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案例分析,第1张

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服务”。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的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案例

 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年近三十岁。丈夫长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他经常抽烟喝酒,并且有赌博的爱好。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丽芬包揽了家中种地、养猪、养牛所有的农活,但女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家中最后的收入并不多。另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柱。

 丽芬的公公在她丈夫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婆婆独自一人把儿子拉扯大,而且只有这一个儿子。丽芬和她的丈夫也只有一个女儿,平时都是由丽芬照顾着,所以母女的关系特别好,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婆婆和丈夫都希望丽芬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因为生活负担重,并且与丈夫感情淡薄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

 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人的工作,但没起什么作用。村里人背地里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人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

 丽芬感觉活得很累,动过离婚的念头。可是,父母都住在弟弟家里,自己如果离婚带着女儿能去哪里呢、她想过自杀,但一想到女儿没了妈妈之后的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感到无助,自叹命不好,不得不认命。

 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丽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

 二、案主的问题

 首先,丽芬虽是一名已婚妇女,但婚后却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受经济条件所困,丈夫外出打工,她不得不与丈夫分居两地。而丈夫又存在许多陋习,虽说外出打工是为了弥补家中经济困难问题,可是抽烟喝酒赌博的所有花销,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减少负担,反而为丽芬增加了负担。

 其次,丽芬在家中承担着家庭里的所有重担,但只因为没有为家中添一个男丁,所以婆婆和丈夫都对丽芬冷眼看待,丈夫甚至对丽芬使用暴力,使丽芬心理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无力感。

 再次,丽芬所处的环境是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像丽芬这样挨打,甚至是无法生男孩的妇女,都会做出负面的评价;虽然丽芬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找到村子里的妇联与派出所,但均没有起作用,反而在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负面的经验,加深了自己无论在家庭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无力感和自卑感。

 最后,对于丽芬来说,所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离婚,然后独自生活,因为从丽芬的身上能看到许多资源优势,比如说丽芬能够吃苦耐劳,她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能够将家里的一切打理的仅仅有条,相对有一定的能力,并且丽芬懂法,相对于那些其他面对丈夫打骂默不出声的妇女来说,丽芬懂得如果维权。但离婚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境况对于丽芬来说,困难重重,并且对女儿的成长不利,所以仍然需要慎重考虑,这些所有的原因使得丽芬无法抉择,情绪非常不稳定。宏观环境的这些障碍使她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三、案主所要解决的问题与问题的成因

 1夫妻关系紧张。根据结构式家庭理论,整个家庭借由各个次系统来分化和执行家庭的功能,各个次系统中,最核心的系统是夫妻次系统。就丽芬的家庭而言,导致整个家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的核心是夫妻关系不合,丽芬的丈夫,置家庭于不顾,在外打工的钱并没有用于家庭中,而是用来满足其个人所需,没有尽到做丈夫的义务,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丽芬的肩膀上,丽芬对此很不满,所以夫妻二人必定会相互指责,造成关系僵硬。

 2婆媳关系紧张。丽芬的丈夫是被她的婆婆从小一人拉扯大的,是独生子,母子两人感情很好,婆婆非常溺爱自己的儿子,从结构式家庭理论来分析,属于纠缠型(如下图),两人界限不清、非常松散。再加之丽芬一直没有生一个男孩,没有满足为家庭续香火的愿望,婆婆对丽芬的怨言越来越多,导致两人关系紧张。

 3家庭内部沟通不畅。根据萨提亚对不良沟通的分类来看,丽芬一家属于不良沟通中的相互指责型。面对家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就夫妻关系来说,丽芬的丈夫与丽芬之间,不但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总是对丽芬冷言冷语,指责丽芬,有时还会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就婆媳关系来说,婆婆把“能生出来儿子”看成是评价儿媳是否合格的标准,忽略了丽芬长时间来对家庭的付出,完全不顾丽芬的感受,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就丽芬个人而言,她在事情发生后,没有主动与丈夫和婆婆进行沟通,导致事情越来越严重。

 4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根据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来说,我们在分析和处理家庭冲突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家庭内部,把它当做是家庭内部、家庭事务来看待,而应该结合社会结构的来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丽芬本人有一定的维权理念,但在多次求助后,不但没有得到帮助,反而由于自己的求助,造成自己与外部环境的摩擦,使自己深深地感到无力与无助。

 四、服务方案

 (一)服务目标

 1帮助丽芬的家庭认清并解除阻挠这个家庭功能发挥的不良结构,代之以较健全的结构,即重建家庭结构。改变原有的僵化、过时、不合适的家庭结构,使整个家庭能够随着时间的改变,不断更新家庭中的责任制,而不是一味跟着习惯与规则,这个过程中是每个人都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提升个人能力。

 2通过治疗,使家庭呈现良性的沟通方式,即同时顾及自己、其他人和所处情景的沟通方式。在这种沟通方式之下,提升丽芬家解决问题的技巧,合理的解决冲突,正确面对夫妻、婆媳之间的关系,促进家庭成员和谐相处。

