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的民族舞

浅谈云南的民族舞,第1张

浅谈云南的民族

  族属舞种方法

 有说“舞台艺术舞蹈根本就不存在原生态”;有说“‘原生态’是为了宣传,是一种市场炒作”;有说“这是一种‘误导’”。杨丽萍面对“央视”《面对面》答说:“生活中就有舞蹈,我跳的是生活中本来就有的舞蹈,这就是‘原生态舞蹈’。”前不久《云南映象》又有从“民族的”走向“世界的”议论。

 2007年在第六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比赛中,云南的《跳菜》、《孔雀》、《红腰箍》又发生了争议。对于《跳菜》,反方认为“这是一个原生态舞蹈,咬着桌子转圈是杂技”,意思是不应该参加“荷花奖”比赛;正方道: “民族舞蹈传达的是本民族的文化,《跳菜》就表现了彝族人民的一种文化。”

 对于《孔雀》,反方指日“上报的是群舞,跳的是单人舞,后面衬舞应是舞美的事”;正方认为这是创造――“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只孔雀在飞,而且看到了满台者在飞舞”。

 在近年的“央视青歌赛”以及音乐界,也因是“美声”还是“昏族”、是“民族”还是“原生态”唱法而有与上述舞蹈界类似的与议。总而言之,这应是一件好事。

  焦点问题

 云南民族歌舞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文艺评论、艺术教育、艺术分类、艺术赛制、民族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西方艺术的借鉴等多方面的问题,诸多争议,观点纷呈,焦点何在?本文拟将问题聚焦在舞蹈作品的“族属”、“舞种”以及民族舞蹈的基本创作方法上,也即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一我国民族艺术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上。

 首先是“族属”问题。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得到发展,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百花齐放,才是绚丽和谐的艺术大花园。因此,我们的民族舞蹈作品有其明确的族属是很重要的。

 民族舞蹈作品的族属问题又涉及舞种分类,是很复杂的,云南的民间舞蹈如“铜鼓舞”、“葫芦笙舞”的族属至今!难以确定。舞台艺术舞蹈方面,以杨丽萍的作品为例,《两棵树》和历年出现的《追鱼》、《孔雀飞来》、《邵多丽》、《幸福像花儿一样》都可以说是“傣族舞蹈”;《雀之灵》、《月光》就很难说是“傣族舞蹈”,称之为少数民族题材的“当代舞”似乎更恰当;而《绿色》就是一个“当代舞”。

 至于《女儿国》,题材是“高原的女人”,穿的是花腰傣服装,音乐是彝族的,歌词是创作的,舞语是杨丽萍风格的动作,这样的作品就很难确认它的具体族属。如果仅以穿着花腰傣的服装就认定它为“傣族舞蹈”,这是欠妥的。

 服装对于舞蹈来说是外在的标识,不是舞蹈本体的特质,因此不能以服装来认定一个作品的族属。《女儿国》整合了多个云南的民族文化元素,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云南的少数民族舞蹈。

 “族属”与“舞种”问题,每届比赛都有争议,但不激烈,可能是编导、评委对我国众多民族的舞蹈不甚熟悉,没有把握,只要说是某一民族的(题材、服装)就算是这一民族的舞蹈了。民族舞作品的族属问题关系到各民族的舞蹈艺术更深入地继承与发展创新的问题。

  解决方法

 民族舞蹈比赛和争论的目的,都在于发展民族舞蹈艺术,重点应是民族舞蹈作品的民族性,在于表现特定民族之文化个性及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因而继承、发展属于这一民族文化个性的舞蹈应是首要的目标。

 凸显民族舞蹈作品的民族文化个性,其基本方法应是以这一民族的舞蹈语言表现这一民族的题材。题材是作品的内容,舞蹈语言是作品的载体。只有一个民族舞蹈作品的内容、语言载体都是这一民族的,其民族文化个性才能突出,作品的族属才能认定。

 民族舞作品族属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舞蹈语言,题材次之,因此重要的是在民族舞蹈语言上下功夫。《跳菜》、《太平王妃》、《圣湖的女儿》、《幸福像花儿一样》、《丰收时节》,这些舞作都是以发展创新的本民族的舞蹈语言表现其民族题材的,“族属”很明确,都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个性,很鲜活。

