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英国的一个摇滚乐队四个动画人物组成的,好像叫“街头霸王”。哪里可以找到它的歌

谁知道英国的一个摇滚乐队四个动画人物组成的,好像叫“街头霸王”。哪里可以找到它的歌,第1张

GORILLAZ

这支乐队是在偶像团体泛滥,有许多所谓实力派的英国乐手也罢因看不惯偶像团体"降低"英国乐界水准的背景下,由Blur主唱Damon Albarn为主并隐身幕后代言,与知名卡通人物Tang Girl的作者漫画创办人Jamie Hewlett一起创作的四个具强烈城市HIP-HOP色彩的小鬼组成的

而他们的制作班底还包括制作人-旧金山日裔Hip-Hop当红名师Dan“TheAutomator”Nakamura(曾与PrimalScream、DepecheMode、DeLaSoul等乐队合作)。纽约独立乐队CiboMato日裔女主唱MihoHatori、美西Rap好手DelTheFunkyHomosapien、古巴爵士唱将IbrahimFerrer、后庞克先驱乐队TalkingHeads主力团员TinaFrantz。

音乐风格主要为音乐的曲风为Hip-Hop, Alternative Pop/Rock, Alternative Rap,当中某些曲子还揉合了牙买加的 reggae、古巴传统情歌以至英伦punk rock

几位成员虽是卡通人物,但都具有自己的性格特征:

乐队成员:ChakaKhan

主唱-2D出生地-Crawley年龄-23岁(1977)

修长颓废迷人的帅哥主唱2D-擅长弹奏键盘的2D在人群中总是最沉默的一位,然而他因失明造成所深不可测的黑洞眼神却散发着强烈迷人的神秘气味,吸引了众多女性歌迷的目光,甚至还出现了他的后援会,在网络上成立了"Love 2 Deep爱太深"的歌迷专属网站。

特征-双目瞎盲的黑色眼球与刺猬般的冲冠怒发

嗜好-收集波霸美女图

音乐影响-ButorphanolTartrate止痛剂、英伦电子流行名团人类联盟(HumanLeague)

主唱PhilOakey、恐怖**名导LucioFulci

乐队成员:Noodle

吉他手-小面出生地-日本大阪年龄-10岁(1991)

捉狭可爱的亚裔妹妹吉他手Noodle-年仅10岁的东洋小妹Noodle总是带着内建收音机的流行盔帽,充满神秘东方气息的她虽然只会讲一句英文「Noodle」,但吉他技巧与拳脚功夫可是十分了得。更神奇的是,她还有上乘的中国拳脚功夫。

特征-一双永远睁不开的丹凤眼

嗜好-收集飞天小女警、电子鸡、口袋怪兽、溜溜球玩具

音乐影响-日本徘句、老子、BonJovi吉他手RichieSambora

乐队成员:Murdoc

团长/贝斯手-魔头出生地-英国特伦河畔的制陶中心斯托克(流行天王罗比威廉斯幼时玩伴)年龄-34岁(196666)

聪明乐观的酷哥贝斯手Murdoc-不修边幅的他其实是Gorillaz中心思最为缜密敏锐的团长,

以自修方式练就而成优异贝斯弹奏技巧和写歌制作功力,更使他成为主宰全团的舵手。

而身为Gorillaz发言人的他,歌迷也可从中感受到他目中无人的主宰霸气。

特征-满口毒蛇般的绿牙与一双红色的阴阳眼

嗜好-捧扁阿D

音乐影响-BlackSabbath、Dub音乐、海滩男孩鼓手DennisWilson及最崇拜的偶像-撒旦

乐队成员:Russel

鼓手-洛胖出生地-美国纽约州年龄-25岁(1975)

嘻哈黑人大老粗鼓手Russell-玩得一手好鼓,更是崇尚Hip-Hop和Rap等黑人文化,

不过曾接受过贵族学校良好的知识与行为养成教育的他,其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言谈举止温文儒雅也让许多女性友人从他稳重的性格感受到浮华生活的真实安全感。

