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派唱腔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吐字
梅派唱腔秃子字头流畅,字尾归韵力度适中。喉阻音有较多的实阻音,顿音力度强,装饰音与主音的音距较大,共鸣比较靠前。
2、音色和旋律
梅派唱腔的音色一般是圆润、宽甜或是明亮的,旋律一般是简逸、精炼或趋于平淡的,节奏也相对舒展平稳 。
3、音量
梅派唱腔的音量:大小变化不明显,尾音一般呈抛物线甩音。
扩展资料:
“梅派”主要是综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梅派”艺术的特点是从不强调特点中来体现的。梅兰芳所创立的“梅派”,也和其他京剧流派一样,在承师前辈艺人的基础上,走自己的创新发展道路。梅兰芳从吴菱仙所学到的戏,基本都是京剧青衣应工的开蒙戏,从陈德霖、王瑶卿等所学到的也都是规规矩矩的传统老戏。
梅兰芳不仅在唱、念、做、打方面,样样精通,在继承前辈艺人的艺术风格中有所创新与发展,形成独树一帜的京剧旦行流派--梅派,另外在表演、服装、音乐、化妆、舞蹈、舞台灯光等方面,也有改革与创造。
代表剧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女起解》、《水斗断桥》、《奇双会》、《宇宙锋》、《廉锦枫》、《天女散花》《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西施》。
百度学术-浅析“梅派”艺术的唱腔之美
《红娘》、《花木兰》、《破洪州》、《五世请缨》、《秦雪梅吊孝》等。
1、《红娘》
豫剧《红娘》,取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故事说的是唐贞元年间,西洛书生张珙进京应试,在河中府普救寺邂逅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二人一见倾心,红娘从中搓合,最终结成眷属。
2、《花木兰》
豫剧《花木兰》是人民艺术家、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剧目,自1951年上演至今,已有三代艺术家领衔主演,继承传扬,久演不衰。
3、《破洪州》
豫剧《破洪州》主要讲述的是北宋时,辽军入侵边境,杨宗保单骑突围回朝搬兵,朝中无人挂帅出征。八贤王和寇准奉旨到天波杨府调兵遣将,佘太君以杨府没有兵将可调推辞。寇准带八贤王溜入演武厅击鼓鸣钟,穆桂英全身披挂,威风而出。
4、《五世请缨》
《五世请缨》是河南豫剧院一团的保留剧目。该剧原名《十二寡妇征西》,又名《百岁挂帅》。
5、《秦雪梅吊孝》
豫剧著名表演艺术家、五大名旦之一阎立品的代表作。她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对《秦雪梅吊孝》的故事结构和立意进行了大幅度地调整。
刘长瑜老师,有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有名京剧演员、京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有“中国第一花旦"之誉、旦角演员、荀派花旦传人、荀派名家。
60年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曾因在现代戏《红灯记》中成功地塑造了李铁梅的艺术形象而蜚声全国,至今仍为广大观众所称道。其实,她所以引起观众瞩目,岂止是一出现代戏,港澳观众曾热情地赞誉她为中国第一花旦。刘长瑜九岁进中国戏曲学校,曾受业于筱翠花、芙蓉草、华慧麟等名家,受到旦角演员全面的基本功训练,那还是入学后不久,史若虚校长把几个低年级学生叫到跟前,让每个人都念一遍《打渔杀家》中萧桂英的台词,刘长瑜认真思索了一下后,两手轻轻抱拳,在委婉凄凉的念白声中,眼里流露出无限哀伤的目光,念了一句“女儿舍不得爹爹",从此刘长瑜的名字记在了校长办公事的记事牌上,成了班里重点培养的尖子生,她从12岁开始登台演出,先后演了《玉堂春》、《打渔杀家》、《宇宙锋》、《十三妹》、《四郎探母》、《追鱼》、《叶含嫣》、《得意缘》等戏,从此京都的戏迷们都知道中国戏曲学校的校园里破土而出了一株可喜的新苗。毕业后分配到剧团,创演了许多剧目,通过实践她深深认识到,娴熟地掌握唱作念舞的基本功固然重要,但要塑造好一个艺术形象,绝不能缺少对于所要扮演的人物的理解以及具体而深刻的体验。例如她扮演的同时像封建礼教挑战的《春草闯堂》中的春草和《卖水》中的梅英,以及同时不屈于压迫的《红灯记》中的李铁梅和《红灯照》中的田小燕,除了找出她们所处的典型环境的不同之外,还要找出她们性格上的差异,努力去捕捉她们各自的性格特征,所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刘长瑜艺术实践中最有价值的成就,几十年来,刘长瑜踏着坚实的脚步,怀着远大的目标,在表演艺术上辛勤耕耘,创演了许多新剧目,塑造了京剧画廊中不曾有过的形象,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事京剧表演艺术呢她当时(2000左右)已经是走过了五十个年头,也就是半个世纪了,从1951年考进中国戏曲学校学了八年,那么后来这些年就在舞台上演戏,那么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它这个综合性非常,是要唱、念、做、舞,综合性很强,因此呢他们在中国戏校学戏的时候,就像小朋友描红摹子一样,就是横平竖直、都要给它就是说能够打好基础,她记得小的时候老师教他们耗山膀,什么叫耗山膀,就是拉云手、眼睛看着手,然后提腕子拉开亮住,而且你要耗,耗很长时间,实际上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小例子说明什么,就说明这个基本功横平竖直呢要扎得非常的瓷实,这样你、将来你表演起来的时侯,你在台上你走什么东西你都是圆的。