好的,但我渐渐发现有些事情有点不对劲了。

“传统审美”开始变成一种很严肃的话题,一些有能力考据或是在复原上走得更远的人很容易产生优越感,继而排斥那些只是穿穿传统服饰、赶赶“中国风”潮流的大众爱好者“不够专业”。换句话说,单纯因为美而被吸引的权力,被剥夺了。

前几天,我在微博上分享了一张1940年的女性广告画。图中的两位年轻女性穿着连体泳装,在海中露出笑容。我评价这张为“ 健康 美”,但随即遭到质疑,因为1940年侵华战争已经全面爆发,有人会觉得在这个时候说 健康 美会有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吧。

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读者对我的要求更高了,下次我在分享的时候就会尽量结合时代背景,再做更丰富一点的解释。但我同样在反思,对蓬勃健美的憧憬曾更加强烈地存在于饿殍遍地的战乱时代。对于美的单纯赞扬,难道真的只能是精英趣味吗。

廉子雎在微博上分享了1940年代杭穉英绘制的月份牌广告画,两位身穿泳衣的年轻女性在海浪中露出笑容,身后是1932年5月8日对外开放的亚洲第一座水族馆——青岛鲁迅公园的水族馆,正是这幅画在评论区引起了争议

有人认为,能够保留至今的古董衣与被史料记载的 时尚 风格往往是贵族式的,毕竟华丽精美的 历史 服饰和期刊封面上的时髦丽人都是高知、高经济水平的人群,而普罗大众的真实状态往往难以考证。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我收藏的大部分古董衣都是来自民间,有些服饰的材质并不一定昂贵,但依然可以看出原主人对 时尚 的向往与追求。比如,前面说过战争期间人们会追求有力量的垫肩造型,即使那些没钱购买 时尚 成衣的女性,也会自己动手自制垫肩缝入肩膀位置;一些老衣服还反映出把长旗袍改短的潮流,为了方便战争期间的行走和劳动,很多女性会把长下摆剪短或折进去,这种出于实用主义的改良形成了当时的流行款式。

所以尽管 时尚 并非是所有人都在消费的普世必需品,但是一个时代的整体流行趋势仍然可以很好地反映当时的 社会 特色与生活方式。

我们总是以为传统审美很脆弱,但我不会担心它会消失,因为中国人的本土情结是十分浓重的,这在 历史 中也得到了印证。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民国风尚是“ 时尚 混乱期”,几千年的服装等级制度在这期间瓦解,人们走向现代化审美的时候也在拥抱西方美学。而回顾民国 时尚 的发展,它在碰撞交融后形成了独立于西方服饰体系之外的时装脉络,在一次又一次通过的自我改造中,适应新的时代潮流,革新着人们的穿衣生活。

从2017年开始,我们的大环境就在宣传民族文化和传统风尚,比如《国家宝藏》等节目中总会强调“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复兴”这样的议题。博物馆的织绣文物修复展、杭州丝绸博物馆新馆的开放,也以完好、现代的方式呈现了服饰的变迁史。这些优秀的展示为大众带来了很好的了解契机,继而引发了当下的复古风、传统服饰热潮。

不过确实,盲目的跟风也造成了一些良莠不齐的展现,尤其一些单纯觉得有利可图的商家,在没有太多了解的情况下就生产出一系列歪曲服装史的产品,这些错误示范的确会影响到缺乏判断力的尝试者。

比如提到是民国 时尚 ,很多人会联想到前凸后翘、雕龙画风的“古风”旗袍。民国时期的旗袍,其实是对传统封建制度的一种反叛,加之对于西方审美和图样的兼收,形成了非常不同于古代服饰的设计,过于强调“传统感”的设计是有违旗袍本意的。

1940年代初期汉代车马人物刺绣双襟旗袍,民国时的汉墓考古成果被体现在时装上,让战争时期的“古风”服饰多了点现代的卡通感,廉子雎收藏

但我不觉得了解传统审美,就一定代表要在现代的服装设计中照搬。曾经的时装是在畅想未来的,反倒现在的 时尚 却常常陷入模仿过去的泥淖。我们有时会被古人的智慧与创新打动,就是这种单纯的欣赏,不也挺好的吗。