特征-过度惊吓导致两眼眼球翻白

嗜好-健身和吃(目前是伦敦市郊“卡洛里多功能有氧健身中心”的老板)

音乐影响-倡导“伊斯兰国度”的黑人种族主义牧师LouisFarrakhan、R&B灵魂女伶

既然有如此鲜明的性格特征和爱好,自然也有一段很奇脆的组队过程:

Gorillaz 的一切是都是由一个人开始,他就是坏孩子 Murdoc。而他们的组成来自于主唱2D和团长Murdoc「致命」的邂逅。

原名为史杜柏的2D由于对键盘乐器有特殊癖好,每周末都会在『诺姆叔叔乐器连锁专卖店』打工。

而Murdoc与他的同伴为了实现音乐梦想,与他的BB帮计划利用抢来的合成乐器制作音乐,于是和他的狗党们为了抢一个synthesiser而铤而走险,开车撞入诺姆叔叔店抢劫 。

却没想到一头撞上站在门口的史杜柏,结果史杜柏撞瞎了左眼,还因脑震荡造成记忆不断退化。

肇事的Murdoc最后被法院判决必须服行3万小时的劳动服务,同时还得照料史杜柏直到他康复。

某天Murdoc载着脑袋浑沌的史杜柏回医院复检时,心血来潮玩了个360度无敌大回旋,当时史杜柏像一支猛力掷出的标枪,冲破挡风玻璃直直插入安全岛。这一次,史杜柏撞瞎了右眼,但双目俱盲的他却幸运地恢复意识,从此他便将Murdoc视为救命恩人,并改名为2D(2 Damage,二度伤害)。

而Murdoc逊爆的驾驶技术让这两个冤家的生命有了180度大转弯,- Murdoc发觉到 2D原来会玩 synthesiser,而且他弹奏的音乐具有流行的潜力,于是他便作出了一个很适当的决定,把2D罗致成为他乐队的一员。

只要再找到鼓手和吉他手一切便可定案。

接着便是乐队名单上的下一个名字 - 鼓手 Russel。这位来自美国纽约的 hip hop 友,在英国伦敦的一间 Soho 唱片店工作某天,Murdoc在SOHO专卖Hip-Hop的『咕噜唱片行』认识了他,两人相谈甚欢。

当Murdoc得知Russell是个擅长放克节奏的B-Boy鼓手后,便积极邀他入团,而Russell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立刻允诺加入。Russel 自言心中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令他创作出 funky 的节奏

为了找寻结他手,他们在英国杂志NME上�登了征求结他手广告,估不到他们得到的是一个来自日本的包裹,还跳出个10岁的东洋娃娃 Noodle!Noodle一出来便连珠炮地说个不停,双手还同时在吉他琴把上来回点弦,呆若木鸡的三人在Noodle无理头的开场白下,点头让这位神秘人物加入。

由Murdoc、2D、Russell和Noodle所组成的Gorillaz就此正式成立,他们在1998年尾在Camden首次公开演出,激烈、粗野的 punk rock、立刻吸引了EMI唱片公司的注意,与他们签下唱片合约。而从他们于2001年4月份推出的首张同名专辑中,更可以听到纽约黑人嘻哈、牙买加雷鬼Dub、古巴传统情歌或是英伦庞克摇滚。当初,Murdoc为了实现音乐梦想铤而走险的目的终于实现了,他们也将以交错着虚拟和现实的音符,开创音乐的全新纪元。

Gorillaz的首张同名大碟里面歌曲风格多元化得令人目不暇给,一时找来古巴Buena Vista Social

Club'元老'Ibrahim Ferrer大唱西班牙老歌〈Latin Simone〉,一时又找来Cibo Matto的Miho

Hatori和Tom Tom Club的Tina Weymouth合唱〈19-2000〉,至于首张细碟〈Clint Eastwood〉,又重拾Blur最辉煌时期的光彩,而〈5/4〉又实现了Damon Albarn一直Lo-Fi的心愿,到了〈Tomorrow Comes Today〉又变成了The Cure一样的Post-Punk,〈Punk〉就更是去到尽的3-Chord Punk,完全77年感觉。结尾的〈M1A1〉,前引竟然又带我们回到八十年代德国二人组DAF的光辉岁月,再加〈Clint Eastwood〉的快板作为Hidden Track

