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有个,将爵士和古典音乐完美结合起来的美国音乐家叫什么哦,他的代表作呢?

我记得有个,将爵士和古典音乐完美结合起来的美国音乐家叫什么哦,他的代表作呢?,第1张

Andre Rieu:将古典音乐与流行完美结合的音乐家

http://wwwcoverportalcom/Audio/GrafikAudio/andre_rieu_-_walzertraum_ajpg

Andre Rieu(安德列·里欧)是近年来在世界乐坛上十分走红的一位小提琴家。十多年前偶尔听到了他的一盘磁带:The vienna I love后就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他的独特音乐风格。

帅气的荷兰人Andre有着迷人的卷发和令无数女人倾倒的优雅风度。据说在欧洲每年的电视新年音乐晚会大多都是他的演出。他将古典音乐与大众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轻松活泼的演出形式,让人们不仅轻轻松松地听音乐、也能情不自禁地和他一起参与到音乐中。看过他的演奏,便一定会感受到这支乐队的与众不同。 Andre在台上既担当首席小提琴,又担当乐队指挥,而且还是节目主持人。他的幽默让观众时常捧腹大笑;从他小提琴上飘扬出的美丽音符回荡在世界各国最豪华的剧院中,他的演出总是场面宏大,座无虚席。

非常喜欢Andre Rieu,特意多贴了几首上来,愿朋友们都喜欢Andre的音乐。祝2008万事如意!

安德鲁里欧Andre Rieu德国柏林经典现场Amazing Grace奇异的恩典

(经典)Hava Nagila–安德列里欧(ANDRE RIEU)

(经典)The third man/Der dritte–安德列里欧(ANDRE RIEU)

André Rieu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近日上映的《假面饭店》,对于许多东野圭吾的粉丝及悬疑**爱好者来说,的确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在影片警方的侦探中,所有的证据都指向案件即将发生的地点-东京柯尔特西亚大酒店。木村拓哉扮演的警方卧底与长泽雅美扮演的酒店前台在煊赫辉煌的酒店里,与各色人物,开始了一场人性大逃杀……

影片中的东京柯尔特西亚酒店酒店取材自真实存在的东京日本桥皇家花园酒店,酒店以出色的服务态度而闻名。在细节方面,**对酒店的刻画可以说是非常细致,整部**仿若一部用日式夸张职场喜剧逻辑铺就的“酒店人从业实录”。探案剧“刑侦推理”和职场剧“展现行业内幕”两个呈现方面在**中有所呈现。

在我看来,**以难以穷尽的能量总揽了人的文化生活中的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诸艺术的细节,并以其独树一帜的内嵌再使之以独特各异的隽永作为联合彰显。酒店也是一样,融入文化、历史、建筑,同时它也是生活方式的引领者,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品牌理念一直在指引着我们。

通过一部**,你可以爱上里面的人、城市、风景,认识到一家酒店,它或许只是其中的惊鸿一瞥,在影像中却往往充满了梦想、想象和可能性……

寻 • 礼

“我们在哪里?”

“一切文明的焦点—华尔道夫酒店。”

提到**《闻香识女人》中的著名场景,一般人想到的大概就是三个:在酒店大厅众目睽睽中和妙龄女郎跳探戈,在纽约的街上开法拉利飙车,在学校的辩论台上为了查理高声疾呼。有人说,这是用一首曲的时间,经历完一段感情,把所经历的一生浓缩在了这短短的一段探戈当中。

当影片里浪漫优美的探戈舞曲想响起,当手扶上美人的腰间,当鼻尖充满着诱人的芬芳,慢慢踱开你的脚步,想象自己的风采和旁人艳羡的目光……把人带回那古老的年代,男主角弗兰克和女伴在华尔道夫酒店Vanderbilt宴会厅里尽情起舞,似乎要把所有烦恼抛在脑后……影片中有约一半场景在这里发生,这段探戈舞,让华尔道夫复古、奢华的魅力尽显无余。

正如阿尔帕西诺在影片中所说,跳舞和人生不一样,无所谓错不错,简单就是探戈的魅力,哪怕步子乱成一团,跳下去就好了。“闻香识女人”,亦可“闻香识酒店”。从1945年《华尔道夫的周末》第一次在这里拍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曾有二十多部**在这里取景,《教父3》、《逍遥法外》、《纽约爱情故事》、《欲望都市》等。2017年,124岁的纽约地标式酒店华尔道夫落幕,全世界送走了一段纽约传奇……或许,生命的意义犹如黑暗中的那一曲探戈,精彩与否,全靠自己,最后再来一个完美的谢幕。