 3对丽芬本人,帮助其正确了解自己,鼓励加引导,协助其建立积极地自我概念,提升自我认同感,正确面对人生。

 (二)服务理念

 1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的发展任务就是要成功的满足人们成长的需要,负责将导致家庭生活中的不愉快,并给家庭自身发展带来困难。案例中的这个家庭,在这个阶段没有能够满足家庭成员对各自双方的需求和期望,导致矛盾持续上升,通过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可以更快的对这个家庭进行评估,以确认这个家庭是在哪个发展阶段以及这种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压力。

 2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中某个成员的痛苦或问题,绝不只是他个人自己的事情,而可能是他与其他成员互动的系统中的症状表现,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其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如同本案例,丽芬的痛苦是由于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外部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其实这种痛苦或者是问题,不止丽芬有,丽芬的丈夫和婆婆都有,包括丽芬的女儿。

 3从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来说,我们在分析和处理家庭冲突的时候,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家庭内部,把它当做是家庭内部、家庭事务来看待,而应该结合社会结构的来寻找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丽芬在请求妇联和派出所的帮忙后,产生的负面影响对丽芬的家庭矛盾也有很大的影响,农村人往往会认为这种事情是丢人的,进而是冲突增大。

 4符号互动论强调人们的价值系统,即认知对家庭事件和行为的影响,强调沟通方式在家庭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丽芬与丈夫和婆婆的沟通不足,影响了整个家庭的关系。

 5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认为家庭中的诸多互动模式联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家庭的结构。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朝夕相处慢慢形成的一些习惯和规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习惯变得僵化和过时,需要及时调整。丽芬的家庭长久以来都是一种家庭的结构模式,应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家庭成员需求。

 6萨提亚相信:人性是善的,人如果能够正常的发展,人性的善变会发挥出来;人是有发展潜力的,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和环境,人的潜能可以完全的发展;人有足够的内在能力和资源去解决问题,但成长的经验可能使人忘记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或者不能正确的使用它。因此,对于治疗师来说,欣赏案主、鼓励案主、发觉求助家庭的潜能和资源,对于帮助家庭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理论支持

 1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2家庭系统理论

 3社会冲突理论

 4符号互动论

 5结构式家庭治疗理论

 6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

 四)具体方案

 在了解案例后,社会工作者为丽芬的家庭初步制定了一个治疗计划:

 具体来说的介入策略:

 1接案时。

 接案时,首先需要和丽芬的家庭成员接触,也就是会面,这是一个小的会谈,社会工作者需要注意各家庭成员在进入会谈室后的座位的位置是怎样的,这样社工师就能够看出家庭中成员之间的大致关系。

 接着,社工师应该对所有家庭成员提一些问题,从他们回答问题的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明确这个家庭的冲突在哪里,家庭是怎样的一个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之间肯定会有一些细微的表现,如有人不愿意说话,会一直保持喜欢沉默,而在家庭中比较强势的这种角色则会替别人答话,或者抢别人的问题来回答。在这种情况下,社工师应该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或者要求沉默者说话,或者要求插话者沉默等等。

 2治疗时。

 治疗中社工师要注意个人的技巧,这里主要提出两种治疗的方法,一是会谈,包括个别会谈和座谈会,二是通过游戏来促进成员间的沟通。

 (1)会谈

 个别会谈中,社工师可以向正在会谈的成员提问,如:说出自己认为的家中最主要的冲突是什么,引起这种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再如:面对丽芬的丈夫喝酒、赌博,而且无法供应家庭经济这个情况,你个人是怎么看待的。针对这些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在座谈会中,可以把他们都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让他们用他们惯用的沟通方式来讨论解决的办法,以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成员间惯用的沟通模式是怎样造成了家庭关系中的某些症结。

 回到个别会谈时,再让他们扮演他们中他人的角色,如,婆婆不能理解丽芬,可以让婆婆站在丽芬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自己不想生二胎;丽芬不能理解婆婆,让丽芬站在婆婆的位置,想想自己想要孙子的这种心情。这种互换角色,可以让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了解对方的感受,帮助他们尝试新的沟通方式来促进家庭和谐,在整个过程中,不能让家庭成员有被忽略的感觉。

 (2)游戏

 在治疗的前期,可以玩一玩“非语言交流”,将婆婆和丽芬分为一组,丽芬的丈夫与女儿一组,共2组,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但是整个介绍期间不得有任何语言形式的交流。可以使用动作,表情,手时,画图,目光等等一系列的方式。交谈2分钟,然后让双方口头较少一些采用肢体语言了解到的对方的情况,与实际情况相对照,看看是否属实。

 这个游戏目的是帮助大家在游戏中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告诉我们合适的非语言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对方的意思,而拙劣的表达方式有时候反而会阻碍我们沟通;非语言形式的交流不同于语言形式的,他会产生歧义,比如你只一下自己的肚子,说自己饿了,对方可能理解成你肚子疼;你说你困了,对方可能认为你不想理他了。所以这种交流中往往会闹出很多笑话,让家庭成员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这样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