而主唱2D便正是有着又痞又慵懒的Blur的DamonAlbarn

MV中tomorrow comes today 来得较为简单,真实景象的视频加的是半动画(只有某些部位器官呈动态)

形式的二维卡通,但即使是半动画,也继承了欧美动画一贯动作细致,连口型也能对得上的作风

而clint eastwood,用的是某名导演的名字,但音乐与其是毫无关系,二维的动画加上三维的背景,讲的是鼓手臆想出来的怪物和大猩猩出来大拭破坏,NOODLE小妹妹还在当中大显腿脚工夫

个人认为,在这个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动漫都数字化的年代,以此形式出现的虚拟乐队是很顺理成章的事

乐队不仅音乐风格中加入新的方式,元素又何其多样化,而且连造型也是如此的奇特,具有性格,甚至连故事也是那么的天马行空,难以想象来的十分虚拟,但又让创作者赋予了极其有血有肉的性格特征

他们的出现,不仅吸引了众动漫迷,成为他们绘画效仿的对象,连一些年青一代的乐队也蠢蠢欲试这种用卡通作代言的形式,在一些音乐论坛上摆放代表自己乐队形象的卡通造型,可见他们无论是在音乐领域还是在动漫领域都是有一定里程碑作用的至于打后的发展如何在这个音乐,动漫创作都能用数据通过网络交流合作的年代,这种形式是昙花一现还是成为普遍现象,那就只有拭目以待了

  在英国,婚礼一般是在周六的下午,在教堂或登记处举行。教堂本来是为_设立的,但在教堂结婚也是传统的方式。新娘穿着白色的礼服,戴着面纱,拿着花。新郎穿着西装,等在教堂的圣坛。

当新娘到达时,风琴开始演奏结婚进行曲,在音乐中,新娘的父亲带着他的女儿走过长廊,然后把新娘的手交到新郎手里,于是婚礼开始了。仪式的重要部分当然是交换结婚戒指,当这对新人结婚时,他们在教堂签署结婚登记证,然后他们穿过教堂来到院子里。在院子里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向他们扔大米和五彩纸屑,向他们祝福。

婚礼后的宴会称为招待会,通常是一个有三道菜的晚餐,加上许多含酒精的饮料。在第三道菜或甜点之后,主人开始发言了。新娘的父亲(他支付婚礼的费用)通常讲他的女儿以及他初次遇见女婿的情况。傧相的发言总是说新郎多么出色。最后新郎发言,他通常会表示对新娘下嫁与他的感激之情。这些发言有时会很长,常常会提到相关人士的长篇 故事 。发言的原意是越幽默越好,但是根据酒精消耗量的大小,发言常常会变得比较放肆。在发言结束后,通常会有乐队演奏伴舞或者迪斯科助兴,直到每个人都累趴下。通常新人会第二天一早出发去渡蜜月。

婚礼并不便宜,如上所述,新娘的父亲通常会买单。当然,客人们为新人买一件礼物是很普遍的,也许是一个微波炉,或者一个去夏威夷两周的假期。近来,新人们会列一份清单,注明他们想要的东西,客人会根据各自的情况从清单里选送。

英国有三种婚礼:英国国教婚礼、天主教婚礼以及世俗婚礼,即非宗教仪式婚礼。由于信仰不同,这三种婚礼有不同的要求和习俗。这里主要介绍英国国教婚礼。

英国国教也称为圣公会,1533年,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岁贡。次年,他又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而以英国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其后,这项运动又得到英国国王爱德华六世(1537——1553)的支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3——1603)则宣布女王为国教惟一最高领袖。教会虽在组织制度和仪式等方面仍保留了天主教的旧制,但在教义上已具备了一些新教的