那么唱上也是,吐字丶发音,也就是字儿、气儿丶劲儿、味儿这四个都要、都是老师从小给他们打下这个基础,应该说京剧呢它有非常完整的一套表现各种不同喜怒哀乐、各种不同感情的程式,这都是他们几代前辈艺术家他们通过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形成了一整套的表演技法,因此呢,刘长瑜她觉得她什么时候说起她的母校她都是特别有感情,当然了在这个学习八年过程当中很多老师都是倾囊相赠的来教他们,而且非常严格、又非常耐心地教,自己就不想多说,她就想重点说一个什么问题,既然戏曲有这样完美的、一整套的这个程式表演技法,都是根据前辈艺术家他们通过生活的积累和生活的变形形成了有艺术感染力的整套的唱念做舞、手眼身法步,也就是这四功五法,那么怎么样去刻画人物呢,她就想起小的时候呢跟赵桐珊老师学戏,他就说,那时候刘长瑜她学的是《能仁寺》,说要啊、你们要作为一个演员来讲,要一人千面,而不能千人一面。就是你演谁都是一幅面孔、都是一个模式,那就没有个性了。实际上讲的就是说,人物的个性、所以呢她觉得这些话当时老师说好像自己也挺贪玩的,自己也没有完全记住,可是随着她的年龄的增长、舞台实践的增多,她就想到赵老师说的这个话自己演完了春兰自己又演春草、我又演梅英丶都是丫鬟,那我都一个模式,我都一样去演,那不都成一个人了嘛,自己不就等于是千人一面了嘛,就不对了,所以她觉得老师的当时的这些话呢对她来说教育都是很大的、终生在她的艺本实践当中都是起着作用的。过去京剧的花旦呢都以做派,就是形体动作、眼神、表演丶念白,是花旦的主要。那么到了《卖水》呢,六十多句唱,而且这个唱的过程当中,一直在舞,这样的戏呢应该说对于京剧的花旦剧目来讲是一个丰富。那么就谈到这个舞法,手眼身法步,这出戏呢又又唱、又要舞,舞呢就是手拿着扇子、手腕子要活,这手指头要软、就说眼睛,如果说我光是手软丶眼睛没戏,不行,我的手跟我的眼睛都要配合起来,所以在演这个人物的时候,她也是个丫鬟,她觉得呢这个梅英呢她是一个小姑娘,她也就是个十四五岁的小丫鬟,但是呢她很热情、很善良,她而是通过她自己的那个顽皮呀、很多这样的地方,比如说那个这也就是说手眼身法步都得有了,就是“二月里龙抬头"。最后她逗**,打中平贵的是红绣球,那自己又要手腕子自己要这么耍,我脚呢我要退,她跟**“红绣球",就是说,她专门打的她意中人,所以这个手眼身法步都是因为老师给她打下了这样的基础,她再根据这个人物的需要,自己再去运用它、去表现它,从而呢增加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当然这个京剧这样一个小小的例子,另外呢就是说唱,咱们讲的这个四功五法是吧,唱念做打,唱应该说是很重要的,声腔艺术,它通过这个声腔艺术去表达人物的心声,有的是对话,有的是心里的话,通过腔来去体现。所以作为这个京剧艺术,唱腔是太重要了,很多剧目能够落下来、能够流传下来,很重要的一条是唱、唱腔好,那么她觉得呢虽然她后来是专攻花旦了,但是她在戏校呢也是她的老师们从唱功上给她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也就是在唱上的横平竖直,字儿、气儿、劲儿、味儿,她记得她一入学校她学的青衣戏就是各种服饰,实际上也就是各种不同身份的端庄女性的唱,以唱为主的青衣戏,像什么,她一开始学的《六月雪》呀、《骂殿》哪、《玉堂春》呐、《宇宙锋》啊、《朱痕记》呀、《二进宫》啊都是以唱为主的,西皮的、二黄的、《骂殿》,这么多这个唱腔,所以后来呢,她在排这个就是90年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的时候她排了叫《玉树后庭花》,实际上这是一出悲剧,不是她的强项,那么后来又把这个戏呢排成了电视剧、叫《乐昌公主》,就是说(我)自己很多、特别是她那个拜过王家了,已经变成亡国奴了,被那个隋文帝这个他的宰相杨素就俘虏到他的府中了,而且他们骗她说你的驸马丈夫已经死了,这时候他是悲痛万分,就通过一段反二黄和她的那个回忆当年和驸马建立了这个爱慕感情和结为夫妻的这样一段情景,那么这段唱应该说没有什么表演,像她平常演的这些花旦戏那么活泼、眼睛、手啊、像春草、坐轿子、都没有,它主要是通过唱来表现她对于此时此刻作为一个亡国奴,她又是一个娇贵的公主,现在国破家亡,她唱的这一段就是非常幽怨的这一段唱腔,那么这一段唱腔呢,应该说呢是把此时此刻乐昌公主这种绝望,已经绝生念的这样一个思想感情给它表达出来。所以呢就说在这个京剧唱腔它是一个吐露心声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它既是一种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同时又是给人一种音乐欣赏的一个过程。所以有些个年轻的朋友说,哎呀,你京剧唱得太慢了,你一个字呀、呀、呀唱了那么半天,其实呢这里边呢都有它的内涵,就是感情层次的变化。
中国的五大剧种:京剧、评剧、越剧、豫剧、黄梅戏。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代表作有《贵妃醉酒》、《二进宫》 。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代表作有《花为媒》、《刘巧儿》。