 另外还有“大声告诉你”,每人有10粒糖,每送出一粒,向对方说出你欣赏他/她的一样特质。直至把糖送完。这个游戏让每个人说出对家庭成员的欣赏,让他们看到自己家人的长处,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对方,有利于角色互换。

 3结案时

 一方面,社工师对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主要是要回头看看整个的治疗过程是否对这个家庭有显著作用,原先丽芬家庭成员之间的冷言冷语的互动方式是否改变,婆婆和丈夫对待丽芬怀孕问题的态度是否转变另一方面,社工师要注意最后结案时的离别情绪,注重家庭成员对家庭状态的敏感,在逐渐脱离社工师的状态下,观察他们在治疗过程中形成的互动模式是否能够继续,是否有效,丽芬当初在经过长期的观望后才找到社工的,所以应该注重结案后对整个家庭的追踪,应对这些问题,社工师应该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对想到和想不到的问题都要做好准备,及时调整方案,以防止他们回到从前的状态,并告诉家庭成员,在需要社工师的时候,他会再次帮助他们的。

 拓展:

 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暑假社会工作实践报告

 一、发现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得人们的重视,农民的思想觉悟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一样的供子女念书,让子女受高等教育。但除学校的应试教育,家庭教育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弊端。

 (一)几种极端查方法:谈访法

 一、发现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得人们的重视,农民的思想觉悟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一样的供子女念书,让子女受高等教育。但除学校的应试教育,家庭教育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弊端。

 (一)几种极端的教育方法

 1盲目型

 有些家长盲目的认为要出类拔粹必须多读书,多做题,正所谓的题海战术,还要参加补习班…时间排的满满的,根本就没考虑孩子的劳逸结合,配合孩子的自身条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规划。家长只知道努力赚钱满足孩子学习的一切,一味的根据自己的意愿要求孩子,让孩子来完成自己没完成或完成不了的梦想,最终使得孩子失去自主的能力,只能顺从家长的盲目。

 2随波逐流型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员,可偏偏有些家长就盼着子女在这三百六十行中,行行能有所建树,把他们培养成无所不能的现代化人才。但是如今的社会,普通人是多数,像那样所谓超人毕竟有限,要让普通人的子女成为超人谈容易。根据调查,一八岁的小姑娘就是在妈妈的意愿下报了好多班,除了学校上课外,周三下午要补习奥数,周五下午补习英语,周六上午上舞蹈课,下午上外教学习口语,周日上午上钢琴课,学习阮,下午游泳课。年仅八岁就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快乐,每天就这样度过。小女孩并不快乐,也不喜欢一些乐器,但因为妈妈让学,不得不学,而妈妈给出的原因是别人都学,我们不能落后于别人,要想比别人强就要比别人会的多。

 3放任自流型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确是万万不能的,一些父母为了子女能有更美好的明天努力赚钱,忙于工作和事业而对子女采取不闻不问政策,完全给子女自由,但却忽略了自己的爱对他们是多么的重要。也许有些子女毅力够强,学会了独立,变成了生活的强者。但对于一些制自力,意志力弱的孩子来说,父爱母爱的缺失可能造成他们心灵上的阴影,有被抛弃的感觉,在外界的诱惑下,误入歧途,有些可能走上不归路,成为问题少年。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成绩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而跟后天家长的教育无关,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也就不关心子女的家教问题了。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样的家长只能说他们不负责任。

 (二)几种消极的学习太度

 1唯命是从型

 有些同学从小受到父母的严格家教,稍有不顺就会受到批评,久而久之,他们自身的反抗情绪也就被消磨怠尽了,父母之言尤如圣旨,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允许的坚决不做,完全成为依赖父母的乖宝宝。但这不是长久之计,父母总有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凡事都得靠自己。

 2放任自流型

 记得我一同学,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矛,成为老师和同学的宠儿,一直这样下去多好,可毕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上县里读高中的时候遇到了不少劲敌,而且个个比她优秀,待遇仿佛从天堂颠倒在地狱,如此遭遇,自尊心强烈的她怎能受的了,总认为别人瞧不起她、笑话她,自卑的厉害因为受不了而中途退学了。

 3破罐子破率型

 有些资质差的同学经过后天的努力而没达到预定的结果,还是成绩平平,不见起色,便主动放弃自己,不再坚持,抱着我不行的念头一错到底。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样只能是一天比一天差,慢慢开始厌学,开始逃学,最终导致退学。有的沉迷于网络,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事实也证实了这点,青少年犯罪比例很高,中途退学更是数不胜数。

 二、分析问题

 (一)对父母的分析

 1对于父母盲目、压迫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孩子从小生活在高压政策下,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试想一下,从孩子稍懂事就开始给其施压,每天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下,谁受的了,只能听从安排,没胆量也没时间去做自己的美梦,更别说锻炼自己的生存之道了,慢慢地也许连自我都迷失了,只能依靠父母了。