 我们说以某一民族的舞蹈语言进行表现,是要使这一民族的舞蹈更富有其民族特色,而非削足适履,“摁着牛脖子吃水”,颠倒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第六届“荷赛”中有几个“岜沙人”的`舞蹈,从发式、服装及用长火药枪打猎,都有“岜沙人”的特点。

 据说“岜沙人”没有本族人的传统民间舞蹈,现用的动作多是从一般生活动作提炼而来,舞蹈语言没有这一民族的特点,没有看到一个民族舞蹈作品应有的民族风格浓郁且贯穿始终的“主题动作”,像是少数民族题材的“当代舞”。

 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和特有的文化心理,表现在这一民族的性格和气质上。性格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的体现。气质是透过演员表现出来的,《跳菜》、《瞧……这帮鼓架子》、《云南映象》中的多段群舞,都散发着浓厚的泥土气息,表现出民间舞者在舞蹈时的精神状态。

 其实《跳菜》、《云南映象》中的“花腰跳乐”、“打歌”等都可以说是创新的,它们的功能、性质已经转变,已从民间自娱性舞蹈转化成舞台表演艺术舞蹈,但由于演员气质的感染,给人感到还是“原生形态舞蹈”。

;

1、蒙古舞(蒙古名族)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

2、秧歌(汉族)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3、壮族舞(壮族)

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最早记录,花山壁画中壮族舞蹈的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

4、新疆舞(新疆名族)

新疆舞的原创民族是维吾尔族,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女舞姿优美舒展,男舞姿矫健有力,有着浓郁的西域风格,分为赛乃姆舞,萨玛舞,刀郎舞等。

5、狮子舞(汉族)

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历史悠久,汉代已有记载。一般由两人合演一头大狮,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分“文狮”、“武狮”两种。多用打击乐伴奏。后经加工提高,采用许多高难度动作,成为舞蹈与杂技结合的艺术舞蹈形式。

6、朝族(朝鲜族)

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农乐舞”俗称“农乐”,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深受朝鲜族农民喜爱,通常在农事劳动和喜庆节日里表演。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由吉林省文化厅申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7、藏族舞(藏族)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总括名称。藏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并与汉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西藏高原地区的藏族文化。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

8、苗族舞蹈(苗族)

苗族舞蹈,就是指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体现着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9、黑走马(哈萨克族)

传统的哈萨克族舞蹈,多以模仿飞禽走兽的动作为特征,夸张幽默,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传统的舞蹈有《哈拉卓尔哈》(又译“黑走马”)

10、赛乃姆(维吾尔族)

原为维吾尔族古代舞曲名。维吾尔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流行于新疆广大地区。形式自由,动作灵活。常在节日或劳动后即兴歌舞。

11、扁担舞(壮族)

壮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西地区。舞者为双数,手持扁担互相敲击,打出变化多端的节奏音响,边歌边舞。动作多表现农业劳动。

12、芦笙舞(苗族)

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西南、中南苗族居住地区。以边吹芦笙边舞蹈为特点。常带有表演性和竞赛性。

13、阿细跳月(彝族)

彝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多在自称“阿细”和“撒尼”人的云南彝族聚居地区流行。为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舞蹈。男舞者一般弹大三弦或吹笛子与女舞者对舞。节奏欢快。节日时常在月光下或围着火把跳至深夜,故得名。

14、瑶族舞蹈(瑶族)

瑶族舞蹈多与宗教祭祀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长鼓舞和铜鼓舞。长鼓舞主要流行于盘瑶支系的瑶族地区。1996年广西金秀坳瑶到日本演出长鼓舞,大获好评。

15、孔雀舞(傣族)

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孔雀为傣族人民吉祥的象征。舞姿多模仿孔雀形象,动作优美。有的经过加工成为专业演员的表演舞蹈。

参考资料:

-民族舞蹈

我本人就是从小开始学舞蹈的,我不知道你现在年纪多大,我是小学的时候开始学的。因为考虑到自身的柔韧性的问题。而且找一个好的老师真的很重要,光自己自学不太得要领的。

估计那几个时间太长了,这几个我都试过了都打的开的:

舞蹈教学-学跳民族舞

http://wwwee44net/read-htm-tid-3023html

学跳民族舞视频教程

http://wwwee44net/read-htm-tid-3650-keyword-%C3%F1%D7%E5html

民族舞 民间舞视频介绍

http://wwwee44net/read-htm-tid-58-keyword-%C3%F1%D7%E5html

民族韵律操视频

http://wwwee44net/read-htm-tid-3646-keyword-%C3%F1%D7%E5html

http://downloadchinaitlabcom/

非常有名的一个视频教程下载网站

http://wwwtiannetcom/index/listphpcid=22

这里全是教学舞蹈的视频,去看看吧

中国武术,无论正统在少林还是武当,或是别的某个门派,在历史事实和传奇故事中,他们的主角多半是汉族,或者准确讲是古代的华夏民族。而中国幅员辽阔,在中国武术大家庭里有55个少数民族的一席之地吗?答案是肯定的。

苗族:祖先蚩(chī)尤,长着两只角

跟苗族同胞接触,你会经常听他们提到“蒙蚩尤”,也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蚩尤。他们认为蚩尤是他们的祖先。

蚩尤跟黄帝打仗,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之一,而蚩尤则是当时另一种不同于华夏的民族。蚩尤打败,战死,于是有后来苗族的祖先从黄河流域向南方迁徙,也由此有了踩花山等重要节日。

丨蚩尤塑像

人们讲这段历史其实经常忽略一些细节,这些细节今天看很有意思。根据《世本》这部很残缺的古代史书记载,跟黄帝打仗的蚩尤还是一个武术家和发明家,他发明了五种兵器:戈、殳(读shū,长柄勾头的乐器和兵器)、戟、酋矛、夷矛。这五种兵器当时应该很有杀伤力,而且后来还得到发扬光大,成为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战争武器。我们应该肯定,战争以及战场上各种技能和武器的使用都是武术诞生的沃土。所以蚩尤对武术的贡献肯定不能算小。

在宋朝人的学术研究中,他们还把蚩尤描述成一个角(jué)力高手。说他头上长有角,跟黄帝斗的时候用角去抵人。宋代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说蚩尤手下有72个兄弟,他们都有铜头铁额。这种文字描述跟古代蚩尤的画像一致,画像里蚩尤人首兽身,一手执戈一手执剑,头上长有两只角。

《世本》大概是战国时代的书,距离宋代有差不多1500年。关于蚩尤的说法,从战国到宋代既有延续又有变化。变化的是,蚩尤形象更丰富但也更玄幻,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类。不过,蚩尤的武力值也在节节攀升,已然成了一个超人。

说了历史,我们说点现实。今天的苗族还会不会武术呢?

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抛给吹芦笙的师傅,他的回答可能是:“会嘛,我们的芦笙舞也是我们的武术。”在曲靖师宗南盘江河谷的苗寨里,我见到了他们跳的芦笙舞,印证了这种回答。芦笙舞的高难度动作里,有些简直是杂技表演。比如有一个动作是吹芦笙的时候,人要躺在地上翻滚,做一些很吃力的动作,而同时芦笙的曲调不能断。此外,他们把芦笙从一只手传递到另一只手时,还会有各种花哨的动作,难度看上去也不小。

丨苗族芦笙舞

苗族的芦笙据说有360调,有社交功能,通常是一个人吹完另一个人接着吹——不合奏。吹的时候有各种含义丰富的动作,做这些动作时需要表示对前辈的尊重,有礼有节但也有炫技的时刻。发展至今,芦笙舞的动作已经很复杂。一个身强体壮的青年,也最多能边吹边跳三五分钟。

可能有人觉得苗族这类舞蹈不算武术,因为没有“实战”功能。的确,跟蚩尤那个年代战场上用的兵器对抗、徒手角力(摔跤)相比,现代这些融合了音乐、舞蹈、社交功能在内的动作算不上武术。问题是,中国武术自从离开战场,离开相关职业(比如捕快、镖师)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甚至被艺术化后,更多的就是表演和仪式的功能,其社会、文化功能远大于它的实际功能。战场上当然是真刀真枪,但街头卖艺、舞台上的杂耍都是视觉化、社交化的产物,跟今天大家特别关心的实战能力真的有距离。在这个意义上,苗族村寨里的芦笙舞,未尝不可以视为一种武术。

苗族文化中武术的成分还不止芦笙这个方面。很多地方都流露出尚武的精神。他们的民歌里,有很悲情地描述战争带来的男女生离死别;他们葬礼里,会绕着死者停放的房子转,以表示巡视;踩花山时的树花杆环节,则更有召集族人战斗的渊源。