越剧: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代表作有《梁祝》、《红楼梦》 。
豫剧: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因其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代表作有《穆桂英挂帅》、《朝阳沟》 。
黄梅戏: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代表作有《女驸马》、《天下配》。
1、河南有什么戏剧2、河南戏曲有哪些3、河南有哪些戏曲种类4、河南有什么戏剧?河南有什么戏剧
河南的戏剧有豫剧、曲剧、越调、宛梆。
1、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2、曲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大都出自民间小曲,有的擅长抒情,有的适合叙事,成为曲剧选用唱腔曲调和改编创造新唱腔曲调的主要来源。单弦的演唱形式,有单唱、对口唱拆唱、群唱和彩唱。
3、越调,是河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越调除戏曲形式外还有曲艺和木偶两支分支。
4、宛绑,是一个河南省稀有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在唱腔音乐上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且变化较多。宛梆唱腔音乐属板腔体。它的主弦和秦腔早期主弦一样,琴杆粗且短,高一尺半左右,琴筒用香椿木作料, 中间掏空,呈椭圆形,筒面用薄木板粘合,弦用牛筋,里外弦序63,发音高锐,以软弓子二嗡低音京胡为二弦。
河南戏曲有哪些问题一:河南戏曲都有哪些种类? 5分 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丰富多采的戏剧种类河南戏曲,在河南戏剧园地争奇斗妍。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到了80年代,有专业互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等。
问题二:河南有哪些出名的戏曲?自然戏曲是 豫剧,但是具体上还有很细的划分,[很高兴为您解答啊,下面河南戏曲我慢慢打字,一定要采纳啊!]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剧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等。。。比较出名的有《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苹果,红了》、《泪洒相思地》等等。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宇宙锋》、《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春秋配》等。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打金枝》、《三哭殿》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花打朝》、《穆桂英挂帅》、《梵王宫》、《洛阳桥》、《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郸几十部均摄制成影片。
问题三:河南都有什么戏曲好多!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
问题四:河南豫剧有哪些?传统剧目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
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得到了新的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等。
豫剧传统剧比较有代表性的剧目有《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后,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
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
移植演出的剧目有《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
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摄制成戏曲影片,对豫剧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问题五:河南有什么戏剧?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丰富多采的戏剧种类,在河南戏剧园地争奇斗妍。
