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打的茄子——蔫了吧
没有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
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
竹蓝打水——一场空
漏勺装油——白忙活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木头人投河---不沉(成)
孔夫子的褡裢子---尽是书(输)
孔夫子的行李---尽书(输)
毛八的弟弟---毛九(冒救)
石子砌烟囱---不会成功
外婆死了崽---殁舅(没救)
戏台上的垛口---布城(不成)
竹子开花---要败了
秀才房里---尽是书(输)
抱着脑袋赶老鼠---抱头鼠窜
图书馆里的家当---尽是书(输)
狗熊挨打---耍坏了
侄戴孝帽---死叔(输)
肥皂泡---不攻自破
俏大姐的油头---梳(输)得光光的
唐山的火车---倒煤(霉)
老鼠啃猫鼻子---盼死等不到天亮
黄泥巴落在裤裆里---不是屎(死)也是屎(死)
做贼的跑到书房里---都是书(输)
强盗打官司---场场输
强盗进学堂---碰到的都是书(输)
跛脚马上战场---有死无活
新华书店买纸---包书(输)
螳螂挡车逞霸道---没有好下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0814876htmlan=0&si=1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哈巴狗掉进茅坑里 ---饱餐一顿
背着茅坑走路---到哪儿臭哪儿
神仙的茅坑--没有份(粪)
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炸弹掉在茅坑里——激起公愤(粪)
脏水灌到茅坑里---越闹越臭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阿二吹笙——滥竽充数
阿二当郎中——没人敢请
阿二满街串——吊儿郎当
阿哥吃面——瞎抓
阿公吃黄连——苦也(爷)
阿拉伯数字8字分家——零比零
阿婆留胡子——反常
搭起牌楼卖酸枣--买卖不大,架子不小
搭起戏台卖豆腐--买卖不大架子大
搭起戏台卖螃蟹--货色不多,架势大
打靶不中----偏了心
打靶中靶心--不偏不倚
打败的鹌鹑斗败的鸡--上不了阵势
打半边鼓--旁敲侧击
打草人拜石像----欺软怕硬
打柴的下山--担心(薪)
打出的子弹射出的箭----永不回头
打出来的口供--不实
打灯笼走亲戚----明去明来
打电话遇忙音--不通
打豆人困觉--做事不当事
打断了的胳膊--往外拐
打翻了的调味羹--酸甜苦辣味都有
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样样都有
打个喷嚏吓死虎--赶巧
打狗不赢咬鸡--怯大欺小
打谷场上的麻雀--胆子早练大了
打鼓不打面--旁敲侧击
打好的鱼网--心眼儿多
打呼噜听见放炮--吓人一跳
打架揪胡子--谦(牵)虚(须)
打酒只间提壶人--错不了
打开棺材喊捉贼--冤枉死人
打开蜜罐又撒糖--要多甜有多甜
打开天窗一一说亮话
打烂缸子作瓦片--不合算
打锣卖糖--各干一行
打鸟没打中----非(飞)也
打鸟人的眼睛----尽往上看
打鸟姿态----睁只眼,闭只眼
打破脑袋叫扇子扇--豁出去了
打上黑脸照镜--自己吓虎自己
打蛇不死--后患无穷
打蛇打七寸----攻其要害
打鼠不着反摔碎罐罐--因小失大
打死老鼠喂猫--恼一个,好一个
打铁掉地下--白搭一火
打兔子碰见了黄羊--捞了个大外快
打蚊子喂象--不顶用
打下锅沿补锅底--不划算
打针鼻眼里往外望--小瞧死人了
打肿脸充胖子--冒充富态
打着灯笼拾粪--杖死(屎)
