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章原文及翻译及感悟

论语第十章原文及翻译及感悟,第1张

论语第十章原文:子曰:“君子之道,其修身也乎!其未尝有闻也乎!君子不可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不慎也。”

翻译:孔子说:“君子的道路,首先是修身养性。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吗?君子不可不修身,思考修身,更是不能不谨慎。”

感悟:孔子强调君子的道路首先是修身养性,这是他教育理念的核心。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也决定了他的命运。孔子的教育方法也是以修身为基础,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炼,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提升和成长。这种教育方法,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强调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以达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目的。

孔子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教育的最好方式是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影响和感染学生。他自己就是一个典范,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他的教育方法是在自己的修养和品德上下功夫,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学习和效仿。

2倡导自学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强调自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他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3强调实践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4注重人际关系

孔子认为,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他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尊重和包容别人。他认为,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树是最后凋谢的

译文: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孔子说:“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埃”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会心生迷惑。”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大的车没有车的边际,小的车没有车内的凳子,那怎样行驶呢”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音乐的创造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也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碰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我)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孔子说:“大概就是‘睡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44、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4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6~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 孔子说:“如果在家中尊敬父母团结兄长,却在外边经常以下犯上,这种人很少;如果不犯上,却作乱的,从来没有。君子应该守本分,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才是天地正道。尊敬父母团结兄长,这是做人的根本啊!”

手译

==============================================

孔子是一位心胸开阔的温厚的长者,是一位具有仁者情怀的温和的君子,是一位拥有无上亲和力的圣人。

Confucius is not only a venerable elder with broad mind, but also a man of noble character with mild nature, and besides, he is a sage with supreme affinity

一个“仁”字,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也是孔子心胸、情怀、亲和力的最好的见证。

As the focus of Confucianism, the word benevolence (humanity也可) is the best evidence for his breadth of mind, his emotions and his affinity

孔子家语 卷四 六本第十五 翻译

一、译文: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

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渐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二、原文:东周春秋末期 孔子门人《孔子家语》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扩展资料

一、启示

1、择友要慎重,因为与什么样的人相处,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受其影响。所以我们要认真地选择朋友,慎重地选择居处的环境。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形容环境对人的影响。

朱和赤:可以释义为红色的东西;而墨和黑即是说黑色的东西。红与黑相对,红可以理解为红是正义的,好的。黑则相对是邪恶的或不好的。不管你跟着其中任意一方的人,都会被其拥有的品行所感染。换句话说就是跟好人学好,跟坏人学坏。

赤的另一种说法是在古代形容将士〔将军和士兵〕。比如说赤子,你和他们在一起就会和他们一样拥有一颗赤红的心从而成为一个为国家抛头颅撒热血的将士;而你若跟着那些墨者〔即书生〕耳濡目染自然也就会被其书气所陶冶成为一个读书人。

二、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家语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芝和兰这两种香草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但它们不会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们变得没有香气;人格高尚的人修行道义以身立德,他们也不会因为艰难窘迫物质贪乏而改变气节。所以说,与人格高尚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在了放有芝兰的屋子里,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香气,是因为你已经为之同化,满身是香了;而与品德低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进了卖咸鱼的店铺一样,时间长了闻不出它的腥臭,是因为你已与之同化满身臭气了。放有红色朱砂的地方会实其染红,而放有漆墨的地方会被其染黑,因此,想要做君子的人或者说是君子,都会慎重选择他们所居所处的环境。事实上,君子就象芝兰和松梅一样,不会因为没有人来而不芳香四溢,也不会因为清苦卑微而变得庸俗丑陋;他们的志气如香兰一样天长地久不会改变,他们的信念如芝兰一样坚定不移始终如一。 孔子家语 王肃 “孔子曰:‘吾死后……’。”一段翻译

翻译:

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

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

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此文出自春秋时期·孔子门人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孔子家语》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孔子家语》一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唐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

他主张微言大意,综合治经,反对郑玄不谈内容的文字训诂学派。王肃杂取秦汉诸书所载孔子遗文逸事,又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小戴礼》、《大戴礼》、《礼记》、《说苑》等书中关于婚姻、丧葬、郊禘、庙祧等制度与郑玄所论之不同处,综合成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阐发,假托古人以自重,用来驳难郑学。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家语》相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也出土了篇题与《儒家者言》相应的简牍,内容同样和《家语》有关。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的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时,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