燕儿和老安是在上海相识相爱又在广州共续生活的,故事还挺浪漫,可以用有缘千里一线牵来概括。总之这中国新娘和英国新郎终于决定走进美丽的围城。入城仪式当然不能轻慢。为了照顾双方的家人朋友,婚礼要举行两场,两地各办一场。第一场在英国。于是我带着无数对英国的幻想和推测,从法国坐完了两趟飞机再乘车深入英伦腹地,来到一个叫Barnsley的地方。这里略有山峦,到处是碧绿的草地或树林,错落着深棕色的砖墙别墅。房子周围总有精心修饰的花草。对于我这个初到英论的游客,但眼前的景致赏心悦目到心旷神怡。当然,这次的主题还是婚礼。言归正转。

国内的婚礼图的是热闹,通行的做法是广邀亲朋好友,张灯结彩喧嚣一片,大闹至少三天三夜才善罢甘休。筹备当然更是大费周折。相比之下,英国式的婚礼少了那种盛气,但轻松而温馨。

这么重要的仪式当然不能没有准备,新郎的家人也忙活了大半年。大到宴会厅小到胸花,件件都是反复斟酌,精心挑选。婚礼前的晚上,新郎给我们介绍了婚礼的具体过程,列了清楚的时间表,一切精确到分钟。英国人的严谨和时间观念可见一斑。

照英国的规矩,结婚当天新郎新娘在仪式之前是不能见面的。新娘的父亲挽着女儿缓缓走进礼堂,把手交到新郎的手里才算两人新的开始。所以婚礼前夜新郎只能住到酒店,直到第二天仪式开始。看不见他做什么,估计更是坐立不安,才用电话不时远程监控我们的进度。

如平时一样地起了床,吃过早饭。10点15分出发,驱车15分钟到发廊做头发。小镇的发廊只有一间木质装修的大厅,最醒目的是中间柔软的红色沙发。看上去宽敞而舒适,更象谁家的客厅。客人可以喝到暖暖的咖啡或茶。只有进门小小的个柜台和四角的镜子和理发椅告诉你这里是发廊。发型师**娴熟地让每根头发各就各位,再带上新娘的金冠。在预计的半小时之内完成,非常准时。完全没有国内的满头发胶和鲜花,新娘看上去高贵而现代,漂亮极了。11点钟回家化妆换衣服吃午饭,一切必须在2点15分前完成。12点钟是午饭时间,三明治和奶茶。午饭时婚礼用的鲜花准时送到。一阵小小的忙乱之后,2点15分出发,到婚礼会场。车程预计30分钟。路况很好,我们提早到达,但不能进场,只能在路边等着。

婚礼在当地最大的酒店举行,没有任何宗教色彩,司仪是当地政府的Register,应该相当于我们的民政部门吧。没有时间细细探究,但仍然看得出这个酒店由从前的豪宅改建,四面有大而雅致的英式花园。在摄像机的跟随下,我们陪新娘走进酒店,新娘在入口摆了几个幸福的造型,今天的摄影师看上去很专业。

一进去,新娘和随行的新郎的母亲就被领进礼堂旁边的小厅,照计划上看,是Register例行公事要提问做记录。我们只能在门外静静地等待。很快,所有人面带笑容地出来了。我们分头进会场,婚礼要开始了。身为伴娘的我随新郎的母亲从侧门进礼堂,坐在左手第一排,这是规矩。边厅里问了什么问题,燕儿的回答是什么,对我来说也是个迷。

