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我们课本上学过的唐朝的唐诗,还有没学过的宋朝的宋词、元朝的元曲;我们经常提到的琴(古筝)棋(围棋)书(书法)画(国画);还有民俗节日(比如中秋、重阳、春节)等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中华成语。
就像我见过的陈汉东伯伯,他用成语接龙的方式把2008个成语围成五个环,象征着2008北京奥运的五环。
第一环是:天下第一、一脉相承、承前启后、后继有人-------意有未尽、尽忠报国、国利民福、福寿齐天。 第二环是:天下为公、公正廉明、明心见性、性烈如火------意在笔先、先入之见、见物思人、人众胜天。
第三环是:天下一家、家见户说、说短论长、长命百岁------食不求甘、甘拜下风、风和日丽、丽日中天。
第四环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广财疏、疏财仗义------世代相传、传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环是:天长地久、久负盛名、名副其实、实事求是------来去自由、由浅入深、深明大义、义薄云天。
陈汉东伯伯创作的中华成语龙,从天开始,以天结束形成了五个大圆环。不但很有意义,而且又好记又好玩。我想,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
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本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年青”的艺术,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过百年上下。自宋代以来,主导戏曲舞台的艺术形式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繁荣。然而,这种变革并非脱离历史的独立创造,而是继往开来,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各门类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因内容和篇幅所限,本书只是约略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我们课本上学过的唐朝的唐诗,还有没学过的宋朝的宋词、元朝的元曲;我们经常提到的琴(古筝)棋(围棋)书(书法)画(国画);还有民俗节日(比如中秋、重阳、春节)等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中华成语。
就像我见过的陈汉东伯伯,他用成语接龙的方式把2008个成语围成五个环,象征着2008北京奥运的五环。
第一环是:天下第一、一脉相承、承前启后、后继有人-------意有未尽、尽忠报国、国利民福、福寿齐天。 第二环是:天下为公、公正廉明、明心见性、性烈如火------意在笔先、先入之见、见物思人、人众胜天。
第三环是:天下一家、家见户说、说短论长、长命百岁------食不求甘、甘拜下风、风和日丽、丽日中天。
第四环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广财疏、疏财仗义------世代相传、传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环是:天长地久、久负盛名、名副其实、实事求是------来去自由、由浅入深、深明大义、义薄云天。
陈汉东伯伯创作的中华成语龙,从天开始,以天结束形成了五个大圆环。不但很有意义,而且又好记又好玩。我想,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2
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本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年青”的艺术,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过百年上下。自宋代以来,主导戏曲舞台的艺术形式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繁荣。然而,这种变革并非脱离历史的独立创造,而是继往开来,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各门类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因内容和篇幅所限,本书只是约略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3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
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
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外面有许多“砰、砰、砰”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
我还喜欢过“重阳节”,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上山,畅游欢愉。这一天放学,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
“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元宵,猜了灯谜,还到公园里观了灯。一家团团圆圆,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欢乐。
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
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作为我们新一代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
自己再整合一下,希望可以帮到你!!
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作为当之无愧的国粹,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外国友人对中国的深刻印象之一。
而发源于河南开封的豫剧则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奇怪的是名声较小的它看起来竟比京剧更受欢迎,为此不少人感叹:大师无数的京剧居然火不过豫剧?