寻 • 礼

逝去的欧洲童话

提到《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我首先想到的是它的色彩,大量的粉色、紫色,红色组成高贵而又奢华的色调。紫色的酒店服务员制服,粉红色的Mendls蛋糕包装盒和饭店大厅穹顶,甚至连野外的雪原和天空也是粉红色的。最后交织出一部迷人暧昧的作品,就像是一封寄给昨日的粉红色情书。

在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黄金时代,结合情节背景,这部**本该是一个大时代追悼大历史的视野格局,本该是严肃紧张的故事背景,却因为其中荒诞不经的演绎,影调也更为明亮粉蓝相容的梦幻场景。游戏般的惊险逃难,恢弘典雅的欧式建筑,时而欢快时而凝重的剧情节奏……这些确实让人挪不开眼。

仔细看影片中糕点店女孩Agatha胸前的瓷吊坠,以双钥匙相错。这个也是酒店业“神秘”组织“Crossed Keys”,灵感正是来自于一个法国酒店服务组织Les Clefs d’Or。

这个酒店服务组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之前只在法国内部流传,直至五十年代后才加入其它国家的会员逐渐发展为全球酒店业的“金钥匙”组织。这个组织是来自酒店的服务员里其中的一个工种的联盟,那就是Concierges,在中文世界里,也就是“礼宾部”一词。

随着金钥匙成为酒店业的标杆,很多国家也都有自己的金钥匙徽章,例如日本的是富士山,中国酒店礼宾部的徽章则是金钥匙和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融合。影片中的主角能帮住客解决一切问题,全因为,他的衣襟上,一左一右就有这个Crossed Keys徽章。

**中更多的现场取景来自德国小镇格尔利茨和捷克的Spa小镇卡罗维发利,影片中虚构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原型也并不在匈牙利,而是位于捷克卡罗维发利,真实的名字是普普大饭店。这家曾被成为欧洲最豪华的酒店成立于1701年,并与**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50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在卡罗维发利**节的举办地,成龙主演的《上海骑士》、《最后的假期》、《玫瑰人生》及007系列**中的《皇家赌场》也曾在这里取景。

寻 • 礼

沙漠中的遥远星系

位于突尼斯的马特马他的希迪德里斯星战主题酒店,这是一个传统的柏柏尔式房屋,建于几个世纪前。作为《星球大战》影片中天行者家族的故乡行星塔图因的宅基地,卢克·天行者少年时代等众多场景均于此拍摄。在1977年拍摄第一部**《星球大战:新希望》之后,装饰品被拆除,直到2000年才被完全重建,用于拍摄《星球大战2:克隆人的进攻》。

该酒店全年开放,装饰仍然完好无损。酒店有五个洞穴,其中四个带有房间。第五个洞穴,也就是传说中的星球大战洞穴,它现在是酒店的餐厅,你可以在与**相同的场景中用餐。

但由于沙漠的极端温度,该地区的传统房屋实际上都是建在地下的,感觉跟黄土高原窑洞极为类似。荒凉的丘陵之间散布着一个个大型地坑,几个世纪居住在此的柏柏尔人顺着地形,挖出庭院、居室、厨房,过着穴居的生活。

寻 • 礼

高山森林中的“瞭望旅店”

提到恐怖片,1980年的**《闪灵》一直被奉为经典。影片是根据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的灵感来自于科罗拉多州的斯坦利酒店。影片中瞭望旅店的外景就是取自俄勒冈州的山林小屋旅店。

对《闪灵》的各种解读也充满了神秘色彩,有人说是生死轮回,有人说是印第安人的复仇,有人说是“闪灵”超能力……而影片恰恰在一个成逻辑的体系上加上许多没逻辑的细节,它们与主体的关系若即若离,背后的意味则令人不寒而栗。  

**开篇一个长镜头将一幅自然美景尽收眼底,平静的冰山湖被群山环绕,丛山白雪皑皑,无不传达着一种自然平和的原始之态。

然后与这种宁静悠远相悖的是低沉而压抑的背景音乐,跟随者镜头中一望无际的公路而持续不断,蔓延无尽头。伴随着这样的音乐背景而一路延伸的道路尽头正是——瞭望旅店。

这家旅店始建于1937年,周围尽是高山景观和滑雪胜地,在1977年被宣布为国家历史地标,也是俄勒冈州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影片中有几个外景镜头,因为山林小屋附近几乎没有平地,也没有树篱迷宫。所以类似于树篱迷宫和装货码头的镜头和很多室内场景都是在英格兰的Elstree 工作室拍摄的,而不是在山林小屋旅店。

说到这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闪灵》导演库布里克被要求不要在影片中描绘217号房间(书中所有描述),因为未来入住该酒店的客人可能会害怕住在那里。所以在影片中,217房间被替换为一个原本不存在的237房间。但有点讽刺的是,客人对于217房间的热情度远远高于其他房间。因为好奇去住一家酒店,也颇有种“探店”的意味。