孔子流下了眼泪,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73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

<孔子家语>和<论语>区别多少

今本《孔子家语》与 《论语》的对照分析

迄今为止,研究孔子思想最具权威性的材料当属 《论语》, 因此,本文拟将《孔子家语》与《论语》进行比较分析,从恩想方面探讨一下今本《家语》一书的真伪。 仁、礼关系 仁和礼都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在 《论语》一书中,"仁"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并且,孔子认为只有"克己复礼"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实现天下大治。从 《论语·八俏》一篇中,孔子所提出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以看出,孔子是把仁作为礼的本质内容,把礼作为仁的外在形式。但在 《家语》一书中,"礼"被提到的次数远比"仁"要多,占了全书的绝大篇幅。而且,孔子屡次提到"礼者,政之本也"[3],"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4]等观点。而这一点恰恰与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隆礼思想的苟子非常相似。他曾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5]。 不过,《家语》一书并未轻视或抛弃 "仁"这一重要思想,而是将其渗入孔子的言谈观点之中。孔子问鲁哀公讲"古之政,爱人为大"[61,而"爱人"恰恰是 《论语》中孔了对"仁"的解释[7]。此外,孔子还拒绝回谷鲁衷公关于舜戴什么样子的帽子这种问题,因为帽子只是一种形式,舜作为帝王,撮重要的是他施行的仁政。由此可见,在仁、礼关系上,《家语》同《论语》一样认为仁是礼的本质,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德、刑关系 后代学者一讲到孔子就大力宣扬孔子反对刑罚,只重德政。但这实在是误解。孔子当时讲这些话是针对社会上滥用刑罚威吓百姓的弊病而言的,并不表示他反对"刑罚。相反,孔于更赞同治国应德刑共用。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就提到"君子怀德,小人怀上;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而在 《家语》一书中,《刑政》篇同样提出"太上以德教民,……。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可见,两本书都同样重视德政,同样认为刑也足治国不可缺的方法。 相比之下,在德、刑关系上,《家语》一书较之《论语》更加进步一些。一方面它继承了孔子重德轻刑的观念,另一方面又提出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爹焉[8],逐步同德刑并重发展。这也恰恰说明时代己发生了变化,春秋时代表面上的仁义道德还是要讲的,而从战国时代开始,就更加重视"以力取能,""强者为王"。故荀子在继承隆礼思想的同时,提出"治之径,礼朽刑[9]",这同《孔子家语》一书的思想更为接近。 重民思想的发展 孔子往《论语·尧日》篇中提出"所重:民、食、丧、祭",将比放在首位,充分休现了他的重民思想。不过,与荀子、孟子相比,孔子的重民思想有一个重大缺陷。这就是孔子认为君子才是国家富强太平的决定力最,民不过是作为君子统治下的被教化者。是君子施行仁政的对象,他在政治上是没有主动性的。 而《家语》一书在这一方面更倾向于荀子、孟子。首先,书中提到了荀子民水君舟思想非常相似的观点,即"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10]。其次,孟子"人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1]"的民心所向决定论在《家语》一书中也表现得很清楚。在《五议解》一篇中,孔子向哀公讲治国之道时就说:"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将谁攻之。……。民畔如归,皆君之仇也,将谁与守。” 总之,在《家语》一书中,民不再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民心所向开始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盛衰的垂要力量。许多篇章不断地提到君主应该如何做才能得到民心,才能教化好百姓。 正人必先正己 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深知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因此他尖锐地指出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道德堕落的原因就是统治者不能先正自身。在 《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责备患盗的季康子"苟子之不欲,虽赏不窃",又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而《孔子家语》在这一方面不仅全继承了《论语》的恩想,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在《王言解》一篇中,孔子讲quot;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止则何物不正"《大婚解 》中也提到"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止矣。"这一思想也为早期儒家的其它学者所认同,尤其是孟子,甚至提出"一正君而因定矣"[12]的观点,把君主的端正自身看作是国家安定的关键。 君臣关系 君臣关系是早期儒家思想与后世儒家思想区别较大的一个万而,也是能够比较清楚地判断《家语》一书真伪及时代的一个证拥。早期儒家产生于知识分子力量崛起的春秋战国时代,其时群雄争霸,拥有知识与智慧的士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君主而不必忠于一个国君。因此孔子可以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3]的观点,提出君臣之间并非是绝对的命令巧服从的关系。而号称亚圣的孟子则更进一步,在《孟于·离娄下》中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但随着秦汉封建大一统王朝建立,专制统治不断加强,士人逐渐丧失了选择君主的权力,只能无条件地绝对服从。所以在后世儒家思想中,君臣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忠"成为一个臣子最重要的品德,不管他所面对的君主足否昏庸。 相比之下,《孔子家语》关于君王关系的论述更倾同于早期儒家,基本上继承了《论语》的思想。在《家语·弟子行》中,孔了纵论前人德行就对弗子说quot;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这样的话。不仅如此,孔于还反对效忠昏君,这从孔子对泄治及鲍牵的评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君臣关系这一点来讲,笔者以为《家语》绝非伪作,因为后代儒家是不敢写出如此"不忠"的话的。 儒道兼综 就以上所分析的几方面来说,《家语》与《论语》的思想基本相同。实际上,这两本书在思想体系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家语》一书掺杂了许多道家的思想,书中不仅多次提到老子而且皆是以十分尊敬的口气提起。 在 《家语》中,孔子不仅十分赞成老子"执雌持下"的思想,而且他所追求的天下大治也与道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些思想主要反映在 《三恕》、《观周》、《好生》等篇。以儒家后来的发展看,只有汉初的陆贾继承了儒道兼综的思想,并为汉初黄老之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上述文字尽管没有涵盖 《论语》一书的全部思想,但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已基本涉及到了。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家语》一书在思想上,尤其是政治上也与《论语》是一脉相承的。最重要的是此书思想基本上倾向于孔子、孟子、荀子所代表的早期儒家,故而它是后人伪作的可能性不大。 孔子曰吾死之后译文