彝族:大刀舞,过去耍的是兵器

巍山彝族有一支现在每年“二月八”、火把节这样的节日还会聚集在一起耍大刀、跳舞、唱歌的队伍。

他们大刀舞用的刀很像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关云长用的刀,只是没那么长,加上木质刀柄不到2米。

丨彝族大刀舞

跳大刀舞时,深得大刀舞传承的一些村寨(比如小三家村)是用两把同样的大刀对耍,对耍的动作相当危险,有两刀对砍、向上穿刺、绕着身子转、向前直劈、格挡等。

这些动作总共有80套,这是目前仅存的传承。我跟他们最擅长这套舞蹈的人聊过,他们说过去不止80套,但目前只能跳80套。这80套他们叫“刀法”,又分很多不同的门类,有“大型刀”“小型刀”“梅花刀”等。

根据传说,大刀过去是他们的兵器。某一次战争中,由于兵力不足,聪明的将军玩空城计,让有限的士兵围着一个场地耍刀,耍的时候声势震天,卷起阵阵黄土,把敌人吓跑了。

最令人惊奇的是,老人们讲,以前学大刀舞是为了练好动作,他们把萝卜绑在手臂上,把大刀磨得很锋利,舞动大刀时其中一些动作就会把身上的萝卜一块块削掉。

据我观察的确有这个动作,武术上讲这是护身的动作。但耍刀护身很讲分寸,护不好就砍着自己,所以用削萝卜来练习,无疑是很扎实的训练。

丨德宏景颇刀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刀舞是在彝族人家的院子里或者在观音庙前跳,场地很有限,而人数又很多。所以,耍大刀动作的技术难度不在于如何精准地砍人,而在于如何精准地避免砍到人。这和战场上的刀术恰恰相反,但道理相通,都是对身体的精确训练,都是躲闪腾挪,都是技术和经验。

像大刀舞这样的舞蹈其实还不少。文山的壮族有兵器舞,据说是宋朝一个叫侬智高的壮族军事领袖留下来的。他们的兵器有很多种,我印象中最特别的是叉子。叉子是木材做的,结合他们的动作,看上去是长矛和大刀的克星。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彝族大刀舞和壮族木叉舞如果同台,究竟哪个更厉害——这个问题让我想到网友的经典话题:甄子丹和李连杰究竟谁更能打?

傣族:打不好傣拳的人跳不好孔雀舞

少数民族武术中,不容忽视的还有傣拳。泰拳大家肯定听过,我个人觉得相当暴力。傣、泰文化和民族同源,但他们在武术上颇有差异。

傣拳温和很多,外行人看可能跟嵩山少林寺边上那些武术学校调教出来的拳脚功夫差不多。他们有徒手的拳法套路,有刀、棍,作为外行我看不懂,但觉得很有力,不是乱耍。

据一个西双版纳象脚鼓传承人说,他小时候(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喜欢武术,跟一个长辈学武,而他的长辈肯定也是学自更老的长辈。这个传承自成体系,可能跟八九十年代后的功夫热没有多少关系。在他看来,打象脚鼓的根基就是傣拳,打不好傣拳就打不好象脚鼓。傣族的武术可能还可以把孔雀舞算进去。孔雀舞分徒手孔雀舞和架子孔雀舞,过去全都是男性跳,女性不能跳。

丨傣族孔雀舞

徒手孔雀舞可以从手的动作变换,很直观地感受到它的技巧性。架子孔雀舞稍有不同,动作大开大合,但其实也一样有步法和动作,我估计跟象脚鼓一样也需要一定的傣拳基础。孔雀舞模仿的是孔雀的动作,这也很有武术精神。古代的武术其实很大一部分与对自然界的模仿有关。这个道理并不抽象,但很能解释舞蹈、武术这种文化现象。

读历史,肯定听过华佗。这位中医也是武术大家,据说模仿动物编出了“五禽戏”。这种动作可以是武术,也可以理解为今天的广播体操。在古代,人们相信吸收动物的精华可以为人所用,所以跟动物学不失为一种捷径。

这个武术诞生的套路后来也延续下来,成为中国武术的重要遗产。其中有各种以小动物命名的功夫,比如螳螂拳,据说是某人比武失败,无意中看到螳螂打架悟出的拳法。其他还有很多,如蛇拳、鹰爪功、蛤蟆功……通过模仿动物克敌制胜的道理就是认为人类要博采万物,向大自然学习。

日积月累即功夫

武术跟舞蹈究竟什么关系?