所以比起将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保护”在某个圈子里,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和讨论。能引发一些深刻的部分当然再好不过,但比起冠冕堂皇的理由,能引起大家对 时尚 历史 的兴趣就很好。

如今,一批又批的年轻人活跃在网络社交平台,去分享她/他们对复古文化、时代审美的理解与实践。我更希望有更多人喜欢复古潮流。即使起初只是享受它的庇护也不错,兴许你也有“反哺”它的一天。

即使现在“中国风”、“复古风”已经成为了新的热点,但从我一路走来的经历来说。“复古审美”这个当年的亚文化,是让我感到不孤独的小众爱好。

从小我就是个在常人看来有些孤僻的人。我会为恐怖漫画家伊藤润二笔下那种光怪陆离的世界和剧情张力所吸引,别的小孩写日记时,我喜欢用图像的形式去记录与表达。

中学时我就开始画画,所有上课走神的时候,都是在画画。教科书的空白处、甚至考卷上,都有我随手涂鸦的插画。我也会花一整天独自研究 历史 审美风格,大概就是因为这样吧,我显得与身边的同龄人格格不入,也因此遭遇过排挤和校园霸凌。

从小喜欢恐怖漫画家伊藤润二,廉子雎绘制的插画“愁容”也有其笔下《富江》的阴郁感

出于对 历史 和图像的好奇心,在对于“服装史”还没有明确概念的时候,我就对 历史 服饰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会把古装剧和 历史 纪录片中的造型画下来,正是这种单纯的喜爱促使了我进入服装专业进行学习。

在大一的服装史课程中我才接触到真正的近代服装史,并被20世纪以来的西方 时尚 文化深深吸引。从咆哮20年代、浮华30年代,绮丽的40年代,还有黄金时代群星璀璨的好莱坞,我痴迷于工业革命到二战后的大时代的 时尚 资料并开始思考,我们中国人在同一时代是否也有和西方媲美的审美风尚。所有的资料收集也是从此开始的。

但在正式到艺术学院求学之前,没有人能给我相关方面的引领,我的家庭并没有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一路自己摸索的状态感觉很野生。

不过好在大多数时候,父母虽然不懂我在做的事情,却仍然愿意为我创造条件。

为了保存我的藏品,我通常将每一件都平铺存放在专属的盒子里,以使其有支撑,无重力拉扯、无折叠褶皱,还得尽量保持室内的恒温恒湿。随着收藏越来越多,这些衣服越来越大地占据了我日常的生活空间,我很难在维持对衣服的保护和自己的生活质量间取得平衡,父母于是在老家的住处清空一间屋子专门用来摆放我的古董衣。

有一次,我翻到母亲年轻时偷偷在本子上画的画,原来她一直有未能实现的艺术梦想,但造物弄人,她只能深深埋藏在心底。对此,母亲从来没有说过,但我现在的自我追求可能就是她年轻时候向往的生活。这让我感到拉近了与她之间的距离。

廉子雎自称这是自己唯一一张照片

因为民国 时尚 这一爱好,我还非常幸运地交到了很棒的朋友,其中两位成了我的合伙人。

其中一位是认识20多年的小学同学,她是即将读博士的同声传译者,很有思辨能力和研究兴趣,在她的催促和劝说下我才有动力持续产出长文章。另一位是我的大学同学,对男装制版、剪裁很有研究,我们可以一起对已有的男装藏品进行整理、断代,并结合我们梳理的 历史 资料进行公众号文章创作。

除了做收藏与撰稿,布置中的工作室也将于不久后开放。工作室可以用来放置收藏的衣服,未来也期望它有一些展示、阅览的功能。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顺应家庭和 社会 关系的期待,我自本科毕业起一直从事和民国服饰无关的工作,现在也是靠其他工作的收入在支持工作室运营的。

在有关传统文化的爱好中,廉子雎找到了伙伴,图为1940年代末穿鱼嘴高跟鞋的中国摩登女郎

我没有运营粉丝群,也没有加入同好会,这也和我的“非交互式”人格有关,我比较喜欢 “隐身”状态。前几天,有一个女孩发微博私信追问我到底是男是女,这让人感觉无所适从。我更希望能够就爱好进行输出和交流,而不是将注意力投射到我这一个体上。