寻 • 礼

俯瞰日·夜的东京

在这部于2003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中,男女主人公就相遇在东京世界顶级酒店之一的东京柏悦酒店。影片中,斯嘉丽·约翰逊女主喜欢坐在酒店窗台望下去,一件宽松体恤,双臂环膝,满目冰冷的建筑,空旷如内心的孤寂。当你坐在酒店房间的落地窗前,东京的夜,灯光璀璨,可以俯瞰到令人惊叹的东京全景和连绵的富士山。

或许**吸引我的并不是他们的爱情,而是他们眼中的东京:白天是窜动的人流,晚上是闪耀的霓虹灯流,热闹非凡,但人与人没有目光或言语的交流,本质上却是冷漠。游戏厅内每个人都对着荧光屏,兴奋地舞动着,消费着虚假的成就感以消除一天工作的疲惫或者躁动的青春。

当你慢下来,手持一杯红酒,在迷人的爵士乐音乐中轻轻摇摆身体,与脚下争分夺秒的东京效率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会是无比的梦幻与迷离。

繁荣时期的光辉,没落后的寂寥,几个世纪一路从风雨飘摇走来。拍摄《了不起的盖茨比》、《西雅图夜未眠》、《小鬼当家2》《美国骗局》的纽约广场酒店,拍摄《谍影重重》、《尼基塔》的巴黎雷吉纳酒店,拍摄《黄金眼》的全欧洲第一家豪华酒店,150多年历史的伦敦朗庭酒店……

“一个人只拥有今生今世是远远不够的,他还应当拥有诗意的世界。”就像《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所说,住在世界上最宏伟的饭店里,被一个像古斯塔夫先生这样的人等着,或者干脆成为古斯塔夫先生那种人。**如画,酒店如诗,**比其他任何介质载体都更能表达人们的集体梦想,酒店也是,对于生活的美好礼遇,对审美,对艺术,对生活在这里都可以满足。

自7岁时开始了钢琴练习开始,他就非常热衷于聆听古典音乐的唱片。初中时代,他知道了斯特拉文斯基的3大芭蕾组曲《火鸟》《彼得鲁什卡》《春之祭》,被现代音乐所吸引。高中时代,听到Art Blakey & the jazz messenger的音乐会,自述“听到最初的一个音符就让我全身都僵住了”,受到非常大的冲击。这些就是后来构成加古隆音乐基干的三个核心----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爵士乐----的邂逅经历。

1965年,加古隆进入东京艺术大学音乐系作曲专业学习。虽然有一段时间也曾感到爵士钢琴家的道路非常难以割舍,但受到恩师池内友次郎、三善晃氏的影响,决定选择现代音乐“作曲家”的道路,有意识地和爵士乐保持了距离。1970年在NHK每日音乐比赛获得了作曲奖。研究生院毕业后,1971年得到法国政府国费留学生的资格,远渡法国,进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作曲系,从师于现代音乐巨匠Olivier Messiaen。由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初演的创作曲目《为管弦乐队的一章》,以及被国营法兰西广播电视局演奏的《四重奏曲》,均得到音乐学院的关注。

加古隆在巴黎就学过程中接触到了当时处于全盛期的Free Jazz。“那是作曲和演奏在瞬时间同时进行的即兴音乐的世界”。1973年,加古隆作为Free Jazz的钢琴家初次登台。加古隆的一连串钢琴表演被评论者赞绝道:“加古隆是目前在法国能够听到的最好的钢琴家”。这个时期成为加古隆一个大转变的里程碑。“我是第一次既作为作曲家,又作为钢琴演奏家,并将这二者同时进行。”这个时期主要的演出伙伴里,有Steve Lacy、Albert Mangelsdorff、V.Globokar等人。参加出演的音乐盛典有阿韦尼热(法国)、南希(法国)、梅尔斯(德国)等音乐节。早在那时,加古隆就聚结了自己的音乐小组TOK。 1979年,TOK的专辑《Paradox》由德国ECM 向全世界发行。同年冬,加古隆在法国北部的小城卡恩偶然体验到了“钢琴独奏音乐会”。“因为大雪,从英国来的钢琴家受阻,我充当了代演者。那时我预感到了自己将来将要走的路。”虽然因为在欧洲频繁的演奏旅行几乎远离了Messiaen的教室,还是以1976年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审查员们一致通过的作曲奖而顺利毕业了。

1980年,加古隆把根据地移回了日本。在法国时,主要是在即兴爵士音乐小组的演奏。但是回到日本后,加古隆开始把自己的作品用钢琴音乐会的形式演出。这和卡恩那场独奏的体验有着很深的关系。