 2对于完全给予孩子“独立”的父母来说,认为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应该养成自我意识,凡事靠自己,而相应采取不闻不问方针,这似乎也挺极端。孩子最需要的莫过于父母的爱了,父母的不理睬会让孩子误以为从小就没人疼爱,在心理留下阴影,缺失了这份最伟大的爱,会让他们倍感孤独,养成自闭的消极情绪,这并非长久之计。

 (二)对青少年的分析

 1长久生活在父母保护伞下的孩子习惯了“俩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度圣贤书”的日子,凡事有父母担着,自己不用操心,舒服的过自己的日子,照父母的意思按部就班就好,更不需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理想,这些都太累。还有的父母太强势,自己反对也无效,只好默默无闻的屈服,走父母安排的路。

 2如今留守儿童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打小跟着外祖父母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一年甚至几年也见不着父母几面,和父母团聚仿佛成了这些孩子的梦,他们从心底渴望着父母的爱,可这偏偏又是他们所缺失的,让他们觉得自己总是生活在无助而又孤独的边缘,他们不愿意于人沟通,养成了孤僻、自闭的习惯,长久生活在没有安全感的阴影下,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是父母的欠缺。

 三、解决问题

 (一)解决父母的问题

 1了解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不可能完完全全的了解孩子,青少年判逆心理的强弱很大成成度和父母于孩子的思想分歧有很大关系,导致代沟也随着加大。这个时候,父母就不应一意孤行,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相应做出让步,和平解决问题,做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听孩子的心声,去以朋友的身份帮他们。

 2尊重孩子

 都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尊重也是如此,要想别人尊重自己,自己先得学会尊重别人,父母和孩子也是这样,虽为孩子,但也有自尊心,也有尊言。父母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要求做些她们不乐意做的,那判逆的心理,而父母也得不到理应的尊重。

 (二)解决孩子的问题

 1换位思考

 冲动是魔鬼,青少年气血方刚,最易激动,情绪不稳定,在判逆期和父母发生冲突在所难免,但一定要“忍”字当头,学会换位思考问题,别不拿父母的话当耳边风,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好!不防冷静下来的时候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一下父母这样做的初衷,他们的社会阅历毕竟很丰富,不要妄费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即使父母的方法有不合理之处,我们也要心平气和的坐下来与父母谈判,与父母讲道理,以达成一致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

;

郑某,男,80年5月生,XX社区青少年,计算机中专毕业。父母离异,与母亲一起居住。具计算机操作技能,曾经学习并通过若干门汉语言文学大专自学考试。 父母离异,母亲改嫁,但又因与小郑的继父不和,现与小郑两人单住。母亲在媒体工作,平时工作繁忙经常出差。亲生父亲长住太原。小郑从中专毕业后在外打工,先后做过红马夹,曾去深圳打工二年,2002年回上海做酒店业务,并有酗酒经历。爱好“算命之术”。从小学开始已看过许多此类书籍,并曾与一位算命先生交流,并从算命先生那里证实了他为自己算命时曾得出的结论:他的人生中有三难,其中第二难正是本次经营失败。

社工在与居委会联系后,得知郑某于1月8日晚企图开煤气自杀,母亲回来及时,经过抢救捡回了一条命。社工只了解到自杀前案主曾与母亲吵嘴,但具体情况不明。

经了解,去年10月,案主经母亲介绍认识了某经济开发区的一位区长,与其合伙开一家保洁公司,证照齐全,而郑某也理所当然成了该公司的法人代表。但终因资金无法到位,便将自己的积蓄投入到公司中,但因经营不善,资金耗尽,回家后母亲在旁唠叨,于是外出酗洒,并去附近药房买了一瓶安眠药,趁母亲不在家时,打开了煤气开关……幸亏母亲回家及时,未酿成悲剧,但是案主情绪低落。

2017青少年社会工作关爱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者运用认知治疗模式,帮助服务对象找到对自己认知的盲点,承认自己的现状,正视自身的问题,修正核心信念的自动思维。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2017青少年社会工作关爱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案例背景

 观护对象小周,男,17岁,上海某职业学校学生。周某伙同他人,对被害人进行敲诈勒索,后获得1700元,因违法犯罪情节较轻,未满18周岁,从检察院取保候审后,来到我镇青少年事务社工点,进行观护帮教。

 家庭情况:服务对象父母收入较低,每人每月2000多元,还要供服务对象读书,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夫妻感情较差,经常发生口角或肢体上的冲突,家庭矛盾激烈。

 家庭关系:服务对象与父亲的关系尚好,但是因为父母夫妻关系紧张,服务对象很少与家人沟通,而是选择网络和同伴支持。

 社交情况:由于服务对象为人讲义气,肯为大家办事,所以校园里有几个铁哥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很吃得开。

 社会支持系统:服务对象的老师较为关心其学业,几次推荐服务对象参加实习,给予服务对象就业上的指导和心理上的疏导。服务对象有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大家经常一起讨论毕业后的方向。青少年事务社工和虹口检察院未检科一直很关心服务对象的情况,并联合提供服务。