这也是我为什么更喜欢开放式的社交媒体平台,大家都能从反馈和交流中收获成长。对于复古 时尚 的发扬,我也是有私心的。当越来越多的人因对民国审美的兴趣而加入进来,我可以“躲”在其中,在它的陪伴下对抗孤独。

  1 多少女子,都梦想着有一袭华美的旗袍,得体地穿在身上,风姿绰约,尽显妖娆。就像有一段随心的爱情一样,舒适地存在着,亦是一种安然。

2 女人味还是一种风情,一种从里到外的韵律。穿着或绸或锦或丝的旗袍,裸露美丽小腿,发髻高挽,丰姿绰约,风情万种,那份东方神韵,宛若古典的花,开放在时光深处,不随光阴的打磨而凋谢,就那么妖娆着,那么玲珑着,令所有男人震撼。

  3 模特身着一身红色的旗袍,看上去像是静静地倔强的从墙角开出的野蔷薇,就像一只翩翩欲舞的红色蝴蝶,充满了那种旧时代与新时代气质的完美融合。

  4 你是花丛中的蝴蝶,是百合花中的蓓蕾。无论什么衣服穿到你的身上,总是那么端庄、好看。你身着一件紫红色旗袍,远远看去,真像一只小蝴蝶飞过一样,既美丽称身,又色彩柔和。

  5 你像一片轻柔的云在我眼前飘来飘去,你清丽秀雅的脸上荡漾着春天般美丽的笑容。在你那双又大又亮的眼睛里,桔红色的西服自然敞开,展现出红白相间的绒衣,湖蓝色的紧身长裤,衬托出修长的腿,既潇洒又富有美感。你的装扮是成功的!

  6 一个身穿白色绣着淡粉色的荷花抹胸,腰系百花曳地裙,手挽薄雾烟绿色拖地烟纱,风鬟雾鬓,发中别着珠花簪。眼神有神,眼眉之间点着一抹金调点,撩人心弦,果真是一位绝色佳人!

  7 上面穿旗袍,下面穿百褶裙,这是满汉女装款式交融的结果。而高领圈和镶荷叶边的袖子都是当时的时尚。

  8 说起旗袍,印像最深的是**《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各式各样的旗袍在她完美身段下被演泽的淋漓尽致。每一款旗袍穿在她的身上,举手投足间都显得那么恰到好处。只见她莲步轻移,或朱唇翠袖,或眼波琉璃,或轻盈浅笑,或凝神沉思。与其说是与爱情的邂逅,不如说是一场旗袍的盛宴。

  9 她挽着简单的小发髻,穿着一件淡雅的'白色旗袍,上面是雏菊的淡淡花纹,领口、袖口与裙摆处锁着精致的白边,整个人就像是一朵恬淡美丽的雏菊。

  10 穿旗袍的女人是一部移动的书,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演绎着炎黄子孙传唱千年的梦幻;穿旗袍的女人让女人变得高雅,让男人变得脱俗;穿旗袍的女人让世界珍爱和平,让心灵沐浴清凉。

  11 清晨,白朦朦的雨雾中,一个身材凹凸妙曼,皮肤白嫩细致的穿着旗袍的江南女子,举着色彩淡雅的花伞悠然自得的走在绿树丛荫的街道上。她沉着淡定的微笑,不紧不慢的小碎步,给人一种温馨倍致的美感。

  12 如今,我依然穿着做工精良的苏绣质的旗袍,有着临花照水的清闲雅致,依窗而坐,飞针走线,抚红弄翠,那份恬淡优雅,闲淡自适,唇惹茶香间不自觉地成了一个风情女子,于是,那个久远的年代,只能在记忆中睨视,并对自己说:曾经有个东西自掌中滑落,它的影子在延伸……

  13 小城的女子是不穿旗袍的,旗袍那种与生俱来的软和腻,注定了她只与江南女子投缘。纤弱、柔软的江南女子,细腰盈盈一握,修长的腿亭亭玉立,穿上淡粉、湖蓝或者是月白的旗袍摇曳在青砖小巷里,如果再撑上一把烟青色的纸伞,分明是戴望舒笔下如丁香般的女子。那份简静与清美,是锦上添花的绝色嫣然,空灵得似水中的荷,平仄多姿,楚楚动人。

