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谥号武皇帝(魏武帝),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败走华容道
答 案:不出所料
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小说又写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郃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
关羽是三国名将,又是身后备受推崇的神圣化人物,其歇后语所包含的内容比诸葛亮、张飞歇后语要更丰富一些,包括历史上的关羽、艺术形象关羽(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作为神灵和关帝的关羽以及民间传说的关羽。
历史上的关羽勇猛刚强,深为三国当时人所称赞。《三国演义》进而为关羽创造了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英雄壮举,这在歇后语中都有所反映。如:
关羽斩华雄——马到成功。
关公过五关——英雄当年。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云长单刀赴会——谁敢动他一根毫毛。
上述歇后语都突出说明关羽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人们对关羽的景仰。
历史上的关羽又是个讲义气的汉子,待人处事义重情长。《三国演义》为突出塑造关羽的这个性格特点,在生动描写史实的基础上,又虚构了华容道放曹、战长沙义释黄忠等情节,于是产生了与此相关的一些歇后语。如:
关公离曹营——不安心。
关羽放曹操——念旧情。
关羽射黄忠——手下留情。
关羽早先被俘羁留曹营,曹操为留住关羽百般优待,但关羽表示决不背弃刘备,待等立功报答曹操便要离去,回到刘备身边。所以“离曹营”与“不安心”紧紧相关,正因为他不安心于曹营,才毅然离开曹营。这一举动集中表现了对刘备的义。
关羽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则是出于顾念曹操的旧情。《三国演义》描写曹操赤壁兵败,经华容道时狼狈不堪,恳求关羽顾念昔日之情放他一马。关羽于是不惜冒杀头之罪把曹操放走了。经这一描写,使关羽的义上升到舍生取义的高度。这件事在有关曹操的歇后语中也有反映: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幸中之幸。
曹操来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曹操走华容道所以是“不幸中之幸”、“走对了路子”,就在于遇到的阻击者是关羽,要换了别人,恐怕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说“关羽射黄忠手下留情”,实际是《三国演义》写关羽收取长沙时义释黄忠的故事。老将黄忠当时为长沙太守部将,与关羽首战一百余合双方不分胜负,关羽心中很佩服黄忠。次战时关羽拟用拖刀计对付黄忠,黄忠追关羽时忽然马失前蹄,被掀在地下。关羽回马举刀喝其换马再战,未加杀害。长沙太守对此起了疑心,下令黄忠再次交战时射杀关羽。黄忠的箭法极好,有百步穿杨之能。双方再次交战时,黄忠不忍心射死关羽,只射了一下关羽的盔缨,以报关羽上次不杀之恩。所以歇后语“关羽射黄忠”,应是黄忠射关羽。因关羽对黄忠确曾手下留
情,这条歇后语并非凭空编造。由于关羽手下留情在前,才有黄忠手下留情在后。
关羽立身处事以忠义为本,按儒家的说法,这跟关羽喜读《春秋》分不开。
所谓“春秋大义”,就是指仁爱忠义等儒家思想。歇后语中有一条专门讲关羽喜读《春秋》:
关老爷看春秋——一目了然。
这条歇后语主要解释关羽对《春秋》十分喜爱,经常熟读。唯其熟读,所以“一目了然”。其本意并没有把关羽看《春秋》跟忠义联在一起。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我们知道,忠义武勇是关羽文化的基本内涵,歇后语对关羽的义和勇都有具体反映,为什么对忠没有直接表现这大概跟歇后语的民众性特点有关。歇后语是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产物,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与统治者倡导的忠是两码事,这可能是关羽歇后语中对忠未作直接反映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羽英雄一生,最后落了个失荆州、走麦城、被擒斩首的悲剧结局。歇后语对此倒有反映:
关公失荆州——太大意。
关公走麦城——大难临头。
这两条歇后语,说明群众是尊重历史的。但失荆州不全是关羽的责任,刘备、诸葛亮也有责任。由于整个刘备集团对荆州的大意,导致了荆州之失,导致了关羽走麦城——大难临头。
失荆州跟关羽性格上的弱点有一定关系。有条歇后语是这样说的:
关云长踩高跷——只知道自己高。
这条歇后语讲到了关羽性格上的主要弱点——骄傲自负。人民群众用踩高跷比喻关羽骄傲自负的毛病,形象生动又十分贴切,显示了民间文学贴近生活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正由于歇后语主要来自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一些讲关羽形象特点的歇后语,往往妙趣横生,富有人民群众的生活气息。如人民群众根据关羽红脸、美髯展开的联想: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放屁——不知脸红。
关公脖子挂葫芦——脸红脖子粗。
关帝庙里找美髯公——保险你不扑空。
关羽须髯甚美,为史书明载,红脸则是后世的创造。如《三国演义》说关羽“面如重枣”(重阳时的枣子)。三国戏、关羽戏中的关羽,一向是红脸。从戏剧脸谱源流讲,红脸关公始于宋、元时期,演出者以红脸代表“公忠”、正义。
由于戏曲舞台的关羽是张红脸,庙堂上的关羽也都成了红脸,红脸关公于是家喻户晓,并成为关羽忠义武勇精神的象征。
民间还创造了一些通俗明晓又颇为形象的关羽歇后语,这些歇后语往往与群众的生活实践紧紧相关。如:
关公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公卖石料——人货两硬。
关公卖肉——没人敢来。
关云长卖马——周仓不肯画押。
关云长做木匠——大刀阔斧。
关羽卖豆腐是民间创造的故事,民间传说关羽是卖豆腐出身。卖石料、卖肉、卖马等都是群众依据自己的日常生活对关羽其人生出的联想。
大刀是关羽文化的载体之一。有些歇后语以关羽的大刀为题,展开想象、创造。如:
关公面前舞大刀——不自量力。
关公使大刀——不用急(戟)。
周仓扛刀——老爷无事。
关羽成神、成帝后,群众不只是对关帝爷顶礼膜拜,同时也创造了一些颇为风趣的歇后语:
关老爷干活——劳神。
关老爷告辞——走神了。
关帝庙里失火——慌了神。
关帝庙里求子——跨错了门。
关帝庙里拜观音——走错了门。
1(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3(孔子)拜师----不耻下问
4(林冲)误闯白虎牙---单刀直入
5(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
6(如来)念佛---一本正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