他作为作曲家,钢琴曲、市内乐曲、管弦乐曲就毋庸赘言,**音乐、歌剧音乐、电视节目、电视广告和舞台音乐等方面的作品也大量地创作了出来。由Paul Klee的绘画触发灵感的钢琴曲辑《Klee》所代表的与其他艺术(美术,文学,建筑,舞蹈,影像)相融合的作品也非常多。

1985年,“poesie”一曲被nikka威士忌的电视广告使用成为大热门,加古隆的名字更加被日本的音乐迷们广为传颂。

1993年在Weill Recital Hall开始了在纽约的第一次独奏音乐会。《水的前奏曲(Prelude de l'eau)》,《挪威的森林Forest Echo》等从Tristar向全美发卖了。

1995-1996年,NHK和ABC(美)共同拍摄NHK特别节目《映像的世纪》,加古隆担任了该片的作曲,放映的日子,日本全国各地向NHK询问音乐出处的电话接连不断,反响巨大。那以后的《日本记事》和《人间纪实》两栏目的主题音乐使得加古隆为全日本所知。

作为另类作曲家,加古隆通过向在全世界公演的山海塾近年的3部作品提供音乐而拓展了自己的活动空间。此外,1998年因第22次蒙特利尔**节大奖作品《The Quarry》(日本名《月之虹》,比利时马里恩・凡赛尔执导)的作曲而获得最优秀艺术贡献奖。还有,2000年继庵野秀明执导的**《式日》,2001年五木宽之原作、神山征二执导的《大河的一滴》之后,还为月野木隆执导的《白色的狗和华尔兹》创作主题曲,并于2002年为小泉尧史执导的《阿弥陀堂的音信》担任作曲。除此之外,还将创作扩展到了2003年1月开播的NHK特别节目「财富的攻防—地球市场」的音乐。

加古隆是目前在世界能够听到的最好的钢琴家之一,他那令人惊叹的和声与音色配置的感觉,将钢琴提升到了可与管弦乐团相媲美的地位。他那无人可及的赋予旋律线以清晰和均衡的能力,正使他成为完全彻底的独奏者。

20世纪20年代由早期的拉格泰姆(Ragtime)和蓝调(Blues)吸取营养发展而成,有自由

即兴的风格、令人兴奋的节奏、鲜明的切分音,是微妙而无法准确记谱的美妙音乐。

在众多流行音乐中,爵士乐是出现最早并且是在世界上影响较广的一个乐种,爵士乐实际就是美国的民间音乐。欧洲教堂音乐、美国黑人小提琴和班卓传统音乐融合非洲吟唱及美国黑人劳动号子形成了最初的"民间蓝调","拉格泰姆"和"民间蓝调"构成了早期的爵士乐。

最近看了一部日本影片讲述高中生热爱爵士音乐<<摇摆女孩>>还不错

现今美国音乐乐坛在形态、节奏及其它结构发展过程中充斥着各种元素。流行音乐方面节奏布鲁斯、摇滚、R&B等音乐风格等层出不穷,这和爵士音乐的流行化是分不开的,音乐大部分带有的舞蹈因素使其流传迅速且为大众所熟知。在专业音乐方面爵士音乐所含有的风格也对之作出不小的贡献,它的节奏以及特有的音型被本土作曲家借鉴,发展了荣登大雅之堂的美国特色音乐。也有的元素被外国音乐人吸收成为了20世纪初期欧洲浪漫向现代音乐发展中颇具试验性质的音乐作品。由于爵士音乐内容的综合性,使其无论在流行还是专业领域都留下过足迹,它可以说是和美国发展历史并行的一种艺术形式。

爵士音乐的产生

爵士音乐是一个综合性的音乐,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美国本土音乐、黑人音乐以及欧洲古典音乐。爵士乐很明显可以看出就是熔炉中的混合物。

19世纪美国的本土音乐极富特色,曾出现许多优秀的美国作曲家如:斯蒂芬·福斯特。他富于感伤的流行音乐作品和叙事歌曾受到极大欢迎,表现出了那个时期美国音乐的普遍特点:曲调动人上口,调性关系简单,歌词伤感质朴,和声合乎规则,节奏反复单一,令人难以忘记。因此他的歌曲在当时受欢迎程度上远远超过了欧洲“艺术歌曲”,最著名的就是《故乡的亲人》。及至19世纪后期美国各种流行歌曲也未对此形式有很大的改变从而形成弥漫全国的音乐气息――朗诵型旋律的风格、四四的节拍、常规的分句……这些在今后的爵士乐风格中都可以找到明显的痕迹,早期爵士音乐就移植了美国音乐简单统一的旋律型和基本的声型。