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到了80年代,有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等。这些剧种都有属于戏曲大家族,它们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细细品味,又风格各异,迥然有别。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地方大戏和地方小戏。
所谓“大戏”,就是较多地上演反映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这类社会重大问题的剧目,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均有,而又往往以黑脸、红脸、为主,豫剧、越调、大平调、怀梆、怀调、大弦戏等就属于此类。这类戏,都有热烈、红火、激昂、明快等特点。地方大戏多演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等社会问题的剧目,并不能否认它同样也上演一些反映家庭生活情趣的剧目。而且随着社会生活中民主意识的增长,反映普通人悲欢离合的剧目还在不断增加。而地方大戏在上演此类剧目时,也往往行当较全,矛盾冲突较为尖锐,情节较为复杂,场面也较为庞大。
所谓地方小戏,是多演表现家庭纠葛、生活情趣的戏。它以小生、小旦为主,或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称为“二小戏”或“三小戏”。在河南,曲剧、二夹弦、道情戏、豫南花鼓戏等,都是地方小戏。
河南的地方戏剧种近80%是产生于清代。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中国戏曲的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原来风靡全国的大剧种昆曲,逐渐出现了衰败趋势,而产生于民间的各种地方戏剧种,在与昆曲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戏剧史家们称这段历史为“花雅之争”。“花”就是“花部”,指地方戏剧种;“雅”就是“雅部”,指昆曲。河南为数众多的地方戏剧种正是在“花雅之争”的风雨中产生、发展、成熟的。1956年底,河南举办了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这是一次河南地方戏的大展览、大检阅。23个剧种,演出93个剧目,真可谓百花争妍,一片繁荣。多年来,尽管河南地方戏的发展也曾遇到过不少曲折和艰难,但它是扎根于民众的艺术,一直受到人民大众的喜爱。
河南人向外地人说起豫剧,往往眉飞色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外地人对河南人提起豫剧,也大都跷指称赞。可以说,豫剧是河南人的骄傲。豫剧具有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诞生之后,不断向外拓展,不仅生根开花于河南全省的城镇乡村、平原山区,而且流布了全国16个省区,专业剧团数量最多时达到39个,居全国360多个剧种之首。《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朝阳沟》等剧目风靡全国,家喻户晓。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宝岛台湾到鸭绿江畔,无处不有“豫剧迷”。
进入80年代后,不少艺术门类,所有戏曲剧种都在惊呼危机!而豫剧却在与困难的奋力拼搏中显示了它特有的生命力,继续为自己赢得了荣誉。豫剧的上座率、自给率,豫剧的演员人数、观众人数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豫剧大约产生在清代乾隆(1736-1755)年间,那时叫河南梆子。到了清代末年,河南全省各地都有了河南梆子戏的演出团体。所以,我们把从乾隆年间到清代末年这一段时期叫作河南梆子的产生和成长期。
到了中华民国时期,河南梆子进入了成熟时期。1914年,有一个戏班叫义成班,班中有个名演供叫时倩云,进入了开封羊市街普庆茶社演出。别轻看了这次演出,它可是河南梆子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所谓普庆茶社,就是当时的茶园兼戏院的娱乐场所。原来的梆子戏都是在乡村的广场高台上演出,这次演出,算是进入城市戏院的开始,此后由小戏院到大戏院,逐渐扩大了梆子戏的影响,提高了
问题六:河南有那些戏曲剧种著名的有哪些?河南戏剧:河南为“曲艺之乡”,豫剧是中国四大剧种中历史文化最为悠久的剧种,听众人数居全国第一。明清以来,有据耿查的剧种有45种之多。到了80年代,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豫东调、四平调、豫东琴书、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
问题七:河南戏剧都有哪些剧种? 30分 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
问题八:河南豫剧有哪些?豫剧: 吴新平的戏曲**《包青天》,马金凤的《对花枪》和《花打朝》,刘忠河的《打金枝》,任红恩的戏曲**《我爱我爹》,小白鞋说媒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等。