我还来不及坐定看看四周情况,婚礼进行曲就响起。3点正,婚礼开始。正门打开,新娘身着象牙色的婚纱隆重出场,轻轻含笑,缓缓点步,头纱在身后微微飘起。新郎满面激动开心的笑容,接过新娘的双手。所有人的目光这时才转移到司仪。和法国由当地行政长官亲自主持的风俗不同,司仪是一位年轻女士,前台左边还有一位同来的书记员。  司仪的开场白相信大家在类似的**片段里都见过了。需要补课的拜托看一遍**《四个婚礼一个葬礼》。但需要伴娘念一首诗对我倒是新鲜事。前一晚的临阵磨枪没有白费,还算圆满完成任务。原以为自己第一次念英语诗还是班门弄斧,在这么多英国人面前念一定紧张得喘不过气来,却居然一点都没有怯场。倒是站在一个有利的角度,发现新郎新娘激动而紧张,觉得有一点感动。婚礼继续进行,老安和燕儿先后都说了“我愿意”,跟着司仪当众宣布了今后相守相偕,矢志不渝的誓约,然后在婚书上签字。坐在身边的新郎母亲已经感动得双目含泪了。而我这时才有机会偷偷看了看来宾的情况。大约二三十个人,身着礼服,除了小孩,都专注地看着主席台,见证了这对新人新的起点。可以想象他们这时和新郎新娘一样幸福。

交换戒指之后,大家都积极为新人抢下这历史的镜头。当然少不了轮流合影。一个小时后,仪式就都结束了。司仪和她的书记员离开,其他人则转移到一间半露天的餐厅,开始浅酌合影。这时我才有机会接触今天的其他来宾。作为到场的唯一女方宾客和远道而来中国客人,我受到了他们特殊的照顾。新郎的母亲先后给我介绍了这些来宾。他们都是新郎的亲戚和多年老友,有老有少,还有新郎的小学老师,当然因为她是新郎母亲的多年好友。

这时候摄影师成了主持者。他组织我们轮流分批和新郎新娘在花园里摆造型合影。然后我们一起把彩碎抛向天空。这是对新人的祝福。英国还没有转暖,不时有凛人的寒风。新人必须继续拍外景照片,我们则缩回温暖的餐厅聊天。和英国人享有的“冷漠高傲”的名声完全不同,这里的人友好而好客。我还和新郎8岁的大侄子结下了短暂的友谊。

英国人的晚饭时间相对法国来说较早,婚宴也不例外。小憩之后,六点半我们就进入饭厅,开始准备用餐。对于咱中国人来说,这一顿的菜单当然重要,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晚餐还需要一个主持人,现在是伴郎。开始用餐前,照例新郎发言。现在气氛就轻松多了,新郎自由发挥,没有定式。老安的发言简单实在,是我喜欢的风格。然后伴郎也要发言。今天的伴郎是老安的弟弟。他要宣读别人寄来的 贺卡 。新郎新娘当众打开收到的礼物,还分发礼物。晚宴的另一个亮点是切结婚 蛋糕 。在吃完晚饭喝咖啡的时候,新郎新娘手执手共同切下第一刀,旁边的小朋友们早就急不可耐了,这当然是抓抢镜头的好机会。

晚饭后,有些客人先告辞走了。留下的人就开始跳舞狂欢。背景音乐是70年代的YMCA之类。一家人坐在一堆,又唱又跳。那时的我已经累得不行了,只是觉得非常的温馨。第二天一大早去机场,匆匆结束了这次英国之行。对这个地方我的了解还很少。只知道这样的婚礼很简单,但有余味,很香。

  脱欧公投让全世界的眼光再次聚焦到这个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关于英国脱欧对世界的影响,这段时间以来分析的文章很多;但是对于英国自身,似乎大家都多少带有一种轻视,甚至嘲讽。

  在有些国人眼中,英国早就沦落为一个二流国家,美国的跟班,欧盟的搅屎棍,如果真的脱离欧盟,那就彻底成为三流国家,卡梅伦同志玩大了。

  其实这个印象是不对的。二战之后,英国仍然是国际牌局上的主要玩家之一。国际牌局本来就是大国游戏,能坐上去的玩家数量一个手掌就能数完,二战后英国国力大降,但是他却从来没有从这个牌局上下来,仅此一点,就可以让我们收起轻慢之心。

  二战是英国人栽的大跟头,二战后,英国人痛定思痛,在每一个历史重要节点,都做出了明智的选择,而且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英国人都是主动作为,创造机会;其外交战略手腕以及对国际局势的洞察堪称老辣,不愧是老牌帝国。