同时,黑人对于爵士产生也有着重大影响,美国黑人民歌原本就和白人歌曲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民歌的哼唱中经常带有变音转调、微妙的节奏、独特的高音、泛音和音色。他们中间遗留着许多非洲祖先的音乐元素,比如黑人灵歌和布鲁斯。在黑人社会中灵歌几乎就是他们思想、情感上的支柱。它几乎集中了所有美国黑人对于他们身世、历史、遭遇、苦难,以及他们的期待和失望。黑人音乐布鲁斯是爵士乐形成最重要的因素,它的音乐与灵歌一样充满哀婉悲凉,表现了被压抑被剥削的黑人阶层的典型情感和心理,是人生愁苦情绪的直接倾诉和宣泄。起源于19世纪晚期的布鲁斯糅合了非洲式的田野呐喊和教堂唱诗班的甜美歌声,最初并无伴唱,之后才有了提琴、吉他、班卓琴之类的单一乐器伴奏,产生了乐器与歌者交替的表演形式。这也就是爵士音乐最初的结构面貌。标准的布鲁斯音乐一般是12小节的结构,分为三行,每行4小节。歌词是两句相应的,第一句重复,每句长约2——5小节,剩下的4小节内容一般由表演者即兴发挥。生活在美国的黑人承袭了非洲祖先的表演方式,有时候演奏者会插入一段对白,但通常都是由伴奏的吉他或钢琴加入一些音乐语言。这是非洲音乐中典型的“呼答”式表现——歌手们的演唱为“呼”,吉他的插入演奏为答。同时,乐手们演唱或演奏时,紧紧地以节奏为中心进行旋律发展,而不是仅仅在节奏上进行,这也是典型的非洲风格。不过布鲁斯毕竟不是非洲音乐,因为在美国的奴隶们深受美国生活的影响而改变了他们原来音乐中原汁原味的非洲风格,使当时的黑人音乐逐渐成为美国与非洲音乐的结合体。

19世纪后半期,欧洲音乐正处于浪漫主义时期。各种花哨、炫技式的演奏层出不穷;各个作曲家都力图用最为夸大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乐曲之中。即使在调式体系、和声体系、节奏及曲式规范等方面都承袭自古典主义,但作曲家们出于反抗精神,在旋律、和声以及节奏方面都做出了极大的夸张和自由的改变。当时在美国的欧洲殖民者出于对音乐的爱好在美国东部几座都市中心相继建立起了音乐院校和音乐厅,使得欧洲音乐的传统和声体系及旋律风格逐步为美国人所熟识。南北战争推翻了奴隶制,初获解放的黑人逐渐进入欧洲殖民者开办的音乐学府学习并且取得毕业证书,甚至有许多黑人凭借他们超人的天赋在世界的艺术舞台上创造非凡成就。我们上述说得布鲁斯只算是徘徊在声乐音乐领域,而最初的爵士还包括在器乐音乐中——也就是和布鲁斯几乎同时出现的“拉格泰姆”。它从最典型的形式来看,是一种钢琴音乐一般用左手击出一种持续的相对固定的与进行曲风格很近似的节奏,同时以右手奏出极快且复杂的音列,并同左手的固定节奏形成交错,其方式是采用切分音,给节奏带来强烈的节奏律动趣味,非常具有戏剧性、气氛欢快热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拉格泰姆和布鲁斯不同,它可以用乐谱记下。使之盛行的是黑人音乐家斯科特·乔普林,他自幼受到古典音乐的训练,因此经他推动发展的拉格泰姆在当时相当欧化。

1923年以前留下的资料和音乐很少,我们无法用特定的时间来定义爵士究竟在何时形成以及那时的音乐风格究竟是怎么样的。但通过各种其他的和实物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爵士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新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迫使许多曾受高等教育的克里奥尔人(黑人与白人所生的后代)与黑人共同居住,这也就促使了欧洲古典音乐和非洲传统音乐的碰撞。在灯红酒绿的各种娱乐场所中黑人们用一种倾斜于非洲风格的方式演奏古典音乐,并且运用穿插大量布鲁斯风格的即兴演奏和拉格泰姆的节奏型。于是,在同一时期的美国作曲家运用欧洲音乐创作特色及汲取浪漫主义音乐因素的同时,小部分音乐先行者又将美国本土流行音乐的节拍平稳单一等特色结合美国黑人传统音乐调性上的即兴因素与之结合而促成了爵士的诞生。