  14 旗袍是稳妥的女子穿的,舒缓闲适,安然静谧,穿上显得又高贵又端庄,分外地吸引人。坐、立、行、走中规中矩,不似张扬,自有一份摄人心魄的气场。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端然与雅致,一颦一笑间,自有一份似水的娇羞。

文/陈玉琪

“砰砰砰!”在游轮的登船桥上,等待登船的Antoine听到队伍后方传来一阵枪响,人群中出现了小小的骚乱。

甲板上,叫着“号外号外”的报童四处奔走,颐指气使的探长,正大步流星往船上走去。舞厅里放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舞曲,身着旗袍的歌女歌声悠扬婉转。

这不是电视剧,而是发生在武汉知音号游轮上的一场实景剧本杀。在游轮的吧台边和酒保交换线索,在酒店边做SPA边复盘推理……随着剧本杀成为新风口,剧本杀正在成为新的 旅游 目的地,在景区、民宿等场景玩剧本杀成为现实。

不到半年时间,热搜上的剧本杀行业经历了从“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到“门店倒闭数量翻倍”的“冰火两重天”,而疫情发生后 旅游 业亟待回血。陷入困局的 旅游 业与面临洗牌的剧本杀跨界融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打个“飞的”去推凶

今年清明小长假,Antoine打了个“飞的”去武汉。这不是他第一次来武汉,但这次他是冲着知音号的游轮剧本杀来的。为了有更好的沉浸体验,他还专门换上了长袍马褂。

故事设定在上世纪30年代的民国时期,是一个关于“保卫武汉”的阵营对抗故事。船上有20位NPC,有商会会长、报童,还有宪兵队、地下党等角色。Antoine选择了正义的一方,他的任务是通过与NPC聊天、交换信息,阻止“敌方”转移“情报”。

作为剧本杀“中级玩家”,Antoine觉得这个剧本难度适中,真实的游轮场景、各式各样NPC的表演,都让 游戏 的沉浸度比普通桌面剧本杀强了不少。“毕竟是一个大游轮,能把很宏大的一个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

但200名玩家的大型剧本杀,确实也出现沉浸感不足的情况。Antoine回忆,当多个玩家在做同一个任务的时候,大家都需要和同一个NPC对话。“大家都往他的房间挤,一个房间又容不下那么多人,这个时候要么等,要么去接其他任务,会有一点不爽。”

在社交平台上,像Antoine一样冲着剧本杀 旅游 项目专程前往某一城市的玩家不在少数。除了知音号,5月,飞猪也发布了一条邮轮剧本杀内测玩家征集的微博,转发超过5000次,收到超过150份简历;四川街子古镇把景区变成了剧本杀的“武侠江湖”,还有“两天一夜”式的沉浸式剧本杀在全国遍地开花。

酒店也正在成为剧本杀的新场景。5月,开元酒店与NINES推理馆宣布合作开发“酒店+剧本杀”沉浸式实景 游戏 产品。据NINES推理馆创始人之一、橙愿文化研发中心总经理马琛婷介绍,酒店剧本杀场景由轻到重可以分为桌面剧本杀、实景剧本杀、“两天一夜”式剧本杀。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出游的人群中,“90后”占比超过50%,成为绝对的主力,与2019年同期相比,“95后”人群出游增速达到185倍,“00后”增速达到25倍,年轻群体成为出游增速最快、活力最高的人群。

年轻人正在成为 旅游 市场主力军,“ 旅游 +剧本杀”的组合正中年轻人下怀。据飞猪市场部整合营销专家灵犀观察,年轻群体的 旅游 方式正在发生转变,看风景不再是主要目的,体验感、新奇感越来越重要。“很多人去长沙就是为了一杯茶颜悦色的奶茶,为了一顿火锅而去重庆。”

互相“输血”的 旅游 业与剧本杀

除了投年轻人所好,陷入困局的 旅游 业与面临洗牌的剧本杀,二者也互相需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 旅游 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介绍,全国近万家星级酒店,年平均利润在60万元左右,2019年全国星级饭店的利润总额合计5559亿元,同比下降2895%。此外,还有数不胜数的民宿、连锁酒店,竞争压力带来的困局,让酒店不得不寻求保持竞争力的其他出路。

相关数据显示,锦江、华住、首旅如家三大酒店集团,在2019年第三季度每间可售客房收入(RevPAR)均呈现下滑趋势,客房收入增长疲软,而非客房收入还处于 探索 阶段。