  二战之痛

  二战的结果,从表面上看,英国是战胜国,但是如果算算账单,英国缺是彻底的失败国,下图是日不落帝国,大家可以看看,这是人类历史上幅员最大的帝国。

  二战之后,尘埃落定,当英国人从胜利的喜悦中回过味来,突然发现,帝国就基本只剩下英伦三岛了。可以想象英国人民心中的愤怒与不甘,战争英雄丘吉尔下台也就是必然的,丘吉尔的名言:“我打仗就是为了捍卫人民把我赶下去的权利!”只能是自我安慰。微信搜索:大国博弈(第一个就是

  英国所失去的广袤帝国,不是德国人夺走了,德国已经战败,正在被瓜分。背后给英国人下黑手的,正是“同根生”的美国兄弟。二战中,当美国人看到战争曙光的时候,罗斯福和他的朋友们就开始筹谋怎么拆解英帝国。

  根据英国人的研究,罗斯福最晚从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开始,就在策划如何拆解英帝国,在德黑兰罗斯福向斯大林发出了美苏联手的提议。这里罗斯福还耍了小手段,他为了方便与斯大林的密谋,避免走漏消息,借口美国使馆的安全原因,直接住进了苏联大使馆。但是另一方面,他却信誓旦旦地向丘吉尔保证,战后将确保英国的利益。会议期间,丘吉尔忧心忡忡,他告诉幕僚“美国人最近给他留下了敌意的感觉”。

  对于罗斯福的背叛,丘吉尔一生都是耿耿于怀。战争结束后,美国就与苏联联手,通过殖民地民族自绝的方式,干净地拆解了英国人的每一块海外领地,并且从中东到东南半岛持续打压英国。印度的甘地,之所以能通过不合作运动就能赢得独立,正是美国人和苏联人的联手支持。

  丘吉尔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相反,如何在战后保持英帝国的完整和世界霸权地位恰恰是他的首要任务。但是历史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丘吉尔的设想和掌控,霸主地位不用说了,帝国的版图也基本上丢完了。更悲惨的是,自己连带一干昔日群雄,英、法、德、意、西自己还落到被人控制的境地了。想当年,哥几个都是风光无限的老大,一场战争下来,为他人做了嫁衣,心中多少意不平啊!这个时候,还是一个英国人最先站了出来:丘吉尔。

  丘吉尔确实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下台后他并不没有消沉,而是痛定失痛,很快就发现了历史的机遇。在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是盟友,而当全球版图大致瓜分定当的时候,一山难容二虎的问题就出现了。美国和苏联的蜜月期也就结束了。这个时候,丘吉尔果断出山,开始了他的美国之行,发表了影响历史进程的“铁幕演说”。美苏矛盾是既有的,但是无疑,铁幕演说加速了冷战的来临,使美苏矛盾以最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丘吉尔的目的达到了,用“捧杀”的策略诱使美国与苏联阵营决斗,这样英国、欧洲的机会就来了。一个立竿见影的成果是,至少一个松散的英联邦保住了,英国也成为了美国阵营的二当家,战略空间和影响力也算是维持住了。

  如果说对美国,英国人用的策略是捧杀,那么对苏联,策略就是暗箭。一般我们认为是里根的星球大战拖垮了苏联,但是完成致命一击的是英国人数十年的对苏渗透。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的上台,背后就是英国人出力最多。苏联即将变天和解体的消息,美国人最早也是从英国人那里知道的。当年的中苏矛盾,其中也少不了英国人的从中挑唆。

  冷战的结果是苏联解体,而苏联解体,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就大大减弱了。同时美苏长期对抗,特别是越南战争严重消耗了美国国力。微信搜索:大国博弈(第一个就是

  英国与欧盟

  从英国历史的角度来看,英国加入欧盟本身其实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他长期奉行的是欧洲大陆均势策略。如果说有哪一个国家最反对欧洲大陆统一,那这个国家非英国莫属。

  对于英国的欧洲观,1936年3月丘吉尔在议会下院讲演中说得直截了当:

  “请注意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是哪个国家想要称霸欧洲。问题并非是西班牙,还是法国君主政体,还是法兰西帝国,还是德意志帝国,还是希特勒政权。这与统治者或国家无关;而完全在于谁的力量最强大,谁是潜在的霸道暴君。因此,我们不必害怕被指责为亲法或者反德。如果形势逆转了,我们也会同样被说成是亲德或反法。我们遵循的是公共政策的法则,而非根据形势的偶然变化或在其他情绪以及诸如此类的因素支配下采取的权宜之计。”

  英国人历史上曾有过征服欧洲大陆的野心,但是当与法国的“百年战争”失败之后,英国人就收起了这份企图。从那个时候起,避免介入欧洲大陆事务、保持欧洲大陆的破碎化局面就是英国人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这是每一个英国政治家要学习的第一课。

  以后的英欧关系基本上是这种模式:只要欧洲大陆上出现一个强权意图统一,那么英国人就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从拿破仑到希特勒,都是这样的。欧盟的出现,代表的是一千年来欧洲人的统一梦想,但是这个梦想并不包括英国。

  那么英国人为什么会加入欧盟呢?英国是73年加入欧盟的,那个时候还不叫欧盟,叫欧共体。英国人之所以决定改弦更张,是因为美国这个时候是尼克松上台了,尼克松看懂了英国和欧洲人的想法,开始大力和苏联人搞缓和,并且72年背着欧洲人和中国和解了。英国人的外交战略正是在这个时候这个背景下,快速调整,转而靠拢欧洲,拉开与美国的距离。大洋另一边的日本,也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向亚洲大陆靠拢。

  英国人甘心跟着美国跑,如意算盘是要拉动两大阵营火拼,现在两大阵营有了和平共处的打算了,那么英国人脱离欧洲之外,跟着美国跑,只能将自己置于孤立的随从地位。这个时候,英国国内学界和舆论出现了一种新的声音,批评英国自我孤立与欧洲之外,并且认为“以前宣扬的同美国的关系,只不过是一种卫星国关系而已”。

  英国加入欧盟的另一个考虑是,他需要与欧洲大陆联合来对抗苏联的强大压力,毕竟当时柏林墙那边,还有苏联令人生畏的坦克洪流。所以英国加入欧盟只是一个表象,英国人并不是要和大陆兄弟一起经营欧洲统一梦想,而只是历史上英国联法德抗俄的翻版,实际上贯彻的还是英国传统的大陆均势策略。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英国和欧洲加强对苏渗透分化的工作,英国人成为从内分解苏联的主要推手。

  厘清了这个历史由来,自然明白英国与欧盟的关系本身就不牢固。对于其后英国在欧盟内的做法,也会多了几分理解。急于这样的分析,本文大胆预测,英国一定会脱离欧盟,原因有两点:

  一是英国联合欧洲大陆的必要性没有了。英国加入欧盟的初衷,实际上是联欧对抗美、苏。苏联解体后,则是制衡美国。现在美国进一步收缩,将资源集中于亚太的趋势明显,其实就是欧洲以外制衡美国的力量已经出现了。那么英国联欧制美的必要性就降低了。

  二是欧盟已经坐大。站在英国的角度来看,欧盟已经从需要联合的对象,转变为需要制衡的对象了。欧盟不但是统一了西欧,而且是不断东扩,大有统一俄国之外的欧洲的架势。不仅如此,欧盟整合整个地中海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同时英国后院不稳,苏格兰等以独立身份加入欧盟之心,早就蠢蠢欲动。再不有行动,这个事早晚会成真,那样英国就等于被欧洲大陆势力消解吞并。那么英国人几百年来的苦心经营,又得为兄弟做嫁衣了。将来宗庙何存?英国人不会不心忧。

  有评论担心英国脱欧后,苏格兰威尔士闹独立,英国就此再度分裂,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想。如果英国不脱欧,在欧盟内的时间越长,苏格兰的独立意识只会越强。以几个中心国家为核心,周边小国碎片化,这是欧盟的整合趋势。所以苏格兰闹独立这个麻烦,英国人横竖是躲不过去的。而且苏格兰独立加入欧盟,本来也是法德的如意算盘。反过来,如果英国真的脱欧了,引发欧盟其他国家效仿,或者至少加剧了欧盟的危机,苏格兰再想独立加入欧盟,难度大了好处也少了,失去了对欧盟的指望,苏格兰的独立倾向反而能得到扭转。