打着灯笼偷驴子--明人不做暗事
打足了气的皮球--蹦老高
打足气的皮球----一跳三尺高
打足气的气球----早晚要炸
大白天见阎王--活见鬼
大车后面拴小牛--歹毒(带犊)
大船开到小河里--搁浅
大船载太阳--勉强度(渡)日
大道上的驴--你不骑我骑
大肚罗汉戏观音--睁只眼,闭只眼
大肚子不生孩子--尽背虚名
大肚子踩钢丝--挺(铤)而走险
大肚子老婆骑驴--靠前不行,靠后也不行
大肚子上班----挺着于
大粪池里游泳--不怕死(屎)
大粪缸里练游泳--真是不怕死(屎)
大风暴地里吃炒面----有口难开
大风刮倒了帅旗--出师不利
大风卷小雪--吹了
大佛殿的罗汉----一肚子泥
大佛寺的大佛----半身全装
大公鸡吃米--不计其数
大公鸡打架--全仗着嘴
大姑娘不要婆家----假话
大姑娘缝娃娃衣--总有用着的时候
大姑娘嫁太监--享福又受苦
大姑娘盼闺女--想得太早
大姑娘瞧嫁妆--有日子的人了
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大姑娘生的--见不得人
大姑娘讨饭--死心眼
大姑娘要婆家--有话难说
大姑娘肿脸----难看
大闺女裁尿布--闲里置下忙来用
大闺女上轿--慢慢蹭
大海里的水--到哪里哪里嫌(咸)
大海里的水----要多少有多少
大海里的一滴水--缈小得很
大海里的一滴水--有你不多没你不少
大海里行船,草原上放牧--漫无边际
染布师傅---拿不出手来
染坊的常客--好色之徒
染坊的老板--好色
染房里吹笛子--有声有色
染房里的姑娘穿白鞋---自不染(然)
染房门口的捶布石---经过大家伙
染缸里的衣服--变本色
染缸里落白布--再也洗不清
染匠的衣服--不可能不受沾染
染匠下河---摆布
让结巴念绕回令--强人所难
饶舌的乌鸦--老调子
热锅里的螃蟹--爪子紧
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热锅上的蚂蚁---乱爬
热锅上的蚂蚁---走头无路
热火盆里抽火炭--冷落
热炕头上的白面--发啦
热泥人---才(财)烧的
热水瓶脾气--外面冷,里头热
热水瓶--外头凉里面热
热窝炒豆子--熟一个,蹦一个
热窝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热中送扇雪中送炭--急人之所急
人才市场填个表--自我推销
人到矮檐下--不得不低
人到矮檐下---不得不低头
人过三十不学艺--老了
人群里的秃子---头显眼
人人都想梳个巴巴髻---就是头发不争气
人上一百---武艺俱全
人心隔肚树隔皮---难相识
扔掉拐棍作揖----老兄老弟
日里游街走四方,夜里熬油补裤裆
日落西山--红不过一会儿了
绒毛鸭子刚下水--新学
绒球打脸--吓唬人哩
绒球打锣--没有回音
肉案上的买卖--斤斤计较
肉包子打狗----白扔东西
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肉墩子--油透了
肉骨头吹喇叭---荤(昏)都都
肉骨头擂大鼓--有点五荤六素
肉骨头落了锅--啃(肯)定了
肉骨头敲鼓---荤(昏)都 都
肉骨头烧豆腐---软硬不均匀
肉锅里煮汤圆---荤(昏)蛋
肉锅里煮元宵--浑蛋
肉烂在锅里--不分彼此
肉烂在汤里--谁也不吃亏
软面包饺子--好捏
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点滴不漏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挨打的狗去咬鸡——拿别人出气
挨打的乌龟——缩脖子啦
挨刀的鸭子——乱窜
挨了巴掌赔不是——奴颜媚骨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娃娃当司令--小人得志
娃娃逗妹妹--嘻嘻哈哈