古典爵士乐中第一个普遍认定真正的爵士风格——新奥尔良爵士(new Orleans jazz)在1910年左右诞生。富于浪漫主义特色的赞美诗、游吟诗、散拍等多种元素都融于其中。在节奏方面常见的节奏有二:一是在演奏一个不连续的固定节奏时,每小节或每隔一小节第一拍奏成跳音和弦,通常用作器乐独奏的背景效果,源出于踢踏舞伴奏音型;其二是在即兴重复段中重复旋律线的节奏音型,以导致重音,在即兴复调音乐中产生强烈的节奏动力。所不同的是前者产生主调音乐,而后者是复调音乐(爵士音乐史——弗兰克·蒂罗)。这种爵士音乐在拉格泰姆的节奏中融入了布鲁斯的深刻情感。讲究前者的对位于切分,且提倡后者大量独奏、即兴装饰性的旋律变奏,气氛热烈欢快。在新奥尔良爵士发展如火如荼之际,新奥尔良和芝加哥等地的白人乐手也按耐不住开始发展自己的爵士音乐,由此产生了一个新奥尔良传统爵士的分支——迪克西兰爵士(Dixieland)。它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左右,Dixieland的英文原意是军队露营之地:“Dixie’s land”因此可以猜想它与进行曲等音乐有关。它的风格大都来自布鲁斯,进行曲,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甚至乐曲的一小段都可以拿来延伸、推展。这也就造成当时即兴演奏的滥觞。然而白人乐手虽然能够在节奏、音调以及对位法上接近于黑人乐手演奏的爵士乐,却缺少了出色的独奏。

爵士音乐的发展

在这段时期内,爵士音乐经历了与流行最为接近的过程转而开始往专业音乐的道路上发展。由于早期的古典爵士乐本身就含有大量欧洲古典音乐的技法和内容,因此爵士乐相比当时其他的流行音乐更容易也更迅速地向专业音乐领域发展。

30年代大萧条即将进入尾声,年轻人有着足够的金钱娱乐。同时,政府解除禁酒令更促使他们表现出狂热的一面。他们尽情的跟随乐队跳舞摇摆,疯狂之余也映射出当时摇摆乐(swing)的兴盛,也许正是这种音乐的动感节拍迎合了当时人们舞蹈时不自觉的身形摇摆而被冠以此名。班尼·古德曼是摇摆乐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当时的演奏团体是“大乐队(big band)”这是大萧条前期产生的乐队形势,由一些著名的爵士演奏家组成,目的是为了让人便于编排和写作乐曲的同时兼而达到和爵士独奏风格相同的效果。古德曼在“大乐队”中积极吸收各位乐师,也是第一个接纳黑人演奏家的白人音乐家。他借助黑人乐队中的“摇摆”技巧,基本的节奏和实际的旋律之间有一种强烈的紧张度;同时聘请专人为其编曲,却恰巧因其早期所受的古典音乐训练而摒弃了存在黑人乐队中过多的布鲁斯化的基本处理,将古典音乐特有的准确性带入演奏。黑人乐师常在演奏中扭曲夸张音乐,而古德曼则坚持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音乐,这也就造成他将黑人大型乐队中非洲风格柔化同时也保持了摇摆风格的节奏。这一创举使摇摆乐在白人群体中迅速被接受。于是在古典爵士乐因大萧条走到没落之际,摇摆乐开始蠢蠢欲动并随着黑人演奏家艾灵顿公爵的脚步逐步演变为歌舞表演的伴奏乐曲和演奏会音乐。爵士乐的专业化道路也就从这一时期开始萌芽。爵士音乐的主体和内容在其初期就是确定的,但是其表现、其形式并不具有风格特征。当进入了“摇摆”时期,爵士才开始真正地有意识的逐渐建立了自己的风格,从节奏的规范、旋律的模式、乐器的选择,到乐队的规模和结构,都有了初具艺术特征的意思。(爵士百年兴衰录,洛秦,2002年8月)。