问题九:河南戏曲有哪几大剧种?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梗怀梆 大弦戏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五调腔
问题十:河南的地方戏主要有哪些?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因为这里有光辉灿烂的戏剧文化。丰富多采的戏剧种类,在河南戏剧园地争奇斗妍。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种之多。到了80年代,有专业或业余剧团演出的戏曲剧种仍有31种,主要有豫剧、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豫南花鼓戏等等。这些剧种风格各异,迥然有别。大体上可以把它们分为地方大戏和地方小戏。所谓“大戏”,就是较多地上演反映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这类社会重大问题的剧目,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均有,而又往往以黑脸、红脸、为主,豫剧、越调、大平调、怀梆、怀调、大弦戏等就属于此类。这类戏,都有热烈、红火、激昂、明快等特点。
河南有哪些戏曲种类河南河南戏曲的戏曲种类有越调、柳琴戏、坠剧、二夹弦、怀调、落腔、豫剧、曲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大平调、宛梆、怀梆、道情戏、四平调等。
1、豫剧: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河南戏曲,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河南戏曲,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近几年河南戏曲,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河南戏曲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2、越调:越调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
3、曲剧:河南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于1926年经临汝县(今汝州市)农民同乐社在登封县首次搬上舞台,发展为戏曲剧种。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
4、宛梆:宛梆是一个河南省稀有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
5、坠剧:又称称坠子戏,是一种稀有的传统戏曲剧种,因其以曲艺坠子书的曲调为基础而发展形成,故得名,现全国仅有两家专业坠剧团体,河北深泽县深泽坠子戏剧团、安徽宿州市坠子戏剧团。
河南有什么戏剧?一、豫剧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戏曲,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河南戏曲,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
豫剧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河南戏曲的艺术性而广受各界人士欢迎。
二、越调
越调是河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唱腔质朴、婉转、细腻、典雅而又不失豪放、粗犷、大气,间有秦腔的元素。下路越调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南边越调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与上路越调比较相似。
扩展资料
豫剧四大板式河南戏曲:
二八,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
慢板,也作三眼。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 迎风板等板式,一般为三眼板。
流水,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慢流水、快流水、流水连板等。
散板,也作非板、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是一种朗育式的唱腔,属于散板类。
越调主要流派:
上路,以南阳为中心,又称豫西越调、南阳越调、大越调,是越调的母调。
下路,以许昌、漯河、周口为中心,又称小越调。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
南边,以襄阳为中心,向十堰等地扩散,与南阳越调比较相似。
-豫剧
-越调
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卓越贡献