 二、问题评估

 1、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

 (1)服务对象是家中独子,父母和长辈们非常疼爱他,特别是爷爷奶奶对他有求必应。服务对象从小学习成绩中下,家人都认为读书太辛苦,没有必要,所以服务对象整天无心学业,最终被学校分流到了某职校。服务对象的父母和长辈在他的成长道路上一直缺少正确的引导以及约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父母和长辈一直无条件提供金钱物资,致使其没有生活压力。服务对象自认状态很好,但生活没有计划,而且性格冲动,有明显的从众心理,特别讲义气,经不起诱惑。他对很多事物的认知都比较片面,却没有自知。

 (2)服务对象父母关系紧张,家庭的基本三角关系是有缺陷的。父亲对他的生存姿态是讨好,特别是在经济上基本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儿子,致使服务对象获得金钱过于容易。而母亲的生存姿态是责备,大叫大嚷地表达出自己的挑剔苛责,来维护自己的形象。这样的家庭环境也致使服务对象要么运用同样的方式互动,要么就是打岔,甚至直接一走了之,而服务对象也把这种应对方式运用到他生活的其他方面。

 (3)服务对象时常出入酒吧和网吧等夜间营业场所,其中人员复杂,容易沾染不良习气,而让青少年事务社工更担心的是服务对象的精神面貌,脸色灰暗,没有年轻人的朝气。

 2、理论依据

 (1)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知和对事的见解等。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服务对象的非理性或错误认知直接导致异常情感或行为,而这些错误思想常是不知不觉地、习惯地进行,因而不易被认识到。

 (2)家庭是每个人的原出发点。长期家庭环境的不健康直接导致每位家庭成员都会出现功能不良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合理的生存状态也因此产生。从小服务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但父母及长辈仍旧溺爱,并且在金钱上给予满足,直接忽视了服务对象想要表达的内在含义。社会工作者要打破这个讨好型的模式,引导服务对象与家人的良性沟通,把自己当前的渴望和向往通过合理的聚到输送出来。

 三、目标设定

 1、服务目标:

 总目标: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自己,修正不良行为,顺利渡过观护期。

 分目标:

 (1)通过家庭治疗模式,做好父母与子女的良好沟通,引导家人改变相处方式,改变互动模式,共同进行观护帮教。

 (2)通过认知治疗,帮助服务度对象发现自我,重新强化自身认知,寻找自身价值,更务实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

 (3)引导服务对象建立理性的处事能力,提高服务对象法制观念,避免因冲动或受骗走上违法道路。

 2、具体行动计划:

 (1)督促服务对象父母改善家庭互动模式,对其行为进行适当约束。

 (2)邀请服务对象参加社会活动,增强自我保护和守法意识,逐步脱离不良群体社交圈。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建立专业关系,取得服务对象的信任,签订观护协议

 虹口检察院胡检察官召集观护社工和观护对象及其监护人召开了观护会议,这也是青少年事务社工第一次接触服务对象。只见服务对象低着头,两眼无神地走进我们青少年事务社工点,整个观护会议,服务对象一言不发,青少年事务社工感到其一直沉浸在对事件的惶恐和无助中。

 青少年事务社工了解服务对象的个人资料、家庭资料以及社会经历之后,走访了服务对象所在社区的居委会,从侧面了解服务对象现在在社区的表现以及他家庭的情况。每次见到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对象话语间都有所保留,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正常反应,社会工作者要做的是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走进服务对象的内心。当服务对象讲到小时候自己有一次被同学欺负,但是无人倾诉时,显得异常委屈,言语间表达了对父母的不满,长期积压的情绪得到了抒发。

 在接下来的观护期间,青少年事务社工为小周设定了观护目标,希望帮助小周提高法律意识,认清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二)谨慎交友,修正核心信念的自动思维

 服务对象和青少年事务社工又探讨了这次事件发生的原因,引导服务对象告诉青少年事务社工案发前发生的事情,当时出于什么原因和朋友一起去作案,当时是怎么想的。服务对象告诉青少年事务社工出于朋友之间的“义气”和自己不健康的心理,如果当时自己临阵脱逃怕被朋友们看不起。之后反思了自己交友的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并思考了对朋友的新的认识。

 青少年事务社工和服务对象分析了几方面交友的注意事项:

 (1)交友应当“亲君子,远小人”: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一益友,如同读一本好书终身受用;交一恶友,则如读一本坏书,很容易诱你走入邪路,甚至是诱你犯罪。倘若不幸与小人为伍,你就上了贼船、交了恶运,生活中就多了一些隐患。因此,交友不可不慎;(2)讲情义但更要重道义:诚然,交友当讲情义,但朋友情义高不过人间道义,高不过法律。一些歪友、损友、邪友等小人之辈,为人处事常悖规则,不讲道义,你若不明事理、不辨是非,极易被其利用。即便是朋友,出手相助时也应遵循做人的基本准则。掌控自己,勿受制于人 ;(3)人不应为取悦他人而委屈自己,不应听命于他人而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很多人仿佛生来就不是为自己活着,他们或依傍于他人或听命于他人,却丢失了自己,这是很可悲的。人是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的,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听从自己内心的决断。既不盲动也不盲从,决不做他人的傀儡和走卒。