  留在欧盟,如果欧盟顺风顺水进一步坐大,得利的是大陆兄弟,英国有消解的危机。反之,欧盟现在也面临许多麻烦,受到的损失,缺是雨露均沾。难民、恐怖主义问题这样更是不在话下。微信搜索:大国博弈(第一个就是

  还有一点关注比较少的是宗教问题。英国与欧洲大陆虽然都是基督教,但是他是新教,与大陆上的天主教早就分道扬镳;而且英国这个新教很特别,他的国教是圣公会,英王担任教宗与梵蒂冈的教宗并列,这使得他与欧洲大陆的新教也融合不到一起去。如果欧洲大一统了,这个国教又安于何处呢?

  脱欧是英国外交策略的转向,不能简单地看作一场民意闹剧。至于利弊得失,是否能再次站队成功,还得看其今后的作为,以及世界力量的博弈。

转自搜狐

一直很喜欢名爵品牌的英伦气息,运动又不失高贵,年轻中带着奢华,这些特质在名爵HS这台运动SUV体现得淋漓尽致! MG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源于英国的跑车品牌,英女王和贝克汉姆的专属座驾;上汽作为世界 500 强,国内车企第一名, 产品的研发实力和技术领先度,远超国内所有品牌。 很多人问为什么名爵HS叫荷尔蒙SUV,因为他内外兼修,内有 75s 破百,36 米刹停的超高性能;外有全新的形面设计,性感的曲线造型,搭配豪华运动内 饰,由内而外激发您的荷尔蒙,让您时刻保持年轻运动心态。

这就是我的大白,名爵Hs

性感的曲线造型,由内而外散发运动气息

今天特地邀请了女神助阵

上场前先补个妆

开拍,路边先来一 

绿树,美女,香车,你细品

大白前脸标志性的大嘴巴和大眼睛!

女神175身高,拍出了180大长腿

可见大白的空间之大,175身高轻松进入车内

很喜欢这个角度的拍摄

拍车里,没错,骚红内饰,年轻就要这么玩

座椅包裹性也相当好,跟家里沙发一样,女神都玩起手机了!

主驾化妆镜,整理一下发型

让女神休息片刻,拍下HS的超大中控触摸屏

360°全景影像,对女生帮助很大,再也不怕中国女司机了!

BOSE音响,涡轮式空调出风口

多功能方向盘,很实用

超大全景天窗,夜晚可以仰望星空

后排空间大到无法想象,女神180的大长腿,完全可以躺下睡一觉

后备箱纯平设计,储物容积略小了一些,但是外出旅行完全够用

整体来说,名爵HS个人觉得是一台性价比很高的车,秒杀二十万级所有合资车。75s 时速破百、超凡的性能,而且内饰的豪华感也远超其他车型,BOSE 顶级音响、无级变色氛围灯、一体式豪华运动真皮座椅、斑马智行系统,这个价 位的合资车想都不用想的。强力推荐名爵HS,还在犹豫的赶紧入手了~哈哈哈

英伦古堡没了是因为英伦古堡的支路较多,使得车手迷路,无法按时完成比赛,是QQ飞车中的地图。《QQ飞车》是腾讯公司2008年推出的一款赛车竞速休闲、在线多人游戏,由腾讯公司的琳琅天上游戏工作室开发。游戏对局模式众多,包括:竞速模式、道具模式、边境模式、任务模式、抢酷比模式、舞蹈模式、情侣模式、逃亡模式、滑板模式、接力模式、极速模式等。

按游戏的载体区分,游戏可分为电子游戏和非电子游戏。合理适度的游戏允许人类在模拟环境下挑战和克服障碍,可以帮助人类开发智力、锻炼思维和反应能力、训练技能、培养规则意识等,但大多游戏对人于实际生活中的进步作用非常有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463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