因此,不少酒店开始在空间再造上下功夫,拓展非客房收入,例如增加书店、酒吧、咖啡厅等场所,或是打造电竞、**、音乐等主题酒店。吴丽云认为,植入剧本杀元素,也是增加酒店竞争力与吸引力的一种方式。

马琛婷介绍,同样是体量在3~4小时的实景剧本杀,打造推理馆门店的时候,所有的场景都需要1:1还原搭建,但在酒店,可以节省不少场地成本,还能与酒店现有的SPA服务、射击馆、游泳馆等设施结合,在后期运营阶段可以对酒店员工进行培训,将其转化为剧本杀的NPC。

景区同样面临着增长疲软的境况。近年来,不少景区沦为“一次性”景区,被游客吐槽“不去遗憾终生,去了终生遗憾”。暨南大学 旅游 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董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的景区重游率最高的是283%,而日本东京的迪士尼乐园重游率高达836%。

据灵犀观察,四川街子古镇在打造“古镇+剧本杀”之前,游客大多是当天往返的旅行团,中老年人居多。景点剧本杀开放以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年轻人来此地游玩的吸引力。

“很多景点是不被广泛知道的,剧本杀对于景点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形式,不同的体验也能增加它的重复游览。”飞猪市场部负责人寇仲表示。

剧本杀行业同样需要文旅业“输血”,“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与“门店倒闭数量翻倍”同时发生。看似成为风口的背后,是剧本杀水涨船高的门店租金与愈加激烈的价格竞争,还有高昂的场景布置成本和优质剧本版权费用。

回本遥遥无期,不少从业者黯然离场。闲鱼指数显示,今年4月,闲鱼上以“倒闭”为理由转卖剧本、道具、门店桌椅等的数量较3月增加了110%。

吴丽云认为,剧本杀和 旅游 业都属于高体验性的产业,二者调性上是一致的,而无论是星级酒店,还是 旅游 景点,本身的知名度能给剧本杀带来流量。

2020年11月18日,文旅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园区街区等运用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沉浸式 旅游 演艺、沉浸式 娱乐 体验产品。

根据《幻境·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2019年全球沉浸产业总值达519亿美元,中国的沉浸产业总产值也跃升到482亿元,沉浸体验项目数量达到1100项,包括展览展陈、实景 娱乐 、商业地产、文化 旅游 等形式。

然而,沉浸式 旅游 也因过度依赖技术特效、缺乏内容要素为人诟病。灵犀认为,相比其他形式的沉浸式项目,剧本杀能够更好地融入 旅游 目的地的文化元素,甚至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下一个风口?

处于起步阶段的剧本杀 旅游 ,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旅游 是传统行业,很多产品都是很固化的。”灵犀介绍,要让在传统 旅游 业浸*多年的从业者接受剧本杀这个新兴事物是不容易的。一开始,游轮方得知要对现场进行改动、布置,是有很多顾虑的。为了提高对方的接受度,灵犀的团队甚至带着船方一起玩了好几个剧本。

作为内容行业,好剧本始终是剧本杀的核心,而剧本杀又是一个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的推理 游戏 ,当剧本杀场景从桌面扩大到一个景区、一家酒店,必然对剧本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据介绍,剧本从开始创作到落地,中间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不仅要铺设道具,还要反复测试、修改,前前后后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成熟,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得到市场验证。

和普通的桌面剧本杀相比, 旅游 剧本杀投入成本更高,容错率也更低。吴丽云指出,剧本调性是不是和景区相符,是不是有可持续、高品质的内容,都会成为“文旅+剧本杀”面临的一大挑战。

吴丽云提出,打造完整产业链,形成自己的剧本杀品牌,是解决剧本的内容输出问题的方法之一。例如,酒店管理品牌百达屋宣布孵化自有剧本杀品牌“甜水镇”。

马琛婷也表示,推理馆和酒店都只是终端场景,成为剧本杀头部品牌必然要有产出内容的能力、交付落地能力与市场运营能力。

除了内容产出,如何在不打扰普通游客的前提下,保证剧本杀玩家的 游戏 体验,是“文旅+剧本杀”从业者的另一个考验, 游戏 场地的管理、安全设施配套,都需要考虑得更为细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2464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