 (三)激发内在优势,重树服务对象的价值观

 一味地批评和教育有违观护帮教的初衷,对于未成年人的观护帮教还是要从保护、关爱的角度出发,从细节入手。青少年事务社工联系了服务对象居住地居委会,在保密原则的基础上,带领服务对象参加居委社区活动,引导其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结交新朋友、学习新事物。在一次为社区老年人服务的活动中,一个阿婆对服务对象说:“你是哪家的孩子啊,这么懂事,还想到来看望老人,真是不错的小孩。”服务对象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笑了。在一次次社区服务活动中,服务对象感受到了被关心、被需要,付出爱心的感受,慢慢开始对自己以往的行为有了反思。为了激发服务对象的内在动力,青少年事务社工用积极的方式引导服务对象参与发现自身面临困难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同时把服务对象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视为优势以肯定和赞赏的方式反馈给他,激发内在的优势动机,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不久,服务对象告诉青少年事务社工,学校老师推荐他参加了餐饮业的实习,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肯定。实习期结束后,青少年事务社工鼓励服务对象自己通过招聘网站找工作,服务对象成功应聘到了“多乐岛”儿童乐园。

 (四)与家人沟通,引导家人改变相处方式,改变互动模式

 服务对象的家庭对他的影响很大,服务对象父母关系紧张,家人之间一直缺少沟通,他都以漠视作为一种阻抗反映。要改变服务对象这样的状态必须先改变他的家庭。

 青少年事务社工鼓励服务对象和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青少年事务社工又找了服务对象的父亲和母亲进行面谈,希望他们能转变沟通模式,换一个角度感受服务对象的心情,服务对象的父母表示会慢慢改变,也开始关注服务对象的思想。再亲近的人也需要沟通才能知晓对方,青少年事务社工鼓励服务对象和父母多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渐渐地,青少年事务社工感到服务对象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也不再在夜间出入酒吧和网吧等娱乐场所。

 虹口检察院胡检察官召集观护青少年事务社工、观护对象及其家长又一次召开了观护会议。服务对象剪了一个新的发型,眼神中充满了希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服务对象的妈妈也握着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手表示感谢。3个月的观护期很短,目前,小周正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我在心底默默地为他祝福,希望他能充满朝气地走好人生路!

 五、总结评估

 1、剔除标签化的主题,强调正面潜能

 相信青少年正面发展取向与青少年问题的矫治并非排斥,两者可以取长补短,互相结合。观护青少年继续在原学校就读,学业和毕业实习也进行地较顺利,对于观护对象,与物质上的帮扶相比,精神上的自强自立,健全人格的形成尤为重要。青少年事务社工加强观护对象与其他人的联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成长中的种种挑战,学习表达和接纳自己的情绪。所有的服务结合此次服务对象遇到的危机因素,都是从服务群体的身、心、社各方面平衡发展考虑。

 2、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认知,找到目标

 社会工作者运用认知治疗模式,帮助服务对象找到对自己认知的盲点,承认自己的现状,正视自身的问题,修正核心信念的自动思维。同时通过服务对象自己的成功经验,挖掘出他的优势,依靠自己的能力,获得了认可,重新树立起自信。

 3、以家庭为原点,寻找出服务对象与家庭成员沟通障碍,改变互动方式。

 服务对象与家人的相处方式一直是畸形状态。社会工作者根据家庭治疗的方法,不仅指出了服务对象的生存状态,同时也指出了其父母需要改变的方向,双管齐下,让双方都了解到沟通的重要性,从双方自身出发,学会换位思考和正确表达情感的方式,重新接受对方,重塑家庭角色。

;

 案例简介

 2012年12月13日上午,东莞市南城区白马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阿峰(化名)在进行社区常规老年人外展服务中,在邀请一位阿婆前来量血压时,遭到阿婆拒绝,但阿峰发现自己与阿婆是同乡,于是阿峰便与阿婆攀谈了起来,经过一番交流,阿峰发现了阿婆存在很多不良心理状况,于是考虑是否进行个案工作。

 后来,经过长期走访和与阿婆子女交流,阿峰对阿婆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案主(阿婆)党某,系河南人,五年前来莞,与女儿、女婿、外孙女、外孙同住,女儿在家,女婿在外工作,外孙、外孙女都上小学,家庭收入来源仅为女婿一人。另有两子女在老家生活。案主日常出门很少,出门须有女儿陪伴,日常交流也仅限于子女和子女介绍的另一同乡老人。另外,半年前,案主糖尿病住院,且患有高血压。在与案主初次交流时,案主表露出年龄大,拖累子女,有病受罪,花钱较多,有厌世念头,心理不良情绪和压力较大。