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原文: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扩展资料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孔子( 英语:Confucius , 公元前 551年 --- 公元前 479年 ),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请教《孔子家语·五仪解》的译文

孔子家语卷一•五仪解第七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想选择鲁国的士人,用他们治国,请问怎么选择录用呢?” 孔子回答说:“生活在当今的时代,却倾慕古代的道德礼仪;以现代的生活习俗而生活,却穿古代的儒服,舍弃这样的做法俄走不同道路的人,不是很少见吗?” 原文: 曰:“然则章甫絇履,绅带缙笏者,皆贤人也.” 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谓也.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轩者,则志不在于食焄;斩衰管菲,杖而歠粥者,则志不在于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谓此类也.” 译文: 哀公说:“如此,那么带着礼帽,穿絇头鞋,衣带插着笏板的人就是贤人了。” 孔子说:“那倒不一定。我刚才说的话,并不是这个意思。那些穿着礼服,戴着冕、乘坐车的人,心思不在鱼肉上;穿着毛边麻布丧服,穿着草鞋,拄着棍子喝粥的人,心思也不在酒肉上。生活在当今的时代,却倾慕古代的道德礼仪;以现代的习俗生活,却穿着古代的儒服的,我说的是这一类人。” 原文: 公曰:“善哉!尽此而已乎?”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译文: 哀公说:“好呵,全面说说吧。” 孔子回答道:“人分五个等级,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分清这五类人,那治世的方法就网罗无遗了。” 原文: 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庸人?” 孔子曰:“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译文: 哀公说:“请问什么样的叫庸人?” 孔子回答说:“庸人,心里没有善始善终的规划,口里也说不出让人铭记效法的话。不懂得择贤交友,不知道努力做事,来稳定自己的地位,小事清楚,大事糊涂,不知道该做什么,只知随大流。不知道自己该把握什么,思想由感官支配,这种人就是庸人。” 原文: 公曰:“何谓士人?” 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译文: 哀公问道:“请问什么是士人?” 孔子回答:“所谓士人,他们心中有确定的原则,有明确的计划,即使不能尽到行道义治国家的本分,也一定有遵循的法则;即使不能集各种善行于一身,也一定有自己的处世方法。所以他们知识不一定广博,但一定要审查所知道的是否正确;话不一定说得很多,但一定要弄清是否说得在理;路不一定走得很多,但一定要明白所走的道路是否正确。在自己的智能范围内能明白事理,并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行事时能遵循事理,那么就像生命和身体不可改变一样。富贵不认为是自己的益补,贫贱也不认为是自己的损失,都能正确对待。这样的人就是士人。” 原文: 公曰:“何谓君子?” 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译文: 哀公说:“什么样的叫君子?” 孔子说:“所谓君子,说话重视诚信,心中不怀怨恨。有仁义的品德却不夸耀,思想通达,说话不专横,xing动专一,自强不息。xing动缓慢的样子,好像可以超越却始终追不上,这种人就是君子。” 孔子家语的内容是什么