娃娃看魔术--莫明其妙
娃娃看戏--欢天喜地
娃娃骑木马--不进不退
娃娃上街--哪里热闹到哪里
娃娃玩火--万万不可
娃娃下棋--胸无全局
娃娃鱼的嘴--好吃
娃鱼爬上树--左看右看不是人
挖掉肉补疮---化不来
挖井碰上自流泉--正合心意
挖了眼当判官--瞎到底了
挖人家墙脚补自己缺口---尽做缺德事
瓦罐子和土坯子---一窑货
瓦上晒黄豆---十有九跑
瓦上霜---不长久
瓦石榴--看得吃不得
袜子改长裤--高升
歪脖子挂项链--不见得美
歪脖子看表--观点不正
歪脖子说话--嘴不对心
歪带帽子斜着眼---活是个二流子
歪戴帽子歪穿袄--不成体统
歪锅配扁灶--一套配一套
歪锅配歪灶---两将就
歪脑壳看戏---怪台不正
歪头看戏怪台斜--无理取闹
歪嘴巴吹海螺---两将就
歪嘴巴喝汤---左喝(合)右喝(合)
歪嘴巴和尚吹牛角---斜叫(邪教)
歪嘴巴和尚念经---越念越歪
歪嘴巴照镜子---当面丢脸
歪嘴吃石榴--尽出歪点子
歪嘴吹灯--满口邪(斜)气
歪嘴吹笛子--对不上眼
歪嘴吹喇叭----一股邪(斜)气
歪嘴戴口罩--看不出毛病
歪嘴当骑兵--马上丢丑
歪嘴和尚吃螺丝----以歪就歪
歪嘴和尚吹灯--一股斜气
歪嘴和尚念经----说不出一句正经话
歪嘴佬吹喇叭--调子不正
歪嘴婆娘跌跤--上错下也错
歪嘴婆婆喝汤--左喝右喝
外公死儿--没救(舅)
外贸商品不合格--难出口
外婆得了个小儿子--有救(舅)了
外婆死了崽---殁舅(没救)
外甥打阿舅--公事公办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外甥披孝--无救(舅)
外头拾块铺衬,屋里丢件皮袄--得不偿失
外屋里的灶王爷--独座
弯扁担吹火筒--- 一翘(窍)而(二)不通
弯刀遇见瓢切菜--正合适
弯腰树--直不起来(
玩具店的枪炮---中看不中用
玩具店里的娃娃---有口无心
玩魔术人的本领---会变
晚上赶集--散了
万金油---样样来得
万岁爷的茅侧--没有你的份(粪)
万岁爷掉在井里---不敢捞(劳)你的大驾
万丈悬崖上的鲜桃--没人睬(采);没人尝过
亡羊补牢--为期不晚
王安石画圆圈--留下一个尾巴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王八吃西瓜--连滚带爬
王八的屁股--规定(龟腚)
王八肚子上插鸡毛---龟(归)心似箭
王八扛叉--自觉有光
王八拉车---有前劲,没有后劲
王八心肠--直肠直肚;装不住啥
王八咬手指--死不松口
王八爷的眼眶眶---自有规模
王八钻火炕---连憋气带窝火
王八作报告--憋(鳖)声憋(鳖)气
王宝铡爱上叫化子--有远见
王大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王道土画符--自己明白
王府的奴才---百依百顺
王老道求雨--早晚在今年
王麻子吃核桃--里外出点子
王母娘的蟠桃--再好也吃不到
王母娘娘吃蒿菜饭---想野味
一二三四五六七---忘(王)八。
一个耳朵大,一个耳朵小---猪狗养的。一把粉打在后颈窝---釉子上反了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三伏天卖不掉的肉---臭货。
三角坟地---缺德。
三年不洗口---一张臭嘴。
三年不屙屎---粪胀(混帐)。大姑娘养的---丑东西。
大车拉王八---载你。
土地老爷挖了眼---瞎鬼。天上落豆渣---该猪吃。
元宵滚进锅里---混蛋一个。天落馒头---狗造化。
五百钱分两下---二百五。牛屎虫搬家---滚蛋。头顶上长疮,脚底下化脓---坏透了。东岳庙里二胡---鬼扯。石头放在鸡窝里---混蛋
老肥猪上屠---挨刀的货。老虎拖蓑衣---无人气。有大哥有二弟---你算老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