 2013年1月4日,阿峰与案主监护人贺某签订个案服务协议,进行个案工作。该个案服务关系持续至3月20日。后转变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常规探访对象。

 在进行个案工作前期,案主的倾诉欲望极强,而且多为回忆往事片段,社工认真倾听且积极回应,同时运用同感和对比等方式进行稍弱的观念导向。案主倾诉欲望得到满足后,社工积极介入,转变为主导者,引导案主消除对疾病和不良心理的看法,积极寻找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为子女着想,为自己负责。经过两个月后,社工发现案主能从听到电视声音就聒噪心烦转为喜欢上家乡戏曲,平常出门散步,然后回家听段戏曲,社工给与肯定和鼓励,并且引导案主积极与周边的外地人(语言沟通相对较为容易)交流,而且参与社区的活动。三个月的时间,案主心理问题得到正向引导,能够自我寻找生活方式,逐渐能脱离子女的依赖,而且能够开导和鼓励身边的外地老年人积极生活。

 在此个案中,反映出了在莞外地老年人普遍的状态:需要人际交流、需要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社会和社区的关注。这些,不得不引起社区社会工作者的反思。

 案例延伸

 就东莞某社区来说,户籍人口有3000多人,而外来人口为9000多人,是本地人口的3倍之多。在这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年轻者和儿童(新候鸟)占九成以上,而且是社区和社会关注度和便利性服务中属于重点服务对象,但跟随子女迁移至东莞的老年人受到的关注度却值得我们反思。随着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和居住时间的增加,外来老年人也将成为社会迁移和社会工作中的一个重点。

 根据调研和日常实地走访,外来老年人的心理和需求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孤独感强烈。外来老年人进入新环境中,一方面脱离原有熟悉的生活环境会产生的困惑和不适,另一方面就老年人的接受程度而言,新迁入地的环境和文化的适应依靠个人学习内化存在困难。因此,这两方面导致外来老年人缺少交流群体和舒适环境,会逐渐被新迁入地所“束缚”。

 (2)自卑、自闭甚至厌世。外来老年人由于长期处于封闭、孤独的环境,交际关系逐渐削弱,就会有自我保护或自我封闭意识,会倾向于排斥外界的刺激,这也就变相地隔绝了其融入新环境的渠道,生活的意义逐渐消逝,这对于一些较保守的老年人,认为生活无意义就会是家庭和子女的累赘,这种不良的价值导向和心理的极度敏感、脆弱极易产生不良行为。

 (3)部分功能承担者角色的缺失。外来老年人需要两个功能角色的承担者:一是人际交流功能,二是正确价值导向的功能。在这需要说明的是,家庭中的成员(子女)只能给予外来老年人家庭关系中的人际沟通,老年人的真实想法和正确的价值导向需要一个独立于具备家庭关系外、信任的角色来进行。而这个角色的最佳扮演者就是社会工作者。

 (4)需求层次的低级化。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外来老年人在原所属地的优势丧失,在新环境中需重构自我的人际网络,但由于沟通、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外来老年人被孤立于迁入地的体系圈之外,因此,外来老年人的需求层次逐渐降低,大多为交际的需求、归属的需求。

 理论分析

 根据外来老年人的需求和满足方式,以及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向等因素,可以参考社会生命网理论。

 社会生命网理论起源于达尔文的复杂生物链观点:自然界通过生物链构建成一个“生命网”。当“生命网”有新的物种进入时,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需要一个“融入”的过程,达到新的平衡之后才能稳定下来。后有学者把动态的融入过程与相关移民研究相结合,提出“社会生命网”的三个维度:融入、共生与竞争。在融入阶段,社会生命网假设原有“生命网”中存在一个“硬核”,这个硬核的形式可以多样,但它本质是体系圈内的一种存在机制,这种机制对进入体系圈的“新力量/新物种”进行选择、接纳或者排斥。“硬核”的突破,会引起原体系圈的变动,引起生命网的调整,产生“共生”和“竞争”后两个阶段。

 回归到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中,显而易见,“融入”阶段是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的重点环节,如何突破“硬核”是外来老年人更好适应新环境的核心。

 介入反思

 在进行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针对其特有的特点,为外来老年人社会工作提供几点技巧性方面的建议:

 1、 尊重外来老年人原有的文化体系。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对外来老年人原有文化习惯有所了解,且能够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尽量安排与老年人语言沟通较无障碍的工作人员,这样能快速建立信任关系和服务关系。

 2、 注重老年人性格特点,有耐心且能把握突破口。对于外来老年人来说,由于新环境的“束缚”,加之老年人本身的特点,其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老年人的回忆,即生命故事。这种情况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首先要求社会工作者担任一个优秀倾听者的角色,给予老年人情感及需求的宣泄;其次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耐心,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和回应外来老年人,去慢慢引导老年人正向观念;最后,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对老年人有更深入了解,能够把握社会工作介入的突破口,从而由倾听者的被动角色转为引导者的主动角色。