这期间的爵士朝着两个不同的方面发展,一个继续其原有的流行步伐寻找不同的新鲜素材求得生存,另一边从节奏音型方面开始逐步渗入专业音乐领域。

流行音乐方面大型乐队的演奏形式让即兴独奏者几乎毫无立足之地。千篇一律的摇摆在和声方面空洞无物;和弦进行局限于三和弦、七和弦,最多偶尔出现增减和弦或者加上个把音符;节奏总是老一套的简单切分音混合式;旋律过于受传统束缚,死守住4小节和8小节为乐句结构的跳舞音乐。(爵士百年兴衰录,洛秦)很快有些人开始对于摇摆失去以往的新鲜感并开始寻求突破,他们通过添加一些经过和弦,在原来的结构上增加了一个第二位的和声进行节奏活动。查理·帕克和迪兹·吉莱斯皮在此基础上用一种有悖于传统的独树一帜的令人难以理解的即兴演奏方式确立“比波普/波普”风格(bebop/bop),成为了革新的先锋,开创了现代爵士乐的先河。“比波普”这个词语最先只是形容音乐家在练习发声或哼唱器乐作品旋律时发出的一些没有明确意义的音节,但这也正反映出新风格中带有的自由不羁的特征。和摇摆相比,波普的旋律乐句长短不一,结构也不那么均匀对称;和声比较复杂、不谐和且变换频繁;节奏多变并且强调不规则的重音,充满了对比。演奏摒弃了大乐队的庞大编制而改由3~6人组成,不使用乐谱的新规则让即兴重新回到了主要的位置。由于波普的出现对于当时大乐队和摇摆是一种颠覆,因此它被视作不受欢迎的另类。同时,比波普音乐家们试图把爵士乐的质量从功利主义的跳舞音乐水平提高到室内乐艺术形式的水平并将爵士音乐家从供人娱乐者的地位提高到艺术家的地位,他们有意识的建立一个新的精英阶层,把那些不符合他们预订的艺术标准的人排斥在外。这也就导致了波普乐逐步远离社会、脱离听众、甚至令其它传统爵士乐师们也对其质疑,爵士流行方面在历史上的分裂期因此产生。

传统的乐手们开始怀念起大乐队时期团结的集体观念,他们重新组织人手希望能够再次将之发扬光大。但大乐团的演奏方式或许终究违背了爵士自由即兴的本质,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几十个乐手同台演出的方式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大乐团的经久不衰的光环就此消失,剩下的先锋乐手们不断的发展着现代爵士。正如波普取代摇摆一样迅捷,人们不停地喜新厌旧,各种爵士风格接踵而至。冷爵士(cool jazz)吸纳波普和摇摆被摒弃的特点,以柔和优雅和重视编曲为人们所知,反映出古典爵士乐的影响并具有很强的实验性,迎合大众的口味。然而不多久,硬爵士(hard bop)的崛起淹没了冷爵士,其注重打击乐的特点确立了今后鼓在爵士乐演奏中的地位。之后也不断有人尝试新鲜的刺激方式来发展爵士,比如麦克尔·戴维斯的“调性爵士(modal jazz)”,虽然将爵士音乐限定在固定的几个调式中,但却给了乐手更大的发挥空间。

1959年爵士历史上又一次革命在奥奈特·科尔曼的“极度自由”中展开。他和他的伙伴在毫无预知演奏什么的情况下走进录音室开始自由之旅。自由爵士(free jazz)试图破坏结构、方向和调性的感觉,配器法比较接近普通爵士乐队,即分旋律乐器的节奏组。不过这些传统乐器都让位给了印度西塔尔琴、塔布拉双鼓、扩音拇指钢琴、警笛、电子八度音栓装置、令人产生幻觉的灯光和大量不合标准的电子设备及打击乐器。因此,有些自由爵士乐队看上去就像一只非爵士的先锋派乐队。(爵士音乐史,弗兰克·蒂罗)自由爵士和波普一样在出现之初被认定是一种“错误”、是对爵士音乐艺术的践踏。然而许多爵士演奏家本身都受过专业的古典音乐训练,他们并非不懂得如何作曲,而是在摆脱传统调式、规范的同时表达自己内心地感受。因此自由爵士此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为人欣赏的音乐,更多的是人内心思想的表达,是精神层面的爆发。

自从60年代末摇滚乐兴起以来,爵士乐的穷途末路也就开始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甲壳虫”,而将爵士音乐撂在一边。然而爵士音乐家们不愿轻而易举的放弃自己的信念,麦克尔·戴维斯就是这样一个执著的人。他观察到摇滚虽然有不同种族和风格的因素,但其本质还是将几乎所有的流行因素都汇合起来,于是戴维斯在爵士没落之际将结构和音色方面都做出了大胆的改进,采用古典音乐中回旋曲式,不断地重复乐思、乐段,使每个作品都具有活力和明确的结构倾向并且大胆用电子乐器来创造和获得各种各样的音响色彩,使抒情性和幻想性在表演和创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探索中开创了“融合音乐”(Fusion)——即将摇滚音乐等流行因素与爵士相结合从而推动爵士音乐的发展。直到80年代所有关于此类型风格的爵士乐都被称为摇滚融合爵士乐(Jazz-Rock-Fusion)。然而爵士大融合也正反映出它的没落,它开始没有自己的个性而依赖其他流行因素发展,丢失了自己的文化土壤并脱离了固有的精神与灵魂的根基。