有个抗日题材的电视剧讲一群中国人被日军困在一座城里,有几个京剧武生演员最后的反抗方式,就是把他们舞台上的道具刀磨快之后,发挥他们身段灵活的优势杀了不少敌人。这个剧情很合理。舞蹈跟武术关系之密切,也由此可见一斑。

丨舞蹈与武术

不要惹会跳舞的,他们劈的一字腿虽然经常没用,但说不定某个时候就会派上用场的(参看王宝强在某些**里的表现)。《释名•释言语》中有这句话:“武,舞也,征伐动作,如物鼓舞也。”《释名》是很老的书,东汉时候的,它对武、舞的解释也代表了那个年代,甚至之前若干年代的看法。我们对武术的理解一方面是神话,一方面又是远离。

实际上,武术不仅跟舞蹈和战争有关,还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庄子》一书中有一个寓言,有人要把一个老乌龟杀了当成神供起来,但老乌龟很不愿意,说我宁愿活着,平凡地活着。神太远,武功盖世的大侠太远,武打明星太远,让我们把武术变成跟生活有关的词汇,就像广播操(有些地方是由民族舞蹈动作改编的)一样,每天都可以有,虽然并没有光环,但日积月累就是“功夫”。

其实中国武术里有一个很抽象的哲学道理,就是无招胜有招,无处不是功夫。说到看待武术的态度,还不能不提一句,中国文化里虽然关于武术有各种夸张的描述,但中国人骨子里头并不崇尚武术,而是重文轻武。认为不能单独靠武力解决问题,必须以文化和政治为根本。中国武术文化的繁荣背后,承载的不是暴力与征服,而是平和柔软的艺术追求

民族舞有蒙古舞、朝鲜舞、傣族舞、维族舞、汉族舞蹈、 苗族舞蹈、 侗族舞蹈、  彝族舞蹈、土家族舞等舞种。

一、蒙古舞:1、蒙古舞指的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这一舞蹈文化与它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蒙古舞浑厚、含蓄、舒展且豪迈,主要可分为盅碗舞、筷子舞、安代舞、查玛、科尔沁“博”舞等舞种。

二、朝鲜舞:1、朝鲜舞指的是流传在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黑龙江、辽宁等省的朝鲜族聚住区的民间舞蹈。这舞蹈文化具有农耕劳动的特征。

2、朝鲜族民间舞蹈以潇洒、典雅、含蓄、飘逸著称,舞蹈动作多为即兴性的。其特点为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擅于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

3、朝鲜族舞蹈的主要形式有农乐舞、假面舞、剑舞、长鼓舞、扁鼓舞、扇舞、拍打舞等。各种类型的朝鲜舞充分体现了朝鲜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韵味,极具艺术性,深受人们喜爱。

三、傣族舞:1、傣族舞流行于整个傣族地区,以瑞丽县和耿马县孟定的孔雀舞为代表,是傣族人们最为喜爱的舞蹈形式。

2、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很广,同时各有特点。一般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类舞蹈。

(1)自娱性舞蹈包括“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喊半光”等。

(2)表演性舞蹈包括“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

(3)祭祀性舞蹈包括“祭祀鼓舞”、“跳龙舞”、“狮子舞”等。

四、维族舞:1、维族舞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它强调昂首挺胸、腰板挺直、背部挺直的直立感,给人一种自豪、挺拔、外向的感觉,别具一格。

2、至今在新疆各地流传的民族舞蹈形式主要有赛乃姆、纳孜尔库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五、汉族舞蹈:龙舞、秧歌舞、祭老乐舞、祭孔乐舞、长鼓舞、摆手舞、花鼓子。

六、苗族舞蹈:古瓢舞、苗族芦笙舞。

七、侗族舞蹈:多耶舞、侗族芦笙舞。

八、 彝族舞蹈:阿西跳月。

九、土家族舞:土家族舞、八宝铜铃舞。

  导语: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许多民族是非常有特色的。我国有些民族是歌舞民政,那么,大家知道歌舞民族是哪个民族?有歌舞民族之称是什么民族?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跟着我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歌舞民族是哪个民族