 3、 根据外来老年人情况和心理特点,可以与其监护人进行个案协议。外来老年人显然是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但是其敏感心理、自卑心理和排斥同情的心理需要对其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在进行社会工作个案服务时,根据实际情况,特殊情况下可以与其监护人进行个案协议的签订。

 4、 后期应继续跟进。后期对外来老年人服务成效的跟进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由个案服务方式的终结转为常规性的探访,第二种是由外来老年人由服务对象转为周边其他外来老年人的支持者,帮助更多外来老年人更好的融入新环境中,这种方式的成效要优于社会工作者,而且周期会明显缩短。

社会工作者撰写优秀案例方法技巧

 社工的案例需要具有典型性,是服务中比较常见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应重点选取社会较为关注的个人、家庭或特定群体所遇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取得积极显著效果的案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操作性和代表性。那么,下文是由我为大家分享关于撰写优秀案例方法技巧,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一)优秀个案案例的标准

 我们要写一篇优秀的社工案例,首先我们要了解一篇优秀的案例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案例才算是优秀的案例。一般标准如下:

 1、服务有成效,客观真实

 案例要求具有真实性,案例来源于社工的实务过程,内容能真实和完整的呈现助人过程,包括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互动过程以及场景描述等。另外,也要求服务是有成效的,能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和问题的解决。

 2、凸显专业性,方法技巧运用适当

 能根据对服务对象问题和需求的分析,恰当的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技巧,体现个案工作的流程,秉持社会工作价值的伦理取向展现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专业魅力。

 3、在书写方面,保持中立、有条理、有逻辑、具有保密性

 在案例的书写方面,社工需要做到文字简洁,语句通顺、有条理,有逻辑。客观的记录事实,保持记录的中立性,避免社工的主观判断和评价。案例须尊重案主或其监护人的隐私权,不使用案主的真实姓名,不涉及案主及其家人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个人真实信息。

 4、具有典型性

 社工的案例需要具有典型性,是服务中比较常见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应重点选取社会较为关注的个人、家庭或特定群体所遇到的社会矛盾与问题,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取得积极显著效果的案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操作性和代表性。

 5、可宣传推广

 社工在案例使用的方案技巧,总结的介入经验模式,能够宣传推广。总结的一般操作程序,可以对同类服务发挥积极的启发和示范作用。

(二)个案案例包括的元素及写作指导

 一篇社工的`个案案例一般可以包括六个部分,即:个案背景资料、案例分析、服务计划(包括所用理论、个案目标、服务程序)、服务过程、案例评估(包括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社工反思与总结。以下将结合社工开展个案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撰写一篇个案案例。

 1、个案背景资料。

 在这一部分,社工需要介绍个案的基本资料,案主的化名或代名,性别、年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等等。需要介绍案主目前的现状,因问题或情绪给案主带来那些的心理和社会困扰案主曾经为此做出过那些努力对待问题的感受和情感是什么是怎样认识和看待自身的问题的案主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社会支持如何

 2、案例分析

 在这一阶段,需要对案主的困扰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社工可利用相关的社会工作理论对案主的困扰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去进行分析。在生理方面,是不是由于疾病、服药、康复引起的反应与特定的年龄阶段(青春期、更年期)有关在心理方面,与服务对象处理自身的情绪有关与不合理的评价和认知有关如绝对化、概括化、糟糕透顶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层面,与缺乏社会支持和缺乏相应的治疗条件(如缺医药费)有关通过这些分析和评估,找出影响案主问题和困扰的关键点,明白案主的真正需求。

 3、服务计划

 在找出影响案主问题的关键点和明白案主的真正需求后,需要跟案主讨论和商定服务目标,服务目标是社工与案主共同商定的。在商定目标后,社工需要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指导理论,合适的介入技巧。因为每一种理论的适用对象和范围、每一种理论治疗要达成的目标、每一种理论的方法技巧是不一样的,社工需要根据个案的情况去选择理论。如案主的问题在不合理的认知上,可以选择认知疗法;如案主的问题在案主自身的自我评价、自我价值、自我概念上,可选择人本主义疗法;如案主的问题在偏差行为上,可选择行为主义疗法。之后,再选择理论中的技巧去制定服务计划。

 4、服务过程

 在这一阶段,社工要详细记录社工与服务对象的互动过程,需要具体的记录社工是怎么运用服务技巧的,案主的反应是什么,做了哪些工作,社工的回应是什么。介绍介的入事项、介入的内容等。

 5、案主评估

 社工需要评估在个案中的方法、策略、技巧是否合适,在过程中是够有遗漏的地方和处理不合适的地方,那些是比较有成效的地方。在效果方面,需要评估案主问题的解决程度,目标的达成情况。如案主社会功能改变程度,案主情绪、思维、观念、行为的改善程度。

 6、社工反思与总结

 在这一阶段,社工需要对整个个案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经验与不足,总结该个案带来的启发,有那些创新的地方,有那些经验可以值得宣传推广,在社会层面的意义是什么。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3430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