不知道那么多,先提供几句吧~请批评指正。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is labour lost; 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If i'm together with some people, then there must be my teachers I will study their merits and avoid their shortcomings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It's wise to hold what you know and admit what you don't know

4 有教无类。

Make no social distinctions in teaching

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Learning in review, a master you will be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Knowing it is not as good as liking it, and liking it is not as good as enjoying it

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By nature, men are nearly alike; by practice, they get to be wide apart

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Not to mend the fault one has made is to err indeed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rself, do not do to others

11言必信,行必果。

Keep what you say and carry out what you do

1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The superior man on grounds of culture meets with his friends, and by their friendship helps his virtue

13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The commander of the forces of a large State may be carried off, but the will of even a common man cannot be taken from him

1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A youth is to be regarded with respect How do you know that his future will not be equal to our present

1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Is it not delightful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1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Is he not a man of complete virtue,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though men may take no note of him

17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While a man's father is alive, look at the bent of his will; when his father is dead, look at his conduct If for three years he does not alter from the way of his father, he may be called filial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I will not be afflicted at men's not knowing me; I will be afflicted that I do not know men

1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In the Book of Poetry are three hundred pieces, but the design of them all may be embraced in one sentence--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20关睢乐而不*,哀而不伤。

The Kwan Tsu is expressive of enjoyment without being licentious, and of grief without being hurtfully excessive

2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While his parents are alive, the son may not go abroad to a distance If he does go abroad, he must have a fixed place to which he goes

22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If others succeed by making one ounce of effort , I will make a hundred times as much effort ; if others succeed by making ten times as much effort , I will make ten hundred times as much effort

23巧言令色,鲜矣仁!

A man who speaks with honeyed words and pretends to be kind can not be benevolent

24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Everyone drinks and eats , but few know the real taste of what has been drunk or eaten

25贫而无怨难,福而无骄易。

It is difficult for one to make no complaints when poor; but it is easy for one to show no arrogance when rich

2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A gentleman sets strict demands on himself while a petty man sets strict demands on others

27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In serving one’s parents , one should dissuade them from doing wrong in the gentlest way When the advice is ignored , one should remain reverent and obedient One should not complain even when one is laden with anxiety

2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One must always keep in mind one’s parents’ birthday On the one hand, one is glad to offer birthday congratulations; on the other, one is worried to see they grow one year older

29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Do not make haste; do not covet small gains If you make haste, you can not reach your goal; if you covet small gains, your efforts will not culminate in great achievements

30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

Advise earnestly and guide properly, stop doing so if they don’t follow Do not get vexed

31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A gentleman does not promote a man whose words are pleasant to his ear, neither dose be disdain his correct words for he is an unpleasant man

32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Of all people, girls and servants are the most difficult to behave to If you are familiar with them, they lose their humility If you maintain a reserve towards them, they are discontented

33德不孤,必有邻。

Virtue is not left to stand alone He who practices it will have neighbors

3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At fifteen I set my heart upon learning At thirty, I planted my feet firm upon the ground At forty, I no longer suffered from perplexities At fifty, I knew what the biddings of Heaven were At sixty, I heard them with docile ear At seventy, I could follow the dictates of my own heart; for what I desired no longer overstepped the boundaries of right

35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Incomparable indeed was Hui! A handful of rice to eat, a gourdful of water to drink, living in a mean street Others would have found it unendurably depressing, but to Hui's cheerfulness it made no difference at all Incomparable indeed was Hui

3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The wise find pleasure in water; the virtuous find pleasure in hills The wise are active; the virtuous are tranquil The wise are joyful; the virtuous are long-lived

3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It passes on just like this, not ceasing day or night!

3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He did not dislike to have his rice finely cleaned, nor to have his minced meat cut quite small

39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Look not at what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 listen not to what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 speak not what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 make no movement which is contrary to propriety

4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If a man take no thought about what is distant, he will find sorrow near at hand

41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There are three things which the superior man guards against In youth, when the physical powers are not yet settled, he guards against lust When he is strong and the physical powers are full of vigor, he guards against quarrelsomeness (n 喜吵架) When he is old, and the animal powers are decayed, he guards against covetousness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399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