寻根究底之源头
探究一件事情的根本,还得从根源处找起。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发源于河南开封,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创新而来。至于后来改名,则是因为河南在建国后简称“豫”,河南梆子这才有了一个较正式的名字。
河南豫剧
顾名思义,豫剧泛指河南的各剧种,作为河南地方戏的它,可谓是贯穿了河南人民的日常生活。河南人自儿时就开始接触豫剧,在耳濡目染之中也对豫剧有所了解,并产生了由内而外的喜爱与依恋。
1994年,河南卫视的特制节目《梨园春》出现在电视上,热度自此以后一直经久不息。河南人从小耳闻目染,对豫剧的热爱可以说是刻在了骨头上,成为了河南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不管是八十老人还是七八小儿,闲来无事时都能哼出几句调调来。对于他们来说,那不仅仅是一门传统戏曲艺术,更是一种家乡的声音。
而相比于豫剧,京剧则显得“年轻”得多。
京剧形成于清代,和起源于特定地区的河南不同,京剧来源甚多。京剧前身是流动性强的徽班,在和其他剧种接触交流的基础上吸收了昆腔戏,啰啰腔等杂曲。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在徽戏、秦腔和汉调合流的基础上,京剧又吸收借鉴了昆曲,京腔的特长,最终中国“国剧”就此形成。
但也许是分叉太多,京剧反而没有豫剧那样相对固定的受众,爱的人多了却好像爱得没有那么深。在一些人看来,京剧好像没有豫剧“火”了。
分布地区
京剧主要分布在华北一带,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当然上海,湖北和辽宁等地也是京剧的重要分布区。
京剧霸王别姬
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国各省份除了西藏和海南都设有京剧院,其中也包括台湾,京剧可以说是面向全国各地,受众分布得非常广泛。
而作为我国最大地方剧种的豫剧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虽然豫剧分布区也很众多,但戏迷数量比起京剧来还是略逊一筹。
难度对比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京剧“火”不过豫剧,那就是二者的难度存在差异性。京剧舞台艺术包括文学、表演、音乐、唱腔、脸谱、化妆、锣鼓等等多个方面,需要艺人有长期的舞台实践经验,同时也需要表演者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从而使观众产生共鸣。
另外京剧还具有比较格律化的程式,部分人可能因此觉得无聊。但无法掌握这些,就不能完全表现出京剧的精髓,更难以为观众呈现出一个完美的舞台。
这也就意味着京剧对于孩童和初学者来说十分困难,短时间的学习无法取得大的收获,而许多人又是三分钟热度,当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时,他们在这座大山前往往会选择半途而废。
与此相反的是对初学者很友好的豫剧,豫剧没有京剧那么多的表演形式,初学者很容易上手,有一点点天分,再加上后天的努力,平日里就可以哼出几句来,这就让人产生满足感,从而产生更深一步学习的欲望,所以学习豫剧的人较多。
再者豫剧吐字较清晰,观众也比较容易听清,能大概了解戏剧内容,不会处在“云里雾里”的尴尬局面。
题材“天上地下”
除了难度上的差异外,京剧和豫剧在选材上也略有出入。京剧有1000多个剧目,常演的有三四百个以上,演出内容主要是历史故事,文化性较高。这就使得京剧不仅要“挑剔”演员,还要“挑剔”观众。
若不具备一定的文化学识,不了解一些历史故事,观众们在旋律婉转悠长的京剧演出面前可能会一头雾水,坐了半天,一场下来,可能什么也没听明白。
而豫剧虽然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传统剧目也有1000多个,并且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包公戏和三国戏等,但在改革开放之后,豫剧的剧目又有了较大的改变。不少新剧目取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生活中的所思所想。
所谓贴近人民生活的文化才是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豫剧的改变吸引了新时代的人们,同时历史剧新编也带来了一波“豫剧热”。因此豫剧在近些年博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给人一种豫剧火爆的感觉。
国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京剧相对于豫剧来说,影响力更广,是当之无愧的“国剧”。
从双方代表人物来看,即使是一点儿不了解京剧的人可能也听过“梅兰芳”这个名字,但要是随便问一个路人,陈素真,常香玉是谁,对方可能会迷茫地摇摇头。京剧大师梅兰芳大家大概都知道,但豫剧大师的名字对于大部分群众来说可能却有些陌生。
其实京剧的观众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在1919-1935年间,梅兰芳大师就远赴外国,他在海外的精彩演出吸引了不少外国观众,这不仅消除了外国人对中国戏剧乃至中国人的偏见,更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京剧一时也成了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派京剧团赴海外演出,精彩绝伦的演出给新中国赢得了极高的荣誉,同时也给外国的戏剧大师带来了东方的灵感,不少外国戏剧中增添了中国元素。
自此以后,中国戏剧在海外也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文学博士傅谨曾言:京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京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各有千秋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豫剧就比不上京剧,只能说二者各有千秋。豫剧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演出团参加义演,为战士加油鼓气,被称为热心救国之模范。豫剧在经历了建国初期的种种坎坷后,发展得愈加兴旺,终于也走向了国际化道路。
1990年,豫剧团先后飞至美、德、澳、意、英等国公演,豫剧从此也站上了国际的大舞台。2009年豫剧成为了大学的一门专业,豫剧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也具有了更加顽强兴盛的生命力。
传承发展
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京剧和豫剧谁更火”之称其实并不重要,这二者都是我国的重要传统文化艺术,并不存在哪一者更好之分,重要的是二者都要注重传承和发展,莫要让这两种传统文化日渐消失。
为此国家和个人都应重视中国戏曲的传承问题,特别是在流行音乐盛行的今天,我们倡导“百花齐放”,不排斥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但也不希望看到有花悄然凋谢,无人问津。
传承中国传统戏剧文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同时,在世界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成不变只会使戏曲发展陷入困境,戏曲大师们也应努力创新,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找到新时代的题材,让戏曲事业生生不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