专业音乐方面,当时西方音乐明显形成要求丰富音乐语言和要求革新音乐语言的两种倾向,出现了关于音乐创作不同的美学见解。大致有三个方面1采用本国素材进行创作2大胆尝试和改革,不失传统3在德国后浪漫主义创作基础上发展的十二音音乐、序列音乐等。美国专业音乐创作的真正崛起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并未受直接的经济损失,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大批音乐院校开始建立,而欧洲音乐家因战迁徙至美国也使得专业音乐在群众中迅速普及。在这个不断富裕的年代音乐戏曲美术都达到了世界水平,确立美国风格的运动得以逐步开展。美国专业音乐中对于欧洲的特色有着不同的反响和运用,有的作曲家出于民族自豪感竭力在创作中确立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有的则与欧洲风行一时的新音乐共命运,从事各种新音响的试验和探索。在这里主要涉及的是将民族素材进行专业创作的方面。

下面我们要来谈谈乔治·格什温,他对于爵士音乐进入专业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虽然在他之前也有不少欧美作曲家注意到爵士并偶尔采用了其中的元素如:戈特沙尔克《班卓琴》、德彪西《黑人木偶步态舞曲》《儿童之家》、卡彭特《小协奏曲》、斯特拉文斯基《钢琴的拉格泰姆》等,但他们的作品都不曾像格什温的那样得到广泛注意。格什温从流行音乐写作开始逐步向专业音乐发展,发挥自己运用流行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特长将爵士、拉格泰姆、布鲁斯等体裁运用于严肃音乐的创作。他那具有美国特性的、为群众广泛接受的音乐有《蓝色狂想曲》、《F大调钢琴协奏曲》以及歌剧《波其与贝丝》等。其中《波》剧是一部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的反映黑人生活的作品,因其具有爵士和布鲁斯的风格而被载入史册。《篮狂》更是格什温在爵士发展巅峰期和自身创作黄金期的一首历史性的杰作,主旨在于推翻关于爵士必须保持严格节拍、墨守舞蹈节拍这一错误观点。这首作品类似钢琴协奏曲,正是爵士的常见形式;作品突出旋律、通俗易记、鲜明节奏和切分音的使用,对动机、主题、短句等材料处理方面基本没有进行发展或展开,而是较多地进行重复,在重复中使音乐带有即兴变化的性质,这也恰巧是爵士常用的手法;在曲式方面同样运用了爵士常用的自由分段形式。《篮狂》开拓了第一个美国流行音乐家走向专业音乐的成功之路,是爵士搬上舞台第一部成功之作,使严肃音乐家接近广大听众,也使艺术音乐获得更广泛的听众,成为美国专业音乐文献中的代表。格什温强调音乐中唯一重要的东西是思想和感情,因此运用布鲁斯或爵士的黑人情感音乐正迎合了他的观念。

同时期还出现了其他将爵士音乐与专业音乐联系的作曲家。科普兰受德彪西、拉威尔等人选用爵士节奏的影响,同样将爵士作为素材进行协作。他的目的使用严肃音乐的语言写出一个美国风味的作品,让人意识到爵士含有一种天然的可探索的节奏。然而他逐步认识到自己有限的即兴才能,无法真正驾驭爵士和布鲁斯,因此他逐步放弃了用爵士引导专业音乐的想法。另一个是黑人作曲家斯蒂尔,他将运用黑人曲风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尤其是爵士。他认为爵士是在美国发展的少数属于美国而非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语言,他的作品许多体现了其民主思想。随着年龄和创作的成熟,斯蒂尔的音乐风格开始趋向欧洲并且民间素材的运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在此我们就不对之深入下去了。

结尾

爵士音乐的历史正如许多音乐一样经历了兴起,兴盛和没落。它在不同的时代中发展着自己不同的形式,虽然最终似乎有磨灭自我的倾向,但其昔日体现的精神内涵和本质却反映出一种执著追求的信念,也造就了一批耳熟能详的名字。虽然80年代初了融合爵士与一息尚存的自由爵士乐之外,爵士音乐似乎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欲振乏力的爵士乐已经失去它原有的焦点与重心。但是面对一个每一种音乐形态都被先辈们探索过的局面,爵士乐手们依然坚持着先辈们留下的爵士精神而重新回到过去,从经典爵士乐中寻找新的题材和创作灵感:一个以波普为基调,有新奥尔良爵士、摇摆与灵魂乐色彩,高度强调演奏技巧与典雅旋律的所谓“新古典主义”被制造出来成为80年代的主流风格。而且在专业音乐中时刻都能听到富有激情的节奏和绕人心魄的曲调,这成为了现代音乐流行与专业日趋模糊的重要表征。爵士的发展依靠的是不断的新鲜和刺激,在充斥了浮躁和流行泛滥的年代爵士是否还能重振往日雄风有待历史的见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4046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