 歌舞民族有:蒙古族、壮族、苗族、傣族、哈萨克族等。

 1、蒙古族

 蒙古民族的歌舞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

 2、壮族

 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最早记录,花山壁画中壮族舞蹈的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

 3、苗族

 苗族舞蹈,就是指苗族地区拥有和传承着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苗族是歌舞的富有民族,仅苗族“鼓舞”一项,就近十种之多。且它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体现着苗族“鼓舞”历史的悠久。

 4、傣族

 孔雀舞是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孔雀为傣族人民吉祥的象征。舞姿多模仿孔雀形象,动作优美。有的经过加工成为专业演员的表演舞蹈。

 5、哈萨克族

 传统的哈萨克族舞蹈,多以模仿飞禽走兽的动作为特征,夸张幽默,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传统的舞蹈有《哈拉卓尔哈》。

 各个民族舞蹈特色

 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族文化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其步伐独特、动律优美,是蒙古族人们智慧、情感和精神的结合。傣族舞蹈的表演技巧、动作特色、肢体语言运用等是傣族文化内涵、文化特征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蒙古族舞蹈和傣族舞蹈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舞蹈的丰富性,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蒙古族舞:

 蒙古族主要居住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吉林等省的蒙古族聚居地区,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在蒙古族众多文化中,舞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6世纪后,蒙古族舞蹈从喇嘛教和萨满教的宗教仪式活动中发展起来。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中,都真实的反应了蒙古族的原始舞蹈形态。

 蒙古族舞蹈经历了一个由自然生活到宗教信仰再到节令娱乐的发展过程。民族舞蹈的起源往往离不开民族生活,蒙古族的劳动方式是游牧狩猎,加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其民族舞蹈多与骑马打猎有关,舞蹈动作也多与马、鹿、山羊、鹰等动物有关。萨满教是蒙古族的原始信仰,早期受萨满教宗教活动影响较多,古代蒙古族无论大事小情往往要举行祭拜天地、献牲畜、跳祭祀舞等活动。

 祭祀舞蹈佩戴牛神、鹿神等面具,程序规范而严谨,有情景和人物,表现手法多样。早期有“招福致祥”的祭祀活动,往往是战争得胜或丰收后向神灵表达谢意。“绕树而舞”是早期的另一种祭祀活动,这源于对树木崇拜。蒙古族有名的“那达慕大会”就是由祭敖包、祭圣树演变而来。

 舞蹈发展到最后则演变成娱乐舞蹈,这经历了从“娱神”到“神人相娱”再到“娱人”的过程。自“娱人”起,蒙古族舞蹈抛开鬼神,超越宗教崇拜,向着10第二章中华才艺之民族舞的教学实用的、世俗的、情感的、民族的舞蹈方向发展,这是其向成熟发展的标志。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蒙古族舞蹈,节奏鲜明,舞步轻快,在挥手和跳跃中体现着蒙古族人豪爽、热情、粗犷的性格和气质,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

 (二)傣族舞: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邻水而居,因此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人们往往用“水一样的民族”来描述傣族人的性格,这在傣族的舞蹈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傣族舞蹈历史悠久。

 傣族舞蹈式样丰富、流行面广且各有各的特点。大多数傣族舞蹈婀娜多姿、节奏舒缓,也有一些轻快明朗。其代表性舞蹈可分为三类:祭祀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和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是在祭祀活动时以鼓为伴奏乐器,一人舞于台上,群众舞于台下的舞蹈。这种舞蹈主要是和着节奏参与,没有固定形式,只求情绪高亢,庄重而热烈。

 孔雀舞是所有傣族表演性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传统的孔雀舞用象脚鼓、镲等乐器来伴奏,舞姿模仿孔雀的各种姿态,程序固定,步伐严格。傣族的孔雀舞各地跳法不同,表演者因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孔雀舞,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剧舞表演。

 自娱性舞蹈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象脚鼓舞和嘎光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象脚鼓分长象脚鼓、中象脚鼓和小象脚鼓,其舞蹈也有不同之处;嘎光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也是民间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逢年节喜庆时,男女老少不分场地的载歌载舞。

 除这三大类代表性舞蹈,傣族还有一类武术性舞蹈,其产生年代久远,是将舞弄刀、枪、棍和拳的技能、套路融入,表演时用鼓进行伴奏,最终发展成武术性的舞蹈。傣族人擅于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其融入本族文化,经过累积与沉淀,形成了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式样丰富的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822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