在五十几年的舞台生涯中,梅兰芳的艺术成为近千年来中国戏曲史中的高峰之一。他一生的艺术实践为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树立了一座丰碑。特别是梅兰芳对于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贡献,应该说是前代与同代的旦行演员无法比拟的。笔者认为梅兰芳有四方面的卓越贡献,即梅兰芳个人人格、品质、精神的贡献和超越;梅兰芳对中国京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梅兰芳戏剧体系------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中最丰富、生动的戏剧体系;梅兰芳留给中国京剧的宝贵遗产------唱片集、戏曲艺术片和文字资料。
就梅兰芳的人格、品质、精神方面而言,一方面因其淳厚的家风、质朴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并没有沉醉于成名后的赞美声中。虽然有人称他“梅郎”,并非都出于对艺人人格的亵渎,但是社会主流却又停留在欣赏男旦的“比女人还象女人”的不良习俗中,一些与梅兰芳同期的男旦演员顶不住这种习俗,随波逐流,许多人被这世俗淹没。梅兰芳则不然,他“顶住了这股污浊的风气,硬是以对艺术的顽强拚搏,赢得了自身艺术的独立价值”。不论是剧目,还是表演,梅兰芳从不向那种世风日下纸醉金迷的社会流俗低头,他“一方面勇敢地承认和面对这种羞人害人的习俗,同时又胸有成竹、不露声色地与之斗争。大约也只有梅兰芳,把主观想法与客观条件水乳交融地汇合一道,才一点点地把观众的不良欣赏习惯扭转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才一点点地形成创立了自己真正属于艺术意义上的流派。梅的历史性贡献,就是把艺风和世风结合着一点点扭转过来,就是把艺格和人格结合着一点点从非艺术的范畴拉回到艺术领域之中”。
鉴于上述因素,加上梅兰芳身边颇有见地、懂戏曲、有财力的文人朋友,梅兰芳便每每创出新风格、新意象的古装新戏和时装新戏;便在民族危难之时排演《抗金兵》和《生死恨》;更在日寇入侵、国土沦陷时蓄须明志,8年息影舞台。笔者不同意那种认为梅兰芳蓄须罢演尚有许多“别的”因素的观点,如梅剧团当时不在身边等,一个以京剧表演为职业、视京剧艺术如生命的京剧大师,还有什么比8年不能演出更加痛苦的事,但梅兰芳宁可忍下这痛苦,也不愿意屈从侵略者,为其演出,这是何等崇高的民族气节。梅兰芳对人们的赞扬却十分谦逊,他在入党时曾这样说:
我在抗战时期有点爱国表现,党肯定我,人民鼓励我,我感到莫大安慰。我知道,党和人民鼓励我,是体谅我当时的实际处境,能够保持气节,觉得难能可贵。可是我认识到自己做得还是很不够的。比如说,当国家危难的时候,中国人都象我那样隐居起来,中华民族能解放吗?所以比起八路军、新四军,特别是比起那些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战、流血牺牲的文艺战士,我感到惭愧,我今后要向他们学习。
这就是梅兰芳在人格、品质、精神方面高出、超越他同时代的许多京剧演员的地方。
继承和创新,是梅兰芳对中国京剧艺术的最实质的贡献。
从少年时代,“天赋不聪明”的梅兰芳在勤学苦练中注意观摩、比较前辈艺术家的表演,在青衣、花旦、刀马旦等旦行表演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吸收昆曲和其他地方戏曲的长处。在梅兰芳探索、试验性的表演创造中,他受到师友王瑶卿的启示,慢慢地在他的“剧目里开始出现了他所创造的独特形象,一种载歌载舞的旦角。它既不是青衣,也不是花旦,吸收了刀马旦的功夫,又有闺门旦的风格。这个新的形象原是从传统的东西中演化出来的,但又加上了新的东西。这个形象发挥了梅先生的所长,十分适合他的性格和身体的特点。他终于开始找到了他自己的路子了。”这就是“花衫”的路子。
正如美国剧评家斯达克·杨所评论的,梅兰芳的表演并不是单纯摹仿女子,他旨在发现和再创造妇女的动作,情感的节奏,意志的力量、魅力,活泼或温柔的某些本质上的特征。在半个世纪的舞台生涯中,梅兰芳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如《宇宙锋》的赵艳容、《葬花》的林黛玉、《金山寺》的白素贞、《木兰从军》的花木兰、《玉堂春》的苏三、《打渔杀家》的萧桂英、《抗金兵》的梁红玉、《生死恨》的韩玉娘、《穆柯寨》的穆桂英、《奔月》的嫦娥、《西施》的西施、《贵妃醉酒》的杨玉环、《霸王别姬》的虞姬等等,形成了广大观众喜爱的独具风采的“梅派”艺术。
民初以来京剧的兴盛与发展,正是由于梅兰芳和杨小楼、余叔岩、程砚秋、周信芳等杰出的京剧艺术家,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使京剧艺术日益丰富完美,深入群众,从而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梅兰芳站在这批艺术家的前列,继承、吸取前辈艺人的表演艺术和美学思想,不断丰富自己,同时学习、借鉴海派艺术,从京剧剧目、唱腔、舞蹈、服饰、化妆直至布景灯光,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梅兰芳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梅兰芳》
兰州大学出版社
李冲明
96年4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